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澜索桥的名人诗句
安澜索桥的初建时代已经无从考证,但至少在唐代时,它就已经在都江堰的上空专像唐诗的韵律属一样诗意地摇荡了。杜甫就曾亲自观看过这座桥的培修,他在诗中写道:
伐竹为桥结构同,褰裳不涉往来通。
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苍龙见水中。
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
合观却笑千年事,驱石何时到海东。
《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杜甫
宋代以前,安澜索桥称作珠浦桥。曾经在都江堰呆过很长时间,留下过许多诗章的著名田园诗人范成大用很严谨的笔法将“长百二十丈,广十二绳”的安澜索桥记在了他的《吴船录》里并以诗记之,至今读来,仍可想象当时桥之壮景。
织簟匀铺面,排绳强架空。
染人高晒帛,猎户远张罿。
薄薄难承雨,翻翻不受风。
何时将蜀客,东下看“垂虹”?
选自《吴船录》/范成大
B. 都江堰——安澜索桥观后感作文460字
都江堰只是一个水利工程,是李冰父子用血汗创造的奇迹.我原来以为它只有水美,却没有版想权到那儿的水美,山美,树美,人更美.
我们沿着山路拾级而上,路边绿树成荫,花木繁茂,知了的叫声连成一片,加上山下的小溪流水潺潺,山上郁郁葱葱,好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我们先来到半山腰的二王庙.那里还没有正式开放,可炉子里的蜡烛滴下来的蜡油已经有了一水桶,似乎永远都不会结住.
我们又沿着小路来到了安澜索桥,看着摇摇欲坠的桥,桥下急匆匆的内江水,江面上还不时卷起一个又一个旋涡,看着就令人胆寒,使人望而生畏.我扶着摇摇晃晃的桥拦,一步一步前进,不平稳的木桥都令游客像是在跳舞.
在一条小河边,人们都在喂鱼,我也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喂鱼吃饼干.起先只有两三条在吃,后来那几条向同伴望了望,好像在说:"快
C. 安澜索桥的传说小故事
安澜索桥的传说小故事
四川灌县二王庙山脚有一座索桥,叫做“安澜桥”。这索桥又叫做“何公何母桥”,是清朝初年一个姓何的教书先生设计修建的。那个时候人们没法在这么宽的两岸上修一座桥。何先生想出了造索桥的办法。桥造成了,人们来来往往,感到便利。
可是桥上没有栏杆,在摇摆的木板上走起来,并不是十分安全的事,不多久就有人失脚从桥上摔下去,死了。不满意何先生的官府把责任完全推到何先生的身上,将他逮捕处死。何先生的妻子决心要替丈夫雪冤,要实现丈夫的真正的愿望,她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办法,用竹索在桥两旁编上了栏杆,从此,危险的桥变成了安全的桥,使得三百年后的小孩也能够在桥上跑来跑去,发出一阵阵的笑声。
拓展资料:
安澜索桥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又名“安澜桥”、“夫妻桥”、“何公何母桥”。全长240多公尺,飞架岷江南北,横跨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代四川西部与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是藏、汉、羌族人民的联系纽带。
二王庙前的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是一座名播中外的古索桥。最早称绳桥或竹滕桥,这与它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
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以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何先生修的桥因无栏杆所以一人摔下水摔死,被官员处死,妻子为了为丈夫雪冤想尽办法修了栏杆。全长约500米,在鱼嘴处建立外江水闸,把桥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乘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钢筋混凝土桩,桥身也缩为240米。
远看如飞虹挂空,又像渔人晒网,形式十分别致。漫步桥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来,东望灌渠纵横,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了然。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
D. 安澜索桥是什么样的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代末期毁于战火。索桥以木排石墩内承托,容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
后来保存下来的桥,将竹改为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坐落于都江堰首鱼嘴上,飞架岷江南北,是古代四川西部与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是藏、汉、羌族人民的联系纽带,被誉为我国古代的五大桥梁之一,也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都江堰安澜索桥
E. 安澜索桥的介绍
安澜索桥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又名“安澜桥”、“夫妻桥”、“何公何母桥”。全长240多公尺,飞架岷江南北,横跨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代四川西部与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是藏、汉、羌族人民的联系纽带。
F. 写安澜索桥作文500字
盛世安康,和风扑面.江左塔楼,谓之安澜.
名取“安澜”,意蕴深含.缘史上汉水,灾祸连年,轻者毁版田殁舍权,重者泽国城垣,民不聊生,难得平安.今世治汉,成效大显:壁锁平湖,垒石砌岸,洪祸无忧,城乡安然,横桥卧波,百世安澜.筑斯楼也,堪当民愿!楼苑新成,乃斯域地标,康城名片.其高五层,斗拱飞檐,回廊抱厦,雄伟壮观;黛瓦粉墙,赤柱梁椽,玲珑精巧,秀姿美颜.雄毓秦岭,秀熙巴山,屹立葱茏,岿然凌汉.堪为安康名楼首善者焉!
斯楼东附石阶盘旋,中道飞轩;西配回廊大殿,别致花园;南立徽式牌楼,浑然一体,错落于绿树掩映之间.须月夜,皓月当空,东流碧汉,柳丝摇曳,灯亮万盏,流光溢彩,勾勒楼殿,水中倒影,繁星长天,恰似瑶光阆苑.置身其中,难分天上人间.嗟夫!昔日避灾躲难之临江高岗,今成休闲健身之地,何不乐焉?若夫自东拾阶入苑,但见游人
G. 安澜索桥是怎样的
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始建于宋代以前,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又名“安内澜桥”、“夫妻桥”,容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
明末毁于战火。
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安澜索桥
H. 安澜索桥是谁建
安澜桥安澜桥是我复国著名的制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古代又名“珠浦桥”、“许事桥”,明代末被毁,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勾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
I. 安澜桥的资料
安澜桥 都江堰安澜桥
二王庙前的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是一座名播中外的古索桥。最早称绳桥或竹滕桥,这与它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以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全长约500米,在鱼嘴处建立外江水闸,把桥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乘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钢筋混凝土桩,桥身也缩为240米。远看如飞虹挂空,又像渔人晒网,形式十分别致。漫步桥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来,东望灌渠纵横,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了然。 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
安澜索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下移100多米,将竹改为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坐落于都江堰首鱼嘴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岷江滔滔恶浪,没有修建索桥前,民谣有“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之说。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俩察看地形,翻阅建桥史料,请教当地水、木工人,报经官府,游说八方募集资金,清嘉庆九年五月带领四乡百姓动工建桥。桥尚未完工时,两个樵夫不所劝阻,顶风过桥,落水丧生。渡口“把头”买通官府,诬以草菅人命之罪。何先德先生含恨九泉。何妻强压悲愤,继承夫志,完成了索桥的修建。桥上横铺木板,竹缆为栏,行走平安,故名“安栏桥”,后改安澜桥,取不畏波澜,安然过江之意。人们为感激何先德夫妻的功德,又称“夫妻桥”。
J. 都江堰风景区的安澜索桥简介
安澜索桥又名珠浦桥,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区西北约2公里的岷江上。清嘉庆八年(1803)重建。版邑人何先德倡建索桥时权,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建桥时其妻杨氏出力不少,民间又称其为“夫妻桥”。原长320米,现长280米,以木排为板,石墩为柱,承托桥身;又以慈竹扭成的缆绳横架江面。1962年,对索桥进行了维修,改10根竹底绳为6根钢缆绳,改扶栏竹绳为铅丝绳,铅丝绳外以竹缆包缠。1964年岷江洪水暴发,全桥被毁。重建时,只改木桥桩为钢筋混凝土桥桩,余照旧。后因兴建外江水闸,将索桥下移100米,重建时改平房式桥头堡为大屋顶双层桥头堡,改单层金刚亭为可供行人休息的六角亭,增建沙黑河亭,桥长261米。安澜索桥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澜索桥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全长240多公尺,飞架岷江南北,是古代四川西部与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是藏、汉、羌族人民的联系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