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文只给题目《寻找生命中的证据》没有其他材料 该怎么写
寻找生命
今天,我独自骑着自行车,在小区里寻找生命。
冬天,一步一步地走近了,小区里还有生命吗?四周只是绿的树、黄的草,哪儿还有生命呢?我加快了速度,绕了大半圈,还是一无所获。
突然,一只小鸟横穿过我的视野。我的目光随它而去,不小心撞在了树上。这时,它停在一棵树上。我调转车头,来到树下,发现它好像是只麻雀。黑色的脊背,棕色的肚子,长长的尾巴,在枝叶间穿梭。这时,它飞上了一棵更高的树,站在树梢上,似乎在寻找同伴,可是,仰望天空,哪儿有它的同伴呢?它失望地飞走了。
我继续寻找生命,这时,一只小飞虫映入我的眼帘。我想:它一定是只勇敢的飞虫。在这样寒冷的日子,仍在与寒风搏斗。同时,它又是一只孤独的飞虫,同伴们也许都躲了起来,只剩它在这儿飞翔。
随后,我转遍小区,也没有发现什么。平时猖狂的野猫也不见了踪迹。枯黄的杂草如乱麻般纠缠在一起,我的思绪也是如此,为什么冬天如此冰冷、凄凉,上天还要把它放在一年四季之中?
我加快了速度,脑子里想了很多。突然,我明白了:只有经历了凄凉的冬天,才能迎来多彩的春天!
寻找生命中的里程碑
当温柔的的微风轻拂过我的脸庞,当绵绵的雨丝打湿了我的头发,当枯黄的落叶聚集在树上时,我悟然,那又是一个秋的到来。金黄色的稻子是农民伯伯的收获,沉甸甸的果树是园林主人的收获,满地的树叶是大地的收获,花草枯谢是秋天的收获,成绩单上刺眼的分数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收获。然而里面有我吗?没有!我知道秋天的到来是一年的终结,然而在我看来,那却是我开始,我要去寻找生命中最具阳光灿烂的午夜。
三年的初中生涯就这样走到了尽头,我多想穿越时空遂道回到从前,再给我一次努力的机会,但时间往往都非常吝啬。没有魅力让时间调一个头走,因而选择了今天的计算机专业。
在这里感受的是生活的另一个世界。仿佛生活的篇章从此开始改写,所有的人或事都通通抛在了脑外,我怀疑自已是否要将从前的历史全部扫描,但却不知道用金山、还是用瑞星。有一句话叫做万变不离其中,确实、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我都能感悟到在学习的过程中,生活带给我的喜、悲、得、失。
人生有太多太多的不如意,就像我,明明喜欢的不是计算机专业,但今天偏偏却乖乖的坐在了电脑旁边。多少次沉醉在幻想的天堂,里面有我想拥有的每一个成功。但当我用力甩了甩头以后,我才悟知,那只是受伤的心灵想抚平一下伤口而已,脆弱的心扉在黑色的仓穹里奔跑后收获的只是疲惫的黑眼圈。有时候我很想让自己去一个遥远的地方,没有人知道我的过去,一切从新开始,然而我却害怕在旅途中耐不住寂寞,因而迟迟没有行动。
当夜幕降临,这座城市也因它本身的美丽而变得光彩夺目时,我静静地坐在了窗户前面,呼吸着秋天用空气制作而成的香水的味道。我想用这支普通的笔写下华丽的篇章,就像一位教师在平凡的岗位是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一样。然而颤抖的笔尖去不知从哪儿写起,或许是因为深秋里的温度极低,墨水被冻结在了笔管里,也或许是因为秋天的主人她真的累了。于是秋天的主人在这个世界里循环的奔跑着,她想为辛苦的秋天寻找到一件过冬的棉袄,但却空手而归。她想告诉这个世界她真的努力了,真的!但是却没有人愿意相信她的“谎言”。她在这个充满寒冬气息的深秋里放飞了梦想的翅膀,为的不是寻找到一件棉袄,而是寻找到一个可以相信她的人。
我生活的世界像五彩缤纷的斑谰,有许多眨着眼睛的星星,然而却更像是弯延如画的山路,一不小心就有掉下山涯的危险。我知道自己在崎岖的山路边缘有过徘徊、同样也有过失足,但我相信这样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下下而求索。”寻找生命中的里程碑,我知道这样一个远大的人生目标,找不到任何词汇来定义它,也不能用任何东西去衡量它,但我始终坚信这样一个不变的真理,那就是有鸟儿飞过的蓝天总会留下迹象,就像有人走过的沙漠会留下脚印一样。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朱敏
“从鱼到人”,这是一个跨越数亿年漫漫历史长河的故事。为了解读这个故事,古生物学家在已经失落的世界里、在崇山峻岭中、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努力地追寻古代生命演化证据——化石。他们的发现,不断填补了生命演化“缺失的环节”,也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想。鱼是怎样艰难地从水中爬上陆地?恐龙如何会变成鸟?是什么原因使得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恐龙突然灭绝了?最早的人类为什么要从树上下到陆地?凡此种种难解之谜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古生物学家锲而不舍地到大自然中寻找答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朱敏就是其中的一员。
1965年10月,朱敏出生于江南水乡苏州。1980年9月,一心梦想成为数学家的朱敏考入了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地层专业,由此踏上了另一条人生轨道。失落世界的美、化石的美将他一步步带入到了古生物学研究的领域。1990年9月,在我国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周明镇院士和张弥曼院士的指导下,朱敏以全优的成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成为国内培养的第一位古脊椎动物学博士。1993年至1996年他两次前往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做博士后研究。1996年7月至1997年12月朱敏获德国洪堡奖学金在柏林洪堡大学自然博物馆进行合作研究。
朱敏的研究方向是早期脊椎动物的起源与进化,通俗地讲就是大约4亿年前的古鱼类。在那个地质时期,这些古鱼类可是地球上最高等的动物。最早的陆生脊椎动物是从它们的一支演化而来的。因此,这些古鱼类的研究对于了解脊椎动物的起源和演化以及陆生脊椎动物的起源都是不可少的中心环节。然而,由于受化石材料的限制,这一研究方向存在着很多难解之谜等待破解,而中国是有可能提供关键化石证据的少数地区之一。
为了寻找埋藏在地层中的化石证据,朱敏的野外考察足迹遍及我国西南、西北的大部分省区。在不断发现新化石的基础上,他对古生代鱼类各大主要门类都作了深入研究,在古生物学这一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为国内外专家所公认的创新性成果,在国际上也赢得较高知名度。最近几年,他致力于对硬骨鱼类起源与早期演化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硬骨鱼类是现生脊椎动物中种数最多的类群,分为两大支系,即辐鳍鱼类和肉鳍鱼类(包括四足动物、空棘鱼类、肺鱼类及其近亲)。1999年2月,英国《Nature》杂志发表了他与其合作者的一篇有关硬骨鱼类起源研究的论文,并将其成果列为封面标题之一。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演化生物学家阿伯格博士在同期发表的评述文章称:“朱敏等所展示的原始硬骨鱼具有如此意想不到的特征组合,将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脊椎动物演化树的主要区位;该鱼的发现对‘辐鳍鱼类’和‘肉鳍鱼类’的传统定义提出了质疑,这将对硬骨鱼类演化模式的解释产生重大影响”。他们研究的4亿年前的斑鳞鱼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具有完整的头颅和肩带遗骸的硬骨鱼,其特征组合很可能正是硬骨鱼类祖先的特征。这为解开硬骨鱼类起源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也激发起国外同行对硬骨鱼类起源研究的浓厚兴趣。论文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广播公司、英国“每日电讯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众多媒体给予了重点报道。2001年3月,朱敏等再次在《Nature》上发表论文。他们的新发现,不但在早期硬骨鱼类和肉鳍鱼类之间增加了一个重要的原始属种,支持了斑鳞鱼在整个硬骨鱼类分类系统中的祖先位置,还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南方是肉鳍鱼类的起源中心。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又一次引起广泛关注。
朱敏已在《Nature》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是1999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称号;2000年被授予“中央国家机关杰出青年” 称号,获政府特殊津贴。并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现任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古生物学会古脊椎动物分会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古生物学报》和《古脊椎动物学报》编委,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国际地层委员会泥盆系分会投票委员,英国伦敦林奈学会会员。
朱敏不仅学风严谨、求实,富有创新精神,在科研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创新性成果,为国家赢得了荣誉,而且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正是这种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报国志向,他多次出国研修都能按期回国,并立足国内积极组织课题参与国际竞争。1999年12月,朱敏被推选为古脊椎所所长,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所长之一。如何团结全所职工进一步凝练科学目标,以一流的创新成果不断增强研究所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如何深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将研究所办成一个开放、流动、具有国际水准的国立研究所,成为他领导的平均年龄只有37岁的所班子的中心任务。两年来,朱敏全身心地投身于研究所的结构性调整,凡事从自己做起,严以律已,以年轻人的朝气和敏锐的思路为研究所的发展勤奋工作,在群众中赢得很高的声誉。在全所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所顺利进入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他不断加强学习,在实际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按照科学院知识创新试点工作的要求,他提出“注重基础,突出重点,永争第一”的研究所发展思路。以改革促创新,研究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2000年来全所在《Nature》和《Science》上共发表了13篇论文,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显示了研究所作为国立研究机构的综合实力。
朱敏作为中国年轻一代科学家的代表,既继承了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又具有青年人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他们代表了中国科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