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能把余秋雨,周国平,毕淑敏,林清玄的经典散文及解析和一些哲理散文发给我么我高三,想作为作文素材...
余秋雨-【遥远的绝响】,【一个王朝的背景】
林清玄-【心的菩提】,【玄想】,【清欢】
你可以阅读下。。
❷ 高考作文素材之人物篇--毕淑敏
[高考作文素材之人物篇--毕淑敏]高考作文素材之人物篇--毕淑敏作者:江山依旧高考作文素材之人物篇--毕淑敏毕淑敏的抉择少男少女们常喜欢玩一种浪漫的网游,用五种象征不同生存方式的实物供人选择,并逐次放弃一项,凭最后留下的,并参考前面的,便证明你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高考作文素材之人物篇--毕淑敏。当然,他们大多会选择鲜花,因为它代表着美丽而芬芳的爱情。当著名作家毕淑敏偶然遇到这样的提问时,却以相当严肃的态度来面对。她在不故作崇高且认同世俗生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丰富的联想力,以自身真实的生活状况介入命题,拿生命来感受、体验这残酷的一失再失。每一项的最终放弃,她都权衡再三、思潮翻滚,越到临界越感阵阵痛楚袭来,如灵肉的割舍,如绝域般无援。这真是一个残忍的网游,因为它遇到了一个"傻"到能真切感应的人。毕淑敏,她最终抓住了笔紧紧不放。此时,积蓄已久的所有辛酸与委屈全涌了上来,她不能自已,泪水滂沱而下。毕淑敏这篇长长的自叙,数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清晰地记起。是的,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金钱、地位、荣誉、感情这几样东西,足以构成一个人安足生活的全部,人舍此何求?可是,这就是真正的生活吗?这就是人活着全部的价值所在吗?毕淑敏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对于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来说,精神生活才更为神圣而重要。在那里,灵魂有宁静的屋宇,有自由的翊膀,俯仰之间,有洞彻与发现,更重要的是,面对自己,你可以是自己唯一的主人。没有思想,混迹尘土,仅剩一具欲望的躯壳在人间游荡而过,这对于一个清醒的写作者来说,不啻是荒凉而可怕的。毕淑敏选择了写作这最后的归宿,选择了一根生命赖以存在的思想的苇草,虽然这苇草在工业时代的夹缝中如此尴尬地摇荡,但却从没停止过追随太阳的方向。此刻,毕淑敏幸福地依偎着它,在草尖上欣喜地看见了阳光、空气、河流、爱人和孩子…写作,可以是一种更具意味的生活方式,只要你,给思想一张可供栖居的洁净的纸张。素面朝天毕淑敏在当代作家中,我对毕淑敏印象最深。这不仅是因为她曾经是位医生与我同行,由医生变成作家使我羡慕,而且还因为她素面朝天的品行让我敬佩。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西藏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到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各种文学奖30余次。其代表作有《预约死亡》、《红处方》等。《素面朝天》是她早期的作品。虽然这篇文章不是她的代表作,但许多人都知道它。我也是首先从这篇文章了解毕淑敏的。说毕淑敏素面朝天,是因为她不仅写了《素面朝天》,而且她主张"素面朝天"。她认为大自然中每一棵树木、每一棵花草,都用本色地面对骄阳、面对暴雨、面对风雪。它们会衰老和凋零,但衰老和凋零是一种真实。人类的这张脸,是与生俱来的证件。我们的父母凭着它辨认出一脉血缘的延续,我们的亲人、朋友和同事凭着它来了解其喜怒哀乐,所以不必要隐藏在脂粉和油彩的后面。她还说"化妆品不过是一些高分子的化合物、一些水果的汁液和一些动物的油脂,它们同人类的自信与果敢实在是不相干的东西。""假若不是为了工作,假若不是出于礼仪,我这一生,将永不化妆。"敢于素面示人,就是自信的一面。"磨砺内心比油饰外表要难得多,犹如水晶与玻璃的区别。"真是"文如其人"。关于毕淑敏的的外貌,采访过她的记者王洪是这样描写的:"毕淑敏其人比我想象的还要高大,果然是\'素面朝天\',不施粉黛。着装素净淡雅,蓝色的外套,衬着雪白的衣领,给人以纤尘不染的深刻印象。圆圆的始终微笑的面孔,依稀留下了金戈铁马军旅生涯的豪迈与西藏高原的粗犷。"也许是她的处女作发表"太迟",34岁时写《昆仑殇》,大概还由于她的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叫《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毕淑敏留给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大妈"形象。关于毕淑敏的文字风格,也可以说是"素面朝天"。"她不以学问见长,也不以前卫式的实验标榜;她不是江南的小山秀水,但也有别于莽原塞野的黑骏马,有别于黄河决堤似的一泄千里;她自然不是男人眼中的\'丰乳肥臀\',但也不是女性自我描述的心理体验;她似乎是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中走来,但又不是传统文化的回归。她的散文把日常生活中似乎极为平常的事物作为审美客体,把似乎人人所经所历的事情写得妙趣横生。"王洪对她朴实无华的文风作了很好的总结,甚至夸奖毕淑敏很有一点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毕淑敏的创作与她从事的职业--医生有关,无论是在她的作品中还是在实际行动中,都更多地与病人、囚犯、孩子之类的弱势群体接触。她热衷于探讨"临终关怀"、"人生意义"、"幸福感"这样的命题。这在中国作家中是少见的。王蒙评价说,她最大的特点是"悲悯"。所以她的作品在普通市民中有着广大的读者群。毕淑敏当了22年的医生,后来自修了电大中文专业,不是"正宗科班"出身的她成了作家,实属不易。她虽然现在已是国家一级作家,但她不卖弄,也不故作儒雅,对自己写作的过程也向记者"实话实说"。譬如说,《昆仑殇》是她的处女作。当谈到成名作《昆仑殇》的创作及发表情况,她说是1978年返京后,在西藏阿里那段遥远的经历找不到人交流,才有了写作的冲动。5万字的《昆仑殇》一个星期就把初稿完成了,但她却没有勇气寄出去,后来稿件还是由她的丈夫送到《昆仑》编辑部的。就是《素面朝天》一文,也是"当时偶遇海南出版社出版人的夫人,才得以出版。"这是何等的诚实和坦率啊!毕淑敏无论是为人为文,真可谓是素面朝天。作家王蒙甚至认为连她的名字都太普通。他在为《毕淑敏作品精选》一书所作的序言中写道:"如果她的署名是阿咪、狂姐、原水爆或者荷兰豆,也许我早就读过她的作品了。然而她的名字是毕淑敏,这名字普通得如--对不起--任何一个街道妇女。""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家与文学之路。"这是对素面朝天的毕淑敏最贴切的评价。文如其名毕淑敏提笔写字是在一年前,那时才开始接触一些关于文字方面的信息,走上读书之路。这正如一座有实心围墙的花园,你不走进去,是看不见花园景色的,永远也不会知道里面究竟有多么的绚丽多彩,而毕淑敏就是这花园中的一支奇葩,散发着迷人的幽香。走进围墙内,不禁被景色所迷惑,当时的我绝对不会亚于刘姥姥进大观园,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兴奋,而又感慨万千。随着时间的推移,圈内的朋友也渐渐多了起来,说的、写的、看的…耳闻目染无不是里面的文、人,无论"大"家还是"小"家,或者如今的网络写手。他们对我提得最多的就是毕淑敏了,因为她的行文和为人,一致认为我应该多看看她的文章,或者说她的文章比较适合我阅读,因此,心存此念久矣。一本《毕淑敏自选精品集》的散文卷终于暂时满足了我一回期盼的心愿,急切的心情才稍稍得以缓解。虽说我没有能够拜读她的《红处方》,但从她的这本集子里我分明看见了一个和蔼可亲的大姐,满面笑容地朝着我的方向走来,向我挥手致意。她的这本集子大约收录了她九十多篇精品散文,读了也就对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她的文正如她的名字一样质朴无华,是那么的容易接受,并能随即溶解其中。她的散文来自生活,用于生活,能给人启迪和思索,让我们在引起的共振波中彼此交流、传递。王蒙说:"她太正常、太善良,甚至于是太听话了…有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字、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读她的文章,好快速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打开书刚刚读完第一篇就被她的文字打动,像一块磁铁强烈地吸引着我的眼球,一字字、一行行、一页页,贪婪吸取,作文素材《高考作文素材之人物篇--毕淑敏》。读完此书,王蒙所说都一一清晰地展现在了我的眼前,她确实是位正常、善意、祥和、冷静的人,作文也是循规蹈矩,实在难能可贵,笔端流出的无不是善意与冷静。合上书,细细品味,却很难想象一个十七岁的柔弱女子是怎样穿上军装扎根西藏阿里的,在阿里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此刻我多想置身高原,感受那时的她,一连串的问号常常萦绕在我的脑海。油灯下笔耕的她需要多大的意志和韧性,也许正是这十一年的军旅生涯才练就了她不屈不饶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她的花季在高原上绽放,她的青春年华在她的笔下得到了升华。而我曾经的理想也在这瞬间被点燃,我崇拜军人,心中的橄榄梦一直无法释怀,至今还是激情未减,脑海里闪现的是戈壁、奶茶…我很欣赏她说的这句话:写作是童年、皮肤、听觉、命运的延伸。很形象很受启发。她还说,因为写想起很多往事,幼时的落花生,埋在我们的大脑垄沟中,一镢头下去,几颗果实被刨出来,于是很贪心地接着挖下去,岁月也就在墨水中复活,在倾听世界立体声的同时感知辽阔恒远的历史气候和深邃内在的人性温差。这个比喻真的很形象、很恰当,也很美丽,因为写作本身是一种思索的过程,将我们的记忆闸门打开,在记忆长河中收获的是生活点滴凝聚而成的颗颗果实,那里是我们的心血和汗水。接着她又说,写,追我思虑,听,迫我虚心。写作是快乐而辛苦的行为,将生命的长度和阔度拓展,我不否认,因为我正为此辛苦并快乐着。她以女性独特的敏锐视觉和丰富的感知,写了很多关于女性的文章,比如《男人和女人的区别》、《寻觅优秀女人》、《性别按钮》、《女人什么时候开始享受》、《芒果女人》、《假如酋长是女性》、《你是否位女作家羞愧》、《历史女人》、《女思考者》、《淑女书女》等都是令人震撼的文章,她从自身的感受出发,理性的分析,读起来倍感亲切和温暖,且真实感人,毫无娇柔造作之态,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作为女人我们需要这样的感觉和追求,好好抓住自己的特征和长处,做一个智慧、率性的优雅女人,学会思考、生活。从她对待朋友的女儿若樨的冷静交谈方式、对女友千头万绪的巧妙解脱以及对《眼药瓶的奥秘》中渠枫的剖析,还有她对待小兵私下为了自己奶奶病情而克扣别人用药的典型行为进行理智而大胆的冷处理,从而让这名小兵走上了健康为人的道路…所有这些都张扬着她的善良、冷静与睿智,而这些又恰恰是我们每一位女性所必备的姿态。毕淑敏,文如其名,文收其心。走进毕淑敏茫茫书海看人生。当快餐文化席卷文坛的时候,踩着清雾,循着那丝轻盈缥缈的音乐,我在寻找,寻找那隐居在平凡中却充满哲理的世界。这条路,我相信依然不会孤独。《忍受快乐》,一本书,一个富含感性却不乏哲理的世界。看完这本书,已是月淡星疏,只是那几颗明明的星星仍固执的守候着黑夜,一时间竟是看得痴了。一席凉风拂过,带来晚风特有的一丝寒意,只是手中的那本书,依然散发着一丝温暖。因为它,我走进了毕淑敏,也走进了哲理的殿堂,聆听那丝久违的天籁之音。看它,不是因为那似乎有些不伦不类的书名,也不是因为它的主人是位著名的作家,而是为了寻找失落的心灵,寻找那些明悟的感觉。心灵在这个充满霓虹色彩的都市飘荡,却找不到任何的归属感。冷冷的晚风飘过无痕,却留给我无尽的思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钢筋水泥的孕育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也在人的心灵之间竖起了一面面铜墙铁壁。阴霾密布的天空下,快乐在慢慢消亡,在死寂的夜空中涣散。总有那么一些人,当快乐来临的时候,他们手足无措,举止慌张,甚至以为快乐认错了人。许多人就这样迷失了方向,像迷途的羔羊,等待主人的呼唤。于是,陶醉在忍受快乐中的我醒来后,是多么地希望迷失快乐的人儿也来聆听这天籁之音,让毕淑敏当一回你心灵的医生。毕淑敏是作家,也是医生,王蒙评价她说,"既是做了小说,似乎也没忘记她的医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渡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的小说那样,她的散文因在"世界屋脊"的特殊生活经历而渗透着极强的现代意识和专业的心理分析。散文集中的部分心理散文,更是贯注着她,一位心理医生充满洞察力和稳定感的目光。或许,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心灵感情是最微妙的东西,不可能被轻易读懂,但我发现毕淑敏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奔跑。《忍受快乐》,或许在当今这个文学殿堂中几如米粒之光,在我心底,却可以与日月争辉。作为一位作家,毕淑敏不失为当代中国文坛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然而,作为一名医生,她更不负医者父母心的那种悲悯世人的责任。在面对非典那"跑了的一代"的学生时,在非典肆虐的北京,虽然她很想以一种长者的宽容和溺爱之心原谅他们,但时代赋予二十一世纪当代青年的责任是那么的重。她写下"致跑了的一代",她以无尽的勇气,用笔挥洒出一行行如血泪般的文字:别把灾难带回家,即使无奈生命即将结束,也要让生命在医院划上句号,为世间减少一份痛苦。在这个选择落叶归根观念的时代里,她的这份勇气与坚决在"假如我得了非典"一文中表达得淋漓尽致。那种视死如归的勇气却是珍爱生命的极致体现。风卷残云,重忆非典,那无疑是一场梦魇。只是岁月于潇洒中展现出了它惊人的魄力。是的,时间在慢慢淡化曾经非典带来的恐惧。是该庆幸还是该悲哀呢?短短的三年,人们似乎已从非典的阴影走出来了,甚至于好像从未发生过非典一般,大家有开始肆无忌惮的竞赛吃的胆量了。亲爱的人们,淡忘得太快,那是对生命的一种蔑视。这不是一种真正的快乐。毕淑敏是为医生式的作家,她的文字如同对症的药,点醒了人生百态。用一篇篇富含哲理性的散文洗涤着那些早已蒙上一层灰尘的心灵,抚过那正在忍受着快乐的心,似甘露如清泉,慢慢地滋润着那因干裂而受伤的心灵。当我虔诚地聆听《忍受快乐》的时候,慢慢得放飞自己,一缕新生的阳光探入心扉。正如毕淑敏所说,"我相信心与心的勾连,是这个世界上最有趣和最快乐的事件之一。"那么我想说,走进毕淑敏,走进她的文学世界,那会是走进生命的一条捷径。拯救毕淑敏曾经以为毕淑敏是一位真正的作家,读了几年的毕氏作品之后,现在越来越感觉她在向一位真正的医生的目标努力着。不妨看看网上流行的标准的"毕淑敏简介":"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北师大心理学博士及注册心理咨询师。"用小说来传播医学知识、医学道德甚至医学关怀,如果不说是毕淑敏的一大发明的话,也得算是毕淑敏近年的一大贡献。看吧,《红处方》关注吸毒人群,《拯救乳房》关注癌症患者,《血玲珑》关注血液绝症病人,《心灵七游戏》是一本心理自助读物,用主流媒体的话说就是:"毕淑敏的创作始终保持着对社会、对人性的高度关注,富于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写作态度使毕淑敏获得了人们的尊敬。"这话从语法结构上看显得绕,像是一条首尾相衔的蛇儿在转圈圈。都能看懂是在表扬毕淑敏,可中国词汇那么丰富,本可以把表扬信写得更有层次、更有质感一些的。在相濡以沫几十载的老公的眼里,"毕淑敏很敬业。一谈起她的工作,我就觉得她始终是个医生。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就是医生。2002年8月,她和她的一帮学心理学的博士同学开办了一家心理咨询中心。除了当作家,她依然是医生,只不过过去她是内科主治医生,现在是心理医生而已。"不管是哪科的医生,毕淑敏近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没有离开医院的故事背景倒是真的。《红处方》的故事就发生在一所戒毒医院。从故事大纲看,是一部谁都能写的一部作品,高手与低手的区别只在于怎么写和写成什么样子。一位叫余化石的朋友有一篇评论贴在了网上:"我们不难看出,这部书从前到后都好像充满了白色恐怖,更具体的说是毒品的恐怖。在现实世界中,虽然毒品、艾滋病在全球蔓延,但我们好像对它们并没有多少了解,更不知道它们到底有多恐怖。这也许是我们没有被它们\'临幸\'过,更重要的是有关方面的责任没有尽到,没有使我们了解它。这部《红处方》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材料,给我们大家敲了一个警钟。"这话很有代表性,听朋友们谈到读这部小说的感受,大多是这样来看待它。不妨这么理解:毒品猛于虎口,既然医学科学家还未探索出戒毒的好办法,作为一个尽职的小说家,就给那些在将吸未吸边缘上徘徊着的人们使上一招恐吓计吧,先吓退了再说。这样来看《血玲珑》,就不像是小说,而更像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了。《拯救乳房》讲述的是一个心理治疗小组的故事。故事中公务员、老干部、硕士生、下岗女工、白领丽人、妓女等汇聚一堂,携带着各自复杂的经历和对癌症的恐惧与抗争,在一次次的小组活动中探讨死亡。《拯救乳房》一书首印12万册,这样大的起印数让人想到是沾了书名的光。出版社一方告诉媒体,取名"拯救乳房"经过了认真慎重的考虑,并非为迎合大众低级趣味或者是哗众取宠。但这样的说辞,一个神智正常的人就算把俩鼻孔捂得严严实实透不过气,都能闻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儿来,不值得当真的,只好去听作家本人怎么说。毕淑敏那段时间也算声带宏亮,一再宣称《拯救乳房》这个书名并非哗众取宠,都快成了祥林嫂了。退一百步说,就算真如毕作家所说:"乳房的本意是中性的,等同于腿、胳膊、大脑,而拯救,是一个庄重的动词,这样的搭配,我觉得语法上、概念上应该没问题。"且不说历来哗众取宠的书名、标语、口号之类其实大多在语法、概念上立得住脚,但《拯救乳房》一书既出,客观上读者大众就是被大大地"哗"了一下子,被哗的结果就是大把掏银子买书。你不能因为主观上没有这样的"因",便毅然决然地一定要否定这样的"果"吧?毕淑敏的这番道理讲得好没道理也。这样的做派,显出了内心的不够诚实。而她称"乳房跟人身上的其他器官一样,不应有任何特殊之处",进而指责"读者很浮躁"、"有的读者从书名想到了色情,把《拯救乳房》当色情小说看",这就是老毕有失厚道了。其实这个书名并没什么错误,取名暧昧正是当下畅销书的一个策略,除了表明作者和出版人的机智,在人格上降低不了什么。读《血玲珑》时总有一个拂之不去的感觉:毕淑敏的医生与小说家两重身份没能水乳交融在一起,而是在两个身份中间游移不定的时候居多。这部作品披的是医学外衣,作品却没并未体现多少过硬的医学依据,更像是纯粹的小说家在编排故事,因而故事之太过离奇以至于格调显得低俗也就不意外了。单看书中女主角卜绣文为救女儿而决定再次怀孕,设法获得当初强暴自己的那位男士的精液一段曲折故事,就称得上一部现代版的"三言二拍"了。但是毕淑敏大夫构造的让女主角生出胎儿长期供病者抽取骨髓的"血玲珑"方案,从医学上先就说不过去。当今媒体报道过的骨髓捐献与受赠者结对配型的事例已经不少,一旦配型成功,便是一劳永逸,因骨髓具有再生功能也。毕淑敏这一番为故事而故事的工夫经不住起码的推敲,考虑到毕医生已经转行心理咨询,这一节略过不说也罢。在此为出版毕氏作品的编辑们支一招儿:要想毕淑敏的书卖得更好,应当给她一个准确的定位,比如"通俗医学故事"、"医疗关怀文学"。就像香港那位叫梁凤仪的姐姐,若不是扛上了一块"财经小说"的招牌,能否成名都不好说,包装的成果是,从十几年前起,大陆每一家像模像样的书店,都少不了一个"梁凤仪财经小说"专柜,那得替出版者和营销商赚了多少银子呀。在当下这个普社会人们关注心身健康的时期,给毕医生弄块医疗文学的膏药贴上,必更加走红。说归说,心里还是希望毕淑敏不再平地踏步。原因很简单:曾经发现几位好的小说写家,如今已大半凋零--王小波已成古人,李敖也渐渐走进了下水道,贾平凹在忙着拿旧作翻新卖钱兼卖字画,韩寒、郭敬明、张悦然那帮小朋友显见得只有为同龄人提醒休闲读物的本领不说,小小年纪已经知道拿散碎文字集结成"新书"来混大把的银两了,惟毕淑敏势头依旧猛,年年推出大部头新书,真的好希望她能显把身手,挺而担起拯救当下中国文学的重任。拯救中国文学,当由留住毕淑敏这一粒活力饱满的火种始。()〔高考作文素材之人物篇--毕淑敏〕【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