导航:首页 > 素材题目 > 关于子路的作文题目

关于子路的作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0-12-22 23:10:55

『壹』 举几个关于子路的例子 作文题目是我喜欢的孔子的弟子 多来几个例子 其他人也可以

你可以写子羽,子羽长相丑陋,孔子因以貌取人而错失子羽,后来子羽成为一个著名思想家,弟子众多

『贰』 如果我穿越了 变成了子路 我要怎么去治理古代的国家如题拟一篇600字作文 能者来!

开头你可以把你如何穿越的过程写一句,如:“啊,这,这是哪......我的头怎么版如此痛?”后来可写权有人叫你,你才发现自己穿越到古代,并变成了子路,如何帮助王治理国家的可以写一段概括...............

『叁』 仿照子路 曾析 冉有 公西华侍坐文章令写一篇话题作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老师闲坐。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轻率而急忙地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他,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他们的礼乐教化,(我)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修养更高的人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的司仪。”

“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点)弹琴的声音(逐渐)稀疏了,铿的一声,放下琴起身,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穿上已经做好的春服,(我和)五六(虚数,泛指几个)位成年人,六七个(虚数,泛指几个)青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问:“您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了呢?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间的大事那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肆』 美丽的子路小学作文150字字

我在子路小学,那里一年四季都特别美。
春天,那里百花齐放,绿树成阴。子路小学专东边,站属立着一排高大的杨树,我们捡起从树上落下来的毛毛虫,插在鼻孔里,当做老爷爷。

夏天,花更漂亮了,我们上课的时候都能闻到花的香味。子路小学也有几棵银杏树,我们到树下面乘凉、玩耍,有的同学捡起银杏叶当做书签。上学放学的时候下起了蒙蒙细雨,同学们打着五颜六色的花伞,花伞好像在走路一样。

秋天,叶子都落了下来,同学们都到杨树下捡叶子,当做小船。
冬天到了,杨树和银杏树光秃秃的,好像脱下了一件件衣服。下雪了,同学们到楼下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开心了。
我爱子路小学。

『伍』 仿《子路》篇作一篇《我的志向》的作文。要求:仿子路篇的师生问答形式,至少有

【原文】
5·26 颜渊、季路侍①。子曰:“盍②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③善,无施劳④。”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⑤。”
【注释】
①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
②盍:何不。
③伐:夸耀。
④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⑤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评析】
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你最喜欢孔子的哪个弟子并说说理由。作文(500字)

四个弟子都有高远的理想,性格各具特征,子路直率而不谦让,冉有、公西华谦逊有礼,曾晰则洒脱自然。

1、子路“千乘之国,……且知方也”的言辞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远大抱负,还可以看到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高度的自信心。当然,言谈中也流露出他的骄傲情绪。至于“率尔而对”,就更明显地表现他性格中的轻率、鲁莽的一面。

2、曾皙,他所说的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他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显得那么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

3、冉有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先是说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给君子,从他言志时说“如其礼乐,以待君子”中可以看出他既有抱负,又能谨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说话很有分寸。表现了他极其谦让的态度,这反映出他谦虚谨慎的性格。

4、公西华少孔子四十二岁,为了避免以君子自居之嫌,他首先申明“非曰能之”,只不过是“愿学焉”,而且还特别强调“愿为小相”。说得多么平易、多么谦和,真可谓是孔门弟子中的谦谦君子。

曾蒧,字皙。
他陪着孔子,孔子说:“谈谈你的志趣。”曾蒧说:“穿着刚做好的春装,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里洗个澡,在祈雨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来。”孔子听了,长长地叹息说:“我赞成曾蒧的志趣啊!”
曾皙在孔子的学生中属于狂者,即敢说敢为,不拘小节。鲁国执政大夫季武子死时,曾皙曾“依门而歌”。有一次,曾皙和子路、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问他们的志向,曾皙说:“晚春的时候,穿上春天的服装,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里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儿走回来。”描绘出了一个升平祥和的大同世界,因而孔子表示赞同。

冉有
冉求,字子有,比孔子小二十九岁。作李氏家臣之长。
季康了问孔子说:“冉求有仁德吗?”孔子回答说:“有千户人家的城邑,有百辆兵车的采邑,冉求能够把那里的军政事物管理好。至于他仁德不仁德,我就不知道了。”季康子又问:“子路有仁德吗?”孔子回答说:“象冉求一样。”
冉求问孔子说:“听到应做的事情就立刻行动吗?”孔子回答说:“立刻行动。”子路问孔子说:“听到应做的事就应该立刻行动吗?”孔子回答说:“有父亲兄长在,怎么听到就能立刻行动呢?”子华感到这件事很奇怪,不解地说:“我大胆地问问,为什么问同样的问题而回答却不一样呢?”孔子回答说:“冉求做事畏缩多虑,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做事有两个人的胆量,所以我要抑制他。”

夫子周游列国,形容狼狈,如“丧家之狗”时,子路大抵在侧。夫子亦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不过,子路绝非无怨无尤者。夫子于陈绝粮之时,子路“愠见”:“君子亦有穷乎?”夫子答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此处“固”作“坚固”讲,“君子固穷”其意类于孟子所言大丈夫之“贫贱不能移”之意。“固”又有本来意,如此理解亦不算错,后世儒者多穷困,迄于今日,盖有所自矣。在子路心目中君子辄不当陷于困境,虽然子路是穿着破衣烂衫而立于着裘皮大氅者之林亦不觉惭愧者,虽然子路是即使有车马轻裘也愿与朋友共享——“敝之而无憾”者。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少年就参加农业劳动。后从师孔子,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他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并在修身和躬行孝道上颇有建树。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柒』 求子路和孔子的作文

走近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鲁国曲邑人。孔子十五岁立志求学,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进行教学,“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上,孔子主张“以德为教”。他认为德治具有感化力,可以影响人们的心灵,人才必须经过教育培养。他最早讨论了人性问题,认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似的,个性差异是后天造成的。所以主张“有教无类”。这是一个故事: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在道德教育思想方面,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仁”的含义包括“克己”、 “爱人”两方面,而以“礼”为准则。他是中国古代伦理学和道德教育理论的奠基者。
孔夫子用仁义礼智信的犁铧躬耕了民族的荒蛮意识,走近孔子,走近《论语》,走进中国灿烂的春秋

春秋时鲁国的孔子有三千学生,而其中有名的为七十二贤。这七十二贤人中有个叫子路的,他并不是文质彬彬的弟子,原来是个桀骜不驯的莽汉子。

一天,尚不年迈的孔子带著他的学生子路出游到深山老林去避暑。春秋时夏天的天气并不比现在凉爽。孔子上了山已是汗流浃背,跟在身后的子路也敞开衣衫任腥热的山风把胸毛吹得东倒西歪。孔子在一块大石上坐下之后说口渴死了,让子路去寻些水来喝。

子路打开随身的包袱取出石臼走到一条小溪的上游,小溪喷珠吐玉,泉水清凌如碧。子路在用石臼舀水当儿,一抬头忽然看见他面前的草丛里黄灿灿的鲜花开得正盛,定睛再看时那根本不是一簇艳丽的鲜花,而是斑斓炫目的猛虎。在那白额黄斑虎吼声震山扑过来的瞬间,子路纵身跃到猛虎的身后一把揪住了老虎尾巴。子路力大过虎,就好像若干年后的武松那样赤手空拳把猛虎打死了。他揪断了死虎的尾巴揣在怀里以作凭证,准备向孔子炫耀,然后荡了荡泉水舀了满满一大臼泉水返回原地。子路递水给孔子时喜滋滋地问道:“先生,上士智能过人、武艺高强的人怎么样打死老虎?”

孔子抿了一口清凉的泉水回答:“上士打老虎先揍虎头。”

子路敛住笑容又问:“那中士呢?”

孔子喝了好几口水道:“中士打老虎,先揪虎耳朵。”

子路不高兴地接著问:“那堋,下士打虎是个什么样子呢㼿”孔子清了清嗓子:“下士打虎拽住老虎尾巴才敢动手。”

听完孔子的话,子路感到受了侮辱,扔掉老虎尾巴,怨恨地说:“先生大概明知泉水被一支猛虎守著,竟然让我去打水,是存心想害死我!”

子路在质问孔子的时候,趁孔子只顾喝水不留意的空当,就手抓起一个石盘揣在衣襟底下。那石盘边缘十分锋利,子路怀揣著石盘准备在适当时机如掷铁饼似地抛起石盘,然后石盘会在空中飞旋,划一道闪亮的弧,顷刻之间即会把文弱不堪的孔先生击个脑浆涂地。

子路预谋好这一切,站在孔子面前咄咄逼人地发问:“孔先生,你说,上士杀人是怎么个杀法?”

孔子一愣,随即镇静地回答:“上士杀人用笔尖。”他怕学生听不懂,解释道,“用笔墨写在竹简上或刻在甲骨钟鼎上,以文字昭示天下,把人置於死地。”

子路怒气未减地又问:“那么中士该如何杀人?”

孔子慢条斯理地回答:“中士杀人用舌尖。人的舌头是软的,能把方的说成圆的,圆的说成扁的,众口铄金,也会杀人不见血。”

子路居心叵测接著问:“那么下士该如何杀人?”

孔子若无其事地回答说:“下士呀,下士杀人用怀里揣著的一个石盘。”

子路一下子泄了气,他扔掉怀里的石盘,五体投地跪拜了孔子。从此对孔子心服口服,忠心耿耿。

后来,子路和孔子的其他门生,把孔子治国平天下很有历史穿透力的言论整理成《论语》流传下来。

『捌』 孔子和弟子的观点作文

新材料作文
1、故事:子路拯溺 (孔子态度:赞)
孔子的学生子路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救起这个孩子。孩子的父亲送一头牛表示谢意,子路接受了这头牛。这就是“子路拯溺”的故事。
社会人士对此议论纷纷,认为子路太贪心。孔子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孔子认为,子路是正确的,因为他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而行政系统认可这件事,就能鼓励更多的人去解救危险中的人。
2、故事:子贡赎人 (孔子态度:愤)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子贡是孔子门下最有钱的弟子之一,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一位鲁国奴隶,于是花钱把这个人赎了出来。子贡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高尚一些,于是把那些“收据”、“发票”全部当众撕毁,他要自己承担所有的费用。这个行为轰动了社会。
子贡回国去见孔子,孔子吩咐学生说:“子贡来了你们拦住他,因为我不想再见到这个人。”子贡感到很委屈。于是他冲破阻挡,见到孔子。孔子说:“你的行为没有损害你自己的行为价值,却损害了国家的法律。因为你,从此,这个法律再也没有明确的社会效果了。”

『玖』 有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写作素材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晒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人,那谁能去做大的赞礼人呢?”

阅读全文

与关于子路的作文题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