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材料作文。社会变了,人心,人性也随之变化…围绕这个话题写一篇作文,高中作文,800字左右,不要复制
昨天看了今日说法很有感触:
社会变了,人性也变了
一个在油田工作的工人有过两段婚姻,而且还收养了一个女儿、一个儿子,本来是个和睦的家庭,但是这位油田工作的大叔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的死换来的30万元变成了家庭大战上演的一根导火索。
这位油田工作的大叔第一段婚姻的爱人不能生育,经过两夫妻的商量领养回来了一男一女,但是因双方后面感情不和,女方带着男孩改嫁了,领养的女孩跟着父亲,这位大叔也娶了第二任夫人并在婚后育有一子。在经过了十几年之后,大叔因公去世,单位给补了30万。然而他的女儿拿了这30万并存在了自己的户头上而且连下葬的时候人都没有去,在家人的一致争执下,事情演变到了法庭,结果是出现了好几本户口本,一会冒出了个领养的儿子,一会又冒出了个亲生女儿,而他领养的女儿还讲她给奶奶的赡养费可以,最多不过1万元,她还说她那个领养的弟弟也应该要得到一半,而父亲生的亲弟弟能拿到10万。最终这场大战是以女儿7万多,奶奶和他的亲生儿子17万多,那个领养的儿子6万元给瓜分了。
这种结局,显而是国家法律给予的最公正的判决,但是这种结果在道德的道路上又能走多久呢?为了几万元钱闹得鸡犬不宁,闹到法庭,人人都在为了争到这笔钱去作假,去不断的打户口本,死者那边还没有安息,这边却是在勾心斗角,难道金钱真的是万能的吗?在当今社会可能这种事情是见怪不怪的了,但是人之初、性本善去哪里了,人心本应都是肉长的,为什么当面对金钱的时候都变成石头了呢?
当然了这本不关我的事情,我也有可能是多管闲事了,但是看完的感触还是要表达一下,如今的社会真的什么都变了,只要有权你就会拥有一切,只要有钱就可以路路畅通,做到权钱交易,看来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是一定的道理的哦。
2. 求四个作文素材
冬奥会的申雪赵宏博的夺冠,
王蒙的夺冠。
春晚的评价,
很多了,也很与时俱进啊。
3. 关于诚信的作文素材
诚信是娇艳的抄鲜花,袭美化世界;诚信是灿烂的阳光,温暖人间;诚信是甘甜的清泉,滋润心田。
古往今来,有多少诚信之人令我们感动,有多少诚信之事让我们难忘。
春秋时期有个鲁国人叫曾子。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她的小儿子哭闹着也要跟着去。曾妻便哄儿子说:“你回去等着我回来杀猪让你吃肉。”她刚从街上回来,就看到曾子真的要杀猪,她急忙阻拦道:“我只不过是跟孩子说着玩哄他的。”曾子教导妻子:“如果大人都不守承诺,小孩子又怎会诚实守信?”曾子面对孩子尚且讲求诚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为了赔偿儿子开车肇事造成的损失,营口人张凤毕不惜卖房、外加背负15万元的外债。
4. 关于仁义礼孝1000字作文素材
“礼仪”是人们对社会文明道德和社会秩序的一种追求,是由内在道德表现出来的日常行为规范。传统中国的“礼仪”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举止规范,而且还是包括内在修养的一整套道德伦理规范。传统礼仪文化不仅讲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的和谐,恰当地面对和处理各种关系,还表现为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以及对他人的尊敬和礼貌。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学习领会传统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涵,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一、从仪式崇拜到“德诚于中”
传统中国最初的礼仪文化根植于古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要求顺天应时,顺应自然规律,故而出现了“天人合一”思想。人们赋予“天”某种道德性的品质,上天有“好生之德”,这就要求人们“以德配天”。最初的祭祀礼仪行为和对祭祀仪式的崇拜实际上表达的是对“天”的敬畏与崇拜,并发展出天尊地卑、本末有序的思想。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业定居生活的形成,定居生活要求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安排也是为了顺应农业生产的需要,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顺应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保证人们的生存需要,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必须效法天道,以德配天,做到上下有别、尊卑有序,每个个体各得其位、各司其职[1]。可见,当时的礼仪文化实际上是为了保证中原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也顺应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秩序的向往和追求。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事实上是被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规定的,在客观上保障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到了夏商周时代,由于政治生活的广泛存在,原本属于社会规范的礼仪文化渗透、蔓延到政治领域,以尊卑贵贱亲疏为主要内容的礼仪文化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周礼”就具有意识形态的功用。这种意识形态在维持政治秩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维持了社会秩序、规范了家庭及个人的行为。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改造自然的“人力”和“人为”因素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突破了原先的尊卑秩序,诸侯国之间的固有格局也发生了改变,出现了社会动荡、礼乐崩坏的局面,原先的礼仪文化只剩下了繁琐的仪式和复杂的程序操作。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提出了恢复“周礼”的主张,意在恢复周代意识形态对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规范,恢复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传统秩序。孔子提出的恢复“周礼”,不只是在礼仪形式上回到以前的外在仪式上,还为外在的仪式注入了思想内涵,即把“仁”纳入了传统礼仪文化之中。“仁”是“礼”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在化和具体化,“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也”(《论语•颜渊》)。孔子崇尚德政、追求礼治,“礼治”的目的是“德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理想的社会是外有礼乐、内有仁义,礼追求社会秩序,乐追求社会的和谐适中,二者的有机结合就是“以礼节和”。礼乐是手段,德政是目的。孔子认为重建社会秩序要做到“正名”,即做到“亲亲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按照礼的要求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各司其职,“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孔子提出的礼制思想还表现在做人做事讲究秩序和规范上,体现在个人行为上。在做人方面,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在做事方面,孔子提出“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季氏》)。体现在处理君臣关系上,“君使臣以礼,臣事臣以忠”。在构建社会秩序上,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孔子在传统中国礼仪文化方面的贡献,是在传统的礼仪仪式中充实了“道德”和“仁义”等思想内涵,使外在的礼仪行为具有内在的精神灵魂,“礼行于外,德诚于中”“德辉动于内,礼发诸于外”(《礼记》),把对外在仪式的崇拜发展为对内在道德的信仰,并追求外在仪式与内在道德精神品质的和谐统一,使外在礼治的强制性走向了内在道德信仰的自觉性。比如孔子曾反问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意思是说,难道仅仅玉帛、钟鼓就是礼乐吗?所以孔子提倡节俭,“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论语•子罕》)。“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礼仪只是外在的形式,孔子是要人们通过外在的礼仪表达内在的道德诚意[2]。“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
二、中国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的道德性本质
孔子提出的恢复“周礼”,让统治者服从道德规范并遵从一系列的礼仪行为,以此垂范天下,从而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也就是恢复周代和周代以前最高统治者作为道德楷模的理想统治模式。在西方社会,柏拉图最初追求的理想国是让哲学家成为国王,让“哲学王”统治整个国家和社会,也就是让品质优秀、道德境界和智慧高的人来统治社会,这与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一致的。但是,经过在西西里的叙拉古实验,柏拉图的政治设想遭到了失败,当发现自己的理想国模式在现实中行不通时,他改变了以前所追求的哲学家当王的最高理想,转而求其次,也就是转到追求“次优状态的国家”的主张,那就是依法治国,实现法治乌托邦,也就是通过法律来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实现治理国家的目的。他认为法律是实现国家正义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法律篇》中他这样写道:“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像最野蛮的兽类一样。”[3]柏拉图的这个转变非常重要,表明他从推崇以德治国到依法治国的转变。正像柏拉图设想的那样,西方社会的德治与法治最终走向了分离和分裂。在个人行为方面,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表现可以不一致,甚至在思想上可以犯法,但只要在行为上不违反法律规定即可。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与世俗政治最终也相互分离开来,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世俗政治可以用外在的强制手段进行管理,而宗教信仰则通过个体内在的修养和规范达成,二者不相互干涉。这是西方国家社会治理的特点之一,与中国崇尚德治、礼法并重的传统治理模式形成对照。孔子也曾在一个小诸侯国鲁国实验过他的崇尚道德、以礼治国的思想,和柏拉图一样,最终也没有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与柏拉图不一样的是,孔子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最初的理想和信仰,一直在坚持着他的“德政”理念,这使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一直崇尚德治和礼治,而没有转向法治。孔子阐发的“礼仪”不仅是指个人的行为规范,还包括家庭、家族、宗族,乃至整个国家的行为规范,所以“礼仪”是上下贯通的,可见孔子所倡导的礼仪文化体现了一种整体观,这是把道德信仰与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的表现。笔者认为,孔子的礼治思想更倾向于德治,他所倡导的礼仪规范既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更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内和外是一体的,不是分离和割裂的。他所强调的“礼仪”是由内而外的道德行为,道德与礼仪是贯通的。孔子以后的孟子则有舍弃外在礼仪形式,追求内在“仁义”的倾向,把礼仪内化为心理情感的准则[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法家思想,法家强调外在的强制性,儒家侧重于内在的道德自律,并强调内在的道德信仰要与外在的礼仪行为和谐统一。事实上只有内外合一才能够实现天下大治的目的,这导致后来中国在治理社会上出现儒法并重的局面。前期儒家思想,也就是先秦时代的儒家思想是主张内外兼顾的,但是到了宋明时代,外来佛教主张内在的心性修养,强调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的修行路径,使儒家也开始追求内在的超越,这就使得传统的儒家礼仪更加注重内在的自省和自律,强调由内而外的思想行为规范和道德法则。所以传统儒家礼仪文化更强调个体的内在规范及内在修养,而非仅仅看重外在的形式和仪式。
三、中国儒家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
我们现在所谓的“礼仪”,通常是指接人待物上的外在表现与礼貌行为,这是日常语言中“礼仪”的所指,是由传统的由内而外的礼仪行为发展演变而来,成为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习惯性规范和准则,很多情况下省去了内在的道德性,有点接近于西方社会的外在行为规范。我们学习传统的礼仪文化,应该注重它的内在道德性,而不只是追求它的外在形式,当然,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应该是一致的,内在的修养品质要与外在的行为规范一致,并且内在的品质要通过外在的日常行为规范表现出来。这要求我们既要注重传统礼仪的道德内核及思想实质,即注重研究和了解古人对道德品质的极高诉求,又要懂得现代社会的行为规则,而不只是照搬古代的外在礼仪行为,否则只能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而不能起到学习传统儒家礼仪文化应有的作用。那么,学习中国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的价值何在呢?从传统儒家礼仪的社会功能来看,其价值和意义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表现在道德和精神信仰方面。中国现代社会道德的滑坡以及道德信仰的缺失,正是由于丢失了传统的道德信仰所致。有人专门探讨过中国人的信仰就是道德本身,也就是日常中的伦理规范,而不是道德之外的上帝或者其他神灵,因为在中国不具备宗教信仰的土壤,但是对诸如孝道、仁义礼智信之类的道德信条则特别看重。这即是说,中国人特别注重现世生活中的父母子女、上下级、亲情、朋友等之间的关系,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信仰”,如果连这一点也丢了,就失去了中国传统道德和精神信仰最基本的东西。第二,表现在日常行为规范方面。人与人之间除了要具备道德性的相互信任、理解、支持、同情等,还应该通过一些礼仪性的行为展现内在的道德情怀,不然的话,学习传统道德只能成为一种空谈。这要求我们除了学习和了解传统的礼仪行为规范之外,还要结合具体工作环境学习和了解现代礼仪,比如商务礼仪、不同场合的社交礼仪等,唯有如此,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和交往法则。需要指出的是,学习传统礼仪文化不是简单地学习传统礼仪的具体仪式,而是学习传统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实质,外在的礼仪行为是内在德性修养的表现形式,只有把内在的德性修养和外在的礼仪形式结合起来,并与当今时代的要求相契合,才能够发挥传统礼仪文化的积极作用。第三,表现在家庭和社会秩序重建方面。学习传统礼仪文化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秩序的重建以及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传统的家庭伦理在稳定家庭秩序、维系家庭和谐、解决家庭纠纷等方面是有优势的,但有些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这需要在借鉴传统家庭道德和家庭礼仪的基础上,重建现代血缘亲情关系,解决现代家庭中出现的父子关系以及夫妻关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现代家庭朝着和谐文明的方向发展。整个社会的文明风尚只有靠每一个人的积极维护才能够实现。不管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只有在内心世界坚守礼仪道德准则,才能够由内而外地散发出对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和关爱,也只有坚持最基本的礼仪规范,才能够形成互敬互爱、文明礼貌的和谐社会氛围。需要指出的是,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的理想境界是内在道德和精神信仰与外在礼仪行为的和谐一致,但在实践过程中很容易导致道德泛化或形式主义,特别是礼仪文化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现象,使得外在的繁琐仪式与内在的精神品质貌合神离。因此,传统礼仪文化积极作用的发挥应重在强调社会个体的自律自省和内在道德修养,而不只是把学习传统礼仪文化的功夫用在学习外在礼仪形式上。另外还应注意到,传统儒家礼仪文化被意识形态化之后,逐步丧失了其道德性的内涵,而沦落为满足权力秩序的工具,这样的礼仪文化是应该受到批判和排斥的,我们应以理性而非盲目的态度看待和学习传统儒家礼仪文化。
5. 作文是什么
什么是作文呢?这个问题以前我从没想过。要了解作文的重要性,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作文。
《中国大网络全数心理卷》说:
“作文是学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
式表达出来,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
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
作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然而长期以来,语文
教学效益低下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
教学效益的高低也是语文教学效益高低的一个显著标志。
从近年来的现状看,
作文教学的效益不佳,
甚至呈愈来愈差的趋势,许多语文教育家为此发出强烈的呼吁:
“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学生的
这些能力没有得到好的发展,
死板的命题作文还加杂着政治性,
是作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应试的误区。
有些教师出的题目更是枯燥无味,学生的写作来源有两个,一是来自于直接的观察和体验,二是来
自于读或听等间接的渠道。前者为源,后者为流;源头枯竭,没有写作材料,就谈不上写作。而有
些教师的命题却远离学生的生活,
自然写出来得作文就没有真情实感,
也不会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现阶段小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是一届不如一届。每年的升学考阅卷专家和老师也用大量的数据为
证,指出学生作文水平下降的现实。我想应该进行“开放式作文教育”开放式作文教育,是在教师
的引导之下,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的全方位开放的一个作文教育的全过程。这个开放是一个全面的开
放,全方位的开放。生活的空间有多大,开放的范围就多大。力求通过开放,搞活作文教学这一潭
死水。
首先,我想作文教学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不应限制太多,不应该太多使用命题作文,让学
生自己选择写什么?怎么写。作文选题要面向学生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志趣以及知识实际,
打开写作主体的封闭式的
“思维黑箱”
,
注重写作主体的个性特点的开发和培养,
使写作和张扬个性、
表现自己联系起来。只有让学生自己愿意写才能充分的发掘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知道写作的乐
趣,不是为老师写,也不是为写作文而写作文。
其次,是向社会生活开放。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让他们在关注、调查、分
析、思考各种复杂现象和各种社会热点中增强社会责任感,进而增智广识,提高洞察力、判断力和
思维力。其实,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和分析一下当代的学生就会发现,他们向往走向社会,希望老师
的作文命题能出现一些与社会接轨的敏感问题。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作文教学,也对学生进行了国
情教育。学生也对社会热点有了了解,增加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丰富了写作素材。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是语文教学中最适合发展学生个性的活动领域。
“个
性”
,
是文章的灵魂。
“表现个性”
,
是写作的动力。
“解放个性、
发展个性”
,
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作文教学环境则是发展个性的基本条件和决定因素。而课堂作文教学环境,又是整个作文教学环境
的中心。因此,在课堂作文教学中,遵循自主性、活动性、创造性的教育原则,创设良好的教学环
境,对发展学生个性,推动综合素质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堂作文教学设计,是课堂作文教学环境的体现。好的课堂作文教学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
一、开辟广阔空间--发展个性的前提
发展需要空间,个性发展需要广阔的空间。这是由个性的多样性、丰富性决定的。如果我们真
的承认个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个性,愿意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就要在课堂作文教
学设计上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这种设计主要体现在命题上。好的作文命题,必须做
到有社会性、包容性、开放性。
1
、命题的社会性,学生个性的多样性、丰富性,是社会生活多样性、丰富性的反映。如果我们
的作文命题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自然会调动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特征的积极性,写出富有个性特征的
文章来。如果我们的作文命题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就会引导学生闭门造车,写出缺乏个性、千人一
面的八股式文章来。学生个性的展示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影响。抓住作文命题的社会性,就
抓住了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根本。
好的作文命题,要能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引导学生感受时代气息和时代脉
搏,写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征才
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显现和最强有力的发展。举一个作文命题为例。题目:一个
10
岁女孩,在公
用电话没打通的情况下被强行收取三角钱的通话费,为此她到消协投诉,获一元钱的赔偿费。有人
说:
“一元钱,还不够跑腿费呢!
”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像她那样做吗?请说出你可能的做法和理
由。这个作文题一出,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表示会,但也有不少同学表示:现在这样的事见多不
怪,不能太较真。在争论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显现出来,教师抓住机会引导大家畅所欲言,不
求一致,只求“立诚”
(叶圣陶)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发挥导向作用,不但引导大家写出各具
个性特征的文章,而且有力促进了个性的健康发展。
2
、命题的包容性,主要是就题材而言的。好的作文命题,可以使写作者广泛选材。选材的广泛
性,是写作者充分展示个性的必要条件。学生的生活背景各有不同,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各有不同,
只有写其所知,抒其所感,发于内而形于外,学生才有可能表现个性,所表现的个性才会丰富多样。
同时,具有很强包容性的作文命题,又会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能动作用。以一次作文命题为例,
题目:
“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
。要求学生就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作文。结果,学生作文题材丰
富,缩万里于咫尺,摄百态于笔端:信息科学、心曲变化、素质教育、观念更新、祖国发展、社会
新风、重塑自我、世界动态、展望前景„„包罗万象,海阔天空。从学生丰富而鲜活的题材中,我
们感受到他们心灵的解放和个性的自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也在自我表现中相应得到自我
完善。
3
、命题的开放性,是就其“写作要求”而言的。必要的“写作要求”
,会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但“写作要求”条条过多,就可能事与愿违,起到束缚心灵、扼杀个性的作用。所以,命题是否开
放,不是一件小事,它关系到一次作文设计的成败,也关系着作文教学的导向:是发展个性,还是
束缚个性。开放性作文命题,要避免指向趋同,文体划一,写法刻板,方式单一。要让学生能够抒
写性灵,自由挥发,在这个活动过程中,表现自我,审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二、鼓励个性表现--发展个性的动力
在课堂作文设计中,作文训练的全过程,教师的作用自始至终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
的,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引导。教师要通过由感性到理性、由已知到未知、由个别到一般,由表象到内蕴的启发,打开
门扉,放飞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心游万仭,神骛八极。当学生的想象驰骋到很远的地方时,我们
还要引导他们收住缰绳,回到现实中来,
“文章合为时而著”
,解决现实问题。同时,注意引导他们
既要大胆发挥,又要合情合理;既要舒展个性,又要塑造个性,把个性发展引导到正确的发展轨道
上来。
鼓励。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不能用一个标尺去衡量。有的学生个性发展迟缓,甚至有某些
缺陷,如自卑、内闭,胆怯、孤僻等等。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他们正确认
识自我,大胆表现自我,积极塑造自我。对他们的作文,不要只是指出不足,还要肯定进步,这种
鼓励不是安慰,而是由衷的尊重。只有尊重,才有发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
“教学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了多少本领,
而在于激励、
唤醒、
鼓舞。
”
有时一两句鼓励的批语,
胜过一大堆指指点点。
要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心。对一般的学生,也要鼓励他们大胆追求新目标。
示范。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可低估。
教师先要勇于表现自我--勤于写
“下水文”
,
以文章显示自己的个性魅力,以个性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展示自我的的积极性和勇气。
总之,鼓励学生表现个性,是教师培养学生个性的有力手段,它开发了个性发展的原动力,教
师本身,就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环境。
三、激活创造思维--发展个性的核心
思维的个性发展,是最深刻的个性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个性化的根本特征。思维是
需要训练的,增强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作文训练的核心。在作文训练设计中,教师
应把如何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设计的首位。这种设计,应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尤其
要注重启发思路,传授方法,以此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1
、想象力、联想力的培养
想象力、联想力,是衡量创造思维能力高低的标尺,也是检测个性发展程度的标尺。同时,培
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又是发展个性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想象力、联想力的训练又是作文
训练的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做到训练经常化、具体化。经常化,指平时
的作文,大都可用来培养想象力、联想力。具体化,指通过启发思路、传授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如
何想象,如何联想。用这样的训练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我们注意首先鼓励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游目骋怀,海阔天空,然后加强具体指导,让学生注
意联想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注意联想的桥梁,注意联想的丰富性,注意联想的定位和联想的引深。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但增强了写联想类作文的能力,重要的是增强了创造思维能力,在表现个
性的过程中发展了个性。
2
、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指思维由单维向多维发展。这种思维带有很强的创造性,培养这种思维能力,十
分有利于个性发展。我们在作文训练中,注意通过具体指导,激活学生发散思维,培养个性。
另外,让学生经常收听新闻,写作时评;收看各种有益身心的影视剧节目,写影视剧评;阅读
各种格调高雅的报刊,尤其是学生喜欢的漫画类报刊,进行各种形式的写作练笔活动。在不断丰富
间接生活的同时,形成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各种能力。
最后,全面开放,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点向外辐射,不断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开阔学生的视
野,丰富写作仓库,实际上是解决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因此,全面开放,必须指导学生掌握观察、
积累生活的本领。否则,有不少学生仍然会深入宝山空手回的,写什么的问题还是得不到彻底解决,
全方位开放也只会是一种应景。对于观察来说,首先要引导学生做到“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事事
关心”
,培养新闻敏感,形成观察的习惯;而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从观察外部世界进而推进到
观察内部世界,把自己的感官感受外界事物时所引起的心灵体验捕捉下来。这种观察不是用眼睛,
而是用心去体验,用心去咀嚼。积累也应从对外部世界的积累同时推进到对内部世界的积累,身边
随时都备一个笔记本,一旦有所感悟,有所震动,就立刻记录下来。这样的观察才是富有个性的观
察,这样的积累才是个性鲜明的积累,在此基础上写出来的作品才会有个性特色,才会富有灵性,
否则就难免千人一面,落入俗套。
我想正因为这样,我建议要和以经成功的“双轨”教育一样开设“自由读写”课。从语文教学
中拿出五分之一的时间开设“自由读写”课,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我认为,提高教学质量,需要
一定的时间保证,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如果认为教学时间的多少与教学效果的大小成正比,就
不完全正确。因为时间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自由读写”课的开设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热情。
让个性化教育在作文教育上得到体现。作文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只有在小学阶段就打好这个基础,
才能使学生以后的学习更加得心应手。开放式的作文教学必将发扬光大。
6. 如何写好“社会性材料”作文
读"圣贤书",闻"窗外事" ――如何写好"社会性材料"作文
【定位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来,一则韩国天王Rain正计划演唱08年的奥运主题曲的消息传出后,互联网上就出
现反对声。有网友在其博客《中国人的奥运凭什么让韩国人唱》中表示极力反对,受到众多
"爱国网友"的关注和认同。该篇博文认为,让Rain演唱是长了他人志气,灭了自己的威风。
由谁唱奥运会主题歌真的很重要吗?请就这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思路导航 】
"社会性材料"即现实生活中社会发生的"事件"、"现象"等。考场作文呈现的"社会性材料",
常常在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是"中性"的,即不以对其"是"或"非"来确定作文的正确或错误。
我们可以以自己的思想来表达对"此"的认识,可褒可贬,可扬可抑,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言
之成理都可以。当然,你的观点应该也必须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吻合,你的文笔应该也必须
是以理服人的。
要"褒扬",要"赞叹",就要言之殷殷,让人共鸣共赏,空乏式的喝彩,善意性的拔高都
是要杜绝的;要"贬抑",要"抨击",就要言之凿凿,使人心服口服,谩骂式的语言,侮辱性
的文风都是要忌讳的。
那么,对这个"社会材料",我们可以怎样来"谈谈看法"呢?
如果"赞叹",那么,可以从我们的"文化认同"角度来阐述。在"我们"的国土上举办"奥运
会",让"我们"的人"演唱",更具有亲切感,自豪感,也让更多的中国人得到莫大的心理满足。
如果"反对",那么,可以从我们的"视角"、"胸襟"等角度来阐述。
当然,不论是"赞叹",还是"反对",我们都可以采用"辩证分析"的论证方法。
【佳作绽放】
为我们的"视角"定位 一个外国人要想在中国申办的奥运会上演唱主题歌,这确实是一条"新闻"。当每一位流
着"中国血液"的人咋一听到这个新闻时,也许都会或"热血沸腾",或"血液凝固"――凭什么"
我"的舞台让"你"演唱?
如果站在"我们"的立场上看: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歌由中国人来演唱,既合乎情,也合
乎理。这次奥运会是"我们"申办的,在"我们"的领土上举办,理所当然应该由"我们"来"演唱
"。但由此推理说让外国人来演唱,就"长了他人志气,灭了自己的威风",则有些言过其实
了。
我想,这也许是我们的"视角"出现了偏差。
如果站在"全球"的立场上看:历届奥运会主题歌的演唱,由外国人主唱早有先例:19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主题歌《永远的朋友》的主唱包括英国女歌手莎拉·布莱曼,甚至连曲作
者都是英国音乐家韦伯;亚特兰大奥运会主题歌《登峰造极》的演唱者是古巴的拉丁歌手伊
斯特芬;雅典奥运会的主题歌《海洋母亲》的演唱者,是冰岛歌手比约克。恐怕没有人能否
认这几届都是成功的奥运会,也没人能否认这几首奥运主题歌都演绎得非常精彩。当然,更
重要的是,这些奥运会主办国并没有因为主题歌的演唱者不是本国人而觉得有什么不妥。
当然,这不是说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事实",所以让外国人演唱成了必然或必须。
我想,我们应该具有这样的"视角":从"我们"的圈子里跳出来,从"狭隘"的心理跳出来,
站在"奥运"的历史看,站在"奥运"的宗旨看,这样我们的"视角"就会变化,我们的"胸襟"就
会宽阔,我们的"心理"就会安然。
这本来就是一场"世界级"的盛会啊,也许让外国人来演唱更显现出它的"历史性"和"世界
性"。
中国之所以能成功申办奥运会,中国之所以在奥运舞台上有了一席之地,一个主要原因
正是我们具有了开放、融合、交流、互进的大国心态,正是我们全面诠释了正确的体育理念,
正是我们懂得了奥运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它是地球村村民们的一次竞技体育,交流文
化的盛会。
如果"奥运"只是"我们"的,那么它还是"奥运"吗?
因此,奥运会主题歌有谁来唱,并不是一个什么严重的"问题",不是什么"显威风"也不是什
么"长志气",只要他(她)能够唱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唱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
想"的心愿,由谁来唱都可以。
"五环"的含义是什么?五种颜色代表着什么?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它们,那么我们的"视
角"的远度、宽度、深度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绝不会单单拘泥于形式上的"中国人"或"本
地化"。
写至此,又想起了当年排球名将郎平出任美国排球队教练的风波。
只要"视角"定位恰当,历史就不会重演。
【魅力点评】
文章直率地表述了自己对这个"社会事件"的看法:只要他(她)能够唱出全世界人民的
共同心声,唱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心愿,由谁来唱都可以。
文章是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展开议论的:先对材料中的某些说法提出了"有些言过其实"
的恰当批评;然后一句话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也许是我们的"视角"出现了偏差。这里的"
也许"一词用的很有分寸,呈现了严密的逻辑性;接下来层层说理,层层推进:以"史实"为
据"辩证"说理――提出自己的鞭辟入里的分析――揭示"奥运"的真谛和本质。如此水到渠成,
顺理成章。
"郎平"一例,似信手拈来,随意为之,其实恰恰是一个经典的"类比"。
文末一句既与开头自然呼应,又对该"事件"的发展作了"正向"的预测,是结论,更是期待。
【跟踪练习】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海东方卫视主持人劳春燕采访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
她问丁教授:"成为一个科学家需要什么?"丁回答:"兴趣。"
她又问:"成为一个成功的科学家需要什么?"丁回答:"兴趣。"
她再问:"成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需要什么?"丁回答:"还是兴趣。"
读了这样的"名言",你有怎样的感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说说你的看法。
〔点拨〕
这段材料的含义比较容易理解,三次回答都是"兴趣",可见"兴趣"在获得成功的道路上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阅读材料后可以立刻确立观点,但是,写作的要求中有"结合自
己的学习生活"的规定,这就需要我们寻觅到自己与"兴趣"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
正向"的,即因为"兴趣"获得了成功或喜悦;也可以是"反向"的,即因为没有"兴趣"遇到了失
败或障碍。总之,"结合自己"是文章写作的关键点。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是作家贾平凹写给妹妹的信(摘录):
咱们可不是书香门第,家里一直不曾富绰。即使现在,父母和你还在乡下,地分了,粮
是不短缺了,钱却有出没入。兄虽每月寄点,也只能顾住油盐酱醋,比不得会做生意的人家。
但是,穷不是咱们的错,书却会使咱们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作为凡人百姓,
咱们只有读书习文才能有益于社会啊。你也立志写作,兄很高兴,你就要把书看重,什么都
不要眼红,眼红读书,什么朋友都可抛弃,但书之友不能一日不交。贫困倒是当作家的准备
条件。你目下处境正好逼你静心地读书,深知书中的精义。这道理人往往以为不信,走过来方才醒悟,小妹可将我的话记住,免得以后"悔之不及。"
请以贾平凹妹妹的身份,给贾平凹写一封信,谈谈读了这些内容后的感受。 〔点拨〕
这是一个关于读书的材料,却与一般的谈读书的重要性有所不同。其实贾平凹的言语中涉及了这样一些道理:贫困有时也是财富;贫困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要耐得寂寞; 对于这样的材料,我们在阅读中要对此进行"提炼",在情感性的语言中"抽象"出道理。千万不能像蜻蜓点水什么内容都"点"到,结果只能是观点模糊,甚至不知所云。
"提炼"、"抽象"出道理后,要作出单一的选择,不能什么都写,什么都评。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前不久一位领导人看望季羡林先生,问他正在研究什么?他说研究东方文学。这位领导人问:您这样大年纪,研究东方文学有什么用呢?季老回答说,世上有很多的学问,不一定是立刻有用的。但是对有些人来说,知道也很重要。有些学问是你应该知道的。 你对季羡林先生的回答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看法。
〔点拨〕
季羡林先生的话很深奥,他把阅读目的的内涵作了精辟的诠释。
阅读绝大部分是功利的――为完成作业而阅读,为参加考试而阅读,为获取赞誉而阅读,为博得美名而阅读。
其实,阅读虽然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是阅读的确是一种美丽的生活方式。不热爱生活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读书人;不会读书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热爱生活的人。
阅读并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它是平凡、平静、平常、平淡的事,有时它又是枯燥、乏味甚至是痛苦的事。为获奖,为考试,为名气,为金钱而读书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丰富多彩的一部分来自阅读,来自对阅读的感受,来自对阅读的共鸣。没有阅读的生活味同嚼蜡,生活也就少了色彩,少了乐趣,少了情感,也少了憧憬,少了希望。
所以,"知道也很重要"。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长者送晚辈四句话。其一,这世界上没有失败,只有暂时没成功。其二,改变世界之前,需要改变的是你自己。其三,改变从决定开始,决定在行动之前。其四,是自己的决心,而不是环境在决定你的命运。你不妨先改变自己的习惯,试着用友善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一切,你会有意想不到的快乐。"
请选择其中一句或若干句,结合你自己的成长说说你的感受。
〔点拨〕
这四句话阐述的是人生的哲理,我们似乎都知道,但是面对真实的现状,面对坎坷的道路,我们又会把这些至理名言淡忘、遗忘。
在落笔前,你要做好选择,看看四句中对哪一句的道理,你最有切身的感受或体会(也可以是困惑)。题目要求是"结合自己的成长",所以,你切身的"事例"很重要。当然,作文中的"事例"可以是直接发生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的,也可以是阅读或耳闻目睹中的间接"事例"。
观点已经呈现,重要的是以"例"来说理。要注意的是阐述时应该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顺序,三者可以有所侧重。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父亲对儿子说了这样三句话:记住,不要拿别人的东西来炫耀自己!你可以自信,但不可以自傲,记住,不要总是炫耀自己!记住,不要让别人拿着你的东西炫耀!
请理解三句话的含义,结合社会生活或自己的经历说说看法。
〔点拨〕
似乎有点"绕口令"的感觉,其实三句话有一个"核心",那就是"不要炫耀"。三句话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说"不要炫耀"的。第一句侧重于"不要揽功",是别人的就是别人的;第二句侧重于要区别"自信"、"自傲"的关系;第三句侧重于"内敛、低调"。
三句话体现了我们文化中的某些理念:谦虚、谨慎、不娇、不骄、含蓄、内敛等等。 在读懂三句话后,要学会用一句话把你要说的道理概括地表述出来。
"结合社会生活或自己的经历"在行文时要有所落实,不要仅仅是列举一些古人、名人来连缀文章
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
关于"董存瑞炸碉堡"之真伪,经过媒体两个月的辩论、董存瑞战友的辩诬,已经尘埃落定。然而这桩公案留给人们的思辨,却没有终结。
说那本持"怀疑论"的电影杂志有意要否定革命的历史,以便达到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恐怕不是。据说始作俑者是因为我们历史上确实发生过某些"拔高"英雄的事例,于是便来"怀疑一切",来一个全盘否定,叫做"还原","还"到"一笔抹杀"的"原"。这就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走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端。
在对待我们的革命史,对待我们的英雄的问题上,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还不止于一个历史虚无主义。比之否定董存瑞更"时尚"的,是用所谓的"人性化"来"还原英雄"。在这个"人性化"的旗号下,巾帼英雄江竹筠瞬间变成了夺人所爱的"第三者",深入虎穴的杨子荣转眼变成了拍拖周旋的"多情种"。在"共产党人也食人间烟火"这个本来并不错的命题下,党的地下工作者成了眠花宿柳的浪子,冲锋陷阵的战士则成了不分青红的李逵。说是把英雄请下"神坛",结果是把他们推入泥潭;说是反对"神化",结果是把"神化"转为"妖魔化";说是反对"拔高英雄",结果是走向了"矮化"英雄的另一个极端。在"雷锋问题"上发生的那一幕幕怪剧,那一层层时髦的"重新'包装'",不就是在"人性化"的口号下,结果走向了矮化雷锋、消解雷锋精神的另一端吗?
在"人性化"的口号下任意"解构"英雄,必然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其中最极端的例子,当然莫过于小说《沙家浜》对于英雄的"消解"了。因为要"人性化",所以郭建光成了流氓,阿庆嫂成了荡妇,而反面人物胡传魁,倒成了充满"人性"的好汉。小说《沙家浜》无非是在"人性化"口号下产生的怪胎---为了"颠覆"样板戏的"高大全",结果走到了不仅是"戏说"而且是"胡说"的另一端。这是一个典型,它的典型意义在于凡是走极端,终归要走到邪路上去。 我们不能走极端。"人性化"本来并不错,我们过去诚然出现过对英雄搞"高大全"那一套的倾向,需要正本清源,但是真正的正本清源,决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来一个对英雄的"妖魔化"、"污渎化"。同样,我们也有过某些"拔高"英雄的情节,需要还其本貌,但是真正的"还原",也决不是走向"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另一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结果,只能是颠覆一部革命史,否定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结论,搞乱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历史观和现实观,其害莫大焉。
我们不能走极端。因为一个老是在极端上跳来跳去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哲人言,一个民族,不仅要培育自己的英雄,更要爱惜自己的英雄,才能称之为伟大。这几年来,在对待民族的英雄问题上发生的种种现象,值得我们警觉。
7. 摘抄作文素材 1 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型2挑战失败最后成功型3幡然醒悟型4社会现象分析性各4000字
高考作文素材一:李白1.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
2.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不能。
3.当李白不被重用时,他却仍能快乐地梦游天姥,却仍能举杯畅饮。他对明天有着乐观的微笑。当苏轼屡遭贬谪,他却仍有“泛舟游赤壁”的雅兴,有“浪淘尽千古英雄”的豪迈。他对明天有着希望的微笑。当屈原纵身投江时,我想他也一定带着微笑,因为他坚信他的“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一定会给后人带来思索和警惕。
4.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诗人一声长叹,涌起层层墨香。李白的一生因为没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铭留青史,因为舍弃了“钟鼓馔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他像当时的士大夫之徒一样追求金钱和名利,而违背自己的灵魂,那么祖国的山河里便不再有他的飘逸长衣,历史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为世人吟咏。历史的雨没有下进太白的灵魂,他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写进了历史。
5.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
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6.李白策一匹骏马,在昏黄的古道上奔驰。然而,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绊住他奔跑的脚步,无情的现实冷却了他一腔热血。是啊,想当年力士为我脱靴,贵妃为他磨墨,那该是他仕途上奔跑得最顺畅的时期啊.可是,无意间他看到了力士谄媚的丑态和贵妃不可告人的笑,他觉得他应该永远让他奔跑的双脚停滞不前,离开这黑暗的金马门。他清醒地知道,他宁愿散尽千金,只求一醉,也不愿摧眉折腰,做大唐的“御用文人”!于是他带上一把佩剑,把一杯酒去寻访他暂且放在名山的白鹿,永远跨出黑暗的仕途之门。昔日他骑卸赐骠马奉诏奔驰,今日他骑白鹿奔向他梦寐以求的远方。浊酒深酌,重返喜地,寻幽豪饮,同销万古情愁,南下吴越,梦游天姥,齐叙难酬鸿志。奔跑让他屡跌屡撞,奔跑又让他获得心灵的超越——思想,永远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
7.“不事权贵”的青莲居士,曾放荡不羁地笑骂孔夫子,曾让“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环为其碾墨,让高力士为其脱靴。这是多么“异端”之举,多么荒谬之行。然而太白见不容于世之滋垢时,便愤然离去了。没有易安居士那“这次第,一个愁字了得?”的忧伤,也没有柳三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哀。一句“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植一杯水”的笑叹而已。
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气风发的李白,对前途充满着无限的憧憬。他想通过官场仕途一展才华,报效国家,挥洒人生。然而,多年的官场生活,多年的仗剑游历,让李白反思起来。有过得意,也有过失意,他终于看清了从仕之路的艰辛与黑暗,高力士为其穿靴实则铐住了他的双脚,朝廷赏赐实际上是主子施舍的乞食。于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以美酒清洗心中的抑郁,以山泉清洗世间的污秽,每一次醉后醒来,他又重新开始放眼世界自然,跋涉大江南北。他始终有一种信念,始终有一种火热的诗情冲动,始终有超俗的“出入”的洒脱!因此,他虽不被朝廷重用,但却不被世事摒弃,也不被百姓遗忘。于是他不断地重拾希望,不断地将自己“大隐于市”,也许他的人生哲学便是“宇宙人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吧!李白啊!不愧为“诗仙”,却是个依市而居的仙人。
9.高远恢宏的理想。李白生活在盛唐时代,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申管仲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是他执着的人生信念。为此,他“仗剑怯园,辞言远游”,广为交游,诗名远播.以期能入朝为官,实现济世的政治抱负,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为早日平息战乱,复兴大业,在隐逸多年后,又欣然接受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的恭请,满怀热忱毅然从戎。即使在“赐金放还”之后,年近六十之时,他仍壮心不已,准备踏上征途,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大军。途中因病折回,不久病死当途。
10.傲岸独立的个性。无论是得意之时,还是失意之日,始终保持傲岸不羁的个性。应诏入京之时,他一路狂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赐金放还”之后,他愤然呐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他不失耿介光明之志。“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中生。”面对炙手可势的权贵,他始终保持着人格的尊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西卒不复。”
11.豪迈超脱的人生。李白一生充满自信。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对未来充满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去帆济沧海”,这种乐观的情怀,让诗仙在坎坷的人生路上始终豪迈。他从来不怀疑自己的旷世才华,入永王幕府之后,他曾以谢安自比。“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沙。”这与隐居隆中却高吟《梁父咏》的诸葛孔明何其相似。他始终以豪迈而超脱的情怀去拥抱阴晴不定的生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即使是寂寞失落之时,也要“花间一壶酒”,用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何等的洒脱,何等的乐观。
1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13.在梦中的天姥山的石阶上,脚著谢公屐,看海日,闻天鸡,醒来便仰天长啸出门去,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他选择了骑鹿游名山,失去了权势,却得到了开心颜。
不是一切得到都意味着圆满。——话题:得到与失去
14.在那样一个皇命大如天的时代,何人不畏惧高高在上的君主?然而李白独树一帜,带着西域狂放洒脱的气质,拒绝了“摧眉折腰”,他“举杯邀明月”,洋洋洒洒为后世留下多少千古名作。他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芸芸众生都为之一惊。大唐盛世的诗坛需要这样一个个性张扬的李白。——话题:个性的张扬和社会的需要
.
15.桀骜不驯的李白把人生看作是一场漂泊,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自己设置的轨道上,不为周遭的一切所牵绊,包括富贵功名——尽管他也曾十分向往功名利禄;而淡泊名利的诗人陶渊明则毅然拒绝了朝廷上的钩心斗角,远离喧嚣,归隐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闲生活;还有范仲淹选择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辛弃疾选择了时刻准备着为国捐躯,上阵杀敌的人生道路——虽然直到双鬓斑白他仍壮志难酬。无论这些伟人的选择是否高尚,无论最终他们是否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只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选择,就应该义无返顾地走下去。
高考作文素材二:苏轼
一、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二、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三、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四、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五、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六、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七、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八、 一枝一叶一世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九、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高考作文素材三:屈原
1.泱泱诗海平平仄仄的源头是离骚,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播进土壤就会长出一棵橘树,一茎绿荷一兜灵芝一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两千年前遥远的芬芳。
他的诗是淋漓的血液/和着泪水的苦涩,一滴沾唇便让人永远保持清醒/而不是谰?让浊世在惨笑中,醉倒……
他的诗是烈火/却烧不透黎明前的夜,是荆棘林里一行漫长的跋涉,弯弯曲曲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他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又磨成墨汁,写下旧时代浓黑的咒语。
他的诗歌在那个时代遭到嘲笑,甚至围攻而今却成了一面旗帜,在人类精神的上空飞扬、生动,龙的传人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
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时至今日,“屈原”已经不是尚且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和民族文化,穿越着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也就是这样,“屈原”鲜活而永久地活在了百姓心中。
3.楚国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驰骋的思想,汨罗的江水多情,拥抱了你浪漫的失魂。诗人的忧愤太多,忧国忧民,忧楚国的江山社稷,忧黎民百姓的苛苛命运。于是愤怒的忧愁,如火山般爆发,化作《离骚》,化作<天问>,化作《九歌》,化作一首首滴血的诗篇。天地有情,有情的天地倾听你泣血的呼唤;黎民有爱;仁厚的黎民发出一声声叹息,汨罗有幸,有幸的汨罗收留了你无所栖息的灵魂。端午的米粽呦,千年万年呼唤着你的精魂,遥祭着你的英灵。
4.微风轻轻地吹拂起书页,其中似乎夹杂着一丝香草的气息。目光流动在司马迁用至情写下的文字间,我细细品读着你——屈原。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你的品行如美玉一般高洁,不受世间一切污浊之物的沾染,相信拥有如此高风亮节的你,必然会向往恬适淡定的生活。你也许愿意与白云清风为伴,临潭而立,去聆听山涧清泉;你也许向往与小桥流水同行,居衡门之下,去静品丝竹清音;你也许更希望自己可以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当一个人陷入绝望的境地,最通常的选择便是归隐山林,做世外闲人。然而,心系国家百姓的你,却没有做出这样的决定。
你拥有陶渊明超脱于世的情怀,却不会像他一样一味隐藏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里,独享清闲;你具有林和靖“梅妻鹤子”的高洁品格,却不会像他一样沉迷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山园小景中,虚度此生。战国年代,到处都是号角嘶鸣,黄沙漫天,你在风雨飘摇中举步维艰,步履蹒跚,却始终没有倒下。你用瘦削却又坚强的肩膀承担起了保卫国家的大任。怎奈黄钟废弃,瓦釜雷鸣,混乱不堪的楚国已是岌岌可危,而昏庸的楚王却听信谗言,对你的竭忠尽智视而不见。你消瘦羸弱的身躯已渐渐不堪重负,在这个时刻,又有谁能搀扶你一把?
最终,你只得披发行吟于江畔,挥洒着满腔的热泪,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哀绝叹息。有人劝你与世推移,,随波逐流,你却用“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维护了你高洁的志向。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我知道你最爱的便是香草,因为你欣赏它的高洁品行,那种不与群芳争艳的超脱,那种不随风而屈的坚韧。而你也如生长在湖畔的一株香草,缓缓地在风中摇曳,一颗露珠在青青的草叶上默默地闪耀,宛如你回望故国时,眼眸中闪烁地晶莹泪光。
天地也为你伤感,江边袅袅不尽的秋风想拂去你的清泪,却将你的悲伤吹过时间的激流。物换星移几度秋,你的身影在历史的风尘中早已烟消云散,但当年轻的司马迁驻立汨罗江边怅望千秋之时,依旧会为你洒下深情的泪水。你怨愤的声音在滚滚江流上渐行渐远,却悲而弥壮。也许司马迁正是听到了你撞击他心灵的声音,于是他挥起了如椽之笔,著成信史光照尘寰,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倾听你用忠贞与高洁演绎的永恒旋律。
品读你,让我读懂了高洁的精神,你让我明白,高洁不是冷淡,不是逃避,真正高洁的精神要敢于承担自己内心中的责任。情系国家,心怀百姓,让你的高洁理应属于不平凡。
正是这不平凡的高洁,让你如皭然出水的清荷,出淤泥而不染:让你亦如墙角的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留得清气满乾坤。
微风渐渐淡去,而香草般的气息却越来越浓,我依旧品读着你,在这沾满泪痕的字里行间,找寻着你遥远的身影……
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纵被罢逐流放,也不随其流而扬其波。汤汤的汨罗江最终收留了他,可汨罗江水太混,荡涤不掉它的忧愁;汨罗江水太浅,掩埋不掉它的遗憾。
你是“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但还仍“闻佳人兮召余,将腾驾兮偕逝”。在帝王大殿慷慨直言,激扬陈词;在封建初兴之际试图进行贵族权力改革;在民族危亡之际“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无不显示出你的大忠诚,大智慧。但很无奈,当一个民族衰堕时,一个人的强大总会被“大众”视为异类,于是“楚王所爱之细腰”下旨:流放。
当楚王背弃“成言”,“悔遁而有他”时,你感悟“君可思而不可侍”,感叹“人之心不与吾心同”。但纯洁无瑕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然,站在失败面前,你呼喊,顿足,指责,抗争,于是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不堪。无奈,你轻弹灰尘,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不含蓄,不躲闪,不讲策略,怒形于色。当别人伤害你时,你便毫不保留的将伤口暴露给他,大声呼喊:我要报仇。
6.“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彻清澄。但当他忘记了混浊的天下之时,他又何曾记得还有千万的百姓与自己远大的理想?
7情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贤士的一生中抒写得淋漓尽致。他们将真情吐露,活得满满洒洒,坦坦荡荡,屈原便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长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艰”。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虽九死其犹末悔”,他将一个臣子的心掏出来呈现在众人面前,不矫饰,不造作,终于,他的性情铸就了他的英名,他从此不朽。
8.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9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回答者: w梦诗诗w | 二级 | 2011-7-7 21:46
8. 一般性材料作文的突出特点
【摘要】时评材料作文是当前高考中常用的作文形式,加强时评材料作文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本文在阐述时评材料作文的特征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时评材料作文训练必要性,并从形式和内容角度提升时评写作技法。
【关键词】时评 作文 技法
时评类文章针对社会实际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说理透彻、语言辛辣,为读者所喜爱。时评类作文是高考中应用较多的新材料作文,将社会焦点问题以材料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以时评的写作方式表达看法与观点。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将视野从学校扩展到社会,提高深度分析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取得更好的作文成绩,而且使学生在关注社会现状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时评类材料作文具有思想教育的意蕴。
新华社总编辑何平认为在时事评论中,“时”决定了文章的内容,他说:“顾名思义定位在‘时’上。‘时’就是时事、时势、时世、时政、时局、时弊,时评就是围绕‘时’字作文章。”笔者认为,时评类材料作文的另一主要特征是“评”,即针对国际或国内某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发表评论,做到以理服人。
一、时评材料作文的特征
(一)激情与理性的交融。时评材料作文必需充满激情,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因为读者对社会问题也有独到的评价和生动的体会,如果作文中的语言如温吞水一般平淡无味,则难以反映生动鲜活的生活,也会让读者觉得“不过瘾”。要想说理透彻还需有深刻的理性分析。学生需理性客观地判断材料,运用分析方法理清逻辑脉络,合理搭建文章框架,树立明确观点,寻找有力的论据支撑。总之,时评材料作文既要是动之以情,又要晓之以理,做到情理交融,交相辉映。
(二)鲜明的时效性。时评类文章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发表意见,以抢占舆论引导的制高点。而时评材料作文的材料内容通常是近年来发生的事件,学生写作时也要结合当前社会形势、思想潮流进行分析,写出体现鲜明时代气息、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文章。
(三)准确的针对性。时评材料作文不是对某一社会问题泛泛而论,自有发表见解,而要紧密结合给出的材料,针对其中反映的矛盾关系,有针对性地发表评论。换言之,时评材料作文一定要弄清“文章所论何来?是冲着什么来的?”这两个问题,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
二、时评材料作文对于学生思维和写作的意义
(一)为学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表达需求。写作训练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以独特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加强知识积累,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具有宽广的视野和胸怀,具有真情实感,拒绝千篇一律、套话连篇的文章,勇于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观点。时评材料作文的话题内容“火辣”,能够激发青少年思考的意愿和表达自己独特观点的欲望,时评材料作文鼓励学生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发出内心的声音。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和文字表达的严密性
首先,时评材料作文需充分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准确分析问题,并使自己的表达层次清晰。所以有利于训练学生严密的思维,提高思维水平。其次,材料作文需要学生将思维聚焦在材料所提供的事件和矛盾上,所表达内容必需紧密围绕材料,如果脱离材料内容进行天马行空的论述,即便言之有物、精彩纷呈,也不是一篇良好的时评材料作文。
(三)有利于引导和规范学生的网络表达。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应用,学生在网络上具有很多发表自己观点、表达自身意见的机会,而高中生由于年龄、阅历、文字基础等原因,尤其在网络碎片化阅读和情感宣泄的影响下,高中生的网络表达有时具有文字肤浅、情绪偏激的问题,时评材料作文的训练可以规范学生的网络时评表达。
9. 关于学习的重要性的材料作文
事业是一个人的生命,但一个的人生得永存,就要有成功的事业。回学生的年代就是长答
知识的好时期,并是通往成功之路的阶梯。每一位学生都会想将来长大后做一个事业有
成的人。
成绩就是一个学生的生命,有了成绩才能证实一切,要取到好成绩,非通过一种途径
不可。这种途径就是学习,是一条通往成功之路的捷径,要想踏上这条路,就要加倍地
学习,如果没有成绩,就是一句空话。趁着我们还年少的时候,快行动起来吧,学习吧
!当遇到挫折时,别灰心,别后退!别因为这次成绩不理想,就放弃它,应该面对挫折
,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勇于向前。要有信心也要有决心,为下一次考试作好充分的
准备。只有付出,才会得到收获;只有学习,才会得到学习的劳动成果。
别让我们的光阴白白地浪费,别让青少年虚渡年华。成绩是我们的第一生命,学习
就是向往未来成功之路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