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致橡树教学

致橡树教学

发布时间:2020-12-13 05:30:33

1. 舒婷 致橡树

《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可以说是朦胧诗的代表之作。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全诗共36行。1至13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这正是以对立的价值面对现代爱情理想构成的深刻有力的反衬。14至31行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持各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32至36行写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既爱双方的人品,也爱他的理想——忠于祖国。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诗歌之所以采用整体象征,也由于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2. 求《致橡树》的约十分钟的讲课稿

爱情,多么美妙迷人的字眼。千百年来,多少骚人墨客描绘她,赞美她,歌唱她。在我国诗歌的海洋里,汇集着一朵朵万紫千红的爱情诗的浪花。如果说这一朵朵爱情诗的浪花千姿百态、妩媚各异的话, 那么,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则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致橡树》以其委婉真切的情意,新颖奇特的比喻,挺拔整齐的排比对偶,以及含蓄丰富的意象深深吸引并感染了广大读者,因而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朋友的欢迎与吟诵。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缘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 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诗人一开始,就直接奇厄的向“橡树”表达了自己鲜明的爱情观:不想高攀对方,也不想借对方的显赫虚荣自己,更不想休憩在对方的绿荫下独自咏唱单恋的痴曲。诗人认为,爱情不是单纯的奉献,而是相互的慰籍。但是,为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木棉”可以给你“日光”般的温暖,“春雨”般的情意。但决不停止在这种慰籍和衬托上,还必须有我自己的形象。因而,她对“橡树”斩钉截铁的说道:
“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道德和封建意识在人民思想上打上了很深的烙印。“男尊女卑”“三从四德”无不是封建礼教的反应。妇女是男人的附属品,必须为对方牺牲自己。但是,她偏要打破这种封建依附关系的藩篱,鲜明的表示必须相互平等、人格独立——你是人,我也是人;你是树,我也是树;你站着,我也站着,决不做你的陪衬和点缀。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勇敢。这无疑是新一代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木棉”虽然要求和“橡树”形象一致,人格平等,但决不意味着逼迫和挤压对方,而是并肩携手,息息相通。他们是一对亲密无间、心心相印的情侣。除了他们自己,没有任何人听得出他们在风雨中倾诉的喃喃细语,也不会看得出他们在晨晖和夕照下微笑所包含的会意。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在这里,“木棉”形象地指出了她和“橡树”各自的特点与价值。他们谁也不能代替谁,应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和力量。所以,“木棉”以自豪的赞美之辞歌颂“橡树”, 威武挺拔,具有阳刚气概的雄性美。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志向和情怀,做一朵英雄树上的大红花,象火炬一样,照耀“橡树”,也照耀别人。但是,为什么“红硕花朵”的木棉又“象沉重的叹息”?从这个奇特的比喻中,我们可以感触到诗人那种难以言传的情思所包含的那个动乱年代的回忆。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真正的爱情,必须休戚与共、同甘共苦,把双方都置身于同一种现实环境中,无论是幸福,还是忧愁,都要一同分享和承担。他们在表面上“仿佛永远分离”,而实质上,却根叶连接,“终身相依”。这样的爱情: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 土地。”
诗人在这里对“坚贞的爱情”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不仅爱对方形体,更爱对方的思想和品德。这里的“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也就是对方的信念和情操。这是多么高尚的爱情观,形体上结合,精 神和感情上更要结合。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显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首先,作者运用新奇的比喻构成鲜明、奇特的意象。诗的开头,诗人一连用了六个否定性的精妙比喻,鲜明的表达了“木棉”的品格、抱负和爱情观。在塑造”橡树”时,以大胆的比喻,“象刀、象剑、也象戟”对其硬骨铮铮、锋芒毕露的气质赞美讴歌。而刻画“木棉”性格时,则用“沉重的叹息”和“英勇的火炬”作喻,进一步揭示了“木棉”那丰满的个性。
其次,运用排比和对偶句式,浓墨重彩抒发“木棉”坚贞、热烈的纯真感情。诗画结合,立体感强,使读者在静态的描写中体会到了一种动态美。
委婉含蓄也是这首诗的一个特色。《致橡树》抒写对象为橡树,实为木棉。这是作者运用了抒情主体拟物化的表现手法。优秀的诗歌总是以深沉含蓄、绚婉真情来打动读者的。诗人在主观意象上通过对客 观事物的变形化异,潜移默化的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致橡树》正是做到了这一点。

3. 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致橡树》的美育价值

《致橡树》是当代女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具有很高思想性艺术性的新诗代表作,也是这位朦胧诗人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这首诗作于1977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一个人们重新审视自我、审视社会的年代,一个人生观、爱情观、幸福观开始悄悄转型的时代。作为“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她跳出一般爱情诗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用局外人的视角清醒而又热情地审视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考问和判断。
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赏析诗中“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从意象的标新立异之美、意境的和谐之美两个层面,体现诗歌教学的审美教育价值。
一、意象的标新立异之美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诗人没有选用熟悉的对比鲜明的代表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两性的地位和关系的意象,而是选择了同类――两棵“树”,“橡树”和“木棉”作为中心意象,分别象征男性和女性。以“木棉”对“橡树”的爱情表白来表现诗人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像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歌开篇,“我”以独白的方式告诉自己的爱人“橡树”,以一系列与高大坚强的“橡树”形成鲜明反差的意象――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意象,抒写“我”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她否定了攀附型、单恋型、奉献型、陪衬型的爱情观。因此,“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由于中国的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个性的压抑,使绝大多数女性丧失了应有权利和展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也得不到应有的真爱。而现代的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是互爱着的,女性热烈的爱应该得到男性积极的响应,不该是女性的一厢情愿,朱光潜说:“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李泽厚把它解释为:“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即情感思想上的同意,才能产生美。”
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木棉”与“橡树”同样属于热带树种、同样高大、同样开花、同样有使用价值。两树同样出类拔萃、相邻的“树”就这样“站在一起”,这两个意象给人以一种平衡的优美感,暗示着“我”需要的是建立和“你”独立平等的爱情关系。
“橡树”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的阳刚之美,和“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既有“沉重的叹息”般的女性特有的柔美,又有“英勇的火炬”般的刚强和坚韧,“木棉”不仅高大甚至有超越“橡树”的耀眼夺目的柔韧之美。寓意作者追求的、需要的现代意义上男女的平等关系,包括出身(身份)、社会地位、人生价值、事业成就的平等,即人格尊严、实现自身价值、享有的权利的等同。
其次,橡树是常绿高大乔木,“你”的“高枝”和“绿荫”就是一种意指,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暗示“我”对的所爱男性的要求。木棉虽是落叶乔木,但春有红花之貌、夏有绿荫之姿、秋有果实之盛、冬有落叶虬枝之态,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美好展现,暗示诗人对女性自身特点、优势及才华的清醒审视与骄傲自豪。两个意象涵义的丰沛,只有细细品读、用心体味才能感受得到。
二、意境的和谐之美
诗人对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诗人为我们勾画出她理想爱情中的男女的画面――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终身相依,共度人生。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平等的爱情。诗人灵动的想象相爱的“木棉”“橡树”如此默契静谧地生长在一起,体现了他们精神与情感的完整性与理想化的爱情交融一体的和谐之美。
诗人的自我不仅指向过去,而且也指向未来,它不仅是诗人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评价,还是诗人诗人关于我该成什么样子的探索或思考。在诗人的爱情观中,爱既要心灵相通(根,紧握在地下),更是人格的相映(你有你的铜钢铁枝,我有我红硕的花朵)。爱情要忘我却不能丧失自我。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诗中反映了人格价值观念的觉醒,表现了知识女性的自觉与自强。这样,抒情主人公必然包含着诗人的人格理想,使之成为理想化了的自我。由脉脉含情到心心相印,爱情诗的美,由于展现了人格的价值面变得崇高了。

4. 高中语文《致橡树》教案

《致像树》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 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 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
二、 教学重点
1、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 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
三、 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
在前面几节课里,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优秀的诗篇,领略到了伟人的万丈豪情和徐志摩伤感的悠悠别情,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另外一种人生最美丽的感情——爱情。今天呢,我们请到了一位嘉宾与我们共同讨论这种神秘感情,她就是中国非常优秀的女诗人——舒婷,看看今天我们会从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口里听到什么样的爱情宣言呢?
二、作者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出生,福建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发表诗歌。现在为中国作协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桅船》诗集(中国作协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她是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三、引出朦胧诗介绍: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可以说是朦胧诗的代表之作。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四、诗歌欣赏
1、 在学习诗歌之前,请同学们先讨论一下“爱情是什么?”
前人的爱情语录:
前苏联·伊萨可夫斯基: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
前苏联·尤·留里科夫:爱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带来黑暗,不仅使人们感到振奋,也使人们感到压抑;
英国·莎士比亚: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
法·安德烈·莫洛亚: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
法·莫里哀: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
前苏联·留里科夫:幸福的爱情能使一天等于一年,而使一年等于长生不老。爱情能使人变成神,使人长生不老。
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听听舒婷是怎么说的。
2、 全班朗读全文,初步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爱情观。
同学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师生共同明确:
否定了一方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三种世俗的爱情观。三个字“绝不学”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态度。指出爱情必须是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关系。
3、 纵观全诗,可发现舒婷的这首《致像树》分为上下两节,请同学们划分出上下两层。
明确:一层: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
二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结尾
划分原因:一层:是诗人宣告一篇战斗书,宣告自己不愿成为男性附庸。
从感情上看,一层是升调。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激奋,向上的。
二层:诗人对自己的爱情观确立,这一层是诗人感情抒发平缓的,诗人以女性温情,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了自己内心梦想,象小溪流水,如一木棉在清风中摇曳。
4、请男生朗读诗歌第一层,要求其他同学在听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诗人在诗歌的第一层中,所要否定的爱情观。
归纳明确:作者否定了三种传统的爱情观: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的爱情。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
小结:以上三种都是传统的“世俗的爱情”,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传统的爱情观显示爱的双方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失去了爱的本质。作者是持否定、批驳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呢?
5、请女生朗读诗歌第二层,要求其他同学在听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诗人在诗歌的第二层中,所向往和提倡的爱情观。
师生就“爱的双方应保持怎样的关系,具有怎样的形象和内涵” 共同讨论,寻求并达成共识: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双方必须平等独立;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双方必须相互默契,心有灵犀,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
双方的形象和内涵: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象征女性——健康活泼,美丽动人,深沉博大,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双方必须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双方在独立平等的前提下,又相知相依,荣辱与共。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不仅爱你伟岸挺拔的身躯,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
这就是作者向往的爱情观,这就是伟大的爱情,这就是坚贞的爱情。
小结:
舒婷的《致橡树》不像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用火热的诗句表达对爱的焦灼和渴望,或对意中人的热烈追求与赞美,或抒发失意的爱情带给自己的悲苦与煎熬。它跳出一般爱情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考问与判断。诗中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是互爱着的,女性热烈的爱应该得到男性积极的响应;它即不该是女性的一厢情愿,如鸟儿之对橡树;也不该是女性对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而男性只是心安理得、无动于衷地享有,如山泉、险峰、日光、春雨之对橡树。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终身相依,共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
第二课时
导语: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舒婷的《致橡树》,在将这首诗分为两节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今天我们将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继续来理解这首诗。
(续上一课时)
6、由我们刚才对诗歌的讨论可以看出诗人的这种爱情观具有极强的现代人文性,这些观点在我们现在看来可能一点都不新鲜,但是我们联系一下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就会发现其实并不这么简单,诗人是发国人之未发,写国人之未写。
这首诗写于1977年3月27日,发表于1979年《诗刊》第4期。20多年前的中国,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人们思想上的樊篱还没有彻底清除。文革十年,人性遭到蔑视,人的尊严遭到肆无忌惮的践踏。爱情,这一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现象,在十年动乱中更是遭到贬低甚至扼杀。当时不少诗文中所描写的男女主人公,除了有革命的理想和激情之外,再没有其它的“欲望”,“爱情”这一“资产阶级的感情”更是与革命者的身份格格不入。但是即使是在令人窒息的年月,诗人也毫不畏惧地把她的触角伸向人性的各个领域,对人的思想和感情作了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在打破了思维上的清规戒律之后,诗人勇敢地表现了对血肉丰满、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作者在自己的诗中大胆地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以及爱情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和情状。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作者理想中纯洁热烈而以高尚的爱情。这是作者的爱情宣言,这是一个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中国当代女性对爱情的不懈追求。这首诗抒写的不是个人狭小感情圈子的缠绵悱恻和朝花夕月,它的新颖独特,为新时期诗歌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清风。
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同时本诗还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如果将诗中的“爱”由男女之爱推而广之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爱,本诗还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应该是单独的个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独立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相互依存,应该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诗人在诗中呼吁了女性的自我完善,使人们认识到了几千年来男尊女卑思想意识的危害性,从而弘扬了一种民主的意识。
7、学习本诗的特点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诗歌之所以采用整体象征,也由于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1)象征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同时在诗中,诗人还设立了一系列的象征意象来表达她的爱情观,比如: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这些都象征了世俗的爱情观。
纵观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另外还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那么运用象征和比喻能起到什么作用?
象征是通过某一具体事物(即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运用象征和比喻能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含蓄隽永(板书),意味生长。这些象征物和喻体在诗歌中又称为意象。所谓“意象”即“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包括景象、事象),“意”是指诗人的感知。“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
本文运用的比喻有很多,也就是说本文的意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叠加式的。(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铜枝铁干,刀剑戟,红硕的花朵,沉重的叹息,英勇的火炬,寒潮、风雷、霹雳,雾霭、流岚、虹霓)
问题一:象征女性阴柔之美的物象很多,如柳丝,蒲苇,水,比方有一首歌里这样唱道:“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从传统意象来看,好像水更能表现出女人的阴柔之美,作者为什么单单用木棉来象征女性?
同学们讨论后归纳明确:水虽然能表现出女人的柔美,但是水绕山走,给人的感觉总有点依赖之感,缺乏独立性;而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橡树站在一起,平等独立,又不失女性的温柔之美。
问题二:理解诗中“土地”的意象。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请同学们讨论,“土地”在这里代表了什么?
归纳明确:“土地”是伟大的爱情的真正坚贞之处。诗人用“土地”来寄寓自己的情感,这里我们可以对土地有无限丰富的想象理解。它是不定的意象,绝不仅仅只是祖国和事业,当把它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才是伟大的爱情,爱你,不仅爱你伟岸挺拔的身躯,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可以有对祖国、故乡、母亲、事业的爱,更有对其人生追求的爱。由此,我们就理解了诗人所追求的理想的爱情观,在这些意象特征美的解读中,我们也完整地解读了这首诗歌的情感内涵及主题。
(2)语言特点
对偶:诗歌语言形式的核心。
本诗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大量运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对应形式,1—3,4—6,7,8,9,10有严谨,有宽泛。
《致橡树》的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例如第一诗节句式由长变短,语气由平缓变得急促,诗人的情感体验越来越强烈。女诗人对几千年来男女不平等现象冷静思考,希望在爱情上能够独立、平等,这种情感被压抑了几千年,现在似火山爆发,喷薄而出,其情感激昂澎湃,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似钱塘之潮,一浪高过一浪,推向高潮,这是发自内心的宣告,也是反思后的呐喊,所以诗人最后喊出:不,这些都还不够!
8、初步认识朦胧诗
舒婷作为“朦胧诗”派的主将之一,她的诗风细腻而沉静,哀婉而坚强。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几首朦胧诗,体会其特点。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投影片)
同学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朦胧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钦赞。作者用意象、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的一束白光。我们可以体会到,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顽强求索的精神。
“小巷
小巷/又弯又长
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投影片)
同学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诗人选择了三个简单的意象,构成了一个象征意味很强的流动画面。“我”拿着钥匙在寻找自己的房间,也即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然而“小巷”是“又弯又长”的,“墙”是“厚厚的”,要寻找,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也可能要走很长的路;然而“我”是坚定的,“我”在顽强地敲着,过走过敲。而“我”又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也包括中年、老年,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不是都在终生寻找吗!
“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投影片)
同学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这是一种错觉。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云象征自然)是和谐的,人与人是隔膜的。作者渴望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五、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舒婷的《致橡树》,理解了她的爱情观,并且也明白了,爱,并不是狭隘的爱对方伟岸的身躯,容貌和才华,还要爱他的理想,他的追求,爱生活,爱祖国,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同时我们也初步了解了以舒婷为代表的朦胧诗的一些特点,有助于以后同学们对诗歌的阅读欣赏。
六、 布置作业
1、 背诵全诗。
2、 完成一篇读后感《读〈致橡树〉》,字数不限。

\

5. 《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教案.急!

一、引入新课

《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虽相爱却不能相聚,为追求幸福,他们作了无奈的抗争,双双殉情。是封建礼教破坏了他们的幸福生活。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对于幸福,在座的每一位大概都曾设想过,憧憬过,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也许有的认为读好书,考上理想大学是幸福,有的认为家庭和睦身体健康就是幸福,也可能觉得幸福是学好文化,建设祖国,为国争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则向我们展示一位诗人心中向往的尘世幸福。

二、朗读

老师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朗读诗歌。第一次请班上一位擅长朗诵的同学作示范朗诵,第二次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轮读全诗,最后全班一齐朗读。

三、诗歌分析

通过朗读,我们对这首诗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现在我们将进入理性分析阶段。我们运用我在这单元学到的关于诗歌意境的知识来赏析这首诗。透过这首诗歌的意象,我们看看:

1、 (板书)海子所描绘的“幸福图”是什么样的?

学生分析回答,老师点评小结:“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些词句表现作者向往的是自由闲适、世俗平凡的日常生活,向往隐逸而开阔的内心平静温暖的生活。

明确:海子在诗的第一节作了一番表白,像是下定了决心要过一种尘世的幸福生活:自由独立、世俗平凡、粗朴而自得、温暖而平静。海子对他的幸福图所进行的描绘异常朴素温馨而格外动人。

2、在设想这一幸福图时,诗人的心境怎样?(在诗中找语句进行分析)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每一个人”——洋溢着难得的温馨和愉快;

“幸福的闪电”——诗人的幸福来得突然、强烈,他狂喜、震动;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愿你……愿你……”——几句被世人用滥的祝词,在海子笔下却别有一种特别的震撼力,因为此时诗人想到自己的幸福图,内心异常的激动,幸福、爱、温暖的感觉充溢着他,使他迫不及待地要与亲人分享,与山水草木分享,与陌生人分享。

小结:这样看来,海子这首平静而朴素的诗后有着像大海一样广阔的爱和幸福。

四、深层思考

到此为止,可以说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已基本到位了。如果仅此而已,那这首诗的价值似乎还不值得我们去深究。有人说,一首诗就有一个故事,读一首诗可以读出诗人的整个世界。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诗人幸福吗?诗人会获得他所描绘的幸福吗?

联系我们对诗人的了解,抓住诗中的句子,我们一起来探讨:海子幸福吗?他会获得他所描绘的幸福吗?

“从明天起”“从明天起”——这说明他现在还没做到,或许今天过得很暗淡很潦倒;这像是一种决心,表达的是诗人对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为什么不从今天起呢?因为: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难的事情,在海子眼里却成了一个幸福的梦。这只是他一时间的想象、虚构,他没想过要付诸行动。

“幸福的闪电”——幸福短暂而突然,虽强烈却不持久。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第二次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然和第一次的情味不同。第一次是用大海、春暖花开这样清新明净的意象表达诗人对温馨自得的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而这一次,“愿你……我只愿……”,用“只愿”使语意出人意料的一转,就像是说:你们去享受“尘世”的幸福生活吧,我不会与你们生活在尘世里,不会与你们为伍。正如朱自清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尘世的幸福是世人的,我什么都没有。诗的最后一句泄露了海子内心全部的秘密:他还是一如既往习惯于远离人群,继续沉湎于自己的心灵世界,站在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永远做一个孤独的王。

海子肯定、向往尘世世俗的生活,却又不甘堕入尘世成为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呢?我们来看看海子的生平: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15岁就考上北大法律系,19岁就在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他生活贫苦,他的性格非常孤僻,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他不会跳舞,不会骑自行车,不会交友,甚至不会谈恋爱。他沉迷与诗歌的创作,短短7年就写下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他在单调、孤独中沉迷在个人王国里孤芳自赏。

在这一首诗里,开始他的心向世人敞开,内心洋溢着无与伦比的幸福。有大海般的博大胸怀,有“春暖花开”的愉悦。此时,诗人有一股冲动,要走出自我,进入世俗生活,但随之诗人又陷入一种矛盾:对海子来说,要做世俗的人意味着必须放弃他的智慧,放弃精神追求。在海子的幸福温暖背后,隐藏着一颗高贵而痛苦的心,他的思想矛盾的而复杂,既有对世俗幸福的向往,又有不愿与众人混同的清高。

海子所向往尘世幸福,实际上也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有桃花源的味道,并不那么容易实现,而且,他不愿意放弃坚守的高贵。所以,诗人最后把心怀收拢封闭起来,成了一个遗世独立、孤高自持的旁观者,一个为别人祈求幸福而自己却远离幸福的圣者。

生活中的海子陷入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而他最终选择了后者。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

小结:如此看来,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在死亡前绽放的最后一个微笑。这首诗读来平静而朴素,温暖清淡,是海子诗歌中最有温情的。但细细揣摩,里面竟是隐藏着一颗崇高、骄傲而孤独无奈的心。这也就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五、拓展阅读

海子写诗一向很自我,总喜欢沉迷在个人王国里孤芳自赏。我们现在来欣赏他的另外两首诗:《秋》

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秋天深了,王在写诗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

该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1987

《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的沉睡究竟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的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剧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户

他们把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的繁殖

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向南,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致橡树》
一、导语: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简介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三、教师解题:

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诗的写法)

2.指名读。(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

3.齐读。(教师板书重点字词)

五、教师提问: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

生齐答:“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六、分析诗歌:

1.师问: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

生答:不这些都还不够。

2.师问:“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

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3.解读第一层:

(1)集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①攀援的凌霄花

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夫贵妻荣。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给以否定,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②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又抱有什么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记了为自己歌唱,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死缠烂打、一厢情愿,反复唱着单调歌曲、频频示爱,它固然痴情,但双方没有共同的根茎,没有共同的基础,这种爱是不稳固的,是一种无资格、不般配的爱。

③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它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的对象,在传统的爱情观里,女性的付出是当然的,正所谓男人背后总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学生齐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教师补充:虽然不像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A.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

B.泉源:长年为大树送来清凉的慰藉,不求回报,一味付出。

C.春雨、日光:从存在以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永无止境地奉献,滋润着橡树、沐浴着橡树,树是有形的,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春雨、日光是无形的,来无影去无踪,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记了给自己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另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自我牺牲”的爱情。(板书)

让学生举例。教师补充举例:一对夫妻本是大学同学,婚后女子为支持男子的事业而甘心放弃自己的事业,在家操持家务,十几年过去了,男子事业有成,而女子没了事业青春不在,最终因无共同语言而分手。

教师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否定、批判(板书)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爱情(板书)是什么呢?

4.解读第二层:

(1)学生朗读。

(2)诗人在这一层里提出了“木棉”这一形象。

A.即:“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话指出了什么?学生回答,师明确: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指的是外表虽有距离,实质是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

C.“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指的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没有其他人,只有两人互通心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3)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①男生齐读:“你有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

师点拨:铜、铁、刀、剑、戟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力,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理想中男子汉比做刀、剑、戟,枝干像铜、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

②师问:女性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师点拨:红硕的花朵,说明木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既有美丽的外表也要有丰富的内涵。

后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难以理解,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的遭遇加以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自己不公平的待遇,试图反抗,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另一部分人却没有意识到,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一样从属于男性。现代社会依然,男女地位还不能完全平等,女性要追求平等,就要付出代价。女诗人作为新时代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了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突出了女性还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英勇、顽强、热情的品质,能给人带来力量、温暖。因此,作者认为女性除了外在美还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所有这些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③那么,真正的爱情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我们分担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
仿佛永远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女)

这里的寒潮象征着挫折,雾霭象征着喜悦、幸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作为相爱的两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幸福人生的。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这种爱情才是最坚实的。

④诗的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在诗人看来,爱不仅只爱对方,还要爱他的事业,他生活的土地,简言之,爱他所爱。这是一种升华了的爱情,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七、教师总结:

诗人开头先否定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是按照先破后立(板书)的艺术构思来表达作者心中的爱情的。

八、联系实际谈感想:

1.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有什么新的认识。

2.教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幸福的,中学生不乏早恋现象,但同学们思想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未独立、事业未确定方向。那么,我们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首先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树,只有这样才能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九、作业: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阅读全文

与致橡树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