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晚年日益昏庸的齐桓公想提拔…作文素材
管仲病重之时,曾明确告诉齐桓公,不可重用易牙、开方、竖刁三个专宠臣。易牙属是御用厨师,为了讨好齐桓公,他曾把自己的儿子杀了给齐桓公做菜吃;开方不但给齐桓公进献美女,而且为了服侍齐桓公,父母死了也不回家守孝;竖刁更绝,为了得到服侍齐桓公的机会,他挥刀自宫把自己给阉了。为了得宠,三个家伙连自己的儿女、父母和身体都不顾惜,管仲认为他们的做法不合人情,力劝齐桓公疏远这三个人。
齐桓公不傻,原则上也认可管仲的判断,就将易牙、开方、竖刁三人撤职了。可是过了三年,齐桓公总是过不了情感这一关,没了这三个人的周到服侍,齐桓公感觉很不爽,于是他又召三人回到宫里。第二年,齐桓公病重,三个宠臣立马变脸。他们发动政变,拥立公子无亏,逼走太子,同时堵塞宫门,不许任何人进宫给齐桓公食物。结果,身为一代霸主的齐桓公惨死宫中,“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展开大战,齐国的霸业亦从此衰落。
⑵ 不计前嫌作文800字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今日的祖国是那么地繁荣昌盛,那么地欣欣向荣。可是你曾想过,这一切,都是中华儿女用生命与侵略者搏斗才换来今日的和平与幸福。如今,东方龙已奔腾,让我们翻开那早已泛黄的历史,回忆从前:因清政府腐败,使得那些侵略者向中国这片土地伸出了魔爪:圆明园,拥有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因英法联军的践踏,像海的女儿的结局一样化为泡影。因中华不振,腐败的清政府只好对侵略者笑脸相迎,双手颤抖地签下一张又一张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把本应属于神州的土地一块块地割让了出去。因国不强,32万中国同胞惨死在南京大屠杀侵略者的刺刀之下,血流成河,惨不忍睹……长江在哭泣,哭中华不振;黄河在咆哮,怒吼着侵略者的滔天罪行;长城在默哀,默哀着无辜的、惨死的中国老百姓,旧日的国耻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落后了就要被挨打!看今朝,中华腾飞之快,速度之惊人:有着世界关注焦点的北京奥运会,成功发射的一颗颗高科技卫星、一架架神舟系列的飞船;汇集于所有科技为一身的上海世博会……中国在用事实向世界证明:中国站起来了!当国外发生天灾人祸时,是她不计前嫌,伸出援助之手,当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时,是她从容镇定,顺利渡过难关……她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使外国赞叹不已,洗刷了百年来“东亚病夫”的称号。古人云: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富,则国富。外国人仍旧野心不死,一次次地伸出魔爪,但都被赶了回去。为了使中国强大,我们应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好好读书,让祖国的将来更加美好!
⑶ 关于以德报怨作文材料
春秋时期的管仲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但是管仲以前曾是齐桓公的政敌。齐桓公名小白,其前任是他的兄长齐襄公。齐襄公是一个丧失人伦的衣冠禽兽,把齐国搞得一塌糊涂,使齐国政治潜藏着极其管仲像深刻的危机。诸公子纷纷逃亡,以避灾难。公子小白与心腹鲍叔牙投奔莒国,弟弟公子纠则同心腹管仲投奔了鲁国。不久,国内发生政变,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得知消息后,分别由他们所居的国家派遣军队,护送他们回国。两兄弟谁先回到齐国,谁就能成为国君。为了帮助公子纠夺得齐国君位,管仲单人匹马驰向通往莒国的大道,奋力追赶上了公子小白。他假装恭顺,上前拜见小白,乘小白不注意,突然猛发一箭,直向小白心窝射去,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从车上栽了下来。管仲大喜过望,急忙策马而逃。管仲赶上公子纠的队伍后,把事情对公子纠讲了。他们以为政敌已除,于是便从容不迫地向齐国进发。但是当他们赶到齐国首都临淄时,却得知小白已经登基为国君了。
原来小白并没有死,那一箭正射在他腰带的铜钩上,便幸运地躲过了劫难。小白知道管仲是有名的神射手,于是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大叫一声,口吐鲜血,栽下马去,瞒过了管仲。然后他们抄小路疾驰回国,抢先登上了国君的宝座。鲁国军队见小白捷足先登,便用武力攻打城门,哪知齐国早有防备,鲁军大败而回。
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即位以后,要封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他对齐桓公说:“管仲之才,胜我百倍,君若欲大展宏图,非管仲莫属。”齐桓公也知道管仲是旷世奇才,又见鲍叔牙竭诚推荐,于是决定捐弃前嫌,重用管仲。为了能让管仲回国,齐桓公派人对鲁国国君说,杀掉公子纠,缚送管仲回国,以报一箭之仇。若不应允,即兴兵伐鲁。鲁国弱小,只得照办,杀了公子纠,把管仲捆绑起来,装入囚车,送回齐国。管仲自以为必死无疑,他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大义凛然,泰然处之。哪知当他被押进宫廷时,齐桓公快步走下座位,亲自为他松绑,当即拜他为宰相。齐桓公的这一举动使管仲深受感动,从此他尽心辅佐齐桓公,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结果齐国大治,国力大增。管仲又建议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存邢救卫,九合诸侯,最后终于称霸天下,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首。标准的以德报怨 采纳吧
⑷ 以管仲之交为材料的议论文
春秋时,管仲辅佐齐国公子纠,为了夺权,管仲曾射杀公子小白,但仅射中衣带钩。后小白夺得王位,即齐桓公,管仲被捕并要处死。这时,辅佐桓公的鲍叔牙极力劝阻,声言自己有五点不如管仲:宽惠爱民不如,治国理政不如,忠信得民不如,制定礼仪不如,领兵打仗不如。因此,桓公要称霸天下,必须忘记一箭之仇,重用管仲。于是,桓公任管仲为相,鲍叔牙甘居其下,二人辅佐桓公,成为诸侯盟主。后来,管仲感慨地说:“我当初与鲍叔做生意,赚了钱总是自己多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是家贫所致;我曾与鲍叔谋事,但屡屡失误,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我有顺有不顺;我曾三次做官,三次被贬逐,鲍叔不以我为无能,知我乃是未逢其时;我打仗曾三战三败,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是顾及老母之故;我曾因辅佐公子纠而被囚禁,饱尝屈辱未死,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是不计小节,以图博取更大的功名。所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是我国古代交友的典范,直到今天,这典范的意义还值得当今人们学习。
一、齐桓公能听取鲍叔的劝止,不仅没有杀掉仇人管仲,还任用他为相,这等肚量,就值得称赞。管仲是自己政敌的辅佐者,又曾一箭几乎要了自己的命,不杀他已很有肚量,更何况任他为相?而事实证明,没有管仲,就没有春秋霸主齐桓公。
二、鲍叔牙推荐管仲,此举更是难得!我们今天,也不乏推举别人的事,但推举别人取代自己,或担任自己的上司的事,肯定不会太多。而鲍叔就能做到,事实证明也做得正确。这的确和古今那些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官场龌龊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鲍叔牙不仅推举管仲取代自己,而且在和管仲的一向交往中,都能处处体谅对方,理解对方。这真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理解万岁”的最好的例子。两个人做生意,赚了钱,一方总要多拿,这谁受得了?一个月即要散伙!然而,鲍叔能够体谅,管仲多拿并非贪,是家贫所致,两人肝胆相照,才有传诵古今的“管鲍之交”。
四、管仲能够知恩图报,感慨地说了一番肺腑之言,流传至今。这虽然是很应该的事,但往往又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我们今天,不是常看到一些得人恩惠而不知感激的行为吗?
管仲鲍叔的友谊是建立在相知相善的基础之上,并不因私而误公,且举贤而忘我。交友贵在知人,知人贵在知心。不为己之好恶而择友,不为利己而攀情,这样的友情才是真情、纯情,脱俗,这样的友谊才日久,这样的朋友方可称为挚友。所以能够说,管仲鲍叔牙的友谊堪称古今所谓朋友的楷模。尤其在利益纷争的现代,应当宣扬,值得大家学习!
⑸ 古今名人任用贤才的作文素材200字
齐桓公用人不疑
齐桓公为了称霸天下,广求天下贤士辅佐。卫国人宁戚听到这个消息也想投奔桓公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但他家里贫困,苦于没人举荐自己。最后他心生一计,于是就替卫国商人赶着货车来到齐国。他们赶到齐国国都时,已经是傍晚,只好露宿在城门的外面。
这一天,齐桓公正好在郊外迎接宾客,夜里打开城门,让装载货物的车子让开。迎宾队伍中的随从很多,火把也很明亮。这时,宁戚正在车下喂牛,远远地望见了齐桓公,悲从中来,于是就敲着牛角大声地唱起歌来。
齐桓公听到了歌声,细细品味歌词,说:“真是与众不同啊!这个唱歌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凡夫俗子!”说罢便下令把宁戚带回去。
齐桓公回到宫中后,侍从们请示桓公如何安置宁戚。齐桓公赐给他衣服帽子,随即召见了他。宁戚见到桓公后便用如何治理国家的话劝说他,桓公非常满意。
第二天,齐桓公再次召见了宁戚。这一次,宁戚又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桓公听了以后更加高兴,准备任用他担任要职。
大臣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劝谏道:“宁戚是卫国人,我们对他的底细还不是很了解。大王还是先核实一下,如果他确实是个贤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
齐桓公笑着摇了摇头,说:“不必了。用人而疑之,这正是君主失去天下杰出人才的原因。 最后,齐桓公没有听从大臣的意见,对宁戚委以了重任。
⑹ 古代发现贤才的人 作文素材
齐桓公为了称霸天下,广求天下贤士辅佐。卫国人宁戚听到这个消息也想投奔桓公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但他家里贫困,苦于没人举荐自己。最后他心生一计,于是就替卫国商人赶着货车来到齐国。他们赶到齐国国都时,已经是傍晚,只好露宿在城门的外面。
这一天,齐桓公正好在郊外迎接宾客,夜里打开城门,让装载货物的车子让开。迎宾队伍中的随从很多,火把也很明亮。这时,宁戚正在车下喂牛,远远地望见了齐桓公,悲从中来,于是就敲着牛角大声地唱起歌来。
齐桓公听到了歌声,细细品味歌词,说:“真是与众不同啊!这个唱歌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凡夫俗子!”说罢便下令把宁戚带回去。
齐桓公回到宫中后,侍从们请示桓公如何安置宁戚。齐桓公赐给他衣服帽子,随即召见了他。宁戚见到桓公后便用如何治理国家的话劝说他,桓公非常满意。
第二天,齐桓公再次召见了宁戚。这一次,宁戚又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桓公听了以后更加高兴,准备任用他担任要职。
大臣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劝谏道:“宁戚是卫国人,我们对他的底细还不是很了解。大王还是先核实一下,如果他确实是个贤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
齐桓公笑着摇了摇头,说:“不必了。用人而疑之,这正是君主失去天下杰出人才的原因。 最后,齐桓公没有听从大臣的意见,对宁戚委以了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