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尼克胡哲的作文素材。
例文
他天生没有四肢,只有一个长者两根交织的小脚;他上学后饱受嘲笑,在自杀的最后一刻选择活下去;他当选为中学学生会副主席,并获得大学本科双学位;他可以骑马、冲浪、用小脚发短信的速度一如常人;他喜欢用他的头和肩膀拥抱别人;他立志成为演说家,用自己的经历去激励他人;他遍访34个国家,演讲1500余场,令无数人激动落泪;他的座右铭是“没手,没脚,没烦恼。”
尼克•胡哲:像雕塑一样活着
曾经有一个小男孩瞪大眼睛打量了尼克很久,最后终于吐出一句:“你总算还有一个头。”——这是尼克•胡哲在他演讲时必讲的一个小插曲。只要看一眼尼克,你就会立刻理解为什么小男孩会这么说,进而感叹为什么上帝要制造这样的生命。
尼克打出生时就没有四肢,只有躯干和头,就像一尊残破的雕像。这幅模样甚至连他的父母都无法接受。可想而知,这样的躯体给尼克造成了多大的困难。他所能利用的身体部位,只有一个长着两根脚趾的小脚,被他妹妹戏称为“小鸡腿”,因为尼克家的宠物狗曾经误以为那个是鸡腿,想要吃掉它。
尼克不能走路,不能拿东西,并且总要忍受被围观的耻辱。这一度使他非常消沉,以至于想要在浴缸里淹死自己。还好,他在最后一刻,脑海中浮现出父母在他坟前哭泣的样子,于是他放弃了。这是他最正确的选择。活下来,使他有机会看到,原来他的人生有着无尽的希望。
尼克秉持着一个基督徒的信仰,告诫自己永远不要放弃。他虽然没有健全的四肢,但是有一幅好口才,和一个聪明的大脑。他总是用无比轻松的语调来调侃自己的经历,他永远不在意别人讶异的眼光,并且努力对自己充满自信,而事实上,他确实做到了绝大多数普通人无法做到的事:他成了一名全球知名的励志演说家。
在尼克19岁的时候,他打电话给学校,推销自己的演讲。在被拒绝52次之后,他获得了一个
2. 求做人要有骨气的议论文素材
袁崇复焕 一生事业总成空,
制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3. 作文素材外国名人
[作文素材外国名人]作文素材外国名人2010-02-12 14:20贝多芬霍金爱迪生海明威居里夫人阿伦尼乌斯乔丹贝多芬1不要向挫折轻易言败,作文素材外国名人。这是快乐人生克服痛苦的第一步。著名作曲家贝多芬丧失了听力,这对他来说是人生中莫大的挫折。但他百折不挠的精神战胜了失去听力给他带来的重重阻碍,从痛苦的坚岩中发掘出无尽的灵感,导引出快乐的甘泉,他抗击挫折的决心在旋律中跃动,他沉迷音乐的快乐在音符间流淌。2数不清的不眠之夜是数不清的寂寞之苦。原本五彩的世界瞬间悄然无声,那跳动的音符似乎在瞬间变得沉寂。他,一个把音乐看作生命胜似生命的人,如何去面对失聪之苦?然而,他做到了,虽是无声,却仿佛拉近了与心的距离,让人们感到的是执著于音乐的心在呼吸。就是这样,勇于经历磨炼,煅造出了一位乐坛骄子--贝多芬!(2006年江西满分作文《磨炼出与成功的默契》)3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曲,热血和泪谱写的不朽史诗!贝多芬创作"命运交响曲"期间,正是他最艰难的时期,耳疾、胃病、失恋、战乱、贫穷,还经历了一次自杀,然而在跟残酷的命运搏斗之后,他终于坚毅地战胜了逆境,写下了这首伟大悲壮的不朽史诗。霍金有一种勇气让人激情勃发他因患卢伽雷氏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2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光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这个被誉为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就是霍金,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一个敢于超越自我的人。爱迪生海明威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斯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作文素材《作文素材外国名人》。决心下定,就得奋力拼搏。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要超过人家,反遭失败。倔强的海明威爬起来再干,终于写出了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他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分析:是的,人是不能被打败的,只要我们心中有目标,有信念。即使过程艰幸,最终也能有所收获。话题:"成功的曲折""永不言败"居里夫人居里夫人一生不知历经多少夜晚与白天的交替,吞咽多少周围冷寂之苦,为的只是心中那熠熠闪耀着动人光辉的科学之灯。多少次,曾一个人孤军奋战,多少次,曾平凡无味地不断重复同一个实验。终于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在获得诺贝尔奖嘉奖后,又不肯停步不前,而是继续探索,于是又发现了更为珍贵的镭,因而再度获得了诺贝尔奖。阿仑尼乌斯他是瑞典科学家,是电离学说的创立者,也是物理化学创始人之一。年轻时他得出电离理论并把它告诉老师,遭到了老师无情的讽刺。但这并没有动摇的他自信心。他把自己的理论写成学术论文,交学校学术委员会讨论,结果又被否决。他又把它寄给欧洲四位有名的化学家,这些专家们肯定了他的结论。他继续丰富了自己电离理论,因此获得诺贝尔奖。他就是阿仑尼乌斯,一个敢于创造的人,一个拥有自信的人。乔丹小时候因身高不够却很有运动天赋的他被校队拒绝,但为了不让别人瞧不起他开始苦练技术,每次训练结束后他还给自己加码,一有时间他就会拍着球找个篮球架,挥汗如雨。这种习惯一直带到NBA。刻苦训练使他打下了极为扎实过硬的基本功。一年之后,校队一队的大门再也无法拒绝他了。那时他个子窜到1.91米,篮球技艺和日见突出。他就是迈克尔乔丹,一个敢于面对挫折,一个不怕困难的人"人类在超越中不断进步,生命在超越中得到进化。超越对手,超越自己,超越极限!当拨开那片阴霾的浓雾,明天将更加精彩!〔作文素材外国名人〕【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4. 给几个外国的名人的素材,事迹.写作文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襄阳),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对后世影响深远。
对后世的影响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编辑本段]杜甫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
杜甫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编辑本段]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分别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杜甫到成都后的住所。
唐大历四年(769年),杜甫由湖北入湘,登岳阳楼,游洞庭湖,溯湘江而上,至耒阳,次年四月病故。据《旧唐书.杜甫传》记载, 杜甫在耒阳游岳庙,“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馈送牛肉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葬于杜甫墓。
1、杜甫是个老乞丐
古今中外,文人当乞丐并不鲜见。
杜甫起初在长安的几年,由于得不到任用,后来加之父亲去世,失去了固定的经济来源,导致生活陷于困顿,他有个族孙杜济住在长安城南郊,为了叨扰一顿饭吃,他每每前去走动,但这位族孙生活也不宽绰,见长辈来了,心里老大的不乐,嘴上不好说什么,却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打井水淘米,使劲摆动水桶,把水搅得挺浑;到园中砍菜,放手乱砍一气。杜甫对此感慨万分,作《示从孙济》“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权门多噂杳,且复寻诸孙。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具论。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便是遭遇“宗族”冷落后凄凉心境的表露。 当然也不乏好友相助。有一次杜甫闹疟疾,被折腾得面黄肌瘦,头白眼花,差点要了命。大病初愈,他拄着拐杖出门散心,不知不觉来到王倚家门口。王倚见杜甫这般模样,十分同情,买肉买酒,热情地招待了他。杜甫作诗《病后过王倚饮赠歌》表示感激:“但使残年饱饭,只愿无事长相见。”
其实从那时起,杜甫就有意无意地过起了到处乞讨的日子。其诗《投简咸华两县诸子》“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便是他这段长安生活的真实写照。《云仙杂记·夜飞蝉》引《放怀集》:“杜甫每朋友至,引见妻子。韦侍御见而退,使其妇送夜飞蝉,以助妆饰。”丈夫穷困,老婆自然也是一幅寒酸相,杜甫自己还不觉得,倒是客人实在看不过眼,叫夫人送了一个头上装饰品过来。
后来杜甫被迫离开长安,流落到了到成都,一家人先是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里,家里都揭不开锅了。杜甫自己有所记载:“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小儿饿得实在是扛不住了,也就顾不得父子之礼,冲着父亲一阵怒吼,叫他赶快到邻居那里去讨口饭回来吃。没有办法,当过几天小官的杜甫实在拉不下面子,只好硬着头皮,拉下面子,给老乡、彭州刺史高适发出求援信:“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高适从百里之外背米来接济他,邻里又送他些小菜,使他免却了无米之炊的困苦。杜甫有诗为证:“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镇蜀的剑南节度使严武慕杜甫之名,举荐其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工部就是这样来的。朋友尹裴冕还为他在浣花溪上游选择了一块风景不错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茅屋,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杜甫草堂。 公元765年,严武病故后一个月,杜甫携妻儿乘船东下,离开了成都。六年后,据《旧唐书·文苑本传》:“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有九。”大致情况是,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九天。当地县令用小船将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当晚就因为醉饱过度而辞世了。
杜甫过着近似于乞丐生活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时运不济。那今天的俗话说,就是有些背时。杜甫年轻时,不大求上进,《唐才子传》说他“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公元747年,风流天子唐玄宗诏令天下才子到京师就选,颇有些诗名的三十五岁的杜甫才兴冲冲地前往应试。然而,天不遂愿,据说是奸相李林甫害怕贤才入选不利他把持朝政,于是从中作梗,搅了局,致使无一人及第,反而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而就在此时,杜甫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的父亲杜闲去世,断绝了生活的来源,迫于生计,他不得不沿街卖药,或寄食于朋友处。这段贫困的羁旅,被他自己写进了一首题为《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诗中:“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也是杜甫当乞丐的开始。尽管长安的日子苦是苦了些,但他依然舍不得放弃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不断向权贵投诗,以期引起他们的重视和任用。公元751年,他向玄宗进献《三大礼赋》,受到赞许,却命其待制集贤院,结果一等就是整整四年,最终还是没了下文。好不容易当了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杜甫以为自己从此就要飞黄腾达了,不料仅仅一月之后,安禄山造反,打乱了他的计划。保命要紧,大家一窝蜂地逃出了长安。公元757年,郭子仪率兵收复了京师,杜甫随唐肃宗及其百官回到了长安。这一阶段,他总算过了几天安稳日子。可他不知明哲保身,偏偏要替在平乱期间老打败仗的宰相房绾说好话(因为房绾在平日里对他很关照),遂得罪了唐肃宗。公元758年5月,杜甫被降为华州司功参军,负责祭祀之类的小事,以后就再也没爬上去过。
二是性格“褊躁傲诞”。这不是我说的,而是参与编纂《新唐书》的宋祁说的。宋祁认为杜甫的性格遗传自其爷爷杜审言,即“褊躁傲诞”。《唐才子传 ·杜审言》也说他“恃高才,傲世见疾”。杜审言是进士,也是诗人,还是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兄弟的座上宾。《新唐书·杜审言传》杜审言大言不惭地说过:“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杜甫比他爷爷来毫不逊色,宋王谠《唐语林》卷二有所记载,杜甫曾自夸:“使昭明再生,吾当出刘,曹,二谢上。”爷爷狂,人家还不得不买帐,杜甫狂,却狂得不是时候。《新唐书·文艺上》载述:“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甫)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由此可见杜甫对严武是却不大领情的。见到严武,他不戴头巾,也不打招呼。有一次喝多了,发起了酒疯,他居然站到严武的宝座上,瞪着眼睛怪模怪样地说:“严挺之竟有这样一个儿子啊!” 人家严武是何许人也,堂堂封疆大吏,凶暴勇武,自然会心生怨恨。《新唐书·文艺上》载述:“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说来也怪,要不是严武出门准备去杀杜甫的时候冠被帘钩了三次,才有人趁机告诉了他的母亲救杜甫,杜甫十条命只怕也丢了。章彝就没那么好运。由此可以看出,尽管严武对自己有所帮助,但杜甫从骨子里是看不起他的,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表露出来。后来严武虽没杀他,但对他的接济自然也就少了,最终严武一死,杜甫也待不下去了。
三是自视清高,高不成低不就。《新唐诗》本传说杜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仕途上,杜甫也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他自己耽误了。公元755年,四十四岁的杜甫忽然收到朝廷的一份委任状,要他去当河西县尉,主要任务是征收赋税,追捕盗贼,而且河西荒凉偏僻,杜甫觉得太苦,不肯上任。后来也不知道是谁帮了他的忙,进行了通融,朝廷转而让他当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虽然也是个芝麻官,但处于长安附近,容易交往,晋升的机会显然要多一些,于是他就接受了,总算走上了仕途。因房绾事件而降官后,本来嫌官小的他干脆不干了,拍屁股走人。当年的许多文人日子过不下去了,都可以开馆授徒靠束修度日,杜甫不干,一心只想当官,却总不能如愿。
北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云:“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清钱谦益《〈冯定远诗〉序》亦云:“诗穷而后工。诗之必穷,而穷之必工,其理然也。”“穷而后工”成语字典中对它的解释是:旧时以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正因为有过乞丐一般的生活,杜甫才能够写出不少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诗来,最终被人称为诗圣,客观地看文人当乞丐真的不是一件坏事。
2、杜甫的诗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5. 现代有什么外国名人有骨气的事例
1\有一次,周总理去会见某外国元首。那个国家的元首,很看不起中国和中国人民。就在和周总理礼节性的握过手之后,他从衣服兜里掏出一块手帕擦了擦手,然后把手帕放回了兜里。这时,周总理不慌不忙的也掏出一块手帕,擦了擦手,然后把洁白的手帕扔进了垃圾箱!一生节俭的周总理,用一块洁白的手帕,又一次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2\记者问:“你们中国一向反对美国,为什么还要使用美国制造的商品?” 只见周恩来从上衣口袋中抽出一支钢笔,说道:“事实的确如此。诸位请看,这支派克笔就是美国制造的,但大家有所不知,这可是在抗援朝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啊!”
3\记者问:“我们西方人走路总是挺起胸堂,中国人走路总是弯腰驼背,这是为什么?” 周恩来回答道:“这是因为我们中国人正在走上坡路,而你们西方人正在走下坡路。”
6. 外国文人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之文人掌故篇
文人掌故篇
中国现当代部分
抗战时期,闻一多在西南联大任教授,生活非常困难。象他这样的名教授,生活要好一点很容易,可以用他的专业知识发点国难财,但闻一多对此不屑一顾。他家7口人住在城郊的简陋的农舍里,朋友们看了心中难受,但闻一多不以为然,高吟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并说:“教了好多年杜甫的诗,只有亲身体现了之后,才更能领会到杜甫的心情的胸怀。”
中国的老一辈的知识分子,大多是最可尊敬的人。他们安贫乐道,以天下为己任,看看闻一多,身住茅屋,并不感到悲哀,而是以杜甫为榜样,实在可敬。中国的知识分子,你只要看得起他,尊重他,信任他,让他有施展才华的环境,他就会努力工作而不大地计较报酬。但是,有时候我们连这一点也做不到,把他们称为“臭老九”,以整他们为乐事,这实在是民族的悲剧。
1948年夏,朱自清贫病交加。某天,吴晗拿着一张纸来到朱自清的家,叫他签名,那张纸是写着“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吴晗看到他的情况,便凑过来说:“这次你……”但朱自清只看了一眼,即那起笔,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领取这种侮辱性的施舍。”他当即签了名。就在这一年,朱自清贫病而死。
说到有骨气的文人,当数朱自清。毛泽东有一篇《别了,司徒雷登》的文章,选入高中语文教材,所以连高中生也知道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面粉的事。在晚清,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抗战时期,在国民党统治时期,都可以找到不少显示出民族骨气和清高气节的文人,然而,奇怪的是,到了后来,就很少听闻这样的事了。最能体现“士可杀不可辱”的,就是老舍、傅雷、李广田、翦伯赞、周瘦鹃等人的无言的抗争。现在的不少地方的中小学教师,还要靠“父母官”发工资,按时发的就谢天谢地,经常听闻有拖欠几个月,但那些教师仍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这是否也是“骨气”的体现?
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最高学历是北京大学预科毕业,他主要靠自学成才。他20岁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他制定了详细的自学计划,用了10年时间,系统地阅读了先秦诸子和历代名家的著作,以及世界名著,自学的范围,还遍及政治、历史、地理和外语等。他读名著,一般要读三遍,第一遍叫“鸟瞰”,第二遍叫“精读”,第三遍叫“消化”。他主张学习任何著作,一定要用心提取其精华,化为自己的血肉。
一般人只知道,茅盾是我国的文学巨匠,他的《子夜》、《林家铺子》、《蚀》等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理。但是,恐怕很少有人会知道,茅盾其实也是个自学成才的人。北京大学预科,充其量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高三年级吧,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巨匠,和他那10年的自学之路是分不开的。我们现在也不乏自学的人,但象茅盾那样,有明确的目标,有详细的计划,有科学的方法的,恐怕不多吧。我自己也曾有过这样或那样的自学打算,但终因无决心,更无恒心,结果一事无成,想想茅公,看看自己,悲从中来,如今垂垂老矣,尚能学否?
作家艾芜青年时代十分困苦,1925年,他离家飘泊,给人做杂役,艰难谋生。他由四川到云南,由云南到缅甸,一路上都带着书、纸笔和一只用细麻绳系着瓶颈的墨水瓶,从不离身。他每到一处,便抒写见闻和断想。1927年冬,他终于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总结这段文学生涯,他说:“那是‘墨水瓶挂在颈子上’的写作”。
人们也会说“苦难出作家”“愤怒出诗人”之类的话。这样的话,不无道理。一个养尊处忧的人,肯定伴随着慵懒,很难从事艰苦的写作生涯;另外,生活悠闲者,他的生活圈子也相对狭窄,也不容易写得出有深刻体会内容的,接近人民大众的力作。艾芜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南行记》等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位。而他的《南行记》,就是在如此艰苦的历程中,靠着“挂在颈子上的墨水瓶”写出来的。我常常想,为什么上世纪上半叶的战乱事期,我们产生了那么多的著名的作家和作品,到了和平时代,他们怎么都变得平庸无奇,光芒尽失?难道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上世纪20年代,语言学家王力在法国留学。他穷得交不起学费,有时连饭钱也没有。一位在巴黎的中国教授见他法语学得很好,就建议他翻译一些不国文学作品寄回国内,换点稿酬。王力后来把稿子寄到商务印书馆,被采用了,并一发不可收。是谁垂青王力?是编辑叶圣陶。由于他的扶持,王力在异国度过不少难关。1932年,王力获法国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到清华大学执教。他经常对人说:“我在巴黎上大学的学费,都是叶老给的。”直到解放后的1950年,王力与叶圣陶第一次见上面。王力晚年,在他的《音韵学初探》的扉页上,写着这样的一行字:“献给叶圣陶先生。”
这个故事发人思考的是:王力为什么在1932年回国,直到1950年才有想到去亲自感谢恩师?这18年中,叶圣陶怎么没有因王力不亲自来感谢而谴责他忘恩负义?这两件事都没有发生,而他们也安之若素,这就很值得探讨了。我们今天,也不时可以从报上看到一些“师”与“生”骂战甚至打官司的新闻,与叶王二人相比,不是应该感到惭愧吗?古语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叶老认为,扶持后辈,是应尽的义务,并不需要感恩;王力认为,对恩师最好的感激,就是干出成绩,为国家为民族争光。于是,就有了这个我们不大理解的两人神交二三十年的故事。
1930年,20岁的臧克家报考青岛大学,数学0分,作文只写了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无底的苦海。”按说,肯定无法考取。但主考者闻一多,却从这三句杂感中看出臧克家的才气,破格录取。三年后,臧克家的诗集《烙印》出版,轰动一时,臧克家也成了誉满中华的诗人。
故事感想:一是,如果臧克家今天参加高考,肯定落榜无疑。现在的高考讲究的是五科综合或六科综合。数学考了个0分,总分如何上得去?二是,再说那作文,现在的作文都有字数的要求,800字以上;也有内容的要求,如什么“材料”,什么“话题”,臧克家那三句杂感,连同标点,只有30个字,内容也有点费解,这是任何改卷老师都会打0分的。两科0分,还考什么?三是,在三十年代,高考的形式很随意,或者说很灵活,只要主考者认为可以,就能录取,不是吗,闻一多一句话,臧克家就成了青岛大学的大学生了。四是,如何看待臧克家这样的学生。我们现在不是也有韩寒那样的例子吗?韩寒还写出了一、两部长篇,大学尚且拒之门外,就凭臧克家那三句杂感即录取他,确实要很具慧眼,同时也要有如此的录取新生的自主权。现在我们的体制,又如何能做到?五是,有人可能会说,臧克家和文革时期的“白卷英雄”张铁生不是一样吗?我说,那区别就大了。张铁生是白卷一张,再胡诌几句;而威克家是三句被朱自清慧眼看出才气的“杂感”。三年之后,一位新星就在中国诗坛升起,事实证明了,闻一多做得很对。六是,我们今天的高考制度,是否也可以作某些大胆的改革,让众多类似臧克家、吴晗、钱钟书的偏才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沈尹默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书法家。从8岁起,他就在父亲的教导下,苦练书法,到二十多岁时,已自认为功力深厚,不时为朋友题字。1909年的一天,他听到时约30多岁、任小学教员的陈独秀评他的字“其俗在骨”,沈尹默虽然气愤难堪,但他认真反思,觉得自己写的字确有格调不高的俗气。于是,他决心再苦练,每天用大狼毫临写汉碑。为了练腕力,他把一面小镜子放在腕背上。就这样,一练3年,到他29岁时,终于克服了“其俗在骨”的毛病。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这是许多人都知道,他同样是一位文人学者,书法大概也差不到哪儿去,但是似乎未闻他也算一位书法家。既然他不是书法家,那么他说了一句“其俗在骨”的话,其实是不必在意的。但是沈尹默并不是这样,他认真检讨自己的字,发现的确并不高雅,还有改进的地方。于是,他又苦练了3年,终于克服了“其俗在骨”的毛病。这个故事当然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对别人的批评,要认真反思,找出毛病,努力克服,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可惜,如今,虚怀若谷的人并不太多,相反,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人随处可见。文人之中,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做法也日渐稀少,反而一言不合或一文引发即会闹上公堂,这样的风气,对文艺的发展肯定是没有好处的。
在中国,巴金是唯一的一位自解放以来,没领过一分钱工资的作家。巴金虽然德望重,但他从来不做生日,谢绝别人为自己祝寿。巴金从来没有想过把钱财留给子女,几年前,他把稿费中的大部分15万元捐给了国家,作为筹建中国现代文学资料馆之用。
巴金在文学上的成就,早已镌刻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史册上。他除了文字好,还有品格好,上面的事迹虽短小,内容却很丰富。一是,他自建国以来,没有拿过国家一分钱工资,这在中国的作家之中是唯一的一位。没有工资,就必须“卖文为生”,促使自己笔耕不辍。二是,他淡薄功名,不喜欢别人对自己歌功颂德,表现在他每年的生日,他都不事庆贺,这就难怪他在暮年之际仍能争取到时间和精力,写出多卷的非常有价值的《随想录》。三是,他知道怎样对待儿孙才是真正的爱护。不少人在自己有权有势时,除了为自己建造安乐窝,还为儿女,为儿女的儿女也预先建好一处处的安乐窝,而巴金老,却将稿费的大部分共15万元的钱捐献给国家,他虽然已是个百岁老人,但他比许多年轻得多的人都清醒。
7. 写骨气的作文有什么素材吗
正面:文天祥不降元,刘胡兰英勇就义
反面:汪精卫大汉奸,洪承畴降清
8. 材料作文 关于骨气 急求!!!
自己去改改吧,不可能有完全适合你的作文,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9. 有关骨气的作文 素材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话我已经听了很多遍了,关于它的文章也看了不少,可它的内涵我却不是完全理解。在我看了《冲出亚马逊》这部电影之后,我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真正的含义。
其中震撼我心灵的一个场面是:当王辉他们在一次实弹演戏的时候,被“敌人”捉住后,用皮鞭抽打他们,吊起来,放入水中,企图叫他们说出谁是指挥官。而他却忍着这皮开肉裂的巨痛,一个字也没有说,同时对胡小龙说:“在这里,我们两个就是中国。”
不由的,我对他们产生一种深深的敬佩,那句惊天动的话也一遍一遍地回响在我的耳边——“在这里,我们两个就是中国。”
记得一次在街上,我看见一个乞丐,他是个长的比较健康的人。跪在地上到处要钱,我看他那可怜样,正准备给他一元钱时,妈妈却拉住我的手,摇摇头,对我说:“人要有骨气,向他那样,有手有脚,不好好干活、工作,跑到这来要钱,别去管他……”
是啊!做为中国人,炎黄子孙的后代,我们一定要铭记那些宁肯站着去死,也不跪着生的英雄。铭记他们的骨气,学习他们的高风亮节,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让世人记住:“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更是龙!且是一群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