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夏游南京的牛首山作文400字左右。
“春牛首,秋栖霞”。五月初的一个周日,我们一家驱车来到位于南京城区西南十公里之外的江宁牛首山,游览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牛首烟岚”。
驶进景区,我们就被郁郁葱葱的树林包围了。道路两旁,苍翠的松柏、挺拔的绿竹、高大的银杏、遍坡的紫藤,在我们的眼前交相辉映,清香四溢,令人赏心悦目。那么它为什么叫牛首山呢?据说,是因为这座山双峰突起,东西对峙,形似牛头双角,就像一只牛首,所以叫牛首山。停好车辆,我们便沿着山路漫步上行,来到了位于牛首山峰最高处的广场,仰首看到一座砖塔矗立在山顶。沿着石阶向上爬了一段台阶,就进入佛教圣地——弘觉禅寺。寺院内建筑别落有致,一尊刻有“弘觉”禅师的雕像站立在寺塔前, 像是时刻守护着塔身的安全和威严。 相传弘觉寺塔建于唐代,高达41米,七层八面,每面正中为拱形壶门,四隐四现,造形典雅,风格古朴,是江南地区最大的砖塔。进入塔内,弯延的楼梯仅够一人小心翼翼地通行。我们就登上了塔顶,举目远眺,山下的风景一览无余,漫山遍野桃李盛开,杜鹃争艳,松竹掩映,满山青翠,还有大小不一的湖泊点缀着, 犹如几面银镜镶嵌在翡翠之中,形成一幅自然山水墨画,处处充满生机,景色宜人,春风拂面,十分惬意。 在寺院内逗留了近半个小时分钟,我们又通过一段长长的山路,来到了位于山南的郑和文化园。郑和文化园是为了纪念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功绩而建造的,郑和的陵墓就安葬在此。郑和纪念馆建在文化园广场的东侧,属于典型的明代建筑。纪念馆院落的中央矗立一尊郑和雕塑,四周分别是四个展厅。在第一展厅,介绍的是郑和的生世,以及与南京的关系,还有他七下西洋的航线和所到国家的情况。步入第二展厅,刚进去,就被宝船模型的气势给镇住了, 宏伟而瑰丽,雅致而精巧,好似每一块木板都充满了活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我突然想象起航时的场面: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在苏州港码头,郑和船队启航时,全城百姓都来为他们送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祈盼他们成功归来……当我回过神来,爸爸妈妈早已在纪念馆门口等候,我赶快浏览完第三、第四展厅,急忙与他们汇合。因时间原因,我们不得不匆匆地瞻仰了郑和的陵墓。随后,我们沿途又游览了南唐二陵、南宋岳飞抗金故垒、明代摩岩刻佛像等名胜古迹。
一路感受南京的悠久历史,禁不住暗自赞叹, 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留给后人如此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先人的光荣传统,我们有责任做的更好。
㈡ 关于南京牛首山佛顶宫的作文400字
李时珍 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世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经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氏所新增。每种药首先以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详述产状;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说明体用。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本草纲目》的故事于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当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采了一个。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攻效。 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食蚁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网络全书”。
㈢ 去南京牛首山旅游写英语作文
Last sunday. I and my father, mother, grandparents, brother went to niushoushan
by bus. In the morning we came down the mountain. I saw wooded mountains, wild flowers bloom. We climb up the hill along the mountain path. Come halfway up the mountain, I feel a little tired, began to rain,My West Lake silk umbrella missed,. Dad said to me,“Jill, don’t do anything halfway.”at last,So I insisted reached the top, the top of the scenery so beautiful.We were flying kites, I was thirsty, my mother bought me a bottle of water, .finally we went home.finally,Since then, I've kept the umbrella。i was very happy
㈣ 有牛首山的作文,其中要有 !!!!过渡句!!!!
清明节到了,是一个踏青旅游的好时候,在这个小长假里去寻
找春天的美丽。作为一个南京人,你知道哪里春意最浓吗?在我看
来,那非得牛首山莫属。俗话说“春游牛首,秋游栖霞”嘛!这是
南京人最经典的春季游玩线路。
清明小长假的最后一天,我们几家人决定去牛首山踏青。车窗
外,马路旁边青青的柳树,如同绿色的绸缎,在春风里飘来荡去;
粉色的桃花和海棠宛如明丽的云霞;碧绿的小草、金色的油菜花映
衬着蓝蓝的天空……车在其中走,就像开进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中。
“最美人间四月天”,视觉的春天缤纷多彩,五彩斑斓,美得让虫
虫都忍不住集体出动。它们在花丛中、在草地里欢快地扭来扭去,
飞去飞来,非常得热闹。春天就是盛开,春天就是蓬勃!
到了牛首山,爸爸妈妈们决定搞一次野炊,让我们“尝一尝春
天”。在山腰处的一个农家小院里,我们大展身手,谱写锅碗瓢盆
交响曲:爸爸们搭起了帐篷和吊床,妈妈们在理菜。炒菜的炒菜,
烧火的烧火,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四个孩子也被分配了任务,在山
上“探险”的同时,需要拾捡树枝,作为生火的柴禾。厨房里,烟
熏火燎,炒菜的香味混合着袅袅的炊烟飘散在空气里,那种香味在
我们家里并未有过。妈妈说,这就是乡土的气味。菜陆续端上了桌
,牛首山的马兰头、菊花脑、枸杞头、木杞头……汇聚成了别具风
味的野菜宴席。我们小孩子手里的筷子飞快地在菜盘里夹来夹去,
迫不及待地塞进嘴里,啊,春天的味道原来是青青涩涩的呀。
尝过了春天,我们继续爬山,大家没走柏油大道,为了增加趣
味,特地选了一条小道走。这条山道没有石阶,有的只是人们踩出
来的高高低低的脚印,拨开竹条,拉过树枝,大手小手互拉互拽,
我们终于到达了山顶!牛首山的标志性建筑——弘觉寺和七层塔展
现在眼前。遥想前人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如今的弘觉寺不再香烟缭绕,灿烂的黄色外墙在如织的游人中显
得静穆而寂寞。大人孩子竞相奔逐于寺外温暖的春光里。
下山时,路过一条小溪,我带头冲了过去,发现水里有小鱼和
小虾在游动,我们伸手去捉,有蝌蚪摇摆着滑过手指,春天的感觉
我摸到了——凉凉的,滑滑的,就是抓不住。
我喜欢牛首山的春天。
㈤ 牛首山风景作文
春回大抄地,万物复苏。阳春三月来到了。爸爸和妈妈带着我去牛首山游玩。
我坐在车上,头往外看,路边的大树长出了嫩绿嫩绿的芽,河边的柳树也冒出了嫩叶儿。它们都在传递着春的气息。
听爸爸说,牛首山是一座闻名遐迩、历史悠久的名山,位于南京南郊,距中华门10公里,位于长江和外秦淮河之间的丘陵地带。北连翠屏山,南接祖堂山,山势均力敌奇特,状如牛头双骑,故名牛首山。
一到牛首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山的桃树。一簇簇桃花开满枝头,有粉红的、有的的。仿佛五彩缤纷的绣球花点缀其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真是美不胜言啊!黄昏时分,暮色苍茫,云蒸霞蔚,令人沉醉。
㈥ 秋游南京牛首山游作文500字
早上,天气多云,天河实验寄宿学校全体师生整整
齐齐的排好队,高高兴兴地上了车,原来我们是要去春游。行车近2小时,终于
到达这次春游的目的地——牛首山。
刚到牛首山,一阵阵香气扑鼻而来,从车上往下看,各式各样的海棠花竞相开放。随后车子便载我们到了半山腰,我们要爬到山顶的花坛广场上,也就是宏觉寺广场。一路上看到了许多枫叶,都是鲜红鲜红的,一点儿也不比秋天的枫叶开得差;桃花相继开放了,桃树上缀满了红色的桃花,在春风中跳着欢快的舞蹈。我们来到了宏觉寺广场。远远望去就是宏觉寺塔,也称唐塔。它毁于战火之中,重建于明初,重建后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近看桃红柳绿,广场中间是一个巨大的“花坛”,中间是用假花做的,外围有一圈蝴蝶花,花瓣上有几道像水纹似的深紫色花纹,嫩绿细长的叶子衬托着美丽的花朵,散发出一阵阵幽香,我们在“花坛”下拍照留念。之后,我们下山又回到车上了。
我们的下一站是南唐二陵。南唐二陵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先主李昪及其妻宋氏的钦陵和中主李璟及其妻钟氏的顺陵。钦陵建于公元943年,居东;顺陵建于961年,居西。墓内壁画丰富多彩,绘以鲜艳的牡丹、莲花、宝相、海石榴、祥云等图案,在建筑师和文学史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我们进了陵园景区,真是春色满园、风景如画呀!我们进入钦陵的墓穴,很“豪华”,简直是鬼斧神工呀。洞里很黑,如果没有灯光,或独自一人,保你竖起鸡皮疙瘩。而顺陵则比较“简陋”,可能是因为当时国力衰败的原因吧,不过还是相当可观。随后我们去参观南唐二陵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南唐二陵出土文物的复制品,有惟妙惟肖的陶人,有装饰精美的壁画,有风度翩翩的玉佛……让我们惊叹不已。
然后我们去草坪野餐,大家交换并品尝各自带的食品,同学们一边吃一边谈笑风生地聊天,吃完的同学就去自由活动。全体都吃完我们就可以回去了。
这牛首山风景如画,让我流连忘返。南京人常说:“春牛首,秋栖霞。”看来春天南京的最佳去处非牛首山不可了。
㈦ 春到牛首山作文220字左右
春游牛首山南京有句俗语叫“春牛首,秋栖霞”,说的是春天的牛首山是个游玩的专好地方。今天,我就属和爸爸妈妈到牛首山去游玩了一次。一到牛首山,我就看到路两旁开满了粉红色的桃花,还有白色的绣球花,它们一片片、一丛丛,在春风中正朝我微笑呢。我们沿着山路一路向上走,在山腰看到很多大大小小的石佛像,这就是有名的“摩崖石刻”。山顶山是古老的弘觉寺塔。我从半山腰向下看,看到蓝天白云、绿树成荫,山脚下还有一片碧绿的湖水。牛首山的景色真迷人啊!
㈧ 游记作文400字开头要有方位词
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觉间,春天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和煦的春风吹呀吹,吹醒了大地,吹绿小草,吹红桃花,吹化河中坚冰,让那春水潺潺流淌。
在这美丽的季节到来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位于南京市南郊风景区江宁区境内牛首山森林公园。这一座闻名遐迩、历史悠久的名山,逶迤于长江和外秦淮河之间的丘陵地带。,北连翠屏山,南接祖堂山,山势均力敌奇特,状如牛头双犄,故名牛首山。牛首山天工造化,自然景色极佳。阳春三月,茂林修竹,桃花争艳;黄昏时分,暮色苍茫,云蒸霞蔚,“牛首烟岗”,令人沉醉。与栖霞山齐名,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古风依然。
我走进大自然,倾听春一脚步,感受春的气息,欣赏春的舞蹈! 踏上软绵绵的小草,微风吹拂,小草们纷纷摇动身子,争先恐后地睁大好奇的眼睛欣赏这神奇而美妙的世界。我不由俯身爱怜地抚摸着小草,它们的颜色是如此的青翠欲滴,这新鲜的嫩绿准是春——这个多彩的调色盘中最美丽的色彩!一进入牛首山,随着阵阵峰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山的桃树。毛茸茸的嫩芽儿,伴着一朵朵明艳的笑脸,真叫人喜欢。看那桃枝,有的虬曲多姿,有的修长细柔,有的遒劲茁壮。看那桃花,有粉红的,有玫瑰红的,也有殷红的。桃花的香味各不相同。或浓或淡,淡的使人心旷神怡,浓的沁人心脾。桃花的开头各异,有的要花骨朵儿,红中透白,好似一只小铃铛,又仿佛一张羞涩的脸。有的正迎风开放,透出一股昂扬之气,别有“傲霜挺立,迎风怒放”的味道。那一簇簇桃花开满枝头,可谓争奇斗艳,不时还有洁白的绣球花点缀其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近处还有或粗如碗口,或细如笔杆的竹林,真是美不胜收。
春天来了,春天是如此美丽!多么想拔几棵小草,摘几朵桃花,把它们珍藏,留住春天。可是,我不能,也不忍去破坏这幅美丽的画卷,真正爱春的人,应当百般爱护这大好的春色,明天的春光才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