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写关于质疑为话题的作文啊
1。从做学问的角度,可以围绕:“质疑是通往科学艺术最高殿堂的金钥匙!”的中心论版述。 2。从权社会现实的角度,可以围绕:“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彼此总是“质疑”,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信任”来论述,并呼吁大家应该少一些隔膜,多一些信任。 3。可以写一篇小小说,故事大概是主人公因质疑引起的误会,最后写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让真相大白,旨在说明:“不能无端质疑,引起是非。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2. 关于敢于质疑的作文
敢于质疑
一个人若不会提问,从来没有疑问,那么他学到的知识只是形式,而不是本质。善于思考,并对知识进行质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切地理解知识,内化知识。所谓质疑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我学会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这些问题经过老师的引导或同学的讨论得到解决,这下不仅会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还能从中培养独立学习解决问题,这不仅会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还能从中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我们应敢于质疑问难,不是只是满足与一知半解。所以说,学贵有疑。
就像我在预习一篇课文时先把不认识的字了,理解了,在把一些生僻的词语借助字典理解了,而后再想想文章中的意思。遇到一些重点的句子提出问题,并借助工具书试着理解,在这一次次洗礼中,感受这篇文章的中心,这篇文章的主旨,并用一些一些简练的语言在书上批注,或许这些认识还很肤浅,但我愿意在这一次次的理解中进步,获得知识。得到这些理解后,在读一遍课文看看有没有别的新的体会和心得,或是别的优美的句子,再体会,经过反复琢磨,学习,对于第二天的学习,也许有很多的帮助。每篇课文都这样思考,提问在回答。一本薄薄的语文书中的厚厚的知识都让我们消化,这些小的疑问组成大的疑问,那么语文学习不就有更大的进步吗?成绩也不就突飞猛进吗?所以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敢于质疑,让我们由困惑,走向真知;敢于质疑,让我们由肤浅的知识走向深邃的大道理;敢于质疑,我们才会疑问解决中体会学习成功的快乐。
3. 成长需要怀疑作文结尾怎么写
成长需要磨难作文
人生之路是人一步步走来的,在成长的进程中老是坎坎坷坷;老是必要在磨折中摔倒,在磨折中爬起,在磨折中刚强,在磨折中成长。
在生物圈中,每一种生物从出身到殒命,每时每刻不是充溢着磨折。
每当一种弱小动物在出身后的那一刻就一定要学会奔跑,不然一定会被它壮大的寰宇吃掉,你大概听过谁人故事。
鹿妈妈在一片锦绣的大草原上生下了1只可爱的小鹿,鹿妈妈顾不得舔净它那血淋淋的身子,用角拱它,折磨它让它爬起来学会奔跑,这时候,1只山君出如今了鹿妈妈的视线中,就在这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小鹿承受住了出身之后的第一个磨折,它随着妈妈逃过了成为山君口中之食,恰是小鹿战胜了本身的磨折,学会了奔跑,克服了死神。
在人生的成长中也必要差别水平的磨折,并让你在这场磨折中带到一个开导,得到一种自强的精神,而恰是这类精神使得你在成长中得到一种跟高的境地。
就像爱迪生同样,在他刚出身时,谁也不晓得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谁也不晓得是他给人类一个更光明的天下。
但是在当初,在他做试验是,他是阅历过多大的磨折埃
成长必要磨折,就像一个企业当他阅历过磨折以后,他才会让众人晓得他晓得他的统统。
人生的道路不是平淡坦坦,在这条道路上,老是会有很多大石头挡住你的去路,它便是磨折,当晓得怎么样去绕过它,去战胜副它时,那末你就会又一次想人生迈向1大步。
成长必要磨折,每个人都市在磨折后获得成功。每个人都市磨折后得到历练,每个人都市在磨折后得到刚强。
4. 关于质疑的作文呀
盛大林
今年高考,陕西省的一名考生在作文中“另辟蹊径”,写了一首现代诗歌,阅卷老师认为这篇仅有209个字的诗歌作文既切合题意,又具备优美的诗韵,便判为满分(60分)。
我仔细拜读了那首诗歌,确实形象生动、富有哲理,充分反映出考生具有很强的领悟
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对判以满分,我却大不以为然。原因很简单:此文没有遵守题目的规则。
翻开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目后面有两个醒目的黑体字“注意”,并列出六个注意事项,其中第五项是:“不少于800字”———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只有209字的文章怎么能得满分呢?
不要说我“教条”、“迂腐”,须知“规则”是必须遵守的,不遵守就应该受到惩罚。跳水比赛中有“规定动作”,如果规定某一次要跳301B,运动员却跳了405C,尽管所跳动作的难度要比规定动作大得多,甚至完成的质量也很高,但只能得零分。篮球规则规定不能带球连走三步即不能“走步”,在实际比赛中,如果犯了此规,即使跳得比“飞人”乔丹还高,玩得比“魔术师”约翰逊还要精彩,投进的球也只能“无效”……体育比赛只是“游戏”,而高考却是备受瞩目的“中国第一考”;“游戏规则”尚且不能不遵守,高考中的规定岂能置之不顾!
记得当年参加高考,老师一再强调动笔前一定要好好审题,即首先要弄清楚题目的具体要求,因为违反了规定是要吃大亏的。“不得少于800字”——那位考生如果没有注意到这几个字,那意味着他犯了大错,理应为自己的疏忽付出代价;如果那位考生明明看到了那几个字,却视而不见、我行我素,那就是故意向规则发出挑战,则理应受到更严厉的惩罚。要知道:大家同台竞技,受到同一规则的约束,只有所有参与者都遵守规则,才是公平的。
考生当然可以创造性地另辟蹊径,但不管怎么“创造”,都必须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而“不守规则得满分”却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它无异于告诉后来的考生,高考试题中的规定“不一定”需要遵守。那么,命题中的规则是不是形同虚设?以后的高考题还要不要规则?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古语虽然流传了上千年,但中国人的“规矩”意识其实并不强。交通规则的违反者随处可见,售票窗口前“加塞”者司空见惯……陕西的这一“判例”,则又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但与“加塞”等不同的是,陕西的这个“违规”事件竟然是以“正面”的形象出现的。这不免让人产生联想:假如有一个十恶不赦的恶棍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有人怒不可遏,一棍子将其打死,人们是不是要为出手者锄恶除奸的“义举”大声喝彩呢?
市场经济是“规矩”经济,法治社会是“规则”社会。我们要搞市场经济,要建设法治社会,都要靠公民们的“规则意识”作支撑。法律有规定的,一定要依法办事;法无规定但有“游戏规则”的,也应该按规则行事。“守法”、“循规”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恰恰在这一点上,很多国人非常欠缺———但“欠缺”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不少人不但“欠缺”而且意识不到:明明做了不守规则的事,竟然还洋洋得意!
5. 一篇关于敢于质疑的作文
那些著名的科学家所说的话都被人们视为真理,但我们却从未去怀疑这些真理;老师们所传授的知识都被孩子们视为无可争议的知识,但他们也却从未去怀疑这些真正的知识。
古希腊大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的速度要快。世世代代的学者都接受这个论断,坚信不疑。但年轻的伽里略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是荒唐的。如果没有空气的摩擦阻力,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的速度相同。伽里略就是在比萨斜塔上做实验,证明这个理论的。他在斜塔上同时丢下两个同样大小的球,一个是木头的,一个是铁的。站在塔下的千百观众亲眼看到两个球在同一时刻落地,都惊讶不已。
经过近两千年的时间,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断才被推翻,难道这期间就没有其他科学家站出来勇敢地质疑吗?是的,从那以后人们都只在学习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他的所有思想都被尊为不可怀疑的真理。不敢于怀疑"真理"的人都是在死学,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
当今社会,似乎各种知识都已经完全下了定论,而我们只要去记去背就行了,那是不正确的,我们需要去质疑权威,提出自己的观点,有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我们才能学得更好。
在一本古代数学书中,出现'圆一周三的定论'.也就是直径为一的圆周长为三这个'权威'定理一直被使用了七百多年,也没有人质疑,似乎这便是完美的答案。但是数学家祖冲之却质疑了这个观点,因为生活中有太多实例与此不同了。但人们总说,也许是出了一点误差也说不定,这可是书上权威的答案。祖冲之通过'割圆法'经过了一个个日日夜夜,他终于得出了 等于3.1415926---3.1415927之间,打破了权威,起初不相信他的那些'专家'们也都服气了,祖冲之因质疑而打破了权威。
只有学会了质疑权威,这个世界才会飞速进步,如果牛顿没有质疑毕达哥拉斯定理,物理学又怎会上一个台阶;如果哥白尼没有质疑'地心说'又怎么会有后来天文学的突飞猛进;如果没有人质疑神佛妖魔,也许现在人们仍愚昧无知。
所以说质疑可以打开包裹着真理的层层迷雾,带人们走向真理。不要认为教材是'权威定论',老师讲的都是'金口玉言',我们不但要学会听讲,更要学会用大脑去分析和思考,我们需要拥有敢于质疑权威的这种可贵的精神,不要认为这是件很可怕的事,冯骥才先生还不是因为马蜂蜇人后不会死这件事向一位中学生感谢吗?
所以,请发挥出你的能力,勇敢质疑吧,这不光是种能力,更是一种精神。
可是,为什么很多人根本想不到可以质疑的地方呢?那只能说明不善于思考,或是勇气不够。
华罗庚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来教育他的学生:
一个袋子里放着一些东西,如果我们伸手去摸,第一次,从中摸出一个乒乓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还是摸出了乒乓球,于是我们会认为这个袋子里装的全是乒乓球。
当我们再继续摸到第六次时,摸出了一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球,那么我们判断,这个袋子里装的是一些一样大小的球吧。
当我们继续摸,第七次,摸出了一个小木球,我们就会想,这里面装的是一些球吧。
可是,如果我们再继续摸下去呢?没人知道还会摸出些什么。
所以,不要想当然地让已经知道的事情成为你推断未知的障碍。同样,也不要让一切已经知道的事情,一切权威已做出的定论,成为你思考未知事情的障碍。
一个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爸爸回答:"当然啦!"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爸爸说:"是爱迪生。"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么没有发明电灯?"
故事中的"爸爸"就是权威。
大家都认为,权威之所以成为权威,肯定是在某一领域经验丰富,非常精通,但权威也是人,也有犯错的时候。任何时候,都不要因为有权威在,自己就不去作判断。某些时候,你可能是对的,权威可能是错的,关键看你自己是否能坚持自己的信念。
有个刚刚毕业的护理专业的学生,来到一家大医院实习。一天,医院接收了一个转院的生命垂危的病人。医院马上安排抢救,这位实习护士被安排做一位外科手术专家的助手,这位专家也是该院的院长。
复杂的手术进行了近十个小时,终于快结束了,只剩下最后一道程序--缝合。这时,那个实习护士突然严肃地对院长说:"院长,我们用了10块纱布,可是您只取出了9块,要不要再检查一下?"
院长看了她一眼,但是没有理睬她的话,说道:"继续,准备缝合!"
这位实习护士满脸的不解,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她又继续说道:"做医生要对病人负责任,你们不能这样做!在找到第十块纱布之前,不能缝合!"
所有人都诧异地看着这个不过是个实习生的小护士,这时,一直表现得很冷漠的院长微笑了一下,举起了左手,里面拿着一块纱布。他说:"第十块纱布在我手里,别担心,缝合吧!"
手术结束后,院长决定让小护士留在医院成为一名正式员工。原来,他那天是故意要看一下现场的工作人员究竟有没有职业道德和认真对待工作的品质。
小姑娘当然知道自己是对的,别的医护人员也知道。可是顶撞权威需要一定的勇气,这也就是为什么别人不肯出声的原因。
什么时候都不应该盲从权威。当权威出现错误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样,才是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
对于十几岁的你来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那些年龄比你大、资历比你老的人都是所谓的"权威",你自然应该尊重他们丰富的经验,但你不该盲从他们的一切结论。在你的奋斗之旅中,要时时提醒自己不断地提出疑问,找出矛盾,然后再去解决这些问题、矛盾,这对你将会大有裨益。
6. 以敢于质疑为话题的作文
敢于质疑
人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用之于我们的事业。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际的,知识也是无止境的。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就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也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得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的基础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五年,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种精神。如今,历史的年轮已转过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要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7. 关于质疑作文800字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人类在自然界中是强大的,因为思想,而一个人要想在强大的自然界中更加强大,需要的是思考,是发现,是质疑。仅作有思想能力的人只能碌碌无为,在善于发现的人面前无疑是渺小无力的。因此,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才能如雄鹰睥睨大地一般站在成功之巅。
彭巴将自己的偶然发现提出却遭到耻,因为他的发现违背常理。但他没有就此放弃,坚持着自己的质疑,在奥斯伯恩的鼓励帮助下证明了发现的正确性,并被命名为''彭巴效应''。这便是思考的力量,是发现与质疑的力量。
善于发现,敢于质疑,走向成功。面对同一事物,破解难题的方法或许多种多样正如由河流次岸到彼岸的路径有很多,但最短最快的却只有一种,而发现与质疑正是便捷之门的敲门转。一位传教士因忙于工作,无法陪儿子玩耍,便将一张世界地图撕碎,承诺儿子拼好后便可满足其愿望。但不到五分钟儿子便将一张拼好的地图放在他的面前。原来,地图背面是蒙娜丽莎的头像,头像完整了,世界也就完整了。儿子没有盲目顺从父亲的希望,而是仔细观察从而发现了成功的捷径,大大缩短了到达成功的时间。
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打破权威。权威如一座高山耸立在生活中、世界上,若这座高山是正义的或许可收起到挡风的作用,但若是邪恶的,无疑是阻碍与漩涡。被称为“扳倒总统的女人”的格雷厄姆,经过仔细调查研究发现总统上台的黑幕,面对总统的说辞,她敢于质疑,并揭露权威的真面目这成为尼克松下台的重要原因。这便是著名的“水门事件”格雷厄姆善于发现并敢于质疑,还国家国民一个真相。
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改变世界。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发现与质疑。哥白尼在教会统治下的黑暗世界中世纪,通过观察研究,提出“日芯说”,公然质疑“神创论”,成为“天文学之父”;爱因斯坦在世界推崇牛顿的时代,敢于质疑,指出牛顿的错误,创立“相对论”成为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李贽在“理学”统治的明末清初,质疑孔子,抨击理学,成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耀眼光芒。他们,凭借善于发现,敢于质疑的精神让世界改变。
善于发现,敢于质疑,用“星光灿烂,若出其里”的气魄,成就”一览众山小”的梦想,打破坚冰,走向成功,改变世界。
8. 敢于质疑 议论文800字
那些著名的科学家所说的话都被人们视为真理,但我们却从未去怀疑这些真理;老师们所传授的知识都被孩子们视为无可争议的知识,但他们也却从未去怀疑这些真正的知识。
古希腊大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的速度要快。世世代代的学者都接受这个论断,坚信不疑。但年轻的伽里略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是荒唐的。如果没有空气的摩擦阻力,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的速度相同。伽里略就是在比萨斜塔上做实验,证明这个理论的。他在斜塔上同时丢下两个同样大小的球,一个是木头的,一个是铁的。站在塔下的千百观众亲眼看到两个球在同一时刻落地,都惊讶不已。
经过近两千年的时间,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断才被推翻,难道这期间就没有其他科学家站出来勇敢地质疑吗?是的,从那以后人们都只在学习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他的所有思想都被尊为不可怀疑的真理。不敢于怀疑"真理"的人都是在死学,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
当今社会,似乎各种知识都已经完全下了定论,而我们只要去记去背就行了,那是不正确的,我们需要去质疑权威,提出自己的观点,有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我们才能学得更好。
在一本古代数学书中,出现'圆一周三的定论'.也就是直径为一的圆周长为三这个'权威'定理一直被使用了七百多年,也没有人质疑,似乎这便是完美的答案。但是数学家祖冲之却质疑了这个观点,因为生活中有太多实例与此不同了。但人们总说,也许是出了一点误差也说不定,这可是书上权威的答案。祖冲之通过'割圆法'经过了一个个日日夜夜,他终于得出了 等于3.1415926---3.1415927之间,打破了权威,起初不相信他的那些'专家'们也都服气了,祖冲之因质疑而打破了权威。
只有学会了质疑权威,这个世界才会飞速进步,如果牛顿没有质疑毕达哥拉斯定理,物理学又怎会上一个台阶;如果哥白尼没有质疑'地心说'又怎么会有后来天文学的突飞猛进;如果没有人质疑神佛妖魔,也许现在人们仍愚昧无知。
所以说质疑可以打开包裹着真理的层层迷雾,带人们走向真理。不要认为教材是'权威定论',老师讲的都是'金口玉言',我们不但要学会听讲,更要学会用大脑去分析和思考,我们需要拥有敢于质疑权威的这种可贵的精神,不要认为这是件很可怕的事,冯骥才先生还不是因为马蜂蜇人后不会死这件事向一位中学生感谢吗?
所以,请发挥出你的能力,勇敢质疑吧,这不光是种能力,更是一种精神。
可是,为什么很多人根本想不到可以质疑的地方呢?那只能说明不善于思考,或是勇气不够。
华罗庚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来教育他的学生:
一个袋子里放着一些东西,如果我们伸手去摸,第一次,从中摸出一个乒乓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还是摸出了乒乓球,于是我们会认为这个袋子里装的全是乒乓球。
当我们再继续摸到第六次时,摸出了一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球,那么我们判断,这个袋子里装的是一些一样大小的球吧。
当我们继续摸,第七次,摸出了一个小木球,我们就会想,这里面装的是一些球吧。
可是,如果我们再继续摸下去呢?没人知道还会摸出些什么。
所以,不要想当然地让已经知道的事情成为你推断未知的障碍。同样,也不要让一切已经知道的事情,一切权威已做出的定论,成为你思考未知事情的障碍。
一个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爸爸回答:"当然啦!"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爸爸说:"是爱迪生。"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么没有发明电灯?"
故事中的"爸爸"就是权威。
大家都认为,权威之所以成为权威,肯定是在某一领域经验丰富,非常精通,但权威也是人,也有犯错的时候。任何时候,都不要因为有权威在,自己就不去作判断。某些时候,你可能是对的,权威可能是错的,关键看你自己是否能坚持自己的信念。
有个刚刚毕业的护理专业的学生,来到一家大医院实习。一天,医院接收了一个转院的生命垂危的病人。医院马上安排抢救,这位实习护士被安排做一位外科手术专家的助手,这位专家也是该院的院长。
复杂的手术进行了近十个小时,终于快结束了,只剩下最后一道程序--缝合。这时,那个实习护士突然严肃地对院长说:"院长,我们用了10块纱布,可是您只取出了9块,要不要再检查一下?"
院长看了她一眼,但是没有理睬她的话,说道:"继续,准备缝合!"
这位实习护士满脸的不解,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她又继续说道:"做医生要对病人负责任,你们不能这样做!在找到第十块纱布之前,不能缝合!"
所有人都诧异地看着这个不过是个实习生的小护士,这时,一直表现得很冷漠的院长微笑了一下,举起了左手,里面拿着一块纱布。他说:"第十块纱布在我手里,别担心,缝合吧!"
手术结束后,院长决定让小护士留在医院成为一名正式员工。原来,他那天是故意要看一下现场的工作人员究竟有没有职业道德和认真对待工作的品质。
小姑娘当然知道自己是对的,别的医护人员也知道。可是顶撞权威需要一定的勇气,这也就是为什么别人不肯出声的原因。
什么时候都不应该盲从权威。当权威出现错误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样,才是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
对于十几岁的你来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那些年龄比你大、资历比你老的人都是所谓的"权威",你自然应该尊重他们丰富的经验,但你不该盲从他们的一切结论。在你的奋斗之旅中,要时时提醒自己不断地提出疑问,找出矛盾,然后再去解决这些问题、矛盾,这对你将会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