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五位艺术家的短片介绍,用于作文素材。(谢谢)
荷兰画家梵·高,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达到如醉如痴的地步,但是终因艺术作品不能变为财富,导致一生穷困潦倒,精神痛苦不堪,不得已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扬州八怪”中各位书画家,大部分可以说并不是一开始就从事艺术的。他们的人生追求与中国昔日的读书人一样,学而优则仕,读书是为了做官,而且有的也确实走上了做官的路。为什么到后来都走上了书画艺术道路,而且成为艺坛怪杰了呢?在这一点上,他们有别于其他的读书人。有的读书人对于仕途中的失败感到沮丧,由于心灵深处的创伤,产生一种落魄感,精神从此一蹶不振,留给他们的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又非常留恋红尘的失意。有的人蜕变为凡夫俗子或庸人,有的甚至还要出家当和尚、道士,深深地陷入了痛苦的矛盾旋涡之中。可是“八怪诸人则不同,他们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这就是书画,他们之所以能由一般的才子变为奇才,就在于他们的韧性,他们在艺坛标新立异、宣泄个性、自树旗帜,实现了他们在考场、官场无法实现的人生价值的自我追求,俨然大家。施耐庵笔下的末路英雄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其实,康乾之际的八怪诸人大多是一个个被逼上艺坛。逼上艺坛便独领风骚数百年,这是奇迹,也是必然。”[2]八怪之一的李鱓,就是少年得志的典型。他26岁中举,29岁就进入黄城的中枢活动,出入宫廷。但是他不善“处世”,没有领悟到求媚才能求贵的仕途“奥秘”,导致他“两革科名一贬官”的三起三落下场
B. 求议论文素材,要求:有关琴棋书画之类的名人事迹,最好带古文,句式最好对仗,谢谢了!
1、《梁实抄秋:机智的幽袭默》 着名作家梁实秋擅长演讲,他的演讲独具风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北师大任教期间,当时的校长刘真常请名人到校演讲。有一次,主讲人因故迟 到,在座的师生都等得很不耐烦。于是,刘真便请在场的梁实秋上台给
议论文,琴棋书画,素材\名人,事迹
1、《梁实秋:机智的幽默》 着名作家梁实秋擅长演讲,他的演讲独具风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北师大任教期间,当时的校长刘真常请名人到校演讲。有一次,主讲人因故迟 到,在座的师生都等得很不耐烦。于是,刘真便请在场的梁实秋上台给
C. 关于齐白石的作文素材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画家生平
齐白石1864年元旦(清同治二年癸亥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四岁。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齐白石家道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1877年做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曾习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1888年起始学画,曾任龙山诗社社长。1890年二十六岁时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二十七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三十七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齐白石在家乡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馆、茹家冲寄萍堂。自四十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五十五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时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相过从。
1926年,齐白石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49年7月、1953年9月两次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连续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1954年8月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毛泽东主席交谊甚深并受到过接见;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荣誉奖状及“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其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9月举行授奖仪式;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抗日战争期间,表示“画不卖与官家”。1946年重操卖画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传》等。出版有《齐白石全集》等各种画集近百种。七十四岁游蜀,与黄宾虹、金松岑相见。
艺术风格与主张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篆刻初学丁敬、黄小松,后仿赵撝叔,并取法汉印;见《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篆法一变再变,印风雄奇恣肆,为近现代印风嬗变期代表人物。其书法广临碑帖,历宗何绍基、李北海、金冬心、郑板桥诸家,尤以篆、行书见长。诗不求工,无意唐宋,师法自然,书写性灵,别具一格。其画印书诗人称四绝。一生勤奋,砚耕不辍,自食其力,品行高洁,尤具民族气节。留下画作三万余幅、诗词三千余首、自述及其他文稿并手迹多卷。其作品以多种形式一再印制行世。
齐白石作品的艺术特色
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他同时吸取吴昌硕之长。他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他还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然不群,蔚为大家。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他的题句非常诙谐巧妙,他画的两只小鸡争夺一条小虫,题曰;“他日相呼”。一幅《棉花图》题曰:“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图》题“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齐白石作品的市场行情
齐白石一生创作勤奋,作画极多,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创作多得惊人,好得出奇,仅1953年一年,大小作品就有600多幅。1922年,陈师曾把齐白石的画介绍到东京,参加中日联合会绘画展览会,结果大受欢迎。全部以高价卖出,但当时在国内他的画作价却很低。20年代,齐白石得到徐悲鸿的提携,作品逐渐被收藏家所认识,价格稳步提高。现在,国内一级市场已难见到齐白石作品进行公开出售,书画商店见到他的真迹自会以高价收购,而标价出售则极少能见到。在香港和纽约市场,每年固定拍卖齐白石作品,他是作品被拍卖最多的现代画家。在香港市场,他的最新价格大约是30-100万港元,较高价格是1989年创造的,达120万港元。国内拍卖市场中,齐白石的价格最高,最高记录是嘉德拍卖公司拍卖的一件《山水》册页,为517万元。后来嘉德公司又搞了一次齐白石作品专场拍卖,效果虽然较好,但此后齐白石作品的价格一直处于较低状态。
生活中的两三事
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伪警司令、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硬邀请国画大师齐白石 (1863一1957年)赴宴作画。 齐白石来到宴会上, 环顾了一下满堂宾客,略为思索,铺纸挥洒。 转眼之间,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 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喜形于色。 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 , 然后仰头拂袖而去。
一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 乌纱白扇俨然官, 不倒原来泥半团, 将妆忽然来打破, 浑身何处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 齐白石为了不受敌人利用,坚持闭门不出,并在门口 贴出告示,上书:“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 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 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齐白石还嫌不够,又画了一幅画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画面很特殊,一般人画悲翠时,都让它站在石头或荷径上,窥伺着水面上的鱼儿;齐白 石却一反常态, 不去画水面上的鲟鱼,而画深水中的虾,并在画上题字:“从来画悲翠 者必画鱼,余独画虾,虾不浮,悲翠奈何? ”齐白石闭门谢客,自喻为虾,并把作官的 汉奸与日中人比作裴翠,意义深藏,发人深思。
齐白石70多岁的时候,对人说:我才知道,自己不会画画。人们齐声称赞老人的谦逊。老画家说,我真的不会画。人们越发称赞,当然没有人相信他说的话。
齐白石老人的教学观
鲁译元
白石老人有一条重要的绘画理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但白石老人对子女、对弟子、学生风格各异、严宽有别的教学方法,我们却缺乏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今年9月16日,是白石老人逝世50周年,本文就老人对子女、对弟子、学生的不同教学方法谈一点肤浅的认识,与大家共勉。
白石老人一生教过许多学生。既有社会名流,也有普通的百姓儿女。他一生带过多少弟子、学生,恐怕谁也说不准确。在中国近、现代书画史上,大凡一些有成就的书画名家,多与白石老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学习艺术门类,是很重视师承关系的。无论是哪一门学科,能遇到一位好老师,可谓三生有幸。画画也一样,需要名师扶持、引导、指点。当然,学者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更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凡事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天道酬勤就是这个道理。
白石老人很懂得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很会调动学者的积极性。人都有好奇心、虚荣心,如果没有好奇心、虚荣心,就不会有上进心。白石老人对弟子、学生们的教学与作品点评中,大多都是宽慰、激励的语言。画画,生活,做人……
老人常将弟子、学生与自己相提并论,无不透着老人的一种慈祥与大度、宽容与平等的高贵情操。这种朋友式、兄弟般的师生情,是老人像父爱那样对弟子、学生们的一种责任,一种期盼。
然而,白石老人在对待子女的绘画学习上,却采取与弟子、学生们截然不同的方法。我们从白石老人给子女们的一些作品评语中,却很难看到赞扬、夸奖的语言。一句“要得”、“有能学之能”,就算是最高的评分。就是老人在给子女们的篆刻印章中,也大多是一些名章或者“白石后人”、“白石第几子”、“大匠之门”等这样的印章。对这个问题,我曾专门向齐良迟老师作过讨教。他说:“我父亲觉得弟子、学生毕竟是家里的客人,来一趟不容易。所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他们的绘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有了学习的动力,就可以受益终生。而子女毕竟是家里人,与父母朝夕相处,学习条件要好得多。同样一件事,因时间、地点、对象不同,要达到好效果,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
我联想起齐良迟请他父亲白石老人给他题斋名的事。那时,齐良迟老师在北京辅仁大学早已毕业,并在诗、书、画、印方面崭露头角。有一天,他央求白石老人给他题个斋名,说:“爸爸,您叫‘寄萍堂’,我叫什么堂号好啊?”白石老人看了看良迟四子,笑道:“那好,给你也题一个,题什么字呢?”白石老人想了想然后说:“你呀,就叫‘补读斋’吧。你书念得太少,还得补读啊!”良迟老师当时听后很失望。心想干嘛起这么个堂号呢?我已经读了不少书了,怎么还要“补读”呢,看到白石老人给他刚刚写的“补读斋”条幅,嘴里不说什么,接过来放回自己的屋里,始终没有挂,觉得太丢面子。到了良迟老师七十岁后,他把这件认为“丢脸”的事当做笑话来讲。他说:“人到了这个年龄,愈来愈感到‘补读’的渴求,也愈来愈感到我父亲白石老人当年的良苦用心……”
白石老人在对待子女与对弟子、学生的育才方式上虽然有所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就是盼望晚辈早日成才,展翅高飞……
画家简介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画家生平
齐白石1864年元旦(清同治二年癸亥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四岁。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齐白石家道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1877年做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曾习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1888年起始学画,曾任龙山诗社社长。1890年二十六岁时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二十七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三十七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齐白石在家乡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馆、茹家冲寄萍堂。自四十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五十五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时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相过从。
1926年,齐白石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49年7月、1953年9月两次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连续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1954年8月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毛泽东主席交谊甚深并受到过接见;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荣誉奖状及“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其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9月举行授奖仪式;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抗日战争期间,表示“画不卖与官家”。1946年重操卖画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传》等。出版有《齐白石全集》等各种画集近百种。七十四岁游蜀,与黄宾虹、金松岑相见。
艺术风格与主张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篆刻初学丁敬、黄小松,后仿赵撝叔,并取法汉印;见《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篆法一变再变,印风雄奇恣肆,为近现代印风嬗变期代表人物。其书法广临碑帖,历宗何绍基、李北海、金冬心、郑板桥诸家,尤以篆、行书见长。诗不求工,无意唐宋,师法自然,书写性灵,别具一格。其画印书诗人称四绝。一生勤奋,砚耕不辍,自食其力,品行高洁,尤具民族气节。留下画作三万余幅、诗词三千余首、自述及其他文稿并手迹多卷。其作品以多种形式一再印制行世。
齐白石作品的艺术特色
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他同时吸取吴昌硕之长。他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他还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然不群,蔚为大家。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他的题句非常诙谐巧妙,他画的两只小鸡争夺一条小虫,题曰;“他日相呼”。一幅《棉花图》题曰:“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图》题“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齐白石作品的市场行情
齐白石一生创作勤奋,作画极多,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创作多得惊人,好得出奇,仅1953年一年,大小作品就有600多幅。1922年,陈师曾把齐白石的画介绍到东京,参加中日联合会绘画展览会,结果大受欢迎。全部以高价卖出,但当时在国内他的画作价却很低。20年代,齐白石得到徐悲鸿的提携,作品逐渐被收藏家所认识,价格稳步提高。现在,国内一级市场已难见到齐白石作品进行公开出售,书画商店见到他的真迹自会以高价收购,而标价出售则极少能见到。在香港和纽约市场,每年固定拍卖齐白石作品,他是作品被拍卖最多的现代画家。在香港市场,他的最新价格大约是30-100万港元,较高价格是1989年创造的,达120万港元。国内拍卖市场中,齐白石的价格最高,最高记录是嘉德拍卖公司拍卖的一件《山水》册页,为517万元。后来嘉德公司又搞了一次齐白石作品专场拍卖,效果虽然较好,但此后齐白石作品的价格一直处于较低状态。
生活中的两三事
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伪警司令、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硬邀请国画大师齐白石 (1863一1957年)赴宴作画。 齐白石来到宴会上, 环顾了一下满堂宾客,略为思索,铺纸挥洒。 转眼之间,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 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喜形于色。 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 , 然后仰头拂袖而去。
一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 乌纱白扇俨然官, 不倒原来泥半团, 将妆忽然来打破, 浑身何处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 齐白石为了不受敌人利用,坚持闭门不出,并在门口 贴出告示,上书:“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 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 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齐白石还嫌不够,又画了一幅画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画面很特殊,一般人画悲翠时,都让它站在石头或荷径上,窥伺着水面上的鱼儿;齐白 石却一反常态, 不去画水面上的鲟鱼,而画深水中的虾,并在画上题字:“从来画悲翠 者必画鱼,余独画虾,虾不浮,悲翠奈何? ”齐白石闭门谢客,自喻为虾,并把作官的 汉奸与日中人比作裴翠,意义深藏,发人深思。
齐白石70多岁的时候,对人说:我才知道,自己不会画画。人们齐声称赞老人的谦逊。老画家说,我真的不会画。人们越发称赞,当然没有人相信他说的话。
齐白石老人的教学观
鲁译元
白石老人有一条重要的绘画理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但白石老人对子女、对弟子、学生风格各异、严宽有别的教学方法,我们却缺乏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今年9月16日,是白石老人逝世50周年,本文就老人对子女、对弟子、学生的不同教学方法谈一点肤浅的认识,与大家共勉。
白石老人一生教过许多学生。既有社会名流,也有普通的百姓儿女。他一生带过多少弟子、学生,恐怕谁也说不准确。在中国近、现代书画史上,大凡一些有成就的书画名家,多与白石老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学习艺术门类,是很重视师承关系的。无论是哪一门学科,能遇到一位好老师,可谓三生有幸。画画也一样,需要名师扶持、引导、指点。当然,学者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更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凡事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天道酬勤就是这个道理。
白石老人很懂得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很会调动学者的积极性。人都有好奇心、虚荣心,如果没有好奇心、虚荣心,就不会有上进心。白石老人对弟子、学生们的教学与作品点评中,大多都是宽慰、激励的语言。画画,生活,做人……
老人常将弟子、学生与自己相提并论,无不透着老人的一种慈祥与大度、宽容与平等的高贵情操。这种朋友式、兄弟般的师生情,是老人像父爱那样对弟子、学生们的一种责任,一种期盼。
然而,白石老人在对待子女的绘画学习上,却采取与弟子、学生们截然不同的方法。我们从白石老人给子女们的一些作品评语中,却很难看到赞扬、夸奖的语言。一句“要得”、“有能学之能”,就算是最高的评分。就是老人在给子女们的篆刻印章中,也大多是一些名章或者“白石后人”、“白石第几子”、“大匠之门”等这样的印章。对这个问题,我曾专门向齐良迟老师作过讨教。他说:“我父亲觉得弟子、学生毕竟是家里的客人,来一趟不容易。所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他们的绘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有了学习的动力,就可以受益终生。而子女毕竟是家里人,与父母朝夕相处,学习条件要好得多。同样一件事,因时间、地点、对象不同,要达到好效果,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
我联想起齐良迟请他父亲白石老人给他题斋名的事。那时,齐良迟老师在北京辅仁大学早已毕业,并在诗、书、画、印方面崭露头角。有一天,他央求白石老人给他题个斋名,说:“爸爸,您叫‘寄萍堂’,我叫什么堂号好啊?”白石老人看了看良迟四子,笑道:“那好,给你也题一个,题什么字呢?”白石老人想了想然后说:“你呀,就叫‘补读斋’吧。你书念得太少,还得补读啊!”良迟老师当时听后很失望。心想干嘛起这么个堂号呢?我已经读了不少书了,怎么还要“补读”呢,看到白石老人给他刚刚写的“补读斋”条幅,嘴里不说什么,接过来放回自己的屋里,始终没有挂,觉得太丢面子。到了良迟老师七十岁后,他把这件认为“丢脸”的事当做笑话来讲。他说:“人到了这个年龄,愈来愈感到‘补读’的渴求,也愈来愈感到我父亲白石老人当年的良苦用心……”
白石老人在对待子女与对弟子、学生的育才方式上虽然有所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就是盼望晚辈早日成才,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