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屈原、岳飞的作文素材
1.泱泱诗海平平仄仄的源头是离骚,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播进土壤就会长出一棵橘树,一茎绿荷一兜灵芝一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两千年前遥远的芬芳。
他的诗是淋漓的血液/和着泪水的苦涩,一滴沾唇便让人永远保持清醒/而不是美酒/让浊世在惨笑中,醉倒……
他的诗是烈火/却烧不透黎明前的夜,是荆棘林里一行漫长的跋涉,弯弯曲曲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他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又磨成墨汁,写下旧时代浓黑的咒语。
他的诗歌在那个时代遭到嘲笑,甚至围攻而今却成了一面旗帜,在人类精神的上空飞扬、生动,龙的传人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
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时至今日,“屈原”已经不是尚且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和民族文化,穿越着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也就是这样,“屈原”鲜活而永久地活在了百姓心中。
3.楚国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驰骋的思想,汨罗的江水多情,拥抱了你浪漫的失魂。诗人的忧愤太多,忧国忧民,忧楚国的江山社稷,忧黎民百姓的苛苛命运。于是愤怒的忧愁,如火山般爆发,化作《离骚》,化作<天问>,化作《九歌》,化作一首首滴血的诗篇。天地有情,有情的天地倾听你泣血的呼唤;黎民有爱;仁厚的黎民发出一声声叹息,汨罗有幸,有幸的汨罗收留了你无所栖息的灵魂。端午的米粽呦,千年万年呼唤着你的精魂,遥祭着你的英灵。
4.
微风轻轻地吹拂起书页,其中似乎夹杂着一丝香草的气息。目光流动在司马迁用至情写下的文字间,我细细品读着你——屈原。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你的品行如美玉一般高洁,不受世间一切污浊之物的沾染,相信拥有如此高风亮节的你,必然会向往恬适淡定的生活。你也许愿意与白云清风为伴,临潭而立,去聆听山涧清泉;你也许向往与小桥流水同行,居衡门之下,去静品丝竹清音;你也许更希望自己可以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当一个人陷入绝望的境地,最通常的选择便是归隐山林,做世外闲人。然而,心系国家百姓的你,却没有做出这样的决定。
你拥有陶渊明超脱于世的情怀,却不会像他一样一味隐藏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里,独享清闲;你具有林和靖“梅妻鹤子”的高洁品格,却不会像他一样沉迷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山园小景中,虚度此生。战国年代,到处都是号角嘶鸣,黄沙漫天,你在风雨飘摇中举步维艰,步履蹒跚,却始终没有倒下。你用瘦削却又坚强的肩膀承担起了保卫国家的大任。怎奈黄钟废弃,瓦釜雷鸣,混乱不堪的楚国已是岌岌可危,而昏庸的楚王却听信谗言,对你的竭忠尽智视而不见。你消瘦羸弱的身躯已渐渐不堪重负,在这个时刻,又有谁能搀扶你一把?
最终,你只得披发行吟于江畔,挥洒着满腔的热泪,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哀绝叹息。有人劝你与世推移,,随波逐流,你却用“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维护了你高洁的志向。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我知道你最爱的便是香草,因为你欣赏它的高洁品行,那种不与群芳争艳的超脱,那种不随风而屈的坚韧。而你也如生长在湖畔的一株香草,缓缓地在风中摇曳,一颗露珠在青青的草叶上默默地闪耀,宛如你回望故国时,眼眸中闪烁地晶莹泪光。
天地也为你伤感,江边袅袅不尽的秋风想拂去你的清泪,却将你的悲伤吹过时间的激流。物换星移几度秋,你的身影在历史的风尘中早已烟消云散,但当年轻的司马迁驻立汨罗江边怅望千秋之时,依旧会为你洒下深情的泪水。你怨愤的声音在滚滚江流上渐行渐远,却悲而弥壮。也许司马迁正是听到了你撞击他心灵的声音,于是他挥起了如椽之笔,著成信史光照尘寰,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倾听你用忠贞与高洁演绎的永恒旋律。
品读你,让我读懂了高洁的精神,你让我明白,高洁不是冷淡,不是逃避,真正高洁的精神要敢于承担自己内心中的责任。情系国家,心怀百姓,让你的高洁理应属于不平凡。
正是这不平凡的高洁,让你如皭然出水的清荷,出淤泥而不染:让你亦如墙角的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留得清气满乾坤。
微风渐渐淡去,而香草般的气息却越来越浓,我依旧品读着你,在这沾满泪痕的字里行间,找寻着你遥远的身影……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纵被罢逐流放,也不随其流而扬其波。汤汤的汨罗江最终收留了他,可汨罗江水太混,荡涤不掉它的忧愁;汨罗江水太浅,掩埋不掉它的遗憾。
你是“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但还仍“闻佳人兮召余,将腾驾兮偕逝”。在帝王大殿慷慨直言,激扬陈词;在封建初兴之际试图进行贵族权力改革;在民族危亡之际“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无不显示出你的大忠诚,大智慧。但很无奈,当一个民族衰堕时,一个人的强大总会被“大众”视为异类,于是“楚王所爱之细腰”下旨:流放。
当楚王背弃“成言”,“悔遁而有他”时,你感悟“君可思而不可侍”,感叹“人之心不与吾心同”。但纯洁无瑕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然,站在失败面前,你呼喊,顿足,指责,抗争,于是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不堪。无奈,你轻弹灰尘,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不含蓄,不躲闪,不讲策略,怒形于色。当别人伤害你时,你便毫不保留的将伤口暴露给他,大声呼喊:我要报仇。
5.☆“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彻清澄。但当他忘记了混浊的天下之时,他又何曾记得还有千万的百姓与自己远大的理想?
6.情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贤士的一生中抒写得淋漓尽致。他们将真情吐露,活得满满洒洒,坦坦荡荡,屈原便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长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艰”。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虽九死其犹末悔”,他将一个臣子的心掏出来呈现在众人面前,不矫饰,不造作,终于,他的性情铸就了他的英名,他从此不朽。
7.☆“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8.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2. 高考作文核心素材之屈原篇(曾氏版)第二部分
[高考作文核心素材之屈原篇(曾氏版)第二部分]
高考作文:滴水藏海看屈原屈原是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也是留给世人永远的感动,高考作文核心素材之屈原篇(曾氏版)第二部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痛定思痛,我们应做的是透过屈原个例,来窥测悲剧的原因。
屈原只是一滴水,但滴水藏海,背后是深广的社会背景和独特的个人性格特征。
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被楚怀王流斥,又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自沉汨罗。悲剧的背后,是朝廷的昏庸。
政治清明的朝廷,应当选贤授能,亲贤臣,远小人。而楚国恰恰相反,君王亲近靳尚、令尹子兰等小人,疏远了忠心耿耿的屈原。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大王叫屈原起草宪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原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来’。”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偏信小人谗言,疏远赤胆忠臣,这不是昏庸是什么?
当秦国割让汉中一带的地方给楚国来讲和的时候。楚王说:“不愿意要汉中的地方,愿意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了说:“用一个张仪抵汉中的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的面前编造谎言。怀王居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念私利而不顾大局,纵虎归山,这不是昏庸是什么?
屈原悲剧的另一个原因,是其自我圣化的道德理想主义。
屈原总是将自己圣化,圣化成一个操守
高洁的君子。他确实操守高洁。他总是以圣人的姿态引导楚王,努力使之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王,从而使楚国的政治走入正道;他总是从高悬而无根基的道德层面去评判现实中的楚王。其结果总是发现现实中的楚王与理想之间存在着距离。当然,屈原的自我圣化,并非为了自作圣王,而是为了以圣人的姿态辅助圣王,从而建立一个人间天国——道德理想国。屈原将自己的理想政治称之为“美政”:“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愿意以自相殉这个“美政”,可是,现实却击碎了他的理想乌托邦。这种自我圣化,这种在不可能的情况下追逐的道德理想,可以说是他悲剧的重要原因。
滴水藏海看屈原,我们看到了很多,我们也思考了许多。
所用话题:一枝一叶一世界
名师点拨:用散文化的笔法将屈原被楚怀王疏远的故事娓娓道来,将屈原被放逐的个性特点分析透彻。屈原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却遭遇不幸,屈原是追求理想和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却不得寿终,将屈原的故事叙述清楚,将屈原的评介清晰展现在作者的面前。分析透彻一个人物,展现一个历史人物,是素材运用的一个技法,也是获得高分的技法。
高考作文:一腔爱国情,两行辛酸泪
2005年高考云南考生
在一个有月的深夜里,我的思想悄悄地起身,开始了历史中的漫游。
穿过世事浮华,走过凄凉无奈,跨过沧海桑田,来到了一望无边的汨罗江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好奇地回过头,见一个身材高大却看似柔弱得弱不禁风的老人,手里端着一杯水酒。杯中酒倒映的是寂寞的表情,还有颗颗的泪滴。
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景在你朦胧的醉酒中逝去。一个逗号慢慢地缩成了一个句号,但是,我们拥有一个传诵千古的名字——屈原!
我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径直走到他的跟前,望着他那历尽沧桑的脸庞:“你已经被昏庸的怀王放逐汉北,还指望再报效国家吗?你还是安心去隐居吧!”他笑了笑,三分的愉悦七分的苦涩:“你以为我现在不是左徒了,位置不高了,就不能实现价值了吗?就不能报效祖国了?你错了,无论我在哪里,无论我是左徒还是庶民,我那颗心永远不会改变!”
我又飞快地跑到那群得势后无比猖狂的小人身后,看见上官大夫靳尚的身影,那身影正像幽灵般环绕在楚怀王左右。他像一只哈叭狗,在楚王面前摇头摆尾……
瞧,人家靳尚的位置多高啊!自然“价值”也无法估量啊!哪像屈原你啊,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等待,等待艳丽的桃花再开……
“你说我没有实现价值吗?这要看‘位置’了。”不知何时,屈原站在了我身边。
我激动地说了下面一段话:
您误解了,我无限崇敬您。
您被贬,但您的诗作《离骚》却流芳千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您被眨,但您的心一直牵挂着国家社稷、黎民百姓,惦念着国家的存亡。
您在政治上没有实现价值,但在文学上,您留下一座高峰,浸透了人格魅力的文学高峰。
您的诗作是文学上的珠穆朗玛峰,您的精神是文学史上的万里长河。时间飞快地流逝,却带不走您留下的《离骚》,它绵亘千古而不衰,历经百代而不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后人。
您,在政治的位置上,没有实现价值;在文学的位置上,您价值巨大,千古流芳。
梦醒了,枕边湿湿的一片。
所用话题:位置与价值
名师点拨:屈原的事例本身具有多面性,在许多不同的题目里、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使用。本文的主题是“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价值”,这一主题恰好都统一体现在屈原身上。在政治的位置上,屈原没有实现价值,落了个投江的结局;但是,在诗人的位置上,屈原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在文学史上千古流芳。本文立足此一例,借古说理,巧妙构思。作者先写屈原的“政治的位置及其价值”,后写“艺术的位置及其价值”,中间用“这要看‘位置’了”来过渡,最后小结,点明文章主题。
使用屈原这个事例时,作者以话题的要求为标准切入材料,用话题的透镜,透视所占有的材料,使材料与话题要求相吻合。穿越时空,组合素材,让古代的屈原与当代的我,直接对话,让读者仿佛看到了屈原就在眼前,这样组合素材,可以将经典的素材飞扬起来,仿佛故事就发生在昨天。穿越时空组材,也利于作者抒发感情,把作者对屈原的情感,把作者对屈原的崇敬,直接表露无疑。这就是作者的聪明之处。
由此可见,只要将旧材料同自我作文写作需要结合在一起,寻找一个恰当的角度就能写出新颖独特的好文章。要做到这一点,应在平日的作文训练中加强对同一材料的发散思维,多角度立意,唯有如此,方能在高考中任你题目百变,我自以不变应万变。
课本剧写:生与死的对话(即汨罗江畔,屈原与司马迁的对话)
要求:准确把握两人的思想感情,大胆想象,合理设计对话,展示两人的内心世界。对话应尽量化用作品中原句,以增加真实性。
生与死的对话(课本剧)
〔汨罗江边,秋风萧瑟,落叶纷纷,天色暝暗。〕
屈原:(上。悲哀,长叹)举世混浊而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徘徊)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也!
司马迁:(上。借着月光,看清江边屈原)
屈原:(惊讶地)谁?
司马迁:在下汉太史公司马迁。敢问先生是三闾大夫吗?
屈原:正是。唉!如今世道黑暗,群小弄权,我屈原一生所坚守的理想已然倾覆。纵是苟活于世,亦是庸庸碌碌,不如随先王而去,倒是清清白白!(欲跳江)
(司马迁伸手拦住)
司马迁:先生耿直,忠心不二,千古流芳。众人皆知,只是先生若贸然跳江,岂不有负众人所望?人生在世,难免有挫折。可挫折才是人生成功的动力啊,所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阙有《国语》;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些不都是最好的例证吗?
屈原:小人谗言,社稷将倾!我屈原忠君报国一世,今国家已亡,这岂是“挫折”二字可言明的!值此硝烟纷飞,国家有难之时,我屈原怎可独自与青林翠竹中逍遥快活!今楚国覆灭,乃奇耻大辱,今屈原已生无可恋,不如以死明志!
司马迁:先生错矣!若说受辱,在下…在下…不瞒屈公,辱莫大于宫刑!我已是一刑余废人了!
屈原:(惊愕万分)啊!?
司马迁:我亦知道生死之大义,之所以隐忍苟活,因为在下还有一心愿未了。我和家父倾注毕生精力,愿写成传世之作《史记》。我要写完它,再大的屈辱也要忍受。纵然受人唾骂鄙夷,我亦无悔!
屈原:(敬重地)先生志向高远,屈某佩服!只是,人各有志,先生虽遭奇辱,但先生却还有必须完成的理想,值得先生纵然苟活于世也定要完成。而屈某……忠臣不事二主,屈某之社稷倾覆,理想已毁,苟活于世,又有何用,公休多言,屈某只盼先生早日实现理想,屈某生是楚国人,死为楚国鬼!
司马迁:死,也要辅佐怀王吗?屈公如此之忠君爱国,竟以死践志,此乃真丈夫!
屈原:以志而辱生兮,岂非丈夫乎?
司马迁:岂敢在先辈面前妄尊丈夫!晚生不过以支离之躯,残喘于是人世,了却吾志,怎可与先生慷慨赴死相比?
屈原:差矣!死与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先生为史而生,以生践志,令人景仰!屈某只盼先生早日实现理想,屈某生是楚国人,死为楚国雄!
(屈原甩开司马迁,纵身跳入江中)
司马迁:屈公!
(司马迁抬头仰望天空)
〔众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作文素材《高考作文核心素材之屈原篇(曾氏版)第二部分》。〕
考试作文文段运用示例:
心灵的选择(2002全国卷)
在众人皆醉的麻木空气中,你选择了清醒;在众人皆浊的肮脏世道上,你选择了清白;褪去华服,你选择了荷叶制成的衣裳;逐出京城,你选择了汨罗河滚滚的波涛。
于是,你用生命代价作出了自己心灵的选择,而且从未有过悔意。你披散的长发和放声的狂吟,全无遮掩地宣泄出你的执著和倔强。你不管别人诧异的眼光,你只一心一意地构筑那个神秘的美丽幻境。
其实你很天真,惟其如此,你做出的选择,才是最接近生命本质的。
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2004全国卷3)
大诗人屈原遭中伤被楚怀王放逐,写下了不朽诗篇《离骚》;史学家司马迁被处以残酷宫刑,忍辱负重,完成历史巨著《史记》,当代作家史铁生遭受失去双腿的打击后,并未自暴自弃,终于使我们有幸见到励志名篇《我与地坛》。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他们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愈挫愈勇的精神使他们见证了生命的价值。
当你位于谷底的时候,只要抬脚走,就会走向高处,这就是否极泰来;可如果你躺下不动了,这就是坟墓。
黑暗不怕,怕的是就此停滞不前;挫折无惧,可惧的是往后萎靡不振。我们祈求丰收,就不该埋怨覆盖万物的瑞雪;我们渴望甘霖,就应当忍受笼罩四野的乌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留给明天(2005天津卷)
一位“芰荷为衣,芙蓉为裳”的诗人披发行吟于江畔,我见他形容枯槁,却不为己哀,大声吟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当我问他何不自伤身世时,他答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正道直行的忠臣,这是志洁行廉的诗人,这是至死不悔的屈原!他为明天留下了什么?是一颗关怀天下的赤子之心,是一颗挚爱祖国的拳拳之心!
人格尊严
“世人皆醉我独醒”。即使世俗工巧,周容为度,一代奇才屈原却依然执著地坚守着文人的尊严。他以沧浪之水濯其缨,濯其足,以“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的精神自勉。他的自尊是草莽中的幽兰,是淤泥中的白莲。纵使幽兰可以凭持无人自香的气度,纵使白莲可以自饮一花一世界的孤独,但苦乐无人与,终无知音赏,毕竟凄凉。难道,这就是自尊的代价么?如果是,屈原也从不畏惧。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这真是一个混浊的世界!为了人格的尊严,屈原绝不同流合污;为了楚国的尊严,屈原“上下而求索”。怎奈“路漫漫其修远”,他等来的,不是楚王的贤明,不是楚国的壮大,而是江山易主的悲歌,是汨罗江滚滚的波涛……
孤独
你如横空而过的一颗流星,闪烁着凄凉的美丽,划过我的心空。曾在一个落寞而寂寥的深夜,想象一颗孤独的灵魂,在汨罗江畔或蔽日深山中,伴随高远的理想,孤独地漫游。如血般的残阳拉长了你的身影,陪伴你的只是猿猴啼血般的哀鸣。你将凝聚着忧愤的血泪,以及远大的理想,从心灵流出,点点滴滴颤动于笔尖,化为一篇篇瑰美绮丽的文字,流芳千古……
爱国(或“人格”等)
即使流浪,纵遭放逐,那颗忠贞爱国(这个词语可根据话题不同调整,如话题为“人格”,即可换为“卓尔不群”等。照此类推)之心将永不被现世的风雨浇冷。是屈子,使得潇湘的气氛更加氤氲迷蒙;是屈子,使我们在展读他生命的坎坷历程之后,仍有热忱来涤荡人世的积秽……
灵魂、价值永存
为何那一条汨罗沉淀着稻花的香味?为何楚地的父老还唱着熟悉的乡音?为何四面楚歌可以连接起天地?为何那包粽的粽叶还凝着老人的泪珠?
屈原啊屈原,你日日走过的汨罗为什么唱着你的名字?楚地的父老乡亲为什么叨念着你的文章?
屈原啊屈原,你是国仇,你是家恨!昏庸的怀王已客死他乡,楚国的都城已消亡于你的泪水迷蒙。眼望那大好的河山落入秦人的手中,四乡三老的泪水化作汨罗连绵,你纵身一跳,跳入那三尺波涛,跳入那楚地父老亡国的泪水,跳入那浩浩荡荡、波涛滚滚的汨罗水中。
屈原啊屈原,我不知道是你化作了汨罗江,还是汨罗江化作了你。屈原啊屈原,我愿捧起汨罗的清水祭奠你不亡的精魂!
审视灵魂
依旧是那秋冬的寒风,依旧是那汨罗的清声,你是否依旧一步一回头地望着你的家乡,望着你的祖国?你是否依旧在汨罗江畔执著地守望,守望着能回到祖国,再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切?那么,又会有谁能彻悟你凝固在深山之中的沉痛?如果说,生命的过程恰好是从激越走向安详;如果说,人生的岁月必定是从绚烂走向平淡——那么,你真的走得一路安详吗?你那伟大的思想及远大的理想,都随滔滔汨罗江水一同远逝了吗?或许,我们只能在那空濛浩瀚的星空中读到你的消息,只能从那瑰奇绚丽的诗篇中读到你的思想,读懂你那颗忧郁而滚烫的爱国心,读懂你那种长存于尘世间顶天立地的精神。而这一切,已经足够了……
06年上海高考题
“我想握住你的手”以此为中心写一段话,必须用到屈原这个材料。
“手”在题目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重点在抽象意义上。“手”在这里指人物(“你”)的精神,非物质的东西。因为“你”有这个(“手”),所以才想“握住你的手”。想“握住你的手”,也是因为这个与“我”产生了心灵的共鸣。
屈原我想握住你的手,你的手好烫好烫,我知道这是你满腔的热血。无奈却遭群小诬陷、怀王疏远。你无畏的想:燃烧吧,远着熊熊烈火能够撼动怀王,激起怀王的斗志,而我,烈火焚烧又如何?屈原,我读懂了你眼神中燃烧着的信念,我想握住你的手,感受你的家国情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你的手此刻如此冰凉,你仰天长叹,两行热泪沿着脸颊缓缓流淌。我还是想握住你的手,尽管你一心灰意冷。许是哀莫大于心死,尘世留不住你高尚高贵的灵魂,于是悲愤难捱的你想睡的怀抱投去,“扑通”一声,世上再没了屈原,而人们的心里却多了个屈原,那个在江畔驻足守望失神的屈原。
屈原,我想握住你的手,不仅仅是你的手,更是你崇高伟大的操守。
拓展·探究
1.从整个历史来看,择死者中以文人居多。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美国作家海明威,中国的屈原、王国维、海子、三毛、顾城、老舍……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自杀作为与深爱的世界告别的方式。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文人理应对这个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可为什么他们却早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呢?
文人择死探究
通过大量资料的搜集解读,和经历了个人痛苦挣扎的思考之后,我们尝试将影响文人个体的各种因素从文化、时代、人生理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人都是他所属的文化的产物。自一个人呱呱坠地时起就被置于一个“文化圈”中,身上随即就被赋予了一种民族、种系的特点。中国文化,由于受儒家思想影响太深,在生与死这个问题上,一方面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也”;另一方面又认为,“士可杀,不可辱”,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正是这种似是而非的儒家文化心理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性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却“位卑不敢忘忧国”。所以,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中,文人自杀是不多的;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又不惜以死抗争。
如原始的自由精神和道统意识上的精忠报国思想在屈原身上激起的火花。屈原之后,直至近现代之交的中国出现文化上的大分裂之时,诗人兼学者王国维的自杀才打破了诗园的安宁。他在西学孕育中对个性张扬的追求和传统文化熏陶下对“周孔之道”的宏扬而产生的激剧的拉锯战,1927年6月2日,一代国学大师、诗人、诗论家王国维选择了如屈原一样的方式,在鼎盛之年投湖自杀。他的遗书中,“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这16字意味深长。他为“文化殉节”,为一个逝去的文化时代,为一个列强入侵、朝政腐朽、思潮涌动的时代,他悲壮一跃。
其次,与文化相比,时代对于文人最终选择死亡是更为直接的,在某种情势下甚至是超限度发挥的。
著名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一位人道主义者,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昔日的文化辉煌已不复存在,而希特勒的出现,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维也纳,从此就陷入了野蛮之中。他有一种体无完肤的沧桑之感。不久,他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巴西自杀身亡,因为他无法承受时代加在他身上的重负,无法忍受没有祖国、没有文化温馨的现实。他虽然生活在人类多灾多难的岁月,但他却从未失掉一个真正艺术家的良心与正义感,他以“自觉自愿,完全清醒”的死,宣告了旧世界的行将灭亡和新时代的即将来临,宣告了人类不屈的意志。
另外,文人择死,可以说还缘于他们个人理想的设定与现实的矛盾。当文人的价值观遭到现实的否定,面临着崩溃时,他们往往会以身殉“道”。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当一个人对生存的恐惧大于对死亡的恐惧时,他就会选择自杀。”这里生存恐惧就是绝望,就是一个人对现状或未来彻底失去生存勇气的绝望。
诗歌的王子——海子,幻想在诗歌中建造一个与世俗世界对立的彼岸世界,并以此来表现对人类精神困境的终极关怀。当世纪末的现实破碎为满天飘舞的“一地鸡毛”的时候,当“烦恼人生”使人们内心钝化、麻木的时候,当诗歌成为手中的名片,被拿来到处招摇撞骗的时候,他将自己献祭出去,用“不甘忍受的血”来纪念一个时代的结束。
综上所述,文人择死,并不是单一的原因所致,它是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我们却能够从死亡中获得警示: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生命,尽量避免再次堕入深渊。”也就是说,文人择死旨在借个体生命的毁灭迫使人们去重新审视既成的生存秩序和生存意义,重新思索个体生命的终极价值。
2.搜集忍辱而生的例子并探究原因。如:司马迁、范仲淹、苏轼、柳宗元、钱钟书、沈从文,巴金、……为什么他们却坚强地活着?
忍 辱 而 生
上帝总爱捉弄人,他给我们生命,却让生命历经磨难。坚强的人凭着自己的意志、信念、豁达、智慧,活得多姿多彩,将生命进行到底,让生命炫出辉煌。
少居庙堂之高、多处江湖之远的苏轼历尽艰难险阻。在朝在野、亦民亦官、或文或吟的他早在《密州出猎》中追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畅想自己能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字里行间澎湃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报国豪情。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险境中,苏轼洋溢出了最有底蕴的达观,于是苏轼获得了人生哲学和文学艺术上的双丰收。
还有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生不逢时,仰天长叹,长歌当哭。纵马驰骋疆场,挥毫恣意文章。挽大厦于既倒,济苍生于水火。
这些文学巨匠的成功往往来自与风刀霜剑的搏击、与艰险困顿的斗争和向不公平命运的挑战。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人格才更纯净,斗志更顽强,价值才更殷实,成就才更辉煌。
巴金——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他饱经忧患,早年的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被五四时期的左派文人划归为革命的作品,从此,他被冠以红色文人的名号。他始终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喜欢说真话。文革前说了真话,就在上海遭殃了,在复旦挨批,每餐在饭堂排队吃饭前,他都要在潮湿肮脏的水泥地上给毛泽东的画像下跪。他尝尽生死离别之苦,他的妻子在“文革”中因受自己的牵连而遭罪,身患绝症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连诀别的话也没留下一句就默默离开人世。
虽然受尽了凌辱,但他却能够在逆境中抬起头坚强地活下去。到了晚年,他创作了思想漫笔《随想录》,是一部五卷本的忏悔录,是对自身以及周遭问题的深刻剖析与大胆揭示。于是,在中国文坛引发了一场历史回顾与反思的热潮。
文人本是柔弱的,可是迸发出的情感却能够吞吐千年。它不是炮火,却强于炮火的威力,所以民族的精神不能丢,人民的作家更不能放弃他的人民.
文人,你们有的为了正义和理想而生,有的为了正义和理想而死去。我尊敬那些为了正义,为了清白而择死的文人,可我更敬佩那些在逆境中奋力的抬起头继续坚持理想的文人!
小结:
从文化、时代、人生理想三方面对文人择死进行探究,并指出了文人择死的意义:借个体生命的毁灭迫使人们去重新审视既成的生存次序和生存意义,让人们重新思索个体生命的终极价值。另外,见解非常深刻而且独到,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体现理性了思维色彩。
〔高考作文核心素材之屈原篇(曾氏版)第二部分〕【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3. 有关屈原的作文材料!
可以参考《史记》中的《屈原列传》。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4. 屈原投江轻视生命的作文素材
端午节的由来
5. 走近屈原作文素材的500
“屈原”我崇拜你。你一生竟作了这么多令人赞叹的文章,你的忠心令我敬佩。我想穿到你的时代,看看你为什么会投汩罗江自尽。
终于有一天,我们村里出现一个大黑洞。把我吸了进去,当时我被吓晕了。等醒来的时候,我看见一大堆人在看着我。我问了一个人“这里是哪里?”他说这里是楚国,这位是我们的屈原大夫。说了一会话,人们就散了。我心里想这不是上天给我的机会吗?于是我开始跟踪“屈原”。发现他为人正直,头脑非常聪明。突然有一天,皇上让他编写国家法令。可他还没写完,就有许多人嫉妒他。有一天一名大夫觉得皇上太重用屈原了,于是就去抢屈原编写的法令,屈原不给。他就去楚王那里告状说:“皇上,您不是让屈原编写法令吗?今天我走过屈原门前,听见屈原在屋里说这世上再也没有人能写出这么明智的法令了。”楚王听完后,大怒,决定以后不再相信屈原了。从此以后,楚王对他的态度越来越冷漠了。事后屈原听到此事,很伤心。因此写出了《橘颂》,最后因小人陷害依次写出了《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四篇文章。被小人诬陷逐出国以后,还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在秦国攻打楚国的时候,他也无力回天。他披头散发来到汩罗江边,有一个渔翁看见他的样子。问他:“你怎么了?”他说“这个世上就我一个干净的人。”渔翁说“那你为什么不跟着同流合污呢?”他说“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说完后他就投江自尽。之后,人们为了不让他的尸体被鱼吃掉。每年5月2日都往汩罗江里丢粽子喂鱼,从此有了端午节。
屈原的精神是纯洁的,他有一颗效忠的心。生是一个天才,死了是个鬼才,被人悼念。
6. 屈原作文素材
[屈原作文素材]议论性散文精选之『屈原』1.泱泱诗海平平仄仄的源头是离骚,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播进土壤就会长出一棵橘树,一茎绿荷一兜灵芝一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两千年前遥远的芬芳,屈原作文素材。他的诗是淋漓的血液/和着泪水的苦涩,一滴沾唇便让人永远保持清醒/而不是美酒/让浊世在惨笑中,醉倒…他的诗是烈火/却烧不透黎明前的夜,是荆棘林里一行漫长的跋涉,弯弯曲曲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他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又磨成墨汁,写下旧时代浓黑的咒语。他的诗歌在那个时代遭到嘲笑,甚至围攻而今却成了一面旗帜,在人类精神的上空飞扬、生动,龙的传人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时至今日,"屈原"已经不是尚且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和民族文化,穿越着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也就是这样,"屈原"鲜活而永久地活在了百姓心中。3.楚国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驰骋的思想,汨罗的江水多情,拥抱了你浪漫的失魂。诗人的忧愤太多,忧国忧民,忧楚国的江山社稷,忧黎民百姓的苛苛命运。于是愤怒的忧愁,如火山般爆发,化作《离骚》,化作天问,化作《九歌》,化作一首首滴血的诗篇。天地有情,有情的天地倾听你泣血的呼唤;黎民有爱;仁厚的黎民发出一声声叹息,汨罗有幸,有幸的汨罗收留了你无所栖息的灵魂。端午的米粽呦,千年万年呼唤着你的精魂,遥祭着你的英灵。4.微风轻轻地吹拂起书页,其中似乎夹杂着一丝香草的气息。目光流动在司马迁用至情写下的文字间,我细细品读着你--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你的品行如美玉一般高洁,不受世间一切污浊之物的沾染,相信拥有如此高风亮节的你,必然会向往恬适淡定的生活。你也许愿意与白云清风为伴,临潭而立,去聆听山涧清泉;你也许向往与小桥流水同行,居衡门之下,去静品丝竹清音;你也许更希望自己可以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当一个人陷入绝望的境地,最通常的选择便是归隐山林,做世外闲人。然而,心系国家百姓的你,却没有做出这样的决定。你拥有陶渊明超脱于世的情怀,却不会像他一样一味隐藏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里,独享清闲;你具有林和靖"梅妻鹤子"的高洁品格,却不会像他一样沉迷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山园小景中,虚度此生。战国年代,到处都是号角嘶鸣,黄沙漫天,你在风雨飘摇中举步维艰,步履蹒跚,却始终没有倒下。你用瘦削却又坚强的肩膀承担起了保卫国家的大任。怎奈黄钟废弃,瓦釜雷鸣,混乱不堪的楚国已是岌岌可危,而昏庸的楚王却听信谗言,对你的竭忠尽智视而不见。你消瘦羸弱的身躯已渐渐不堪重负,在这个时刻,又有谁能搀扶你一把?最终,你只得披发行吟于江畔,挥洒着满腔的热泪,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哀绝叹息。有人劝你与世推移,随波逐流,你却用"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维护了你高洁的志向。"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我知道你最爱的便是香草,因为你欣赏它的高洁品行,那种不与群芳争艳的超脱,那种不随风而屈的坚韧,作文素材《屈原作文素材》。而你也如生长在湖畔的一株香草,缓缓地在风中摇曳,一颗露珠在青青的草叶上默默地闪耀,宛如你回望故国时,眼眸中闪烁地晶莹泪光。天地也为你伤感,江边袅袅不尽的秋风想拂去你的清泪,却将你的悲伤吹过时间的激流。物换星移几度秋,你的身影在历史的风尘中早已烟消云散,但当年轻的司马迁驻立汨罗江边怅望千秋之时,依旧会为你洒下深情的泪水。你怨愤的声音在滚滚江流上渐行渐远,却悲而弥壮。也许司马迁正是听到了你撞击他心灵的声音,于是他挥起了如椽之笔,著成信史光照尘寰,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倾听你用忠贞与高洁演绎的永恒旋律。品读你,让我读懂了高洁的精神,你让我明白,高洁不是冷淡,不是逃避,真正高洁的精神要敢于承担自己内心中的责任。情系国家,心怀百姓,让你的高洁理应属于不平凡。正是这不平凡的高洁,让你如皭然出水的清荷,出淤泥而不染:让你亦如墙角的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留得清气满乾坤。微风渐渐淡去,而香草般的气息却越来越浓,我依旧品读着你,在这沾满泪痕的字里行间,找寻着你遥远的身影…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纵被罢逐流放,也不随其流而扬其波。汤汤的汨罗江最终收留了他,可汨罗江水太混,荡涤不掉它的忧愁;汨罗江水太浅,掩埋不掉它的遗憾。你是"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但还仍"闻佳人兮召余,将腾驾兮偕逝"。在帝王大殿慷慨直言,激扬陈词;在封建初兴之际试图进行贵族权力改革;在民族危亡之际"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无不显示出你的大忠诚,大智慧。但很无奈,当一个民族衰堕时,一个人的强大总会被"大众"视为异类,于是"楚王所爱之细腰"下旨:流放。当楚王背弃"成言","悔遁而有他"时,你感悟"君可思而不可侍",感叹"人之心不与吾心同"。但纯洁无瑕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然,站在失败面前,你呼喊,顿足,指责,抗争,于是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不堪。无奈,你轻弹灰尘,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不含蓄,不躲闪,不讲策略,怒形于色。当别人伤害你时,你便毫不保留的将伤口暴露给他,大声呼喊:我要报仇。5.☆"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彻清澄。但当他忘记了混浊的天下之时,他又何曾记得还有千万的百姓与自己远大的理想?6.情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贤士的一生中抒写得淋漓尽致。他们将真情吐露,活得满满洒洒,坦坦荡荡,屈原便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长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艰"。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虽九死其犹末悔",他将一个臣子的心掏出来呈现在众人面前,不矫饰,不造作,终于,他的性情铸就了他的英名,他从此不朽。7.☆"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8.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屈原作文素材〕【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7. 求一些比较冷僻的作文素材,屈原贝多芬居里夫人爱迪生李白陶渊明什么的别来了,都用烂了。最好是古书,有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简介:
《史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作者简介:
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
司马迁
《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早在20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官藏的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司马迁就开始撰写《史记》。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关入监狱,并处以宫刑(当时叫腐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直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记》全书得以完成。作者年表
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生于龙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6岁,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建元五年),10岁,在夏阳耕读。《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11岁。窦太后死,汉武帝罢黜黄老之言,发动尊儒。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12岁。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19岁,从夏阳迁居长安。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孔安国为侍中。
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元朔三年),20岁,开始外出游历,回长安后,为汉武帝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36岁。汉武帝封禅泰山,司马谈病死洛阳。司马迁到泰山参加封禅。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38岁,正式做太史令,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42岁,《太初历》完成,开始编写《史记》。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天汉二年),47岁,汉武帝攻打匈奴,骑都尉李陵投降。司马迁为其辩护,下狱,遭宫刑。(不过《史记》一半左右都是在他入狱的时间中完成的)
公元前96年(汉武帝太始元年),50岁,汉武帝改元大赦。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55岁,《史记》全书完成。
写作背景: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8. 急需关于屈原的作文素材
1.泱泱诗海平平仄抄仄的源头是袭离骚,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播进土壤就会长出一棵橘树,一茎绿荷一兜灵芝一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两千年前遥远的芬芳。
他的诗是淋漓的血液/和着泪水的苦涩,一滴沾唇便让人永远保持清醒/而不是谰?让浊世在惨笑中,醉倒……
他的诗是烈火/却烧不透黎明前的夜,是荆棘林里一行漫长的跋涉,弯弯曲曲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他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又磨成墨汁,写下旧时代浓黑的咒语。
他的诗歌在那个时代遭到嘲笑,甚至围攻而今却成了一面旗帜,在人类精神的上空飞扬、生动,龙的传人说
9. 有关屈原的作文素材
《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僤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B183]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原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々。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於今之人兮,原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启《九辨》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驷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於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於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儜。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於白水兮,登阆风而絏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
夕归次於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览相观於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吾令雁为媒兮,雁告余以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
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世幽昧以昡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
苏粪壤以充祎兮,谓申椒其不芳。
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
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
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
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
汤、禹俨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说操筑於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甯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
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椒专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帏。
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
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
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沬。
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
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
扬云霓之
10. 高中作文如何写好屈原(要一些素材)
议论性散文精选之『屈原』
1.泱泱诗海平平仄仄的源头是离骚,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播进土壤就会长出一棵橘树,一茎绿荷一兜灵芝一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两千年前遥远的芬芳。
他的诗是淋漓的血液/和着泪水的苦涩,一滴沾唇便让人永远保持清醒/而不是美酒/让浊世在惨笑中,醉倒……
他的诗是烈火/却烧不透黎明前的夜,是荆棘林里一行漫长的跋涉,弯弯曲曲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他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又磨成墨汁,写下旧时代浓黑的咒语。
他的诗歌在那个时代遭到嘲笑,甚至围攻而今却成了一面旗帜,在人类精神的上空飞扬、生动,龙的传人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
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时至今日,“屈原”已经不是尚且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和民族文化,穿越着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也就是这样,“屈原”鲜活而永久地活在了百姓心中。
3.楚国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驰骋的思想,汨罗的江水多情,拥抱了你浪漫的失魂。诗人的忧愤太多,忧国忧民,忧楚国的江山社稷,忧黎民百姓的苛苛命运。于是愤怒的忧愁,如火山般爆发,化作《离骚》,化作<天问>,化作《九歌》,化作一首首滴血的诗篇。天地有情,有情的天地倾听你泣血的呼唤;黎民有爱;仁厚的黎民发出一声声叹息,汨罗有幸,有幸的汨罗收留了你无所栖息的灵魂。端午的米粽呦,千年万年呼唤着你的精魂,遥祭着你的英灵。
4.
微风轻轻地吹拂起书页,其中似乎夹杂着一丝香草的气息。目光流动在司马迁用至情写下的文字间,我细细品读着你——屈原。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你的品行如美玉一般高洁,不受世间一切污浊之物的沾染,相信拥有如此高风亮节的你,必然会向往恬适淡定的生活。你也许愿意与白云清风为伴,临潭而立,去聆听山涧清泉;你也许向往与小桥流水同行,居衡门之下,去静品丝竹清音;你也许更希望自己可以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当一个人陷入绝望的境地,最通常的选择便是归隐山林,做世外闲人。然而,心系国家百姓的你,却没有做出这样的决定。
你拥有陶渊明超脱于世的情怀,却不会像他一样一味隐藏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里,独享清闲;你具有林和靖“梅妻鹤子”的高洁品格,却不会像他一样沉迷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山园小景中,虚度此生。战国年代,到处都是号角嘶鸣,黄沙漫天,你在风雨飘摇中举步维艰,步履蹒跚,却始终没有倒下。你用瘦削却又坚强的肩膀承担起了保卫国家的大任。怎奈黄钟废弃,瓦釜雷鸣,混乱不堪的楚国已是岌岌可危,而昏庸的楚王却听信谗言,对你的竭忠尽智视而不见。你消瘦羸弱的身躯已渐渐不堪重负,在这个时刻,又有谁能搀扶你一把?
最终,你只得披发行吟于江畔,挥洒着满腔的热泪,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哀绝叹息。有人劝你与世推移,,随波逐流,你却用“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维护了你高洁的志向。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我知道你最爱的便是香草,因为你欣赏它的高洁品行,那种不与群芳争艳的超脱,那种不随风而屈的坚韧。而你也如生长在湖畔的一株香草,缓缓地在风中摇曳,一颗露珠在青青的草叶上默默地闪耀,宛如你回望故国时,眼眸中闪烁地晶莹泪光。
天地也为你伤感,江边袅袅不尽的秋风想拂去你的清泪,却将你的悲伤吹过时间的激流。物换星移几度秋,你的身影在历史的风尘中早已烟消云散,但当年轻的司马迁驻立汨罗江边怅望千秋之时,依旧会为你洒下深情的泪水。你怨愤的声音在滚滚江流上渐行渐远,却悲而弥壮。也许司马迁正是听到了你撞击他心灵的声音,于是他挥起了如椽之笔,著成信史光照尘寰,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倾听你用忠贞与高洁演绎的永恒旋律。
品读你,让我读懂了高洁的精神,你让我明白,高洁不是冷淡,不是逃避,真正高洁的精神要敢于承担自己内心中的责任。情系国家,心怀百姓,让你的高洁理应属于不平凡。
正是这不平凡的高洁,让你如皭然出水的清荷,出淤泥而不染:让你亦如墙角的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留得清气满乾坤。
微风渐渐淡去,而香草般的气息却越来越浓,我依旧品读着你,在这沾满泪痕的字里行间,找寻着你遥远的身影……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纵被罢逐流放,也不随其流而扬其波。汤汤的汨罗江最终收留了他,可汨罗江水太混,荡涤不掉它的忧愁;汨罗江水太浅,掩埋不掉它的遗憾。
你是“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但还仍“闻佳人兮召余,将腾驾兮偕逝”。在帝王大殿慷慨直言,激扬陈词;在封建初兴之际试图进行贵族权力改革;在民族危亡之际“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无不显示出你的大忠诚,大智慧。但很无奈,当一个民族衰堕时,一个人的强大总会被“大众”视为异类,于是“楚王所爱之细腰”下旨:流放。
当楚王背弃“成言”,“悔遁而有他”时,你感悟“君可思而不可侍”,感叹“人之心不与吾心同”。但纯洁无瑕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然,站在失败面前,你呼喊,顿足,指责,抗争,于是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不堪。无奈,你轻弹灰尘,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不含蓄,不躲闪,不讲策略,怒形于色。当别人伤害你时,你便毫不保留的将伤口暴露给他,大声呼喊:我要报仇。
5.☆“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彻清澄。但当他忘记了混浊的天下之时,他又何曾记得还有千万的百姓与自己远大的理想?
6.情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贤士的一生中抒写得淋漓尽致。他们将真情吐露,活得满满洒洒,坦坦荡荡,屈原便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长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艰”。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虽九死其犹末悔”,他将一个臣子的心掏出来呈现在众人面前,不矫饰,不造作,终于,他的性情铸就了他的英名,他从此不朽。
7.☆“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8.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