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急求,有关爱迪生迎难而上的写作素材(一两百字),万分感谢,秒采纳
比如最耳濡目染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事迹,为了发明电灯,他在实验室里面不断地进行各种材料试验,开始使用了一种碳条进行试验可是这种材料十分的脆弱,根本难以作为灯泡材料,失败之后又开始使用了钌和铬这些材料进行试验,当灯泡亮起来时候他非常高兴,认为这种材料十分适合用于制作灯泡的灯丝,可是大约几分钟之后灯丝也烧断了。
几年之后爱迪生失败的经历被许多的人嘲笑,认为他是做白日梦,尤其是认为爱迪生做了很多失败的实验。面对别人的质疑和不信任,爱迪生却并没有放弃灯丝实验计划,反而以此为动力继续展开自己的科学实验,迎难而上,于是又试验了一种碳化棉签作为灯丝材料,把灯泡中真空花,这种材料还是坚持很久,可是在四十五小时不久就烧断了,但是爱迪生已经兴奋不已了,他已经尝试了超过六千多次的实验了,而这一次无疑是找到突破点。
爱迪生又开始进行了灯丝实验,功不负有心人,他发现了钨丝可以作为电灯材料,为此他欣喜若狂,这种材料是灯泡的绝佳材料,发出的光线十分的明亮,又不易烧断适合长期使用。如此灯泡便慢慢的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我们夜晚中必备的照明工具。虽说现在的电灯已经很发达了,但爱迪生依然是掀开照明的鼻祖。
B. 失败是常态,成功是偶然。求作文素材。新一点的。不要什么爱迪生
把失败看成常态(2006-12-04 16:21:13)转载▼ 分类: 杂摘
时间:2006-12-2 10:14:14 来源:河北日报
因破解国际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中山大学朱熹平一时间成为人们的关注热点。面对众人的赞誉,朱熹平对记者说,我已经把失败看成常态,把成功当做偶然。这句话令人深思。
趋乐避苦是人的本能和天性。成功后的快感与失败后的苦涩形成强烈反差,无怪乎人们都渴望成功,不想失败。人们给予成功者褒奖、鲜花和掌声,关注和羡慕他们灿烂的笑脸和耀眼的光芒,却往往忽略了他们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坎坷。
自由与开放的市场经济为人们追求成功敞开了大门。20年前,哪怕是10年前,一举成名、一夜走红的事人们连想也不敢想。而如今成功的途径多了,成功的几率大了,人们对成功的渴望被点燃,再加上一些媒体的推波助澜,有人发现成功竟然如此简单。与此同时,人们的心底也开始躁动不安。市场经济如春风吹皱一池春水,荡起阵阵涟漪,又如一股激流注入平静水面,漩涡飞转,浪花四溅。
在这个浮躁与机会一样疯长的年代,人们已经淡忘了“失败是成功之母”之类的至理名言。所以,当我们听到一个甘于寂寞的学者说出这样的话,惊异之际,更感到庆幸。
把失败看成常态有两层含意。第一层含义是,失败就是一种常态。如果随随便便就能够成功,成功者就不会那样令人关注、令人艳羡。的确,即使有太多的鲜花和掌声,即使有太多的机会,也掩盖不住成功的偶然。纵观古今,环顾左右,无论是宏观面上看群体,还是微观面上看个体经历,成功的都是少数。
把失败看成常态的第二层含义是,要正确认识成败。因为失败本来就是常态,把失败看成常态,当做平常的事,才会避免心浮气躁、怨天尤人。既然失败是常态,好吧,如果失败了,那么重新再来。经常看到那些追梦者,面对失败,甩甩头、吼一声从头再来,继而又踏上追梦路。大家看到的是他们的潇洒豪迈的外在,实际上反映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把握。
分析每一个成功人物、成功事例都会发现,成功与失败这一对矛盾总是如影相随。从某种意义上说,失败是成功的一部分,任何一种成功都必然包含着失败的存在。
把失败看成常态不是聊以自慰,不是逃避成功路上的艰难困苦,而是使我们能更加理性地看待成功与失败。
诚然,一个成熟、文明的社会应该为个体开辟更多成功的渠道,提供多维而非单一的成功评判标准。这样的社会个体才能各尽其能、各尽其才、各得其所,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如果成功的评判标准单一,成功的途径又少,万人挤过独木桥,难免造成社会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因此产生许多极端行为乃至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根源。
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者,一方面要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一方面要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超越性。当我们周围的环境不尽如人意时,我们只有不断调整自我,调整心态,才能在自我超越中达到自我实现,从而自得其乐。把失败看成常态,成功当做偶然,这样才不至于在成败面前丧失自我,无论何时何地何境遇,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冷静、务实的心,做好应该做好的每一件事。成功是差一点失败
C. 作文素材 爱迪生读书的故事
说起爱迪生的家庭教育,我们还得从爱迪生退学开始。关于爱迪生退学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是因为爱迪生问“老师,为什么一加一是二?”老师说“爱迪生,你拿一支铅笔再加一只铅笔,不就变成两支铅笔了吗?” “可是老师,拿两只杯子里的水放到另一只杯子里,水就集中在一个杯子里了呀,一加一怎么会是二呢?”老师不知如何回答了。“老师,两块泥巴粘在一起就是一块,为什么一加一是二,也许一加一是一。”这时老师发火了:“真烦!你自己去想去吧。”于是老师又继续上课。爱迪生又举手了,“什么事,爱迪生?”老师强压住火气问。“老师,为什么会起风?”“老师,鸡蛋为什么会孵出小鸡?”
老师说:“那是因为母鸡给鸡蛋加温了。”“老师,为什么给鸡蛋加温就能孵出小鸡?”爱迪生又问了许多为什么,什么“鱼为什么不会被淹死?”“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等等的为什么让老师终于忍无可忍,将他狠狠地骂了他一顿:“真烦,混蛋,老老实实学你的算数!你是傻瓜吗?像你这样读书也是白读。爱迪生哭这回家了。妈妈听了儿子的诉说,拉着爱迪生的手到学校找到老师,质问了老师:你是不是说我儿子是傻瓜笨蛋,读书也是白读?老师无言以对。 “我明白了,儿子有我自己来教育,不用麻烦老师了,再见。”拉着儿子的手回家了,南希一边走一边想“恩格尔老师强迫孩子把教科书的完整地默记
下来,儿子觉的反感,两人才陷入僵局的。我不强制他,我要和他一起享受思考的快乐。默记教科书的内容,见鬼去吧!默记教科书长大一点用都没有,活的教材不是遍地都是吗?”南希暗暗发誓:“要给儿子尝试绝不输给其他孩子的教育”。从此开始了对爱迪生的家庭教育
D. 爱迪生并不聪明但最后成功的作文素材
爱迪生是一位杰出的天才发明家,他的种种发明为全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小时侯的爱迪生对“为什么”特别喜欢,含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还特别喜欢亲自实验。有一次,爱迪生看见了老母鸡孵蛋,他非常高兴,也学起母鸡来,结果可想而知他压岁碎了一窝蛋。可还有更惨的呢!有一回爱迪生问起火药是怎么做的,他的妈妈告诉他的妈妈告诉他后,他把粮仓给烧光了。
爱迪生上学不到三个月就被老师赶走了,为什么?就是因为他是有那么多问题的“低能儿”。无奈,爱迪生之母南西只能带他回家,给他买了本《自然科学实验》,从此,爱迪生对科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2岁,爱迪生在火车上当小报童,可因为把实验器材带上车,产生了火灾,“啪”地吃了一巴掌后被炒鱿鱼了。
爱迪生在一次被炒鱿鱼是因为把发明用在不正当的地方,当时他在铁路局当报务员,规定每晚9点后每一小时发一次信息,于是爱迪生便自制了一台自动发报机,可在一次查勤是被发现,虽然主任很欣赏他,但爱迪生还是被炒鱿鱼了。
到了21岁,爱迪生小有成就,发明了许多物品,让我们一同去看看吧:
瞧,这就是复印机,爱迪生把刻有字的滚轮沾墨在纸上一滚,就好了,着一发明,对很多厂家有许多帮助,受到了世人的。
我们知道电话是贝尔发明的,可若不是爱迪生的碳粉送话机,提高了音量和灵敏度,那不清晰的电话又有什么用呢?
快看,这就是爱迪生最伟大的发明——电灯!!爱迪生不眠不休做了1600多次耐热试验和600多次植物纤维试验终于把灯心制了出来,这一举动使全美国轰动。
爱迪生那永无止境的发明给予了我们许多帮助,若没有复印机,我们到现在还只能用手抄;若没有电话,我们传递信息便十分麻烦;若没有电灯,到现在我们还只能用油灯……
1931年,伟大的爱迪生永远地去了,虽然他离开了人世,但他与他的2000多项发明却永远的留在我们心中!
E. 求高考作文素材如“颜真卿、康德……”之内的 (不要已写烂了的人物:李白,海伦凯勒,爱迪生之内的)
你这样问还不如去买《作文素材》~每个月都有一本~
里面的素材都很新,很多结合近期的时事来的~
而且一个素材通常都会引导你可以写哪些方面的作文~
以前高三经常看~还不错~
F. 求一些比较冷僻的作文素材,屈原贝多芬居里夫人爱迪生李白陶渊明什么的别来了,都用烂了。最好是古书,有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简介:
《史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作者简介:
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
司马迁
《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早在20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官藏的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司马迁就开始撰写《史记》。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关入监狱,并处以宫刑(当时叫腐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直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记》全书得以完成。作者年表
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生于龙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6岁,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建元五年),10岁,在夏阳耕读。《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11岁。窦太后死,汉武帝罢黜黄老之言,发动尊儒。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12岁。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19岁,从夏阳迁居长安。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孔安国为侍中。
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元朔三年),20岁,开始外出游历,回长安后,为汉武帝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36岁。汉武帝封禅泰山,司马谈病死洛阳。司马迁到泰山参加封禅。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38岁,正式做太史令,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42岁,《太初历》完成,开始编写《史记》。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天汉二年),47岁,汉武帝攻打匈奴,骑都尉李陵投降。司马迁为其辩护,下狱,遭宫刑。(不过《史记》一半左右都是在他入狱的时间中完成的)
公元前96年(汉武帝太始元年),50岁,汉武帝改元大赦。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55岁,《史记》全书完成。
写作背景: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G. 急求,爱迪生的写作素材(一两百字)。秒采纳,万分感谢。
爱迪生效抄应,是托马斯·袭爱迪生1883年5月13日发现的,但却要从1877年说起。这一年爱迪生发明碳丝电灯之后,应用不久即出现了寿命太短的问题:因为碳丝难耐电火高温,使用不久即告“蒸发”,灯泡的寿命也完结了。爱迪生千方百计设法改进,1883年他忽发奇想:在灯泡内另行封入一根铜线,也许可以阻止碳丝蒸发,延长灯泡寿命。经过反复试验,碳丝虽然蒸发如故,但他却从这次失败的试验中发现了一个稀奇现象,即碳丝加热后,铜线上竟有微弱的电流通过。铜线与碳丝并不联接,哪里来的电流?难道电流会在真空中飞渡不成?在当时,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敏感的爱迪生肯定这是一项新的发现,并想到根据这一发现也许可以制成电流计、电压计等实用电器。为此他申请了专利,命名为“爱迪生效应”,便不再去进行深入研究了。
H. 创新从孤独中来作文素材
勇于创新,突破自我
爱因斯坦说“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需要创新.
踩着别人的脚步走,走的永远是别人的路.
著名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故事你一定不会忘记,在那个夜晚没有灯的年代,人们只能点着蜡烛,借着微弱的烛光工作和学习.勤奋好学的爱迪生突发奇想:或许可以发明什么来改变这种现状.带着这种对发明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热爱,他开始了探索之路,一次一次的失败没有使他气馁,反而给了他前进的动力,激发了他的斗志.有多少人劝他放弃,不要再浪费时间,又有多少人看到他一次一次的失败而嘲笑他.在人们的嘲笑和数不清的失败之后,他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个电灯泡亮了,在黑夜里发出夺目的光.爱迪生也得到了“发明大王”的称号.
爱迪生是幸运的,他敢于突破自我,勇于创新.是他让人们在夜晚过上了有光的生活.如果当时爱迪生也和其他人一样,甘愿在无光的夜晚忙碌,满足于当时的环境,那么电灯就不会被发明,或许在今天的某个黑夜里,你仍要蹑手蹑脚的学习和工作.爱迪生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生活需要创新,科学需要创新.
无独有偶.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作家鲁迅先生生活在一个黑暗的封建社会里,自小就受到封建思想的种种压迫.但是思想先进的鲁迅先生并没有被束缚,他深知要想救中国就必须先解放国人的思想,但这在当时的中国谈何容易,但意志坚定的鲁迅先生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深知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承担起肩上的重任,就要保家卫国,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兴起了,鲁迅先生作为“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人,受到当时许多封建人士的压迫.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受到了或大或小的迫害,但是我们的鲁迅先生又怎样会轻易被打垮.他顶住封建世俗的压力,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彷徨》《呐喊》等.这些作品就像是鲁迅先生手中的一把利剑,被用来剖析封建社会里吃人的封建制度.鲁迅先生用他的“白话文运动”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鲁迅时勇敢的,他是封建社会里敢于反抗的一员,他也是“白话文运动”的兴起者.
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鲁迅先生是不幸的,但是他敢于反抗,拿起手中的“利器”同封建社会斗争.
创新就像是一扇关闭的门,需要我们去打开,勇于创新,你会发现很多,勇于创新,你会懂得很多,只有勇于创新的人才是生活中的强者.
I. 关于爱迪生事迹的材料作文
12岁那年,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爱迪生开始在一趟列车上做报童。他每天凌晨早早登车,常常是晚上8、9点钟方回到家里,尽管累了一天,他还不肯休息,在实验室里一呆就是半夜。后来,他觉得卖完报的空余时间浪费掉了实在可惜,正巧列车上有一间吸烟室未被利用,经车长同意,爱迪生就把自己的实验室搬到了列车上,利用一切闲暇来做实验。在列车上做报童的日子里,他还学会了使用印字机,自己创办了一份独具特色的报纸。然而,这样的日子没有坚持多久,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在一次行车中,由于列车震动过大,一瓶白磷摔在地上自燃起来,多亏及时扑救才没有发生大的损失,气急败坏的车长狠狠地抽了他一耳光,并把他的所有物品扔下了列车。
因为这一耳光,爱迪生的一只耳朵丧失了听力。然而列车长可以打聋爱迪生的耳朵,却永远不可能让爱迪生真正趴下。爱迪生的一生中碰到过无数的困难和挫折,每一次他都坚强地挺了过来。
在不懈的努力下年,爱迪生的第一个发明——自动数票机问世了,他欣喜的把机器抱到了国会,遭到的却是无情的拒绝,资本主义制度下,选票上玩花招是必然的,他们不需要清醒的机器。
爱迪生的第一个发明就这么破产了,没有花费时间去悲伤,他很快把精力投入了下一项发明。从1869年到1910年,短短的41年间爱迪生共申请得1325项发明专利,平均每10多天就有一项,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所有的发明中,电灯当属爱迪生对人类最大的贡献,这也是耗费他精力最多的一项发明。为了找到理想的灯丝,他先后试验了1600多种耐热材料和6000多种植物纤维,共失败了8000多次。助手丧失了信心,家人也劝他放弃,他没有摇头,他不断鼓励着他们,努力尝试着任何有可能的材料,连朋友的红胡子和中国的扇子都曾为他的试验品,最后他终于获得了胜利年10月21日,即他的葬礼举行的日子,全美国所有的电灯都同时熄灭一分钟,以此来纪念我们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来纪念他这一重大发明。
在爱迪生的身上具备着人类的许多美德,勤奋无疑是这些美德中最显著的一条。在他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读的书已比他自己还高。成年以后,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中度过的。每天只睡4、5个小时,常常是太累了就在实验室里枕着书睡一会儿,睡醒后接着工作。在爱迪生心中,实验室是他最好的休养场所,连新婚的日子都在实验室中度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