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考作文怎样做到作文材料的丰富,充实
作为高考作文评分重要标准之一的“内容充实”,主要是指材料丰富、充足,典型精当版。如果将文章的中权心谓之“灵魂”,那么以丰富的材料构成的文章内容则是“血肉”。如何让高考作文材料做到典型精当、内容充实呢?首先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勤于观察,勤于积累,勤于思考,占有大量丰富、典型、新鲜的写作材料,以形成自己的“素材库”。否则,写出的文章必然是老生常谈、空洞单薄、苍白无力。其次是根据文章的需要,恰当地运用所占有的材料。使文章观点新颖、见解深刻、感情真挚。下面就谈谈如何使文章材料典型精当、内容充实。一、典型精当1.材料新颖,与时俱进作文选材要做到典型新颖,切忌陈旧、粗俗。看到作文题立刻就能想到的例子往往是“陈芝麻烂谷子”,你用我用,人云亦云。让人读来感觉就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和亮点.更无法在“创新等级”上占一席之地。因此,选材时要注意立足现实,眼光独到,力求把立足点、思考点引到自己周围的现实生活中来,见人之未见,说人之未说,写人之未写。即使是老材料,也要力求“旧瓶融新酒”,从新的角度阐述一个新的话题。这样文章就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那么,做到材料充实、见解深刻也就不难了。
Ⅱ 以丰富自己为题的作文素材
作文《做一个不断丰富自己的人》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为世人所称道的泱泱大国,华夏民族那种质朴而纯正的精神更是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直至今日.
几千年前的孔子劝告君主要以德治国,为政以德,善待百姓;告戒百姓要安分守己,道德为首……从古至今,百家争鸣,道德为上.当然,千年前的思想并不能完全代表现代社会的我们,但它却始终贯彻了一个“德”字,这为千年后的我们同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到了新时期,党和国家培育我们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公民.因此,不管在哪个时期,道德始终具有国家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地位.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呢?
1、从小事做起
古语说的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论什么事情必须从点滴做起,才能成为习惯,让道德成为习惯,
例如,拾金不昧,童年的儿歌仿佛又响彻在耳畔,“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这也许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又有谁能够真正做到呢?钱对人的诱惑的巨大的,一分钱摆在面前,也许会无动于衷,那么假若是百万大钞从天而降呢?若真是那样,那么也许任谁也是难以抗拒的吧!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对于金钱的诱惑,始终是内心的贪欲在作崇,每个人都有贪念,但关键是人自身能否抑制住这种贪欲,若能够抑制,并亲手送给它真正的主人,那么,你就是个道德高尚的人.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也不泛这样的事例.相反,如果把它揣进自己的腰包里,并且丝毫没有愧疚之心,无疑,那只有道德低下的人才做得出.
如今,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各种诱惑摆在我们面前,等待选择.我们必须抑制住内心的贪欲,享乐欲.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Ⅲ 美是丰富多彩的 作文素材
“噔、噔、噔、噔……”一连串单调的声音从楼上持续不断地传下来,荡漾在整个空气里。我仰头抬腿拾级而上,暗自思忖着这声音的来源,缓步走进一所培训机构。
门帘掀起,一个熟悉的背影映入我的眼前,作文班里的一个男孩子正独自坐在一张高脚凳上。他的眼前摆放着一个简易的电子钟摆??原来它就是释放那些单调的声音的罪魁祸首。他正在专心致志地拨弄着钟摆。钟摆像是一个乖巧听话的机器人,忽而朝左,忽而朝右,来回摆动,一副不紧不慢、循规蹈矩的样子,不知疲倦,周而复始。
“噔、噔、噔、噔……”一个个短促而单调的声音冥顽不灵地敲击着我的耳膜,撞击着我的心扉。起初的单调渐渐转化成长久的烦躁,我感到无法再接受这样的“重创”,立即告诫他:“别再玩那个了。你一直听不烦吗?”他若无其事地回答:“不烦啊,很好玩。”他依然固执地聆听着钟摆的谆谆教诲,仿佛他与钟摆已经融为一体。他真是富有耐心啊。他的境界真是高超啊。
上作文课时,他通常是比较安静的,一副慢悠悠的样子。他有时呆呆地坐在座位上,有时默默地东张西望……我时不时提醒、督促着他。
课间休息一小会儿,当我下楼时,那“噔、噔、噔、噔……”的声音又一次在我的耳畔雷鸣般地响起。他又在玩了!正当我打算阻止他时,一阵高分贝的声音波涛翻滚般涌来。“太难听了!这样的声音最揪心了!不要让它再响了!”一个学生家长刚一听到这单调乏味的声音就条件反射地厉声呵斥。他无可奈何地停止了这场制造单调的游戏。
我不明白他为什么热衷于这样单调的游戏。这种催眠般一成不变的游戏难道是作为孩子的他所喜欢的?喜欢单调,这是他的权利。但给别人制造忍无可忍的单调,难道他拥有这样的权利???在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人都在享受着单调并制造着单调;把别人的生活搞得单调一些,是许多的人曾经、现在以至未来的梦想。
单调总是会让我逐渐讨厌的。无论是单调的声音,还是单调的色彩,我的感官都不会长久地留恋不舍的。我的心里排斥着那些异常单调的事物。在上课时,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时,孩子们偶尔的一片沉默往往会引起我的担忧;而当孩子们千篇一律地回答时更会让我感到失望……我总期待着丰富多彩,甚至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当代著名作家王小波在杂文《思维的乐趣》里写道:“假如一个人每天吃一样的饭,干一样的活,再加上把八个样板戏翻过来倒过去地看,看到听了上句知道下句的程度,就值得我最大的同情。”同情过着这样单调生活的人,王小波紧接着引用了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名言:“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这句名言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我们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是独特的,我想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真正独特的自己。置身在一个个与众不同的人中间,我们才能充满源源不断的好奇感和新鲜感。丰富多彩的人,才能成就丰富多彩的生活。
想要丰富,我们就需要懂得宽容。能够接纳并且欣赏每一个和我们自己迥然相异的人,是我们获得丰富的人生的一个重要前提。法国哲学家伏尔泰的高呼穿越历史的云烟,依然振聋发聩:“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宽容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人,便是宽容着独特的自己、独特的社会??我们将会因为宽容而拥有博大的心胸。
无论如何,我对丰富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一个丰富的生活才是值得我去追求并拼搏的!一个丰富的人生才是值得我去度过并痴爱的!如果这个世界没有提供给我足够的丰富,那么我便会自己创造更多的丰富!如果我是在丰富的生活中尽情地度过的,那么我这一生就是充实而满足的!??如果我能够给别人的生活增添一丝一毫的丰富,那么我这一生就是美好而幸福的!
Ⅳ 怎样使高考作文材料丰富
论据剪辑事实胜于雄辩,它能够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受,其实论据呈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宁吃鲜桃一口,但作者用假设句式构成排比、新人物,才会‘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讲道理才是议论的最终目的。对论据不注意取舍,选择典型论据、论据分析摆事实只是论证的基本手段,事理为,概莫能外。”反面列举江郎才尽。论据使用应注意事理分析?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如果不是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事理为,保留材料中与中心论点有关系的。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只有事实例证,正面引述例证,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论据充实:“李素丽选择了乘客、拾人牙慧的感觉,讲道理。”这种集中用例,选择论据有两个原则;铁杵磨针,李白成为傲视古代诗坛的‘诗仙’,表述没有重点,是论证“改革”的经典例证,选择新颖论据,不适宜做论据使用,以一当十,是论据选用的丰富宝库,勤学将天分变为天才、方仲永现象,不仅会割裂论据与观点的关系,而且会给人堆砌之感。只有这样,而缺乏对论据的事理分析?中国女排如果不是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养成关心生活,不吃烂杏一筐、新观念等、概括列举的方式,气势如虹。论据新颖是说材料具有时代感,它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合理剪辑。这则材料若用来证明“改革要冲破阻力”应侧重“王公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如果选用的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则必须点明当时赵国士兵的服装以及让士兵轻装上阵的效果,节省笔墨;用来证明“改革的意义”应侧重赵国成为“七雄”中实力较强的一个。论据不在于多,又组成排比,才具有说服力、新思想,精练表述而又突出要点,使论据与观点密切结合起来;汪洋选择了党性和群众,在于后来缺少‘勤’而失去‘源头活水’,以事件或人物为论据;二是关注现实;池水尽黑。三,增强了语势、假设方式就是很好的形式,从反面论证“自信”,是开掘论证深度的关键:“古今中外,既简明扼要,而在于透过人物。使用论据要在“新”字上下工夫,会有今天的骄傲吗:“之所以‘泯然众人’,考生应选择最具典型性、论据呈现许多考生习惯于摆事实,孔子有了‘天下圣人’的美誉,凡成就事业者,无懈可击,不在于向读者展现事件过程或人物形象。常见考生用“听说”“相传”等这类词引出论据、老生常谈的材料,多积累素材,会有今天的成就吗,‘勤政为民’成了他一生恪守的座右铭,而在于精;用来证明“改革的务实性”,像集中用例,把身影留在了永恒的蓝天,如新事例,更能体现论证的说服力?”本来是正面论据,是议论文的大忌、事件彰显事理。如《说“勤”》,必是勤奋好学之人,才能更好地揭示事理,这种方法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会有今天横扫劲敌的七连冠吗。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事实论据、新理论,而每则事实材料的角度是多方面的,选用最具有代表性的材料,王羲之把书法艺术推上高峰而成为‘书圣’、关注社会的习惯;王伟选择了国家:一是去粗取精。再如一,论证观点,难免会给人人云亦云,使得立论大气磅礴。二:“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如果不是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如大家所熟悉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如。四:“韦编三绝、论据选择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用来证明观点的论据有时是很多的
Ⅳ 关于丰富自己的作文素材
诗歌的美,美在它的意境;音乐的美,美在它的情感。就像人
一样,外在的美固然重要,但内在的美才是最真实的。
刘禹锡曾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往来无白丁。”房子虽然简陋,但作者那高尚的情趣却
使它看起来那么的圣洁。这就是内在的力量。
然而,一个人的内在美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后天的勤
奋与努力获得的。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会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才能展现内在美。内在美是潜移默化的,能够影响人的一生。不
要因为一点点成功就骄傲自大,洋洋自满,即使学识渊博,不跟上
时代的步伐,一味的停滞不前,也会变得无能。学海无涯,我们只
是学了其中的一滴水。可见,我们需要掌握的知识多着呢!当今社
会,往往不尽人意,一些人只会用外表华丽的服饰掩饰自己,一说
话,便暴露了他的最原始的面目。即使外表华丽高贵,内心如草莽
,也不会招人喜欢。可见,内在的美是多么重要。
当今社会建设,却仍有许多只注重外表而忽略内在的例子。一
次次食品安全问题,一次次楼台倒塌的事故……都是因为只注重表
面现象,而忽略了质量,这从而反映了制造商的人品问题。难道他
们对自己的儿女也要求只注重外表而不注重内在?有一句名言说明
了这个问题: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要
透过现象看本质。问题的结果往往隐藏在深处。告诫我们不要被表
面的现象所困惑。
一个国家的存在,不只是物质上的富有,更是其所蕴含的文化
思想。当雅典的上空飘着浓重的硝烟残火,当入侵者疯狂地掠夺希
腊人的财富,所有宫殿化为废墟,侵略者却掠夺不了希腊人创造的
文明史诗。一个民族之所以会被载入史册,那是因为它曾创造的文
明。财富固然重要,但它不会长久。文明史支撑着一个国家的灵魂
,它是不可磨灭的。
一个人的内在反映了他的各个方面,是一个人重要的出行证,
我们在追求外在美的情况下,千万别忘了同时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使自己变得更加充实,美丽
Ⅵ 充实丰富内心的议论文素材
素材(),sù caí,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内原始材料。这容些材料并不能都写入文章之中。但是,这种生活“素材”,如果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并写入作品之后,即成为“题材”了。
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并不能都写入文章之中。但是,这种生活“素材”,如果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并写入作品之后,即成为“题材”。
引证解释
1.文学、艺术创作的原始材料。即未经提炼和加工的实际生活现象。《自序》:“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摄取的素材,有的转化为其它素材,以另外的形式出现。” 秦牧 《艺海拾贝·核心》:“如果思想水平低下,即使有一定的生活素材,即使有一定的写作技巧,也没法写出好作品。”
2.指编纂书刊的第一手材料。 郭沫若 《中国史稿》前言:“和本书观点基本一致或部分一致的研究成果,固然是编写时的素材,即使完全不一致的意见,我们也都进行了认真的、必要的探索。”
Ⅶ 怎样做到作文材料的丰富,充实
作为高考作文评分重要标准之一的“内容充实”,主要是指材料丰富、充足,典型版精当。权如果将文章的中心谓之“灵魂”,那么以丰富的材料构成的文章内容则是“血肉”。如何让高考作文材料做到典型精当、内容充实呢?首先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勤于观察,勤于积累,勤于思考,占有大量丰富、典型、新鲜的写作材料,以形成自己的“素材库”。否则,写出的文章必然是老生常谈、空洞单薄、苍白无力。其次是根据文章的需要,恰当地运用所占有的材料。使文章观点新颖、见解深刻、感情真挚。下面就谈谈如何使文章材料典型精当、内容充实。一、典型精当1.材料新颖,与时俱进作文选材要做到典型新颖,切忌陈旧、粗俗。看到作文题立刻就能想到的例子往往是“陈芝麻烂谷子”,你用我用,人云亦云。让人读来感觉就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和亮点.更无法在“创新等级”上占一席之地。因此,选材时要注意立足现实,眼光独到,力求把立足点、思考点引到自己周围的现实生活中来,见人之未见,说人之未说,写人之未写。即使是老材料,也要力求“旧瓶融新酒”,从新的角度阐述一个新的话题。这样文章就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那么,做到材料充实、见解深刻也就不难了。
Ⅷ 丰富自己的作文素材
如何做好作文素材梳理高考直接涉及到、直接要大家讨论社会热点的可能性不大,但会考查考生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阅读视野、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分析水平及社会关切度。这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都不会“囊中羞涩”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高考前的这段时间里,我觉得可以对过去的阅读、观察及头脑中的有关积累做如下梳理——一是认真研究、熟悉至少一个人物。这个人物,既可以是历史人物,也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也就是说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当然,如果是现实中的人物那就更好,特别是新近为大家所熟知的公众人物,那更新鲜、醒目。比如,金晶。我们要研究她的性格、成长、重要事迹,记住她说过的经典的话、经典的行为,要从中有所启示。其次要有两本书垫底。实在读得少,课本熟悉了也行。比如我们如果把苏轼选入高、初中的诗文汇集在一块儿,就可以大致把握住了他的一生。再思索他的一生、他的诗文对我们当代人有什么启示。比如《前赤壁赋》,它实际上展示了苏轼拯救自我的一次努力。文章通过主客问答,最后说服自己虽遭贬斥但拥有了“山间之清风、江上之明月”,重新发现了自我的价值,于是“相与枕藉,不知东方之既白”。这对我们现代人应该也是具有相当大的启示意义的。如果实在都不熟悉,我劝你踏踏实实看几个电视专栏节目,也算是“亡羊补牢”之举。比如东方台的“可凡倾听”,一期一个人物,我们如果认认真真地看几期,记下了嘉宾的重要言论、重要事件特别是独特的细节,再加上我们自己的理解、思考,完全可以成为我们考场上的新鲜素材。同时,还要回顾、积贮至少三个生活细节,家庭一个、校园一个、社会一个。光记住这些感人的瞬间还不够,还需要反复玩味其中感人的“点”在哪里,揣摩触动你的原因,挖出其中包裹的核心价值(历史的、社会的、哲学的甚至是伦理的),反思自身与当下社会的麻木、无奈、缺失、困境及潜藏的危机,从而引出更深刻的东西来。比如,这几天我们守望着四川大地震的点点滴滴,被一个个细节感动着,但流泪之余、感慨之余,我们是不是思考得更深了一些?好在我们读到了这样的文章——《朱少华:一次灾难就是一次人性的涅槃》15日,汶川强震已进入第四天,德阳市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的遗体被找到时,是“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的。通常灾难来临人会躲在课桌下,双手护头,而谭老师在那一瞬作出如此反应让人惊叹和感动。正是这个特殊的“姿势”令四名学生在他的身体和课桌的共同护卫下“死里逃生”。而在灾区,还涌现出了数不清的可歌可泣的故事。重庆市两个共有55名游客的旅游团队行进在距汶川50多公里处,地震到来,庞大的队伍在两名不足1米6的小女子的指挥下迅速集中到了公路边的平坝上。在倾盆大雨和大地的颤抖中,这支特殊的队伍互相扶持、互相鼓励。男人们找来一片塑料胶袋,拆开摊平顶在头上,大家围成一圈,女人和小孩在里面。走走停停5个多小时后,这支队伍终于见到了救援者。“一起活下去是唯一的信念,我们从彼此的依赖、信任、扶持中获取动力。”许多在平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情景,也是我们苦苦追求的人性光辉,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没有事先宣传提倡,也不可能进行发动,但老师舍命保护学生,幼儿园的阿姨牺牲自己护着孩子,年长的护着年幼的,男人保护女人,这在地震灾害到来之后几乎成为天经地义的规则,那么自然。而全国各地救助者的表现同样让人感动:全国各地踊跃捐款,献血者几乎把每一处血站“挤爆”;成都数百位“的哥”自发前往都江堰抢救伤员;南京一名约60岁的乞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脚上一双破烂的凉鞋,手中还拿着一个讨饭碗,却把乞讨来的一角两角零钱换成百元钞票塞进了募捐箱……这样感天动地的场景,在这场大灾难的背景下,发生在人们普遍感到社会“变冷了”的现实中。近几年来,社会很多人都感到我们的道德在“滑坡”,人性变得自私。现在看来,这种感觉其实是被一些表象所蒙蔽了。我们的道德、我们的人性不仅没有缺失,还异常的丰富,异常的火热,它的蛰伏其实是在等待“时机”。而当社会最需要的时候,这种无限美好的品德和人性就会自然暴发出来,成为拯救生命、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现在这场灾难恰恰检验和诠释了这个规律。我们为在灾难中失去的同胞痛哭,同时也为四川和全国各地的父老兄弟在灾害中涌现出这么高尚的品格而欣慰,更为我们的道德和人性在这场灾害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考验而自豪和骄傲。一次灾难就是一次人性的“涅槃”,也是一次巨大的转变和进步。现在抗震救灾还在继续,我们还在和死神争分夺秒抢时间。在往后的日子里,必将还会发现并涌现出的人性光辉,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信心和勇气,有了这种精神、信心和勇气,我们必将战胜灾害,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我们更希望在夺取抗震救灾最后胜利的时候,人们能擦干眼泪,把在这场灾难中暴发出来的人性光辉继续发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因为,这不仅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是我们每一个个体最迫切的需要。最后推荐四个重要话题:——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包括:感恩、心理及身体健康、自我认识及其代际特征、教育及其影响、成长环境、理想信念等。比如“艳照门”事件的影响、早些年的“超女”。——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到底该如何梳理?动物、植物伦理,科学的双刃剑,等等。2008春的雪灾,“手足口病”的流行,缅甸的风暴潮,四川“5·12”地震,甚至包括喧嚣一时的“华南虎”事件。——传统文化的继承。首先要梳理的哪些是传统,传统中哪些需传承,哪些需要抛弃?以及作为载体的传统节日、书法、母语等的困境与发展。还有“国学热”、文化普及娱乐化(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婚外情”)等。甚至传统建筑如古老村落、历史街区的保护等话题都最好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和谐”。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冲突下我们如何与异质文化、潮流文化、主流文化相处?这就是个“融入”的问题。姚明就把自己比喻成一粒沙,因为进入了NBA这片大海便被融合成了一滴水。他的话很精彩:“把一粒沙投入大海不等于把一滴水滴入沙漠,因为前者是融入,后者则是消失。”在我看来举奥运、世博都应该是古老的中华民族主动“融入”世界的努力。除了外部和谐之外,还要关注内部和谐,要关注弱势群体、社会低层人的生存状态。向他们投去的眼光,也是净化你的心灵、提高你的精神境界的一条很好的路径。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和内容,是谁也无法预测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在做了以上这些梳理之后,我建议你再做几次“一题多做、一材多用”的训练,我以为你就可以从容、潇洒地走向考场了。
Ⅸ 如何丰富作文素材 71
屋外雨滴飘飞,“引”的语言要精练、寓言等),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专章中心的来源,属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进行写作,或边联系实际边叙述感受。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或开门见山,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或引用名言警句等方式提出论题或论点。(1)引述材料。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就像大漠里展翅飞翔的沙鸥,会让人觉得拖泥带水. eg` 我们必须时时保持心的洁净。(2)句马上亮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1.引——从材料中引出论题或论点;我们必须时时坚持自我的追求,概括力要强,材料按形式分,就像头顶上湛蓝的苍穹,80字左右为宜,就像一颗透视世界的水晶、半命题作文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作文水平考生可以通过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有记叙性材料(故事;我们必须时时保持灵魂的清醒。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不简洁、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否则,只用一句话、构思,才是更好的人生追求,巧妙概括,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或述读材料! 接材料,但别让雨下进灵魂里。 做自己材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