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篇关于端午节的英语作文 要用到以下材料:date: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
date: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origin:in memory of Qu Yuan,a patriot and poetstory:why Qu Yuan drowned himself in the Miluo river how people celebrate it:hold boat races;m
2. 外来文化入侵事例及写作素材衣食住行的分类
三:端午节“事变”
“洋节”侵华,大有要灭“国节”之势。当国人现在热衷于“洋节”时,自己的“国节”却被外人“掠夺”而去。“端午节”这个纪念中国古代一个爱国“骚人”的节日,被韩国改名“端午祭”成功申请到世界文化遗产,过了几百年的中国传统节日一下变成了外国的,着实让自信心大增的国人大受刺激。一时间似乎觉醒,就该如何保护自己的传统节日展开了口水战,有人甚至和韩国人在网上叫阵。不过韩国人倒振振有词,“虽然端午节是起源你们中国,但是你们不重视它,都去过什么圣诞节了。我们申请到世界遗产也算保护了它,有什么不可。”听了此话,大概国人应该哑口无言了吧。得了便宜的韩国人,竟叫嚣将“中医”改名“韩医”也拿去申请文化遗产。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的 五月初五,多数人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不过在其他一些地区认为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和东汉孝女曹娥。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另有传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还有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不论端午节纪念谁都是用节日的方式来宣扬一种爱国或孝道的精神。
“端午节”被韩国人申请到文化遗产,并不奇怪,也不见得是件坏事。虽从正式的书本记载宣称“端午节”是全中华民族的节日,但在南方人常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而在北方即以面食为主食和旱地为主的地方并没有纪念端午节的风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只属于部分地区的节日。这和其他中国的节日的情况差不多,比如,在北方有农历十月初一有纪念死去的人的“鬼节”,而南方则在农历的七月十四成为“鬼节”;在南方沿海地区有纪念妈祖的节日,而北方就没有此项活动。因此在中国传统节日严格意义上来讲汉族人的节日有其地域性,各地的风俗并不相同,而且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各自的节日和风俗习惯。相对于中国,韩国民族单一、地域狭小,一项活动节日基本上举国庆祝,看似声势浩大、举国重视,因此在风俗活动的传承上有利于其保持和发展。从声势来讲,韩国申请“端午祭”为文化遗产已经胜了。自己的东西被外人拿走并当成自己的,心里不好受是必然的,但是却能让国人警醒的意义重大。虽然很多东西在地域和民族上差别很大,但总体来说都属于中华民族的东西,不能举国保护或举国庆祝在地方也要发扬好自己的地域文化,有自己的特色,不能被别人拿走了才意识到“补牢”为时已晚。
五、“国节”的保护和新拿来主义
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遭遇的尴尬,我们不能把无知当作借口,更不能把无知当作叛逆来耍个性。一个民族的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传承着一个民族的特色,如果一个民族连自的民族特色都丧失了,这个民族也就不再被称为一个独立的民族。欧洲的吉普赛人作为一个民族已经在地球上消失,迁徙流浪中对自己民族风俗没有坚持,最后导致迷失在民族的混杂之中。与此相反的犹太人,犹太人历史始于公元前第二个一千年的头五百年,后被数个其他民族蹂躏欺压被迫背井离乡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是犹太人依然坚持自己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几千年后这个民族还能聚在一起建立一个周围都是阿拉伯人的国家,并且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这就一个民族自己文化的力量。
中国,正在被世界瞩目着跃升世界强国之林的国家。然而腰包鼓起来的中国人并没有将自己的信心膨胀起来。年轻的一代在上一代的没有坚强坚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将自得青春叛逆交付给外来的文化,将自己的无知和叛逆当作与众不同的个性,对外来的东西顶礼膜拜,把自己民族的文化当作老土来唾弃。当韩国把“端午节”申请为文化遗产时,才感觉到自尊心严重受损,似乎已经意识到该考虑考虑保护传统节日了,不过当脑子想完如何之后,拿起一支汉堡作为自己的一顿大餐。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段话告诉我们如何对待“拿来”的文化,我们并不是简单的排斥外来的文化,要把眼睛擦亮拿来的东西是优是劣,和我们的文化是不是相抵触。中国从大局上本着开放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就意味着在某些方面外来的的确有比我们先进之处,因此将其优秀之东西吸引进来为我所用不失为一种安逸的做法,即“洋为中用”。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一个度的,如果将外来的拿来的摆到桌案上成了大餐,即便如此“筷子也吃不了汉堡包”,最后只剩下了一个不同于别人付肤色的皮囊。
说到这里转入我们如何在外来的文化中保持自己的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的节日因为中国的地域广阔和民族众多导致风俗习惯风格多样,但这不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弱势的借口,被标上时髦标签的外来节日侵略。正因为其风俗地域多样,这种多样性才使得中国文化显得博大精深。从韩国对待其传统文化的方式,我们可以学到我们并不需要举国庆祝,只要我们各地区将自己的所在的地区的风俗传承好,就是功德无量。在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的眼中,他们想看的是和自己国家不一样的东西,是中国特色的东西。这不是我们故意将我们5000年古老的文明拿来沾沾自喜,到处宣扬,而是因为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东西,任何人不能抹杀的。更有人认为,我们应该学习美国将可乐、法国将香水等作为自己文化的代表来宣扬,的确这样的方式让人可以记忆深刻,而中国没有哪一件可以完全代表中国的东西,或许你说瓷器可以,但是瓷器又能真的完全代表我们中国的文化?所以这样的方式不适合宣传我们的文化,节日也一样,你只要将我们民族每一样国粹都做得独一无二、具有民族特色,都可以让世人记住我们的每件东西,就是传承了民族的精髓。
年轻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正面对待 自己增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更要有对外的自信心。
3. 耀眼的背后总会有危险作文素材
例文
素材准备。就是通过观察、回忆、采访等形式对身边的人或事中值得一些的东西进行整理搜集,为作文提供素材,使之言之有物。
(二)、知识准备。写好一种事物,就一定要知道关于该事物的基本知识。以写《菊花》为例,如果对菊花各部分的名称、生长习性等情况却不了解,那这篇作文就一定写不好。一般来说,知识准备应从两方面着手:
1、获得有关的书本知识。如写《我爱桃树》,就应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中查到“桃树”的解释,知道它是一种果树,会开花、长叶等。然后再查找关于“桃树”的古诗、散文、及作品等资料,了解桃树的树架结构、生活习性、日常状况等情况,这样就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桃树”,那么写作起来也就可以左右逢源,下笔入神。
2、获得有关的日常知识。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知识,对一些日常生活场面描写,尤其是风土人情的描写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我们人脑要通过各种方法知道有关的日常知识。例如写“端午节”,
就应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其由来,掌握关于“端午节”的日常知识。
(三)、语言准备。语言准备分两个方面:
1、书面语言的准备。要专门摘录一些与本次作文有关的课外书籍上的精彩词句,以提供写作时用。
2、日常生活语言的准备。生活语言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因此,我们在写作前去收集一些生活语言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一些歇后语、俗语等,用到作文中可使作文更有色彩,更有品味。
(四)、技巧准备。作文是需要技巧的,例如顺序、倒叙、插叙;细描和白描;静态和动态;悬念设置、过渡照应、夸张拟人等方法技巧,如无果熟练运用于作文,会使文章锦上添花。
二、消除障碍。
(一)、心理障碍。初学作文的学生,面对作文无话可说,不知道该写什么,怎样去写,心理负担十分严重。要减轻这种负担,首先要打消学生的顾虑,减轻学生的压力,告诉学生,写作文其实是一件很简单、很快乐的事,无非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其次,指导学生多读几本书,从培养阅读兴趣过渡到培养写作兴趣。通过阅读写读书笔记,养成动手、动笔的好习惯。再次,带领学生深入当地的是生活区、风景点,让学生观察生活,参加社区活动,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学生有了胆量、有了材料,心理障碍也就克服了,写作也就慢慢适应并逐步提高了。
4. 初中生作文素材: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习俗活动围绕敬龙酬龙、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内喜庆,带有浓容郁的各地域特色。具体习俗活动主要有: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聚午宴、端午浴、放纸鸢、荡秋千、系百索子、赠香扇、晒百日姜、划喜船、打午时水、浸龙舟水、九狮拜象、放纸龙、点艾条、薰苍术、抢青、马拉溜、挂钟馗像、品花宴等等。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扒龙舟(隐寓苍龙)与食粽子(隐寓主星心宿二)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主题。端午节庆食品有诸如粽子、五黄、艾草糕、艾糍、打糕、煎堆、茶蛋、五毒饼、菖蒲酒、雄黄酒、午时茶等等。
5. 高二作文五月之思(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今天早上,我和妈妈一起去外婆家包粽子。
刚一进门,就看见外婆家的桌子上放满了材料:有粽叶,糯米,馅料······只见外婆先拿起两片粽叶,把粽叶做成一个“无孔漏斗”,再往里塞了三分之一的糯米,又加了一些馅料,然后往里盖了一层糯米,使劲压一压,最后包上粽叶,用绳子扎牢,瞧,一个个胖胖的粽子在外婆熟练的双手中诞生了。
我心想:外婆做得那么好,我一定不能输给她。我学着外婆的样子,一步一步地做。包着,包着,咦?糯米怎么总是填不满呢?哎呀!原来粽叶下面有一个洞,我只能看着白生生的米撒了一地。又得拿出糯米,重新把粽叶做好。终于,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手上出现了一个不像样的小粽子,虽然没有外婆的好,但我依然很开心。
我把粽子放进锅里煮,可粽子还没出炉,妈妈就叫我了:“快!快!龙舟比赛要开始了!”我只得往河边跑去。
啊,河里的人真多!我左挤右挤,总挤不进去,只好踮起脚尖,等待龙舟的出现。
看,一条条龙船从河东面游来,它们身长五米,“龙头”鼻子上有两根龙须,两只眼睛瞪得大大的,像两颗晶莹的黑珍珠。划船的人头上戴着红头巾,身上穿着与龙舟一样颜色的衣服,手中紧紧地握着桨,使劲地向前划。
随着一声令响,比赛开始了,鼓手使劲打鼓“咚咚咚咚······”那一声声鼓响震耳欲聋。前面的指挥员,在不停的跳跃着。划船的人握着桨,奋力地划着,船边激起了一道道波涛汹涌的浪花。
比赛越来越激烈,岸边的观众沸腾了:有的观众在拼命呐喊,为自己支持的龙船加油;有的观众指手画脚,仿佛自己是船上的一员。我觉得红队能赢,因为这支队伍的队员身强力壮,于是我便大声叫喊:“红队!加油!”红船上的队员仿佛听见了呼喊,龙船就像踩着风儿一样。
在观众的呐喊和议论中,白龙冲过了终点。虽然其它队没赢,但他们依然洋溢着笑容。
回到家,吃着那香喷喷的粽子,回忆着赛龙舟那激烈的场面,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6. 传统节日作文素材
[传统节日作文素材]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传统节日作文素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而有趣的,人们会举行马球比赛、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丫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小朋友们所喜爱。 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放风筝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诗词] 清明 (唐)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端午节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女儿节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ku!)像、迎鬼船、躲午、贴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赛龙舟、比武、给小孩儿涂雄黄、吃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的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作文素材《传统节日作文素材》。 [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起于三代夏至节;恶月恶日驱避,吴越民族图腾祭等等。以上各种说法,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儿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端午节诗词] 端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中秋节 [中秋节简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习俗]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祭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水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 月饼最初是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作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中秋节诗词]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传统节日作文素材〕【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7. 高考英语作文写作素材:端午节用英语怎么说
端午节
[词典]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本来是夏季的...;
[例句]我们谈到了端内午节和儿童节。容
We talked about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holiday and Children's Day.
8. 节日里素材作文
[节日作文素材]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传统节日作文素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而有趣的,人们会举行马球比赛、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丫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小朋友们所喜爱。 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放风筝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诗词] 清明 (唐)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端午节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女儿节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ku!)像、迎鬼船、躲午、贴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赛龙舟、比武、给小孩儿涂雄黄、吃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的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作文素材《传统节日作文素材》。 [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起于三代夏至节;恶月恶日驱避,吴越民族图腾祭等等。以上各种说法,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儿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端午节诗词] 端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中秋节 [中秋节简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习俗]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祭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水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 月饼最初是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作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中秋节诗词]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传统节日作文素材〕【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9.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材料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