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二作文五月之思(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今天早上,我和妈妈一起去外婆家包粽子。
刚一进门,就看见外婆家的桌子上放满了材料:有粽叶,糯米,馅料······只见外婆先拿起两片粽叶,把粽叶做成一个“无孔漏斗”,再往里塞了三分之一的糯米,又加了一些馅料,然后往里盖了一层糯米,使劲压一压,最后包上粽叶,用绳子扎牢,瞧,一个个胖胖的粽子在外婆熟练的双手中诞生了。
我心想:外婆做得那么好,我一定不能输给她。我学着外婆的样子,一步一步地做。包着,包着,咦?糯米怎么总是填不满呢?哎呀!原来粽叶下面有一个洞,我只能看着白生生的米撒了一地。又得拿出糯米,重新把粽叶做好。终于,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手上出现了一个不像样的小粽子,虽然没有外婆的好,但我依然很开心。
我把粽子放进锅里煮,可粽子还没出炉,妈妈就叫我了:“快!快!龙舟比赛要开始了!”我只得往河边跑去。
啊,河里的人真多!我左挤右挤,总挤不进去,只好踮起脚尖,等待龙舟的出现。
看,一条条龙船从河东面游来,它们身长五米,“龙头”鼻子上有两根龙须,两只眼睛瞪得大大的,像两颗晶莹的黑珍珠。划船的人头上戴着红头巾,身上穿着与龙舟一样颜色的衣服,手中紧紧地握着桨,使劲地向前划。
随着一声令响,比赛开始了,鼓手使劲打鼓“咚咚咚咚······”那一声声鼓响震耳欲聋。前面的指挥员,在不停的跳跃着。划船的人握着桨,奋力地划着,船边激起了一道道波涛汹涌的浪花。
比赛越来越激烈,岸边的观众沸腾了:有的观众在拼命呐喊,为自己支持的龙船加油;有的观众指手画脚,仿佛自己是船上的一员。我觉得红队能赢,因为这支队伍的队员身强力壮,于是我便大声叫喊:“红队!加油!”红船上的队员仿佛听见了呼喊,龙船就像踩着风儿一样。
在观众的呐喊和议论中,白龙冲过了终点。虽然其它队没赢,但他们依然洋溢着笑容。
回到家,吃着那香喷喷的粽子,回忆着赛龙舟那激烈的场面,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②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材料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③ 求一篇关于端午节的英语作文 要用到以下材料:date: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origin...
Duanwu Festival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marking the death of Qu Yuan, a patriotic ancient poet who drowned himself in Miluo River for worries about his motherland, with boatraces, zongzi.
④ 高考英语作文写作素材:端午节用英语怎么说
端午节
[词典]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本来是夏季的...;
[例句]我们谈到了端内午节和儿童节。容
We talked about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holiday and Children's Day.
⑤ 求一篇关于端午节的英语作文 要用到以下材料:date: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
date: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origin:in memory of Qu Yuan,a patriot and poetstory:why Qu Yuan drowned himself in the Miluo river how people celebrate it:hold boat races;m
⑥ 传统节日作文素材
[传统节日作文素材]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传统节日作文素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而有趣的,人们会举行马球比赛、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丫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小朋友们所喜爱。 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放风筝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诗词] 清明 (唐)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端午节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女儿节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ku!)像、迎鬼船、躲午、贴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赛龙舟、比武、给小孩儿涂雄黄、吃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的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作文素材《传统节日作文素材》。 [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起于三代夏至节;恶月恶日驱避,吴越民族图腾祭等等。以上各种说法,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儿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端午节诗词] 端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中秋节 [中秋节简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习俗]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祭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水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 月饼最初是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作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中秋节诗词]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传统节日作文素材〕【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⑦ 初中生作文素材: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习俗活动围绕敬龙酬龙、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内喜庆,带有浓容郁的各地域特色。具体习俗活动主要有: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聚午宴、端午浴、放纸鸢、荡秋千、系百索子、赠香扇、晒百日姜、划喜船、打午时水、浸龙舟水、九狮拜象、放纸龙、点艾条、薰苍术、抢青、马拉溜、挂钟馗像、品花宴等等。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扒龙舟(隐寓苍龙)与食粽子(隐寓主星心宿二)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主题。端午节庆食品有诸如粽子、五黄、艾草糕、艾糍、打糕、煎堆、茶蛋、五毒饼、菖蒲酒、雄黄酒、午时茶等等。
⑧ 耀眼的背后总会有危险作文素材
例文
素材准备。就是通过观察、回忆、采访等形式对身边的人或事中值得一些的东西进行整理搜集,为作文提供素材,使之言之有物。
(二)、知识准备。写好一种事物,就一定要知道关于该事物的基本知识。以写《菊花》为例,如果对菊花各部分的名称、生长习性等情况却不了解,那这篇作文就一定写不好。一般来说,知识准备应从两方面着手:
1、获得有关的书本知识。如写《我爱桃树》,就应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中查到“桃树”的解释,知道它是一种果树,会开花、长叶等。然后再查找关于“桃树”的古诗、散文、及作品等资料,了解桃树的树架结构、生活习性、日常状况等情况,这样就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桃树”,那么写作起来也就可以左右逢源,下笔入神。
2、获得有关的日常知识。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知识,对一些日常生活场面描写,尤其是风土人情的描写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我们人脑要通过各种方法知道有关的日常知识。例如写“端午节”,
就应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其由来,掌握关于“端午节”的日常知识。
(三)、语言准备。语言准备分两个方面:
1、书面语言的准备。要专门摘录一些与本次作文有关的课外书籍上的精彩词句,以提供写作时用。
2、日常生活语言的准备。生活语言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因此,我们在写作前去收集一些生活语言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一些歇后语、俗语等,用到作文中可使作文更有色彩,更有品味。
(四)、技巧准备。作文是需要技巧的,例如顺序、倒叙、插叙;细描和白描;静态和动态;悬念设置、过渡照应、夸张拟人等方法技巧,如无果熟练运用于作文,会使文章锦上添花。
二、消除障碍。
(一)、心理障碍。初学作文的学生,面对作文无话可说,不知道该写什么,怎样去写,心理负担十分严重。要减轻这种负担,首先要打消学生的顾虑,减轻学生的压力,告诉学生,写作文其实是一件很简单、很快乐的事,无非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其次,指导学生多读几本书,从培养阅读兴趣过渡到培养写作兴趣。通过阅读写读书笔记,养成动手、动笔的好习惯。再次,带领学生深入当地的是生活区、风景点,让学生观察生活,参加社区活动,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学生有了胆量、有了材料,心理障碍也就克服了,写作也就慢慢适应并逐步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