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晚秋的江上》 短文
晚秋的江上2008年09月17日 星期三 下午 06:26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托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专,
把斜阳掉在江上;
白头的属芦苇 ,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撒一把心跳 省略爱情
流下诗意的空间
想你..........
2. 写晚秋的作文
您好!
《晚秋》
晚秋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早晨像露珠一样新鲜。天空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使人想听见一阵高飞的云雀的歌唱,正如望着碧海想着见一片白帆。夕阳是时间的翅膀,当它飞遁时有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于是薄暮。
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着上了凋敝的颜色。
多明媚的晚秋哪,这里,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烬,这是千万座山风都披着红毯的旺盛的国土。那满身嵌着弹皮的红松,仍然活着,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欢腾,白望在稻田里缓缓飞翔。
晚秋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涩,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内向。秋天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那么妩媚,夏那么火热,冬那么含蓄。秋,收获的季节,金黄的季节--同春一样可爱,同夏一样热情,冬一样迷人。
晚秋,那永远是蓝湛湛的天空,会突然翻脸而露出险恶的颜色,热带台风夹着密云暴雨,洪水潜流着,复苏的草原又泛起点点苍苍的颜色。然而,台风暴雨一闪而过,强烈的气流依然抖动着耀眼的波光。这时,只有北来的候鸟知道这张温暖的床眠,那飞翔的天鹅、鸿雁和野鸭,就像一片阴深的云朵,使这儿显得更苍郁了。
秋雨打着我们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压着大地。
森林里那一望无际的林木都已光秃,老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衣裳,它们只好枯秃地站在那里。
深幽的晚秋,引我诗情上碧霄~~
3. 晚秋之景作文
晚秋之韵
时光不停地向前流去,天气渐渐地凉爽起来,吵人的蝉声被秋天吹散了,代替它的是晚间阶下石板缝里蟋蟀的悲鸣。
啊!那可爱的秋天终于来了。
秋天,比春天更有欣欣向荣的景象,花木灿烂的春天固然美丽,然而,硕果累累的秋色却透着丰收的喜悦;秋天,比夏天更有五彩缤纷的景象,枝叶茂密的夏天虽然迷人,可是,金叶满树的秋色却更爽气宜人;秋天,比冬天更有生机勃勃的景象,白雪皑皑的冬天固然可爱,但是,瓜果飘香的金秋却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秋天来到了树林里,从远处看,黄叶纷落好似成群结对的金色的蝴蝶,它们飞累了,落到了我的肩膀上、头上、脚上。把我的思绪从绿色的夏日带到了金色的秋季。我一转身,一片桃叶又落在我身旁,我弯腰拾起,捧在手上,细细地端详,好特别地一片秋叶呀!它还没来得急完全退去绿色,仍散发着一股浓浓的香气。秋天来到了果园里,柿子弯下腰鞠了一个躬就压得枝头快要折断了,荔枝妹妹太胖了,撑破了衣裳,露出了鼓鼓、白白的肚皮。硕大的苹果挂满了枝头,露出甜甜的笑容,或羞涩,或豪放。秋姑娘来到农田里,玉米可高兴了,它特意换了一件金色的新衣,咧开嘴笑了,露出满口金黄的牙齿;西红柿为了让自己更漂亮,便把口红涂在了脸上;土豆的兴奋也许太高了,把它那绿色的嘴巴笑破了,露出了黄色的舌头。
秋天来到了花园里,这儿成了菊花的乐园。它们也许是喜欢这沉甸甸的金色,才选择在秋天里绽放自己的美丽。菊花的颜色真不少:黄色、粉红色、白色......
那大大的花朵,卷曲的花瓣,像一个卷发的小姑娘。流连菊园或独自欣赏一盆艳菊,慢慢地陶醉在那股股清香里。 秋天,给大地带来一片金黄,给蓝天送去棉花似的云朵。秋风,清凉如水,带着一丝寒意染黄了世界。 我喜欢这秋高气爽的季节! 我喜欢有花叶扶疏、朴实无华的菊花的秋天。 我喜欢这独一无二,灿烂辉煌的金秋景色。
秋天,真是个丰收的季节,割草机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大人们的谈笑声这些声音融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首《金色的秋天》的交响曲。 秋姑娘悄悄地来了,田野里金黄色的稻谷像秋姑娘的长发,在秋风里翩翩起舞。
还有那绿绿的小草,在秋姑娘的吹动下也渐渐变黄,大地穿上了一件金黄色的衣服。 秋姑娘也来到小河边,水面上波光粼粼,一条条鱼儿在水里嬉戏,有时会越出水面,好像也来迎接秋姑娘。
秋姑娘还来到果园里,果树上散发出一阵阵香甜的气味,让人垂涎三尺。
你瞧,苹果像一个个红彤彤的小灯笼挂满了枝头。果树旁边的几棵枫树被秋姑娘羞红了脸,红红的枫叶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着,好像在说:“秋天来了,秋天来了。”
远处的大山也被秋姑娘染成了黄色,一眼望去像金色的海洋波浪起伏。 夕阳西下,整个大地好像被涂上了五彩缤纷的颜料,像一幅巨大的图画。
秋姑娘带来了丰收,带来了喜悦,带来了快乐。
4. 庾信《晚秋》的翻译和思想感情 及写作技巧
晚秋诗
[南北]庾信
凄清临晚景。疎索望寒阶。湿庭凝坠露。抟风卷落槐。日气斜还冷。云峯晚更霾。可怜数行雁。点点远空排。
【写作技巧】
庾信前期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就其文学渊源而言,是沿着永明体讲究声律、词藻的方向,进一步“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开启了唐诗、律赋发展的道路。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对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
庾信是集南北朝诗歌之大成的诗人,其诗今存320首左右,其中大部分为后期作品,前期作品留存下来的数量较少。由于庚信在前期完全是一位文学侍臣,因此,就今存的少量的作品看,大体体现了梁代宫体诗风的一些特点,其内容多奉和应景,不出花鸟风月,淳酒美人,诗风绮丽轻冶。但也有个别诗表现出清新才思。如《奉和山池》:“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余山气,云归带雨余。”颇能体现出梁诗极貌写物、穷力追新的特点。
真正能够代表庾信文学成就的,是他的后期作品。这一时期,由于生活和心境的变化,他的作品从内容到风格都与前期有了明显的不同。概括地说:“乡关之思”成了他后期作品中最突出的内容,而在艺术风貌上,他将南朝讲究声色、长于骈偶用典的技巧用来描写雄壮肃杀的战争气氛,萧疏开阔的北方景色,浑朴质实的边地生活,从而将南北文风融合起来,形成了刚健豪放、苍凉悲壮的风格。
关于庾信诗歌的“乡关之思”,最早见于《周书》本传。云:“信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具体而言,“乡关之思”大致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亡国之痛,二是羁旅之愁。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庾信后期内心矛盾与痛苦的中心,而其中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思想感情的则是他的代表作《拟咏怀》二十七首。这二十七首诗,虽非一时之作,但其主旨则有相似处,大体围绕自伤身世,思念和哀悼梁代亡国的内容来展开。而艺术上的俊逸劲健,浑成苍凉,更是他晚年诗风成熟的标志。可以说,《咏怀诗》二十七首,是将南朝文学的修辞技巧,尤其是声律,用典、骈偶等手段和深沉真切的感情相结合而形成的融合南北文风的代表性作品。
【思想感情】
庾信描写秋雁的作品也达18篇,而且其笔下的雁多具失群、单栖、无归的遭遇。庾信将自己在北地独特的心灵体会,运用于对雁的描写,使其作品中的雁已不再具有雁的自然特征,而是多在非常态下生存。如写秋归之雁“可怜数行雁,点点远空排”(《晚秋》)这其中充满了哀怨和凄清。作品中描写的这种失群处惊之鸟的意象,正与庾信经历丧乱,东奔西走,后又沦为亡国之臣的处境相通,也隐喻了其始终难以释怀的沉痛的故国之思,是其对痛苦人生真实体验的反映。
除了《拟咏怀》二十七首外,庾信后期的创作在体裁上也呈现出多样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一些五言小诗,这类诗以强烈的感情构成深挚动人的艺术境界,其风致已非常接近唐人的五言绝句,如《寄王琳》: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再如《重别周尚书》: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这些诗情感的深厚与表达的含蓄蕴藉,是同时代人很少能达到的,因此,庾信对五绝的发展,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另外,他前期创作的七言诗中的一些作品如《乌夜啼》、《秋夜望单飞雁》、《代人伤往二首》等,从句法、章法、对仗等看,也可看作是唐人七律、七绝的先驱。因此,从庾信的创作来看,他是一位集南北朝诗歌之大成,对南北文风的交流与融合作出贡献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个对唐代诗歌产生了直接影响的诗人。明人杨慎《升庵诗话》评云:“庾子山之诗,为梁之冠冕,启唐之先鞭”,清人刘熙载《艺概
5. 以晚秋为题的八百字作文
九月的天,像一泓落在荒漠砾石间的清潭,蓝得这么幽深。
如今的松中,对于我不再是那种初时的感觉,新鲜又带有些落寂,久而久之,取而代之的是那种星星点点般的记忆。在一节下课的时候,我和一旁的同学无故的说起刚入松中时的情景,兴味盎然。是啊!那年正是秋季,九月的天显得格外幽蓝,当我与家人挥手后,踏入校门,就在身旁的不远处,也有不少同学怀着任重而道远的心态,迈入。沉重的心,已经慢慢走向成熟了。
当我回想起查询班级到找到班级的过程是,无不是耐人寻味的。灿烂的晨辉懒懒的洒在我的脸上,心中却犹如波澜起伏的江水,绵延不绝,欢喜时,从教室里头走出两个人影,看清时,异常的惊讶他们两都用同一种眼光望着我,几乎同时说出:“你也在这个班。”可想而知,当时他们两个遇在一起已经是,很无语的了。。……呃……时间在悄无声息的流逝,抬头向蓝天望去,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冠中间,露出点点星空的剪影,这虽会死落叶之时,却如同盛夏,温馨的阳光沁人心脾。
上课铃打响了,我们回到了座位上。晚秋,九月的天,幽蓝似潭,漂浮着雪一样的云彩,在天空中,无忧无虑的飘荡着,或浓或淡、或聚或散……
6. 庾信《晚秋》的翻译和思想感情 及写作技巧 在线等
晚秋诗
[南北]庾信
凄清临晚景。疎索望寒阶。湿庭凝坠露。抟风卷落槐。日气斜还冷。云峯晚更霾。可怜数行雁。点点远空排。
【写作技巧】
庾信前期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就其文学渊源而言,是沿着永明体讲究声律、词藻的方向,进一步“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开启了唐诗、律赋发展的道路。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对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
庾信是集南北朝诗歌之大成的诗人,其诗今存320首左右,其中大部分为后期作品,前期作品留存下来的数量较少。由于庚信在前期完全是一位文学侍臣,因此,就今存的少量的作品看,大体体现了梁代宫体诗风的一些特点,其内容多奉和应景,不出花鸟风月,淳酒美人,诗风绮丽轻冶。但也有个别诗表现出清新才思。如《奉和山池》:“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余山气,云归带雨余。”颇能体现出梁诗极貌写物、穷力追新的特点。
真正能够代表庾信文学成就的,是他的后期作品。这一时期,由于生活和心境的变化,他的作品从内容到风格都与前期有了明显的不同。概括地说:“乡关之思”成了他后期作品中最突出的内容,而在艺术风貌上,他将南朝讲究声色、长于骈偶用典的技巧用来描写雄壮肃杀的战争气氛,萧疏开阔的北方景色,浑朴质实的边地生活,从而将南北文风融合起来,形成了刚健豪放、苍凉悲壮的风格。
关于庾信诗歌的“乡关之思”,最早见于《周书》本传。云:“信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具体而言,“乡关之思”大致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亡国之痛,二是羁旅之愁。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庾信后期内心矛盾与痛苦的中心,而其中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思想感情的则是他的代表作《拟咏怀》二十七首。这二十七首诗,虽非一时之作,但其主旨则有相似处,大体围绕自伤身世,思念和哀悼梁代亡国的内容来展开。而艺术上的俊逸劲健,浑成苍凉,更是他晚年诗风成熟的标志。可以说,《咏怀诗》二十七首,是将南朝文学的修辞技巧,尤其是声律,用典、骈偶等手段和深沉真切的感情相结合而形成的融合南北文风的代表性作品。
【思想感情】
庾信描写秋雁的作品也达18篇,而且其笔下的雁多具失群、单栖、无归的遭遇。庾信将自己在北地独特的心灵体会,运用于对雁的描写,使其作品中的雁已不再具有雁的自然特征,而是多在非常态下生存。如写秋归之雁“可怜数行雁,点点远空排”(《晚秋》)这其中充满了哀怨和凄清。作品中描写的这种失群处惊之鸟的意象,正与庾信经历丧乱,东奔西走,后又沦为亡国之臣的处境相通,也隐喻了其始终难以释怀的沉痛的故国之思,是其对痛苦人生真实体验的反映。
除了《拟咏怀》二十七首外,庾信后期的创作在体裁上也呈现出多样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一些五言小诗,这类诗以强烈的感情构成深挚动人的艺术境界,其风致已非常接近唐人的五言绝句,如《寄王琳》: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再如《重别周尚书》: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这些诗情感的深厚与表达的含蓄蕴藉,是同时代人很少能达到的,因此,庾信对五绝的发展,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另外,他前期创作的七言诗中的一些作品如《乌夜啼》、《秋夜望单飞雁》、《代人伤往二首》等,从句法、章法、对仗等看,也可看作是唐人七律、七绝的先驱。因此,从庾信的创作来看,他是一位集南北朝诗歌之大成,对南北文风的交流与融合作出贡献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个对唐代诗歌产生了直接影响的诗人。明人杨慎《升庵诗话》评云:“庾子山之诗,为梁之冠冕,启唐之先鞭”,清人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庾子山《燕行歌》开唐初七古、《乌夜啼》开唐七律、其他体为唐五绝、五律、五排所本者,尤不可胜举。”都说明了庾信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庾信承前启后的地位】
庾信前期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就其文学渊源而言,是沿着永明体讲究声律、词藻的方向,进一步“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开启了唐诗、律赋发展的道路。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对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
《四库全书总目提高》评杨慎:“慎以博洽冠一时。其诗含吐六朝,于明代独立门户”,笔者认为杨诗宗六朝味浓,但更得庾信风致。杨慎是明代的大学者,《明史》本传说“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微第一”。他24岁中状元,35岁时因议大礼,“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撼门大哭”(《明史·杨慎传》),遭廷杖后谪戍云南永昌卫。投荒35年,思亲思乡心切,欲归休不得,那种“生还成梦幻”的悲苦时时煎熬着他的感情,嘉靖38年(1559年)惨死于戍所。庾信是南北朝诗人,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奉命出使西魏,正值西魏大军南侵江陵,他被扣留于长安,屈仕敌国。后又仕北周。有国不能回,有家不能归,终老死北方。由此我们可以找到杨慎倾情于庾信的某种理由,即是他们人生后半期的期待和落叶归根的愿望有相同的地方。
杨慎对庾信的接受,首先体现在理论上对庾信的研究。杨慎认为庾信晚年的诗风清新不乏老成,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升庵诗话》卷九“庾信诗”条云:“庾信之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史评其诗曰绮艳,杜子美称之曰清新,又曰老成。绮艳清新,人皆知之,而其老成,独子美能发其妙。余尝合而衍之曰:绮多伤质,艳多无骨,清易近薄,新易近尖。子山之诗,绮而有质,艳而有骨,清而不薄,新而不尖,所以为老成也。若元人之诗,非不绮艳,非不清新,而乏老成。宋人诗则强作老成态度,而绮艳清新,概未之有。若子山者可谓兼之矣。不然,则子美何以服之如此?”将杜甫的诗句“庾信文章老更成”进行文学理论升华,并把庾信晚年诗风一改早年的轻靡苍白,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表达人生的复杂况味,为南朝清绮诗风注入苍灏沉著之气等特点非常恰当地表述出来。同卷“清新庾开府”条云:“杜工部称庾开府曰清新。清者,流丽而不浊滞,新者,创见而不陈腐也。”将杜甫“清新”一语释为流丽明畅、别构巧思,十分准确。该条中所列数例如《咏杏花》《寄王琳》等诗,确也代表了庾信的这一风格。杨慎还认为庾信诗清新自然的风格,“唐人绝句,皆仿效之”,故具有垂范后人的深远意义。这种断语不是空穴来风。特别是庾信入北之后的诸多诗篇,已摒落花艳,诗境清新纯净,对仗工稳,声律精美,如《喜晴》《晚秋》《舟中望月》等诗,已是标准的唐人五律了。杨慎对庾诗乃至整个齐梁诗在审美风格、语言追求上的把握极其准确到位,是与其“以艺论诗”的文艺观分不开的。他在给朱曰藩的信中说:“有厌之而学杜者,振俗近古不为无助,而专事蹈袭殆同抄剿……新律效于六朝、初唐而溯之左晋邺中,盖艳而有骨,丽而有则。古不乖时,今不同蔽者,必传之作也。走于谈艺论文,号为哽喙冷眼,而与左右独心契衷叶焉。为此言者,岂徒恃惠子之知我,亦将谐子云于后世也”(朱曰藩《山带阁集》附录,道光十五年校刊本)。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杨慎对朱曰藩“艳而有骨,丽而有则”的诗作给予高度评价,也流露出其“谈艺论文”的鲜明立场。他在《选诗外编序》中明确提出六朝诗虽有悖风教,但“以艺论之”,则颇多可取。“以艺论之,杜陵诗宗也,固已赏夫人之清新俊逸,而戒后生之指点流传。乃知六代之作,其志趣虽不足以影响大雅,而其体裁,实景云、垂拱之先驱,天宝、开元之滥觞也,独可少此乎哉!”可见,杨慎以文学自身的审美特征去理解庾信乃至六朝诗,表现出了可贵的重艺术的理论自觉。正是这种自觉,推动杨慎诗歌走向蕴藉流丽,清新工致。
在创作实践上,杨慎对庾信的借鉴接受也有明显的迹象。庾信的五言诗多写纪行(《将命使北始渡瓜步江》《入彭城馆》《西门豹庙》等)、留别(《别周尚书弘正》《别张洗马枢》)、奉和(《奉和山池》《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奉和赵王游仙诗》《和庾四》等)、写景(《园庭》《寒园即目》《游山》《望野》《喜晴》《晚秋》)、咏怀(《咏怀诗二十七首》等),那种滞留异国,欲归无望,终老他乡的悲慨溢于言表。杨慎的五言诗也多纪行感兴,写景咏怀(《梓潼道中》《观刈稻纪谚》《沙河县》《白崖》《层台驿》《风雨》《卧云庵》《乌撒喜晴》《滇池泛舟见新雁》等),和答留别(《答张禺山二首》《桂湖曲送胡孝思》等),咏怀感悟(《寒夕》等),抒发身处异乡的遭遇之痛、乡关之思,欲归不得的悲情。现列庾、杨二人的两首诗略作比照探析: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茄落泪曲,羌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庾信《拟咏怀》其七)
忽见行行雁,来应自故乡。天涯多少路,云际几番霜。滇海饶葭菼,禺山足稻粱。金河尔休恋,无限虏弦张。(杨慎《滇池泛舟见新雁》)
庾信《拟咏怀》(其七)前四句叙写远在异国,心系故乡的孤独痛苦,后四句以女子自喻,写思念故国而身心憔悴,红颜衰老,最后两句表达归乡不得的绝望感伤,感情强烈凄楚。
嘉靖四年春,杨慎自永昌移居安宁,时游昆明,泛舟见雁,自北新来,因以自喻身世遭际,以示久戍边所之苦,思乡之切。其中,“禺山足稻粱”句以雁足稻粱寄慨,庾信的《咏雁》诗就已用过。
庾信以女子自喻,杨慎以雁自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杨慎的《答张禺山》是慎初到永昌在张愈光酒筵中谈论朝廷所作,字里行间充满了反思的悲绪和激愤,与庾信《拟咏怀》(其十一)也有某些相似点,前者以自身的际遇浮沉来反思人生,后者借梁的灭亡表达对故国的反思:
江海喜相遇,烟霜悲长年。豪华如梦里,憔悴阿谁边。天地赌一掷,风雷惊四筵。虚名身外事,且作饮中仙。(杨慎《答张禺山》)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庾信《拟咏怀》其十一)
就是杨慎的一些纪行诗在写景方面也无不带有庾信早期诗歌清新流丽的特色。如杨慎《梓潼道中》中的“素林惊夕鸟,锦石戴寒花。怅别关河晚,凭高朓望赊。上亭今夜月,流影梦还家。”和庾信《奉和山池》中“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等句用词设句,工稳而不繁富,描画景色,精巧而清新,几出同道。
当然,杨慎学习庾信的五言诗是活学活用,重在悟其神韵,而不像其学萧纲等人的宫体诗,喜欢直接在原作基础上再踵事曾华,如《华烛引》,张含跋云:“六朝初唐之作绝响久矣。往年吾友何仲默尝云:‘《三百》篇首雎鸠,六义首乎风。唐初诸子,音节往往可歌,而病子美缺风人之义。’益名言也。故作《明月》、《流萤》篇拟之,然微有累句,未能醇肖也。升庵太史公增损梁简文《华烛引》一篇,又另拟一篇,此二篇者,幽情发乎藻绘,天机荡于灵聪焉。永明、大同之声调,不杂垂拱、景云以后之语言。……安得启仲默九原共赏之耶?”也不同于他拟谢灵运的诗作。如《赤岸送别效谢灵运》,张潮评《于后江乡言辞友生》“全篇不减康乐”。《雨宿大宁馆》,张含评“近谢灵运”。《雨宿大宁馆》云:“晨栉充园风,夕沐巴峤雨。云馆枕攒峰,江亭席回浒。空水相澄鲜,林霏自吞吐。天籁坐嘨吟,烟萝共飞舞。盼涔感踬蹄,瞻乔怜滞羽。怀哉喜霁吟,倦尔愁霖苦。稜稜霜野钟,沉沉寒谯鼓。惜无同怀人,冻醪成独抚。”形式体制与内容风格,同大谢可谓如出一辙,其滞累典重的程度亦不逊康乐。
值得一提的是,杨慎对六朝的诗歌理论和诗歌语言技巧深有研究,在创作上,模拟吸收,脱胎犹过之。六朝诗风能在明代复兴,杨氏功莫大焉。以杨慎为代表的六朝派几乎完全放弃了政治、道德批评的立场,从纯粹艺术的角度来审视六朝诗歌。杨慎的《五言律祖》《选诗外编》以及徐献忠的《六朝声偶集》,均以文献为基础,反拨前七子“尊唐而卑六朝”之偏见,强调齐梁俪语开启唐律的诗史意义,将六朝诗歌的审美特质和史诗地位的理论和实践把握提高到了新的水准。王世贞将杨慎的诗文风格喻为“暴富儿郎”,称“徐昌谷有六朝之才而无其学,杨用修有六朝之学而非其才。”胡应麟比较皇甫汸与杨慎:“皇甫子循,以六朝语入中唐调,而清空无迹;杨用修以六朝语作初唐调,而雕缋满前。”都表明杨慎对六朝诗的喜好和重视。
这是总结的有关庾信《晚秋》的一些资料,希望对亲能有所帮助~
7. 晚秋美景作文400字怎么写
晚秋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早晨像露珠一样新鲜.天空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使人想听见一阵高飞的云雀的歌唱,正如望着碧海想着见一片白帆.夕阳是时间的翅膀,当它飞遁时有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于是薄暮.
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着上了凋敝的颜色.
多明媚的晚秋哪,这里,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烬,这是千万座山风都披着红毯的旺盛的国土.那满身嵌着弹皮的红松,仍然活着,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欢腾,白望在稻田里缓缓飞翔.
晚秋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涩,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内向.秋天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那么妩媚,夏那么火热,冬那么含蓄.秋,收获的季节,金黄的季节--同春一样可爱,同夏一样热情,冬一样迷人.
晚秋,那永远是蓝湛湛的天空,会突然翻脸而露出险恶的颜色,热带台风夹着密云暴雨,洪水潜流着,复苏的草原又泛起点点苍苍的颜色.然而,台风暴雨一闪而过,强烈的气流依然抖动着耀眼的波光.这时,只有北来的候鸟知道这张温暖的床眠,那飞翔的天鹅、鸿雁和野鸭,就像一片阴深的云朵,使这儿显得更苍郁了.
秋雨打着我们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压着大地.
森林里那一望无际的林木都已光秃,老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衣裳,它们只好枯秃地站在那里.
深幽的晚秋,引我诗情上碧霄~
8. 写景作文 以晚秋为主题
不曾见过的壮丽辉煌纷纷扬扬的落叶似浩浩荡荡的黄金甲兵,铺天盖地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面而来,翻卷着,跳跃着,似浴火的凤凰,绽放生命最壮烈的辉煌。无声地飘落,壮烈的场景却是如此的寂静,从日出开始上演的生命的这出戏剧只是默默地悲壮着,而我却似乎听到了来自古战场的哭喊。晚秋的清晨,浸着深深的凉意,终落不出热泪,只流下几滴清冷的水珠,荡起池中的涟漪。
沉重的书本微微散发出苦涩的气息,沉醉其间,却陡然一阵惊悸,惟留下隐隐的酸楚,说不清,道不明。恍如梦中,飘飘然到了异乡,重新开始了一段生活。读到司马迁、王勃、张爱玲,忽而像大悟了,人生苦楚无数,用一曲曲悲歌,愤世嫉俗,痛过也便成就了自我..无需多言什么,孤寂又有何可怕?留存那份信念,同命运抗争,一切都有后人评定.徘徊在阴暗的林间小道,我觉得恐惧,我在追求什么?是的,憧憬了太多,梦也破灭了太多以至于我连梦也不敢再做.苟活着,不是吗?苟活着也是一种幸福.比之于地震中刹那间失去生命的人,苟活也是一种奢侈了.纷繁的落叶再辉煌,终究归于泥土,卑贱地受人践踏,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抛却灵魂,只剩下躯壳,漠然的,还活着.
北方的秋已是深深的凉意,淡淡的寒意。热烈的落叶再翻腾,再如炽热的火焰,依然只能无声无息的黯淡下去,于静默中失去生命的芬芳。何必呢?何必这样大肆地折腾做做样子才逝去呢?以为这样就能得到人们的怜悯,赞叹你生命的壮烈了吗?是的,你得到赞誉,而后呢?而后你不是化作泥土了吗?落叶是虚荣的,用生命演义一幕悲歌,来换取虚渺的荣誉。匆匆的人生,我们最求的是什么?是安逸的物质?是飘渺的赞誉?是低俗的精神志趣?想起古人随性而行,渊明隐逸,李白孤傲,苏轼放大……在各自的时代,历经世态炎凉,与其顺应他人,何不由着自己,放浪形骸,潇洒达观。突然觉得自己又错怪落叶了,他们用生命演绎壮歌,不也是随性吗?不依附于大树,哪怕碾落成泥,也要活出自我,绽放人性的芬芳,彰显生命的壮丽与辉煌。
月夜,明朗凄冷,不必匆忙,悠悠然信步游走校道,小看不舍的情侣相拥道别;疲惫的农民工交谈着回工棚;自习晚归的校友匆匆而过;极限运动员哼着小调做着高难度动作;还有一勺池边夜夜吟诵的诗人…我不知道这一切是否属于我,我却以局外人的眼光瞧着人大的一切。我知道我还未融入大学。大学,大学难道就说话没人听,深夜没人睡吗?大学便是社会,多次有人说过我不适应这个社会。真的,我觉得迷茫,生活中有太多的虚伪,我们要面对太多的艰难,而这些又岂是点点学术知识能够解决的。我的价值何在?我看不到自己,在社会的洪流中我看不清自己。犹如一轮明月,曾得无数赞誉,而今亮得久了,便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什么也没背负,或许我会跑得更远。
晚秋,月夜,枯黄的落叶柔柔的抚着我的脸,陶醉其间,我做梦了,梦见大河落日,一位将军深情地远眺着他征战的疆场……
9. 写一篇作文,描写洞庭湖晚秋时的景色
洞庭秋色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我的思絮随着这朗朗的读书声,飞进了诗中。
风静静地吹,凉意伴着风儿,袭向那宁静的地方,月光浮在云端,柔柔的,似水,用淡淡的月光照向湖,湖上偶尔有些涟漪,泛起圈圈,有了月光,似是镀上了少许的银,水与月和谐地融在一起,好美,不禁沉醉其中,湖面平静得似一面镜子,那小小的、细细的水波像是美丽的花纹,把这面镜子突显得很雅致,有一种“静”的味道。心里很舒服。
月光下,不仅水更清,更绿,山也显得格外小巧,格外可爱。从远处望过去,水面似是雪白的银盘,而山点缀其中,似一枚青螺静静放在里面。这样的意境,岂是话能描绘得了的。这池湖,这轮月,若是能望上一回,该是多美妙的事呀!听,远处传来鸟儿婉转的叫声,风儿一吹,竹叶“沙——沙——”想了起来,扰了这一片安静与美好。鸟儿飞过,动了这一片和谐与静谧。
换作当代,早已没了那时候的美。如今的桂林,如今的漓江,不美了,水不清了只有抹了一层淡淡的墨似的江。如今的西湖,虽美,也没有了那时“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奇了。如今的庐山瀑布、池中的荷花,也没有了当年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秀丽了。但古诗又让我们走进了哪些如诗如画的地方,名贯古今的胜地。
也许,多读古诗可以陶冶情操,可我认为古诗是带你回顾那段悠久的历史,哪些名胜古迹的引路石。
10. 作文 南方的晚秋和北方的对比
从色彩上来说,南方的晚秋是色彩斑斓的,鲜艳动人,如成熟俏丽的少妇,斑斓的落叶回,红的艳丽,黄的答灿烂,天空蓝的透明,清风凉的惬意;北方的晚秋是苍凉大气的,厚重沉着,如敦实沉默的汉子,黄土高原一样的朴实雄浑,内蒙古草原一样的大气奔放,同样的落叶,也会染上北方的豪爽,同样的蓝天,也会有北方的开旷。
从氛围中来说,南方的晚秋如画家笔下的工笔画,精致婉约,人们相约去赏落叶,登高,秋意在南方人诗意的享受中浪漫的像首诗意的宋词;北方的晚秋已经有了冬天的冷厉,大老爷们三两成群喝点小酒,吃点涮羊肉,姐们嗑着瓜子唠嗑天气又转凉了,该给家里的娃添衣服了,带着生活气息浓重的朴实温暖,实在却又直白的可爱,更像是首现实主义的信天游。
南方有南方的美,十月金桂,赏菊吃蟹;北方有北方的美,十里红枫,吃酒涮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只要保持好心情,各自的美都是动人惊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