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作文以学与思为话题800字
《都市快报》的摄影记者傅拥军一夜成名,似乎推翻了这一论断,实则不然。傅拥军本是摄影界的一名无名小卒,却几乎包揽了近年来各大新闻摄影大赛的头奖,业内人士纷纷质疑,他却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在一个座谈会上,记者们或发信息,或打瞌睡,只有一台相机的闪光灯频繁在会场各处闪烁,相机的主人便是傅拥军。试想,如果没有这种任何一次活动都要找角度拍摄的努力,又怎能获大奖?傅拥军的成功并没有高人指点、领导提携,成功地路是没有捷径的,傅拥军的成功正是靠一张张照片,一卷卷底片积累而成的。摄影记者的成功没有捷径可言,那么一代艺术大师的成功之路呢?当然也没有!达芬奇的画作能成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应该得益于他儿时画过的无数只鸡蛋吧!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他靠的是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从鸡蛋画起,从简单的绘画手法学起,逐步提升自己的实力,在摸索中找到了自己的风格。他没有投机取巧,没有寻找成功之路上的捷径,才会有《蒙娜丽莎的微笑》。达芬奇的经历证明:成功之路无捷径!同样,如果不是每天潜心钻研魔术,并经历了街头魔术表演的历练,刘谦就不可能通过八分钟表演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海岩如果没有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并以每年八十万字的写作速度来锤炼自己的语言,便不可能写出连续几个月位居畅销书榜首的作品;文森米勒如果没有从一个个小角色演起,便不可能24岁就进军好莱坞,并以出演《越狱》男主角而一夜成名……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成功之路无捷径。我相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成功的道路是用一点一滴的辛苦铺成的,成功地奖杯也是用一点一滴的汗水换来的!反观自身,学习的路更是没有捷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请放弃找到捷径的美梦,脚踏实地地向成功迈进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⑵ 以思想与行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思想与行为
好久没有给书室添砖加瓦,要不,也不会感到这段日子过得是极其的乏味和空虚呢?昨天晚上去余秋雨先生的博客上,看到他最近写的一篇关于小时候阅读的故事.当时我留下的评论是"也许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不妥,但如果没有那时就有的一份对书的执着,又何来今天的余秋雨呢?"
今天在同学的陪同下,一起来到学校的书店.本打算看看就走,因为真的好久都没有买书的概念了.书架上的新书固然很多,熟悉的陌生的,国内的国外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虽然现在学的是与文学有些偏歧的专业,但还是难以说服内心的那份初衷.
<<人性的优点>>就是我最后决定请回来的新朋友.同学说,你刚开始不是要买那本与这相反的<<人性的弱点>>吗?我给他的回答是,也许看那本书容易让人萌生悲观的情绪,还是看积极一点的好.
当然,戴尔.卡耐基的书,我也没有看过,也不知道他在里面表达是怎样的思想?之所以选择奥格.曼狄诺,是他的一句话感动了我:希望是实现目标的第一步,一个人若是没有希望,他绝对不会去计划做任何事,最后也必然一事无成.
行为是思想的花,欢乐与悲伤是思想的果;一个人到底能收获甜蜜的果实,还是收获苦涩的果实,都取决于播下的种子.说得太好了.记得父亲曾对我说过,等你长大以后,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长大的以后就有了自己的思想.事实证明父亲的忠告.
中午朋友在电话里说,生日就要到,问我要送什么礼物?这个生日很特别,过了这个生日,她就是真正的成年人了.我也不知道送什么好?也许不能给她太大的惊喜,能够表达自己的心意就好了.
曼狄诺说;人是自己品质的培养者,人生的塑造者,以及命运的构筑者.这是一个明白无误的道理.自古国人就讲内在的修养,先贤孔孟还有那么多集大成者,无不是从自身修养做起.更何况我们这些文化精髓的追寻者呢?
在身边时常会听到,有些人报怨现实的大学生活没有曾经想像的那么好.言外之意就是现实让我们失望了,大学对不起我们,我们错入家门了,不是吗?
不可否认,我曾也有过类似的想法,但是现在我可以自信地告诉看见这篇文字的每位,我没有进错家门,大学的时光太宝贵了.
别以为我是在讲假话,我想告诉你们,以前的大学她不是我们现实中拥有的,她是我的梦,一个时刻鼓励我们前进的梦,所以她是美好的.可是真当我们梦想成真的时候,为什么会感到失望的情绪呢?因为我们心中的没梦了,没有前进的动力了,我们就会报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
其实现在,我们的心中还应该有梦,其实现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仅是一段短暂的开始.我们是绝对不可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我们的明天,我们的人生,只会因我们的梦想而辉煌.
俗话说;师傅请进门,学艺靠个人.有些话和有些事一样,决不是空穴来风!
思想与行为的分裂
中国说教的书很多,但效果总是不佳,所以得到一个世风日下的结论。是否是世风日下,我不知道,但效果不佳总是真的。我向来对于思想宣传颇不以为然,古来以思想宣传为饭碗的人很多,但历代历朝在提倡什么,便出现许多相反的例子,当然凡有什么改革,也以失败告终。说到底,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是分裂的,这一点导致发轫于思想领域的什么改革设想,都在现实中碰壁流产,因为在思想与现实之间无法接轨,思想和行为二个领域,各有其机制,各有其运行规律。只因这个关系,造成中国的许多伪善与乡愿。中国文化是一种高调文化、虚伪文化,口是心非的文化。思想与行为二个领域发展很不平衡,思想的发展很快,连老人儿童都会唱高调呼口号,并且出奇的统一;古代的不识字的文盲妇女,也懂得宣扬节烈。但一触及现实就不行,很难形成能得以遵守的行为规范。
中国的思想,从春秋以来便与现实处于对立的地位,也就是说,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是以批判的立场,力图纠正当时人们被认为不良的行为。孔子说仁,就是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暴政而言;韩非说法,就是针对当时秩序混乱,行为失范而言;老子说无为,乃是见到当时执政者所采取的政策,都不恰当,愈弄愈坏,还不如不弄。后来这些学说的传播演变,总离不开对当世弊端的挽救这个目的。汉时传入的佛教,也是立意要教人解脱,其前提也是人生是痛苦的。至于道教也大率如此。孔子时代,思想还有点实践性格,越到后来,思想家只能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终日困在书斋中,翻烂古书,与现实一点关系都没有;而读书人,日渐变得摇头晃脑,为世俗人们所不齿。封建专制社会以来,统治者对思想的钳制十分厉害,思想与现实愈加隔绝,一方面使思想家走入空对空的领域,另一方面使思想家投机趋时,为政治服务。此二者都使思想与行为更加分裂而不可弥合。
自官方参与控制思想始,流行民间比较有影响的思想都被改造,其它思想基本很难存身,思想的工具性不断加强。改造后的思想总是教人如何服从,即把下层人的权益逐级向上层集中,这种思想由于不符合大多数人利益,很难落到实处。但由于官方控制科举和教育,其思想通过考试得到传播。传播等于说已灌输到人的头脑中,不一定落实到行为去。这就是老人孩子都能唱高调的道理。比如看电视广告,日复一日,我也记得“爱多VCD”、“娃哈哈果奶”等广告词,但我却从来不买上述商品。为了应付考试和报告,人们发明了表面文章,自此,读文章书籍要得真知识和真思想,比朴学家考证古书还辛苦。我说中国文化的虚伪性,是因为文化大多是文字的记载,而人学习文化,几乎都是从书本得来。书本的可信度确实很低,因为都是做给人看的文章,即使是日记,如果是做给人看的也不可信。钱钟书的《围城》中,方鸿渐的父亲遁翁喜欢写日记,他本是个势利庸俗的小乡绅,在日记里却把自己打扮成为圣人。钱氏说“这种精神上的顾影自怜使他写自传、写日记,好比女人穿中西各式春夏秋冬的服装,做出支颐扭颈、行立坐卧种种姿态,照成一张张送人留念的照片”。
以上所说的是思想家的思想无法指导人们的行为,至于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分裂,则又表现为复杂的性格。这种性格的特点是,他认识上承认某一思想的正确性,但未必照此执行。比如男盗女娼,世人都能认识到是一种不良行为,但这种现象却从未绝迹。有一个地方一个官员犯罪判刑后,被请来给其它未犯罪服法的官员上廉政课,据说声泪俱下。我想这个犯官,平日给下属讲话,或给上司汇报,对廉政的规定早已是倒背如流,现在再来给众官表演一回,不过是小菜一碟罢了。而台下众人听了,也必有人窃笑:抓到你算你倒霉,还来这里多费唇舌,这些道理谁不懂?唐人元稹的《莺莺传》中,张生与崔莺莺野合之后,崔有“自献之羞”,张则视之为“尤物”,其思想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否定。不过唐时人们对于男女关系似是较为自由,为何独有这个故事十分注重礼教上的事情,令人不解。
以上二例都是思想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此外还有一种类型则是思想为自己支配,行为却由别人支配,比喻小学生想到外面玩,但老师逼着他在教室做功课。做功课是他的行为,到外面玩是他的思想。又如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毫无意义,甚至于社会有害,但为了拿报酬却不得不做。前者受权力支配,后者受金钱支配,这二种支配力量是社会的杠杆。还有一种近于相反的类型,即思想不是为了控制自己,而是为了针对别人的。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执行起来很是困难。社会上的人大抵是采用二重标准,即对自己适用特殊标准,对别人适用普遍标准,所以就出现了贪官骂贪官、妓女骂妓女的现象。则说明,贪官是反对贪污的,妓女也是反对卖淫的,只不过他(她)采用的是二重标准罢了。
知道中国人的行为与思想是分裂的之后,许多社会上的事情便豁然开朗,再也不感到一点的疑惑与矛盾。而且,在这种状况之下,想通过建立一套道德规范去调整一个社会,估计也将是徒劳无功的。
⑶ 急用一篇以思为话题的作文600字以上
家国之思
记得成龙有一首歌---《国家》,每次听到这首歌,我的内心中都忍不住会激情澎湃,心潮荡漾。“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是啊,国家本就是千千万万个小家庭的凝聚,家本就是国的最小缩影,说的多么形象!如今,时光如流水般逝去,我们伟大的祖国也已经走过了她光辉而又不平凡的62年的岁月。对于一个人来说,62年已过古稀,而对于一个国家,62岁又是多么的年轻!我们的国家是伟大的,我们的人民更是伟大的,在五千年的历史中,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可爱的人民,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那就让我们沿着时间的隧道逆向而行,沿着中华民族的经脉,踏遍九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去追溯掩埋在黄沙下的每一段历史的爱国诗篇,重新感受那段平凡而又伟大的历史吧。
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读祖国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读祖国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歌与科学的大地之上,读祖国壮年的成熟。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从《诗经》中“坎坎代擅”的江边,到《史记》“金戈铁马”的楚河汉界,让我们沿着文化这条长河,开始旅程吧!有史以来,炎黄子孙就是爱国爱家一族。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大禹治理黄河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祖国能有一个美好未来,三闾大夫屈原冒死直谏,愿“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在遭到君王疏远之后,更是毅然决然的选择跳入滚滚汨罗,以此明鉴;两汉之际,面对汉朝和匈奴频繁的战事,无数英雄豪杰跨起吴钩,征南战北,班固说“国耳忘家,公耳忘私”“爱国如饥渴”,骠骑将军霍去病更是其中的表率,他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更是激励了许许多多的少年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甘愿马革裹尸还!
爱国的情怀就像是血脉,不论时隔多久,仍是相牵相连,剪不断的。随着历史步入唐代,一代诗圣——杜甫走入我们的心中,面对安史之乱带来的纷乱,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更是忧心,写出了杰作“三吏”“三别”,以此来表达内心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作为偏安一隅的朝代,宋代在军事方面似乎不太能崭露头角,面对当时朝廷的懦弱,岳飞高唱着“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带领着岳家军奋斗在第一线;文豪陆游一生都在期盼着国家的统一,也一直践行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誓言,直至弥留之际,仍希望“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朝宰相文天祥,为了国家和人民前去谈判,却被叛徒出卖而被关在大牢数月,生死之际他担心的不是自己的生死,他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管环境如何艰难,都在诠释着“臣心一片磁石针,不指南方不罢休”;即使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地方官,范仲淹也表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呵,这是怎样的豪情与爱国情啊!
随着时间的年轮,走过元明,来到大清,来到近代,又有许多的英雄令人侧目。 面对那不济的年代,似乎每位炎黄子孙都在思索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前有林则徐,再有顾炎武,还有鲁迅,陈辉,吉鸿昌,徐特立,毛泽东,陈毅,周恩来,··· ···一个个闪耀的名字,一串串闪光的事迹,拥有这么多令人敬重的前辈先贤,我们怎能不感到骄傲和自豪?“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避趋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一句句如血的誓言,至今仍掷地有声,时时激荡着我们内心的爱国激情。
早在氏族部落时期,我们的先民们就有了这种爱护部族、爱惜自己族民的观念,这种观念随着时光的发展,渐渐演变为我们的一种本能,那就是我们的爱国情。虽然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多少民族、多少风流人物已经掩埋在历史长河的流沙之中,但是这种源于内心的激情却始终能激荡起人民内心的世界,所以,爱国的情怀具有一种贯穿时光的超能力,它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演变发生任何变化的,不管我们的国家变成什么样子,不管我们的家变得怎样的破败,爱了依然爱 。我想说又不愿说,我也曾看到祖国的孱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我看祖国是一滩血;在邓世昌勇猛的“致远舰”上,我看祖国是一团火。但我的祖国没有沉没,在亚细亚的东部,依然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依然用茅草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用野菜和稀粥喂养饥饿的生活。祖国没有沉没,我们的人民怎能沉默?中山先生,在黑夜里开始规划治国方略,开启了那一代人的努力探索;毛泽东,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起民族的血肉与骨骼,建立起伟大的新中国;邓小平,把饱经沧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国家的新一代领导人们,在时代的潮流中,将我们的事业开展得更广、更阔!有了这样一群可敬的领导者,我们的国家何愁复兴?站在由先哲的鲜血开拓的土地上,我们又怎么能不爱国?
给我肤色的祖国,给我智慧与胆略的祖国。尽管在乡村,还有辍学孩子渴望的目光;尽管在城镇,还有下岗女工无奈地诉说,但我知道,改革的浪潮已然迭起,我们定能冲破旧观念、旧体制的束缚,迎来新世纪磅礴的日出!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坚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⑷ 关于行与思作文素材
范文:
思想与行为
好久没有给书室添砖加瓦,要不,也不会感到这段日子过得是极其的乏味和空虚呢?昨天晚上去余秋雨先生的博客上,看到他最近写的一篇关于小时候阅读的故事.当时我留下的评论是"也许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不妥,但如果没有那时就有的一份对书的执着,又何来今天的余秋雨呢?"
今天在同学的陪同下,一起来到学校的书店.本打算看看就走,因为真的好久都没有买书的概念了.书架上的新书固然很多,熟悉的陌生的,国内的国外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虽然现在学的是与文学有些偏歧的专业,但还是难以说服内心的那份初衷.
<<人性的优点>>就是我最后决定请回来的新朋友.同学说,你刚开始不是要买那本与这相反的<<人性的弱点>>吗?我给他的回答是,也许看那本书容易让人萌生悲观的情绪,还是看积极一点的好.
当然,戴尔.卡耐基的书,我也没有看过,也不知道他在里面表达是怎样的思想?之所以选择奥格.曼狄诺,是他的一句话感动了我:希望是实现目标的第一步,一个人若是没有希望,他绝对不会去计划做任何事,最后也必然一事无成.
行为是思想的花,欢乐与悲伤是思想的果;一个人到底能收获甜蜜的果实,还是收获苦涩的果实,都取决于播下的种子.说得太好了.记得父亲曾对我说过,等你长大以后,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长大的以后就有了自己的思想.事实证明父亲的忠告.
中午朋友在电话里说,生日就要到,问我要送什么礼物?这个生日很特别,过了这个生日,她就是真正的成年人了.我也不知道送什么好?也许不能给她太大的惊喜,能够表达自己的心意就好了.
曼狄诺说;人是自己品质的培养者,人生的塑造者,以及命运的构筑者.这是一个明白无误的道理.自古国人就讲内在的修养,先贤孔孟还有那么多集大成者,无不是从自身修养做起.更何况我们这些文化精髓的追寻者呢?
在身边时常会听到,有些人报怨现实的大学生活没有曾经想像的那么好.言外之意就是现实让我们失望了,大学对不起我们,我们错入家门了,不是吗?
不可否认,我曾也有过类似的想法,但是现在我可以自信地告诉看见这篇文字的每位,我没有进错家门,大学的时光太宝贵了.
别以为我是在讲假话,我想告诉你们,以前的大学她不是我们现实中拥有的,她是我的梦,一个时刻鼓励我们前进的梦,所以她是美好的.可是真当我们梦想成真的时候,为什么会感到失望的情绪呢?因为我们心中的没梦了,没有前进的动力了,我们就会报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
其实现在,我们的心中还应该有梦,其实现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仅是一段短暂的开始.我们是绝对不可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我们的明天,我们的人生,只会因我们的梦想而辉煌.
俗话说;师傅请进门,学艺靠个人.有些话和有些事一样,决不是空穴来风!
思想与行为的分裂
中国说教的书很多,但效果总是不佳,所以得到一个世风日下的结论。是否是世风日下,我不知道,但效果不佳总是真的。我向来对于思想宣传颇不以为然,古来以思想宣传为饭碗的人很多,但历代历朝在提倡什么,便出现许多相反的例子,当然凡有什么改革,也以失败告终。说到底,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是分裂的,这一点导致发轫于思想领域的什么改革设想,都在现实中碰壁流产,因为在思想与现实之间无法接轨,思想和行为二个领域,各有其机制,各有其运行规律。只因这个关系,造成中国的许多伪善与乡愿。中国文化是一种高调文化、虚伪文化,口是心非的文化。思想与行为二个领域发展很不平衡,思想的发展很快,连老人儿童都会唱高调呼口号,并且出奇的统一;古代的不识字的文盲妇女,也懂得宣扬节烈。但一触及现实就不行,很难形成能得以遵守的行为规范。
中国的思想,从春秋以来便与现实处于对立的地位,也就是说,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是以批判的立场,力图纠正当时人们被认为不良的行为。孔子说仁,就是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暴政而言;韩非说法,就是针对当时秩序混乱,行为失范而言;老子说无为,乃是见到当时执政者所采取的政策,都不恰当,愈弄愈坏,还不如不弄。后来这些学说的传播演变,总离不开对当世弊端的挽救这个目的。汉时传入的佛教,也是立意要教人解脱,其前提也是人生是痛苦的。至于道教也大率如此。孔子时代,思想还有点实践性格,越到后来,思想家只能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终日困在书斋中,翻烂古书,与现实一点关系都没有;而读书人,日渐变得摇头晃脑,为世俗人们所不齿。封建专制社会以来,统治者对思想的钳制十分厉害,思想与现实愈加隔绝,一方面使思想家走入空对空的领域,另一方面使思想家投机趋时,为政治服务。此二者都使思想与行为更加分裂而不可弥合。
自官方参与控制思想始,流行民间比较有影响的思想都被改造,其它思想基本很难存身,思想的工具性不断加强。改造后的思想总是教人如何服从,即把下层人的权益逐级向上层集中,这种思想由于不符合大多数人利益,很难落到实处。但由于官方控制科举和教育,其思想通过考试得到传播。传播等于说已灌输到人的头脑中,不一定落实到行为去。这就是老人孩子都能唱高调的道理。比如看电视广告,日复一日,我也记得“爱多VCD”、“娃哈哈果奶”等广告词,但我却从来不买上述商品。为了应付考试和报告,人们发明了表面文章,自此,读文章书籍要得真知识和真思想,比朴学家考证古书还辛苦。我说中国文化的虚伪性,是因为文化大多是文字的记载,而人学习文化,几乎都是从书本得来。书本的可信度确实很低,因为都是做给人看的文章,即使是日记,如果是做给人看的也不可信。钱钟书的《围城》中,方鸿渐的父亲遁翁喜欢写日记,他本是个势利庸俗的小乡绅,在日记里却把自己打扮成为圣人。钱氏说“这种精神上的顾影自怜使他写自传、写日记,好比女人穿中西各式春夏秋冬的服装,做出支颐扭颈、行立坐卧种种姿态,照成一张张送人留念的照片”。
以上所说的是思想家的思想无法指导人们的行为,至于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分裂,则又表现为复杂的性格。这种性格的特点是,他认识上承认某一思想的正确性,但未必照此执行。比如男盗女娼,世人都能认识到是一种不良行为,但这种现象却从未绝迹。有一个地方一个官员犯罪判刑后,被请来给其它未犯罪服法的官员上廉政课,据说声泪俱下。我想这个犯官,平日给下属讲话,或给上司汇报,对廉政的规定早已是倒背如流,现在再来给众官表演一回,不过是小菜一碟罢了。而台下众人听了,也必有人窃笑:抓到你算你倒霉,还来这里多费唇舌,这些道理谁不懂?唐人元稹的《莺莺传》中,张生与崔莺莺野合之后,崔有“自献之羞”,张则视之为“尤物”,其思想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否定。不过唐时人们对于男女关系似是较为自由,为何独有这个故事十分注重礼教上的事情,令人不解。
以上二例都是思想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此外还有一种类型则是思想为自己支配,行为却由别人支配,比喻小学生想到外面玩,但老师逼着他在教室做功课。做功课是他的行为,到外面玩是他的思想。又如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毫无意义,甚至于社会有害,但为了拿报酬却不得不做。前者受权力支配,后者受金钱支配,这二种支配力量是社会的杠杆。还有一种近于相反的类型,即思想不是为了控制自己,而是为了针对别人的。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执行起来很是困难。社会上的人大抵是采用二重标准,即对自己适用特殊标准,对别人适用普遍标准,所以就出现了贪官骂贪官、妓女骂妓女的现象。则说明,贪官是反对贪污的,妓女也是反对卖淫的,只不过他(她)采用的是二重标准罢了。
知道中国人的行为与思想是分裂的之后,许多社会上的事情便豁然开朗,再也不感到一点的疑惑与矛盾。而且,在这种状况之下,想通过建立一套道德规范去调整一个社会,估计也将是徒劳无功的。
⑸ 暑假行与思作文。。。。。。。。。。。。。。。。。。。
1、《暑假的辛苦劳动》(可以写自己去打暑期工)
2、《暑假欢游》(就是写暑专假去哪些地方旅游属)
3、《辛苦的暑假》(就是写暑假去哪里补习什么的,或者像是上培训班)
4、《暑假我当家》(就是写暑假在家干了什么)
5、《与暑假说再见》(可以写在暑假的辛苦劳动、趣事等。范围很广的,最好在暑假末期写)
6、《暑假怪事》(这和上述的不同,这是写暑假的奇怪的事)
7、《暑假,我家大变样了》(可以写暑假家里来了一位客人什么的)
⑹ 以“行成于思”为题写一篇作文!
行成于思(可以举例来说明)
如例子:
华罗庚,我们的世界优秀的数学家,在他的上学时期,并不是一个让人看出才气的人,但是他应是凭着自己一股钻研劲,发奋地度数,用自己的勤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数学难题。
⑺ 那要为“学与思”为话题的作文起个什么样的题目才行
学与思“学与思”是分不开的事儿,因此才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说。对正在高校完成课程学习的学生来说,“学”和“思”这两件事儿的亲密关系,是务必要整明白的。不然,几年的苦熬,兴许就白费了。说“学与思”,目的只是想想聊聊课上的知识“学习”和课下的问题“ 思考”。之所以要把“学与思”分别到课上课下,主要是大学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过大,在教师授课时思考,很可能有些东西就听不到了,因此,就只好这么迁就了。小时候总是听大人唠叨:干啥事都要动脑,特别是学习。以致后来自己个儿干了错事儿唔得,从大人的脸上就能知道,那下面的章节该是什么。如今轮到我这个“大人”了,感觉这题目还得说,关键是:学生在大学完成学业,不弄清这事儿,那亏可就要吃大发了。在大学,有效地完成课业,要实现的就是“学与思”的完整过程。掰开来,揉碎了说:“学习”实际就是既要“学”,也要“习”。“学”的过程实际就是读书、听课和认知;“习”的过程就是课前准备、课间记忆和课后演练。“思考”则本是实现于“学”和“习”过程中的事儿,可它也并非仅融通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这就更需要把“思”和“考”两个字拆开来理解了。“思”的过程应当专指提问、推理和解析;“考”的过程就是索证、论辩和评判。显然,“学与思”两者是既密切关联,又难分难舍的。缺乏后者,前者无益;没有前者,后者无用。这年代,学生的知识学习需经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等不同的课堂教学过程,其“学与思”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大学,受课程知识教学条件所限,大学生的“学”、“思”过程也部分地被划分在了课内外的不同区域。为此,无论是高校的学生,还是教学管理人员都应对学生在课内外“学与思”的时间和空间比,给与科学的规范。尤其要注意的是,既要为学生安排好应有的“学习”时间,也要安排好相应的思考时间。那种顾头不顾腚,缺乏计划性的教学管理方式绝对要不得。除此之外,有关教学管理人员还应为师生适度设计和预留其它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并严防其它活动侵占教学双方所必须的“学习”和“思考”时空。 这世界,知识的存量浩如烟海,知识的增长也突飞猛进。如此难题,高校师生该怎样应对,确已成为“难题”。但无论怎样难,“学与思”的问题都该解决好。为此,教师应及时地、随时随地的下大气力研究和调整课程设计,制定教学计划和内容;学生亦应清楚地了解课程安排,科学安排“学”、“思”时间。师生则应做到双边多沟通、多协调、多合作,才能最有效地解决有关问题。说到这儿,尤其应强调的是:“学与思”的关键是师生双方都应始终围着课堂转,如果有一方把课堂教学过程甩在一边儿,那就没治了。
⑻ 以思与行为话题的作文
思想与行为
好久没有给书室添砖加瓦,要不,也不会感到这段日子过得是极其的乏味和空虚呢?昨天晚上去余秋雨先生的博客上,看到他最近写的一篇关于小时候阅读的故事.当时我留下的评论是"也许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不妥,但如果没有那时就有的一份对书的执着,又何来今天的余秋雨呢?"
今天在同学的陪同下,一起来到学校的书店.本打算看看就走,因为真的好久都没有买书的概念了.书架上的新书固然很多,熟悉的陌生的,国内的国外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虽然现在学的是与文学有些偏歧的专业,但还是难以说服内心的那份初衷.
<<人性的优点>>就是我最后决定请回来的新朋友.同学说,你刚开始不是要买那本与这相反的<<人性的弱点>>吗?我给他的回答是,也许看那本书容易让人萌生悲观的情绪,还是看积极一点的好.
当然,戴尔.卡耐基的书,我也没有看过,也不知道他在里面表达是怎样的思想?之所以选择奥格.曼狄诺,是他的一句话感动了我:希望是实现目标的第一步,一个人若是没有希望,他绝对不会去计划做任何事,最后也必然一事无成.
行为是思想的花,欢乐与悲伤是思想的果;一个人到底能收获甜蜜的果实,还是收获苦涩的果实,都取决于播下的种子.说得太好了.记得父亲曾对我说过,等你长大以后,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长大的以后就有了自己的思想.事实证明父亲的忠告.
中午朋友在电话里说,生日就要到,问我要送什么礼物?这个生日很特别,过了这个生日,她就是真正的成年人了.我也不知道送什么好?也许不能给她太大的惊喜,能够表达自己的心意就好了.
曼狄诺说;人是自己品质的培养者,人生的塑造者,以及命运的构筑者.这是一个明白无误的道理.自古国人就讲内在的修养,先贤孔孟还有那么多集大成者,无不是从自身修养做起.更何况我们这些文化精髓的追寻者呢?
在身边时常会听到,有些人报怨现实的大学生活没有曾经想像的那么好.言外之意就是现实让我们失望了,大学对不起我们,我们错入家门了,不是吗?
不可否认,我曾也有过类似的想法,但是现在我可以自信地告诉看见这篇文字的每位,我没有进错家门,大学的时光太宝贵了.
别以为我是在讲假话,我想告诉你们,以前的大学她不是我们现实中拥有的,她是我的梦,一个时刻鼓励我们前进的梦,所以她是美好的.可是真当我们梦想成真的时候,为什么会感到失望的情绪呢?因为我们心中的没梦了,没有前进的动力了,我们就会报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
其实现在,我们的心中还应该有梦,其实现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仅是一段短暂的开始.我们是绝对不可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我们的明天,我们的人生,只会因我们的梦想而辉煌.
俗话说;师傅请进门,学艺靠个人.有些话和有些事一样,决不是空穴来风!
⑼ 信和思为主题写一篇作文800字
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这样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说,一个人在学习中.倘若只知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将毫无收获,孔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补充.这二者是紧扣的两环,却一不可.正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以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无法化为“己有”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学与思相结合,是掌握知识过程的必由只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在马列主义传播到中国大地的时候,以MZD、周恩来等领导的共产主义者,在吸收马列主义精髓的同时,结合中国实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争道路.最终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试想.革命先辈们如果不是学而思,思而实践,一味生搬硬套,教条主义,那么中国革命岂不是要断送与王明之流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手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科学家伽利略,倘若不是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能在当时产生?人类能够及早挣脱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的束缚?学而思,思而学,正是这些伟大成功的经验,同样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源.
今天正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到达光明的彼岸的.因此,美国教育界正在努力改革原有的教育体制,力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以适应明天的需要;欧洲,日本纷纷不其后尘,我们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也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明天的创造型人才,正要从今天学生中培养起来.所以,我们更应该做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立见解,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来等候明天的选择
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学者、大师们成功的经验;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而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是今天的中国在明天得以崛起的希望.
⑽ 以思想思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思想者
在人类所有的文字中,惟有“思想者”这三个字,最为沉重。尤其在这个国王比思想者还多的地球上,思想者就更加凸现出了他的重量。
思想者的重量来自于历史,指向于未来,并在历史与未来之间的这个现实世界,高高地竖立起一面思想的大旗,一次次引领着我们,从历史,走向未来。
但是,思想者总是孤独而悲怆的,究其原因:是他的锋芒、尖锐、深刻、另类和反叛。面对这样的人,那些没有开化或难以启蒙的众生,不仅把他当成疯子、白痴、混蛋、妖孽、瘟疫,而且更可悲的是群起而攻之、讨之、杀之、歼之……大有一种不把他五马分尸不足以平息众怒的架势。因此,这帮难以启蒙的众生,就成了权贵们和政治集团极其残忍地剿灭思想者的帮凶,一步步把他逼向生命的绝境,设下火坑,布下陷阱,叫他去跳下去。
思想者可以把思想侍弄得十分精当,万分慎密,甚至是一丝不漏、光照千秋,但是,在红尘世界,思想者往往是大大咧咧的,疏于计较个人得失、自我恩怨,正是由于这样,在通常情况下,大量居心叵测的人,动用所谓的道德和法律,一次次把思想者打成国民公敌,关进铁窗,困在地狱,逼向黑夜。
在这样的黑夜里,思想者的灯光,是最暗淡的时候。这微弱的光,难以照彻无边的暗夜,无力唤醒蒙昧的大多数,但是,就是在这样的黑暗中,思想者依然没有放弃他的思索,没有摈弃他的启蒙,依然对唤醒大梦中的芸芸众生充满希望,依然高举着思想的明灯,在腥风血雨中奔走和呐喊。但是,他没有找到能够同路的人,即便是偶尔找到一个两个,也不能同行始终。这时候,思想者就只有独自一人,举着明灯,孤零零地与暗夜抗争,孤零零地把光明播撒,直至生命的终点。
思想者,不是活在现实世界里的,他要么活在历史的深处,要么活在遥远的未来。正是因为这样,他的思想,才在现实世界中具有巨大的反判力量和重塑精神。然而,正是由于他的这种反叛和重塑,就注定了他与众人格格不入,与时代格格不入,与权贵们和政治集团格格不入,这就注定了他悲剧性命运的一生。
当思想者在没有广泛的社会良知作强大的支撑时,在没有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时,他和他的思想,就一定是大夜中的梦呓,是怒海中的一叶孤舟,是千军万马围歼下的一头小鹿。
面对这一切,思想者不会选择屈服,不会在屠刀和绞索下发抖,更不会放弃追求,抛下理想。因为,他早就把肉体的生命看得轻于鸿毛,把思想的生命看得重于泰山。在面对屠刀和绞索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大步走过去,大义凛然地赴死。在这个世界上,惟有思想者,能够以死来加重思想的声音,以死来增强思想的威力。
思想者虽然死了,但是,他为这个世界,找到了一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