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要防微杜渐作文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出自《韩非子·喻老》中的一句话,后来广为流传,并演变成为今天的一条哲理成语。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千里长堤虽然看似十分牢固,却会因为一个小小蚁穴而崩溃的道理。更是警示我们世人,事情的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当存在微小的安全隐患时,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正确及时处理,就会留下无穷的后患。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及时处理好不安全因素,避免事故或灾难的发生。 众所周知, 2003年8月15日发生于美国东北部及加拿大部分地区的大面积停电事故。就那次停电事故,对美国及加拿大的航空和陆路交通,正常科研,生产与居民生活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影响,并直接影响到美国国家秩序的稳定,成为当时震动世界的大新闻。据美国经济学家估计,美国那次历史上最大的停电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天高达300亿美元。 作为世界上头号超级大国,美国的电力设施也堪称是世界一流的。如果把它的电网比喻成千里之堤,也可以说是铜墙铁壁铸成的长堤。然而,就那样一个世界一流的大电网,由于对预警迹象的不够重视,致使电网陷入了大面积瘫痪的状态,真是应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这句中国老话
『贰』 作文“防微杜渐”如何写
成语典故之防微杜渐
解释: 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叁』 防微杜渐话题作文
我曾经听过两个故事,其中一个是:一个江洋大盗被判死刑,在服刑前他对法官说:“大人我想和我的妈妈说几句悄悄话行吗?”法官点点头。母亲走过去,把耳朵靠到儿子的嘴边。突然儿子一口咬掉了母亲的耳朵。母亲捂着伤口喊道:“你这个逆子,为什么要咬我?”那个江洋大盗冷冷地说:“如果当年我拿别人一个苹果的时候,您能骂我一顿而不是夸我能干;我偷邻居一只鸡的时候,您能打我一顿,而不是炖熟了给我吃。我想我不至于有今天。”听到这旁边的母亲疼痛难忍、悔恨交加昏死过去。
另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名学生经常在一家网吧上网,那位网吧老板明知他是个未成年人,可是为了赚那几块钱,就违反了规定让他上网。
而且还帮助他躲过家长的寻找,更令人气愤的是,还让他在那过夜。久而久之,那个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为了上网,他学会了赌、偷、抢等坏习惯。从一开始偷家里的钱,偷同学的钱;到后来骗家里的钱,光明正大的抢同学的钱。终于有一天,他抢了网吧老板的钱,并且有刀子桶死了那个老板。这难道不是报应吗?
从这两个故事中我发现我们每一个孩子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可是一旦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做侵害别人的事,并且无人去阻止、教育。那么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乃至于最后走上了犯罪之路。所以我们要从小事抓起,来防止青少年犯罪。就像一艘正在航行的船,不小心被石头撞了一个小洞。如果及时修补,也许不会沉入海底。但是你选择对他视而不见的话,那么这个洞就会越来越大,最后自己和船都会那逃厄运。生活中有许多事可以导致青少年犯罪。
无序上网就是一大问题。其一,因为网上有许多不良网站,青少年看了以后就会一时冲动,而模仿其中的不良行为。其二, 网上有一些十分血腥暴力的的游戏,会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会上瘾就有可能尝试犯罪。如果成功就会再次危害社会。如果故事中的那位网吧老板在那个少年想要进网吧时去阻止他。那样就不会招来杀身之祸。还有那位母亲,如果他儿子偷苹果的时候骂他一顿,偷鸡的时候打他一顿,去正确的引导他教育他,也就不会有母子双亡的惨剧。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这血淋淋的故事中吸取教训吧!最后我呼吁大家行动起来,从小事抓起,防微杜渐。防止青少年犯罪要以身作则,不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躲避责任
『肆』 关于防微杜渐的文章开头和结尾怎么写
开头 欧阳修《伶官传序》一文,提出了"祸患常积于忽微",这一论断不回可不谓精辟。有答句俗语,叫做"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它更为形象地提示了这种道理,不是吗?一只蚁穴,无足轻重,但若不及时堵塞,能使千里长堤毁于一旦。学过哲学的人都懂得,之所以导致这种结果的产生,是因为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会促使事物性质发生变化。 结尾:如果不注意自己品行方面的"忽微"长久以往,又怎能不发生恶性膨胀呢?"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临终前所说的这句话对于我们不也是个很好的启示吗?要戒恶修善,不可以其小而等闲视之。因此,在平时,我们就必须防微杜渐。可以想见,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到"见小善皆为之,绝之恶于初萌"。那么人们的思想情操将会有多么高尚,社会的文明将向前跨出更惊人的一步!
『伍』 求以‘防微杜渐’为话题的’ 作文
空闲之日,我细读了欧阳修所作的《伶官传序》一文,心中深有感触。其中,作者提出的"祸患常积于忽微"这一精辟的论断,常令人深思不已。 一些小小的疏忽竟能导致祸患的降临,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其中隐藏着的却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一条无可辩驳的客观规律。 记得有句俗语,叫做"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它更为形象地提示了这种道理,不是吗?一只蚁穴,无足轻重,但若不及时堵塞,能使千里长堤毁于一旦。学过哲学的人都懂得,之所以导致这种结果的产生,是因为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会促使事物性质发生变化。由此可见,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忽微"往往是"祸患"产生的根源,而在当中起作用的却是一个字--"积"。 对于"积"字,许多人都非常注重它,但大都从正面考虑,如"学习要积累"等等。而反面的呢?则未必了。其实,"积"字所起的反作用也并不少见,而往往被人所忽视。 现就以个人的品行来说,如果一个人在平时常不拘小节或是"反其道而行之",最终总是要受到惩罚的。像冯大兴、朱泽明,他们竟从一个"堂堂的大学生",颓废沉沦为人民的罪犯!如此沉痛的事实不能不引人深省,这难道不是他们平时不注意自己在道德、情操方面的修养所造成的吗?假使他们注意了这一点,也断不至于陷入泥塘,不能自拔。这种"祸患"的导致,不也是"积"字所起的作用吗? 诚然,人们一时有小小的疏忽,并无可厚非,重要的,对于自己的过失,不能不重视,不以为然,更不能开脱和原谅,那种仅此一回,下不为例的想法,其实是自欺欺人,一般都并非仅此一回,也并非下不为例。对自己要求不严,常常是"忽微常积"的根本原因。 话到这里,我们不妨可以说,"忽微"并不可怕,可畏的只是"忽微常积"。而能否化"小"为"无",则取决于自己对"忽微"的态度了。如果不注意自己品行方面的"忽微"长久以往,又怎能不发生恶性膨胀呢?"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临终前所说的这句话对于我们不也是个很好的启示吗?要戒恶修善,不可以其小而等闲视之。因此,在平时,我们就必须防微杜渐。可以想见,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到"见小善皆为之,绝之恶于初萌"。那么人们的思想情操将会有多么高尚,社会的文明将向前跨出更惊人的一步! 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品行应是这样,其它的也就不言而喻了。总之,无论我们在什么时候,只要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都须采取"严以律己"的态度。"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倘若真的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你也将不会担心"祸患"的导致了。 仅此发一感想,以供自勉。 简评:本文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紧扣"忽微"和"积",阐明祸患常积于忽微,要求每个人做到"戒恶修善",防微杜渐,只有这样,才不会担心"祸患"的降临。为了阐明这一观点,作者不是堆砌材料,而是用观点统帅材料,用材料说明观点。 文章先说"忽微",引用一句俗语,一个例证,印证了忽微能导致祸患降临这一客观规律。然后作者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述了在忽微和祸患之间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积"字,抓住"积"字,联系实际,用无数事实论述了"积"的反作用,说明"积"是导致祸患的关键。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办法,要"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引用刘备的话启迪人们"戒恶修善"。文章写到此,水到渠成,宗旨一目了然。
『陆』 关于"防微杜渐"话题的作文怎么写
空闲之日,我细读了欧阳修所作的《伶官传序》一文,心中深有感触。其中,作者提出的"祸患常积于忽微"这一精辟的论断,常令人深思不已。
一些小小的疏忽竟能导致祸患的降临,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其中隐藏着的却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一条无可辩驳的客观规律。
记得有句俗语,叫做"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它更为形象地提示了这种道理,不是吗?一只蚁穴,无足轻重,但若不及时堵塞,能使千里长堤毁于一旦。学过哲学的人都懂得,之所以导致这种结果的产生,是因为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会促使事物性质发生变化。由此可见,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忽微"往往是"祸患"产生的根源,而在当中起作用的却是一个字--"积"。
对于"积"字,许多人都非常注重它,但大都从正面考虑,如"学习要积累"等等。而反面的呢?则未必了。其实,"积"字所起的反作用也并不少见,而往往被人所忽视。
现就以个人的品行来说,如果一个人在平时常不拘小节或是"反其道而行之",最终总是要受到惩罚的。像冯大兴、朱泽明,他们竟从一个"堂堂的大学生",颓废沉沦为人民的罪犯!如此沉痛的事实不能不引人深省,这难道不是他们平时不注意自己在道德、情操方面的修养所造成的吗?假使他们注意了这一点,也断不至于陷入泥塘,不能自拔。这种"祸患"的导致,不也是"积"字所起的作用吗?
诚然,人们一时有小小的疏忽,并无可厚非,重要的,对于自己的过失,不能不重视,不以为然,更不能开脱和原谅,那种仅此一回,下不为例的想法,其实是自欺欺人,一般都并非仅此一回,也并非下不为例。对自己要求不严,常常是"忽微常积"的根本原因。
话到这里,我们不妨可以说,"忽微"并不可怕,可畏的只是"忽微常积"。而能否化"小"为"无",则取决于自己对"忽微"的态度了。如果不注意自己品行方面的"忽微"长久以往,又怎能不发生恶性膨胀呢?"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临终前所说的这句话对于我们不也是个很好的启示吗?要戒恶修善,不可以其小而等闲视之。因此,在平时,我们就必须防微杜渐。可以想见,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到"见小善皆为之,绝之恶于初萌"。那么人们的思想情操将会有多么高尚,社会的文明将向前跨出更惊人的一步!
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品行应是这样,其它的也就不言而喻了。总之,无论我们在什么时候,只要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都须采取"严以律己"的态度。"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倘若真的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你也将不会担心"祸患"的导致了。
仅此发一感想,以供自勉。
简评:本文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紧扣"忽微"和"积",阐明祸患常积于忽微,要求每个人做到"戒恶修善",防微杜渐,只有这样,才不会担心"祸患"的降临。为了阐明这一观点,作者不是堆砌材料,而是用观点统帅材料,用材料说明观点。
文章先说"忽微",引用一句俗语,一个例证,印证了忽微能导致祸患降临这一客观规律。然后作者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述了在忽微和祸患之间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积"字,抓住"积"字,联系实际,用无数事实论述了"积"的反作用,说明"积"是导致祸患的关键。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办法,要"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引用刘备的话启迪人们"戒恶修善"。文章写到此,水到渠成,宗旨一目了然。
『柒』 以《防微杜渐》为题的高三800字作文怎么写
防微杜渐做好人明朝都察院长王廷相曾对新御史们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轿夫穿了双新鞋。恰巧那是雨后,开始轿夫还小心地挑着干净的地面落脚,但后来一不小心踩进了泥水里,之后他就再也不顾及新鞋了。新御史们明白,王廷相院长是要告诫他们:身居官位,一定要防微杜渐,洁身自好。其实,这不仅对新御史们有教益,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警示。一些人的罪大恶极,往往是从一个很小的错误开始的。河南有一个刘姓女公务员,曾贪污公款数十万之巨。说起来很可笑,起因是因为她想买彩票没钱了,于是她便拿了两元公款去买,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拿了两元,就想拿三元,四元,最后只要没钱了便从公款中拿。漏洞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大,最后竟成了数十万。可谁又能想到,这数十万的贪污却是从那区区两元钱发展而来的呢?“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所说不假,假使当初把持住自己,不去拿那两元钱,想必那位公务员也不会犯下如此重罪。人的心理很微妙,一个人的心理防线也许可以很坚固,但只要其中有一点崩溃,那么再坚固的防线也就可能轰然倒塌。那个轿夫开始还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他的新鞋,但一旦踩进泥水,就不再顾忌了。看看那些吸毒的,看看那些贪官污吏,他们往往就是在迈出了错误的第一步以后破罐子破摔,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最终走上不归之路。要想防微杜渐,时刻自持,就要求我们胸中有浩然正气。有了这股气,便可以不落于贪婪、欲望的圈子,才不会自轻自贱、自甘堕落。陶渊明有这股正气,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李白有这股正气,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于谦有这股正气,“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包拯有这股正气,铁面无私,秉公执法。他们正是有这股正气,在黑暗的官场中把持住了自己而名垂青史。有这股浩然正气不易,时刻保持住这股正气更难。只有保住了这股正气,我们才时刻有自持的能力。有人说:“人和动物的一大区别就是人有自持的能力。”保有浩然正气,防微杜渐,洁身自好,才是一个真正的人。评点:这篇议论文中规中矩。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朴实无华而又旗帜鲜明。开头引述材料,然后由“身居官位,一定要防微杜渐,洁身自好”的为官之道,很自然地扩大为做人之道——“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警示”。接着分两个层次论证:先讲防微杜渐的重要,反面的事例让人触目惊心,人们容易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也较有普遍性;再深入一层,论证怎样才能做到防微杜渐——列举史例证明:胸中有浩然正气。结尾引用恰当,总结全文,也照应题目。别在污秽中沉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纯洁而美好的。而一旦受到污染,有的人就像那个轿夫一样,麻木地接受这一切,放弃原来的洁净,走进更污秽的深渊。若想使自己洁净,那我们绝不可在污秽中任自己沉沦。有人说,一步错,步步错。走错了那至关重要的一步,再怎样也无法挽回了。而我却要说,真正重要的那一步,并不是你走错的那一步,而是在走错之后,仍勇敢地从错误的渊薮中拔足离去的那一步。这一步的勇敢,使你有机会重返光明;这一步的果断,使你有力量继续前行。本性高洁的陶渊明在黑暗的官场中挣扎,他想还黑暗以光明,但事实却是将自己置于一个泛着死亡气息的空气里无法喘息。但是这一步的走错没有让自己的内心麻痹,他毅然地从官场抽离,没有让自己再处于那黑暗,不让自己继续沉沦。于是才有了后来那“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宁静生活。可见,这一步的重要性:踩下去,你就沉沦;抽出来,你就获得自由。如果像那轿夫一样,在鞋沾上一点污泥后索性放弃它的洁净,那洁净的美好将永远被污秽所掩盖。诚然,我所说的不深陷污秽并不指在黑暗面前拔腿逃跑。面对着黑暗,不能让自己沉沦的信念便是一把利剑,握紧这把利剑,你就有了面对黑暗的勇气,有了能刺穿黑暗的胸膛的力量。当置身污秽的你刺出这拒绝沉沦的一剑,你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高士。你没有在黑暗中堕落,没有让自己在黑暗中沉沦。假若你战到精疲力竭,那也不算被黑暗所吞噬,因为你始终坚持着光明的信念。我们青年人,处于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该坚持什么,该摒弃什么,这些都要形成一个正确观念并始终坚持。即便遇到困扰,感到彷徨时,也不能放弃对光明的追求。须知不能任错误在我们的周围缠绕,不能让黑暗的荆棘拽着我们沉沦。坚持心的洁净、灵魂的高尚,做一个不沉沦于黑暗的人吧!你会感受到自由的可贵,高尚的芬芳。评点:本文与前文的立意角度不同,但立意都是确当的。作者认为,“真正重要的那一步,并不是你走错的那一步,而是在走错之后,仍勇敢地从错误的渊薮中拔足离去的那一步。”陶渊明的事例妥当。作者进一步强调“我所说的不深陷污秽并不指在黑暗面前拔腿逃跑”,而是要与黑暗抗争,这具有更积极的意义。结尾结合自身,表现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责任感。作者的语言功底不错,用散文化的语言说理,文章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不要轻易打破任何一扇窗户我们在报纸上常常见到重刑犯或死刑犯的悔过自述,虽然他们犯的罪各不相同,犯罪的方式也各有特点,然而他们犯罪却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由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开始了一个罪恶的历程。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爷爷奶奶常用来教导我的有关小偷的故事:同样也是由不经意的第一次顺手牵羊最终变成难以收手偷盗惯犯;又想到爸爸妈妈为了我做的不值一提的“坏”事而大骂我一顿甚至暴打一顿,那无非是在告诉我“坏人都是这样开始的”。俗语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的确,很多时候灾难、祸害、罪恶并非自己撞入你的世界,而是我们在不断的破坏着我们的窗户,自己将灾难引来,使罪恶附身。正如著名的“破窗户理论”所说:“既然是坏的东西,让它更破一些也无妨。”因此,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打破一扇小小的窗户,尽管怎么看、怎么想都不会让你联系到家庭的破落或人生的末路。这也正是人们往往不在意第一次打破一扇窗户的原因。岂料有了第一次就很难没有第二次,窗户破了,其他破了也没什么了不起,于是窗破屋倒。这个道理宋代的大文学家欧阳修就说过:“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扇破窗,正如一窝蚂蚁一样,早晚会使人生之堤崩溃。过去的人们在失败后找借口,亡国后找替罪羊,常说红颜祸水,现在想想,褒姒之于幽王,妲己之于纣王,恐怕也正如一扇扇破窗一样,所以商亡之后还有周亡。历史上的现在的众多贪官污吏,说到底,都是第一笔赃款,第一桩坏事使他们步入歧途,死后也不得复生。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不要到最后才后悔莫及。生活中可能会充满许多诱惑,众多目眩神迷的事物也在时时吸引着我们。这时,我们千万不能以第一次为借口而走进歪路,最后铸成难以挽回的大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扇窗户,不管是诚信、善良,还是宽容、廉洁,这些你一旦背弃,就会不经意地与它们越走越远,再也无法接近它们。正如人们所说的修好一件东西往往比破坏一件东西要难得多。不要轻易打破你的任何一扇窗户,否则小偷将在这里成型,大盗也将在这里蜕化。原谅自己,就是堕落的开始有一位领导干部“落马”后感叹道:“吃了一辈子斋,却让一碗狗肉汤沾染了一身清白。”此话让人想起了老子的名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做人做官要像开始一样谨慎到底,就不会有做不好的事情。慎初、慎好廉洁自律要慎初,初不慎,就难以善终;要慎好,好不慎,则难以自律。所谓“初”,是指“初次,第一次”;所谓“好”,指“个人爱好,嗜好”。明代督察院长王廷相接见新任御史时,讲了这样一件小事:昨日他进城遇雨,初时,走在前面的轿夫小心翼翼的挑好道走,因为轿夫穿着一双新鞋。后来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便不再顾及新鞋,不管路面赃与不脏,都踩将下去,结果把鞋子完全弄脏。王廷相以事喻理,委婉告诫新任下属,凡事要慎初。新任御史也听出弦外之音,连称“终生不敢忘”。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这位身为督察院长官的哲学家王廷相对新任下属“慎初”的告诫,无论从实际上还是从内容和技巧上,都极为高明。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人犯错误也是如此。初之不慎,要想再慎起来,就不会那么容易了。如胡长清、王昭耀之流,他们贪污受贿,很少有仅此一回的例子,往往有了第一次,便一而再、再而三,一发而不可收,最后自己毁掉了自己。正如那个轿夫,新鞋既入泥水,便不再珍惜。对鞋如此,心灵也一样,一旦放松了警惕,染上了污点,就会放纵自己,破罐子破摔。倘若面对“第一次”时,意志坚定,毫不动摇,不存侥幸之心,坚信贪欲之害,就能不失操守,拒污浊于千里之外,始终做到“拒腐蚀,永不沾”,也就能慎之初,善始终。因此,慎初是保持操守,拒腐防变的第一道思想防线。要慎好,好不慎,则难以自律。罗卜白菜各有所爱,领导干部也会有各自的爱好,但必须做到慎好。尤其对于有损形象或者影响公权的嗜好,更要下决心戒除。还要注意隐好,不要过分张扬个人嗜好,谨防别有用心者“见缝下蛆”,投你所好。胡长清爱好书法,有所图者,就借索字之名送上丰厚的“运笔费”,进而与之套近乎拉关系捞好处,伴随着他个人的滚滚财源,也给国家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最后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教训可谓深刻,所以,国家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个人爱好不能小看,而且必须慎好隐好,强化自律意识。要管住自己的欲望,清心寡欲,经得起各种诱惑;管住手中的权力,用权唯公,用权为民;管住自己的小节,点滴注意,防微杜渐。因此,慎好是保持自律,拒腐防变的第二道思想防线。当前,正值干部换届之时,唯有慎初慎好,廉洁自律,自觉加强内功锻炼,做到“三管”“四自”(三管: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腿,管住自己的手。四自: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仅第一步不把鞋子弄脏,每一步都要小心,才能战胜各种歪风邪气,才能巩固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廉洁勤政,为和谐社会建设而努力,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
『捌』 求以“防微杜渐”为话题的作文。急!!!
空闲之日,我细读了欧阳修所作的《伶官传序》一文,心中深有感触。其中,作者提出的"祸患常积于忽微"这一精辟的论断,常令人深思不已。 一些小小的疏忽竟能导致祸患的降临,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其中隐藏着的却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一条无可辩驳的客观规律。 记得有句俗语,叫做"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它更为形象地提示了这种道理,不是吗?一只蚁穴,无足轻重,但若不及时堵塞,能使千里长堤毁于一旦。学过哲学的人都懂得,之所以导致这种结果的产生,是因为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会促使事物性质发生变化。由此可见,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忽微"往往是"祸患"产生的根源,而在当中起作用的却是一个字--"积"。 对于"积"字,许多人都非常注重它,但大都从正面考虑,如"学习要积累"等等。而反面的呢?则未必了。其实,"积"字所起的反作用也并不少见,而往往被人所忽视。 现就以个人的品行来说,如果一个人在平时常不拘小节或是"反其道而行之",最终总是要受到惩罚的。像冯大兴、朱泽明,他们竟从一个"堂堂的大学生",颓废沉沦为人民的罪犯!如此沉痛的事实不能不引人深省,这难道不是他们平时不注意自己在道德、情操方面的修养所造成的吗?假使他们注意了这一点,也断不至于陷入泥塘,不能自拔。这种"祸患"的导致,不也是"积"字所起的作用吗? 诚然,人们一时有小小的疏忽,并无可厚非,重要的,对于自己的过失,不能不重视,不以为然,更不能开脱和原谅,那种仅此一回,下不为例的想法,其实是自欺欺人,一般都并非仅此一回,也并非下不为例。对自己要求不严,常常是"忽微常积"的根本原因。 话到这里,我们不妨可以说,"忽微"并不可怕,可畏的只是"忽微常积"。而能否化"小"为"无",则取决于自己对"忽微"的态度了。如果不注意自己品行方面的"忽微"长久以往,又怎能不发生恶性膨胀呢?"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临终前所说的这句话对于我们不也是个很好的启示吗?要戒恶修善,不可以其小而等闲视之。因此,在平时,我们就必须防微杜渐。可以想见,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到"见小善皆为之,绝之恶于初萌"。那么人们的思想情操将会有多么高尚,社会的文明将向前跨出更惊人的一步! 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品行应是这样,其它的也就不言而喻了。总之,无论我们在什么时候,只要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都须采取"严以律己"的态度。"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倘若真的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你也将不会担心"祸患"的导致了。 仅此发一感想,以供自勉。 简评:本文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紧扣"忽微"和"积",阐明祸患常积于忽微,要求每个人做到"戒恶修善",防微杜渐,只有这样,才不会担心"祸患"的降临。为了阐明这一观点,作者不是堆砌材料,而是用观点统帅材料,用材料说明观点。 文章先说"忽微",引用一句俗语,一个例证,印证了忽微能导致祸患降临这一客观规律。然后作者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述了在忽微和祸患之间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积"字,抓住"积"字,联系实际,用无数事实论述了"积"的反作用,说明"积"是导致祸患的关键。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办法,要"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引用刘备的话启迪人们"戒恶修善"。文章写到此,水到渠成,宗旨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