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二论赤壁之战作文
论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里著名的战役!曹操在赤壁之战里被周瑜和诸葛亮两人骗得团团转!已致最后狼狈而归,成为世人的笑抦!现在!我为你们分析一下赤壁之战曹操打败的原因。
原因一,曹操败在太骄傲。曹操拥有近百万大军!先后讨董卓、剿黄巾、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三国还未鼎立前的君主都被他所破。这次攻打孙权和刘备!他是有十足的把握取胜!所以就不免有些骄傲自大!看不起孙刘联手的威力!看不起诸葛亮和周瑜出的计谋。总认为诸葛亮是村中草夫!少智!周公瑾是个少年!无谋。
曹操派蒋干去东吴当说客!周瑜知道后!将计就计!大摆宴席!装酒醉!故意让蒋干留下来!与他同宿。事先拟好蔡瑁、张允的降书!放在桌上!让蒋干看到。又半夜说梦话扬言要斩曹操的头!又放蒋干让他把事情告知曹操。曹操听后!自然大怒!不分青红皂白将水军头领蔡瑁、张允二人斩首。而曹军又不识水性!以致赤壁之战败得如此狼狈!这正是中了周郎的反间计和将计就计。
原因二,曹操败在太爱才。谁都知道曹操爱才!前面说过,关云长斩颜良诛文丑!曹操重赏关羽!关公过五关斩六将!曹操毫不介意。周瑜就是利用这点!使用苦肉计!让阚
泽和黄忠去诈降!曹操起初还认为是计!可阚泽答得天衣无缝!操遂将他留下。之后庞统又降!操甚喜!并不疑。统授操连环招,将大小船只锁在一起。操应允。谁知!诸葛七星坛祭风!令操没有料到!赤壁之战因这东风和曹操爱才、骄傲才能取胜。
原因三,曹操败在刘备!孙权很团结。赤壁之战开打前!曹阿瞒将自己的八十三万大军诈称百万!让孙权吓得心惊胆战。不知要降还是不降!降,觉得膝于曹贼。没面子!不降,又怕打不过曹兵。因此找群臣商量。张昭等文官皆要降!鲁肃请来诸葛亮做说客。诸葛亮先激孙权!后又对孙权讲了两军联手抗曹的利益之处。然后用口舌将欲降的文官反驳一通!使孙权安心。
后在抗曹期间!周瑜常常对诸葛亮怀灭口之心!可都被鲁子敬劝住!曰,以大局为重。因此!孙刘两国之间才没有发生内讧!才不会让曹贼有机可乘。
原因四(曹操败在郭嘉死了!其他谋土皆无献策。
曹操是个爱才之人!手下谋士和将军众多。谋土中郭嘉和徐庶最为聪颖!可惜郭嘉在曹操攻打沙漠时半路水土不服!病死了(而徐庶则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哪能谈出谋献策。因此曹操在败走华容道后放声大哭!曰,“若郭奉先在!吾就不会如此,”其余谋士听皆羞愧。
原因五,曹操败在曹军不习水性。
这次赤壁之战!曹军的水军头领蔡瑁、张允原是袁绍部下!善水性!周瑜乃用反间计!操中计将两人杀死!而军中又无识水性者!遂叫毛玠、于禁代替。水军则尽亡于他俩手中耶。
❷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的作文250
课本中有一篇来文章,自叫<<赤壁之战>>。我读了这篇课文后,让我理解到一个道理。
<<赤壁之战>>是写北岸的曹操与南岸的周瑜打仗。曹军号称八十万大军,而周瑜的兵才三万。曹军正是周瑜的几十倍,这相差太远了。也许大家会以为,周瑜自不量力,怎么跟曹军打下去呢?我可以告诉大家,想错了。周瑜手下有一个叫黄盖的老将。他非常聪明,见曹军的船队用铁索连在一起,便知道了对方的弱点,想出了火攻这个办法。你说,聪明不聪明?他当然聪明。他知己知披,能正确估计双方的力量,利用对方的弱点,发扬自己的优点.能综合天时,地利,人和.还考虑周到,准备工作安排有序.这些说明黄盖难道不聪明吗?写信诈降,还说带上兵士和粮草,取得曹操的信任,让曹操高兴得没想到要防备.借用天气的变化,顺着东南风让二十条帆船驶向北岸,自己和士兵回军营.
我以前都以为古代人都很迟钝,不过读了<<赤壁之战>>这篇课文让我明白到:其实古代人并不迟钝.黄盖,他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可不是一般人想得出来的.古代人也许比现代人还聪明,所以我们不要少看古代人.可他又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遇到非常困难的事,不要只想着一种方法 ,要从多种角度去想方法.那这个困难一定会解决.
❸ 描写赤壁之战2百字作文
缩写《赤壁之战》
东汉未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曹操的兵士都是东方回人,做不贯船,他等士兵练好在水上打仗的本领后就下令渡江。
周瑜叫来黄盖和他一起商量对付曹军的办法。周瑜想到火攻是一个好办法,黄盖又想出一个怎样的打仗的好办法,对周瑜说子一篇,周瑜非常满意于是黄盖写子封“投降”信给曹操。曹答操看了这封信很高兴。
这天,曹操在船头看到黄盖来投降了(周瑜带着兵船跟在后面),便笑了。他高兴还来不及,不可能想到防备。
黄盖的船开到离曹操的船队不远处,叫人把船里的芦苇一起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曹操的船队。曹操的战船被铁锁迁着,无法散开一下子着火了。
不久,曹操的人马烧死的、绳死的不计其数。曹操坐小船逃上江岸。背后,周瑜的兵追来了。曹操见手下的兵无心,应战值得带他们逃跑。
❹ 要一些关于三国的议论文素材
评诸葛亮之三失
话说刘备落魄潦倒,无奈下只得依附刘表。天意之中竟遇到了水镜先生,因水镜一句“伏龙、风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从此开始了苦苦寻觅诸葛亮的征程。刘备曾请教徐庶:“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譬如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而事实上诸葛亮不出其室而知天下;以一己之力力促孙刘联合,大败曹操;诈取荆洲,力夺东西二川;辅佐阿斗,平南伐北。以此四者,便完全超乎徐庶的评价;考虑到对手的强大和己方的不足,做到此地步,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但诸葛亮还是犯下了三大败笔,此三笔冥冥中注定了刘备集团的最终失败。
一失 华容道放走曹操
赤壁之战的诸葛亮就是神,以一己之力舌战群儒,了然局势,先见先知,而呼风唤雨,计压周瑜,又欲知未来,巧施计于功成后潇洒身退。赤壁之战以诸葛亮有心让关羽 放走曹操告终。
可是,诸葛亮应不应该放过曹操呢?
孔明曰:“亮夜观天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叫云长做了,亦是美事。”天象决定曹操的生死,岂非笑话!莫非天象也决定曹操赤壁之败,也决定诸葛亮恰在此前辅佐刘备吗?果真如此,那么由曹操一手创办的曹氏司马氏集团一举灭汉,统一三国也就是天注定了,这对诸葛亮岂不是莫大的讽刺!
影视版三国的解释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即:当时刘备的力量太弱,诸葛亮担心曹操一死,周瑜统帅的东吴大军再无顾忌,可能马上兵向刘备。而如果曹操不死的话,则曹操的实力依然是最强的,东吴有所顾及,则不得不继续孙刘联合,共抗曹操的策略;这样,即使诸葛亮诈取荆州,也不能以兵相向,而只能另辟管道,这恰恰给了诸葛亮用计使计的空间,使其可以继续其在出山之前为刘备量身定做的取荆州,攻两川,以成霸王之业的既定大计。
闲话不论,我们先来分析赤壁之战前后的形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相继灭袁术,吞吕布,并袁绍,下荆州,上江南前线的兵士便达八十三万,赤壁战后曹操便欲马上起兵四十万再次伐吴,如果再加上防守西凉、东川和北方之兵,以及各地驻兵,曹操的优势恐怕是十个孙权和刘备也无法比拟的。相对来说,刘备则弱了许多,即使加上刘琦的人马,也不过是两三万人马,而且手里仅仅剩下江夏和夏口两个弹丸之地。还夹杂在曹操和孙权的两军之中,孙权则好多了,最起码兵多将广,三军用命;最重要的是占据地利,水战娴熟。说句公道话,如果没有鲁肃,让周瑜杀了刘备和诸葛亮,说不定天下真的是周瑜的了。当然,如果这样便不是历史了。
让我们分析一下非历史的局势。
假设诸葛亮杀死曹操,则曹操的亲友和手下必将全力攻打刘备和孙权,因为在他们的眼里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是被周瑜灭的,这样势必将孙权和刘备更加紧密的靠近,引起天下诸侯共攻曹操集团的格局;再者,曹操继承权的问题将更加难以解决,由于曹操新败,其手下拥兵一方者或许会自立门户。曹操一方依然是最强的;当然,刘备因杀死曹操首当其冲,必将继续依靠孙权。机会大大的增加,但危险性也成倍的增加了,局势或许会更糟了。
可是,如果诸葛亮活捉曹操又如何呢?那么局势则完全不同了,甚至于可以说天下尽握于诸葛亮之手。
那时诸葛亮可以和曹操达成协议。第一,将荆州归还刘琦和刘备;第二,如果东吴攻打荆州,则曹操和刘备连手共讨之;第三,让曹操保证有生之年或N年不攻打(或主动攻击)刘备;第四,在三年或N年以后礼送曹操回境;第五,曹操回境之后,需要请献帝移驾荆州,让刘备以尽君臣之道。
这些条件不愁曹操不答应,毕竟投鼠忌器,不甘心数十年的努力因一时之气而毁于一旦,而且加上刘备恩礼并加,让曹操稍减被软禁的屈辱,有了台阶,不怕曹操不答应。
一旦密议达成则荆州便归属刘备,而且是一个曹操和孙权不敢攻打的荆州。这样,刘备诸葛亮可按原来的计划据荆州,取四川,坐看曹操孙权来个两败俱伤,此消彼长,与天下争雄便指日可待了。
曹操回境之后,必会施加手段,让献帝不能弃许都而赴荆州,于是数翻奏请,数翻驳回,并诏令天下,朕在许都很满意,不愿移驾荆州劳师动众;并请皇叔很生治理荆州,和丞相共同为大汉尽力。刘备心不在献帝,甚至害怕献帝来荆州,毕竟他有皇叔身份,不能冒天下之大不违而挟天子以令诸侯。达到政治上的目的,双方乐得了之,皆大欢喜。
这样,三国的走势大体不变,只是孙权最弱,不得不依附刘备了;对刘备来说,还有比这更完美的结局吗?
而且,通过请献帝移驾荆州,表明自己的皇叔身份和忠君态度,以取天下之心;曹操用计继续软禁献帝,更可以落实他国贼的身份,使依然对他心存幻想的部分贤人志士死心,从而投向刘备。一个人志在天下,还有比取得天下之心更重要的吗?一旦赢得天下之心,距离赢得天下也就不远了。
这样的结局也不违背诸葛亮的天象之论,由此可见,诸葛亮实放了一个天大的机会;考虑到放走曹操后,连周瑜都时刻想算计刘备,形势危险之极,便知道诸葛亮犯了多大的错误了。
二失 坐看刘备丧送七十五万
一切都朝着诸葛亮庐中的规划进展,刘备占荆州,取两川,又使关羽进攻樊城,水淹七军,迫得曹操急欲迁都,至此,刘备的实力已到达顶峰,已遥遥欲先于曹操和孙权。
但就是此时,实力对比的变化导致三国心态上的变化,刘备实力爆长,关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曹操改取守势,接连孙权;孙权从畏曹到畏刘,又有荆州切肤之痛,加上关羽拒婚欺人太甚,终于让曹操和孙权走在了一起,三国走势再变,荆州易手,关羽送命。
刘备不从众愿,弃魏伐吴。从局势上看,曹操集团先前累败,已元气大伤,孙权虽然不弱,但实力并未提升太多,相对曹氏、刘备,毫无优势,而且不像曹刘之兵长于战事,故而相对经验缺乏。
刘备报仇心切,一意孤行,单从出征部署来看便知此行必败。刘备的部署如下:命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骠骑将军马超并弟马岱,助镇北将军魏延守汉中,以当魏兵;虎威将军赵云为后应,监督粮草;黄权、程畿为参谋,马良、陈震等理文书;黄忠为前部先锋;冯习、张南为副将;付彤、张翼为中军护尉;赵融、廖淳为合后。川将数百员,并五溪番将等,共兵七十五万,择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师。
刘备的部署,犯了两个大忌:忌一,主张先伐魏者一概不予重用。这点连诸葛亮都不能例外,甚至连营七百里时,马良奏请将布营画成图本请示诸葛亮时刘备都不屑一顾。而赵云仅仅落得后应兼粮草的待遇。忌二,刘备手下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数元上将不用,如马超、魏延,军中前线,只有老的黄忠,小的张苞关兴,再有就是刘备刚刚在平定两川的过程中收服的降将。换言之,这些人缺乏战争经验,尤其是获胜的经验。
偏偏刘备还带了七十五万人马,这些人马是诸葛亮的计谋加上众虎将的热血从平定两川中积累下来的,是这些兵员,是刘备一跃成为三国之首,迫的孙权曹操连手共抗刘备。这七十五万人在一群佣才的指挥下,一旦失利,则刘备再难有翻身的余地,能如诸葛亮者也只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这次伐吴最糟糕的莫过于由刚即帝位的刘备领衔。刘备到底有多少斤两,诸葛亮不知道吗?刘备曾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以让曹操占据天时,孙权占据地利,自己则可收获人和,以和曹孙并争天下。刘备曹操的不同也在于此,曹操即尊才任用,自己又长于谋划,故许多光辉战役的决定性计策也出自自己的智慧;而刘备长于相人,不精于谋略,自己独立作战时,除对黄巾的乌合之众大发神威外,其它则鲜有胜绩;以至于相继投靠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和孙权。其军事才能至此,诸葛亮怎又可以拿七十五万人的生命开玩笑呢?
再者,此时的刘备是历史上的最差的刘备。原因有二:其一,因为关张惨死,刘备报仇心切,心智不明,竟不识公私两仇,孰轻孰重,以往的集思广益,长远目光荡然无存;其二,因为刚即帝位,以往那个人人爱戴,仁慈宽厚的主公不见了,代之一个人人忌惮,不进忠言,喜欢进谗的傲慢君主。试问,这样的人如何不会丧送七十五万人的生命?
而刘备的表现则更让人失望。
一 东征初始,东吴畏惧刘备势大,谴诸葛瑾示弱求和。刘备便可就此下阶,全力联吴攻魏;或可兵不厌诈,模糊其词,以弱东吴之心;千万种选择,刘备却选其最糟,即告诉孙权:“杀吾弟之仇,不共戴天!欲朕罢兵,除死方休!”可悲,曹操八十三万压境,尚有主降派主战派之分;刘备将孙权逼的毫无回旋余地,使东吴人人自危,众志成城,曹操尚且大败,刘备又焉有取胜之机呢?后孙权再次示弱求和,又被刘备一口断绝,并指明切齿仇人,就是孙权。孙权终于知道要想保命,必须重用陆逊,放手一搏了。刘备策略失算至此,诚为天下人笑矣。
二 刘备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文武又多胸无远见,盲目奉承。当马良提醒刘备:“陆逊之才,不亚周郎,未可轻敌”时,刘备竟说:“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陆逊坚守不出,马良谏曰:“陆逊深有谋略。今殿下远来攻战,自春历夏;彼之不出,欲待我军之变也。愿殿下察之。”刘备狂妄道:“彼有何谋?但怯敌耳。向者数败,今勿敢再出!”轻敌至此,令人瞠目结舌,不可思议。
三 “刘玄德不晓兵法——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以拒敌者乎?包原以险阻屯兵者,此兵法之大忌也。玄德必败于东吴陆逊之手。”这是刚登帝位,毫无实战经验的曹丕对刘备的看法,可见刘备的愚蠢程度。更为可笑者,手下谋士畏惧君王气势,竟文武皆贺曰:“殿下神机妙算,诸臣不及也!”刘备对此奉承欣然接受,于是在马良以诸葛亮为名对布营七百里表示疑问时,刘备竟借机将马良遣回东川。自此,七十五万人的姓名竟操纵在一个自大轻敌盲目复仇的昏君以及一群无能的阿谀奉承之辈手中了,岂不悲哉。
有此三失,刘备仅余百余人败逃白帝城便不足为奇了。值得回味的是,陆逊闻得赵云到,便心存惧意,急令军退。有此良将,却叫川中监管粮草,刘备不知是否后悔,赵云不知是否想到旧主袁绍和公孙瓒?
坐看七十五万人丧命,诸葛亮难辞其咎,尤其刘备这样从头错到尾的自杀行为,就算明知不可阻挡,也应早思挽救之计。至此,刘备实力再居三国之末,诸葛亮也不得不和东吴求和了。
诸葛亮是联吴抗魏的倡导者和执行者,也是暂放私仇共报国恨的中间力量。但臣子抗不过君主(注:这个君主还是诸葛亮不久前用计被逼即位的。)刘备终究还是先伐吴。可以说,伐吴是一项国策,一旦确认任何人都应无条件的服从;导演赤壁之战的诸葛亮应深知此点,在明白刘备底细以及此战关系重大的情况下,诸葛亮没有拒理力争去亲自领兵或随军参战,实对战争惨败负有不可推卸之重责,这应该是诸葛亮一生最后悔的事情,诸葛亮的这一不据理力争,使自己的前半生努力付之东流,注定了自己后半生呕心沥血而死。
三失 姜维重军事轻政治
实际上,看三国演义中的姜维,颇有世事巨变的味道。第一次看时,对姜维兴趣不大,仔细思考,实在是因为他没有诸葛亮出色,而且他的时代缺少了关羽、张飞、赵云等传奇般的人物。第二次看时,不仅一改前观,对姜维更肃然起敬。姜维在国家衰弱,君主无能,宦官专权的情况下,依然不断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而且令绝大多数魏臣谈蜀色变,不敢伐蜀。诸葛亮得到姜维时说自己得一凤,姜维对得起诸葛亮的评价。不过,最近几次再看三国,对姜维的看法再次大变。姜维在自己国内政治、经济接近崩溃的情况下,依然不断出兵北伐,导致军民怨恨,军臣离心,区区几场军事上的胜利远远改变不了即将到来的亡国命运。
姜维师承诸葛亮,诸葛亮的遗志对姜维来说犹若圣旨,这出兵北伐统一三国的遗愿使姜维一生不弃军事,北伐竟达九次;出征路线、战败自贬、甚至困司马、斗方阵都如出一辙。
将姜维和诸葛亮在出师祁山一事上细加比较,我们便会发现许多共同点,甚至错误
(一)出师前
出师前,文武百官在北伐的态度上。谈及此,我们不得不说一个关键人物,谯周。谯周是一个文官,具体点是一个负责查看星相的人罢了,但其观星相预知未来的才能却不亚于孔明。谯周给我的第一印象因为他两次主张投降成了一个买主求荣的卑鄙小人。不过,谯周的主降却恰恰是不愚忠的一个表现,即便不论其数次由天象得出北伐不利的先见之语,但论他的《仇国论》,便知他是一个不世奇才。
《仇国论》分析道:“今我与彼,皆传国易世矣,即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故汤、武之师,不可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如遂急武黩征,不幸遇难,虽有智者,不能谋之矣。”于是悲然叹道:“近来朝廷溺于酒色,信任中贵黄皓,不理国事,只图欢乐;伯约累欲征伐,不恤军士:国将危矣!”
联系到事后的局势发展,这就是蜀国最具远见的分析了。国家根本正在腐蚀,可是姜维不从思考除去皇帝身边的小人入手,却远离刘禅,劳师远征,使得本就开始对刘禅不满的两川军民日益不堪重负;甚至于当钟会拿下汉中,邓艾袭取成都之时,竟出现两川人民夹道欢迎的情况,甚至于比刘备攻取成都时还尤有过之,便可知谯周断言“国将危矣”实是切中要害,而亡国的责任恐怕刘禅和姜维要各担一半。
但姜维却怒斥谯周:“此腐儒之论也!”连诸葛亮也对谯周的预言不满:“吾受先帝托孤之重,当竭力讨贼,岂可以虚妄之灾氛,而废国家大事耶!
谈及人心思变,我首先想到的是李严。在诸葛亮困住司马懿时,李严因置办粮草不利,谎称东吴来攻,事后自己差点被诸葛亮斩首,因百官苦苦哀求告罢。
为什么会置办粮草不利呢?三国中没有谈及。但我们可以从一些蛛丝马迹中猜出事实真相。
李严是托孤重臣之一,能力超群。诸葛亮深知此点,在南征孟获之时曾说:“东吴方与我国讲和,料无异心;若有异心,李严在白帝城,此人可当陆逊也。”一席话道出了李严的厉害。故而置办粮草不利不是能力的问题,也不是敌人反间的问题,更不是李严有心背叛或和诸葛亮有仇,那原因只有一个了,就是数次置办这么多大军的粮草实在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因为此,百官对斩李严苦苦哀求,而此重任,无人敢接,还是李严的儿子李恢为了父亲接过了这个烫手山芋。
诸葛亮有大恩于两川人民,可姜维不同了,如谯周所说“累欲征伐,不恤军士”,再加上刘禅“溺于酒色,信任中贵黄皓,不理国事,只图欢乐”,数十年来两川人民所受之苦,在魏伐蜀之时以夹道欢迎的形式发泄出来。蜀亡之快,李严事件便以注定。
(二)出师中
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仅仅数字,便可知姜维执行诸葛亮的遗志是多么坚决。兵法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可知,如果不能在刚开始的几次中有所斩获,那接下来面对的不是失败就是残酷的拉锯战。比较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我们发现,前几次互有胜负,后几次欠缺的仅仅是运气。什么原因使他们连北伐失败都如此相似呢?
原因只有一个,实力上在对手之上,但开始却不能知彼知己,有了轻敌的心绪。等到经过几翻较量做到知彼知己时,君臣对胜利已经不再信心十足,故一再出现由于自己原因而丧失大好机会。反间计是这样,李严也是这样。道理很简单,如果他们深信胜利在望,再大的原因也不会轻易让北伐之师回去的。诸葛亮对司马懿,姜维对邓艾,都走过了这个标准的轨迹。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时,仅仅剩下一个天水孤城时,便因小视姜维而遭两场败仗,第二次更是除困死空城外最危险的一次失败。回顾从前,关羽、刘备都因轻敌而死,诸葛亮和姜维也都因轻敌而差点丧命。轻敌,从关羽开始,到亡国结束。
类似的反间计类似的结果,得出的结果就是一个,诸葛亮和姜维在面对效忠刘禅和把握战机时都选择了前者。诸葛亮在知道孟达思汉司马懿官复原职时,说孟达必败时分析道:“兵法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岂容料在一月之期?曹睿既委任司马懿,逢寇即除,何待奏闻?若知孟达反,不需十日,兵必到矣,安能措手耶?”可知诸葛亮和姜维不是不知道自己中计,只是面对刘禅,担心自己不撤兵时,无能之君会心生异心;诸葛亮和姜维突破不了废君的障碍,尤其是姜维,将直接面对有心谋反的嫌疑。刘禅作了四十多年皇帝,诸葛亮和姜维便作茧自缚了四十多年。
(三)亡国时
看蜀灭亡,给人印象最大的就是:邓艾偷度阴平成功,面对诸葛亮留下的石碑和空寨而庆幸不矣。而偷度阴平之举,姜维和钟会都不予考虑。但诸葛亮临终之时曾交代:“蜀中诸道,皆不必多忧;惟阴平之地,切须仔细。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诸葛亮临终之语,姜维必不会忘记。在姜维退守剑阁时,董厥曰:“此关虽然可守,争奈成都无人;倘为敌人所袭,大势瓦解矣。”维曰:“成都山险地峻,非可易取,不必忧也。”这种心态,导致姜维不思孔明遗言,邓艾才成此大功。
简单回顾亡国的全过程。
开始阶段,魏使邓艾领十余万拌住姜维,钟会带二三十万袭取汉中;蜀姜维调兵遣将申奏后主,后主听信黄皓和巫婆之言不置可否。
发展阶段,魏邓艾成功拌住姜维,使钟会成功得到汉中;蜀姜维成功脱身,退守剑阁,成相守之势。
高潮阶段,魏邓艾成功偷渡阴平,偷袭成都;蜀诸葛瞻战死剑阁,刘禅投降。
结尾阶段,魏两士争衡,司马昭阴谋在后;蜀姜维最后一搏失败。三人具死,蜀国灭亡。
还是开始的那句兵法: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魏兵一鼓作气,灭亡蜀国。联系到先前西蜀还在数次北伐中取得辉煌的胜利,则国家的灭亡之快则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了。
顺着这条路线,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蜀国亡国的原因不在于魏国的强大和姜维的无能,而在于刘禅的昏庸;进而给人一种感觉,在那个年代里,蜀国亡国是天注定的,原因更简单,因为既然那个年代废君是非法的,而只要有这个君在,亡国便是必然的,那姜维又能改变什么呢?司马昭则诚实的多,坦然道:“虽使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
以诸葛亮和姜维的才智,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诸葛亮曾受刘备遗诏,能辅则辅,不能辅可自立为君。诸葛亮在时,刘禅已开始有昏庸的迹象;相父既去,刘禅的昏庸,已经开始明目张胆了。公然宠信宦官,在明知黄皓犯下欺国大罪并为百官唾弃的情况下依然为其开脱,到了后来既然相信巫婆以至于耽误军国大事。
诸葛亮曾一再告戒刘禅,并多次惩处他身边的小人,连蒋琬等也不能例外,甚至刘禅也感到巨大的压力和羞愧。但姜维却连刘禅身边的一个小人也无能为力,最愚蠢的莫过于自己外出避祸,而此举就是黄皓公然举荐巫婆的直接原因。
刘禅给人的感觉是不适合做帝王,可能自己都更愿意做一个不用承担责任的平民。如果有人提议,刘禅一定会乐于交出自己的帝位,而如北地王刘谌等,他们更适合做帝王,最不贤也不会成为亡国之君。
魏国和吴国也不是没出现过亡国之君,但魏国通过司马氏专权保持国家的强大,吴国通过一次次的诛除乱臣和废黜无能之君使政权过渡到孙休手里,所以这两国都得到了比蜀国好的多的命运。而诸葛亮和姜维比司马氏丁奉等忠实厉害的多,可他们的国家却遭到如此惨烈的下场,“愚忠”二字,害人不浅,莫非他们真的跳不出封建思想的束缚吗?
话说刘禅依孔明遗言,加蒋琬为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加费欹为尚书令,同理丞相事;加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姜维为辅汉将军、平襄侯,总督诸处人马,同吴懿出屯汉中,以防魏兵。其余将校,各依旧职。
从中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思想是蒋费二人处理政治,姜维处理军事。可是诸葛亮却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那就是蒋费二人没有能力约束刘禅,而且早有先例;况且蒋费二人年纪已大,他二人一死,刘禅身边便更没有能规劝他的人了。诸葛亮却没有留下相应的约束之法,或者为刘禅订立严格的底线,告戒其一旦触及,便令百官将其废黜。更糟糕的是,诸葛亮用的人都继承了他愚忠的思想,姜维更是因诸葛亮对刘禅死心塌地,让刘禅一步步将国家推向灭亡的边缘。
国家灭亡的主因,在于刘禅的昏庸;刘禅的昏庸,源于群臣的愚忠;可是群臣的愚忠,根于诸葛亮种下的种子;可以毫不客气的断言,国家之亡,始于诸葛亮愚忠的表率!
愚忠,是诸葛亮做梦也不会想到的亡国主因。可是,既然已经做下,亡国的一部分责任,是诸葛亮推也推不掉的。
诸葛亮有此三失,让人感慨不矣。禁不住说一句,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❺ 描写赤壁之战两百字作文
赤壁之战开始了,古代打战开场白都是两军的将领出来叫阵的。
刘备的一版方诸葛亮出阵对曹军的蒋干叫阵权:“干(蒋干),你娘好吗?”蒋干一 听明知诸葛亮在骂他,但又找不到漏洞只好说:“好!”便退回阵中。
曹军的士兵一听自军的将领被人家侮辱的不能回话,士气当场降底80%。轮到曹操出阵,诸葛亮对曹操说:“操(曹操),你全家好吗?”曹操一听很尴尬,摸了摸鼻子,脸赤红的退回阵中。
至此曹军的士兵无心恋战,这就为了兵败赤壁埋下了伏笔!
❻ 根据赤壁之战前传写一篇500字的作文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里著名的战役!曹操在赤壁之战里被周瑜和诸葛亮两人骗得团团转!已致最后狼狈而归,成为世人的笑抦!现在!我为你们分析一下赤壁之战曹操打败的原因。
原因一,曹操败在太骄傲。曹操拥有近百万大军!先后讨董卓、剿黄巾、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三国还未鼎立前的君主都被他所破。这次攻打孙权和刘备!他是有十足的把握取胜!所以就不免有些骄傲自大!看不起孙刘联手的威力!看不起诸葛亮和周瑜出的计谋。总认为诸葛亮是村中草夫!少智!周公瑾是个少年!无谋。
曹操派蒋干去东吴当说客!周瑜知道后!将计就计!大摆宴席!装酒醉!故意让蒋干留下来!与他同宿。事先拟好蔡瑁、张允的降书!放在桌上!让蒋干看到。又半夜说梦话扬言要斩曹操的头!又放蒋干让他把事情告知曹操。曹操听后!自然大怒!不分青红皂白将水军头领蔡瑁、张允二人斩首。而曹军又不识水性!以致赤壁之战败得如此狼狈!这正是中了周郎的反间计和将计就计。
原因二,曹操败在太爱才。谁都知道曹操爱才!前面说过,关云长斩颜良诛文丑!曹操重赏关羽!关公过五关斩六将!曹操毫不介意。周瑜就是利用这点!使用苦肉计!让阚
泽和黄忠去诈降!曹操起初还认为是计!可阚泽答得天衣无缝!操遂将他留下。之后庞统又降!操甚喜!并不疑。统授操连环招,将大小船只锁在一起。操应允。谁知!诸葛七星坛祭风!令操没有料到!赤壁之战因这东风和曹操爱才、骄傲才能取胜。
原因三,曹操败在刘备!孙权很团结。赤壁之战开打前!曹阿瞒将自己的八十三万大军诈称百万!让孙权吓得心惊胆战。不知要降还是不降!降,觉得膝于曹贼。没面子!不降,又怕打不过曹兵。因此找群臣商量。张昭等文官皆要降!鲁肃请来诸葛亮做说客。诸葛亮先激孙权!后又对孙权讲了两军联手抗曹的利益之处。然后用口舌将欲降的文官反驳一通!使孙权安心。
后在抗曹期间!周瑜常常对诸葛亮怀灭口之心!可都被鲁子敬劝住!曰,以大局为重。因此!孙刘两国之间才没有发生内讧!才不会让曹贼有机可乘。
原因四(曹操败在郭嘉死了!其他谋土皆无献策。
曹操是个爱才之人!手下谋士和将军众多。谋土中郭嘉和徐庶最为聪颖!可惜郭嘉在曹操攻打沙漠时半路水土不服!病死了(而徐庶则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哪能谈出谋献策。因此曹操在败走华容道后放声大哭!曰,“若郭奉先在!吾就不会如此,”其余谋士听皆羞愧。
原因五,曹操败在曹军不习水性。
这次赤壁之战!曹军的水军头领蔡瑁、张允原是袁绍部下!善水性!周瑜乃用反间计!操中计将两人杀死!而军中又无识水性者!遂叫毛玠、于禁代替。水军则尽亡于他俩手中耶。
❼ 赤壁之战的梗概作文(400字)
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了北方之后,剩下能与他对抗的,就只有在长江一带的孙权和在湖北一带的刘备了。 公元208年,曹操带了20万大军(对外号称 80万)南下。刘备退守湖北武昌,此时他只有军士两万多人。在军师诸葛亮的建议下,他决定与孙权共同抗曹。诸葛亮向孙权指出,曹操虽然人多,但其中有七八万是刚投降的荆州士兵,这些人主要是水军,是作战的主力,但他们不一定真心服从曹操。而北方的曹操士兵,不善于水战,长途而来生病的也很多。这些分析使孙权看清了形势,同意派大将周瑜带领三万军士与刘备一起战斗。 曹军驻扎在赤壁(今湖北嘉鱼县东北,又一说在今湖北赤壁市),曹操下令用铁索把战船锁在一起,以便北方士兵在船上行走。诸葛亮和周瑜都决定用“火攻”的方法进攻曹操。一天夜里,刮起了东南风。周瑜派部下黄盖假装投降曹操,带着十艘战船,船上装着灌了油的柴草,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他们同时点火,火船顷风向曹操的战舰驶去,曹军战舰因为锁在一起,一时无法解开,不一会便成了一片火海。火又烧到了岸上,曹军死伤很多。 赤壁之战后,全国形势发生了变化。曹操退回北方。曹操死后,公元220年,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国号为“魏”,都城为洛阳。刘备乘机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地方,又向西发展,在公元221年,也自立为帝,国号为“蜀”,建都成都。孙权则巩固了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公元 222年称王,国号“吴”,都城为建业(今南京)。三国鼎立的局面,直至公元280年西晋灭吴才结束。
❽ 有关赤壁之战人物的作文800
战鼓轰雷,刀光剑影,车马喧腾,赤壁的战场上,回荡着三雄的笑声,火与剑的交织中,上演了一出“最前”与“最后”换位的闹剧。
曹操
雄捕百万,良将千员,说什么,我也是三国里最好的。走在三国的最前边,却总不能统率群雄,我心有不甘。赤壁,我实现大统的战场,这一战之后,你将是我生命中的辉煌。孙权,绿髯小儿,你父兄尚是惧我三人,你却与我抗衡,不自量力,死有余辜。刘备,乡野村夫,以数千人的兵马竟敢来捋我百万大军的虎须,活腻了吧。哈,哈,哈,全天下都将为我侧目,受天下人的尊崇。铜雀台已然建好,只等我入主江东后,将大小乔接来便是了,“铜雀深深锁二乔”已然近了,噫嘻嘻嘻嘻……
孙权
曹操已驻军河上,虎视我江东之地。我该怎么办?降。难道把江东之地拱手让人?不,我怎能对得起父兄的在天之灵,这可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基业呀,战!我意已决。会赢吗?谁在乎!我要做最好的男儿,走在最前边,那一刻,我胸中豪情万丈,大丈夫处世,但求无愧于心,何惜生死!
刘备
身为大汉皇叔,我却市井贩履;跻身三国之一,却处处位居人后。我不甘,走在最后边,我已然有称雄天下的野心,有努力向上的动力,有恢复汉室的不懈斗志,三顾草庐,我如鱼得水;参战赤壁,我将锋芒毕露。赤壁,让我走向最前的飞板,我将在这火与血中导演一出蚂蚁食大象的经典。联孙抗曹,再趁火灭孙,这就是我称雄天下的第一步计划。待我立马江东,孙权也只配为我牵马。哈……
一场大火,染红了整个赤壁;一阵厮杀,冲淡了曹操的霸气。孙权保全江东,刘备坐收渔利。赤壁一战,曹操败回许昌,从此静寂,不必窥视江在西蜀,他那走在最前的荣耀一去不返。孙权失荆州,徐州等地,更失周瑜大奖,可谓辛苦一场却为人得利。刘备足不出户,却坐享荆州,壮大兵马,入主西蜀,赤壁大火可把刘备烧红了。从此,刘备走在三国的最前面,面南称帝,屡犯曹军。
赤壁的战火将长久的吞噬三雄的心,三国的风云将在赤壁的上空留下一抹烟云。走在最前面的你用霸气书写荣耀,就会使我们的人生充实的快乐。
❾ /改写赤壁之战600字故事
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了北方之后,剩下能与他对抗的,就只有在长江一带的孙权和在湖北一带的刘备了。
公元208年,曹操带了20万大军(对外号称 80万)南下。刘备退守湖北武昌,此时他只有军士两万多人。在军师诸葛亮的建议下,他决定与孙权共同抗曹。诸葛亮向孙权指出,曹操虽然人多,但其中有七八万是刚投降的荆州士兵,这些人主要是水军,是作战的主力,但他们不一定真心服从曹操。而北方的曹操士兵,不善于水战,长途而来生病的也很多。这些分析使孙权看清了形势,同意派大将周瑜带领三万军士与刘备一起战斗。
曹军驻扎在赤壁(今湖北嘉鱼县东北,又一说在今湖北赤壁市),曹操下令用铁索把战船锁在一起,以便北方士兵在船上行走。诸葛亮和周瑜都决定用“火攻”的方法进攻曹操。一天夜里,刮起了东南风。周瑜派部下黄盖假装投降曹操,带着十艘战船,船上装着灌了油的柴草,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他们同时点火,火船顷风向曹操的战舰驶去,曹军战舰因为锁在一起,一时无法解开,不一会便成了一片火海。火又烧到了岸上,曹军死伤很多。
赤壁之战后,全国形势发生了变化。曹操退回北方。曹操死后,公元220年,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国号为“魏”,都城为洛阳。刘备乘机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地方,又向西发展,在公元221年,也自立为帝,国号为“蜀”,建都成都。孙权则巩固了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公元 222年称王,国号“吴”,都城为建业(今南京)。三国鼎立的局面,直至公元280年西晋灭吴才结束。
❿ 《赤壁之战》课本剧作文
[《赤壁之战》课本剧作文]
《赤壁之战》课本剧 旁白:东汉末年,曹军南下,妄想夺取东吴的地盘,《赤壁之战》课本剧作文。 士兵:报! 周瑜:啥事? 士兵:曹军南下向江南驶来。 周瑜:(吓了一跳) 旁白:当天晚上…… 周瑜:请找孔明! 孔明:我就是,这么晚找我,有何要事? 周瑜:俺是周瑜,有急事啦!快来啦! 孔明:是周瑜小娃,我这就来。 旁白:孔明开了法拉利,十分钟就到了周瑜那…… 孔明:HELLO,什么事? 周瑜:曹操南下做坏事,军师热心肠,帮帮我啦! 旁白:周瑜如此这般把事情的经过和孔明说了一遍。 孔明:俺精明能干,主意倒是有一个,只怕你不采纳。 周瑜:我也有一个办法,不如各自把战术写在掌心,看是否志同道合。 旁白:他俩都写着火字,不用说,自然是用火攻。 周瑜:(眉头一皱)可不能当着曹操的面把汽油撒在船上,再用火机点燃吧? 旁白:黄盖把头凑过来,小学六年级作文《《赤壁之战》课本剧作文》。 黄盖:法子有了…… 旁白:于是,他们又是写假信,又是苦肉计,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黄盖不知受了多少苦,才赢得了曹操的信任,到了那一天…… 士兵:报!江南有二十来条船,上面的大旗上分明还写着“逃兵黄盖”。 曹操:(高兴的不得了)黄哥没失信,果真来投降了。 旁白:船队离曹军越来越近了,忽然,二十条船成了二十条火龙,向曹军冲来,曹军的船连在了一起,无法脱身,一下子全燃了。 士兵甲:我衣服燃了! 士兵乙:我还很年轻…… 士兵丙:我上有八十岁老母,下有八岁儿子,哎呀! 旁白:火势越来越大,一下子又窜上岸,曹操的大本营也烧起来了曹操仰天大叫…… 曹操:我等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无奈,三十六计,走为上,开溜! 旁白:曹操没走几步,迎面碰见周瑜,周瑜…… 周瑜:弟兄们!杀呀!砍倒这帮子狗贼!士兵们!杀呀! 旁白:曹操大败,只有从华容道开溜,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Good bye!《赤壁之战》课本剧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