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以雅与俗为话题的作文
雅与俗 笔墨纸砚,琴棋书画,饮酒作赋,畅谈千古事,是文人墨客的一份雅致;百姓于茶余饭后促膝闲聊家长里短,乃是市井之俗。然而,雅与俗并非对立,雅俗共生,方才有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与文化图景。 俗,何尝不是雅的一种表现形式?“岭上晴云披絮帽,初日树头挂铜钲”,展现了诗人美好恬淡的生活。“絮帽”与“铜钲”看似俗气,带着乡土气,难登大雅之堂,实则是诗人的淡雅生活的真切表现,是返璞归真后的一种真实的,美好的心境。诗文字面上的俗气遮不住那追求田园的雅致的心情。当我们以作者的角度去体会这份田间之乐时,便会发现那俗的背后,是一份别致的雅致。而这种雅,在俗的烘托中更显得富有诗意,富有生命的气息与张力。 雅,又是去除了俗的杂质后沉淀下的精髓与让人回味无穷的韵味。雅士俗的凝聚于提炼,拥有不随时间的流逝而褪却的光芒,闪耀着精雕的文化珍宝。《聊斋志异》中的故事皆出于市井俗人之口,本来俗气的故事在作家的艺术加工下熠熠生辉,使故事本身显得雅致与脱俗;《四世同堂》,《茶馆》取材于世俗生活,以小人物的视觉铺展开来,就是这份源自“俗”的创作,因其真实的情感与情景,得以深入人心,成为文人墨客品读的佳篇,成为百姓阅读的一份雅致。俗,在艺术上的加工与提炼中得以洗尽铅华,升华为雅,镂刻人心,传承至今。 然而,唯有以真挚的情感为铺垫,以一份对美好的追求为基础,俗中才能有雅闪光,雅才能由俗汇聚而成,拥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拥有顽强的生命力。 那些虚无缥缈的俗,没有精神与文明的积淀,终将随风散尽,淡忘于时空的苍穹,无法升华为雅致为人铭记;而那些高高在上的雅,没有俗的积淀与积累,只会留于表层,难以深入人心,也会因时间与时代的变迁而坍塌,留下的只是虚无的形骸,终为人淡忘。 雅与俗相互支持,方能成就前方的灿烂。
Ⅱ 以雅与俗为话题的作文
雅与俗
雅,在于姿态;俗,在于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吃穿住行用,这本就是生而为人便不可或缺之物。可若是有人整日挂心这些,只怕文人墨客们便会一挑眉,转过目光,轻唾一声“俗人”了。雅与俗,本来便是人生的两种状态,密不可分。不妨先从时间上看,初而为人,赤条条一副躯壳,坦荡荡一颗红心。对此时的人来说,生存无疑就是一切,物欲尚未萌芽,更遑论精神追求?按之前的看法,此可谓大俗。然则,现今的人们又开始渴求这种状态了,“心如赤子”成了最高的雅赞——可见,俗至极处,竟至于雅。所谓大俗大雅者,此即其一。说到这儿,问题就出现了:人们对雅的普遍渴求源于何处?如果说生活、生存之俗出于人的本质的动物性的话,那雅,正是人对人性的求索。雅是必须建立在俗之上的。纵是陶渊明般大雅,也免不了“种豆南山下”。然而雅之可贵在于:无论生活如何,都尽可以藉此求得超脱,凌驾于生活之上,俯视“俗世”。而这种需求,今日尤为重要。何以观之?而今,60后、70后仍是社会的主流,而80后的年轻一代也已走进社会多年,就连90后也一溜小跑,正跨入社会的门槛。这些人中,绝大多数是受过一定教育的。求学时的理想、构想乃至空想,与现实中的种种无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可他们的头脑,他们的精神世界,却已不再如父辈一般混沌。于是,俗的压力下,苦求无果,便转向对雅的追求,试图在一个私人的精神空间里求得价值感、认同感和成就感。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是这一过程的外现。这是社会转型、人性启蒙的关键时期所产生的必然结果。这对人性的成长、成熟有着莫大的推动作用。诚然,随之而来的,总是少不了种种负面影响:或有求索未成者,或有误入歧途者,不一而足。但至少,这一过程是积极的;至少,社会在进步;至少,中国人,终于作为“人”而觉醒了。鲁迅先生也可释怀于九泉之下了。时钟不止步地滴答着,当年的赤子,也慢慢长大。其实,人的一生都是一个成长过程——先是“俗”的成长,而“雅”则默默地为某个瞬间的质变做着准备;而后,若是一切安好,雅终有一天产生了质的飞跃,而人,才真正成长为“人”。作为个体生命,生理上的成长不过短短几十载就会走向衰老,心理上的成长却一直持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岁月赐予人们的大雅,以补偿带走的光阴。因而,雅,是一辈子的事,而俗的壮大,到了某个阶段后,就趋于停止了。前文说过,雅是一种姿态,是对生活的俯视和超脱。就好比手再用力也推不动自身,凡流俗者,必为生活所羁,而改变生活的力量,蕴于超脱的雅境。社会也是如此,改变社会的人,绝不会是挣扎求生的俗人,而必定是能从高处看社会的雅者。联想到社会本身,不也是如此吗?每一种社会形态的蜕变,都是经历了漫长的量变,才有了飞跃。早期,或许在于“俗”的积累,日渐成熟后,这种“俗”,便成了“雅”的附庸了。最后,不得不强调的是,雅是一种心态,一种哲学。它本就无对错之分,但历史的车辙不容歪曲,也不会歪曲,如同生物进化一般,社会成长也有自己的规律,而时间,最终会给一切雅与俗最恰当的评价。
Ⅲ 雅与俗的关系
俗文学与纯文学的区别主要在于读者面的大小,常以时间和空间转移,因而至今难以对其内部差异作出固定的界分。《爱情故事》、《克莱默夫妇》一类作品在西方被视为俗文学,在我国则必被称为纯文学。一般说纯文学比较俗文学有更高的艺术价值。更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学发展水平,不过实际情况未必一定如此,两种文学并非在一切方面均有可比性,个别作品的优劣也未必与两种文学的区别有关。
纯文学致力于表现人类的深层情感,更能深入发掘人物内心世界隐蔽复杂的部分,富于探索意味和先锋意识;通俗文学则大都停留在人类浅层情感的表现,选择多数人理解和感受的内容,也就更富于群众性和通俗性。浅层情感不等于虚伪情感,它是基本性情感,与人类基本生存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因而最早成为文学的表达内容。基本需要并不由于高级需要得发展而消失,浅层情感的表现也就具有永久的意义。相反,深层情感的表现则是一定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通俗文学往往以普遍人性为基础,情爱、恐惧等成为经常的主题,只要我们理解情欲、求生欲(恐惧是求生的变态)等在人生中占有怎样重要的地位,就可以明白那些不断重复的通俗创作如何经久不衰。
目前文坛上,通俗文学是情感力度较强的一种。情感表现并非通俗样式的特权,可是纯文学一段时间里程度不等地忽视了情感效应,甚至把情感淡化误解为新兴的时潮,将客观、冷静化的写作态度与读者的接受冷漠结为因果,故而在一场情感力度的竞争中被通俗文学占去上风。情感是艺术的特质,读者宁愿选择浅显但富于感染的通俗读物而不愿接近深奥但难以唤起共鸣的严肃作品,或许也无可非议。
通俗文学一般题材狭窄,主题雷同,形式技巧相对稳定,反而易于迫使作者极大地凭借想象力的丰富和发挥,在有限的模式中创造出千变万化、引人入胜的情境。艺术即知觉即想象,在想象性方面通俗文学往往优于纯文学。
通俗文学常被指责为对现实缺憾的虚幻满足和对人生冷峻的自我逃避,此乃通俗文学的致命弱点。它正是一场白日梦,帮助人们暂时脱离纷扰的尘世,迷醉于种种幸福美满的结局。它无意再现生活中已有的现实,着力虚构理想中应有的境界,很难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真实面貌。然而,现实和理想从来是矛盾的双方,两者的对峙有利于换来生存的平衡。实际上无论是干净的理想主义者或干净的现实主义者都难于独立于世,只要信仰和宗教继续存在,通俗文学便始终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随着人们对现实的认识日益清醒,越来越摆脱对意识形态的依赖,而人们对于具有理想和超脱精神的文学的需求却可能会继续扩大。通俗文学对于客观世界和大部分主观世界的描绘是不确切的,然而至少有一点是真实的,那就是人们审美理想的主观真实。
通俗文学的情感性、想象性、通俗性、浪漫性、理想性,又使它成为最带有娱乐性的文学样式。它的某些功能,还使它染有某种实用的目的。不同创作动机的混合,又决定了它不容易产生高级的艺术。现状表明,我国通俗文学仅仅处于初级阶段,无论在思想或艺术上都与纯文学水平距离甚远,更未接近世界通俗文学的现代标准,亟带待有一个相当程度的真正提高。然而即使在这种状态下,它对纯文学的挑战和形成的压力仍然令人惊讶,与纯文学互相渗透、互相借鉴的趋势也将它产生较大的突破。最值得重视的是,目前一批反映现代“黑社会”内幕、自称流氓文学、提倡无厘头以人为本的通俗创作,以作者自己独特体验、题材的绝对新颖和情绪的别开生面揭示了现存社会鲜为人知又惊心动魄的一幕,其认识价值、启迪价值和欣赏为许多纯文学作品所不能比拟。单就作品内容的严肃性一项,也足以与众多“严肃文学”比较而愈显重大。
尽管如此,通俗文学总体上在“新”与“深”等方面的不利,足以使它失去最重要的可评性,惟有超越这种可评性的局限性,才能使我们充分认识到通俗文学独特的艺术价值。 雅与俗,是指艺术创造及作品的审美品位而言,雅包括高雅、典雅、雅致等,俗是指通俗,并非低俗。一般来讲,雅的作品,具有较复杂和完善的艺术形式,以及较深刻较高远的意蕴,通俗的作品,一般具有通达、晓畅的艺术追求,更注重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高雅艺术在一定意义上能够代表特定时代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平。通俗艺术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但应警惕低俗化倾向的蔓延。艺术创作应倡导雅俗共赏。评论|
Ⅳ 谁帮我写一篇以“雅与俗”为题的作文啊!跪谢!
艺有雅俗之分,人有雅俗之别。勿执于雅,莫甘于俗,两相忘却,是真境界。
雅,人人想有,个个求之,但想者、求者却每每雅不起来,反而,越想越求 越俗不可耐。即使打肿脸充胖子,王八披绫罗,乌鸦学喜鹊,但骨子里的那份俗气,在厅前堂里照样会流淌出来。装出来的雅,就像外着名贵西装,里穿“梆梆”棉袄,打一条大红或大绿领带,脚蹬名牌皮鞋,裤腿挽在膝盖的暴发户一样,严肃的滑稽,正经的荒诞。任你笑痛腹背,我自故作深沉。如此之雅还不如顺其本性的俗。
俗,人人远之,个个避之。真俗者,无论怎样远之、避之都无法一时之间超凡脱俗,脱胎换骨。就是涂脂抹粉,割眼袋,拉双眼皮,费尽心机装嫩、扮酷,也无法掩盖皮糙肉粗、瘦骨嶙峋的俗态。今天,自认其俗者少,但假道学、伪君子,真俗人却很多。我辈皆凡夫俗子,睡,一张床,食,一碗粥,不求圣不求贤,只为活得舒心惬意,自然洒脱。所以,该雅就雅,该俗就俗。总之,是泥坯子不会变成“洋瓷”,是狗尾巴草也不会变成苍松翠柏,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当然,凡夫俗子也并非全是下九流,即为下九流,率真的本性偶尔也会透出些“雅气”,这股本性自然表现出来的“雅气”,着实会使自认为雅士者大吃一惊,百思不得其解,尔后又不屑一顾,一如既往地从门缝和锁眼中瞧我们这些凡夫俗子。
古代的列子说:高雅的音乐俗世小人不能够欣赏,对于“折杨皇夸”这类的庸俗乐曲,一听就会哈哈大笑。这就是说高明言论难以被大众所接受,至道之言,隐晦而不明显,流言俗语却通行于世。有两人受迷惑就会停滞不前,则无法达到目的。当今天下人都受迷惑,我虽有向往,怎么可以达到呢!明知不能达到目的还要这样去实行,这也是迷惑,所以还不如赶快放弃,不再打它的主意。不再打它的主意,还跟谁一起去忧愁呢?丑陋之人在半夜生了孩子,连忙要点灯照看一番,唯恐孩子像自己。
这里介绍了小人听到雅乐与俗乐的不同的表现。
孟子对乐正子说:“你随从子敖来到齐国,专门是为了吃喝吧。我意想不到你研习古代圣人的学说竟是为了吃喝。”由此可见,乐正子太庸俗了。这里说了乐正子庸俗的原因。
一个人立身于世,难以免除世俗的污染。怎么办?爱好高雅,其实就是一种修炼。比如琴棋书画,皆可陶冶情操。正如培根所说:“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作装潢。”他还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说“知识使人高雅”呢?
一个人是否“雅”,往往体现在举止言谈当中。而举止言谈儒雅,可以让人感到你知书达礼,富有教养,同时也能让对方如沐春风,身心通泰,从而达到你的交往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雅与俗是一对矛盾。在很多时候雅士瞧不起俗子,而有些俗子却力图向雅士靠过去,以求沾得一份雅气,成仙成佛。这也算是善于划分人类等级层次,擅长争短论长,喜欢装潢做秀的雅士和俗子的一大特色,也是独一份的。雅士自认为是上九流,读圣贤书,书锦绣文,文能载道,道可指点江山。
因此,雅士在那些想靠过去的俗子眼中,非圣即贤。雅士的一个眼神,在某些俗子看来就是霞光万道,一口气就是大江长河,真是将雅士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岂知他们在那些雅士们的眼里,均是胸无点墨,整日瞎奔波,不可和其谈经论道,是上不了席桌的土豆黄花菜。
但是,雅者有时离不开俗者,某些俗者却以雅者为人生努力的方向,奋斗的目标。雅者需要俗者的恭维和抬举,以此满足自己那俗气十足的虚荣心。雅者讨厌俗者,所以雅者总是和他的同行愿意挤在一起。
不幸的是雅行之中有真雅也有假雅,更有小雅和大雅。所有雅者同聚一堂之时,也是我们这些俗子静坐壁上观,看热闹之时。聪明点的假雅见到真雅后,装傻充聋,一语不发,便可在雅堂占得一个座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假雅,硬要在雅堂耍猴戏,卖鼠药,便会惹得真雅,大、小雅鼓声同鸣,万箭齐发,将他扫地出门,还要吐上几口浓痰,以表雅之高者,是尔等混迹之所的恨意。
假雅被扫出门后,大小雅便开始大斗其法。谁都想个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不一会便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可惜的是他们总是非学术的争论、学问的探讨,而是你能彩练舞九天,我就能下海缚苍龙,人人是楚霸王,个个是汉刘邦,都只为那丁点儿虚荣心,搞得狗咬狗两嘴毛,既热闹又可笑。这也是雅者的通病,也是雅行的毛病,古有之,只不过今天则更甚。
受了委屈的雅士,在郁郁寡欢之时,就会想起平日里一心想靠过来的俗子,甚至刚出雅堂,便折入俗室,以求得到一些慰藉,达到一点平衡。来到俗室操一口京片儿,说一嘴孔孟之道,着实让一某些俗子的俗室蓬荜生辉,让他深感佛光普照。
于是,如此俗子听着、捧着、学着,唯恐学之不像。看着昔日里一心想靠过去、今日受伤雅士的举手投足之雅气,听着其非凡之谈吐,似乎看到了嫦娥妹妹、宋玉哥哥,喜在脸上,乐在心里,便努力仿效,哪怕是东施效颦,也要捶胸蹙眉做痛苦状浣它几匹纱。更何况什么东施、西施关他屁事。
就这样,如此俗子就显得一脸深沉,莫测高深。其实,充其量也只是一个不俗不雅的“二转子”,久而久之就成为“暴发户”,自我感觉良好起来,也就开始雅上他几把。
大雅有之,只不过如古井无波,面对喧嚣尘世,坚守一方净土,甘泉自流。
大俗有之,只不过如璞玉未凿,身处滚滚红尘,任你“天风吹我不能立”,心头自有一盏明灯照,日暖生烟,星夜生辉,淳朴率真。
其实,雅俗之别只是学识、修养不同所表现的气质有所不同而已。但好事者总是以自认为的雅和俗,对我辈凡夫俗子划圈子、分层次,说高深、道荣辱,搞得我辈缺乏定力、心浮气躁者,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搞出好多笑话,还要转过身去甜甜地说声“谢谢”。
人只要活得真实,就无所谓雅或俗;只要有乐观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精神,就能活出真性情,活出生的乐趣,死的坦然。
Ⅳ 作文啊作文请帮忙~
那你也要留个邮箱啊 !I will be climbing the wall!
2010最新作文素材
200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优美词段 开头结尾方法
近年高考作文范文点评
……
Ⅵ 雅和俗高中作文800字
雅与俗虽然确实是处于同一范畴中的相对概念,但却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对立关系。雅并不等版同于高权雅,俗也不能等同于低俗。雅与俗之间其实并不存在固定的高下位置关系。所谓雅的东西,未必就比俗的东西高大或高尚。雅之中不能排除媚俗的成分,俗的作品同样可以表现出崇高。雅与俗,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多的是标示审美取向或欣赏类型上的差异,其取决于我们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或许这世界只有真善美和假恶丑之分,没有雅与俗的对立。“雅不避俗,俗不伤雅”
Ⅶ 有没有人知道雅与俗的作文素材
雅与俗
我是个俗人,不懂雅。
前世的我一定是白居易身边的老太太,嘬着没牙的嘴乐呵呵地听小白给我读他写的诗歌;也可以是苏东坡的那根破竹杖,下端都磨烂了,也不妨害小苏没事的时候颤颤悠悠倚着我去听江声。没办法,谁让咱俗呢!
我看《西游记》的时候绝对不会想到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我只会记得一个那么精瘦精瘦的小毛猴跳将出来一声大呵:“呔!先把那崩拐伸过来,于你孙爷爷打二十棍不规则说!”我看《红楼梦》的时候,也不会光想着什么木石前盟三生石畔或是封建阶级的没落,我只知道那个林妹妹,好像是把太平洋喝到肚子里,到死泪也没流完。没办法,谁让咱俗呢!
我不懂《高山流水》的意韵,不懂《子虚赋》的磅礴,不懂《广陵散》的悲壮,不懂《归去来兮辞》的安然。我排斥富丽堂皇的交响乐,我排斥雍容华美的歌剧,我排斥轻盈优美的芭蕾……可就算排斥,就算不懂,那又有什么关系?
多少年来,雅一直被人们所追奉,它就是品位、涵养与地位的象征,可是真正的雅士太少了,它就像一团迷雾,像披着面纱的女神,多少人想看一看它的真身都没办法。高雅文化固然迷人,可它只存在于少数人心中,无法被大众接受。而俗却恰恰相反,它代表了大众的兴致和意愿。
我喜欢俗,相比于帕瓦罗蒂觉悟的〈〈我的太阳〉〉,我更宁愿听常香玉抑扬地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更喜欢听刘兰芳的一段《岳飞传》……
所以如果有人到街市上去唱《下里巴人》,您去看看吧,跟唱的人中唱得最响一定会是我。
Ⅷ 以《雅与俗》为题的作文
《雅与俗》 我每天都吃三顿饭,睡八小时觉,大便一次,小便六七次,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样是雅还是俗。 我爱听柴可夫斯基、贝多芬、马勒、舒曼的交响乐,是因为我爱听。不是因为它们雅或是还不够雅。 据说,素食是雅的,而“肉食者鄙”。但是,我还鄙鄙地常常吃肉,除了吃肉要票的那些年。所以,我深为吃肉不要票而欢欣鼓舞歌功颂德,不论这有多么卑鄙。 我爱听梆子戏、相声、芭芭拉·斯特拉桑德与凤飞飞的流行歌曲,不害怕也不避讳它们的俗,因为我爱听,能够从中得到某种愉悦。 写文章,我要稿费,因为我有这个俗俗的需要,也就不怕其俗。我又不会专门盯在稿费上,不是为了雅,而是为了文章的最佳效果和我与编辑出版部门的友谊。还有我作为一个作家的自尊和自信。 只有最俗的人才没有自信。只有没有自信的人才怕人家说自己俗。只有自恋不已的人才需要表白自己不俗。 最大的庸俗是装腔作势。最大的媚俗是人云我亦云。最大的卑俗是顾影自怜。 什么是俗?世俗、通俗、庸俗、卑俗都是俗,却大不一样。 迎合旁人是可悲的。适当照顾别人却是难免的,有时候是高尚的。坚持原则而不苟同是可敬的。为了不媚俗而不媚俗却是一无可取的空洞。 考虑雅与俗或是考虑是否媚了俗,都是活得找不到感觉的标志。就像一个人,只有消化不良的时候,才会没完没了地看自己的舌苔。 媚俗不好,媚外媚洋媚上媚下媚学者媚批评家媚潮流媚青媚中媚老,都同样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你正在装起来,你正在亮相,你成了架子花。生怕媚俗恐怕也是一种媚,就是媚那个批评媚俗的进口流行色。 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掩盖本色,然后才有了进行价值评价的前提。 (如果我的回答能够解决你的问题,请采纳,谢谢……!!!)
Ⅸ 以"雅与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去“收阳岗”观林听泉。
“收阳岗”,通俗点讲,就是“西边的土堆”,是我家乡的一个地方。“谛听”,也就是去“听听”,至于“清泉石上流”,中“道道水沟划过砖石”是也。
这是我非常喜欢做的一件事。
土坡上芳草连绵,或者说杂草丛生,因无工业等等污染,倒也留了些自然野味。有一小片林,每逢春来夏至,倒也能郁郁郁葱葱。我喜欢倚坐在树下,静静地想入非非。树叶常帮我筛选了最清澈的阳光,洒在红娘荫里斑斑点点,如繁星闪烁的天幕贴在了小土堆的表面,而我似乎就坠入了这梦幻般的意境。想象能将这眼面前小小的林子放大到无限。一点点小小的景致常让我想起文人雅客们辞章里的诗情画意。风扫过,有时会念起:“杨柳岸晓风残月”,蝉躁动,会想起“蝉躁森愈静,鸟鸣山更幽“,秋雨抚摸过,常记起”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有时坐晚了,林子很静,倒是”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了。经诗人们这么一点缀,这小小之林,配上这小小之丘,倒也是高雅之物了。
但条条水沟确实难以称之为高雅,这现实也太真实了,让人眼瞅着就是难以将它诗化。就那么几道浅浅的水沟,估计也是雨水冲出来的。沟里零碎地散布着些砖块和石砾,都是前时黄河泛滥留下来的。如此,也目不忍视了,只好用耳来听。为了感受其效果,我特地在在一个雨天,打着伞,来倾听草丛中隐约传来的天籁。
雨落在软绵绵的纤草中倒也无声,耳朵就能专注于那“泉”声了。诗风磊雅中,难寻描绘它的字眼,那就只好从寻常生活中探寻“声”的影子。“河”床起伏,“山泉”涓涓淙淙,如孩子银铃般的笑语,断断续续,似有似无,欲近又远。仿佛偎依在大人膝下的女孩,大人每欲伸手将之揽前,女孩就调皮地逃开。等那大人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又调皮地跑回来,甩下一串笑声。那笑声,那笑颜,流过心田,仿佛一股春风送暖……
林自成高格,水流入凡间;林以雅,水从俗;雅中情趣,俗中情味,雅俗共赏,趣味无穷……
呵呵,好一个“收阳岗”。
Ⅹ 谁帮我写一篇以“雅与俗”为题的作文
雅与俗
雅,在于姿态;俗,在于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吃穿住行用,这本就是生而为人便不可或缺之物.可若是有人整日挂心这些,只怕文人墨客们便会一挑眉,转过目光,轻唾一声“俗人”了.雅与俗,本来便是人生的两种状态,密不可分.不妨先从时间上看,初而为人,赤条条一副躯壳,坦荡荡一颗红心.对此时的人来说,生存无疑就是一切,物欲尚未萌芽,更遑论精神追求?按之前的看法,此可谓大俗.然则,现今的人们又开始渴求这种状态了,“心如赤子”成了最高的雅赞——可见,俗至极处,竟至于雅.所谓大俗大雅者,此即其一.说到这儿,问题就出现了:人们对雅的普遍渴求源于何处?如果说生活、生存之俗出于人的本质的动物性的话,那雅,正是人对人性的求索.雅是必须建立在俗之上的.纵是陶渊明般大雅,也免不了“种豆南山下”.然而雅之可贵在于:无论生活如何,都尽可以藉此求得超脱,凌驾于生活之上,俯视“俗世”.而这种需求,今日尤为重要.何以观之?而今,60后、70后仍是社会的主流,而80后的年轻一代也已走进社会多年,就连90后也一溜小跑,正跨入社会的门槛.这些人中,绝大多数是受过一定教育的.求学时的理想、构想乃至空想,与现实中的种种无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可他们的头脑,他们的精神世界,却已不再如父辈一般混沌.于是,俗的压力下,苦求无果,便转向对雅的追求,试图在一个私人的精神空间里求得价值感、认同感和成就感.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是这一过程的外现.这是社会转型、人性启蒙的关键时期所产生的必然结果.这对人性的成长、成熟有着莫大的推动作用.诚然,随之而来的,总是少不了种种负面影响:或有求索未成者,或有误入歧途者,不一而足.但至少,这一过程是积极的;至少,社会在进步;至少,中国人,终于作为“人”而觉醒了.鲁迅先生也可释怀于九泉之下了.时钟不止步地滴答着,当年的赤子,也慢慢长大.其实,人的一生都是一个成长过程——先是“俗”的成长,而“雅”则默默地为某个瞬间的质变做着准备;而后,若是一切安好,雅终有一天产生了质的飞跃,而人,才真正成长为“人”.作为个体生命,生理上的成长不过短短几十载就会走向衰老,心理上的成长却一直持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岁月赐予人们的大雅,以补偿带走的光阴.因而,雅,是一辈子的事,而俗的壮大,到了某个阶段后,就趋于停止了.前文说过,雅是一种姿态,是对生活的俯视和超脱.就好比手再用力也推不动自身,凡流俗者,必为生活所羁,而改变生活的力量,蕴于超脱的雅境.社会也是如此,改变社会的人,绝不会是挣扎求生的俗人,而必定是能从高处看社会的雅者.联想到社会本身,不也是如此吗?每一种社会形态的蜕变,都是经历了漫长的量变,才有了飞跃.早期,或许在于“俗”的积累,日渐成熟后,这种“俗”,便成了“雅”的附庸了.最后,不得不强调的是,雅是一种心态,一种哲学.它本就无对错之分,但历史的车辙不容歪曲,也不会歪曲,如同生物进化一般,社会成长也有自己的规律,而时间,最终会给一切雅与俗最恰当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