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年俗作文800字 北方
进入腊月,北方的天气就变得严寒起来,民间有“寒冬腊月”的说法,并不为过。先是凛冽的北风彻天彻地地刮上一阵,伴之而来的往往是扬扬洒洒的鹅毛大雪。早晨起来推门一看,霍,简直是人间盛景!千树万树梨花般盛开,到处银装素裹,冰清玉洁。天空也还是灰蒙蒙的。这时,北方人都知道,令人期盼的中国年款款而来。
忙碌了一年的乡下人终于可以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筹划着怎么过这个传统的节日。孩子们是放假了,他们进门的时候都笑逐颜开,个个捧回一张大大的奖状或者红红的喜报,这是他们当然更是家长们最丰硕的收获。当然,可能还有孩子没回到家,大人便向邻家的去打听,知道他们又去了村里的水池坑里滑冰。腊月天寒,冰冻三尺,这也是小孩子们最为得意之时。一放学,大家成群结队,斜挎着沉甸甸的书包,抱着自家的小板凳,急匆匆往离学校半里多路的水坑里跑,那里的冰结得足以承载全校的学生。孩子到了以后,让板凳四脚朝天,坐在上面,用脚奋力一蹬,便箭也般的飞了出去,那些飞得远的必引来其他孩子们的艳羡。更有趣的,三个孩子在一起滑冰,前后各一,来来回回推中间那个孩子的板凳,这样在冰上就有了更多的风采。远处传来大人们呼喊孩子的声音,夹杂着刺骨的寒风,但这些对孩子们来说,都是耳旁风,他们的心全在这溜光溜光的冰上。
北方过年的第一件事是破冰捕鱼。熟悉北方乡村的朋友都知道,十里八乡的村里没有无大坑的,这些坑来历各异,但大都处在村子中央。夏季雨水勤,坑满濠平。到了养鱼时节,就有专人买些鱼苗放养在里面。一到冬天,鱼已吃得膘肥体壮。也就在腊月二十左右,人们开始用水泵彻去坑里的水。水抽得差不多时,活蹦乱跳的鱼便进入人们的视线。坑的四周,围得人山人海,大家伸长脖子,凝神定气地盯着一窜半米来高的大鲤鱼,“啧,啧,啧……”惊羡声不断传来。一条又一条鲜活的大鱼被抱上来,又引来不少大人小孩的围观,捉鱼者眼里放出奇异的光采,在一片赞扬声中又下坑去捉。一个多小时后,捕鱼者不再下水,胡意留下一些,然后大声喊着“放行了”,这就宣告水里的鱼主人家已经不要。这时,有些半大小伙子早已沉不住气,脱掉鞋子,跳进水里去捕捉剩下的鱼。很快就有人捉到,跳上岸,鞋子也顾不得穿,抱着就匆匆忙忙地跑回家,他要把这条好消息告诉准备过年的父母还有妻儿。
“三祭灶,四扫屋,五蒸馍馍,六杀猪”,这是北方年的习俗,当然这“三”或“四”指的是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是一种虔诚的仪式。灶神,是请来的,说是请其实就是买。眼看快到祭灶了,便有那些善于印制灶神的人挨家挨户送。人们恭恭敬敬地接过来,付钱,然后像得了宝贝似的捧着,贴到厨房靠近锅灶的地方。这时最好撮一捧草灰,插一炷香,点燃后,再磕上几个头。这是对灶神的敬爱,也是对来年平平安安,丰丰收收,喜喜悦悦的期盼。可要知道,小孩子在祭灶神的时候是不能靠近的,他们只能远远地望着穿得花花绿绿的灶神,好奇地想看得更清晰更仔细一点。到现在,我还不明白孩子到底为何不能参与这一喜庆之事。
扫屋,当然是除旧布新之意。二十四那天,早早起床,吃一顿美食之后,家人开始布置任务。大人好说,自当挑选重活或大活干,小孩子们的职责大概就一个,放鞭炮。前些年,乡下不富裕,但扫屋的鞭炮是要买的,或多或少,这是孩子们盼望的日子。鞭炮不在多少,有就行,特别是家里孩子多的,头天临睡之时每人分得三五个小鞭炮,那就会兴奋得彻夜难眠。当大人把绑好的扫把举起来开始扫屋的时候,毕毕剥剥的鞭炮声就响起来,与其他人家的相应,此起彼伏,整个村镇便祥和起来,沉醉在美美乐乐之中。
蒸馍馍是北方最富有年味的一个环节。真的过年了,馍馍就要蒸得量大且花样繁多,一般情况下,年后要吃到出了正月才行。现在人们省却许多麻烦,不再劳神费力去蒸馍,其实,也就销蚀了许多年味。到了腊月二十五,人们早早和面,孩子们还躺在被窝里时,大人们已经蒸出了一锅喷香喷香的馍馍,那四溢的香味缭绕在梦中,真是奇妙的感觉。所谓花样繁多,一般是黄的、黑的、白的以及杂色的几种。黄的是玉米面的,黑的是地瓜面的,白的当然是小麦面的。有些人家独出心裁,几种面混和,再掺上些大米面,就做成了杂色的。黄的和黑的都可以做成实心的,然而也可以变成另外的花样,比如,玉米面的,可以把地瓜和红枣煮熟,搅成馅,外面用黄色的皮一包,就做成了另一样。地瓜面呢,一般做成窝窝头,也就是中间是空的;小麦面的也可以包成包子。更为精妙的是,人们有时用红枣做成“花山”,一层又一层,上一层总比下一层少一些红枣,最上层只有一颗,用白面缠绕固定,远远望去就似一座小山,样子非常美观。所有做成的馍出了锅一律要先供养天爷爷的,大人们用碗盛好,端到家里面的台桌前,虔敬有加,口中念念有词,都是些祈福一类的话,然后,连馍带碗放在那儿。
B. 5000字作文年俗
年俗
红彤彤的对联、喜艳艳的门神、热腾腾的团圆饭、乐融融的全版家福……人们刚刚度权过了十年一遇的冰天雪地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天的到来。春天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重要的一天,还蕴涵着许多中华民族悠久的古老文化。
春节有许多年俗:日、贴春联、贴年画、剪窗花、放炮竹……其中“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里面有蕴涵着什么故事?带着疑问,我跑去问奶奶,奶奶告诉我:倒贴“福”的习俗来源于清代恭新王府。一到春节前夕,大管家为了讨恭亲王的欢心,就写了许多个“福”字叫人贴在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有一个家人因为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很恼火,大管家解释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现在,大福真的到(倒)了,表示吉庆之兆。”恭亲王听了之后心想: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所以,他十分高兴,就重赏了大管家和他的家人。事后,倒“福”字的习俗就由达官府第入各家的老百姓。
所以,倒贴“福”字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听完奶奶的讲述之后,我才知道年俗也很有趣!
C. 天津过年习俗作文结尾
啊!这是一派多么祥和、热闹的景象啊!这就是我家乡最独一无二的习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爱我的家乡,爱家乡独有的习俗!
D. 关于赣州年风年俗的作文
朋友,您到过我的家乡——赣州吗?您也许会认为这不过是一个小城镇,人流稀少,道路狭小、破旧;城内池塘星罗棋布;卵石街巷青砖灰瓦,房屋不超过三层楼高。其实,您如果听我娓娓道来的话,就会发现我的家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当您走进我的家乡,您会发现一条清澈的赣江水穿城而过,一座挺拔的峰山拥抱着城池,一座座木船浮桥,一幢幢古色古香的骑楼建筑,一道道历经风雨的宋代古城墙,构成了一幅完美的水墨丹青卷。如今的赣州城真是“街道宽敞沥青铺面,霓虹闪烁商城兴旺;立体交通方便快捷,鳞次栉比高楼大厦。”
以前,走进我的家乡,您会发现货郎挑担,手执摇鼓,游街串巷,大声叫卖,送货上门。而如今,矗立的高楼大厦中,商业店铺一家挨着一家,里面是明亮的的灯光,攒动的人头,密实的货架,琳琅的商品……
当您走进我的家乡,您会发现原来庸俗的过节习俗和落后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赶新潮;健身休闲成时尚。瞧!在奥林匹克广场,从晨曦微露到夜幕降临,锻炼身体的人络绎不绝。他们有的跑步,有的练拳,有的做操,有的舞剑,有的打羽毛球……偌大的体育场如春潮涌动,热闹非凡。
当您走进我的家乡,您会有更多惊喜的发现……
赣州的变化,在我们年轻一代有力的书写下,变得更宏伟,更美好!
E. 关于年俗的作文
以年俗为题的作文
尽春回,按着我国农历时序即将进入春节。
提起春节,确有很多民俗趣闻值得记述和回味。“腊鼓催年”,这种传统习俗一般从“腊八”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后。用各种米、豆及栗子、小枣等熬成的“腊八粥”,至今也是人们喜食的应节食品。“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旧时俗称“祭灶”。祭灶以后,人们开始准备过年,扫房、洗澡、理发是必不可少的,以干干净净过大年。春节前夕,贴春联、买年画,这是年前一项重要活动。“新年新月共新春,花红对联贴满门”,春联不仅是节日的装饰,也是人们对未来的寄托,对新春的祝颂。年画,过去主要突出一个“喜”字。这种民间的文化艺术品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也显示着一种招人喜爱的魅力。
农历除夕和大年初一是春节的高潮。从儿时记事起,我印象中除夕和大年初一既不许动剪刀,也不许说不吉利的话,尤其除夕夜间,家家户户几乎一夜不睡,叫作“守岁辞岁”。三十晚上的团圆饭,讲究在半夜子时合家聚到一起吃,叫作“更岁饺子”,明清时期,也曾叫过“煮饽饽”。当时民谚说:“煮饽饽,皮儿薄,馅儿多,婆婆吃了笑呵呵,一家满张罗!”这也意味着吃完饺子即开始进入新的一年,也是为了取个吉利。
拜年,是春节期间一项主要活动。大年初一,亲朋好友相见,总要互致问候,相互祝福,正如古籍中所记载:“车马喧阗,追欢竟日”,春节达到了高潮。如今这种活动仍然不衰,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逛庙会,是春节期间另一番盛况。以北京来说,庙会很多,如著名的“都中巨观”白云观,历史悠久的“厂甸”等等。有一年正月初我去逛庙会,只见商贾云集的庙会市场,不仅可以买到各种传统商品,吃到各种地方小吃,而且也能观赏到民间组织的各种“花会”,如秧歌、高跷、旱船、中幡等等,各怀绝技,五花八门,好不热闹。据说,过去“丰台十八村”的“花会”很著名,至今在当地还流传着“后泥洼的棍,前泥洼的幡,孟村的旱船跑得欢,樊家村的童子众会参”。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再过几天就是农历癸未羊年。时值改革开放的大好年代,祝愿朋友们过一个吉祥如意的大年!
只找到一篇哦
抱歉
☆╭┐┌╮☆°.·
╭┘└┘└╮∴°☆°
└┐..┌┘ ———╮∴°
╭┴——┤HAPPY ├╮
│o o│牛YEAR │●°
╰┬——╯ │ ∴°
F. 应城过年习俗,作文、结尾怎么写、、、
开头;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曰——春节,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忙忙碌碌…… 结尾; 真心希望今天全国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快快乐乐,没有烦恼,但千万不要“玩物丧志”哟! 开头;盼啊!盼啊,眼看春节就快到了,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坐着火箱围着火炉看电视,还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
结尾;人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啃着美味水果,手里燃放鞭炮烟花……大人小孩们载歌载舞,忘情地玩个痛快! 开头; 春节即将来临了,我知道大家一定非常喜欢过春节。因为大家可以贴春联、看春节联欢晚会、走亲访友……
结尾; 在这个春节,我初步学了点写毛笔字的技巧,真是比得了压岁钱还更高兴,还更实惠。 开头; 盼啊,盼啊!终于盼到了春节的这一天。我们有得玩啰!新又到了,往事如风,把我以前的记忆全部都带走了,这一年又开始了我的新生活。 结尾; 夜深了,街上的人渐渐少了,尽管如此,我还是舍不得离开,妹妹拉着我,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父母早就睡下了,他们被春节的喜气带入了甜美的梦乡……
G. 关于年俗风情的作文
在我的家乡,每到年末,每家每户都要祭神。
祭神的前一天,进行掸尘(打扫卫生)。大家一起把屋里的每个角落打扫干净,桌椅、灶台,全都拭擦一遍,寓意:把这一年的邪祟扫除,迎接新年的到来。再从街上买来鸡、肉放在大锅里煮熟。第二天凌晨,大人们早早地起床,穿上新衣服,梳着时尚的发型。祖孙三代(或父子两代)从屋里抬出八仙桌,对着大门,寓意拦住所有的好运。
桌上摆着大块的肉,足足有七八斤重;整只的鸡,嘴上衔着三根葱,表示健康聪明;两条大鲤鱼,表示年年有余。它们的摆放也很有讲究:鲤鱼的头朝里,表示余进来,鸡的头朝外,表示大家都知道健康聪明。其它还摆有年糕、苹果,年糕表示年年高,苹果表示平平安安。所有的食品上面都覆盖着一小张红纸,寓意来年红红火火。听老人们讲:所有的祭神食品,不能放十种,一般都放八到九种。因为“十”表示十全十美,而十全十美的生活也就没有了生活追求的目标。看来祭神中也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鲁迅的作品《祝福》中,也有类似的祭神仪式。如果,鲁迅先生能活到现在,他一定会发出感慨:为女性的解放而欢呼。因为,家乡现在祭神的风俗中,男女地位相同,他们都能与祖、父辈一起祭神。当然这一风俗的改变是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以后才出现的。
听妈妈说,这种祭神的风俗在破四旧的年代曾被禁止了十多年,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提升了,电脑也进入了农家。农民祭神不是愚昧的迷信,它是一种年文化的呈现。它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希望。
过年祭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知起源于何时,它的形式在变,但它的核心文化永远不变,追求美好的生活是人们共同的心愿。年俗
红彤彤的对联、喜艳艳的门神、热腾腾的团圆饭、乐融融的全家福……人们刚刚度过了十年一遇的冰天雪地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天的到来。春天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重要的一天,还蕴涵着许多中华民族悠久的古老文化。
春节有许多年俗:日、贴春联、贴年画、剪窗花、放炮竹……其中“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里面有蕴涵着什么故事?带着疑问,我跑去问奶奶,奶奶告诉我:倒贴“福”的习俗来源于清代恭新王府。一到春节前夕,大管家为了讨恭亲王的欢心,就写了许多个“福”字叫人贴在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有一个家人因为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很恼火,大管家解释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现在,大福真的到(倒)了,表示吉庆之兆。”恭亲王听了之后心想: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所以,他十分高兴,就重赏了大管家和他的家人。事后,倒“福”字的习俗就由达官府第入各家的老百姓。 所以,倒贴“福”字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听完奶奶的讲述之后,我才知道年俗也很有趣
H. 年俗作文
每个地方都有年俗,我家乡的年俗也很有趣哦!大扫除,年夜饭,守岁,贴对专联,放鞭属炮,发利是。。。。。。
我最喜欢的年俗是收压岁钱,相信每个小朋友都喜欢这个节目吧,嘿嘿。每到过年,晚辈给长辈拜年,祝福长辈身体健康,长辈们就会给我发红包。我将每年收到的红包攒下来,存到银行,到现在已经比较可观了。
过年时我们都会放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宣告了新年的到来。“爆声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买很多鞭炮,焰火,在晚上放,特别好玩。
吃团年饭。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是大家期待已久的聚会。不管平时工作/居住隔有多远,到了这个时候,大家都会和亲人聚在一起享受这快乐难得的团聚。
贴对联: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还记得去年春节我家门上贴的对联呢:
上联:合家欢乐迎富贵
下联:满门平安好运来
横批:万事如意
这就是我家乡过年的风俗,怎么样,丰富多彩吧!
I. 过年习俗作文600字
过年了,年前的大雪冻不住大街小巷里热闹的鞭炮声,人们的脸上都荡漾着愉快的笑容。说起过年,免不了提到吃。对于吃,杭州人更是妙“手”生“花”。大年三十夜,杭州人家里一般都备有几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猪大肠叫做常常顺利;鱼圆肉圆称为团团圆圆;鲞头煮肉就是有想头;春饼裹肉丝暗指银包金丝;黄豆牙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长生果;黄菱肉、藕、荸荠、红枣四物并煮美其名曰有富,杭州话藕的谐音为有,黄菱肉形似元宝,音形相加等于有富。 吃完年夜饭,来看看杭州人过年的活动吧:杭州过年的娱乐活动大致有锣鼓、纸鸢、龙灯和花爆4种。所谓锣鼓又称年锣鼓,在大锣大鼓之外,加上脆鼓、小锣和竹板。年锣鼓在正月初五之内,多为商家所用,另外,年锣鼓还有为其它娱乐活动喧染助兴的功能。杭州人对各式年锣鼓有自己的说法:只闻其声不闻其词的取名为元宵鼓、招财鼓、雨夹雪和七五三;既闻其声又听其词的叫做十番、风云会和丝弦锣鼓;既无节奏又无言词的杭州人统称为乱劈柴。所谓纸鸢就是“鹞儿”。鹞儿用细竹为骨,制成飞禽形状,用纸或绢粘在上面,穿上线迎风放飞。杭州人向来心灵手巧,鹞儿的形状多彩多姿,有蜈蚣形、蝴蝶形、美人形、月亮形、星形等等;还有以竹为笛,把它绑在鹞儿的头上,使风声入笛,其声如筝,这种类型的鹞儿才是风筝。另外,过去杭州人还别出新裁地用很长的纸条,粘在小竹圈上,套在线中,等到鹞儿放到高处,将竹圈和纸条附线迎风而上,被杭州人称作灯鹞。龙灯的涵义比较宽泛,说小了它是用纸或绢蒙成各种形状,能够为燃烛避风的灯罩;说大了它就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灯会的统称。原先杭州的船灯,一般以细木为骨,扎成船的形状,再蒙上皮纸或嵌上玻璃;还有马儿灯,用细竹扎成马的形状,但没有四条腿,用纸糊上,分为前后两截,每截当中点燃一支蜡烛,分别系在儿童前后身上,象骑马的样子;再有走马灯,灯中竖以麦秸,秸下插在细钉当中,灯的上面是纸制的风车,四边挂着纸剪的人和马,用烛烟驱动风车,旋转灯上的人马。走马灯和船灯,只能悬挂不能行动,而其他形状的灯则可以随龙灯大队一起喧闹于大街小巷之间。 花爆就是烟花和爆竹的总称。最大的称烟火,要在空旷处搭架引放,以看烟花流荧为主;其次是花筒,小大由之,老少咸宜,点燃后既听其声又观其形;再次是炮杖,尤为少儿所喜,燃放后只为听其惊心动魄的一响。那时候杭州百姓燃放的花爆,多为花筒,比较著名的有在木盆中施放的金盆闹月、在池塘河溪中施放的水老鼠,以及不受地形限制,各到各处都可施放的九龙取水、二龙戏珠、白鹅生蛋、老鹳弹霞等等。一方水土酿就一方习俗。老杭州的过年习俗,反映了杭州人随缘、达观、仗义、机敏、幽默以及热爱生活、知书识礼、乐趣自取的一方民风,这实在是杭州人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