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高中教学改革

高中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20-12-13 07:26:12

1. 现在的高中教育体制是怎样改革的

中国当前的教育制抄度很不适应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
早在建国初期制定的教育模式一直沿袭至今,也可算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大奇迹。不过,中国教育一直在向改革的方向发展。也在力求“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终身的教育服务。使学校成为学生终身教育的起点。但是,在整个社会的大前提下,应该出现更加多元的教育方式。

不仅需要学校,也需要其它更广泛的教育方式,教育场所。
1、满足人的发展需求;
2、加强能力的培养;
3、形式更加活泼;
4、是一种美的享受;
5、学科之间相互渗透;
6、以学生为主,参与是最佳的方法,发展多方面能力;
7、重视对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心等素养的培养;
8、重视和教师之间的情感沟通;
9、使教师能够和学生一起成长;
10、创造一个热爱知识的社会氛围。

2.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改革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源仅限于教科书以及模拟习版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权的解题能力,但其对于实践问题的应用能力却相对低下。加之学生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性,所以在选题方面也应该有所区别,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提取教材精髓,通过对教材的二次加工,为学生提供符合数学发展规律的学习资源,使之符合不同认知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鼓励学生从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资料,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为学生切身体会提供机会,如在“抛物线”这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从抛物演示到炮弹的运动轨迹等多方面对抛物线进行诠释,使学生感受到抛物线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介绍学习网站、资源库等其他寻找学习资源的方式。尤其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面临很多以前所没有接触过的知识,此时,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班级内部的学习资源库,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高中教育体制改革包含哪些方面

中央给咱办实惠,农民种地不交税,娃娃上学不交费,真是和谐好社会。”——流传于陕西商洛地区的这一民谣,反映了民众对于免费义务教育的真切感受。免费义务教育城乡全覆盖只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

着力点:突破教育体制性障碍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承担着塑造公民素质、培育各类人才的重大任务。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巨大的勇气推动教育改革,突破教育体制性障碍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我国教育实行中央、省、市、县四级管理体制,近年来,中央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了地方政府对本地区教育统筹管理的权限,促进了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基础教育实行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职业教育逐步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除管理体制外,教育体制还包括办学体制、投入体制、评价体制等,主要表现在政府和主管部门如何规划、引导、管理、评价等方面,如何处理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等诸多复杂关系。目前,学校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初步形成。政府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开始向更加重视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转变。在中小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在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依法保障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调动了广大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在于更新教育观念,通过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等人才培养的五个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全方位:教育体制改革大力推进

2006年,河北省邯郸市优质中学的班额竟达到100余名,而薄弱学校只有20多名,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困扰着市民和教育部门。从2007年开始,邯郸市系统改造21所薄弱学校,建立教师流动制度,用3年时间打造了一个义务教育阶段基本没有择校的城市。铜陵、成都、沈阳等地都在创造性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近年来,在中央财政的强力支持下,省级政府统筹规划实施、以县级政府管理为主的义务教育新体制逐步形成,免费义务教育从全国农村推广到城市,成为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几千年前孔子“有教无类”的民族之梦已经成为现实。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211工程”,实施了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985工程”。针对部门办学、条块分割和低水平重复等问题,通过 “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改革措施,我国大规模地整合教育资源,高等教育体制和布局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新的体制推动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促进了高校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职业教育正在成为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的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推动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国家将民办教育定位为社会公益性事业,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方针,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政府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教育基本政策,在实行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机制改革的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建立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制度,完善了国家助学贷款和高校学生入学绿色通道制度,确保困难家庭学生共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以教育开放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我国已经与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34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实行“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还设立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进一步构建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

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仍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不平衡的。特别是教育发展的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知识贡献,还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创新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严重不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农村教育仍然是薄弱环节;素质教育推进仍面临很大的困难和阻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还很严重,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普遍存在;公共教育投入不足,各级各类教育不同程度地面临经费不足的问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发展高度上,教育体制亟待改革。

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需要完善教育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还要健全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要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体制,要健全促进教育公平的体制机制,形成鼓励优秀人才当教师、终身从教的体制机制,要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积极建设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

4. 如何应对高中新课程改革

随着《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正式发布,上海、浙江两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出台,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逐步清晰,改革重点逐步明确。面对高考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新变化,高中教育究竟该如何应对?高中教育该做好哪些相应的准备?
其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消文理分科,势必要求高中教育理念有一个较大转变。高中教育要从过于偏重文理向全面打好文理基础转变,切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取消文理分科,全面打好文理基础,并不意味着学生回到以往所有学生都学同样课程的老路上去。按照高考改革的总体思路,学生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选择三门符合自己兴趣特长的学科计入高考总分,也就是从原先基于文理分科的“3选1”变为如今的“6选3”、“7选3”,既兼顾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同时也顾及到了学生个性成长的需求。
高中教育理念的这种转变应当得到全方位体现,既要渗透到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之中,也要落实到高中教育的整体教学安排之中,还要直接反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之中。为了配合高考改革,目前上海市正在对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调整,重新设计高中各学科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内容及其相应课时,这意味着高中各学科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的内容可能会减少,学习难度可能会适当降低,这也是顺应高考改革的一种现实要求。可以说,高中教育理念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使高考改革带动高中教育朝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方向发展。
其二,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势必要求围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相关改革同步跟进。此次高考改革之所以强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是为引导学生认真地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也是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创造条件。学生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选择三门符合自己兴趣特长的学科计入高考总分,学业水平考试要求每门课程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同时鼓励为学生提供每一个科目两次考试的机会。遵循这样的改革思路,高中教育势必需要做好相应准备。
一方面,伴随着学生选择权的增加,要求进一步深化高中课程改革,逐步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尤其要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程比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毕竟有了很好的“选课”基础,学生的“选考”也才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值得关注的是,不论是三门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选择,还是考试时间的选择,都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学生自身的选择能力,而学生选择能力的培养,对高中课程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直以来,高中学生填报高考志愿、选择专业主要依据考试分数,“高考无意识”问题始终困扰着高中毕业生。对于今天的高中课程改革而言,增加“生涯教育”的内容也就显得非常必要。高中“生涯教育”应当基于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对自身的认知,逐步形成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但“生涯教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专业或职业定向,也与当前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的寓意并不相同。对于高中学校而言,如何将“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和学生发展指导有机融合和渗透,有待深入探索和实践。
另一方面,伴随着学生选择权的增加,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推进分层教学和走班制。在高考改革的新形势下,不同学生选择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会有所不同,同一科需要有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班级可供选择,实施分层教学和走班制势必成为高中教育面临的一个新的改革课题。应当看到,实施分层教学和走班制对高中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师资等都提出了很高要求,也会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如:短期内一些选课人数剧增的高中科目,可能产生教学场地和师资不足的状况。因此,各高中学校需提前做好教学方式改革的相关准备,其中包括教学场地和师资的准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可在鼓励高中学校做强特色学科的基础上,探索区域内紧缺学科教师“走校教学”,即不同学校的教师进行置换、交流,实现教师资源共享。
其三,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势必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提出了很高要求。在高考改革的新形势下,开展综合素质评价至关重要,毕竟除了考试分数之外,价值观、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对人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影响。综合素质评价突出强调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有利于改变用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招生录取的唯一标准。
同时应当看到,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面临较大困难,其主要难点在于如何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透明度。从实际操作看,由于高中学校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使用高中学校各自提供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存在着可比性不强的问题。特别是在目前诚信意识相对薄弱的社会环境下,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极易受到种种不诚信行为的干扰,影响高校招生录取的公平公正。因此,推进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并使之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需要增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透明度。在考查内容上,重点看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在考查方式上,重点看学生成长过程中能够集中反映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些具体活动和相关的事实,如: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参加志愿服务,强化事实性材料、写实性评语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作用。此外,为了保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可靠,强化监督机制至关重要。如:对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要进行公示,做到阳光透明;通过建立省级统一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管理平台,切实加强监督。

5. 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改革还是课程改革

我马上送你

错误,我
辽宁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校教学管理意见(试行)“,而不是

6. 新高考改革后高中教学如何调整

1、高中教育要主动适应高考改革,按照高考改革方案确定的方向调整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版。 2、新一轮考试招生权制度改革取消文理分科,势必要求高中教育理念有一个较大转变。高中教育要从过于偏重文理向全面打好文理基础转变,切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取消文理分科,全面打好文理基础,并不意味着学生回到以往所有学生都学同样课程的老路上去。按照高考改革的总体思路,学生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选择三门符合自己兴趣特长的学科计入高考总分,也就是从原先基于文理分科的“3选1”变为如今的“6选3”、“7选3”,既兼顾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同时也顾及到了学生个性成长的需求。

7. 新高考改革后,高中教学如何调整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高中学校要认真学习贯彻我省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版和深化课程改革的精神权,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切实改变应试教育的做法,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放在首位,积极推进选择性教育。

8. 如何推进中学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渠道。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育体制和要求,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9. 中国的高中教育要改革吗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高中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和它相对应的是升学教育和就业教育。这两种划分并无本质的区别,只不过前者基于教育的内容和课程,后者基于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但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主要为国家输送专门人才,而后者则主要为国家培养各行各业的合格的劳动者。应该说,其初衷和出发点都是很好的,也的确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一批批专门人才和合格劳动者,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目前的高中教育体制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普通教育因为面向学生的升学而没有面向学生的就业,使得高考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干军万马被迫挤上了高考的“独木桥”,掉在“桥”下的就成了“冤大头”,无法升学也无法就业;而挤上独木桥的也有很多是考虑录取的因素而往往学非所愿,这使得普通教育无法保证被教育者的生存、生活、工作的尊严和快乐。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在重人事、学问和轻劳动、技能的中国始终处于附庸和被轻视的地位,无论是生源、师资、经费方面都处于边缘和弱势地位,成了人们无法升入普通高中之后无可奈何的选择,尽管后来有了一些对应的学院和它相衔接,但人们还是很难改变对它的看法。同时,由于目前的职业学校所学的知识过于具体职业化,很难随着社会的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这样又使得不少职业学校的学生走上社会后随着该行业的衰败而面临失业的尴尬境地。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社会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知识和职业更替的速度加快,人们一生往往要从事多个职业,这同样使得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西方国家的相关探索 高中教育要不要改革早已不是争论的问题,但高中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到底选择在哪里却是见仁见智。有人认为应该进行高中课程改革,设立必修和选修课程;有人认为应该进行高考改革,因为高考决定着高中课程的改革方向;还有人以为高中课程改革说到底是文化的问题,建立与高中课程改革相匹配的文化支撑环境非常重要。笔者以为,从西方国家改革的历程看,高中教育改革说到底首先是教育体制的改革,实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或统合化是一个明智而必然的选择。 西万国家的高中曾经作为大学预科,要兼顾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所以都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但这两者如何结合,各国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则同中有异,在追求统合化的同时,各有自己的一套做法。 澳大利亚认为,高中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做好就业的准备。但是,多年来,一方面青年人因为在完成义务教育后缺乏就业技能,只得重返学校读书;另一方面是雇主雇不到理想的劳动力。这种现状被认为是中学毕业生没有掌握基本的就业知识和技能而无法获得就业机会的根本原因。而这种情况在延长在校年限后,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因为中学办学方向仍然是面向少数愿意上大学的拔尖学生,而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无论是1957年的以HS温德姆先生为主席撰写的《温德姆报告》;还是1977年公布的《塔斯马尼亚州中等教育报告》,都特别强调教育不单单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也要为眼前的生活做准备,认为这也是杜威特别强调的原则:都认为中学应当实施综合性教育,面向所有人接受教育的需要,不应该单纯实施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而应该在普通教育范围内,广泛地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充分的准备。 在具体的教育改革中,澳大利亚加快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体化进程,在实施普通教育的同时,向学生提供一般性的职业技术教育。譬如,开设速写和打字科目,同时开设木工、金工、技术制图、农业和畜牧业等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各行各业都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并且将课程的部分权利下放到学校,从而使课程更加灵活,更能适应个人和社会的不同需要,重新设置课程,学校将开设统一课程和校内课程,并且把若于具有职业技术倾向的课程纳入课程计划之内,加强选课指导、升学指导和就业指导。 经验证明,实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统合化,十分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以及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能力的形成,有益于使每一个学生从小掌握一些实用性技能,增强生存的能力:同时,从青少年的生理发展特点来看,一般职业技术培训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很难取得良好效果,最好是在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智力趋于成熟,形成了个人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性格特点,为进入劳动力市场和走向社会做了一定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中等教育系统有责任在实施高中教育的同时,向学生提供一般性的职业技术教育。 澳大利亚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终身生存能力。在《21世纪中小学教育目标》中,明确说明学生应拥有与就业相关的技能,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了解工作环境、职业选择以及就业渠道,作为就业与培训、继续教育以及终身学习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统合化,还提出了“核心课程”的概念,所谓核心课程,是指要求每个人都能获得澳大利亚社会就业必需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基本态度的课程。在1980年联邦教育部发表的题为《澳大利亚学校的核心课程》中,进一步明确核心课程的内容由要求所有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基本的、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组成,这些知识和技能不只限于识字和计算,而是包括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广泛知识和技能,核心课程不是指课程的基本结构,而是指普通教育中的某种共同知识和技能,其最终目的是形成学生参与生活和就业的必要知识和技能。 瑞典的高中教育更鲜明地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统合化,二是专业化。统合化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全瑞典高中阶段教育现在只有一种,己经不存在许多国家现存的职业高中、普通高中或其他级别的高中的区别;其二是指高中的现行专业设置和学业要求都已由国家统一规定,每所高中都必须遵照执行。专业化主要指瑞典高中教育必须根据国家的要求分门别类地按专业进行教学。 为什么要追求高中教育统合化?一是因为瑞典教育法规定,瑞典高中教育有两大目标: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得到个人发展,帮助他们进入成人社会,使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为从事职业、做合格公民做充分的准备。二是因为教育民主化和社会民主化的潮流迫使它消除原来各类高中课程之间的差别,使各种课程具有同等的价值,进而促进国民之间的平等。三是基于经济发展的预测与判断,组建统合性高中,在教育中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相结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也使学生对于社会不同的职业能够持同等价值观念,向学生提供既能适应继续升学,又能适应就业的教育。

阅读全文

与高中教学改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