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关贪婪的议论文
问:“何为善,何为恶?”
答:“善是天使的代言,恶是魔鬼的化身!”
上面的答案正确吗?如果正确那么人是天使还是魔鬼,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可回顾历史从秦王当政到华北的毒气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野心与贪婪一体,暴力与残忍齐飞”在历史里我从未感觉到人性的善良相反我渐渐感觉到人性的丑陋。
三国时期曹操曾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路易十四也说过:“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一个又一个史时证明了人性的恶。如果人性是善的为什么人们虚构出来的会是地狱而不是天堂,死后要弥补自己身前所犯的罪恶而不是升进天堂快乐的享受呢?也许是为了提醒自己尽量的少犯错。早在2000多年前荀子的性恶论和犹太教的原恶学说就已经揭示了这一道理,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人类在说人性本善的时候自以为说出了一个伟大的思想,但他并没有注意在说人性本恶的时候揭示了一个更大的道理。
很想说人性本善可如果人性本善那为什么还要将思想教育看的尤为重要,常听大人们说:“学坏三天,学坏三年”不是更能揭示这一更伟大的哲理吗!赌博、吸毒、看违禁片屡禁不止,曾经看到我的同桌在课上偷看不健康电影,更让我想不到的是竟然下课有许多人争着看,这些老师没教过,是他们与身俱来的“天赋”如果不是人性本恶怎么会这样呢?
我并不是说这样人类的前途就是一片黑暗,没有任何指望,我只是想人们可以从现在起正视自己,改善自己。因为先天的恶并不能阻止你后天的善的发展,不是吗?
❷ 关于贪婪的作文,800字
贪婪就是自取灭亡,贪婪就是最终一无所获。有很多人,都尝试过贪婪的滋味,也有这种贪婪的念头:无意间捡到一元钱,还想捡多一点;父母给了零用钱,还想拿到更多的:吃到一块蛋糕,还想吃再大块的……
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富翁,他在散步时把自己的一只纯种名犬给丢了,富翁很着急,便贴出告示寻狗,告示上还贴了狗的一张小照片。第一天富翁把奖金设定为一万元。只见有许多人都带着狗到富翁家去,很可惜那些都不是富翁的爱犬。于是富翁的太太说:也许是捡到狗的人觉的咱们给的奖金还不够吧,要知道,那可是纯种的名犬啊。于是,富翁又把奖金提高到了两万元。其实真正捡到狗的是一个乞丐,他是在公园打盹的时候看到这只狗的。他看到这只狗后高兴极了,立马拉着这只狗去领奖金,在路上乞丐又看见了新告示,他发现今天的奖金比昨天提高了一倍,乞丐似乎看到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在向他招手。于是乞丐又把狗牵回去了。一天,两天。乞丐每天都观察奖金的变化。终于有一天,富翁把奖金提高到了使全城人都无法想象的一个价位。乞丐看了后,觉得时机成熟了,便回到自己住的地方去领狗。但是,回到家后,他发现狗已经死了,因为,狗每天在富翁家都是喝牛奶,吃烤肉的。但在乞丐这里,却吃乞丐捡回来的东西,它实在是无法下咽。,最终,被活活饿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贪心的人什么都想得到,却往往什么都不能得到。在实际生活也是这样的。所以,我们绝对不能贪心,因为贪心是绝对没有好下场的!
以前,没有汽车,只有马车还会感到知足;没有火种,有一块烤熟的肉还会感到高兴;没有录音机,有京戏听还会感到开心;没有电视,有戏剧看还会感到满足;没有...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了汽车,有了煤气炉,有了录音机,有了电视,还有了许多高智能的机器,人性越来越发贪婪,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甚至,那些外国人还要占领我们的国家,别人的国家,可是,伤害的都是些无辜的人,那那些外国侵略者有没有站在那些无辜的人的立场上想过?有没有将心比心?有没有想过如果自己的家人平白无故的被人杀了,自己会不会伤心欲绝?但是,他们没有!他们只会乱杀人,可是,他们认为那些人该死,可他们只是些平民老百姓,他们并不该死,但是,杀人不眨眼的外国侵略者遇谁杀谁,谁也不放过!其实,大家只要心平气和,不要太贪婪,就不会死那么多人了。
现在,生活变好了!但有的人还为了赚钱,滥杀动物,取下它们的皮毛,为什么要这样?动物也会有感觉的,它们只是不会用说来表示自己的想法,但是,当猎人将自己或自己的家人抓走时,它们有没有咆哮?现在的小吃摊,为了方便,省钱,大量购买一次性筷子,乱砍伐树木,我上网查询了一下,居然发现:一棵生长了二十年的大树,就能制造出6000-8000双一次性筷子。这些一次性筷子用过一次就不要了,可这棵生长了二十年的大树还能再生长下去,有可能还会成为百年古树呢!可砍伐工人们无情地将它连根拔起!为什么人性要这般贪婪?当然,社会上也有值得被骂的小人:为了可以在车公车上占位子,装盲人;公司里的高官贪污;设计师抄袭别人的方案;老奶奶假扮摔倒,好心人来扶她就要赔钱…等等,他们都没有想过,能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以前的爱国英雄用血换来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现在的生活
贪婪,一个令人改变的词汇,一个令人走向犯罪道路的指标!我们千万要记得,贪婪是我们不应该有的本性,我们千万不要靠近它,一碰上它,我们就会跌入无底深渊。我恨人类,恨那些贪婪不顾全球人民生命的人,为了一时利益,破坏我们最亲最爱的地球妈妈!
❸ 我需要贪婪为题材的作文素材!
严监生作为吝啬鬼形象,与世界文学名著中的葛朗台、阿巴公相比,他的性格更具独特性。首先,他的吝啬已不再是共性的寓言式的特征,而是从人物的特定的生活经历、社会关系中形成的活生生的个性。严监生守着祖业,每晚算账到三更,精打细算地盘剥农民,克扣家用,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往里抠,居然抠下了十万多银子。这种极端落后的封建性十足的剥削方式,养成了一种胆小的吝啬。他舍不得银钱去结交官府,在小县城里,十万财富反而使他成了“有头发可抓”的冤大头。他的哥哥严贡生虎视眈眈,窥伺着他的财产,几个侄子“就像生狼一般”。偏偏严监生只有赵妾生了一个儿子,又太年幼,迫使他不得不把赵妾扶正,好让儿子继承财产。为此,就要大把地把银子送给妻子王氏的兄弟,偏偏两位舅爷又是敲诈的能手。于是,这个守财奴便陷于腹背受敌、杯弓蛇影的境地,他的吝啬越来越染上了忧心如焚的色彩。然而,严监生并不是“吝啬”这个概念的化身,他不同于《吝啬鬼》中的阿巴公,……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表现得如此直接和纯净,不受父子之情的任何干扰。而严监生的“吝啬”就不同,它是和别的感情交融在一起的。他虽然悭吝成性,贪婪成癖,但又有“礼”有“节”,不失人性,既要处处维护自己的利益,又要时时保护住自己的面子。所以,当他哥哥严贡生被人告发时,他能拿出十几两银子来平息官司;在夫人王氏去世时,修斋、修七、开丧、出殡等竟花费了五千两银子,并常怀念王氏而潸然泪下。一毛不拔与挥银如土,贪婪之欲与人间之情,就是这样既矛盾又统一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特性与丰富性。
(摘自齐裕、陈惠琴《中国讽刺小说史》)
2.吴敬梓讽刺的矛头虽然总是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但体现在人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鲁迅说得好:“非倾向于对社会的讽刺,即堕入传统的‘说笑话’和‘讨便宜’。”如写严监生临死时,因为多点了一根灯草,便伸着指头迟迟不肯瞑目。这就不仅仅是严监生个人特殊性格,而且反映了地主阶级极端悭吝的本质,是具有普遍性的。
《儒林外史》还有一个艺术特色,就是善于在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挑选典型性的情节来表现性格,而这些情节正是日常发生、普遍存在着的。如严贡生吹嘘自己“为人直率,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话正说着,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走了进来,对他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严贡生道:‘他要猪,拿钱来!’小厮道:‘他说猪是他的。’”猪羊鸡鸭走进人家宅舍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严贡生关了别人的猪,向人勒索钱,就典型地表现了地主阶级的贪婪横霸的性格。关于严贡生赖船钱的描写也是同样精彩的例子。由此可以看出,吴敬梓善于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进行讽刺描写。虽然《儒林外史》中也用夸张的手法,但更多的是白描。作者所描绘的事物总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一经指出便觉“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
(摘自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
3.《儒林外史》语言的特点是准确、洗炼而富于形象性。作者经常能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有时由于一个字用得很恰当,使人物“情伪毕露”。如严监生妾赵氏在正室王氏生病期间侍奉汤药,极其殷勤,在王氏病重时,甚至祈求菩萨宁愿替她死。但当王氏死前对赵氏说了“何不向你老爷说明白,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房”之后,作者紧接着就写“赵氏忙叫请爷进来,把奶奶的话说了”。这一个“忙”字,就把赵氏的虚伪面目暴露无遗。(同上)
4.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儒林外史》的作者,就是运用了准确、鲜明、带有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性格特征的,并在这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如严贡生说话刁钻凶恶:“严贡生发怒道:……骂毕,扬长上了桥,行李和小厮跟着,一哄去了。”在这里,严贡生是硬把云片糕说成价值几百两银子的珍贵药品,紧接着是省里“张老爷”、四川“周老爷”、县里“汤老爷”,一口一个“官”,一声一个“打”,胡赖中紧跟着威吓,而且着重在威吓,因为这个谎扯得太离奇,不如此讹不住人家。一个刁钻、凶顽、卑劣、无耻的恶棍形象,跃然纸上。几个上船劝解的脚夫所说的一番话也很有意思,它表面上是句句责备船家不是,骨子里却字字揭穿严贡生的无赖行径,像一把锋利的钢刀,直插进他卑污的心灵,以至使色厉内荏的严贡生听了不得不赶忙“转弯”溜走。在这里,被压迫者雪亮的眼睛、正义的行动、机智的斗争艺术和对严贡生、官府的敌视鄙视的心情,都从那声口语里表现了出来。
(摘自王俊年《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5.另外两个丑陋的封建文人典型形象是严监生的两位舅爷——王德和王仁。这两个人,既不同于严贡生之恶,也不同于严监生之吝,而另具一番“贪”的神貌。
作品对这两个丑类的揭露是不动声色地悄然展开的。他两人,王德是府学廪膳生员,王仁是县学廪膳生员,都按月在官府领取膳米,而且“都做着极兴头的馆,铮铮有名”。照常理,这已是很有身份名声的了,但我们全不见其“道德文章”,能看到的却是“文人无行”。
严监生因为哥哥严贡生逃讼而去,只得出面了结官司,请两位舅爷——王德、王仁来商议。事过之后,严监生又治办酒席款待这两人,他俩先是“拿班做势”,不肯来;来了以后吃酒时要行“状元令”,中一回“状元”吃一杯酒,他俩中了几回“状元”,却“吃了几十杯”,见严监生一回也没中,“二人拍手大笑”,最后“吃到四更尽鼓,跌跌撞撞,扶了回去”。整个一副饕餮贪杯的丑陋嘴脸,哪有一点温文尔雅的模样。
除了一些细节之外,这两个秀才的肮脏贪心和下作面目更集中地体现在替妹夫把妾“扶正”的前前后后。
严监生之妻王氏病危,妾赵氏假意殷勤,实际上逼迫王氏答应把她“扶正”,顶替王氏死后的夫人座位。严监生巴不得如此,忙请两位舅爷相商,那王氏二兄弟听了,“把脸木丧着,不则一声”;待到严监生唤小厮取来银子送与他们每人一百两,“二位双手来接”,旋即变了面孔,屁股整个移到对方一边,把个亲姊妹全然撇在一边,来为严监生着想了。王德道:“你不知道,你这一位如夫人关系你家三代”,好像他比严监生还清楚扶妾为正的重要性;而那王仁索性拍起桌子嚷道:“我们念书的人,全在纲常上做工夫,就是做文章,代孔子说话,也不过是这个理。”在他看来,置姊妹病危于不顾,反替妹夫扶小妾填房乃是儒生至高无上的“理”,孔子也就不过如此。其后,王仁又道:“你若不依,我们就不上门了!”这点儿银子的效力真是无比,弄得两位舅爷立场大变,亲自操持为妹夫之妾行填房大礼。
赵氏“扶正”之日,即王氏“归天”之时。这是场道地的闹剧。按情理王氏兄弟应照应自家姊妹,但他们不,他们反倒为严监生撑腰,声称有他二人在,“谁人再敢放屁!”整个是为虎作伥的帮凶相!果然,当时他们又是各自得了五十两银子,现金交易。那王仁又亲为严监生“做了一篇告祖先的文,甚是恳切”,真是卑下无有过于此者。待到王氏死了,赵氏欲披麻戴孝,“两位舅爷断然不肯”道:“名不正则言不顺”。在银子的作用下,这两位“铮铮有名”的秀才要钱不要脸,要钱不要亲姊妹,分明是下三烂的市侩,哪见一点“儒雅”的影子?
令人瞠目的两位秀才“播种”必有“收获”,先是“赵氏感激两位舅爷入于骨髓,田上收了新米,每家两石;腌冬菜,每家也是两石;火腿,每家四只;鸡、鸭、小菜无算。”之后又每人二百两银子,做盘费赶考去了。
这一回目中人物的性格塑造最为成功,情节也很集中。四个无耻文人既有卑庸腐俗的共性,又都各有独到个性,恶、吝、贪、卑,各具情态。在全部《儒林外史》中,这些形象都是极富典型意义的。另外,作者这里的笔触也极细极工,就连人物的名字也设计得颇见匠心。譬如严家兄弟,老大名“大位”字“致中”,老二名“大育”字“致和”,合起来正是曲阜孔庙大成殿匾额上的四个字“中和位育”,是儒家的核心口号,“中和”是目的,不偏不倚,谐调适度;“位育”是手段,各守其分,适应处境。单就这四个字来说,自有很深的哲学内涵,远非一两句能说清,但它是极严肃的儒家口号是不错的。但我们看看用了这几个字作名字的两位儒生——小说家的深刻尖锐的讽刺不也在这里么?另如王家兄弟名字亦取自儒典《论语》中“据于德、依于仁”的句子,一个名“德”字“于据”,一名“仁”字“于依”,可我们看看他们那嘴脸,可配得上这几个字么?
❹ 关于贪婪的作文
贪婪作文
贪婪就是一种无穷无尽的想要拥有,贪婪就是一种自我毁灭,贪婪就是最终一无所获.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贪婪的念头:无意间捡到一元钱,还想再捡第二次;妈妈给了足够的零用钱,却还想要更多.吃了一块蛋糕,还想要更大块更美味的......
这些浅显的贪婪,相信人人都能看见,都能知道应该遏制,但是,还有一种贪婪你们看见了吗?用知识作掩护的,以上进为借口的,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不断地做怪的贪婪,这就是它——对知识的贪婪。也许你们会反对我的说法,会反驳道,对知识贪婪不是更好吗?这不是值得人们赞赏的精神吗?所以当很多人面对这种贪婪的时候,采取的措施都是——助长。那么你就错了!此贪婪非彼贪婪!
我也曾经一度以为对知识的贪婪就是对学习的上进。于是,我就渐渐养成了这种贪婪的习惯:每次从书店出来,手里都会捧着一叠的书——见好书就想要拥有。就这样,因为想要,就都买了下来,心里总是想:回家慢慢看。第二次进书店,又看见了心仪的书籍,爱不释手,因为想要,又买了下来。这样一次又一次,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可是看过的书却越来越少了。可以说,我是因为喜欢它们,希望阅读他们才买下他们的,但我却太贪婪了。因为贪婪我不停的买书,因为贪婪,我买下了太多的书,还是因为贪婪,让我无法选择阅读书籍。
因为我贪婪大想得到更多的知识的滋润,所以我贪婪的购买书籍,因为我贪婪的买了太多的书,所以我贪婪得无法选择先读哪本书!这种贪婪是我前进的动力吗?这种贪婪能帮助我获得更多的知识吗?
从前,我认为这种贪婪是助力,现在,我知道这种贪婪是阻力!
这种“恶性”贪婪曾在一段时间内占据了我的思想,现在我已经把它割除了。在你的思想里是否也同样存在这这种“恶性”贪婪呢?如果是,赶快割除它吧!
❺ 古人因贪婪却一无所有的作文素材
贪婪者,一无所有
前几天,我学习了《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篇课文。不管是善良的金鱼,没有主见的渔夫,还是永不满足的老婆婆,都清晰的闪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老太婆的贪婪导致最后一无所有,是对我们最好的警戒。
故事讲述了一位老渔夫打到了一条不平常的金鱼,金鱼苦苦哀求老头儿把她放回大海,并许诺要用贵重的报酬酬谢老人。老婆婆知道了这件事,就像金鱼提出要新木盆、要木房子、要当一位世袭的贵妇人的要求,金鱼都一一答应。谁知老婆婆仍不满足,还想当海上的女霸王,让金鱼侍奉自己。这激怒了金鱼,收回了给她的一切,老婆婆最后变得一无所有。
故事中,老婆婆贪得无厌,永不满足,最后失去了所有。这正应证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同时我想到了一个故事。一个乞丐身背一个破旧的褡裢带,挨家挨户乞讨。突然,命运女神出现在乞丐面前,和蔼进言:“其实我早就想帮助你,我搜集了一大堆金币。请你把袋子打开,我要用金币把它装满。不过有一个条件:落入袋子的将全是金币,如果金币从袋子里掉在地上,那就会立刻化成尘埃。请当心,我已经警告了你,我要严格遵守这个条件。你的袋子已经破旧不堪,可别装得太多,以免被撑破。”乞丐听罢,高兴得几乎无法呼吸,他觉得自己似乎飘了起来,一时间竟有些忘乎所以!他连忙把袋子奋力撑开,于是闪闪发光的金子,就像黄金雨似的流进褡裢袋,袋子越来越沉。“够了吗?”“不够。”“可不要把袋子撑破!”“无需顾虑。”“瞧,你现在已经十分有钱,要成为大财主了。”“请再给一点,哪怕是一小攒金币!”“喂,满了!看,袋子要破了!”“再给一点点吧!”袋子突然被撑破,金币全部撒在地上,变成了一堆破烂货。命运女神不见了,眼前只剩下褡裢袋,乞丐一贫如洗,一如往昔,只好继续沿街乞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远离贪心这座深渊,学会知足。千万别掉进“贪”的深渊,别让“贪婪”为自己的心戴上枷锁,懂得知足,你会常常喜乐幸福。
记得那是暑假的一天上午,爸爸给了我20元钱买书,谁知营业员在忙乱中多找了5元钱给我,我刚想把钱还回去,可转念一想:做好事又没人知道,不要白不要,这钱就归我了。于是我又将钱塞进口袋里,得意地扬长而去。花钱本是心安理得,可谁知这钱我却怎么也用不出去。我的心中像是闯进了一只兔子,咚咚的跳个不停,刚伸出的手又缩了回来。我要是没有贪婪的心就不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一心只想着不劳而获。哎,现在想后悔也没用了。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我决定把钱还回去。我来到那家书店,走进书店时我脸红得像苹果一样,最终我把这钱的来龙去脉告诉了营业员,把钱还了回去,营业员表扬了我。我觉得心里舒畅多了,浑身像松了绑似的,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一个“贪”字就是一座无底的深渊,不管是谁只要掉进“贪”这个深渊,既害人又害己。人们为了那贪婪的欲望,会不择手段达到目的。可是,他们最后的结局会一无所有。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❻ 有关古人贪婪的例子
.严监生作为吝啬鬼形象,与世界文学名著中的葛朗台、阿巴公相比,他的性格更具独特性。首先,他的吝啬已不再是共性的寓言式的特征,而是从人物的特定的生活经历、社会关系中形成的活生生的个性。严监生守着祖业,每晚算账到三更,精打细算地盘剥农民,克扣家用,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往里抠,居然抠下了十万多银子。这种极端落后的封建性十足的剥削方式,养成了一种胆小的吝啬。他舍不得银钱去结交官府,在小县城里,十万财富反而使他成了“有头发可抓”的冤大头。他的哥哥严贡生虎视眈眈,窥伺着他的财产,几个侄子“就像生狼一般”。偏偏严监生只有赵妾生了一个儿子,又太年幼,迫使他不得不把赵妾扶正,好让儿子继承财产。为此,就要大把地把银子送给妻子王氏的兄弟,偏偏两位舅爷又是敲诈的能手。于是,这个守财奴便陷于腹背受敌、杯弓蛇影的境地,他的吝啬越来越染上了忧心如焚的色彩。然而,严监生并不是“吝啬”这个概念的化身,他不同于《吝啬鬼》中的阿巴公,……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表现得如此直接和纯净,不受父子之情的任何干扰。而严监生的“吝啬”就不同,它是和别的感情交融在一起的。他虽然悭吝成性,贪婪成癖,但又有“礼”有“节”,不失人性,既要处处维护自己的利益,又要时时保护住自己的面子。所以,当他哥哥严贡生被人告发时,他能拿出十几两银子来平息官司;在夫人王氏去世时,修斋、修七、开丧、出殡等竟花费了五千两银子,并常怀念王氏而潸然泪下。一毛不拔与挥银如土,贪婪之欲与人间之情,就是这样既矛盾又统一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特性与丰富性。
(摘自齐裕、陈惠琴《中国讽刺小说史》)
2.吴敬梓讽刺的矛头虽然总是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但体现在人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鲁迅说得好:“非倾向于对社会的讽刺,即堕入传统的‘说笑话’和‘讨便宜’。”如写严监生临死时,因为多点了一根灯草,便伸着指头迟迟不肯瞑目。这就不仅仅是严监生个人特殊性格,而且反映了地主阶级极端悭吝的本质,是具有普遍性的。
《儒林外史》还有一个艺术特色,就是善于在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挑选典型性的情节来表现性格,而这些情节正是日常发生、普遍存在着的。如严贡生吹嘘自己“为人直率,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话正说着,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走了进来,对他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严贡生道:‘他要猪,拿钱来!’小厮道:‘他说猪是他的。’”猪羊鸡鸭走进人家宅舍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严贡生关了别人的猪,向人勒索钱,就典型地表现了地主阶级的贪婪横霸的性格。关于严贡生赖船钱的描写也是同样精彩的例子。由此可以看出,吴敬梓善于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进行讽刺描写。虽然《儒林外史》中也用夸张的手法,但更多的是白描。作者所描绘的事物总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一经指出便觉“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
(摘自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
3.《儒林外史》语言的特点是准确、洗炼而富于形象性。作者经常能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有时由于一个字用得很恰当,使人物“情伪毕露”。如严监生妾赵氏在正室王氏生病期间侍奉汤药,极其殷勤,在王氏病重时,甚至祈求菩萨宁愿替她死。但当王氏死前对赵氏说了“何不向你老爷说明白,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房”之后,作者紧接着就写“赵氏忙叫请爷进来,把奶奶的话说了”。这一个“忙”字,就把赵氏的虚伪面目暴露无遗。(同上)
4.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儒林外史》的作者,就是运用了准确、鲜明、带有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性格特征的,并在这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如严贡生说话刁钻凶恶:“严贡生发怒道:……骂毕,扬长上了桥,行李和小厮跟着,一哄去了。”在这里,严贡生是硬把云片糕说成价值几百两银子的珍贵药品,紧接着是省里“张老爷”、四川“周老爷”、县里“汤老爷”,一口一个“官”,一声一个“打”,胡赖中紧跟着威吓,而且着重在威吓,因为这个谎扯得太离奇,不如此讹不住人家。一个刁钻、凶顽、卑劣、无耻的恶棍形象,跃然纸上。几个上船劝解的脚夫所说的一番话也很有意思,它表面上是句句责备船家不是,骨子里却字字揭穿严贡生的无赖行径,像一把锋利的钢刀,直插进他卑污的心灵,以至使色厉内荏的严贡生听了不得不赶忙“转弯”溜走。在这里,被压迫者雪亮的眼睛、正义的行动、机智的斗争艺术和对严贡生、官府的敌视鄙视的心情,都从那声口语里表现了出来。
(摘自王俊年《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5.另外两个丑陋的封建文人典型形象是严监生的两位舅爷——王德和王仁。这两个人,既不同于严贡生之恶,也不同于严监生之吝,而另具一番“贪”的神貌。
作品对这两个丑类的揭露是不动声色地悄然展开的。他两人,王德是府学廪膳生员,王仁是县学廪膳生员,都按月在官府领取膳米,而且“都做着极兴头的馆,铮铮有名”。照常理,这已是很有身份名声的了,但我们全不见其“道德文章”,能看到的却是“文人无行”。
严监生因为哥哥严贡生逃讼而去,只得出面了结官司,请两位舅爷——王德、王仁来商议。事过之后,严监生又治办酒席款待这两人,他俩先是“拿班做势”,不肯来;来了以后吃酒时要行“状元令”,中一回“状元”吃一杯酒,他俩中了几回“状元”,却“吃了几十杯”,见严监生一回也没中,“二人拍手大笑”,最后“吃到四更尽鼓,跌跌撞撞,扶了回去”。整个一副饕餮贪杯的丑陋嘴脸,哪有一点温文尔雅的模样。
除了一些细节之外,这两个秀才的肮脏贪心和下作面目更集中地体现在替妹夫把妾“扶正”的前前后后。
严监生之妻王氏病危,妾赵氏假意殷勤,实际上逼迫王氏答应把她“扶正”,顶替王氏死后的夫人座位。严监生巴不得如此,忙请两位舅爷相商,那王氏二兄弟听了,“把脸木丧着,不则一声”;待到严监生唤小厮取来银子送与他们每人一百两,“二位双手来接”,旋即变了面孔,屁股整个移到对方一边,把个亲姊妹全然撇在一边,来为严监生着想了。王德道:“你不知道,你这一位如夫人关系你家三代”,好像他比严监生还清楚扶妾为正的重要性;而那王仁索性拍起桌子嚷道:“我们念书的人,全在纲常上做工夫,就是做文章,代孔子说话,也不过是这个理。”在他看来,置姊妹病危于不顾,反替妹夫扶小妾填房乃是儒生至高无上的“理”,孔子也就不过如此。其后,王仁又道:“你若不依,我们就不上门了!”这点儿银子的效力真是无比,弄得两位舅爷立场大变,亲自操持为妹夫之妾行填房大礼。
赵氏“扶正”之日,即王氏“归天”之时。这是场道地的闹剧。按情理王氏兄弟应照应自家姊妹,但他们不,他们反倒为严监生撑腰,声称有他二人在,“谁人再敢放屁!”整个是为虎作伥的帮凶相!果然,当时他们又是各自得了五十两银子,现金交易。那王仁又亲为严监生“做了一篇告祖先的文,甚是恳切”,真是卑下无有过于此者。待到王氏死了,赵氏欲披麻戴孝,“两位舅爷断然不肯”道:“名不正则言不顺”。在银子的作用下,这两位“铮铮有名”的秀才要钱不要脸,要钱不要亲姊妹,分明是下三烂的市侩,哪见一点“儒雅”的影子?
令人瞠目的两位秀才“播种”必有“收获”,先是“赵氏感激两位舅爷入于骨髓,田上收了新米,每家两石;腌冬菜,每家也是两石;火腿,每家四只;鸡、鸭、小菜无算。”之后又每人二百两银子,做盘费赶考去了。
这一回目中人物的性格塑造最为成功,情节也很集中。四个无耻文人既有卑庸腐俗的共性,又都各有独到个性,恶、吝、贪、卑,各具情态。在全部《儒林外史》中,这些形象都是极富典型意义的。另外,作者这里的笔触也极细极工,就连人物的名字也设计得颇见匠心。譬如严家兄弟,老大名“大位”字“致中”,老二名“大育”字“致和”,合起来正是曲阜孔庙大成殿匾额上的四个字“中和位育”,是儒家的核心口号,“中和”是目的,不偏不倚,谐调适度;“位育”是手段,各守其分,适应处境。单就这四个字来说,自有很深的哲学内涵,远非一两句能说清,但它是极严肃的儒家口号是不错的。但我们看看用了这几个字作名字的两位儒生——小说家的深刻尖锐的讽刺不也在这里么?另如王家兄弟名字亦取自儒典《论语》中“据于德、依于仁”的句子,一个名“德”字“于据”,一名“仁”字“于依”,可我们看看他们那嘴脸,可配得上这几个字么?
❼ 关于贪婪最终走向毁灭的作文素材
有一个人想拥有一块自己的土地,上帝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已精疲力竭,摔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财物,无论是房子、车、钱……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没有一样是属于你自己的。那些东西不过是暂时寄托于你,有的让你暂时使用,有的让你暂时保管而已,到了最后,物归何主,都未可知。所以智者把这些财富统统视为身外之物。
许多身处逆境的人,磕磕绊绊,但靠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走向了成功,而另一些人往往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迷失了前进的方向,终身与成功无缘。
即使我们拥有整个世界,我们一天也只能吃三餐,一次也只能睡一张床。本来是一个好人,但是如果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让贪婪之心变强大,好人也可以变成坏人。
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实在数不过来,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东西,其实欲望太多,反而会成为累赘,还有什么比拥有淡泊的心胸,更能让自己充实满足的呢?
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