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博弈为题的作文有哪些素材可用
摘自《博弈圣经》第三版后记
《博弈圣经》 曹• 国正 著 新加坡希望出版社
《博弈圣经》新加坡第三版 后记
博弈文化盛宴
曹•国正
精神是虚无的,没有个性,在浮浅无知的层面上自我构成,以绝妙的组合与大自然的节奏和谐。
感觉、思维是生理、心理能量的原始开端,从无到有的状态在影子和气息之间进行着灵魂的运动,这个抽象、混沌的体系不可能找到,这是构成文化的初级阶段。文化只有进程,没有核心,是虚无的精神谎言,但又分裂成大小不同的两块。文化进程里恩怨游戏的终结就是文明。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文化进程的创新战略结构就是国正论○2里的非绝对对立性。
战略是寻找连续正理○17、科学的文明实体。
战术是达成局部真理 、文明的文化性质。
一个人懂得了文化进程,就走进了产生智慧、文明、科学的发源地。人类在文化进程中,通过自由的激情,在真理之前不可能达到完整性,因为包含了错误行为的那一部分,任何人从未彻底解决这一矛盾。每一个人都有权让自己变得愚蠢,有权犯错,寻找自我,确证自我的存在。人是一个神秘的怪物,每时每刻都在矛盾的对立中期待着什么,一旦有了机会,便信口开河地胡说,想创造独有的理论,看似有着健全的理智,其实搀进了主观无知的闹剧成分,异想天开,任意发挥,荒谬之极,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理、文化、文明、科学、哲学,只是想证明自己,却忽略了正在表现的正是一个低级文化的残缺过程。人们并没有多少文化,只是简单地对名词的吼叫。文化的无知逐渐神话,与听众的无知共同走到一起,无知的结合赋予了文化进程的和谐,接受未来与过去共同的命运。在非理性的文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化因素是复活的文化个性,能对文化人格进行区分。
文化是一个进程,伟大的文化价值在进程的中间。文化不是实现,而是象征,最终以物理世界的存在达到文明。文明是现实主义。大部分人对文化的中间属性持怀疑态度,人们在非物质文化中表现出的正常精神或精神疾病都来源于文化虚无主义。虽然文化价值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灭,任何真实存在的文明还都是通过文化来实现,一次次的文化变成现实,都是精神与物理世界的博弈,也是大自然的一次次呼吸,以国正论○2相对性的结构永存并进行传递。
人是客观世界的秩序,看到的都是生物行为表现出的国正○24相对性中极少的那一部分,感觉到的处处都是相互对立的混沌世界,因此人们会感到恐惧。不难想象,就连恐惧也是两种存在,人们会在恐惧中不满足现实的表现,沉迷在另一个世界,并默默地酝酿着创造。
人类在文化进程中,像信徒走进教堂,像管理者走进办公室,像运动员走进赛场,都是进入了一个文化世界,使精神在进程中不朽地演化,一切文化要素在这里给相对性的国正○24大小进行区分,用自己认为宝贵的东西来创造激情,再进行有价值地混合。所有的灵魂都没有自律的文化价值,人们就是在这个文化的哲学中相互混淆,然后再不同的分裂,不同的对立,所有的人类在文化进程探索中都变成了文化人,在内在的张力中用文化哲学进行着创作。我们把文化中借助国正论○2的语文学反映,定义为哲学。人们用哲学认识未来。
在文化进程的路上,一个人一生都在寻找精神中的那一半,不如说是寻找精神期盼中的机会,每时每刻都被困扰着,一会儿反复、徘徊,一会儿迷茫、诱惑。我把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定义为知识。知识在思想内部接受各种因素的抽象惩罚之后,才会变动一步。每一次变动都是一次博弈(相当于人与赌场的一次博弈),都会得出一个结果。
生物亲序○8的本性在彻头彻尾的矛盾中认识到国正论○2相对性是基本常理,当站在实体背景与人形成对立时,实体一方便以博弈世界固有的法则作为战略,包括国家战略、军事战略、经济战略、企业战略等。只有首先洞察战略的定义和战略里的文化结构,才能真正站在大自然的文明实体一边,才能精准地掌握战术者的行为,战略和战术的博弈结构影响着人类的文化、文明和科学,对立的文化属性使人走向单一轨道,实现自我肯定。但在正常的人群当中,绝对有一半或一大半的人属于精神病患者,听起来是骇人听闻,其实这是大自然的博弈实体○9结构。以往的战略家只知道站在文明实体这一边会占优,但并不知道为什么。其实,战略是赌场,战术是赌客;单位是赌场,员工是赌客;自然是赌场,人类就是赌客。任何利用文明实体威力狂妄地表现出权力、金钱优势的人,一旦离开文明实体独立存在成为赌客时,立刻会表现出渺小而不堪一击。那些不可抗拒的灾难也都是人与自然对抗的失利案例。
相对性的国正论○2是连着两个世界的桥梁,它中间的第三空地象征着一个可创新的美丽世界,是深刻现实的艺术中心,那里表现出最深刻的精神现实,就是创造博弈结构的无限可能。一切创新突破都介入了人与世界的相际关系,一切创造都是博弈的结果。人与自然、人与背景、人与社会相当于人与赌场的二特性实体结构。不要幻想将已发生过的事件进行回放,特别是公安、侦查、侦探,一直想把不可逆的事件变成可逆,将历史过程再次重现。目前,人们只是在文化进程中用简单的推理来寻找证据,或在从文明再返回到文化进程中的简单逻辑里反反复复,并没有准确给侦察定义。
博弈的结果证明:事件可逆、让事实重现都是违反了大自然的法则,应该从战略和战术的横向对局的第三空地里产生博弈的混合、排序、定性,才可能有所发现。人们利用战略中的六种命题,解释战术中的六种形式,追问是与不是,给战术者的创造行为定性,让文化进程形成一个闭环,从而让战术者优先找到那唯一证据。如果优先确定罪犯是战略特性还是战术特性,就可以确定罪犯的层次,也可以搏猎○23出领袖和士兵的文化等级。公安侦查、检察侦查在侦查一个罪犯时,就像一个赌客,先定性生物特性行为找到输的原因,再确定输的事实。
战略的定义范式是检验国家战略、军事战略、经济战略、企业战略的模块,这是领导人博弈对抗战胜对手的六法则,可以检验出战略策略的缺陷,也可以检验战略家的能力,罪犯创造的罪恶只包含在战术中。战略的特征是发现智谋的纲领,战术的特征是创造实在的行为。
人是自然界的个别现象,不是宇宙的高级现象。人是微观世界的中心,贫民无知的追星现象都围绕着他疯狂地旋转,这股旋转的动力,从人们的本性深处腾起,像火山岩浆似的,从文化进程的空渊中喷出。人类的身上隐藏着世界生活之谜,生物行为的问题是精神问题,从文化运动中对好与坏,经过自我的内在分配并自豪的定型之后展现出来,才能得到解释。最具欺骗性的游戏并不是娱乐场,股票的上市是将一些破铜烂铁、有形的、无形的、虚无的,虚拟一个资本的框架,并得到政府和国家货币组织的批准,形成一个博弈战略的大股市潘多拉。一旦上市开盒,一个卖家,无数的买家,形成博弈对局,生物特性的蚁团行为一旦转移并开始了相互博币○41运动,就不容易停息。其实,几个幸运的股东早已变现逃之夭夭。人的行为结构里没有理性,世界就是用国正○24相对性这种博弈的形式运动。国正论○2的非绝对对立性没有理性,是一种观念,就像承认股市是赌场,但却在经济学里被合法、被默认,托马斯•谢林也是这个观点。道德与博弈的共存一元论是经济学里的默认定律○89。
优先预测悲剧后作出的忍让是道德。
优先预测胜利前作出的竞争是博弈。
竞争与忍让基本对立,博弈与道德基本对立。赢在博弈,就缺失道德;赢得道德,就缺少博弈。
领导人的行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决策优先,道德是对抗默认。超智慧的领导人知道多少忍让,又何时竞争。他们总是寻找战略主题,制定规则,让他人竞赛。
理性是说教,道德是展现。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道德途径,都是为了绝对的自信进行国正论○2的大小之争。道德与自信没有法纪,是第三空地里游荡的个人意志,那里的灵魂正将演变成智慧,它不是生也不是死,而是新文明的创生。其实人类的文化进程无穷无尽,无终无果。
我们把文化进程中被瘾魂○88驱动的欲望抛弃了自我之后,自由给予的真、善、美,定义为爱。爱是精神文化过程,真、善、美表现出的高尚感,在瘾魂○88的作用下,它会俘获,也会出现极小极大地自由跟随,暂时的信任就变成了全部意义。信任并自由地给予和欲意的收入,定义为幸福。人们提倡的浪漫与自由,是动物的本能特性。一个人和多少异性对局,就有多少个行为印象,男女之间对这种印象行动称为感情。感情是依赖,是瘾魂○88驱动欲望过程中的殷勤创作。感情是精神疫情,发作时使人疯癫成为怪物,这种怪物行为的畸变反而成了鲜活浪漫的感情作品,不然会导致淫乱、婚变、家庭悲剧、自杀、情杀、道德和法制压力。爱的文化进程就是博弈,它的结果是情,爱与情是一个象物又象魂的物势影像○48,我定义为爱情。所以,谁也说不清人的一生在寻找什么,最终好像在寻找一种废物。
人们急于寻找爱的真理,真理是一个观念在个别情况下判断中现时的体验。真理不计后果,只表现出暂时的意义。一个个局部真理属性的连续性,构成了真理的永恒特征。它不容忍假设,更不允许与谎言并存,因为真理的下一站就是物理世界的证据,那是文明的所在地。
文化的魅力来自智慧的偏见和野蛮,偶然性个案才能进入神秘的创新,当然也会引起争议,我们知道完整和分裂都是世界的面貌。文化的成型到鲜艳、炫耀、敏锐、透彻,才能表现出智慧的辩证和深邃。智慧就是文化进程中独创的执行力。
大自然用时间创造了文化的次序,人类根据大自然双重性和第三空地的优雅产生了博弈智慧的深度。这里引入战略和战术不同时空特性,战略和战术的对局或许可以给侦察定义。这里也是战略和战术的博弈,战术者(赌客)只懂得文化性质,战略家(赌场)还懂得文明实体。文化是一个进程,一个按时间可分的精神演变进程。
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这是文化进程。
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证据,这是文明进程。
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证据、科学,这是科学进程。
文化诞生于谎言,文化又是虚无主义,只有文化才有万能的理性产生当代文明。文化来源于各种各样组织教育机构,来源于不同的格式和理解万事万物非绝对对立的意识态度,用哲学分化的倾向,用崇拜信奉的自由,带有部分痴化的偏见并给以肯定。文化就是去掉完整性,区分出是与不是才能在文化进程中完成探索、发现、发明。理性是真理的灵魂,真理是文明的胚胎,文明是科学的丰碑。文明的创新一定要战胜他人,保持和自然宇宙的一切和谐才能走向科学,科学用它的永恒、普适、唯一的三大不变属性,作为检验万事万物的准则,度量人的非物质文化行为博弈价值,也度量着有形的物理世界。
经济学高级学术著作《博弈圣经》《博弈圣经》新加坡希望出版社出版
世界著名图书馆、著名大学收藏、海外中文图书
⑵ 800—1500字作文《博弈》
人生就是一场棋,局里局外,黑白相间,有人看透全局,步步
为营;而又有人窘迫交加,走投无路。举棋,落定,一场华丽的赛
局便在这星星点点,简简疏疏中拉开帷幕。
棋逢绝境智者胜。内突外围,合兵夹击,以掎角之势包揽全局
,这就是智者;沉稳自信,运筹帷幄,不言弃不落泪,看淡输赢的
智者。
成为智者,你需有一颗沉稳平静的心。诸葛亮也是沉稳自信,
端坐西城高楼,手抚三尺瑶琴,不费一兵一卒,击退司马懿的豹虎
之师,投以敌手一个淡定从容的笑。危境中的安之若素,冗杂琐事
中的不厌其烦,足以显示智者厚积薄发的风度。面对少好凌气的柳
开,张景唯袖中藏一轴,金榜题名。面对俄国力士的铁拳,霍元甲
冷静从容,纹丝不移。智者沉稳如冰壶清水。
智者懂得放长线,钓大鱼,深谋远虑,决胜千里之外,一举一
动凌驾着骀荡的东风。
⑶ 以博弈或变通为话题的作文
这里有有一篇变通的文
学会变通
――读《从哪一头吃香焦》有感
; 换个角度去想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想问题,用不同的角度想问题,或许问题很快就会迎刃而解,能想到另一种或几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是我从文中所悟出的人生道理。
; 人的一生能一帆风顺地过日子吗?不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困难像是在成功道路上的一个个障碍物,所以我们得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这些障碍物才能长驱直入,走向成功。这正如问中所说的“香蕉是可以从两头吃的!”这句话说得多好啊!仅仅这一句,却包含了种种真理。从中说明了办法不是只有一种而已,而是有成千上万种,只是你有没有动脑筋想办法呢?所以,你应该、必须学会变通,学会选择一种好的办法,而不是呆板,只会一种方法,想读“死书”一样。你做事事倍功半,否则你将事半功倍,所以要学会举一反三。
; 记得那一次,妈妈让我烧水冲茶给爸爸和几位叔叔。妈妈告诉我烧水15分钟,再加上其它程序一共20分钟。我以为很简单,不管三七二十一,便开始烧水,等水热后,我便马上洗茶杯,放上适量茶叶,然后冲茶,一共花了25分钟。妈妈说我做事过于死板,脑子不灵活。我顿时纳闷了,又冷静下来想想,猛地拍一下后脑勺,对了,我缺少的是不懂得变通!其实在烧水的15分钟时,我可以洗茶杯,拿茶叶,准备一切,这样就能省下10分钟,不是吗?
; 在生活中的大小事情绝对不能每一样东西,每一件事像按部就班式一样,不
是一定要照着步骤去做,得懂得灵活变通。你先尝试换个新角度,从另一方面去看,用另一种心态去想,看看这种方法好还是那种方法快。方法多得不计其数,你选择如何?只需要你能够客观、全面、认真地对待问题,树立一个正确的心态,才能将困难彻彻底底地消灭。正所谓“事在人为”,我们能够学会变通,才能更好地将事情、困难真正解决。因为变通,灵活能使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上带来种种方便,能让我们做得更好,效率更高。
; 让我们一起学会变通,懂得变通!
比美的仙女
有两位仙女,一名幸运仙,一名不幸仙,同住在一座森林中。她们都认为自己是这座森林里最美丽的,彼此争吵不休,于是同去请狐狸评判。
狐狸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对她们说:“请你们先走几步看看,然后我才能下断语。”
她们依言各走了几步。
狐狸对幸运仙说:“当你走进来时,真是可爱!”他又对不幸仙说:“你的可爱乃在你走出去时。”两个仙女沉默了一会儿后,露出恍然大悟的笑容,点头而去。
点评。。 高明的狐狸并没有顺着仙女的思路去回答美或不美,轻轻的“走几步”化解了不可调节的矛盾。聪明与否往往取决于能否换个角度思考,独辟蹊径。
太大的葫芦
主题:反向思维,突围,变废为宝
庄子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种葫芦,一下子结了一个大葫芦。葫芦一般是用来盛酒水等液体的,由于这只葫芦太大,如装满水肯定会炸裂,倘若锯开用它的一半当瓢舀水用又没有那么大的缸。于是庄子说话了,你们只知道把水装在里面,而不知把水装在外面,把它放在河中当船用不是很好吗?
点评一:这就是睿智过人的倒转思维。 诸葛亮误用马谡,致使街亭失守。孔明在西城中,准备启程。等他安排停当,司马懿引大军15万蜂拥而来。当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五千军士,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到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杀来。孔明传令众将,旌旗竟皆藏匿,诸军各收城铺。打开城门,每一门用上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而孔明披鹤髦,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马司懿来到城下,见到诸葛亮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司马懿吓坏了,立即叫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急速退去。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问: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退兵?司马懿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孔明见魏军退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诸葛亮说:司马懿料吾平生谨慎,不曾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我们兵只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去,必为之所擒。
我们可以用如下的博弈矩阵来表示这个博弈:
这个博弈中,“进攻”是司马懿的“占优策略”。该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即:(司马懿“进攻”,诸葛亮“守城”);(司马懿“进攻”,诸葛亮“弃城”)。然而,司马懿不知道自己和对方在不同行动策略下的支付,而诸葛亮知道。他们对博弈结构的知识是不对称的:诸葛亮拥有比司马懿较多的知识。当然这种知识的不对称完全是诸葛亮“制造出来的”。
司马懿是如何推理的呢?司马懿的推理是“归纳的”。司马懿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在司马懿看来,诸葛亮一生都是谨慎的,既然诸葛亮一生没有冒险,此次也肯定不会冒险,诸葛亮有埋伏。司马懿在“攻城”和“撤退”之间作出“撤退”的选择。
在这里,司马懿归纳作出了一个错误的策略选择。尽管如此,我们不能说司马懿是不理性的。司马懿作出错误的策略选取,是由于不完全信息造成的。在孔明-司马懿的博弈中,孔明做出的空城假象,目的就是让司马懿感到“攻城”有较大的失败的可能。如果我们用概率论的术语来说,诸葛亮的做法是加大司马懿对进攻失败的主观概率。此时,在司马懿看来,“攻城”失败的可能性较大,而“撤退”的期望效用大于“攻城”的期望效用。即:司马懿认为,“攻城”的期望效用低于“撤退”的效用。诸葛亮惟有通过这个办法,才能让司马懿退兵。
我知道是囚徒困境
就是AB两个囚徒 被抓住后 关在两个不同囚室
如果两个都不招供 则每人只判三年 如果都招供 则每人判五年
如果一个招供 另一个不招供 则招供的判一年 不招供的判十年
最好的结果当然是两个人都不招供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
对A来说如果B不招供 则他招供好一些 如果B招供 他也是招供好一些
则招供是他的占优策略 他会选择招供
同样分析B 也 会选择招供
最终结果是两人都招工 并为达到两人都不招供的最优选择
这就是囚徒困境
一般经济学书上都会讲
囚徒末路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里最经典的例子之一。它的模型是这样的:
两个嫌疑犯(A和B)作案后被警察抓住,隔离审讯;警方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8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如果都不坦白则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
在这个例子里,博弈的参加者就是两个嫌疑犯A和B,他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策略即坦白和不坦白,判刑的年数就是他们的支付。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A和B均坦白或均不坦白、A坦白B不坦白或者B坦白A不坦白,是博弈的结果。A和B均坦白是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这是因为,假定A选择坦白的话,B最好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8年而抵赖却要判十年;假定A选择抵赖的话,B最好还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不被判刑而抵赖确要被判刑1年。即是说,不管A坦白或抵赖,B的最佳选择都是坦白。反过来,同样地,不管B是坦白还是抵赖,A的最佳选择也是坦白。结果,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各判刑8年。在(坦白、坦白)这个组合中,A和B都不能通过单方面的改变行动增加自己的收益,于是谁也没有动力游离这个组合,因此这个组合是纳什均衡。
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如果A和B都选择抵赖,各判刑1年,显然比都选择坦白各判刑8年好得多。当然,A和B可以在被警察抓到之前订立一个"攻守同盟",但是这可能不会有用,因为它不构成纳什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遵守这个协定。
海盗分金
经济学上有个“海盗分金”模型,是说5个海盗抢得100枚金币,他们按抽签的顺序依次提方案:首先由1号提出分配方案,然后5人表决,超过半数同意方案才被通过,否则他将被扔入大海喂鲨鱼,依此类推。
假定“每人海盗都是绝顶聪明且很理智”,那么“第一个海盗提出怎样的分配方案才能够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推理过程是这样的:
从后向前推,如果1至3号强盗都喂了鲨鱼,只剩4号和5号的话,5号一定投反对票让4号喂鲨鱼,以独吞全部金币。所以,4号惟有支持3号才能保命。
3号知道这一点,就会提出“100,0,0”的分配方案,对4号、5号一毛不拔而将全部金币归为已有,因为他知道4号一无所获但还是会投赞成票,再加上自己一票,他的方案即可通过。
不过,2号推知3号的方案,就会提出“98,0,1,1”的方案,即放弃3号,而给予4号和5号各一枚金币。由于该方案对于4号和5号来说比在3号分配时更为有利,他们将支持他而不希望他出局而由3号来分配。这样,2号将拿走98枚金币。
同样,2号的方案也会被1号所洞悉,1号并将提出(97,0,1,2,0)或(97,0,1,0,2)的方案,即放弃2号,而给3号一枚金币,同时给4号(或5号)2枚金币。由于1号的这一方案对于3号和4号(或5号)来说,相比2号分配时更优,他们将投1号的赞成票,再加上1号自己的票,1号的方案可获通过,97枚金币可轻松落入囊中。这无疑是1号能够获取最大收益的方案了!答案是:1号强盗分给3号1枚金币,分给4号或5号强盗2枚,自己独得97枚。分配方案可写成(97,0,1,2,0)或(97,0,1,0,2)。
“海盗分金”其实是一个高度简化和抽象的模型,体现了博弈的思想。在“海盗分金”模型中,任何“分配者”想让自己的方案获得通过的关键是事先考虑清楚“挑战者”的分配方案是什么,并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收益,拉拢“挑战者”分配方案中最不得意的人们。企业中的一把手,在搞内部人控制时,经常是抛开二号人物,而与会计和出纳们打得火热,就是因为公司里的小人物好收买。
1号看起来最有可能喂鲨鱼,但他牢牢地把握住先发优势,结果不但消除了死亡威胁,还收益最大。这不正是全球化过程中先进国家的先发优势吗?而5号,看起来最安全,没有死亡的威胁,甚至还能坐收渔人之利,却因不得不看别人脸色行事而只能分得一小杯羹。
不过,模型任意改变一个假设条件,最终结果都不一样。而现实世界远比模型复杂。
首先,现实中肯定不会是人人都“绝对理性”。回到“海盗分金”的模型中,只要3号、4号或5号中有一个人偏离了绝对聪明的假设,海盗1号无论怎么分都可能会被扔到海里去了。所以,1号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他的海盗兄弟们的聪明和理性究竟靠得住靠不住,否则先分者倒霉。
如果某人偏好看同伙被扔进海里喂鲨鱼。果真如此,1号自以为得意的方案岂不成了自掘坟墓!
再就是俗话所说的“人心隔肚皮”。由于信息不对称,谎言和虚假承诺就大有用武之地,而阴谋也会像杂草般疯长,并借机获益。如果2号对3、4、5号大放烟幕弹,宣称对于1号所提出任何分配方案,他一定会再多加上一个金币给他们。这样,结果又当如何?
通常,现实中人人都有自认的公平标准,因而时常会嘟嚷:“谁动了我的奶酪?”可以料想,一旦1号所提方案和其所想的不符,就会有人大闹……当大家都闹起来的时候,1号能拿着97枚金币毫发无损、镇定自若地走出去吗?最大的可能就是,海盗们会要求修改规则,然后重新分配。想一想二战前的希特勒德国吧!
而假如由一次博弈变成重复博弈呢?比如,大家讲清楚下次再得100枚金币时,先由2号海盗来分……然后是3号……这颇有点像美国总统选举,轮流主政。说白了,其实是民主形式下的分赃制。
最可怕的是其他四人形成一个反1号的大联盟并制定出新规则:四人平分金币,将1号扔进大海……这就是阿Q式的革命理想:高举平均主义的旗帜,将富人扔进死亡深渊……
制度规范行为,理性战胜愚昧!
如果假设变为,是10人分100枚金币,投票50%或以上才能通过,否则他将被扔入大海喂鲨鱼,依此类推。50%是问题的关键,海盗可以投自己的票。因此如果剩下两个人,无论什么方案都会被通过,即100,0。
往上推一步,3个人时,倒数第三个人知道如果出现两个人的情况,因此它会团结第一个人,给他一个金币
“往前推一步。现在加一个更凶猛的海盗P3。P1知道———P3知道他知道———如果P3的方案被否决了,游戏就会只由P1和P2来继续,而P1就一枚金币也得不到。所以P3知道,只要给P1一枚金币,P1就会同意他的方案(当然,如果不给P1一枚金币,P1反正什么也得不到,宁可投票让P3去喂鱼)。所以P3的最佳策略是:P1得1枚,P2什么也得不到,P3得99枚。
P4的情况差不多。他只要得两票就可以了,给P2一枚金币就可以让他投票赞同这个方案,因为在接下来P3的方案中P2什么也得不到。P5也是相同的推理方法只不过他要说服他的两个同伴,于是他给每一个在P4方案中什么也得不到的P1和P3一枚金币,自己留下98枚。
依此类推,最终P10的最佳方案是:他自己得96枚,给每一个在P9方案中什么也得不到的P2、P4、P6和P8一枚金币。
结果,“海盗分金”最后的结果是P1、P2、P3、P4、P5、P6、P7、P8、P9、P10各可以获得0、1、0、1、0、1、0、1、0、96枚金币。
在“海盗分金”中,任何“分配者”想让自己的方案获得通过的关键是,事先考虑清楚“挑战者”的分配方案是什么,并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收益,拉拢“挑战者”分配方案中最不得意的人们。
真地是难以置信。P10看起来最有可能喂鲨鱼,但他牢牢地把握住先发优势,结果不但消除了死亡威胁,还获得了最大收益。而P1,看起来最安全,没有死亡的威胁,甚至还能坐收渔人之利,但却因不得不看别人脸色行事,结果连一小杯羹都无法分到,却只能够保住性命而已。
博弈论
博弈论是二人或多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目标的理论。博弈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博弈可以分析自己与对手的利弊关系,从而确立自己在博弈中的优势,因此有不少博弈理论,可以帮助对弈者分析局势,从而采取相应策略,最终达到取胜的目的。博弈的类型分为: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完全信息博弈、非完全信息博弈、静态博弈、动态博弈,等等。
博弈的分类
博弈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两个参与人同时选择或两人不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什么样的具体行动。对双方来说,都容易形成混沌的行为重组,由于规则的严密与精细,任何人因时间问题、资金问题、心理问题等等,致使在多次均衡后直到不明不白地造成大输,参与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的大部分都是这种人。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两个参与人有行动的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在动态博弈中,对参与人的先行动的一方称决策人,根据初择样本的选取标准进行认定,然后对样本行为特性进行分类,确定决策人的每一次背景信息特性。用人人十分关心的行为概率常数进行求解,这就明显的看出优势的大小和概率分布。动态和静态博弈本身就是一个国,也会出现均衡,博弈的最终结果都是国大于正。
根据参与者能否形成约束性的协议,以便集体行动,博弈可分为合作性博弈和非合作性博弈。纳什等博弈论专家研究得更多的是非合作性博弈。
所谓合作性博弈是指参与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与其他参与者谈判达成协议或形成联盟,其结果对联盟方均有利;而非合作性博弈是指参与者在行动选择时无法达成约束性的协议。人们分工与交换的经济活动就是合作性的博弈,而囚徒困境以及公共资源悲剧都是非合作性的博弈。
博弈又分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
静态博弈指参与者同时采取行动,或者尽管参与者行动的采取有先后顺序,但后行动的人不知道先采取行动的人采取的是什么行动。
动态博弈指参与者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并且后采取行动的人可以知道先采取行动的人所采取的行动。
从知识的拥有程度来看,博弈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信息是博弈论中重要的内容。完全信息博弈指参与者对所有参与者的策略空间及策略组合下的支付有“完全的了解”,否则是不完全信息博弈。严格地讲,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参与者的策略空间及策略组合下的支付,是博弈中所有参与者的“公共知识”的博弈。对于不完全信息博弈,参与者所做的是努力使自己的期望支付或期望效用最大化。
优先预测胜利前作出的竞争是博弈。——《博弈文化盛宴》
以此博弈哲学语言也可体现出以下四种博弈分类: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其中策略性博弈应属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则包括扩展性博弈和重复博弈等;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则是以贝叶斯均衡等理论完成对混合策略的重新解释,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则是完美贝叶斯均衡为核心概念的信号博弈。
变通
词 目 穷则思变
发 音 qióng zé sī biàn
释 义 原指事物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现指在穷困艰难的时候,就要想办法改变现状。
出 处 《周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示例:凡人之情,~。 ★唐·陆贽《论左降官准赦合量移事状》
遇到问题了就要试图改变,改变了问题就可以解决,解决了就可以长久的保持下去。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来自《易》。认为世间的万物的变化都符合这么一个规律,不管我们从历史角度还是我们身边息息相关的一些事情来看也不能脱离这么一个规律。从中国的三大盛世来看这其中过程都逃不开以上9个字,都没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在外汇市场中也是这样,笔者去年在众邦视点中的《道氏理论结合趋势的操作方法》文章也略有描述。我们现在看看欧元这几年的走势也是十分符合这么一个规律的。
“顺势操作”是被认为金融投资中高手能掌握的绝世武功,也是道氏理论的精髓所在,在技术分析中有很多的工具用来识别趋势的反转、确认趋势的。这个趋势有遵循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行情上涨到一定空间会随着其中的多头力量的释放、获利头寸的平仓,力量逐渐,减小到一定的度之后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这个过程就是“穷则变”。趋势转变开始到结束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道氏理论中认为会保持1-3年的时间),在趋势刚刚转变的时候很多人还在怀念过去,为什么会这种情况,因为长期的趋势使的人们的思想中产生了惯性思维,总不太相信趋势反转的事实,随着一些重要的趋势线被打破,行情真正得到了完全的确认时才开始慢慢接受事实,这一些阶段就是“变则通”。“通则久”就好比是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大家都很向往,在这个阶段很多人会介入金融领域投资甚至阿公、阿婆都会参与并且和专业人士共同推波助澜、共同的赚钱和分享趋势的美丽,俗称“傻子都能赚钱的阶段”。这些阶段使得人们的思想麻痹丧失忧患意识或是妄自尊大,固步自封,更有甚者认为世界将是他的了,简直是痴人说梦、一派胡言。同时这个阶段也为“穷则变”埋下了“祸根”。
改革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创新思想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⑷ 以“博弈”或“变通”为话题写作文,用什么素材好
诸葛亮误用马谡,致使街亭失守。孔明在西城中,准备启程。等他安排停当,司马懿引大军15万蜂拥而来。当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五千军士,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到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杀来。孔明传令众将,旌旗竟皆藏匿,诸军各收城铺。打开城门,每一门用上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而孔明披鹤髦,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马司懿来到城下,见到诸葛亮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司马懿吓坏了,立即叫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急速退去。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问: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退兵?司马懿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孔明见魏军退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诸葛亮说:司马懿料吾平生谨慎,不曾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我们兵只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去,必为之所擒。
我们可以用如下的博弈矩阵来表示这个博弈:
这个博弈中,“进攻”是司马懿的“占优策略”。该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即:(司马懿“进攻”,诸葛亮“守城”);(司马懿“进攻”,诸葛亮“弃城”)。然而,司马懿不知道自己和对方在不同行动策略下的支付,而诸葛亮知道。他们对博弈结构的知识是不对称的:诸葛亮拥有比司马懿较多的知识。当然这种知识的不对称完全是诸葛亮“制造出来的”。
司马懿是如何推理的呢?司马懿的推理是“归纳的”。司马懿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在司马懿看来,诸葛亮一生都是谨慎的,既然诸葛亮一生没有冒险,此次也肯定不会冒险,诸葛亮有埋伏。司马懿在“攻城”和“撤退”之间作出“撤退”的选择。
在这里,司马懿归纳作出了一个错误的策略选择。尽管如此,我们不能说司马懿是不理性的。司马懿作出错误的策略选取,是由于不完全信息造成的。在孔明-司马懿的博弈中,孔明做出的空城假象,目的就是让司马懿感到“攻城”有较大的失败的可能。如果我们用概率论的术语来说,诸葛亮的做法是加大司马懿对进攻失败的主观概率。此时,在司马懿看来,“攻城”失败的可能性较大,而“撤退”的期望效用大于“攻城”的期望效用。即:司马懿认为,“攻城”的期望效用低于“撤退”的效用。诸葛亮惟有通过这个办法,才能让司马懿退兵。
我知道是囚徒困境
就是AB两个囚徒 被抓住后 关在两个不同囚室
如果两个都不招供 则每人只判三年 如果都招供 则每人判五年
如果一个招供 另一个不招供 则招供的判一年 不招供的判十年
最好的结果当然是两个人都不招供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
对A来说如果B不招供 则他招供好一些 如果B招供 他也是招供好一些
则招供是他的占优策略 他会选择招供
同样分析B 也 会选择招供
最终结果是两人都招工 并为达到两人都不招供的最优选择
这就是囚徒困境
一般经济学书上都会讲
囚徒末路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里最经典的例子之一。它的模型是这样的:
两个嫌疑犯(A和B)作案后被警察抓住,隔离审讯;警方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8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如果都不坦白则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
在这个例子里,博弈的参加者就是两个嫌疑犯A和B,他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策略即坦白和不坦白,判刑的年数就是他们的支付。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A和B均坦白或均不坦白、A坦白B不坦白或者B坦白A不坦白,是博弈的结果。A和B均坦白是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这是因为,假定A选择坦白的话,B最好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8年而抵赖却要判十年;假定A选择抵赖的话,B最好还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不被判刑而抵赖确要被判刑1年。即是说,不管A坦白或抵赖,B的最佳选择都是坦白。反过来,同样地,不管B是坦白还是抵赖,A的最佳选择也是坦白。结果,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各判刑8年。在(坦白、坦白)这个组合中,A和B都不能通过单方面的改变行动增加自己的收益,于是谁也没有动力游离这个组合,因此这个组合是纳什均衡。
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如果A和B都选择抵赖,各判刑1年,显然比都选择坦白各判刑8年好得多。当然,A和B可以在被警察抓到之前订立一个"攻守同盟",但是这可能不会有用,因为它不构成纳什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遵守这个协定。
海盗分金
经济学上有个“海盗分金”模型,是说5个海盗抢得100枚金币,他们按抽签的顺序依次提方案:首先由1号提出分配方案,然后5人表决,超过半数同意方案才被通过,否则他将被扔入大海喂鲨鱼,依此类推。
假定“每人海盗都是绝顶聪明且很理智”,那么“第一个海盗提出怎样的分配方案才能够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推理过程是这样的:
从后向前推,如果1至3号强盗都喂了鲨鱼,只剩4号和5号的话,5号一定投反对票让4号喂鲨鱼,以独吞全部金币。所以,4号惟有支持3号才能保命。
3号知道这一点,就会提出“100,0,0”的分配方案,对4号、5号一毛不拔而将全部金币归为已有,因为他知道4号一无所获但还是会投赞成票,再加上自己一票,他的方案即可通过。
不过,2号推知3号的方案,就会提出“98,0,1,1”的方案,即放弃3号,而给予4号和5号各一枚金币。由于该方案对于4号和5号来说比在3号分配时更为有利,他们将支持他而不希望他出局而由3号来分配。这样,2号将拿走98枚金币。
同样,2号的方案也会被1号所洞悉,1号并将提出(97,0,1,2,0)或(97,0,1,0,2)的方案,即放弃2号,而给3号一枚金币,同时给4号(或5号)2枚金币。由于1号的这一方案对于3号和4号(或5号)来说,相比2号分配时更优,他们将投1号的赞成票,再加上1号自己的票,1号的方案可获通过,97枚金币可轻松落入囊中。这无疑是1号能够获取最大收益的方案了!答案是:1号强盗分给3号1枚金币,分给4号或5号强盗2枚,自己独得97枚。分配方案可写成(97,0,1,2,0)或(97,0,1,0,2)。
“海盗分金”其实是一个高度简化和抽象的模型,体现了博弈的思想。在“海盗分金”模型中,任何“分配者”想让自己的方案获得通过的关键是事先考虑清楚“挑战者”的分配方案是什么,并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收益,拉拢“挑战者”分配方案中最不得意的人们。企业中的一把手,在搞内部人控制时,经常是抛开二号人物,而与会计和出纳们打得火热,就是因为公司里的小人物好收买。
1号看起来最有可能喂鲨鱼,但他牢牢地把握住先发优势,结果不但消除了死亡威胁,还收益最大。这不正是全球化过程中先进国家的先发优势吗?而5号,看起来最安全,没有死亡的威胁,甚至还能坐收渔人之利,却因不得不看别人脸色行事而只能分得一小杯羹。
不过,模型任意改变一个假设条件,最终结果都不一样。而现实世界远比模型复杂。
首先,现实中肯定不会是人人都“绝对理性”。回到“海盗分金”的模型中,只要3号、4号或5号中有一个人偏离了绝对聪明的假设,海盗1号无论怎么分都可能会被扔到海里去了。所以,1号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他的海盗兄弟们的聪明和理性究竟靠得住靠不住,否则先分者倒霉。
如果某人偏好看同伙被扔进海里喂鲨鱼。果真如此,1号自以为得意的方案岂不成了自掘坟墓!
再就是俗话所说的“人心隔肚皮”。由于信息不对称,谎言和虚假承诺就大有用武之地,而阴谋也会像杂草般疯长,并借机获益。如果2号对3、4、5号大放烟幕弹,宣称对于1号所提出任何分配方案,他一定会再多加上一个金币给他们。这样,结果又当如何?
通常,现实中人人都有自认的公平标准,因而时常会嘟嚷:“谁动了我的奶酪?”可以料想,一旦1号所提方案和其所想的不符,就会有人大闹……当大家都闹起来的时候,1号能拿着97枚金币毫发无损、镇定自若地走出去吗?最大的可能就是,海盗们会要求修改规则,然后重新分配。想一想二战前的希特勒德国吧!
而假如由一次博弈变成重复博弈呢?比如,大家讲清楚下次再得100枚金币时,先由2号海盗来分……然后是3号……这颇有点像美国总统选举,轮流主政。说白了,其实是民主形式下的分赃制。
最可怕的是其他四人形成一个反1号的大联盟并制定出新规则:四人平分金币,将1号扔进大海……这就是阿Q式的革命理想:高举平均主义的旗帜,将富人扔进死亡深渊……
制度规范行为,理性战胜愚昧!
如果假设变为,是10人分100枚金币,投票50%或以上才能通过,否则他将被扔入大海喂鲨鱼,依此类推。50%是问题的关键,海盗可以投自己的票。因此如果剩下两个人,无论什么方案都会被通过,即100,0。
往上推一步,3个人时,倒数第三个人知道如果出现两个人的情况,因此它会团结第一个人,给他一个金币
“往前推一步。现在加一个更凶猛的海盗P3。P1知道———P3知道他知道———如果P3的方案被否决了,游戏就会只由P1和P2来继续,而P1就一枚金币也得不到。所以P3知道,只要给P1一枚金币,P1就会同意他的方案(当然,如果不给P1一枚金币,P1反正什么也得不到,宁可投票让P3去喂鱼)。所以P3的最佳策略是:P1得1枚,P2什么也得不到,P3得99枚。
P4的情况差不多。他只要得两票就可以了,给P2一枚金币就可以让他投票赞同这个方案,因为在接下来P3的方案中P2什么也得不到。P5也是相同的推理方法只不过他要说服他的两个同伴,于是他给每一个在P4方案中什么也得不到的P1和P3一枚金币,自己留下98枚。
依此类推,最终P10的最佳方案是:他自己得96枚,给每一个在P9方案中什么也得不到的P2、P4、P6和P8一枚金币。
结果,“海盗分金”最后的结果是P1、P2、P3、P4、P5、P6、P7、P8、P9、P10各可以获得0、1、0、1、0、1、0、1、0、96枚金币。
在“海盗分金”中,任何“分配者”想让自己的方案获得通过的关键是,事先考虑清楚“挑战者”的分配方案是什么,并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收益,拉拢“挑战者”分配方案中最不得意的人们。
真地是难以置信。P10看起来最有可能喂鲨鱼,但他牢牢地把握住先发优势,结果不但消除了死亡威胁,还获得了最大收益。而P1,看起来最安全,没有死亡的威胁,甚至还能坐收渔人之利,但却因不得不看别人脸色行事,结果连一小杯羹都无法分到,却只能够保住性命而已。
博弈论
博弈论是二人或多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目标的理论。博弈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博弈可以分析自己与对手的利弊关系,从而确立自己在博弈中的优势,因此有不少博弈理论,可以帮助对弈者分析局势,从而采取相应策略,最终达到取胜的目的。博弈的类型分为: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完全信息博弈、非完全信息博弈、静态博弈、动态博弈,等等。
博弈的分类
博弈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两个参与人同时选择或两人不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什么样的具体行动。对双方来说,都容易形成混沌的行为重组,由于规则的严密与精细,任何人因时间问题、资金问题、心理问题等等,致使在多次均衡后直到不明不白地造成大输,参与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的大部分都是这种人。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两个参与人有行动的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在动态博弈中,对参与人的先行动的一方称决策人,根据初择样本的选取标准进行认定,然后对样本行为特性进行分类,确定决策人的每一次背景信息特性。用人人十分关心的行为概率常数进行求解,这就明显的看出优势的大小和概率分布。动态和静态博弈本身就是一个国,也会出现均衡,博弈的最终结果都是国大于正。
根据参与者能否形成约束性的协议,以便集体行动,博弈可分为合作性博弈和非合作性博弈。纳什等博弈论专家研究得更多的是非合作性博弈。
所谓合作性博弈是指参与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与其他参与者谈判达成协议或形成联盟,其结果对联盟方均有利;而非合作性博弈是指参与者在行动选择时无法达成约束性的协议。人们分工与交换的经济活动就是合作性的博弈,而囚徒困境以及公共资源悲剧都是非合作性的博弈。
博弈又分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
静态博弈指参与者同时采取行动,或者尽管参与者行动的采取有先后顺序,但后行动的人不知道先采取行动的人采取的是什么行动。
动态博弈指参与者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并且后采取行动的人可以知道先采取行动的人所采取的行动。
从知识的拥有程度来看,博弈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信息是博弈论中重要的内容。完全信息博弈指参与者对所有参与者的策略空间及策略组合下的支付有“完全的了解”,否则是不完全信息博弈。严格地讲,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参与者的策略空间及策略组合下的支付,是博弈中所有参与者的“公共知识”的博弈。对于不完全信息博弈,参与者所做的是努力使自己的期望支付或期望效用最大化。
优先预测胜利前作出的竞争是博弈。——《博弈文化盛宴》
以此博弈哲学语言也可体现出以下四种博弈分类: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其中策略性博弈应属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则包括扩展性博弈和重复博弈等;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则是以贝叶斯均衡等理论完成对混合策略的重新解释,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则是完美贝叶斯均衡为核心概念的信号博弈。
变通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玄奘苦学佛法。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改革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创新思想
⑸ 求:博弈变通的素材
“博弈论”原本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但由于它较好地解决了对竞争等问题的可操作性分析,成为经济学中激荡人心的一个研究领域。可以说,“博弈论”已经改变了经济学的传统轮廓线。从对“博弈论”简要、通俗的介绍中可以发现,我们身边充满了博弈,或者说,我们身边的许多行为、现象都可用博弈来概括。“博弈论”不仅属于经济学,也理应属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这些学科也有理由分享“博弈论”那旖旎的学术风光和精细的分析技巧。 一、博弈及其分类 “博弈论”就是分析博弈行为和博弈决策的一门科学。 我国古代有个“田忌赛马”的故事,说的是齐威王与大将田忌各出三匹马,一对一比赛三场,由于齐威王的最优、次优和较差的三匹马分别跑得比田忌的三匹马快,所以田忌总是以0:3告负。后来田忌的谋士孙膑给田忌出主意,让最差的马去与齐威王最快的马比,而让最优的马去赢齐威王次优的马,让次优的马去赢齐威王最差的马,这样便以2:1取胜。但我们还可进一步设想,如果齐威王知道了田忌的花招后,便会在以后的比赛中也更改出马的次序,当然田忌的出马次序也应改动。双方的出马次序怎样才是最合理的呢?这便是“博弈论”更深一层次研究的问题了。 2002年度获奥斯卡大奖的影片《美丽心灵》中主角的原型,便是“博弈论”中纳什均衡的创立者──约翰?纳什。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酒吧里,4个男生正商量着如何去追求一位漂亮女生,当时还正在大学读书的纳什却在朦胧的“博弈论”思维逻辑引导下喃喃自语:“如果他们4个人全部去追求那漂亮女生,那她一定会摆足架子,谁也不睬。然后再去追其他女孩子,别人也不会接受,因为没人愿意当‘次品’。但如果他们先追其他女生,那么漂亮女生就会感到被孤立,这时再追她就会容易得多。”在纳什眼里,追求女生就是一场“博弈”,而“博弈”是要遵循一定规则的,是需要“博弈”策略的。 我们再从经济决策上来看“博弈论”。假如你是一个公司的老总,你在决定是否将自己的产品降价以及降价多少时,必须首先要考虑至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消费者将会增加购买吗?大概会增加多少购买量呢?其他同种产品的厂家也会降价吗?等等。你只要是理性的话,一定会在对这些问题考虑的基础上来作出你的决策。所以说,“博弈论”主要是研究各相关行为主体的决策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假定条件下,理性的行为主体如何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等问题的。在这里,决策均衡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意味着最佳决策或最佳决策的组合。因为只要决策是最佳的,相关的行为主体就不会去改变它,从而它处于稳定、均衡的状态。再简而言之,“博弈论”就是分析博弈行为和博弈决策的一门科学。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博弈进行分类: 一是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如果各博弈方能达成某种有约束力的契约或默契,以选择共同的策略,此种博弈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就属于非合作博弈。企业之间的联合定价就属于合作博弈,而经常挑起价格战的企业采用的便主要是非合作博弈。在合作博弈中往往包含着非合作博弈,如石油输出国组织是合作博弈的产物,但其中为了各自利益的超产和争吵又属于非合作博弈。 二是分为零和博弈、常和博弈与变和博弈。零和博弈指的是所有博弈方的得益总和为零,各种赌博就属于零和博弈。例如4个人参与一场赌博,其中3个人输了总共1000元,那么另外一个人必然赢了1000元。期货交易市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也属于零和博弈。人们平常所说的“损人利己”实际上也包含有零和博弈的意思。常和博弈则是指所有博弈方的得益总和等于非零的常数。例如若干人分配一份总额既定的财产乃典型的常和博弈。变和博弈则是指随着博弈参与者选择的策略不同,各方的得益总和也不同。如在同一个股票市场,面对同样的大盘走势,伴随着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不同,有可能大部分人赚钱而小部分人亏钱,也有可能小部分人赚而大部分人亏,甚至还有可能所有人都赚或都亏。 三是分为静态博弈与动态博弈。所有博弈方同时或可看作同时选择策略,采取行动的博弈是静态博弈。譬如,在投标活动中,投标人投出标书一般虽有先后,但因为所有投标人在开标前都不知道其他投标人的标价,因此可看作同时选择策略,采取行动。体育竞赛中,双方出场阵容的选择也属于静态博弈。动态博弈则是指博弈方的选择和行动有先后之分,后行者可以根据先行者的策略选择来决定自己的策略。如A企业降价后,B企业也跟着降价;足球比赛中,一方换上一名攻击性前卫后,另一方针对性地换上一名后卫;如此等等。 四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与不完全信息博弈。在前一种博弈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拥有全部的相关信息,只拥有部分相关信息的便属于后一种博弈。 二、“博弈论”中的经典案例 “博弈论”中一些经典案例,不仅使专业研究人士如醉如痴,也使一些普通民众兴致盎然。 “博弈论”中有一些由点及面、发人深思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使专业研究人士如醉如痴,也使一些普通民众兴致盎然;不仅成为“博弈论”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整个经济学领域中的学术奇葩。 1、囚徒困境 假设警察局抓住了两个合伙犯罪的嫌疑犯,但获得的证据并不十分确切,对于两者的量刑就可能取决于两者对于犯罪事实的供认。警察局将这两名嫌疑犯分别关押以防他们串供。两名囚徒明白,如果他们都交代犯罪事实,则可能将各被判刑5年;如果他们都不交代,则有可能只会被以较轻的妨碍公务罪各判1年;如果一人交代,另一人不交代,交代者有可能会被立即释放,不交代者则将可能被重判8年。 对于两个囚徒总体而言,他们设想的最好的策略可能是都不交代。但任何一个囚徒在选择不交代的策略时,都要冒很大的风险,一旦自己不交代而另一囚徒交代了,自己就将可能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对于囚徒A而言,不管囚徒B采取何种策略,他的最佳策略都是交代。对于囚徒B而言也是如此。最后两人都会选择交代。因此,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体理性行为与集体理性行为之间的矛盾、冲突。 囚徒困境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记得姜昆和唐杰忠过去说过一个公共楼道占用问题的相声。住户在公共楼道里堆满了杂物,结果大家都极不方便,以致即将分娩的妇女都没法及时被送往医院。但你如果不占用公共楼道,别人也会占用。每一居住面积狭小的住户从自我利益最大化出发,都会选择占用。但占用的结果却最终损害了大家的利益。 前几年,我国彩电市场上,生产厂家基于自我利益选择大幅降价,但由此引发的价格战使所有生产厂家都遭受重创,这也是一种囚徒困境。 2、智猪博弈 假设猪圈里有一大一小两只猪,猪圈的一头有一个猪食槽,另一头有一个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揿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若小猪去揿,大猪先吃,大猪可吃到9个单位,小猪揿好后奔过来,则只能吃到1个单位;若大猪去揿,小猪先吃,小猪可吃到6个单位,大猪吃到4个单位;若同时去揿,奔过来再同时吃,大猪可吃到7个单位,小猪吃到3个单位。在这种情况下,不论大猪采取何种策略,小猪的最佳策略是等待,即在食槽边等待大猪去揿按钮,然后坐享其成。而由于小猪总是会选择等待,大猪无奈之下只好去揿按钮。这种策略组合就是名闻遐迩的“纳什均衡”。它指的是,在给定一方采取某种策略的条件下,另一方所采取的最佳策略(此处为大猪揿按钮)。 智猪博弈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如大股东行使监督上市公司的职责,而小股东则坐享这种监督带来的利益,即所谓“搭便车”;爱清洁的人经常打扫公共楼道,其他人搭便车;山村中出外跑运输、做生意的人掏钱修路,其他村民走修好的路;等等。 3、斗鸡博弈 两只公鸡面对面争斗,继续斗下去,两败俱伤,一方退却便意味着认输。在这样的博弈中,要想取胜,就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至少要显示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来,以迫使对方退却。但到最后的关键时刻,必有一方要退下来,除非真正抱定鱼死网破的决心。 这类博弈也不胜枚举。如两人反向过同一独木桥,一般来说,必有一人选择后退。在该种博弈中,非理性、非理智的形象塑造往往是一种可选择的策略运用。如那种看上去不把自己的生命当回事的人,或者看上去有点醉醺醺、傻乎乎的人,往往能逼退独木桥上的另一人。还有夫妻争吵也常常是一个“斗鸡博弈”,吵到最后,一般地,总有一方对于对方的唠叨、责骂装聋作哑,或者干脆妻子回娘家去冷却怒火。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争斗也是一种“斗鸡博弈”。在企业经营方面,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条件下,一家企业投资了某一项目,另一家企业便会放弃对该项目的觊觎。 当然,“博弈论”中还有其他一些著名案例,这里无法一一加以剖析。上述的三大案例、尤其是前两大案例,已经成为经济学中的专用名词,成为经济学中对许多问题进行分析的分析支架。 三、博弈策略 博弈策略的成功运用须依赖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博弈框架中进行。 谈到博弈策略问题,可以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有许多精妙的博弈策略。许多成语及成语典故,就是对博弈策略的令人叫绝的运用和归纳。如围魏救赵、背水一战、暗渡陈仓、釜底抽薪、狡兔三窟、先发制人、借鸡生蛋等等。当然,博弈策略的成功运用须依赖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博弈框架中进行。 在博弈中,人们经常采用威胁策略,但其他博弈方也会采取对威胁的辨别和反威胁策略。经济学家泽尔腾就将不可置信的威胁剔除出去,解决了一个博弈中可能存在多个“纳什均衡”的问题,从而使人们能方便地预测博弈的结果。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说,父母不同意女儿所交的男友,威胁女儿说:“如果你再同他交往,我们就与你断绝关系。”但这样的威胁往往是不可信的。对爱情执着的聪明女儿会置父母的不可置信的威胁于不顾,继续与男友交往甚至最终与之结婚,父母最后也会承认那个当初他们并不喜欢的女婿。这个结果便是剔除了不可置信的威胁后的“纳什均衡”,“博弈论”中称其为“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博弈论”研究还发现,在重复博弈中,如果博弈的次数是无限的,博弈方会选择相互合作的策略。因为如果一家企业采取不合作的低价倾销策略,其他企业也会采取相同的策略进行报复性竞争,长期下去,这些企业都将完蛋。企业深谙此理后,便会在相互默契中将价格维持在一个合适水平,尽量避免长期性、大规模的低价杀伤战。美国水表生产的四大巨头企业(班琪表业等)在长达几十年的时期内都维持了这种定价方面的良好合作关系,成为“博弈论”中经常被提及的案例。 但如果重复博弈的次数较少,则合作就不可能实现。如生产彩电的某企业已决定转产而不再生产彩电,它就不会与其他彩电企业继续价格方面的合作,而可能对库存品低价甩卖,因为别的彩电企业对它没有报复的机会了。一些人在快调离原单位或快退休时的拙劣表现,也属此列(包括所谓的“59岁现象”)。 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果你去菜场买菜,当你对某种菜的质量、口味等有疑虑时,卖菜的阿姨常会讲:“你放心,我一直在这儿卖呢!”这句朴实的话中其实包含了华丽的“博弈论”思想:我卖与你们买是一个次数无限的重复博弈,我今天骗了你,你们今后就不会再来我这儿买了,所以我不会骗你的,菜的质量、口味肯定没问题。而你在听了阿姨的上述一句话后,常常也会打消疑虑,买菜回家。 在博弈中,人们掌握的信息经常是不完全的,这就需要在博弈进行过程(即动态博弈)中不断地收集信息、积累知识、修正判断。成语故事“黔驴技穷”实际上就包含了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毛驴刚到贵州时,老虎摸不准这个大动物究竟有多大本领,因而躲在树林里偷偷观察,这在老虎当时拥有的信息条件下是一种最优策略选择。过了一阵子,老虎走出树林,逐渐接近毛驴,就是想获得有关毛驴的进一步信息。一天,毛驴大叫一声,老虎吓了一跳,急忙逃走,这也是最优策略选择。又过了一些天,老虎又来观察,并对毛驴挨得很近,往毛驴身上挤碰,故意挑衅它。毛驴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就用蹄子踢老虎,除此之外,别无它法。老虎最终了解到毛驴的真实本领后,就扑过去将它吃了。在这个故事里,老虎通过观察毛驴的行为逐渐修正对毛驴的看法,直到看清它的真面目。事实上,毛驴的策略也是正确的,它知道自己的技能有限,总想掩藏自己的真实技能。老虎吃掉毛驴的策略,在“博弈论”中就是所谓的“精炼贝叶斯均衡”。 人们常提到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实是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动态博弈的一种描述,面对上边的政策,下边寻求对策是正常的、必然的。从“博弈论”的角度讲,上边的政策制定必须在考虑到下边可能会有的对策的基础上进行,否则,政策就不会是科学、合理的。 从以上对“博弈论”简要、通俗的介绍中可以发现,我们身边充满了博弈,或者说,我们身边的许多行为、现象都可用博弈来概括。“博弈论”不仅属于经济学,也理应属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这些学科也有理由分享“博弈论”那旖旎的学术风光和精细的分析技巧。
⑹ 怎么写以博弈为话题的作文
博弈论 博弈论是二人或多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目标的理论。博弈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博弈可以分析自己与对手的利弊关系,从而确立自己在博弈中的优势,因此有不少博弈理论,可以帮助对弈者分析局势,从而采取相应策略,最终达到取胜的目的。博弈的类型分为: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完全信息博弈、非完全信息博弈、静态博弈、动态博弈,等等。 博弈的分类 博弈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两个参与人同时选择或两人不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什么样的具体行动。对双方来说,都容易形成混沌的行为重组,由于规则的严密与精细,任何人因时间问题、资金问题、心理问题等等,致使在多次均衡后直到不明不白地造成大输,参与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的大部分都是这种人。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两个参与人有行动的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在动态博弈中,对参与人的先行动的一方称决策人,根据初择样本的选取标准进行认定,然后对样本行为特性进行分类,确定决策人的每一次背景信息特性。用人人十分关心的行为概率常数进行求解,这就明显的看出优势的大小和概率分布。动态和静态博弈本身就是一个国,也会出现均衡,博弈的最终结果都是国大于正。 根据参与者能否形成约束性的协议,以便集体行动,博弈可分为合作性博弈和非合作性博弈。纳什等博弈论专家研究得更多的是非合作性博弈。 所谓合作性博弈是指参与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与其他参与者谈判达成协议或形成联盟,其结果对联盟方均有利;而非合作性博弈是指参与者在行动选择时无法达成约束性的协议。人们分工与交换的经济活动就是合作性的博弈,而囚徒困境以及公共资源悲剧都是非合作性的博弈。 博弈又分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 静态博弈指参与者同时采取行动,或者尽管参与者行动的采取有先后顺序,但后行动的人不知道先采取行动的人采取的是什么行动。 动态博弈指参与者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并且后采取行动的人可以知道先采取行动的人所采取的行动。 从知识的拥有程度来看,博弈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信息是博弈论中重要的内容。完全信息博弈指参与者对所有参与者的策略空间及策略组合下的支付有“完全的了解”,否则是不完全信息博弈。严格地讲,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参与者的策略空间及策略组合下的支付,是博弈中所有参与者的“公共知识”的博弈。对于不完全信息博弈,参与者所做的是努力使自己的期望支付或期望效用最大化。 优先预测胜利前作出的竞争是博弈。——《博弈文化盛宴》 以此博弈哲学语言也可体现出以下四种博弈分类: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其中策略性博弈应属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则包括扩展性博弈和重复博弈等;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则是以贝叶斯均衡等理论完成对混合策略的重新解释,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则是完美贝叶斯均衡为核心概念的信号博弈。 变通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玄奘苦学佛法。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⑺ 20个名人事例作文素材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专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属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⑻ 以博弈为话题的 作文 1000左右
博弈论是二人或多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目标的理论。博弈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博弈可以分析自己与对手的利弊关系,从而确立自己在博弈中的优势,因此有不少博弈理论,可以帮助对弈者分析局势,从而采取相应策略,最终达到取胜的目的。博弈的类型分为: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完全信息博弈、非完全信息博弈、静态博弈、动态博弈,等等。 博弈的分类 博弈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两个参与人同时选择或两人不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什么样的具体行动。对双方来说,都容易形成混沌的行为重组,由于规则的严密与精细,任何人因时间问题、资金问题、心理问题等等,致使在多次均衡后直到不明不白地造成大输,参与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的大部分都是这种人。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两个参与人有行动的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在动态博弈中,对参与人的先行动的一方称决策人,根据初择样本的选取标准进行认定,然后对样本行为特性进行分类,确定决策人的每一次背景信息特性。用人人十分关心的行为概率常数进行求解,这就明显的看出优势的大小和概率分布。动态和静态博弈本身就是一个国,也会出现均衡,博弈的最终结果都是国大于正。 根据参与者能否形成约束性的协议,以便集体行动,博弈可分为合作性博弈和非合作性博弈。纳什等博弈论专家研究得更多的是非合作性博弈。 所谓合作性博弈是指参与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与其他参与者谈判达成协议或形成联盟,其结果对联盟方均有利;而非合作性博弈是指参与者在行动选择时无法达成约束性的协议。人们分工与交换的经济活动就是合作性的博弈,而囚徒困境以及公共资源悲剧都是非合作性的博弈。 博弈又分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 静态博弈指参与者同时采取行动,或者尽管参与者行动的采取有先后顺序,但后行动的人不知道先采取行动的人采取的是什么行动。 动态博弈指参与者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并且后采取行动的人可以知道先采取行动的人所采取的行动。 从知识的拥有程度来看,博弈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信息是博弈论中重要的内容。完全信息博弈指参与者对所有参与者的策略空间及策略组合下的支付有“完全的了解”,否则是不完全信息博弈。严格地讲,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参与者的策略空间及策略组合下的支付,是博弈中所有参与者的“公共知识”的博弈。对于不完全信息博弈,参与者所做的是努力使自己的期望支付或期望效用最大化。 优先预测胜利前作出的竞争是博弈。——《博弈文化盛宴》 以此博弈哲学语言也可体现出以下四种博弈分类: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其中策略性博弈应属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则包括扩展性博弈和重复博弈等;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则是以贝叶斯均衡等理论完成对混合策略的重新解释,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则是完美贝叶斯均衡为核心概念的信号博弈。 (还是自己写吧!这只供参考) 怎样写好? 高考很像一次博弈,高考作文也是如此。博弈的双方,一方代表国家行使选录权的教育管理部门,希望通过高考出题和改卷,测量出考生的真实写作水平。另一方则是考生和他们所在的中学,要在为期三年的时间里,通过读、背、写等多种教学手段,尽量提高写作水平和应考能力,以应付这次关系极为重大的考试。 在这样的博弈中,本来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一方用真实的写作水平迎接高考,一方用科学的方式检验考生的真实写作水平。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总是出现某种“变异”。比如,考生都希望接近甚至拿到考题,高效备考,轻松得分。而教育部门为了测量出考生的真实写作水平,就必须挖空心思避开猜题押题,保证所出题目是考生或中学语文教师无法预测的,做到最大限度的公平公正。所以,变换题目乃至出题方式,成了出题者最下功夫的地方之一。这样的思路一般能够得到老师和考生的理解,这是大家必须共同维护的考试公平原则。但是,按这样的思路出的作文题,很有可能会显得反常甚至怪异,特别是在恢复高考30年、几乎所有的高考作文题型都被采用过后。在考生这面,扎扎实实地勤学苦练,努力提高写作水平,在考场上写出好作文,这本来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并非所有考生都这样做。特别是当一场考试能够决定一位考生的一生时,当一个班级的高考成绩能够影响语文教师的声望、地位、工资待遇、职称评定时,当一个学校的高考成绩能够影响该校在本地区的排名,影响校长们的升迁晋级时,一些考试的“盘外招”就会被人使用。于是,原本很简单的博弈就变得复杂化了。简而言之,出题者不仅要考查考生的写作水平,还要检查这种反映在一篇高考作文上的写作水平的真实性。其实,任何一种考试都包含了这样两个目标,只是在考试题目过于怪异,媒体炒作过于浮躁,过多地分散了公众的注意力时,人们往往把最本质的东西忽略了。 任何采用不正常的手段提供的应试作文,都不应该获得高分;很多自我感觉良好,实际得分不高的考生,很可能是在这个地方马失前蹄。 1998年前后,学术界曾经发生了一场关于高考语文的争论,其中的一个重点是高考作文。许多参与讨论的人认为,高考作文的命题越来越走向僵化,正在走入类似封建时代科举考试那样的死胡同,他们建议改革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式。在这样的舆论呼唤下,话题作文被推到前台 话题作文的形式据说来自美国,它的特点可以概括成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淡化审题要求;第二,放宽文体限制;第三,倡导自由表述;第四,强调综合素质;第五,鼓励创新思维。推出这种作文题型的初衷,是为了改变日益僵化的高考作文模式,激活中学语文教学,更好地选拔人才。从理论上看,这种作文形式无疑有其合理性。但是,过于强调考生的自由度,就会出现另外的弊端。 首先是抄袭作文激增。我虽然没有统计过话题作文形式推出前后抄袭作文百分比的差异,但是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明显感觉到这个变化。由于对考生限制的大幅度降低,数量不少的考生因为作文能力的低下,无法用自己的实际写作水平获得较高的分数,所以,采用默写现成的作文成了他们的首选。 其次是套话作文的流行。如果说抄袭只是作文能力低下考生的行为,那么,套话作文则成为更大多数考生的“应试绝招”。我们曾把这种套话作文称为“文化作文”,因为这种作文动辄以文化尤其是古代文化为题材,无论你出的题目是否与文化有关,它都能把话题转入历史文化名人上去,比如我在《作文新天地》上曾经点评过的几篇杭州地区七县市某次联考作文就是如此。那次联考作文题是这样的: “错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离开原来的或应有的位置。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错位’现象:学生迷恋网络,商家欺骗消费者,是一种‘错位’,子女当一天家长,让闯红灯的人当一回交警,也是一种‘错位’。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的经历和见闻吗?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呢?请以‘错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很显然,出题者有意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现实生活,希望学生对身边的事情进行思考。遗憾的是,我点评的三篇作文,居然不约而同地从历史或文艺作品中发掘写作的题材,没有一篇按照出题者的提示写身边之事,而且在写法上都是典型的所谓“文化作文”。 我给“文化作文”概括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名人;第二,文章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用三段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文章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第三,作文的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而不做深入开拓。根据我们几年来阅卷的不完全统计,出现在这类“文化作文”中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屈原、陶渊明、苏轼为最多,可称为“文化作文三巨头”。其他常见的还有庄子、项羽、司马迁、嵇康、王维、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陆游、李清照、曹雪芹。不管你出的题涉及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他们都可以用上述这些材料敷衍。这种刻意模仿出来的作文不仅文化底蕴要打折扣;在现实生活中还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其一,从考试的角度看,这种作文有明显的宿构嫌疑,作文中的人物传记性材料,完全可以事先准备,头尾在考场上再根据话题添加。阅卷教师很难辨别哪些是事先准备的,哪些是现场写的,从而真正检验出考生的真实水平,如果打了高分,显然就是对其他考生的不公平。其二,从教育的宗旨来看,高考指挥棒引导下的学生只会写这种八股味很浓的文章,真正的写作能力并没有提高多少,这恰恰违反了中学语文改革的初衷,也是高考出题人阅卷人最不想看到的。 令我们忧虑的是,话题作文形式以及近年来各地真假难辨的满分作文已经严重地影响了高中学生的写作风气。也许并非所有考生都热衷于写“文化作文”,但是,高考中同样呈现“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采用这类“文化作文”的形式而获取高分的现实,驱使着很多考生包括写作天分较高的考生都纷纷转向模仿写作“文化作文” .鉴于上述高考作文的现状,我们在多种场合呼吁改变目前的作文出题方式,停止话题作文模式。应该理性地认识到,任何考试都有其局限性,高考作文当然也不能例外。高考作文是一次戴着镣铐的舞蹈,除去这镣铐,就不再是高考。只有用好这镣铐,才能让考生在高考中展示自己的真实写作能力。而这,也会给后面的中学语文教学以正面的引导,让后来者真正努力提高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和表达生活的能力
⑼ 有关博弈的作文800字以上
博弈论
博弈论是二人或多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目标的理论。博弈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博弈可以分析自己与对手的利弊关系,从而确立自己在博弈中的优势,因此有不少博弈理论,可以帮助对弈者分析局势,从而采取相应策略,最终达到取胜的目的。博弈的类型分为: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完全信息博弈、非完全信息博弈、静态博弈、动态博弈,等等。
博弈的分类
博弈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两个参与人同时选择或两人不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什么样的具体行动。对双方来说,都容易形成混沌的行为重组,由于规则的严密与精细,任何人因时间问题、资金问题、心理问题等等,致使在多次均衡后直到不明不白地造成大输,参与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的大部分都是这种人。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两个参与人有行动的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在动态博弈中,对参与人的先行动的一方称决策人,根据初择样本的选取标准进行认定,然后对样本行为特性进行分类,确定决策人的每一次背景信息特性。用人人十分关心的行为概率常数进行求解,这就明显的看出优势的大小和概率分布。动态和静态博弈本身就是一个国,也会出现均衡,博弈的最终结果都是国大于正。
根据参与者能否形成约束性的协议,以便集体行动,博弈可分为合作性博弈和非合作性博弈。纳什等博弈论专家研究得更多的是非合作性博弈。
所谓合作性博弈是指参与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与其他参与者谈判达成协议或形成联盟,其结果对联盟方均有利;而非合作性博弈是指参与者在行动选择时无法达成约束性的协议。人们分工与交换的经济活动就是合作性的博弈,而囚徒困境以及公共资源悲剧都是非合作性的博弈。
博弈又分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
静态博弈指参与者同时采取行动,或者尽管参与者行动的采取有先后顺序,但后行动的人不知道先采取行动的人采取的是什么行动。
动态博弈指参与者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并且后采取行动的人可以知道先采取行动的人所采取的行动。
从知识的拥有程度来看,博弈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信息是博弈论中重要的内容。完全信息博弈指参与者对所有参与者的策略空间及策略组合下的支付有“完全的了解”,否则是不完全信息博弈。严格地讲,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参与者的策略空间及策略组合下的支付,是博弈中所有参与者的“公共知识”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