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生议论文《成大事必备的几个因素》 素材:烛之武 荆轲 蔺相如
县第五中学,福建三明365100)
摘要:现在的大部分学生作文写不好,无话可写,无材料可用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可见素材积累的多少,直接影响到考场 作文的发挥,我们只有在平时多积累素材,才能在考试时从容应对,厚积薄发。
关键词:素材来源;素材积累;素材运用
新课程中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水平,议论文 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写作体裁。但是目前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还存在着诸如缺少素材、素材陈旧等 问题。所以怎样积累素材,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有计划的指导,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基础,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
一、议论文素材的来源
其实写记叙文要想有好素材是需要学生对生活有较强的感受能力和思考能力。这对很多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而积累议论文素材比记叙文要简单一些。首先,议论文素材 不用来自于个人生活经历,这对生活经历贫乏、感情迟钝苍白的学生来说是个好消息;再者,议论文的素材是公用的,同样一个素材,所有人都可以用,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非常 平等;对历史和社会新闻有兴趣的一些害怕写作文的男生来说,非常有帮助。
但是,我们仍然看到,很多学生还是没有解决素材问题,要么翻来覆去就那几个审美疲劳的老熟人,要么自己捕风捉 影地瞎编瞎写,与事实出入很大。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还 是思想不够重视。任何事情如果没做好,首要原因就是重视程度不够,付出投入不够。很多时候,我们的重视仅仅停留在思想上,口头上,没有行动,遇到困难没有坚持,没有做不好誓不罢休的决心,当然就没有结果。要解决素材问题很简单,每个星期积累一个,一年下来就有50个,一个星期两个,一年就有100个。把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做到,写作的时候就会觉得豁然开朗.
其实,我们要学会向所学教材要素材。比如《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过秦论》《苏武传》《六国论》《伶官传序》《项羽之死》等课文,是名篇名文,要加以利用,里 面的人物与事件,就是各类话题的好素材。同学们对这些课 内素材进行整合归类,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多读,多背,多 写,在将来的写作中一定就会运用上我们积累的这些素材。
2. 烛之武退秦师可以用于什么写作素材
足智多谋、巧舌如簧、毛遂自荐、临危受命这些都可以。
3.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作文素材,并联系实际
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环境,毅然回国,为祖国的建设奉献一份力量,忘我无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4. 烛之武退秦师作文素材
《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
【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
【运用示例】
1.岁月给了太多的落寞与不甘,磨砺了他的沉稳和敏锐,救国于危难之间,又体现了他的爱国之心,即使壮时未被重用,亦为国不计私怨,顾全大局,
作文素材:《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
。
2.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须喻于心。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处事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然而,在他身上却兼存着独善其身般之内敛与怀才不遇般之无奈,但是,身处微不足道之地位并怀拥愤恨与期待之矛盾心境的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却毅然挺身而出,毫不推卸,可以说,烛之武象征的是一种心态——才美无须外现,秉承的是一种信念——虽老可仍毅坚,先驱的是一种精神——有难必然担当。
3.人参是人间极品,人参也是越老越珍贵的。年轻的时候没人要,让它在土壤中默默生长,积蓄了一生的能量,只为在年老出土时释放出来。烛之武就像是一个人间极品,大半生都被埋没的人参。人参是植物中最特别的一种,就如烛之武,不然郑伯怎么会把国家的安危托在烛之武身上呢?人参也是极好的补品,对人的作用很大,烛之武便是如此,一席精辟的话,层层递进,步步为营,抓住秦伯的心理弱点,达到了劝退的目的。
4.当今社会,最缺的是人才,最不缺的也是人才。有一句话叫“人比人,气死人”。将竞争之激烈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伯乐完全忽视了那匹千里马时,原本再雄心壮志的人也一定愤怒极了,开始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可他是否想过,是匹千里马就总会被发掘,如果重新振作,就不会在后来错失良机了。烛之武便是这样的聪明人,虽然他这人才被白白浪费了许久,但国难当头,国君求助,爱国振邦之心强烈的他又怎么会拒绝?于是,他放下了多年来不受重用的愤怒、忌恨与傲气,虽然还是略表牢骚之意,却仍旧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退秦师的重任。烛之武正是不因个人情绪影响,才保全了大局。
5.烛之武称得上是一壶佳酿,但他却被埋没在晋国——这条深巷子中。尽管它香飘四方,却也迟迟未被晋侯——也就是这条巷子的尽头所“品尝”。直到这条巷子将要被拆毁的时候,它才被当作救命稻草般地呈到了晋侯的手中,成为了晋国命运的转折点。由此观之,哪怕是再聪明,再厉害过人,若不懂得毛遂自荐,也会永远掩藏于平凡世俗中,最后只能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不留痕迹。
6. 晚年得志,不能不说是他的运道好。明明有才,明明有若干机遇摆在面前,不伸手去拿,谁能说他拿不到手,仅仅只是懒得伸一伸手。当今社会,不是过去,我们应该把握机遇,不应等着机遇来找你。
7.何为机智?何为勇敢?大人们常说:“遇到事情要聪明一点,不要被别人卖了还帮别人数钱。”有的人是天生就聪明,有的人是后天塑造的。聪明的人总是三思而后行。勇敢不能只是逞匹夫之勇,还必然要有计谋计策。并不是只有当面抓住坏蛋才是勇敢,能够依靠智慧来抓住坏人,才是真正的勇敢。就像烛之武一样,在说服秦伯时,并不是恐吓秦伯说:“小子,你要攻打我们郑国?不想活了吗?我现在就送你上西天。”而是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最终说服了秦伯。这就是烛之武的机智勇敢,难道我们不该学习吗?
8.何谓君子之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烛之武为国只身涉险,他为何如此笃定面对那很有可能一去不回的任务?人生道路困难重重几多变故,又有谁能做到如此笃定,我想烛之武与秦伯谈判时一定成竹在胸,谈吐冷静,那是超越生死的智慧与心力战胜了秦伯。
9.“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郑伯执政的几十年间,他从未受到重用。可又有什么关系呢?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们总是感叹机会与我们擦肩而过。养精蓄锐,机遇只要抓住最关键的一次就行了。在几十年的寂寞隐忍中,他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韬光养晦,终于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10.“酒香不怕巷子深。”烛之武就是一壶香醇的美酒,经过了时间的酝酿,终于散发出浓郁的酒香。烛之武年轻时,刻苦积蓄经纶之才,隐忍于世。在秦国围郑的危急存亡之刻,烛之武的才能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改变了战局也改变了历史。
11.多少露了把脸!虽然半生漂泊,过着底层生活,年老时还冒着生命危险说服秦伯。在人生的风烛残年之时,却也亏他光耀了好一阵子。其实,还有多少人连这样的机会也没有,怀才不遇,逢着奸臣当道的年头,也真是为难。烛之武悲惨了一辈子,不过最终在历史上露了把脸,可喜可贺。
5. 作文素材:《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
[作文素材:《来烛之武退秦师》源写作素材与运用] 《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 【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 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 【运用示例】 1岁月给了太多的落作文素材:《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
6. 烛之武忠勇爱国作文素材
第一个爱国诗人屈原,为了国家利益,与朝廷中的小人进行不屈的斗争,他坚持真理,坚持正义,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他一生的命运都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国.
7. 急求烛之武退秦师的作文素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 1、素材开发 烛之武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期间他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2、思维激活 这则材料可以用于与“磨砺”“逆境中奋起”“人生储备”等有关命运的话题和材料作文中。运用时我们可以这样论述: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时代启示着今天的我们,不论你经历了哪些挫折,不论你是否怀才不遇,只要是金子,你总会发光的。 3、精彩应用 (1)想象画面型-- 夜缒而出 是夜,万籁俱寂,暗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着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蹒跚着迈向秦营。这艰难而伟大的一步啊,一步迈出,就迈向了有去无回的危险,迈向了前途的生死难料,迈向了虎视眈眈的虎狼之窝。 满头的白发飘扬在深秋的寒风中。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国将不存,何以家为?也是前行的蹒跚脚步更加镇定。今夜的月光啊,照耀着一个老人执着前行的身影,照耀着一颗慷慨赴难的爱国之心。 (2)心理描写型 深明大义 烛光依旧阑珊,而他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生命就像这烛光,虽然现在明亮,可能在不经意的哪一刻黯然熄灭。他的一生平淡如水,虽然平凡,但也算充实。可是自己总觉得应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涂下生命的光彩一笔,来昭示自己的才华与报复。 他还在踌躇,曾经自己那么恨他,怨她,他让自己失去了年少的雄心壮志,失去了中年的忠心诚意。而现在,在自己垂暮之时,他却说,郑国需要我-- 烛光摇曳不定,仿佛自己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又像自己摇摆不定的心事-- 烛光又是一阵摇晃,烛之武挺身而出,犹豫的神色代之以满脸的镇定,他迈步而出,毅走向秦营。 (3)思维议论型 思维,换个角度 当烛之武坚定的脚步踏在通往秦营的道路上,秦穆公已端坐在营帐之中,摆开了咄咄逼人的架势。 假如烛之武开口便是“郑国怎么怎么重要”,“郑人如何如何勇敢,不畏强敌”,那么遗留下的将是他殷红的鲜血和郑国在诸侯版图上的消失。但是,烛之武换了一个角度,不仅使自己化险为夷,更是在黑云压城的危机关头力挽狂澜,使郑国在战争的风暴之中得以保全。烛之武用勇敢的行动向我们再一次表明:换一个角度思考,你将得到一片崭新的天地。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 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 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那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那就是烛之武。 永远的烛之武。 【思维拓展】 一、秦晋联军围困郑国,烛之武临危受命、出城游说,他为什么选择了去劝说实力更强也更具野心的秦伯,而不是势力稍弱的晋公? 二、如果烛之武选择了去游说晋公,你认为他该怎么说?他也会像游说秦伯一样获得成功吗? 我喜欢烛之武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是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而去,郑国转危为安。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在那个风云激荡,群雄逐鹿,弱肉强食的年代,有一群辩士,他们穿梭于刀光剑影之间,以卓越的辩才和超人的胆识,游说于各国之中,他们或语携风雷,慷慨陈词,或欲擒故纵,委婉机智,常常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使命。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轻轻松松地挽救了一个国家的利益和尊严,真是“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救国难”啊!在这众多的游说者中,我最欣赏的是一位不计前嫌,临危受命,只身赴险,说退秦师的英雄--烛之武。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是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而去,郑国转危为安。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直入敌营,无所畏惧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外交家。他是一个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能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在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下,最终他决心从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他是一个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晋的势力,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的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和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外交才能。35作文网烛之武到了七十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提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了人生的最后的一击,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乃成大器! 此时有声胜无声(广东卷) 语言与沟通我有一本特殊的“语言集锦”,名字叫:语言的力量。题写在扉页上的话是:此时有声胜无声!(“语言集锦”既是结构文章的样式,又紧紧扣住作文话题。“此时有声胜无声”既暗示语言沟通的力量,又照应文题。) 《左传·僖公三十年》记下了郑国大夫烛之武语言的力量。我佩服烛之武,不只因为 他放下个人恩怨,为国挺身而出的高尚品质,更因为他竟能用一席话说退秦国虎狼之师,挽救了面临危亡的祖国。“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运,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简洁明了,步步紧逼,句句击中对方心理要害,足以让秦伯切感亡郑对自身的危害而放弃与晋国的联盟。这就是语言促进沟通的力量呀!怎能叫人不佩服?(第一个事例:烛之武退秦师。) 《战国策·赵策四》记下了赵国老臣触龙语言的力量。我景仰触龙,不只因为他知难而上的拳拳爱国之心,更因为他竟能在赵太后用“老妇必唾其面”堵死言路,局面僵持的形势下,用语言沟通,说服赵太后送出心爱的儿子长安君。我在触龙那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话语下,标注了醒目的着重号。这振聋发聩的语言也促进了我对父母的理解,与父母的沟通。(第二个事例:触龙说赵太后。) (第一层主体内容:语言沟通在拯救国家危难上展示的力量。) 《建安诗文集》记下了一代才子曹子建语言的力量。我喜爱曹植,不只因为他在《白马篇》、《洛神赋》里展示的旷世才华,更因为他竟能七步成诗,打动执意刁难的兄长。在君权倾轧,命悬一线的关头,曹植以惊人的机智,七步之内,吟出“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泣血诗篇。冷酷如冰、杀心似铁的曹丕竟能顿生恻隐,转意回心,语言沟通的力量何其大哉!(第三个事例:曹植七步赋诗。) 《战国策·齐策》:“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记下了齐相国邹忌语言的力量,……(*第四个事例:邹忌讽齐王纳谏,略写。选择引语,决不草率。) 《周恩来外交风云》:“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用东方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记下了共和国首任总理语言的力量,……(第五个事例:周恩来外交应对,略写。选择引语,同样审慎。) (第二层主体内容:语言沟通在挽救个人危难时展示的力量。) 这些例子向我们展示了语言在沟通中的鲜活魅力;同时,它也时时告诫我不注意语言沟通可能会引发的严重后果----父母与子女、官员与人民、国家与国家莫不如此。 (总结语句,高度概括,点明话题,正反对照,推而广之,言简意赅)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下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千古绝唱。可是,请记住,这是一个有声胜无声的社会,语言是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它自有构建社会的特殊力量!(引述“琵琶行”名句,引出《语言集锦》扉页题词,饶有兴味。同时使语言沟通别具力量的原因得到明确。) 我的《语言集锦》,记录着沟通的纽带,体现着语言的力量,见证着仇恨的化解,孕育着精诚的合作……(结尾的样式意义:照应开头,完成新巧结构。*结尾的内容意义:沟通纽带、语言力量、化解仇恨、孕育合作----概括全文,突出主旨。) 简评:这是一篇结构新巧、内容充实、语言警策的作文。就“语言与沟通”的话题,文章采用“语言集锦”的形式,围绕语言在沟通中不可替代的力量,展开两层主体论述:分别涉及语言沟通在拯救国家危难上和在挽救个人危难时展示的力量。两层主体内容互不雷同。第一层含“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两个事例,两例在叙事议论上错落有致。第二层只“曹植七步赋诗”一个事例,着意于曹植、曹丕弟兄二人对照鲜明的描述。类似于“语言集锦”的这种结构形式,包容丰富、过度快捷,特别适合考场写作。这篇作文的行文语言与“语言集锦”特别吻合。“……记下了……语言的力量”,“不只因为……更因为”,包括略写事例都采用同一的语言形式,这些虽不是“集锦”的实际内容,却暗示着“集锦”记录的划一规制。而在对不同事例的具体叙议中,语言又富有变化,使全文灵动自如、热情洋溢。结尾收束语警策有力,见出作者对“语言与沟通”问题高屋建瓴的认识。 欣赏人生 欣赏音乐作品,我们能体会到“古典”与“浪漫”。 欣赏文学作品,我们能体会到“侠骨柔情”与“刀光剑影”。 那么,欣赏人生,我们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欣赏人生,使我们体会到了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口若悬河的邹忌,胸有成竹的触发,他们都以杰出的辩才,说服了高高在上的国君,从而改写了本国历史。 欣赏人生,使我体会到了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言壮志,体会到了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爱冻死亦足”这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到了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靠乃翁”的爱国情怀…… 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他们给了我们许的做人的道理--这便就是欣赏人生。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如何欣赏好自己的人生呢? 人生,是由无数个昨天、今天、明天构成的。昨天,已成为历史。今天,正把握在手中。而明天是一个未知数,它充满了向往,同时也充满了危机和拼博。 因为人生犹如一个爱出谜的顽童,总是出一些难题让你解答,当你将这些难题一一解答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成熟了许多,看待人生有许多不同。 学会了宽容,因为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一脚踩扁了的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你的脚下”这便是宽容。 学会了生活,因为生活从不简单容易,即使你生活在愉悦顺遂中,你也会遇到你要克服的困难。 学会了诚信,因为诚信是船,诚信是帆,因为诚信我们得以乘风破浪,也因为诚信,我们赢得了对手的尊敬,朋友的支持。 学会了看待昨天,虽然昨天也被今天所代替,因为昨天有许多值得我们回忆和借鉴的经验和得失。 欣赏自己的人生,永远不要轻言放弃二字。“爱拼才会赢”这是我们欣赏人生最经典的一句话,一个人不要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不把这些幻想变成现实,那你这就是空想象,一生一事无成,其实,谁会希望呢?“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只要我们在困难面前永远不低头,那么,你的人生将是充满精彩的。 欣赏别人的人生,把别人当成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一面镜子。欣赏别人的宽容,欣赏别人的事业,欣赏别人的诚信……那么你还有什么快乐的呢? 徘徊在人生失败的低谷,在为恨而伤怀,微笑的人并非没有挫折,只不过他把挫折当成了失败的起点,因为他积极而不消极。 因为积极者说:人生如一首歌,有低声也有高调,抑扬顿挫是人生美妙的旋律。 土地所以为人赞美是因为他丰厚坚实。 河流所以为人依恋,是因为他源远流长。 大海所以为人所羡,是因为他博大深沉。欣赏人生,使我们共同进步。 退一步海阔天空 退一步海阔天空,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退让。 多么睿智的选择,面对着高傲的贵夫人,潇洒地退到一边,然后说一句“我通常给傻子让路”,多么有趣而又有力。的确,在人生中,当我们遇到一些可以放下的怨恨时,为何不大度一些,让一步未尝不是一种有力的进啊! 忍让,是生活的常识教给我们的唯一的选择。就像一米八的男子汉,面对着一个只有1.5米高,0.4少宽的小门时,你该总不是昂首挺胸地直撞进去吧。相反,若肯低身侧腰,那么你就会顺利通过,这就需要我们的变通一下,换个方式,偶尔地放下那师心自用的狂妄。 烛之武可以忍让,虽然曾不被王重用,但面临着国危家难时,毅然可以作出退让,所谓“国之不存,家将焉附?”他选择放下心中个人的怨恨,于是他的忍让,他出山了,他的一番言辞铸就了一个大侠的形象。 忍让,有时需要我们放开胸襟,包容这世间的是与非。蔺相如的忍让之气度,可使我们佩服。虽廉颇一再地挑衅,一再地的恶语相加,可是他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境界,包容了这一切,避开了这一切。这决不是怯弱。试想若没有蔺相如的忍让大度,“将相和”又如何会成为佳话美谈,试想蔺相如若与廉颇争锋相对,寸利必争,国何以得存? 忍让,有时需要更多的意志和决心,人是情感上最易冲动的动物,若不能坚守住心灵最脆弱的最易受到伤害的地方,那么心的舞台只能缩小,反之亦然。司马迁可谓忍辱负重,他承受了心灵和肉体上的最残酷的打击,可他终究还是著成巨著《史记》,为何?凭得就是一种意志,一种韧性,这就是一种忍让,是对困难和挫折最大的承受和忍让。 项羽败阵则自刎于江边,若他懂得忍让,又何愁东山难再起?黛玉若懂得忍让,又何至于以泪洗面,泪尽而亡!杜十娘若懂得忍让,又何至于落得“花落江底香消亡”的局面! 一个人的生命途中,坷坷坑坑,再所难免。大门小门,都要通过。不要仅取一种生命的方式,要学会变通,既要懂得昂着挺进,也要懂得侧身弯腰。一味地只有“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轻狂,还不是落得被人家扫地出门的结局。 学会忍让,因为退一步海阔天空! 简评:这篇提出了一些较为新鲜一点的看法,可以说是一点亮点吧。习作者说忍让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是需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胸,还需要一种意志和决心。文章贵在有一点自己的看法,这一篇还算可以
8. 以烛之武荆轲为素材写一篇以责任为话题的作文...
深夜中,烛光依然微弱通明,然而他的内心却无法平静下来。他的一生平淡如水,虽然像平常人一样平凡,但他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涂下了光辉而灿烂的一笔!
在月光的照耀下,这位老人的心依然在踌躇着,是郑五使自己失去了少年的雄心壮志,是郑王使自己失去了青年的忠心诚意,是郑王使自己失去了中年的有所作为,而到自己年老之时,郑王却说郑国需要自己,面对郑王的恳请,他到底该何去何从?
他那满头的白发在深秋的寒风中飘扬着。突然,他心中的信念执著了,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自己虽已暮年白发,但只要自己还有气息,就可以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不管结果成功与否,自己的良心也可以安心了,由此,在黯然的目光下,出现了一个老人执著的身影!
月光摇曳,这位老人就只凭借着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迈着蹒跚的脚步毅然地走向秦营!也许就是这一步,可能就让他步向了虎视眈眈的虎狼之窝啊!然而面对“虎窝”,他怀着一颗镇定自若的赤子之心,凭借自己超人的胆识和能言善辩的口才,揣测秦王的心理动机,结果步步为营,最终促使了自己,更促使了郑国所有百姓的安危!
他拥有一颗爱国之心,他不顾个人的安然,他拥有超人的胆识和毅力,而这个人就是——烛之武,他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光彩绚目的句号!他的才化和抱负值得世人为之而惊叹!他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英雄!
9. 如何从教材中积累作文素材
课内素材一、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我们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烛之武的闪光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林则徐)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示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评说烛之武、邹忌、触龙的游说艺术 ——烛之武,郑国之“老”百姓也,其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邹忌,齐国之美男子也,其“美”仅次于城北徐公,假此以己推人说服齐王广纳群谏名扬天下。触龙,老朽矣,世间皆知老妇人因唠叨而著名,不料触龙爷爷竟也大发唠叨,迂回包抄,晓之以理,使得赵太后将其爱子长安君“恣触龙之所使之”。
课内素材二、《鸿门宴》(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身历七十余战,攻无不克;起兵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然垓下一战他却一败涂地,终酿千古遗恨,何也?这是“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是因为没有夺取天下的深谋远虑。
至垓下被围,乌江亭长劝项王渡江东称王,以期卷土重来,然项羽却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最终“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真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史记》作者司马迁说“自衿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指出项羽缺乏政治家的谋略,只依赖武力。毛泽东则说“不可沽名学霸王”。而项羽呢?他在惨败的局面下还不能正确反思自己一溃千里的原因,还以炫耀武力为荣事,两次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上天。如此糊涂岂非败情之悲吗?
◆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点拨]杜诗认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或许可以东山再起,在雄浑的历史画卷中抒写属于自己的一页。王诗在客观分析项羽兵败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地设想,即便江东才俊如今还在,他们是不愿与项羽从头再来的。认为项羽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李诗洋溢着对项羽的赞美与敬仰,褒赞其为“人杰”“鬼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毛诗通过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彻底革命精神。颈联运用项羽这一典故,勉励全党全军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不能学习楚霸王项羽沽名钓誉的做法。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楚刺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