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利益\礼仪\性格与命运的议论文素材
1。关于利益
心灵的选择
我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十几年,虽总在加强情
操的培养,但是有的时候,仍然很难做一些性
命悠关的大决定。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
题。莎士比亚的这个疑问困扰了古代无数的哲
人。
他人的利益重要,还是自己的利益重要? 为了
祖国是不是该牺牲个人的利益?为人民服务的
宗旨是不是要坚持?这是我们的品德教育用了
十年,才使我们彻底弄清的问题。革命先烈用
八年抗战,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回答。我们这
代人是跨世纪的一代,将来会面对更多的诱惑。正因为如此
,我们必须从小就树立一切 为了
他人的崇高信念。
生命是人最宝贵的财富,但是在重要的时 候,
第九作文网zuowen.qc99.com原创作文个人利益必须牺牲。* * * 在刺骨的冰水 中救
孩子,这是他心灵的选择。他牺牲自己, 让孩
子的生命得到延续。而在我们的生活中, 大多
没有这么极端的情况。但也不能有一点危 险就
屁滚尿流。做出牺牲自己的选择,不只是象用
眼睛看来那么简单的。我们必须时时反省自己,只有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
才可能成为一个完
整人。
个人的利益首先还要服从集体利益,就像当年
一个人再怎么成功,其力量也不能改变国家孱
弱的现实。个人的
智慧再强大,也比不上集体智慧。是全中国人民集体才改变了我国一穷二
白的面貌,是千千万万劳动中国人民艰苦 奋斗
痴心不悔,才建成了我们的国家,有人说雷锋
傻,我们就要做革命的傻子,每天用雷锋事迹
逼迫自己努力向上。但这其实非常难,人不是
神,做出牺牲自己的决定,内心斗争是必然要
经历的。这是,我们必须提高觉悟,尽量排除
病态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干扰,严格要求自己,做出正确的心灵选择
。
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经常无法实现宏伟目
标。所以如果想要社会进步,我们必需要时刻
准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不能象
猪一样,只知享乐。而是要象革命先烈那样抛
头颅,洒热血,为人民的共同利益
,牺牲自己。只有人人都这样,我国才能真正富强,才能
还我国以强国本色,我们大家才能过得更好。
不过,让人人都这么想这么做的确很难,但是
如果我们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切切实实做到从
我做起,这个宏伟的目标终究有一天是会实现
的。
大的理想,如果能从小事入手,从小事做起,
便容易成功很多。所以,如果没有行动,只是
有崇高的理想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随时保持
头脑的清醒,对自己不能放松,道德要求铭记
脑海。大家都能这样,我们的祖国怎能不强大
呢?
2。关于礼仪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Ⅱ 作文素材礼义正反例
如何做一个讲文明的人?其实做一个讲文明的人很简单,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道德也许是一张纸的厚度,也许是一点耐心的等待,也许是一句善良的问候,更也许只是一个微笑。一言一行总关情,在不经意间,我们传播着热情,尊重,关爱和友谊,这就是讲文明。这点点滴滴的赞美和欣赏,如甘霖似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想必每个人的父母和老师都曾经告诉过你们,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做人。做人就是做一个讲文明的人。人要是不讲文明,再富也会变成穷人,官再大也会被贬成平民。有些人以为做一个讲文明的人很难,其实只要你去做了,就会发现其实很简单。做一个讲文明的人,就是要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爱他人 ……
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烟台旅游,我们一到烟台,放好行李之后就坐公交车去海边玩。在公交车上我看到一位老奶奶没有座位,正准备给老奶奶让座,这时,有个比我小一点,大约七八岁的男孩走到老奶奶身边,把老奶奶扶到他的座位上,那个老奶奶对小男孩说:“好孩子,谢谢你!”
今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 极大地震。人们给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献血,有的人还领养了灾区的孤儿,还有的人到灾区去当志愿者。特别是一些可爱的救援人员和医护人员,整日整夜地忙来忙去,顾不上休息。那些为灾区人民运送救援物资的航空人员和司机更是忙不过来,有的一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他们的这种爱心和道德多么值得人们尊敬啊!!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一个讲文明的人吧!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
Ⅲ 有关:亚运文明礼仪作文素材
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因此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而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
文明礼仪处处可见,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们所忽略。所以我们要把文明礼仪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
首先,注重个人的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等。从仪容仪表说,要求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不当众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从仪态举止说,要从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古人对人体姿态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优美的站姿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坐姿要端正挺直、大方得体;走路要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表情神态要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微笑;谈吐要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用语,简洁得体。着装要干净、整洁、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蓬勃向上的风采。
其次,注意公共场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包括在学校、教室、宿舍、影剧院等场所的礼仪,还有走路、问路、乘车、购物等方面。校园礼仪十分重要,在教室和宿舍,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大声喧哗。升旗仪式,最为庄严。这凝聚了文明与热血的国旗,在礼仪的包围中更显得鲜艳。课堂礼仪对老师的教学影响很大,它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的荣誉与凝聚力,体现这个班的班风班貌。
第三,我们要谦恭礼让。谦恭礼让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有谦虚的态度,尊重别人,对人恭敬,懂得礼貌,谦恭礼让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谦恭礼让能与别人友好相处,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友谊和帮助,“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四岁的孔融把大梨让给哥哥和弟弟吃,而自己却吃小的。这正说明虽然年幼但礼仪却不短缺。
还有同学之间也离不开礼仪,它就像润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失,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多互相理解、宽容待人……
“以和为善”“平易近人”“举案齐眉”“让枣推梨”“宾至如归”都说明了礼貌原则。每个人来到世上,学习做人就是从讲文明礼仪开始的。到社会上,时时处处都要求人们讲文明礼貌。文明礼仪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而且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在我们国家阔步走向世界的时候,文明礼貌已经成为投资环境、国家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
讲文明、讲礼仪,需要的是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我们有义务去帮助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学习文明、实践文明。因为我们今天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成为文明的国家,文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著名文学家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言谈举止评价你。让我们大家都提高自己的礼仪意识,重视礼仪。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逐步养成文明礼仪习惯,成为有气质、有风度、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
-----------------------------
文明礼仪伴我行
老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讲文明懂礼貌。文明礼貌会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但你们知道讲文明懂礼貌应该怎样做呢?还是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首先,我们要孝敬父母。父母花了无数心血,抚育我们成长,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我们要永远记住父母的恩情,对父母要有礼貌。关心体贴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父母的负担。
其次,我们要友爱助人。人与人之间要友好相处,当别人有困难时,应伸出援助之手。人人都需要友爱和帮助。友爱助人,能使人蓬勃向上,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第三,我们要谦恭礼让。谦恭礼让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有谦虚的态度,尊重别人,对人恭敬,懂得礼貌,我国历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谦恭礼让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谦恭礼让有得于与别人友好相处,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友谊和帮助,“孔融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四岁的孔融把大梨让给哥哥和弟弟吃,而自己却吃小的。这正说明虽然年幼但礼仪却不短缺。
第四,我们要做到诚实守信。不能欺骗人。
第五,我们要严己宽人。我们熟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句话。“严于律己”的意思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宽以待人”的意思就是要多多理解别人、包容别人和原谅别人的过失。可我们同学却不能做到这一点。有一位同学踩了另一位同学的脚。他连说对不起,而那位同学却不愿原谅他。最后都忍不住了,互相打了起来。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严己宽人,这样会避免许多争论和吵架。
大家都清楚讲文明懂礼貌应该怎样做了吧!那就开始行动吧!让漂亮的文明礼貌之花开满我们美丽的校园。
------------------------
文明礼仪伴我行
我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这一条小路已经悄悄地伴着我们走到了2008年。还剩下没几天就是大家期盼已久的一项重大的盛典--奥林匹克运动会。许多国外的朋友都不由自主的来到了中国,来的了“礼仪之邦”北京,如果我们没有礼貌,不文明,这怎么行哪!所以我们要象他们展示我们“礼仪之邦”的风采。
我们小学生也许现在干不了什么大事,不过,我们也可以像那默默无闻的小草一样,向学校的同学,小区的朋友,甚至在公共场所,遇见的一些不文明的事与行为,提出善意的忠告。
有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同学们都陆续的走了,我一个人低着头走在大街上,忽然看见一个什么东西被扔在了路中央,我走近看了看原来这是块香蕉皮。“喂”我一口叫住了前面哪个人,他回头看了看我便问:“有什么事情吗”?我见他身穿一身紫红色的衣服,白色的裤子,脖子上带着一条红领巾,想必他是少先队员吧,我语重心长的问:“你是少先队员吗?”他回答:“是啊!”“这块香蕉皮是你扔你吗!”他一口否决了,我听了,便再一次问他,可他还是不承认,我将一股怒火高举三丈,他见我表情愤怒,便吞吞吐土的说:“是……。。是我”我说:“小同学,我们是少先队员,应该保护地球妈妈,让它穿上花衣服,而不是把它的衣服弄脏,再者说了,你乱扔香蕉皮万一别人踩到了是会摔跤的,你这么做不是害人吗,所以请你将心比心如果你踩到了别人扔的香蕉皮,你会怎么样,记住以后千万不能再犯样的错误了!”他听了惭愧的低下了头,并极其迅速的捡起了香蕉皮,对我说:“谢谢你姐姐我以后一定注意,谢谢你的提醒!”
是啊!作为祖国的一份子,我们因该为祖国争光,而不是抹黑,所以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吧!
Ⅳ 作文素材:待人接物,个人修养。
修养是个人魅力的基础,其它一切吸引人的长处均来源于此。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列在首位说明良好的个人修养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做一个文明的大学生是学校和社会对我们的基本要求。
但是在高度发达的现在社会里,修养不高的人却比比皆是。缺乏修养的人还有很多,有些人乱扔垃圾,甚至随地吐痰。还有些竟然脏话连篇,不注意语言文明。
一个人如果要获得别人的赞赏、别人的尊重、甚至吸引别人的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有些人说话、举手投足、甚至微笑或者问候;更甚至接听电话都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而有些人则恰恰相反呢?这里面就是一个人的修养了。有时,优雅和礼貌并不完全是做给别人看的,其实从内心深处,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欣赏这样的美。并不一定长得很美、很帅;并不一定拥有一把很好的嗓子、或者一只名牌的手表,稍加注意,就可以在普通人中脱颖而出,这就是个人的修养了。俊朗的外表、皎好的面容仅仅是母亲给的。但优雅礼貌的行为则是后天的获得。许多时候,后天的获得都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的。
因此,迫切的希望我们在提高经济水平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己的修养,只有每个人的修养得到了提高,整个社会才可以算是真正发展起来了。
Ⅳ 修身明礼 砥砺品行主题作文素材
文明礼貌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良好的文明习惯要从小抓起。“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雷锋日记》 相信每个人不会不熟悉这句话。雷锋精神像春风一样拂过了同学们的心灵,播下了乐于奉献、乐于助人、争做文明使者的种子。
先人倡导的“仁爱和谐、正义奉公、尚礼守法、崇智求真、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铸就了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政、刻苦耐劳和精忠报国的优良素质,在传统文化长期孕育下的中华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同时,优秀的民族文化承载着传承传统美德的重任。我们的先贤用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为我们这个民族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古有程门立雪的尊师,有孔融让梨的尊长,有三顾茅庐的恭敬,有负荆请罪的谦让团结等等。其实,做到讲文明、讲礼仪并不难。其中一部分同学身体力行,已经成了我们学校一道明礼的独特风景线。在此,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以一颗明礼的心对待身边所有的人,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约束我们的言行,做一个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好学生。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礼仪之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美德世代传承,明五礼、知五耻,对个人是品德修养,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是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维系社会正常生活和良好风气的丰厚滋养。
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为精神引领,讲道德,树明礼向善之风,做正直友善的人;讲学习,树艰苦奋斗之风,,做勤劳节俭的人;讲健康,树崇文尚洁之风,做健康开朗的人;讲诚信,树诚实守信之风,做正义坦荡的人;讲秩序,树礼让和谐之风,做遵纪守法的人;讲奉献,树互助友爱之风,做热心志愿服务的人。
个人荣辱事关国家兴衰,我们切不可“以耻为荣”,更不可“以荣为耻”,要“耻荣分明”。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不能混淆,我们要知荣明耻。“清官执法,不贪权贵。刚正让谁人都平易近人,洁净让谁人都卓尔不群。这成了立在人们心中的丰碑。”——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希望每个人积极努力,为树立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作出积极贡献。让我们共造和谐新风范。
Ⅵ 急求关于“讲文明”的作文素材,需要三个,谢谢了
文明就像一盏灯,灯亮一些,我们的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我相信,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是一扇窗,窗户打开光亮就会进来。我相信,只要你仔细留意,就会发现其实文明就在我们身边。
那是一个星期六,天气晴朗,阳光明媚,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当我和朋友并肩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正准备从斑马线上走过去。但是,人行道上突然亮起了黄灯,一辆公共汽车也开了过来,我们赶紧止住了脚步。就在我们停止的瞬间,公共汽车也刹住了,司机微笑着示意我们先行,我和朋友便三步并着两步地走了过去。我心里暗暗地想着:这位司机真讲文明,做到以人为本。流动的车辆和行人像跳动的音符,随着红绿灯的闪耀是那样的有节奏,这场景仿佛像无数把大钢琴正在演奏一首和谐城市的文明之曲。
又是一个星期天,我去电影院看电影。我的身边坐着一位年轻人,他边看电影边吃着瓜子,可他周围的地面却毫无杂物,为什么?原来他在自己坐椅的扶手上挂了一个塑料袋,他把磕完的瓜子壳都扔进了塑料袋里,这看上去只是举手之劳,但却不仅干净了自己,又为别人创造了一个赏心悦目的环境,真是一举两得啊!
傍晚,我和妹妹到公园散步。我们刚到门口就看见了一些白色的塑料袋散落在地上,随风翻滚,让人们觉得非常肮脏。噢!对了,我也来当一回文明小市民!
正好我的包里有一个袋子,我和妹妹把垃圾捡起来,那些肮脏的塑料袋就被我捡到了卫生袋里面了。我们边走边捡,一直捡到了湖边。看见凳子底下还有许多垃圾,他们像狡猾的敌人隐藏在暗处瞧着,妹妹弯下腰把它们一个个给收拾起来装进袋子,然后扔到垃圾桶了。我们回头一看觉得公园里清洁了很多,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原来讲文明就是这么简单,我们不需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只要将每一件小事做好就是文明的表现。看见地上有垃圾主动捡起来扔进垃圾桶;看到有人跌倒了,主动把他扶起来;公交车上见到老人主动给他让个座……总之,只要我们每人向前迈一小步,那我们的国家就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
在现代文明社会里,懂礼貌这种美德是应当更加大力弘扬。在学校里,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要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公民,然而遗憾的是在我们这个美丽和谐的社会里,还是有这么几个不和谐的音符在跳动,比如在公众面前挠耳挖鼻,甚至吐痰,听他人讲话时东张西望,不屑一顾,上公交车时蜂拥而上,为争抢座位甚至大动干戈,在公共场所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中国自古都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要是让外国人看到眼前的这一幕,那他们对我们的国家将会有一个怎样的评价呢? 我想要做到文明并不难,有时候路上一句普通的问候,一个简单的手势,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会让人感到温暖、感到幸福,让文明之风吹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遇到有困难的人,伸出手帮一把,这时你伸出的就是文明;看到失败的弱者,送出一些安慰与关怀,让文明在自己和他人之间温暖着;到成功的的人,送到真挚的祝贺,让成功与他人一起分享;墙上有污点主动擦去,地上有垃圾主动捡起,乘车时主动让个位,买东西时排队有序,其实文明离我们不远,文明就在我们身边,文明是一种神奇的力量,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能和谐我们的社会。
Ⅶ 有关于"人要有教养"的作文素材
经常坐火车往返两地,每次在卧铺隔断里都能遇见整个车厢最淘气的孩子。
中国的父母经常误解“淘气”和“可爱”这两个词的含义。小孩大声喊叫,满车厢跑,声嘶力竭地哭闹,上蹿下跳,父母就在一旁微笑,放任自流,以为这就是孩子的天性,真可爱!
更糟糕的情况是,孩子一边闹,父母一边打。我见过一个母亲,直接打孩子的脸,孩子也顽皮得厉害,除了疼痛,毫无自尊受挫之感。打了一会儿,母亲也累了,孩子跑过来,抱着妈妈说:“妈妈,妈妈,我最爱你了。”于是母子又相拥欢颜。
放任和暴力可能都出于爱,放肆和依赖也都是幼儿的天性,可这样淘气的孩子在成长中要被打上何种烙印,又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呢?
2
我来自一个小城市,自登上离家的火车起,就时时警醒,怕自己的言行招来“没教养”的评价。
小学三年级时迷上了说脏话,以为这里有组合词汇、描述细节和发挥创意的空间。十岁的小孩哪里懂男女之事,不过就是学大人样,把话往肮脏了说,把对方的远房亲属挨个点名。终于有一次,跟一个同学楼上楼下骂仗时被老师听到。
以为一定会被老师骂并请家长,忐忑了一个早晨。直到晨会结束,老师把我喊过去,轻描淡写地说:“你说这样的脏话要是被路过的人或者院子外的居民听到多不好,人家会怎么看待你?”
那次谈话后,我好像突然丧失了骂人的能力,最多也就是写文章时偶尔表达愤怒。这次和风细雨式的批评对我影响至深,那是我第一次有了“觉知力”——觉知到没教养绝对是件值得羞愧的事。试想如果她因为我骂人而骂我,我一定不会那么臣服,也不容易自我反思。
3
我去听钱复和白先勇的讲座,两位先生差不多同龄,都是台湾有影响力的人物。
钱先生穿西装系领带,说的每个词都清晰准确。可能是做过“外交部部长”的缘故,他的语言极为得体。到底是“交往”还是“交流”,是“相识”还是“熟悉”,用词都一丝不苟。
白先生着长衫,是留美的小说家。许子东先生评价他时用了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说他“从百年中国内忧外患到百年中文内忧外患”。白先生对现代中文有一种忧虑,在我看来,这种忧虑倒不是对华文文学的,而是因为中文语言的教养正在走下坡路。
我在台湾的半年经常遇到台湾人跟我对“暗语”:我去、你妹呀、擦、滚粗、威武……我每次都把这些语言视为一种侮辱,虽然他们的本意可能只是为了用一些他们认为大陆人常用的语言跟我拉近距离。我通常会正色地告诉他们,即便在大陆也不是每个人都这样说话,而且这种语言真的不美。
中文是一种很美的语言,它的发声方式、咬字归音、气息连贯使它堪称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如果一定要用一种阴阳怪调,内心鄙视嘴上却觉得有趣的语言来跟我对话,我会看破他的“敌意”,并坚决回击。
谦逊是一种教养,自尊更是。
4
承蒙错爱,我受到过一些表扬。
课堂上,老师指着我说,你,韩国人;在台北,朋友说,你还真不像大陆人;在尼泊尔,有人问,你是不是日本人;刚工作的时候,领导说,你真没有在国外留过学?
我感激这些显而易见的表扬,但往往更愿意转个弯来理解。我来自中国,一个公共场合有人抽烟、餐馆和地铁里有人大声喧哗的国家;我没有留过学,我所在的学校,大家在图书馆占座位,也没人质疑学校损害学生尊严的恶行。
是的,我来自这里,也曾经想过离开这里,变得跟这里的人不一样。但在台湾的最后两个月,我渐渐明白,人必须有对土地的归属感,这将带来对身份的认同,人只有与孕育自己的土地相连才会有能量。
越是失望和疏离,越要用更多的爱绑定这种关系。显而易见,这种选择注定将面临无比艰辛的道路。
5
即便不能改变什么,但至少努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西方和日本最值得尊敬的不仅是科技和国力,还有因教养而汇聚成尊严的社会氛围。
我路过地铁和火车站安检处的时候,看着行李从扫描仪里连滚带爬地翻出来,乘客要弯着腰去捡起来。一个有教养的设计者应该把这个台面提高40厘米,让每个人可以有尊严地拿起东西。
我在车站等地铁,听见两个法国人在聊天。他们用鄙夷的眼神看着突然插到他们前头的两个人,然后用一种很少有人懂的语言品评这件事,他们的嘲笑刺痛了我。我从来不相信一个外国人会像本国人一样爱这个国家和这里的人民,他们爱的是机会和GDP增速。
中国春秋时期就强调“礼”,那时候西方很多国家还在茹毛饮血。“不食嗟来之食”“慎独”“黄钟大吕”都显示出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早强调教养的。教养是一种社会价值:照顾妇女,体谅周到,谈吐文明,举止得体,平静时保持微笑,危难时保持冷静,有爱的能力,重视家庭。泰坦尼克号沉船时,并不是每个人都在求生,那些看起来更能改变世界的男人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女人和小孩,那些可以独自逃生的妇女选择把人生最后的时刻留给爱人,那些有教养的老夫妇选择长眠海底,那些工作人员选择在沉船上坚守到最后一刻……
6
教养跟贫富无关。飞往法国的头等舱上也有没教养的行为,偏远乡村田埂上的人们也知道礼义廉耻。
所谓教养,简单地说,就是不管你的出身和背景如何,都努力做个更好的人
Ⅷ 关于仁义礼孝1000字作文素材
“礼仪”是人们对社会文明道德和社会秩序的一种追求,是由内在道德表现出来的日常行为规范。传统中国的“礼仪”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举止规范,而且还是包括内在修养的一整套道德伦理规范。传统礼仪文化不仅讲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的和谐,恰当地面对和处理各种关系,还表现为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以及对他人的尊敬和礼貌。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学习领会传统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涵,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一、从仪式崇拜到“德诚于中”
传统中国最初的礼仪文化根植于古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要求顺天应时,顺应自然规律,故而出现了“天人合一”思想。人们赋予“天”某种道德性的品质,上天有“好生之德”,这就要求人们“以德配天”。最初的祭祀礼仪行为和对祭祀仪式的崇拜实际上表达的是对“天”的敬畏与崇拜,并发展出天尊地卑、本末有序的思想。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业定居生活的形成,定居生活要求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安排也是为了顺应农业生产的需要,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顺应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保证人们的生存需要,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必须效法天道,以德配天,做到上下有别、尊卑有序,每个个体各得其位、各司其职[1]。可见,当时的礼仪文化实际上是为了保证中原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也顺应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秩序的向往和追求。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事实上是被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规定的,在客观上保障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到了夏商周时代,由于政治生活的广泛存在,原本属于社会规范的礼仪文化渗透、蔓延到政治领域,以尊卑贵贱亲疏为主要内容的礼仪文化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周礼”就具有意识形态的功用。这种意识形态在维持政治秩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维持了社会秩序、规范了家庭及个人的行为。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改造自然的“人力”和“人为”因素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突破了原先的尊卑秩序,诸侯国之间的固有格局也发生了改变,出现了社会动荡、礼乐崩坏的局面,原先的礼仪文化只剩下了繁琐的仪式和复杂的程序操作。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提出了恢复“周礼”的主张,意在恢复周代意识形态对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规范,恢复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传统秩序。孔子提出的恢复“周礼”,不只是在礼仪形式上回到以前的外在仪式上,还为外在的仪式注入了思想内涵,即把“仁”纳入了传统礼仪文化之中。“仁”是“礼”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在化和具体化,“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也”(《论语•颜渊》)。孔子崇尚德政、追求礼治,“礼治”的目的是“德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理想的社会是外有礼乐、内有仁义,礼追求社会秩序,乐追求社会的和谐适中,二者的有机结合就是“以礼节和”。礼乐是手段,德政是目的。孔子认为重建社会秩序要做到“正名”,即做到“亲亲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按照礼的要求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各司其职,“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孔子提出的礼制思想还表现在做人做事讲究秩序和规范上,体现在个人行为上。在做人方面,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在做事方面,孔子提出“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季氏》)。体现在处理君臣关系上,“君使臣以礼,臣事臣以忠”。在构建社会秩序上,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孔子在传统中国礼仪文化方面的贡献,是在传统的礼仪仪式中充实了“道德”和“仁义”等思想内涵,使外在的礼仪行为具有内在的精神灵魂,“礼行于外,德诚于中”“德辉动于内,礼发诸于外”(《礼记》),把对外在仪式的崇拜发展为对内在道德的信仰,并追求外在仪式与内在道德精神品质的和谐统一,使外在礼治的强制性走向了内在道德信仰的自觉性。比如孔子曾反问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意思是说,难道仅仅玉帛、钟鼓就是礼乐吗?所以孔子提倡节俭,“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论语•子罕》)。“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礼仪只是外在的形式,孔子是要人们通过外在的礼仪表达内在的道德诚意[2]。“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
二、中国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的道德性本质
孔子提出的恢复“周礼”,让统治者服从道德规范并遵从一系列的礼仪行为,以此垂范天下,从而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也就是恢复周代和周代以前最高统治者作为道德楷模的理想统治模式。在西方社会,柏拉图最初追求的理想国是让哲学家成为国王,让“哲学王”统治整个国家和社会,也就是让品质优秀、道德境界和智慧高的人来统治社会,这与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一致的。但是,经过在西西里的叙拉古实验,柏拉图的政治设想遭到了失败,当发现自己的理想国模式在现实中行不通时,他改变了以前所追求的哲学家当王的最高理想,转而求其次,也就是转到追求“次优状态的国家”的主张,那就是依法治国,实现法治乌托邦,也就是通过法律来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实现治理国家的目的。他认为法律是实现国家正义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法律篇》中他这样写道:“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像最野蛮的兽类一样。”[3]柏拉图的这个转变非常重要,表明他从推崇以德治国到依法治国的转变。正像柏拉图设想的那样,西方社会的德治与法治最终走向了分离和分裂。在个人行为方面,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表现可以不一致,甚至在思想上可以犯法,但只要在行为上不违反法律规定即可。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与世俗政治最终也相互分离开来,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世俗政治可以用外在的强制手段进行管理,而宗教信仰则通过个体内在的修养和规范达成,二者不相互干涉。这是西方国家社会治理的特点之一,与中国崇尚德治、礼法并重的传统治理模式形成对照。孔子也曾在一个小诸侯国鲁国实验过他的崇尚道德、以礼治国的思想,和柏拉图一样,最终也没有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与柏拉图不一样的是,孔子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最初的理想和信仰,一直在坚持着他的“德政”理念,这使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一直崇尚德治和礼治,而没有转向法治。孔子阐发的“礼仪”不仅是指个人的行为规范,还包括家庭、家族、宗族,乃至整个国家的行为规范,所以“礼仪”是上下贯通的,可见孔子所倡导的礼仪文化体现了一种整体观,这是把道德信仰与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的表现。笔者认为,孔子的礼治思想更倾向于德治,他所倡导的礼仪规范既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更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内和外是一体的,不是分离和割裂的。他所强调的“礼仪”是由内而外的道德行为,道德与礼仪是贯通的。孔子以后的孟子则有舍弃外在礼仪形式,追求内在“仁义”的倾向,把礼仪内化为心理情感的准则[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法家思想,法家强调外在的强制性,儒家侧重于内在的道德自律,并强调内在的道德信仰要与外在的礼仪行为和谐统一。事实上只有内外合一才能够实现天下大治的目的,这导致后来中国在治理社会上出现儒法并重的局面。前期儒家思想,也就是先秦时代的儒家思想是主张内外兼顾的,但是到了宋明时代,外来佛教主张内在的心性修养,强调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的修行路径,使儒家也开始追求内在的超越,这就使得传统的儒家礼仪更加注重内在的自省和自律,强调由内而外的思想行为规范和道德法则。所以传统儒家礼仪文化更强调个体的内在规范及内在修养,而非仅仅看重外在的形式和仪式。
三、中国儒家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
我们现在所谓的“礼仪”,通常是指接人待物上的外在表现与礼貌行为,这是日常语言中“礼仪”的所指,是由传统的由内而外的礼仪行为发展演变而来,成为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习惯性规范和准则,很多情况下省去了内在的道德性,有点接近于西方社会的外在行为规范。我们学习传统的礼仪文化,应该注重它的内在道德性,而不只是追求它的外在形式,当然,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应该是一致的,内在的修养品质要与外在的行为规范一致,并且内在的品质要通过外在的日常行为规范表现出来。这要求我们既要注重传统礼仪的道德内核及思想实质,即注重研究和了解古人对道德品质的极高诉求,又要懂得现代社会的行为规则,而不只是照搬古代的外在礼仪行为,否则只能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而不能起到学习传统儒家礼仪文化应有的作用。那么,学习中国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的价值何在呢?从传统儒家礼仪的社会功能来看,其价值和意义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表现在道德和精神信仰方面。中国现代社会道德的滑坡以及道德信仰的缺失,正是由于丢失了传统的道德信仰所致。有人专门探讨过中国人的信仰就是道德本身,也就是日常中的伦理规范,而不是道德之外的上帝或者其他神灵,因为在中国不具备宗教信仰的土壤,但是对诸如孝道、仁义礼智信之类的道德信条则特别看重。这即是说,中国人特别注重现世生活中的父母子女、上下级、亲情、朋友等之间的关系,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信仰”,如果连这一点也丢了,就失去了中国传统道德和精神信仰最基本的东西。第二,表现在日常行为规范方面。人与人之间除了要具备道德性的相互信任、理解、支持、同情等,还应该通过一些礼仪性的行为展现内在的道德情怀,不然的话,学习传统道德只能成为一种空谈。这要求我们除了学习和了解传统的礼仪行为规范之外,还要结合具体工作环境学习和了解现代礼仪,比如商务礼仪、不同场合的社交礼仪等,唯有如此,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和交往法则。需要指出的是,学习传统礼仪文化不是简单地学习传统礼仪的具体仪式,而是学习传统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实质,外在的礼仪行为是内在德性修养的表现形式,只有把内在的德性修养和外在的礼仪形式结合起来,并与当今时代的要求相契合,才能够发挥传统礼仪文化的积极作用。第三,表现在家庭和社会秩序重建方面。学习传统礼仪文化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秩序的重建以及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传统的家庭伦理在稳定家庭秩序、维系家庭和谐、解决家庭纠纷等方面是有优势的,但有些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这需要在借鉴传统家庭道德和家庭礼仪的基础上,重建现代血缘亲情关系,解决现代家庭中出现的父子关系以及夫妻关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现代家庭朝着和谐文明的方向发展。整个社会的文明风尚只有靠每一个人的积极维护才能够实现。不管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只有在内心世界坚守礼仪道德准则,才能够由内而外地散发出对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和关爱,也只有坚持最基本的礼仪规范,才能够形成互敬互爱、文明礼貌的和谐社会氛围。需要指出的是,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的理想境界是内在道德和精神信仰与外在礼仪行为的和谐一致,但在实践过程中很容易导致道德泛化或形式主义,特别是礼仪文化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现象,使得外在的繁琐仪式与内在的精神品质貌合神离。因此,传统礼仪文化积极作用的发挥应重在强调社会个体的自律自省和内在道德修养,而不只是把学习传统礼仪文化的功夫用在学习外在礼仪形式上。另外还应注意到,传统儒家礼仪文化被意识形态化之后,逐步丧失了其道德性的内涵,而沦落为满足权力秩序的工具,这样的礼仪文化是应该受到批判和排斥的,我们应以理性而非盲目的态度看待和学习传统儒家礼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