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传统与现代作文素材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回文答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
❷ 传统与现代的作文素材
1、传统节日与现代的对比;
2、手机短信拜年和登门拜年;
3、用工具书还是用网络搜索;
4、传统书信和现代网络传送;
5、传统的烟花爆竹和电子爆竹;
6、中医和西医;
7、琴棋书画;
8、民风民俗;
9、地方方言;
10、诗词歌赋。
❸ 继承与创新作文素材现代
两个书法家,一个在学习前人中僵化,一个在自我独创中漂泊。其实,真正的艺术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没有继承,创新就没有了依据。正如没有土地,草木就没有了根基,一切的枝繁叶茂,春华秋实便无从谈起。在继承中,中国文化贯穿着历朝历代的缩影,从唐诗的意境到宋词的音韵,从曲剧的情节到小说的丰盈,沿袭下来的一部《红楼梦》震撼了多少心灵?如果没有继承,“集大成”的“中国封建社会网络全书”将会成为一部揭露黑暗封建统治的论文,毫无意趣,看得见明清,却看不见历史。
没有创新,继承就没有了动力。正如没有浪花,大海便没有了生命力,一切的急流勇进,劈波斩浪都会茫然失措在一丝风也没有的平静里。在创新中,杂交水稻昂然屹立在狂风暴雨里,试想若只是顺其自然生长,水稻只能抗倒伏而低产或是易摧折而高产。是创新,让杂交稻以绝对的优势解决了十亿人口的粮食问题。这只是创新的一个阶段,我们看得到的阶段。而人类农耕文明从刀耕火种,从牛耕;从自然取种,从自西域引进新品种到今日机械化作业,人工优化作物品种。这期间,不知要经历多少次的创新!
继承与创新就像历史长河的两岸,有了岸,历史才源远流长,奔涌不息。无论缺了哪一边,都会使历史干涸。我们需要继承,我们只有继承;我们呼唤创新,我们学会创新。历史的变迁与沿革中,对于尚未形成完整的价值体系的人来说,继承是一种指导,一种启蒙。继承告知人们前人走过的路,而这是没有必要从新探索的。当路已到尽头,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荒漠草原时,你已熟谙行路的技巧。
这时,创新便是你的指南针,在人生这块未知的土地上将道路延伸。学会继承,我们是幸运的,在继承中,我们变得理智;学会创新,我们是幸福的,在创新中,我们变得清醒。就像那两个书法家,学习前人是他博采众长,总结出构书造字的一般规律,因而理智;自我独创,是他意识到个体的存在,独立人格使他清醒。我们与其批判他们是两个极端,应该中和,不如将他们看成两个阶段,认识由继承向创新的过程。这样,继承与创新才统一起来,人生也因其而丰富多彩。
❹ 古代和现代名人保护传统文化的作文素材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们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仿佛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因此,我想说: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中国以拥有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位居第二名,这个好消息令大家欢欣不已。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与拥有众多备受欢迎的现代文化的美国作比较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很多外国朋友欣赏的时候,我们自身是否足够重视它呢?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
现实情况值得社会担忧。如今很多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文化有高度的认同。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日”感到大惊小怪,不再对好莱坞影片感到陌生。其实,感受、学习外国文化的精华并没有错。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可以说,外来文化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用所写文章表达了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是啊。倘若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一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绸缪。为了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为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耀眼的光彩。
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我们理应满怀信心并且坚信: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民族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生机。
❺ 传统与现代的作文素材
“有鱼吃还捉老鼠?”一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却引来我们无尽的思考。
其实,同样的问题,我们每天不也在问着自己和别人吗?——“有手机短信还用登门拜年吗?”“有网络知道还用去买那些工具书吗?”“有Email还用一笔一画写信吗?”……毋庸置疑,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使我们的生活质量逐步提升,生活中到处都是便捷的信息工具、交通工具、学习工具……
可以说,这些新科技的产物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生活模式!当年跨海远航的哥伦布和郑和,一定不会想到千百年的后的超音速飞机,可以轻松到达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而当年怀揣八百里加急公函快马飞驰的驿卒,更是不会想到千百年后的今天,只需指头动动,信息就可以飞速进入对方的眼帘……这就是科技进步的直接表象!
但是,当我们尽享这些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便捷与愉悦时,又何曾想到——在这享受的背后,我们又失去了什么?大海最美丽的难道只是海天一色、万里无云的美景吗?透过飞机的舷窗,只能看得到波澜不惊的蓝色汪洋,却感受不到一丝海风的吹拂,更不可想象在船头看到鱼儿跃起的那种欣喜!而当我们新年时看到那苍白的不过几十个字符的短信祝福时,又怎能想象得到当年驿卒驰骋于山水之间的那种酣畅淋漓?胯下飞驰的骏马、耳畔回荡的铃铛声和周围的崇山峻岭组合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幅悠然惬意的画卷!而这种美丽,在手机铃声响起的那一刻,早已荡然无存!有情调的生活,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生活!
所以,在如今电灯早已普及的年代,我们依然要在生日和圣诞时点燃蜡烛!在那样特殊的时刻,我们所需要的不只是光明,更需要一种温馨的氛围!曾几何时,全国很多城市都禁放烟花爆竹,于是电子爆竹应运而生,很是畅销了几年!但是最终的结果呢?却是各地的禁放令在逐步放宽甚至不了了之。因为人民群众依然希望在除夕之夜看到被烟花照亮的夜空,听到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响、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烟花喷射出的硝烟的味道!这样的视觉、听觉和嗅觉,是电子爆竹永远所不能比拟的!北京奥运开幕之夜,夜空中由烟花所构成的大脚印一步一步走进鸟巢,这样的感觉和氛围就是中国所独有的!这就是民族文化力量的充分彰显!
鱼与老鼠的关系,显然和鱼与熊掌的关系不同!后者不可以兼得,而前者,却都是猫所喜爱的食物,完全可以兼得!这就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一样,完全可以在当今社会中共同存在、共生共荣。比如各种铅笔、钢笔、中性笔,早已应用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可或缺。但是,传统的毛笔却依旧散发着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因为它所蕴含的,并不只是一支笔而已,而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黄庭坚的《砥柱铭》拍出了四亿元
❻ 求现代人的作文素材
乡土作家:路遥贾平凹陈忠实关键词:故土柔情
暖香如玉的春阳下孕育的灵魂,光热烘人的火灶旁成长的生命,扎根在乡土中积蕴一腔深沉的故土柔情。“鬼才”贾平凹,一纸《秦腔》,字里行间都有陕南的钟灵毓秀,他用悲悯之心包裹沙石坡的粗粝枯黄,他用文字记录时代变迁的历史真实。活在悲壮与苦难中的路遥,带来的是浓郁的陕北风情,是在饥饿与城乡落差中苦苦挣扎灵魂的真实自述。《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坚守着诗意的乡村生活与传统的道德情操。看他笔下血泪,如站在黄土高原上一梦千年,俯拾大风里泥土扬起的记忆尘埃。
文学家:木心 关键词:孤独
“既然大树上没有一片叶子敢于面对风的吹拂、露的浸润、霜的飘洒,整个树林也便成了没有风声鸟声的死林。”迎接风霜雨露的孤独充斥着木心先生的内心,他少年时受文学启发,向往丰富的人生经历,于是背起行囊,把几十年的人生过得跌宕入戏;他文革时被囚禁十八个月,回首时只留下一句淡淡的感慨:“诚觉世事尽可原谅。”他像是来自遥远古代的神祇,他的文学,在一片封建王朝的沉疴、一片火热革命后的废墟中孤独生长。“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他避人避世,像一个孤证,像空谷跫音,像一个“原本该如是美丽的文明”之人质,孤独地敲着乌镇的青砖白瓦,坚守自己的“大雅”气脉。
俄国诗人:普希金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关键词:责任
不同于“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阿赫玛托娃更多了一种银月般的母性、悲悯与深情。荨麻滨藜的灵性浇灌了她的诗心,卫国战争的艰难磨砺了她的秉性,十月革命的激烈激起了她的豪情。阿赫玛托娃知道苦难是怎样将粗砺的楔形文字,一页页刻上面颊的岁月,知道微笑如何从谦和的嘴唇枯萎。同时期的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将痛苦倾注于情爱中,勒住喉咙咽下最后一曲挽歌,将灵魂卑劣成燃烧整片荒芜大地的碎银。阿赫玛托娃却情愿背负起历史的使命,为亿万人名奔走呼号,不论凛冽寒冬,还是七月热浪。“我把这杯酒喝干--为眼睛中没有生气的冷焰,为上帝无法拯救的苦难,为残酷而粗野的人寰。”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 关键词:弱德之美 古典文化
叶嘉莹的一生只懂、只会、只爱一件事:诗词。这个古典文化熏陶的灵魂,从小受到的教育提倡“弱”才是品德。叶嘉莹的“弱德之美”的“弱”并不代表软弱,而是一种在逆境中的坚持。“这种美感所聚含的,乃是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姿态的一种美。”她儿时接触到的古典文化让她一生都在遵循弱德之美,她要求自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美者未必皆合乎道德,然而合乎道德者皆美。
翻译家:朱生豪 关键词:坚守
鲁迅先生曾把翻译家比作将火种从天国偷来赠与人类的普罗米修斯。“伏案泣血,一生无悔”恰是莎士比亚剧作翻译家朱生豪先生的人格写实。他“虽贫困疾病,交相煎迫”,仍“伏案十年,笔耕不辍”。十年之功,不可云久,殆毕生精力,尽注于兹矣。战火纷飞的年代,清冷破败的老宅,他在风雨飘摇间捧着智慧的火种,传递灵魂的温度。朱生豪先生以才情、坚守浇灌出西方著作的惊艳译本。正如川端康成写道:“即使靠一枝笔沦落于赤贫之中我微弱而敏感的心灵也已无法和文学分开。”
❼ 传统与现代作文的微素材 一个好的句子
无意中看到了一组照片,其中有一张令我十分难忘。这张照片上有一个少女,她双手紧握,背后躺着的是横七竖八的尸体,这名少女仿佛在寻找自己的父母,她的双眼中似乎充满了恐惧和怨恨。她看起来的年龄与我差不多大呀,怎会有这样的目光?!我心中充满了疑惑,陷入了沉思。
战争使照片中的少女失去了双亲,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所有的快乐和幸福!战争中受害最深的总是人民,并且不管是那一方,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伤害,都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创伤。既然战争总是弊多于利,可我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些国家还是要发动战争呢?我想就是因为他们想通过发动战争达到某种目的吧。比如,美国对伊拉克的占领,不就是因为它对伊拉克的石油虎视眈眈,想占为己有吗?!不就是因为他们想通过战争,利用战争这个舞台,展示他们先进的军用武器,以吸引其他国家向他们购买,达到转嫁美国经济危机的目的吗?然而,就算他们得到了伊拉克的石油,就算他们解救了本国的经济危机,但是,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对于那次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来说,战争带给他们的是永远的伤害,是永远的悲剧。又如,上个世纪日本对我国发起的那场侵略战争,我想也是因为他们想要得到并长期占有我国的辽阔土地和丰富的资源,梦想成为世界霸主吧。….. 但是, 你们看,日本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
❽ 话题作文【传统与现代】或【眼光】的素材。
传统与现代
众所共认,儒家思想及其道德体系的意义是20世纪文化论争的核心性问题。对文化保守主义的研究表明,现代对于儒家思想的有分析的肯定并不是出于对社会改革的排斥,也并不主要基于民族精神或文化认同的要求,而更是出于对社会转型过程中伦理秩序的破坏的关注和对儒家德性伦理普遍价值的认知。
正因为儒学的价值世界与现代世界的相关性并没有因传统社会的巨变而消失为无,也因此,在20世纪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中,儒学仍然是一个不断受到关注的问题。而社会每处于道德危机时对传统价值的呼声愈高。所以辛亥以后,不仅有康有为等坚持孔学的价值,即使在新文化运动中也有梁漱溟这样要为孔子作发挥的人。40年代贺麟对儒家礼教和三纲五常的诠释和张扬,在“五四”时代是很难想象的,而冯友兰不仅在40年代对“中体西用”作了新诠释,在50年代依然坚持主张“抽象继承”的意义。尤当指出,近年来王元化历经深思熟虑,在深刻检讨文化激进主义的同时,肯定儒家伦理道德作为民族精神确实可以继承,体现出我们这个时代思想家的真正本色。
有关儒家价值体系的争议一直是文化论争的中心之一。不仅“五四”前后是如此,80年代“文化热”的中心课题依然是如此。而理解这一现象,现有的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的模式,无论是“革新与复古”、“启蒙与救亡”、“激进与保守”都尚未能恰当地应用于20世纪的儒学论争,对理解20世纪儒学论争的深刻根源多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文化认同”或“文化心理结构”的提法注重文化心理而忽略了客观性的社会需求。事实上,如果仔细体察20世纪处于弱势而始终不屈的维护儒学价值的呼声,便可理解,儒家伦理所以在近代社会转型后仍每每处于焦点话题乃是理有必然的,其必然性植根于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道德性”与“现在性”的分裂以及对克服此种分裂的要求。因此,20世纪历程中儒学价值的不断被肯定,本质上并不是所谓后殖民话语在中国的一种表现,更不是什么全球资本主义霸权话语或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意识形态意义的肯定,而是理论上对多元文化价值的肯认和实践上对现代化过程的治疗,是对价值理性和精神文明深切关怀的表达,对理想人生与理想人格锲而不舍的追求的体现。在中国还是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强烈要求,同时也是对启蒙叙事的道德的人文反思。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教化为本、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饱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眼 光
眼睛看得到的叫视力,而眼睛看不到的就叫眼光。通过视力看见的东西你看得见,别人也看得见,而通过眼光看到的东西,就只有你一个人看得见,人要立足于世,就要有不一样的眼光。
或许在我们在不经意间就会流逝许多美好的事物,我们应当有不一样的眼光,时刻欣赏并发掘美丽的事物。
这就如沙滩拾贝一样,你若是追求贝壳的完美与独特,最后你会发现篮子里空空如也。如果你用欣赏它不一样的眼光,你会采撷到各有特色的贝壳。我们的人生也是这样,只要你去用心体会换一种方式去欣赏或许会得到更多奇妙诡谲的事物。
其实在我国古代最为出名的高太祖刘邦。在他还没成为一国之主的时候,人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不务正业骗吃骗喝。可是后来他去吕雉家赴宴时竟然谎称送了红包五千两。吕雉的父亲是一个有远大见识,并具有独特眼光的人,他说刘邦日后必成大器,并执意将大女儿嫁给刘邦,便是日后的吕后。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小混混刘邦会成为一国之主,可是他的岳父却有不一样的眼光,他从刘邦的举手投足之间,从他的从容不迫之中,很果断的得出了结论。
拥有不一样的眼光,助你懂得生活真谛。生前王侯将相,死后只不过是一抔黄土,由生到死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的真谛,陶渊明看穿生活本质,毅然离官,去做那归隐的居士,尽管没有了觥筹交错但他拥有独特的眼光,乐是人生本质,即使是“草盛豆苗稀”,但他仍能收获那份“采菊东篱”的闲适。陶渊明拥有不一样的眼光,将生活简化,摆脱烦恼,安贫乐道。
我们总是抱怨时间太宽,指尖太瘦,留不住美好的回忆。为什么我们不去挖掘不去欣赏呢?用不一样的眼光去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会发现各有各的精彩。
我们的点点滴滴就像沙滩的贝壳一样,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但是当你驻足欣赏时,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因为你拥有不一样的眼光。在“成功”这个产品里,“眼光”这个原材料是不可缺少的,眼光是一把铲子,你可用他来挖掘财富,拥有不一样的眼光,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眼光
同样的景物,有人觉得美丽,有人却觉得平淡;同样的事物,有人看到了机遇,有人却熟视无睹;同样的生活,有人活得坦然,有人却活得凄然……面对同一世界,为什么每个人的收获与感受如此不相同?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眼光不同。你用什么样的眼光打量世界,世界就回馈什么样的东西给你。你想世界给你精彩的生活,你就得用智慧的眼光看待世界。
用智慧的眼光看世界,就是用欣赏的眼光发现美丽。罗丹曾说过:“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我们身旁有多少美丽的风景,有多少动人的画面啊!可是,我们忙于世务,匆忙地赶路,匆忙的眼光无法看到这些美景。似乎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花就应该那样鲜艳,草就应该那样嫩绿,人性就应该那样善良,于是,心中的那份触动和敏感随着匆忙的眼光悄悄丢失了。于是,便有了生活枯燥乏味的感叹。海伦•凯勒尽管双目失明,但她并不缺少欣赏的眼光,发现四季的盛景如一场极其动人而且演不完的戏剧。这是因为她内心深爱着这个世界。可见,欣赏的眼光需要有爱心做基础。让我们用欣赏美的眼光看待世界,为发现一朵花开放而欣喜,看到清晨第一缕阳光而欢乐,望着湛蓝的天空而陶醉,目睹一个小小的善举而感动,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世界多么美丽,心里就会充满阳光。
用智慧的眼光看世界,就是用发展的眼光抓住机遇。冷战结束后,东德和西德之间的那道柏林墙也随即被推倒。那些被推倒后剩下的断壁残垣、碎石瓦砾,在旁人看来就是一堆废物,毫无用途。可是有一个年轻人却看到了它的价值,因为这些遗迹遗物是历史的见证,将来的价值不同寻常。于是,年轻人买下了它们,经过加工,这些废料摇身一变,变成了柏林墙推倒后的纪念品。人们为了记住这段历史,纷纷购买纪念品。那些原本无用的东西却使那个年轻人获得了财富。正是因为那个青年有着敏锐独特的发展眼光,才发现并抓住了这个别人都抓不住的机遇。让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关注周围的生活,关心生活的世界,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事物的价值,抓住人生的机遇,创造人生的辉煌。
用智慧的眼光看世界,就是用坦然的眼光对待生活。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碰到困难,遭受挫折。有些人常常抱怨命运不公,有些人则容易绝望轻生,更有甚者想报复社会,就是因为这些人缺乏坦然的眼光,看不到生活的光明和精彩。邓小平遭遇三起三落,他没有气馁,没有轻生。正因为他能用坦然的眼光看待生活,所以才有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冯骥才被下放,生活贫苦,他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还在自家院中种上扁豆花,每日作画。正因为他能用坦然的眼光看待生活,所以才没有迷失方向。体操运动员桑兰,祸从天降,一夜之间由一个灵活好动的女孩变成无法动弹的病人。面对灾难她没有退却,反而活得更加精彩,这也是因为她能用坦然的眼光看待生活。可见,在人生旅途中遭遇困难挫折时,一定要用坦然的眼光去看待,这样才能让我们释怀,才能生活得更加精彩。
总之,当你用什么眼光看世界时,世界也会还给你什么。如果你想拥有欢乐、健康和成功,拥有丰富精彩的生活,那么就用智慧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吧。
【评析】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符合议论文的基本要求。开篇由生活现象引出中心论点,自然、鲜明、正确,具有针对性和展开论述的指向性。论述主体按照完全段的要求,由中心论点引出不同角度的分论点,采用举例、对比和因果分析的方法展开论述,终结层指向中心论点。全文显得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论述充分;表达语言富有议论色彩,有较强的说服力感染力。
眼光
我不是诗人,无法了解诗人的眼光是什么。有人说,诗人的眼光里有纯真,有烂漫,有遐想,有希望,就是没有现实。或许,诗人们并不需要现实,又或者,他们早已超脱了现实。
我做不来诗人,因为诗人需要天性。但我也梦想着与诗结一段缘。于是,我爱上了诗。东方,西方,古典,现代,我都乐意吟上一段。独处时,尤爱诗。总想哪天自己也可以用诗人的眼光看这个世界,因为诗人的眼里无论是悲是喜,是忧是乐,总有一件东西是抹不掉的,那就是美。
诗人笔下,万物皆有美。生命是有理由存在的,纵然万念俱灰,也要搜寻寒冬下覆盖的一丝丝绿意,那种坚强,诗人看得到。
我也以为,诗人的每一天都不会虚度。点滴感受汇聚成海,便是诗人的财富。草叶绿了,那是希望的颤动吧;涟漪绽放,那是河水的欢唱吧。万物有灵,出自诗人的笔下。
诗人会哭,会笑,会沉默,会张狂,会不拘小节,放浪形骸,会一切的一切,而最不会的是表达自我。我熟悉的一位朋友,有“诗人”之称,虽不曾成就巨作,却嗜诗如命。他的笔下诗情十足,跳跃的文字构成一幅幅灵动而唯美的意境画。我以为,他的写胜过他的说。请他谈谈诗,他嗫嚅,犹疑,手脚不知该放哪,局促不堪。“还是读诗吧……”末了,他甩出一句苍白的话。演讲是听不成了,可我却收获不少。诗,也许是我们心中的歌,无法言说,唯有用心灵的笔,才能勾勒出来。诗,原来深藏于心底。
可是,诗人的眼睛里,分明藏着诗。诗人的目光,永远眺望着远方,迷离而又忧伤,有时又清澈透亮。那是我读不懂却又拼命想要靠近的眼光,于我魅力十足,令人魂牵梦绕。什么时候,我也能用这种眼光描摹世界,画一幅传奇?
也许,只是想想而已。
不久前,重温了《人间四月天》,徐志摩,天才般的诗人。他除了诗还是诗。进入生活的他黯淡无光了,不知所措了,于是只得逃离……这是诗人的通病。因为心灵完满而容不下一丝瑕疵,因为脆弱而无法应付这繁琐,因为无路可走而凄离伤神……
也许,诗人永远也无法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