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作文 《因材施教》的议论文
有人说成功的90%来自汗水,但假如去做一件自己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即使付出100%的努力,成功也遥不可及。因此,成功最重要的不是汗水,而是因材施教。
在文化底蕴浓厚的古代,就已经提出了因材施教。
古代圣贤注重自己的文化修养,因材施教在儒家经典学说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针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特长,间接补充不足,全面地完善自己,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一个意大利男孩,从小酷爱足球,他一直希望自己在足球上有很好的发展,然而身体不断地发胖使他放弃了足球梦。他转身了第二个梦想——唱歌。在名师的指点下,他不断进步,并且成为了茂名的歌唱家。他就是帕瓦罗帝。
认清自己的长处,注意扬长避短,能够始终重视自己的长处,这也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众所周知,兔子擅长奔跑,鸭子擅长游泳。倘若使小兔子和小鸭子一起学游泳,结果会怎样?当然小鸭子学会会,小兔子学不会。那说兔子有4条腿,还不能游?
生存的本领不止一种,我们不仅仅要发挥特长,也要发挥其他,但不能盲目,可以选择较为容易的,比如句子可以学打洞呀,不只是非要学会游泳。因此,要因材施教,才能全面发展。
在当今社会,有不少家长会强迫孩子去学习许多特长,有些并不是孩子所想要的。这样,结果往往不是很好,若家长能以孩子的特长为主,因材施教,相信孩子一定能很好地发展。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很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能够完美,在各方面都能成功。还是要说,只努力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认清自己,因材施教。
② 写作文时关于“因材施教”的典例有哪些
在构建理想课堂,打造高效课堂的理念指导下,我把《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分成了四个组块进行教学:一、单元导读,明确方向;二、扣题导入,理清层次;三、巧抓词语,朗读体会;四、总结拓展,迁移运用。呈现了“把教材作为例子”来教的过程。
课文结构清楚,讲述的是一位普通老人和海鸥之间建立起深厚感情的故事。教学这篇课文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从中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感情,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
一、教材是承载语言训练的例子――单元导读明确方向
每一单元里的单元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学习本组课文需要完成的各项语文训练,而本组课文就是进行这些训练的载体。《老人与海鸥》是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以“人与动物”为主题的首篇课文。鉴于这篇课文的特殊地位,在课堂开始,教师设计了“单元导读,明确方向”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明确本单元训练重点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始学习。
师:同学们,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动物和人类一起组成了丰富多彩、美丽和谐的世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以“人与动物”为主题的第七单元。(板书:人与动物)“与”字体现了“人”和“动物”之间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生:平等,和谐……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13页,齐读单元导读的第二自然段,看看学习本组课文要进行哪些训练。
学生总结:1.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2.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3.学习作者把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师:好,让我们带着方向,开始课文《老人与海鸥》的学习。
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开展本组课文的学习作好了铺垫,明确了学习方向。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单元导读、课文导读,把导读内容进行提炼,当作阅读训练的目标。这样我们就把教材当作了进行语言训练的载体。
二、教材是学习写作方法的例子――扣题导入理清层次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挑细选的,因此,每拿到一篇课文,我们要引导孩子们从中学到点什么,服务自己的习作。学习《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在明确单元训练重点之后,教师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进行质疑,并根据“老人对海鸥,海鸥对老人”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师: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有很强的概括性,只读题目,不看课文,猜猜课文会写什么事。会从几方面来写呢?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浅显的文字一扫而过,深奥的文字认真阅读。根据老人对海鸥,海鸥对老人,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学生汇报怎样分段)。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好的题目不仅富有深意,还能引起读者兴趣,为文章增色添彩。引导学生经常咀嚼文章的题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课文,还可以指导学生学到命题的知识。另外,理清文章层次并为课文分段的设计,对学生感悟作者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安排材料的方法也是有所帮助的。明晰了文章的结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更多的写作技巧。
这个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习作水平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三、教材是进行阅读训练的例子――巧抓词语朗读体会
如果把每篇课文当作一篇短文去阅读,把课后题当作阅读题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抓住关键词句,在原文中找答案。
学习《老人与海鸥》一文时,学生初读课文,理清层次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第三个环节:巧抓词语,朗读体会。以课文为载体,从字词入手,对学生进行字词训练和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本节课的词语,我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实际出发,读准字音,记清字形,根据词语开展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把具有新鲜感的词语积累到记忆库中。
师:哪个字容易读错,想给同学们提醒?
师:哪个字容易写错,想重点记忆一下?
师:哪个词读了让你心头涌起一股亲情般的温暖?让你想到了谁?谁来说一说?
这样的指导,让字词教学也显得趣味横生,让词语活跃起来,由消极词汇变成了积极词汇。
接下来,教师参照课后题,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来确定这节课学生朗读体会的重点。抓住“意想不到”走进课文,把想象两组词语所描绘的画面作为指导学生朗读体会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融入到海鸥的角色中,体会海鸥的心情;进入老人的世界,体会老人的大爱;站到作者的角度,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着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
师:它们“肃立不动”像在干什么?
生:在为老人开追悼会。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那群海鸥中的一只,你会在心里默默地悼念什么呢?
师:“炸了营”就是“炸了窝”,炸了营的海鸥会怎样?是什么导致海鸥情绪失控呢?你在什么时候情绪会失控?
师:还有哪个字,哪个词令你心头一震?“扑”这平常的动词,用在这里就不平常了,“扑”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海鸥对老人的不舍和留恋。
积累词语的目的是为了运用。为了能让学生把积累的词语写正确,用得适当,课堂上的精拨细点就显得尤为重要。进行词语学习时不必平均用力,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在理解中体会,在体会中欣赏、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课文读完,课后题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悟了出来。这样的设计安排,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
四、教材是指导单元习作的例子――总结拓展迁移运用
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写人作文的优秀范例,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从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小抄写员》中精彩的心理活动描写,为学生提供了如何把隐性思维显性化的写作方法。《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有许多充满了温情的文字,是学生学习如何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真情的优秀范文。
在课堂的第四个环节,教师进行了总结拓展,迁移运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所采用的描写方法,并鼓励学生在本单元习作中尝试运用这些方法,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细节描写,把感情写真实、写具体。
师: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那么,作者都采用了哪些细节描写把这种情感写真实、具体呢?
师: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篇文章也是本单元习作的优秀范文,同学们可以尝试运用这些描写方法完成本次习作。
这样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由课内引向了课外,开始构思单元习作的写作。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实践中,相信我们会收获到许多“把教材当作例子”来教的惊喜。
原文地址:http://fanwen.wenku1.com/article/10029258.html
在构建理想课堂,打造高效课堂的理念指导下,我把《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分成了四个组块进行教学:一、单元导读,明确方向;二、扣题导入,理清层次;三、巧抓词语,朗读体会;四、总结拓展,迁移运用。呈现了“把教材作为例子”来教的过程。
课文结构清楚,讲述的是一位普通老人和海鸥之间建立起深厚感情的故事。教学这篇课文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从中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感情,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
一、教材是承载语言训练的例子――单元导读明确方向
每一单元里的单元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学习本组课文需要完成的各项语文训练,而本组课文就是进行这些训练的载体。《老人与海鸥》是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以“人与动物”为主题的首篇课文。鉴于这篇课文的特殊地位,在课堂开始,教师设计了“单元导读,明确方向”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明确本单元训练重点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始学习。
师:同学们,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动物和人类一起组成了丰富多彩、美丽和谐的世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以“人与动物”为主题的第七单元。(板书:人与动物)“与”字体现了“人”和“动物”之间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生:平等,和谐……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13页,齐读单元导读的第二自然段,看看学习本组课文要进行哪些训练。
学生总结:1.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2.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3.学习作者把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师:好,让我们带着方向,开始课文《老人与海鸥》的学习。
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开展本组课文的学习作好了铺垫,明确了学习方向。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单元导读、课文导读,把导读内容进行提炼,当作阅读训练的目标。这样我们就把教材当作了进行语言训练的载体。
二、教材是学习写作方法的例子――扣题导入理清层次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挑细选的,因此,每拿到一篇课文,我们要引导孩子们从中学到点什么,服务自己的习作。学习《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在明确单元训练重点之后,教师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进行质疑,并根据“老人对海鸥,海鸥对老人”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师: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有很强的概括性,只读题目,不看课文,猜猜课文会写什么事。会从几方面来写呢?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浅显的文字一扫而过,深奥的文字认真阅读。根据老人对海鸥,海鸥对老人,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学生汇报怎样分段)。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好的题目不仅富有深意,还能引起读者兴趣,为文章增色添彩。引导学生经常咀嚼文章的题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课文,还可以指导学生学到命题的知识。另外,理清文章层次并为课文分段的设计,对学生感悟作者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安排材料的方法也是有所帮助的。明晰了文章的结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更多的写作技巧。
这个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习作水平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三、教材是进行阅读训练的例子――巧抓词语朗读体会
如果把每篇课文当作一篇短文去阅读,把课后题当作阅读题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抓住关键词句,在原文中找答案。
学习《老人与海鸥》一文时,学生初读课文,理清层次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第三个环节:巧抓词语,朗读体会。以课文为载体,从字词入手,对学生进行字词训练和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本节课的词语,我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实际出发,读准字音,记清字形,根据词语开展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把具有新鲜感的词语积累到记忆库中。
师:哪个字容易读错,想给同学们提醒?
师:哪个字容易写错,想重点记忆一下?
师:哪个词读了让你心头涌起一股亲情般的温暖?让你想到了谁?谁来说一说?
这样的指导,让字词教学也显得趣味横生,让词语活跃起来,由消极词汇变成了积极词汇。
接下来,教师参照课后题,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来确定这节课学生朗读体会的重点。抓住“意想不到”走进课文,把想象两组词语所描绘的画面作为指导学生朗读体会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融入到海鸥的角色中,体会海鸥的心情;进入老人的世界,体会老人的大爱;站到作者的角度,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着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
师:它们“肃立不动”像在干什么?
生:在为老人开追悼会。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那群海鸥中的一只,你会在心里默默地悼念什么呢?
师:“炸了营”就是“炸了窝”,炸了营的海鸥会怎样?是什么导致海鸥情绪失控呢?你在什么时候情绪会失控?
师:还有哪个字,哪个词令你心头一震?“扑”这平常的动词,用在这里就不平常了,“扑”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海鸥对老人的不舍和留恋。
积累词语的目的是为了运用。为了能让学生把积累的词语写正确,用得适当,课堂上的精拨细点就显得尤为重要。进行词语学习时不必平均用力,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在理解中体会,在体会中欣赏、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课文读完,课后题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悟了出来。这样的设计安排,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
四、教材是指导单元习作的例子――总结拓展迁移运用
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写人作文的优秀范例,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从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小抄写员》中精彩的心理活动描写,为学生提供了如何把隐性思维显性化的写作方法。《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有许多充满了温情的文字,是学生学习如何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真情的优秀范文。
在课堂的第四个环节,教师进行了总结拓展,迁移运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所采用的描写方法,并鼓励学生在本单元习作中尝试运用这些方法,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细节描写,把感情写真实、写具体。
师: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那么,作者都采用了哪些细节描写把这种情感写真实、具体呢?
师: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篇文章也是本单元习作的优秀范文,同学们可以尝试运用这些描写方法完成本次习作。
这样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由课内引向了课外,开始构思单元习作的写作。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实践中,相信我们会收获到许多“把教材当作例子”来教的惊喜。
范文二: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摘 要】以《童年的朋友》为例实践“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设情境,引导自学;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统筹教学目标,以读悟写,以读促写,读写双向促进。
【关键词】教材;例子;用好教材教;仿好教材写;读写结合
《童年的朋友》是苏教版七下的第一篇教材。文章节选自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童年》。从高尔基的回忆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位给高尔基力量和支持的人物——外祖母。外祖母的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这样的形象给高尔基的深远影响自不必说。但我认为,教学时的重点应是要让学生充分领会并掌握作者是如何把一个丰满而有艺术魅力的形象凸显在读者面前的,即要学习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方法,并能把这些方法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实现教育家叶圣陶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学理念。
本着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从读到悟到练的教学思路:
一、品读感受
请学生通读课文,说出第一感受:文章刻画外祖母形象写的最多的是她哪方面的描写?找出人物外貌描写的集中段落,进行精读,圈划出作者对外祖母外貌的描写句子,并分析有何特点。精读基础上比较阅读:两次外貌描写都写到了眼睛,圈划写眼睛的句子,并作比较。从眼睛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再次品读两段外貌描写的文字,感受人物形象特征。
二、思维感悟
在引导学生从通读到精读到比较阅读到最后全面阅读的同时,不但要让学生圈划出文中的精彩描写句段,思考出人物外貌描写的诸多方面如头发、嘴唇、眼睛、脸、牙齿、鼻子、衣服、身材等等,概括出这些描写方面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分析这些方面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有所感悟:人物外貌描写应如何去进行。这样的训练不能靠教师的灌,而要“引”。我教学时的思路是这样的:1.在精读概括时引导——观察要细致化;2.在品读关键字、重点词时引导——描写要细腻化;3.在不断品读中引导——刻画要个性化。
三、实践体验
在学生充分品读人物的外貌描写,并能使自己得到一定的启发后,我设计了学生在课堂上当堂实践体验的环节。这个实践就是让学生完成从阅读到写作的过程。
写作要求:全班同学进行一次人物素描比赛。个人自选班上一位同学作为描写对象,用350字左右对这位同学的外貌与个性特征进行勾勒。文章写成后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大家猜猜你写的是谁,评一评写得像不像(文中不可写出这位同学的姓名)。
在写作要求出示后我提醒各位同学:1.本题文字限量350字左右,在如此短的篇幅中要对这位同学的外貌和个性特征进行勾勒,必须抓准最重要和最鲜明的部分,切忌写得太多,太分散。2.写同学的外貌特征时,不能过分夸张,更不能取笑同学。3.写个性特征时,以描写为主,如有叙事部分,文字要概括。4.入题要快,收尾要干脆。
在这个实践写作中,自然而然地把阅读后思维感悟的几点渗透在内,本文是七下的首篇,进入初中后已是接触了一学期的同学,现在更可趁写人之际再细细观察,把同学最有个性的特征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来。而写作实践后的读、猜、评几步,更能让同学们感受到自己模仿人物形象描写的效果如何,做到在模仿中学习,在模仿中改进,在模仿中创新。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读——悟——练的过程中学习很主动,写作的片段在交流呈现时很精彩,对人物的描写特别是外貌描写已有很好的把握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说白了,教材中的课文就像数学书上的例题一样,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范本,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进行读写训练。那么如何用好教材来做到读写结合呢?我从《童年的朋友》一课教学结合平时教学得到了一些启发:
一、用好教材来教
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教材”的做法,有读写一体的意识。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体察、领悟教材这个“例子”的个性特征上,吸纳“例子”的点睛之笔,以“例子”为桥梁实行迁移的变通,不仅要使学生明白课文写了什么,还要明白怎么写的,更要懂得为什么这样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诱之,导之。
1.创设情境
编入语文课本的大量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篇章,都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凝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引导学生走入作品的艺术境界,激发学生的情思和遐想,培养学生的灵性。要达成这一目的,就必须重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这里的情境并不是一般化的教学环境,而是植根于教材与生活,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段创造的富有教育内涵与美感、情趣的活动空间。创设课文情境的方法颇多,有语言描述法、书画再现法、音乐渲染法等。《童年的朋友》要用本教材教会学生的就是人物外貌描写及方法。上课时我就用《外婆的澎湖湾》为背景音乐切入,让学生先对外祖母形象有一种亲和的感觉。再创设朗读的情境,通过找读、精读、品读、比较阅读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对人物形象有很好的把握。对人物描写方法分析时,我采用联想、想像情境法,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文中的“我”,带领学生尽可能走近课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那种境界,学生陶醉于作者对外祖母外貌细致的刻画中,特别是眼神的描写让人如见真人,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与作者情感发生共鸣,再加上教师的引导,自然而然地就生成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实现了教学目标。课堂上创设这样的情境,既能让学生如身临其境,通过体验和感悟获得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更是为学生写作实践作了巧妙的铺垫。
2.引导自学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语文教学提倡“用教材教”,课文仅是教学活动的一个载体,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本,巧妙延伸,注重生成,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领域,使他们真正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所以引导学生自学尤为重要,特别是要让学生做到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自学主要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觉主动的学习,把所学的东西化为自身的东西,并且增强自学的能力。故我在实践中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实现“不教”的目的。如上《童年的朋友》时,在思维感悟这一环节上就充分考虑这一点去教学,因为这一环节直接影响读写结合的成败与否。从要求学生初读到精读到全面回味读,从读段到读句到读关键词、重点词时,有意识分解若干个层次提问,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让每个学生都有信心参与探究,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探究合作,从而使学生生成了刻画人物外貌描写时该掌握的诸多方法。可以说这些方法都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而是学生真正从文本出发,挖掘文本中的精华探究而来,而且学生的生成要远远超出教师的预设。更让人欣喜的是因这些方法是学生自主探究出来的,更容易活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这在实践体验环节中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学生体会到了会写、易写、能写好的心理和实际过程,且该课学到的知识、方法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不断运用,不断完善。
③ 以因材施教为话题的800字作文
可以到网上找一些关于因材施教的例子,最好是大家都知道的例子,例如:孔子在对待弟子是的教育方式啊
等等。这样就可以凑些字了。还可以在每个例子后抒发议论。希望可以帮你找些思路!
④ 写作文时关于“因材施教”的典例有哪些
孔子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版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权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学生各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弟子中,颜回好仁,子路好勇,子贡好商,冉求好政。孔子根据其不同的兴趣爱好分别设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使其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正如朱熹所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⑤ 关于“扬长避短”或“因材施教”作文素材
1.孔子
有一次,孔子下课后回到了书房,公西华给了他一杯水。然后子路匆匆走进教室,大声问老师:“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吗?”孔子看着子路,慢吞吞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子路一出门,另一个学生冉有就悄悄地走近孔子,恭敬地问道:“先生,如果我听到正确的想法,我应该马上去做吗?”孔子立刻回答说:“是的,应该马上执行。”学生离去时,公西华奇怪地问道:“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孔子笑着说:“冉有性格谦逊,做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果断地行动;但是子路很坚强,渴望胜利,所以我建议他听别人的意见,三思而后行。”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效果才好。
3.陶行知
陶行知是一位著名的现代教育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他主张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反对不问实际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陋习。
4.姚明
姚明上小学时,成绩中等,但是他参加了初中体育学校的篮球训练。在小学初期,在父母的鼓励下,姚明整夜奋战,考试考得很好,进了城里的一所重点中学。然而,进入学校后不久,他的父母发现姚明和其他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差距,同时,姚明每天很晚做作业,并逐渐放弃打篮球。家长们认为姚明在重点中学太累太苦,甚至不能坚持兴趣爱好。
该怎么办?他们选择放弃重点中学,转向以体育为特色的普通中学。从那时起,姚明一直学习顺利,篮球技术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几年后,他被城市青年队录取,然后加入上海队,然后被国家队录取,最后去了美国火箭队,成为世界级的篮球明星。正是因为父母认识到了姚明的个性特征,充分利用他的长处,规避他的短处,并根据他的才能教他,姚明才成为著名的篮球明星。
5.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倡导所有青年男女都应该上学的同时,也承认青年学生之间存在“性格差异”:“有些聪明而有些迟钝、有些温顺而顺从、有些强硬而不屈服、有些人很机智,有些人沉默寡言。”
⑥ 论因材施教的背后,,,,这个作文题,作文可以怎样写
有人说成功的90%来自汗水,但假如去做一件自己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即使付出100%的努力,成功也遥不可及.因此,成功最重要的不是汗水,而是因材施教.
在文化底蕴浓厚的古代,就已经提出了因材施教.
古代圣贤注重自己的文化修养,因材施教在儒家经典学说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针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特长,间接补充不足,全面地完善自己,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一个意大利男孩,从小酷爱足球,他一直希望自己在足球上有很好的发展,然而身体不断地发胖使他放弃了足球梦.他转身了第二个梦想——唱歌.在名师的指点下,他不断进步,并且成为了茂名的歌唱家.他就是帕瓦罗帝.
认清自己的长处,注意扬长避短,能够始终重视自己的长处,这也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众所周知,兔子擅长奔跑,鸭子擅长游泳.倘若使小兔子和小鸭子一起学游泳,结果会怎样?当然小鸭子学会会,小兔子学不会.那说兔子有4条腿,还不能游?
生存的本领不止一种,我们不仅仅要发挥特长,也要发挥其他,但不能盲目,可以选择较为容易的,比如句子可以学打洞呀,不只是非要学会游泳.因此,要因材施教,才能全面发展.
在当今社会,有不少家长会强迫孩子去学习许多特长,有些并不是孩子所想要的.这样,结果往往不是很好,若家长能以孩子的特长为主,因材施教,相信孩子一定能很好地发展.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很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能够完美,在各方面都能成功.还是要说,只努力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认清自己,因材施教.
⑦ 求高中作文素材“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我课本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应试教育的弊端是,导致学校教育往往只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忽视了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忽略了学生的德、智、体、美诸多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单纯的分数标准来评价学生,导致一些学生高分低能,片面发展,被动发展”。于是有所思……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最需要什么?——人才!在这个飞速发展着却又有无数软肋的新中国中,我们要前进、要振兴,要雄起!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应试教育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在高中生的生活里,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公式、定理,学生门的课桌上摆着一摞高过一摞的参考书、题海,老师面无表情地在讲台上白云流水,下面的学生机械般的听、写。所有人都在学习着死板的知识,可他们却对一切学习以外的事情漠不关心,在大家眼里只剩分数、大学。许多老师、学者,乃至学生都意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可他们总是无奈的去接受,中央提出的“减负”“全面推广应试教育”难道是口号吗?许多想站起来的人最后却都被迫坐了回去。
中央教育部终于有人“爆发”了,三位资深的教育专家联名上书国务院,大声疾呼“我们再也不忍心看到学生在中、高考的恶性竞争的旋涡中痛苦挣扎!再也不忍心看到基础教育漠视人的特点,在严重偏离国家教育目标的轨道上越走越远!
种种的改革都被一个理由压了回去,那就是,中国人口太多,我们不得不优胜劣汰,荒谬!人多并不是一个问题,反而是一个极大的优势!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总有他独到的一面,李白曰:“生我材必有用”。而如今为何要用分数来定论人的优劣呢?难道只对那些死板的知识掌握的很好,能在题海和考试中运筹
的人才称之为“优”,反之则“劣”吗?难道中国雄起这一巨任只是靠他们这些“高分生”吗?难道三百六十五行只有这些学习好的人才是中国所需要的栋梁之才吗?这个以分数定论人的社会真叫人哭笑不得,有谁听过哪位学者、教育家对中国的教育有过积极的评价呢?中国改革开放已近三十年,可在我看来,现在却仍未走出封建教育的枷锁!多少人的一技之长,过人之处在父母、学校、老师、高考的面前被扼杀!这难道就是所谓的“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吗?
德国一位高筹教育学者提出一个现象,他说 :中国学生的教材比我们厚,分数比我们高,可你们却还要买我们的技术和产品,大家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这究竟是为什么?中国的应试教育把我们锻造成一个又一个“学习机器”。一切创新的思想,每一个实践的机会,都被高考无情的拒之门外,一些学生在音乐、美术方面的兴趣,却被老师和家长定义为“不务正业”“旁门左道”,学生门为了高考,为了分数,终日趴在不足一平方米的课桌上写啊,算啊,他们面无表情,对这个社会冷漠无言,我们这些“祖国花朵”就快凋谢在书桌前了。
教育应该摆在第一位,第欧根尼说:一个国家的教育基础好坏取决于青年人的教育,这没错,是很正确的,可是为什么我们国家还是很落后,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可如今去在一点一点的褪去,我们的传统哪去了?现在教育的重心是如何把你的分搞高一点,如何把你弄进一个“一类大学”,可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却如此不闻不问,孩子从一生下来就走上一条父母铺好的路,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全部都在父母的控制之下,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例子:一个中国孩子要买衣服,就去问父母要钱,一个美国孩子买衣服,父母会告诉他让他用自己的劳动获取费用,美国家长非常注重对孩子素质、德育和独立的培养,对于分数,他们说“只要过的去就行了”他们也会给孩子更多的纵向发展空间,正因如此,才涌现出一大批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牛顿等等。每一个美国孩子都非常爱国,他们总是说“我作为一名美国人,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说到爱国,我不禁想到不久前我们班的一节政治课,老师让大家在纸上分别写出原来的理想和现在的理想,听完后,我草草计算了一下,发现一个可笑的现象,80%的学生在原来的理想是做一名科学家、医生、老师,为国家做出贡献,而在现在理想中写的是找一份好的工作,做买卖赚大钱,甚至有人写到嫁一个有钱人。我想笑却笑不出来,我们其实都很爱国,可如今我们那伟大的精神究竟为什么消失不见了?
我就想做这只出头鸟,喊出千千万万学生的心声,教育的制度需要改革!
多教我们一些纵向发展的空间比多发几本《题海》更重要!
多盖几所优秀的大学比多印几千几万份试卷更实实在在!
做为一名中国人,我为祖国飞速前进感到自豪,做为一名中学生,我为中国教育的前途担忧!
我们想要新鲜空气!我们期待改革!期待得到重视!在高中生的生活里,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公式、定理,学生门的课桌上摆着...做为一名中国人,我为祖国飞速前进感到自豪,做为一名中学生,我为中国教育的前途担忧!...
⑧ 以“因材施教”为话题的作文
“因材施教”这是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思想。成功需要汗水需要付出,但更需要对学习主体客观的分析与了解,扬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兔子是短跑冠军不会游泳,这是由它先天条件决定的。而鸭子教练却逼着兔子、松鼠学游泳,功夫费了不少,但成效却不大!自己却还不明原因地而嚷嚷“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加油!”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例子,试想,如果那只兔子不但没有学会游泳,反而把跑步的本领也给忘了,那又该怎么办呢?
有一篇文章曾写道:“不是任何竹子都能做成笛子,太嫩的竹子质地过于松软,无法吹出悠扬的笛声来。但他们不是没有用了,它们还可以发挥自己柔性强的特点,还用做编竹席的材料!”倘若非要嫩竹做笛子,那想必是费力不讨好,别说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那样勾起客居者的思想(乡)之情,恐怕是自己自娱自乐也显它声音太艰涩难听了吧!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材施教,辩证客观地看待人和物,而不是一个模板育人办事,这样才能突出每个人的个性,使其成为自己领域中的“爱因斯坦”、“毕加索”,而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
“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客观地分析我们的潜能,我们才能实现飞跃!最近一段时间,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是否文理分科。我想:作为一个学生当然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是我们美好的愿望。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个人爱好不同,目标和愿望不同,因此很难实行一个模板的教育方式。让热爱文学、醉心于诗词歌赋的文学少年整天沉浸在物理、化学艰涩难懂的公式中,让精于严密推理的明日科学家整天哼吟着散发着发散性思维气息的散文长诗,这是多么难以想象!就像非得让陈景润写抒情诗,让李白研究数学公式一样,最后只能一心期望,终归要破灭!
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个性。“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扬长避短让我们都成为自己世界的“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