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楹联教案

楹联教案

发布时间:2020-12-29 19:33:26

❶ 《对联》教学设计

《对联》是一篇中学课文,有关的教学设计奉上,请你参考: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
2.欣赏对联,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了解对联,会欣赏对联。
会对简单的对联。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学语文。说到语文,大家觉得语文如何?……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玩一玩文字。首先,我们先来听一则故事。】
(一)听故事导入
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外出游玩。在休息的时候,乾隆皇帝看见桌子上放着两碟豆,就想考考纪晓岚。于是出了一句:
两碟豆;
纪晓岚环顾四周,略一思考就对出了下句:
一瓯油。
乾隆见难不倒纪晓岚,便改口道:
“我说的是——两蝶斗”。
【如果你是纪晓岚,你会如何对下联呢?我们来看看纪晓岚的下联,你觉得怎样?】
纪晓岚随即说: “我说的是一鸥游”。
乾隆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他见纪晓岚又对上了,就在上联前加了两个字:
林间两蝶斗;
这是,纪晓岚又是怎样对的呢?
纪晓岚道:
水上一鸥游。
乾隆开心大笑。
【通过这则故事,我们知道了乾隆皇帝与纪晓岚的这出一句,对一句,这样子就是一幅对联。出句就叫上联,对句就叫下联。】
(二)对联的有关知识
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贴,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样式。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对联由“桃符”演化而来。传说中的“神荼”、“郁垒”俩兄弟能在桃树下降鬼,并把恶鬼用“苇索”捆了喂老虎,于是,百姓在每年除夕用桃木板刻制他们的画像分挂于门前两侧,用以辟邪,叫作桃符。【说道桃符,我们之前是不是有学过了。提示《元日》,[北宋.王安石]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 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 ,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这写的是新年的。我们过年的时候也有贴,那联就是春联。除了在春节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在什么什么时候或者哪种场合我们也会见到联呢?】对联种类有茶联、寿联,婚联,春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
【现在根据你记忆中的对联、或者用黑板上的这句来想一想,对联有什么特点?】
(三)对联特点
字数相等
词性相对
音韵相谐(仄平)这是区别上下联的一个标准。
4.意思相关
【了解了对联的这些知识后,现在我们要来进行一次关于文字的科举考试,你们是考生,我是主考官,大家有没有信心?】
(四)对联练习
1.说说这些对联的行业(秀才)
理世上千丝万缕,创人间顶上功夫。(理发店)
酿成春夏秋冬雨,醉倒东西南北人。(酒店)
美味招来云外客,清香引出洞中仙 。(饭店)
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书店)
悬将小日月,照澈大乾坤。(眼镜店)
2.故事中的对联(举人)
纪晓岚,有一次,他非常想家,情不自禁吟了这么一联:
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
你们也来读读这个上联,看看有什么发现?(这里心口十打一字就是思字,上联中一共用了四个思字,真是思家心切)那你们想想,下联什么有什么特点?好,恰恰这个时候,皇帝听到了,皇帝看纪晓岚愁眉苦脸的,于是,呵呵笑了两声,右手一挥,说:“爱卿,朕恩准你回家探亲”。同学们,你们想想,纪晓岚会有什么样的动作?说什么样的话?可以做做看。那你想,下联是什么样的呢?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谢字可以让生猜一猜)
3.试对对联(贡士)
地——天 雪——风
花好——月圆 虎头——蛇尾 万水——千山
辞旧岁——迎新年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4.用自己的名字编写祝福联。(状元)
例:五年(4)班丁心怡同学作:
上联:心想事成家家富。下联:怡然自乐个个欢。
(五)总结
同学们,对联是我国文化上的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们今天所学习到的只是对联汪洋中一朵小小的花,还有更多更多的花等着你们去乘风破浪去寻觅。希望不久的将来,看到你们的收获。最后,送大家一幅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❷ 高兴安老师公开课教案“奇妙的对联”

有关的参考资料如下:
上联:红黄蓝白黑,五珍献瑞
下联:字史酒医诗,诸圣流芳
横批:联袂贺春

西藏上联:雪域春秋“扎西德勒”
新疆下联:天山南北“乌鲁木齐”
横批:盛景争春

上联:上下五千年,太平盛世欣今日,听钟乐和鸣,八方共饮复兴酒
下联:纵横九万里,锦绣中华创未来,看龙狮劲舞,四海同吟发展歌

北京上联:三海九门,京华迎奥运
上海下联:一江两岸,世博靓申城

重庆上联:朝天门喜迎天下客
天津下联:塘沽港笑纳万国风

内蒙古上联: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
黑龙江下联:苍松雪岭,沃野龙江豆谷香

广东上联:南海风清,讲述春天故事
广西下联:漓江水碧,飘来三姐新歌

上联: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
下联: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

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
下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上联:万里长城山海关,龙头为首
下联:独门绝技少林寺,天下无双

上联: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
下联: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

上联:饮龙井茶,品江南丝竹
下联: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

上联:苗寨黔山黄果树,茅台赤水
下联:川肴蜀绣锦官城,花径草堂

上联:水泽源流江河湖海
下联:金银铜铁铬镍铅锌

上联: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
下联: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

上联:黄山为九州增色
下联:瓷器与中国同名

上联:荆花吐艳香江瑞
下联:莲蕊临风镜海清

上联:品铁观音,香飘两岸
下联:拜妈祖庙,情系一家

上联:丽鬼无惊厉鬼惊
下联:蓝天心曲步步高

上联:冰花点点化为水
下联:雪片纷纷结成霜

上联:情歌声声变成哥
下联:蝶舞翩翩幻为妹

上联:夜郎枉作白日梦
下联:倩女虚行暗幽魂

上联:雨荷有盖我荫凉
下联:草原无边尔朝阳

上联:古文故人做
下联:禾火秋风起

上联:假期有梦难圆
下联:真隙无聊易长

❸ 对联常识(三):《对联》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三、掌握对联的写作
教学设想
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2004年高考试题中出现,在此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含义、起源和特点。学会对联的写作。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对联 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画,说出门上贴有什么?
二、 对联的起源
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说明神荼、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北宋王安石曾在<<元日>>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歌剧<<白毛>>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宫门左右。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 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寿”(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发展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例如解晋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引用来给具有主观主义态度的人画像) 清朝才子纪晓岚更是作对联的高手。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纪晓岚见皇帝直猜到他心里,非常激动,马上叩头谢恩,以下联道谢:“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见到一户农家正在操办喜事,乾隆一时兴起,便派人送去几个铜板和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贪财。”他满以为这半联会使对方难堪。没想到这家的大人还没来得及回答,只见一个十一二岁的顽童上前答道“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好吃。”回答的工整巧妙,反而使乾隆举足不前,左右为难。还有一次乾隆和和珅、纪晓岚在一起,乾隆高兴便出了上联:四方台台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乾隆);万岁爷爷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和珅) 对联经过了这么漫长的历史阶段,已逐步变成了美丽的装饰品。文雅的交际手段和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的含义
对联(雅一点叫楹联,俗一点叫对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或是一种应用范围极广的文学形式应用文。它是由上下两部分字数,句数完全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或相近,停顿节奏一致,平仄协调的文字组成的文学样式。)例如
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三、 对联的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四、对联的写作
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仗,对仗又可分为工对、宽对、借对和流水对等,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才会写出较好的对联。
1、工对:就是工整的对仗。要求很严,既要词性相对,又要词类相同,这才是工对。所谓词性相对,就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所谓词类相对,是指旧时把名词又分为以下十几类。如: 天文(日月风云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水江河等) 宫室(楼台门户等) 器物(刀剑杯盘等) 衣饰(衣冠巾带等) 饮食(茶酒餐饭等) 文具(笔墨纸砚等) 文艺(诗词书画等) 草木(花草桃杏等) 鸟兽虫鱼(麟凤龟龙等) 形体(身心手足等) 人事(道德情才等) 人伦(父子兄弟等)。只有这些门类在对联中对上后,才能称得上工对。请看下面歌诀:
天文: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朝对暮,夏对春。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
国号: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
食馔: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炮羊对鲙鱼,煮笋对餐英。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例1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月”和“云”既是名词,又是天文类词对天文类词。
例2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晓”和“夜”同是名词,又是时令类词对时令类词。这两联均为漂亮的工对。
2、宽对:是针对工对而言的.。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只要词性相同,就可以相对。
例1 山外斜阳湖外雪 窗前流水枕边书 山阳湖雪四个名词对下联的窗水枕书四个名词。
例2 闭门藏新月 开窗放野云 “闭”“藏”两个动词对下联“开”“放”两个动词。
3、借对:借对的构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借义,一种是借音。 因为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作者在联中用的是甲义,同时又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下联构成工对,这就是借义的借对。例如: 歧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寻常”的甲义是平常,但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两寻为常,所以又以它的这个乙义,拿来对数目“几度”,就非常工整。 除了借义,有时借它的读音来与下联相对。
例如: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借“沧”的读音“苍”表颜色,来与下联表颜色的“蓝”来相对,而且“海”对“田”,“月”对“日”,“明”对“暖”,“珠”对“玉”等,都是工对,既是词性相对,又是同类词相对。
4、流水对:流水对又称串联。指一联中相对的两句关系不是对立的,且单句意思不完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意思,似流水而下,故称流水对。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它的上下两联不是并列关系,而常是因果、条件、假设等主从关系,属偏正关系,内容串联,这就构成了串对。例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籽入地,万粒归仓。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以上三个例子,全都是由流水对组成的.
既然串对的两联不是并列关系,那上下两联是并列关系的对联,就属于正对和反对了。正对用来表现相近或相似的事物。从两方面来说明一个事物,描绘一种景象。例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反对是用来表现相反的事物,上下两连的内容是相反的。例如
柳絮体媚无骨气,梅花形廋有精神。
五、对联的分类
1、春联 高天冬去苏万物,大地春回放百花。
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2、婚联 欢庆此日成佳偶 且喜今朝结良缘
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3、寿联 体健身强宏开寿域 孙贤子肖欢度晚年
寿比南山松不老 福如东海水长流
4、挽联 烟雨凄寞,万里名花凝血泪 音容寂寞,清溪流水是哀声
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 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5、名胜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叁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6、行业联 美味招来云外客 清香引出洞中仙
7、书画联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8、其它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横批:缺衣少食)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仪廉(横批:忘<王>八无耻)
六、高考名题举例,练习
例1、 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山东等考卷)
(1)扫千年旧习 __________(树一代新风)
祖国江山好 __________(大地气象新)
(2)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新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
例2、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云南等考卷)
(1) 春晖盈大地 __________(生机满乾坤)
科学能致富 __________(勤劳能发家)
(2)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____________________(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练习:
1、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处处春光好 __________(家家气象新)
一代园丁乐 __________(九洲桃李荣)

爆竹声声脆 _____________(祖国日日新)
满园春色好 _____________(遍地面貌新)
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_________________(雨露滋润长城内外气象新)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
2、请同学们课后每人收集20副对联。
总结:对联是一朵小花,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一朵精巧别致的小花;对联,是一条小溪,是我国古老文化长河中一条清澈的小溪。它以工整的对仗,和谐的音调,特有的书法,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种文学形式在世界各国中是独一无二的,是我国特有的瑰宝。希望同学们发扬光大。

❹ 《奇妙的对联》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 《奇妙的对联》
【教材分析】
《奇妙的对联》选自必修一梳理探究单元。本单元编选了“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三篇关于汉字文化的文章。编排意图在于拓宽学生语文学习范围,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知识、感受汉语魅力、关注汉语发展,培养热爱母语、热爱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载体,结合文体特点和文本内容,设置任务明确的教学程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中通过朗读、点拨、讨论、欣赏、练习等互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层次,拓展人文底蕴;最后达到初步学会欣赏对联、拟写对联的要求,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及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改尝试】
1、教师引领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程模式。
2、创建具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特点的语文课堂。
【学情分析】
一方面,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求知的兴趣较浓,易于入门。另一方面,学生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加上语言表达、创新能力薄弱,课堂教学材料不宜太难太深,以培养兴趣,普及对联知识为主。
【三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领略对联的无穷魅力。
2、过程方法目标:
在对联欣赏和拟写活动中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对联常识,学习欣赏对联。
2、把握对句要领,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难点】 1、拟写对联
2、养成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
【 教 法 】激趣法、点拨法、讨论法、练习法
【 学 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与学过程】
l 环节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PPT显示: 北京市2016年高考改革:
英语100分,语文180分
与学生共同分享关于上则新闻的网络帖子:
【If you do not leave me ,we will die together. 怎么译?
你如果不滚开,我就和你同归于尽。(四级)
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六级)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八级)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专家)
你在或不在,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活佛水平)
这就是语文提分,英语降分的原因:差别不在英语水平,而在汉语水平。】
导语: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她是汉民族思想、文化的载体。汉语博大精深,语文魅力无穷。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魅力语文之——奇妙的对联。
【设计意图】从学生关注的社会大事——高考改革说起,先引起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再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方向性。选取焦点话题引入,内容新颖,学生处于轻松、好奇的状态,在此情况下自然导入本节课学习内容——对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兴趣,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相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l 环节二: 掀起你的盖头来——对联常识
1、 参考教材,小组交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对联特征。
字数相同,词性相对
对联特征 结构相应,内容相关
用字不重,仄起平收
2、举例阐释,使学生有更感性的认识。
提示:把握了对联的特征也就把握了对句的要领。
3、对联的书写和张贴有什么要求
v 书写力求美观
v 张贴遵照传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梳理对联有关知识,把握对联特征,为鉴赏对联、拟写对联做铺垫。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l 环节三: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
1、 奇妙有趣的对联 PPT显示
数字联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趣讲本联来源。理解“花甲”“古稀”“三七”“春秋”等词的意义。让学生算一算老寿星的年龄。)
同音异字联 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引导学生从表现的场面、趣味性上及平仄和谐、同音异字的奇特方面欣赏)
2、欣赏对联书法 熙熙亭楹联
昆明大观楼长联
3、组内推荐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名联、趣联。
4、学生交流对对联的认识与感受
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和书法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畅所欲言)
总结语关键词:有对称美、有书卷气、有智慧、体现中华文字的丰富性,短小精悍、尺幅之间包藏天地……
【设计意图】展示名联、趣联,学生谈感受,打开学生视野,感受对联艺术美,感受祖国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对联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探究欣赏的兴趣。
5、鉴赏对联 松下弈棋,松子随同棋子落;溪边垂钓,柳丝依伴钓丝垂。
(1) 这副对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对联中的人物有什么特点?人物的特点如何表现出来的?
(小组讨论交流后各人写出答案,并派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设计意图】鉴赏对联,培养学生理解、感悟、审美及语言表达能力。

l 环节四: 牛刀小试显身手——拟写对联
1、对对歌诀——《声律启蒙》PPT显示
2、基础练习
(1)读对联 自由放声朗读以下对联(PPT显示)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春含情百花齐放/人有志万事俱成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补对联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 , , 弃之可惜”;下联是:“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用李绅《悯农》中的有关语句填入上联)
(3)改对联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按对联要求调整下联的顺序和结构。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4)写对联(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把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预计此题学生不能很顺利的拟写出来,教师注意巡回参与小组学习,适时点拨启发)
【设计意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对联“读——补——改——写”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一步步感知对联的特征,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动手动脑,学以致用,把死的知识转化为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设题难度较小且循序渐进,好比低处的果实,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习热情,人人参与,享受课堂。 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非一朝一夕练成,对对联,先入门是关键。
3、课外提升练习(链接高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为下列对联对出下联或上联。 PPT显示:
① 春晖盈大地,
② , ;腰鼓秧歌唢呐,同属塞北民风
【设计意图】链接高考真题,使学生对对联题的难易度有所了解和感知,树立学会拟写对联的信心,培养学生驾驭文字的能力及创新的能力。

l 环节五: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略)
以对联形式勉励学生珍惜学习生活
u 不苦不累,高中没味;不拼不搏,人生白活
u 才思敏捷数理化游刃有余 出口成章政史地无所不知
l 环节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外提升练习题 PPT
2、请每位同学围绕“对联”这一主题,办期手抄报,要求图文并茂、内容丰富。
3、(选做)感兴趣的同学,可就对联展开一次研究性学习,题目自定,形成书面形式。)
研究性学习参考题目:
趣联摭谈 对联里的修辞 春联
【设计意图】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引发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树立大语文观。一堂课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延伸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自主研修学习能力,巩固课堂所学。

【附板书】 奇妙的对联
对联特征(对句要领)
字数相同,词性相对
结构相应,内容相关
用字不重,仄起平收

❺ 奇妙的对联 教案对联也叫"楹联

《奇妙的对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对联艺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了解对联的一些相关知识,如起源、种类、特点等。
3、学会欣赏对联,并尝试拟写对联。
二、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会欣赏对联。
三、教学难点 尝试拟写对联。
四、教学方法
赏析法、联系法。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对陌生的人或事物充满好奇,见到朋友总是问“你吃了吗”,后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见面的问候语又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对于适龄青年会问“你结婚了吗”,到现在又变成“买房了吗”、“买车了吗”而最近又有新的问候语“你偷了吗”,原来是随着“开心农场”这一游戏的窜红,有成百上千万的网民成为“偷菜”队伍中的主力军,每天在“偷”与防“偷”中乐此不疲,甚至定闹钟半夜起床“偷”菜。整个网络世界呈现出“夜深人静点击鼠标理农场,光天化日敲动键盘成贼王”的奇特景像,然而网络这些快餐式的游戏毕竟只是游戏,随着时间的推移终将成为人们的记忆,而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还是中国古代的文化精华,比如国学经典、唐诗宋词,书法以及跟书法有密切关系另一种艺术———对联。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的世界,去感受对联的奇妙。
(二)知识积累
1、请学生阅读课文并画出相关的对联常识
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常见的有春联(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
相传是由五代时的后蜀皇帝孟昶首创的。当时有在门口挂桃符板压邪驱妖的风气,孟昶就在一年除夕把两句诗题写在桃符上,叫“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故称“题桃符”,因是春节所题,后来又叫做“春联”。
2、师生共同欣赏古诗中的对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三)、师生共同分析对联的要求:
1、对联要求一:字数要相等
例:中华民国万岁,袁世凯千古。
2、对联要求二:用字不重复
例: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
3、对联要求三:词性要相同
例: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 。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和 风 吹 柳 绿
形容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细 雨 润 花 红
形容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4、对联要求四:结构相当
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
5、对联要求五:种类内容要相关
?老师:嫩松
?甲生:老柏
?乙生:干爹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都是边关的景物描写
大漠孤烟直 小狗尾巴弯 意境不同。
结合“改春联”的故事进一步强调内容相关的要点。
有个暴发户略通文墨,极爱以文人自居。其母生日恰逢大年初一,故年年大开筵席,喜贴春联。这一年,账房先生写好一副常见通用的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暴发户想,既是过年,又是给娘祝寿。应该改动一下才贴切,于是让账房先生改上联为:“天增岁月娘增寿。”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应改得对仗工整才是。他又想起小时候塾师指教的“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便吩咐将下联改为:“春满乾坤爹满门。”账房先生曰:“东家,怎么这么改?”暴发户正色道:“爹对娘不是很对仗吗?!
6、对联要求六:仄起平收
古代对联讲究仄起平收。(上仄下平)
古代习惯从右边读起,所以面对大门, 左边的为下联,右边的为上联。
以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准,上联末字为“仄声”,即“三、四声”,下联末字为“一、二声”。
贴春联,贴春联,从左到右,一二三四。
传统习惯“仄起平落”,上联末句尾字用仄,下联末句尾字用平。
平:阴平、阳平
仄:上声、去声 (入声)八、刮、缺、发、大
例: 书山有路勤为径;(平平仄仄平平仄)
学海无涯苦作舟。(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
云带2钟声4穿树6去春蚕2到死4丝方6尽
平仄 平平 平仄 仄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月移2塔影4过江6来 蜡炬2成灰4泪始6干
仄平 仄仄 仄平 平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
7、概括对联规则
名对名,动对动,
实对实来虚对虚,
内容上下两相望,
词类相当结构同。
上下两句字数等,
之间莫有重字现。

8、小结对联的六项要求:板书
1. 上下联字数相等
2. 词性相当 种类相当
3. 结构(格式)相似
4. 上下联相同位置用字不能重复
5. 围绕同一主题
6. 仄起平收
(四)、介绍对联的写作方法:
(1)联想法
A、相似联想由花朵想到美人
B、相反联想 “旧习” “新风”“大”“小”
C、相关联想 一代园丁乐 九州桃李香
(2)化用法:也就是灵活变化运用诗文名言或者成语典故来制作对联的方法。
如:有志者事竟成,破斧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自勉 )
(3)声律启蒙
(五)师生共同完成以下练习
1、请根据种类相当的原则找出下面事物的对应物
天\地 风\雪 海\山 旧\新 日\月
千山\万水 南北\西东 庆贺\恭喜 枝头\花丛 月白\风清
2、根据内容确定各行各业所贴对联
千秋伟业千秋福 一寸光阴一寸金 裁缝店
察及秋毫如照烛 看来老眼不生花 照相馆
一剪喜成百家愿 寸尺巧量万客心 理发店
但愿世间人长寿 不惜架上药生尘 钟表店
体态须眉都活泼 心神毫发不参差 眼镜行
虽云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中药铺

3、把下列句子中的红色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
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长江截流工程终于胜利完成,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上联: 斩断长江千里水
下联: 锁住三峡无数峰

4、调整下联的个别字让对联更为工整
上联: 思前想后读左传向右翻
下联: 走南闯北去西厢从东行

5、说说下列对联的含义
南北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6、填成语:根据上联的提示写出一个成语使之构成一幅完整的对联。
1、世本无先觉之验 人贵有(自知之明 )
2、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 )
3、良言入耳三冬暖 ( 恶语伤人)六月寒
7、对联寻亲:这类试题由出题者把几副对联打散然后进行选择组合
(1)、人梯巧搭登攀路 A、水深不乏破浪舟
(2)、学海无涯勤可渡 B、阵阵渔歌卷春风
(3)、山高自有人行路 C、雨滋桃杏万户红
(4)、风吹杨柳千门绿 D、书山有径志能攀
(5)、点点轻舟腾巨浪 E、心血勤浇栋梁材
(1)—E、(2)—D、(3)—A、(4)—C、(5)—B

8、写出以下对联中“朝”与“长”的读音,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孟姜女庙联
上联:一、四、六“朝”读chao(潮),
二、三、五、七“朝”读zhao(早晨)
下联:一、四、六“长”读zhang (涨潮),
二、三、五、七“长”读chang(常常)
9、下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对联。请你运用《悯农》诗的有关词句,将上联补充完整。
上联: , 弃之可惜;下联: 杯里酒口口都香甜, 量力而行。
10、请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下联:
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出平安,入平安,出入平安。
日增辉,月增辉,日月增辉。
龙呈祥,凤呈祥,龙凤呈祥。
山秀丽,水秀丽,山水秀丽。
11、今年是国庆节与中秋节双节合一,有人为此写了一幅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国和人和美美和和 下联:月圆家圆团团圆圆

(七)总结
对联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学形式,明清以来这一文学样式发展到了顶峰,无论是名山佛寺道观,还是园林药房酒店……皆可看到对联。对联是民族文化里的一颗珍珠,千言万语道不尽,只有走进它,走进语文,走进生活,才能深深地感受到它的魅力。希望大家今后能更加关注生活,更多地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在生活学习中尝试写对联,感受对联的奇妙。

❻ 《趣谈对联文化》教案1

《楹联》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历史。
2、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 ;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
3、学做一些简单的对联。
4、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
1、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
2、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法、学法:
演讲法、举例法、问题教学法、背诵法。
四、教具使用: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楹联。(放课件)
从小学到现在,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律诗了。
大家还记得有哪些吗?我们最近学的一首是什么?
(《登高》) ,我们就来齐读一下杜甫的〈〈登高〉〉。
这首诗里有两联非常有名,是因为它运用了工整的对仗,
这两联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能还学过哪些?

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运用对仗的诗摘抄在红纸上,贴在我们书房的两边,那么这就成对联,也叫楹联。
(二)、对联的历史。
对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你们知道对联的由来吗? 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了两个门神。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人们才在上面画上了两位门神的像。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说明门神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来了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同学们应该知道歌剧<<白毛女>>,剧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我们现在过年还贴这种门神,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容易,所以就干脆把门神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将桃符上的画就变成了文字。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寿”。
关于对联的传说很多,我给大家讲一个乾隆的故事。
话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微
服私访下江南,见到一户农家正在操办喜事,乾隆一时兴起,便派人送去几个铜板和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贪财。”他满以为这半联会使对方难堪。没想到这家的大人还没来得及回答,只见一个十一二岁的顽童上前答道“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好吃。”回答的工整巧妙,反而使乾隆举足不前,左右为难。
(三)、对联的含义及特点。
说了这么多,那到底什么是对联?
咱们认真品品这副对联,看看你能说出对联的特点吗?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1、什么是对联。
对联(雅一点叫楹联,俗一点叫对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
2、对联的特点
⑴、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⑵、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
句尾字用平声。)
⑶、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
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⑷、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有关平仄的知识,我们以后会学到的,不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查一查有关资料。另外呢,对联的张挂还有讲究。传统的作法是: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同学们,回家以后可以看看自己家的。对联张贴的顺序是不是对的呀?)

对联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从古至今,发生过许许多多与对联有关的逸闻趣事。不信,听我再讲个故事,同学们就可以领略对联的妙处了。这个故事的名字是《解缙三气老尚书》。

(四)、精品赏析。
对联不光通俗易懂,有的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力量。
语文教材里自然也不乏其
联。请同学猜猜第一副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幅镌刻在湖南岳阳楼上的楹联,歌颂的是谁?
明确: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作品有《岳阳楼记》。
有谁知道他的《岳阳楼记》?由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
明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刚才让你们猜的是人物,现在再猜个地方,猜猜这是哪里?
明确:岳飞墓和岳王庙,位于西湖栖霞岭南麓。
在秦桧跪像背后是岳飞墓阙上的楹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明确:“忠骨”指岳飞的尸骨;“佞臣”指奸臣秦桧、张俊等。
上联 写此地以能埋岳飞而感到有幸;
下联写岳飞坟前以白鐡铸造的秦桧夫妇像,
不骂二人而写白鐡之无辜, 因二人而日夜为人所唾骂。

同学们一定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因为她的贞烈,古人还特别修了一座“贞女祠”来纪念。殿前有副非常奇妙的对联。相传为明朝著名才子徐渭所作。这副对联的读法很奇妙,有十八种读法,你会读吗?
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种最常用的读法。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常常涨,常涨常消。
这副对联不但读法奇妙,而且寓意深刻。他的表面是通过海水潮涨潮落,浮云常涨常消,来揭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可变的,实际它是反衬世界上还有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孟姜女的忠贞不变,正因为她的精神。所以她才万古流芳。由此可见,撰联人真是用心良苦啊。

我们再来看最后两副对联,一幅是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赞美江西的名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明确:
上联:物有光华,天有珍宝。
下联:人有俊杰,地有灵秀之气。

另外一副是方志敏的“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明确:
①、作者简介:方志敏(1899-1935)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
②、关于这一对联: 1919年,方志敏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江西甲种工业学校机械专业,就读前写下了这副对联。年少时写的这副对联就反映出了方志敏的博大胸怀,松柏的正气凛然、竹子的崇高气节、梅花的铮铮铁骨、兰花的朴素清廉。

(五)、熟读成诵。
课本上的这六首对联学完了,我相信同学也该会背了,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好

(六)、思考练习。
对联是背会了,但背下来的终究是别人的,我们不妨也试着对一对?我再给大家讲个故事,我讲完后你要对对子: 从前,有个进士老爷,专横跋扈,不可一世。有年春节,他为了炫耀,在自己的大门上贴了这么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正巧,镇上有个穷秀才,路过进
士的家门,看见了这副对联。他先是露出鄙视的神态,接着,又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到晚上,他见四下无人,就悄悄地在对联上加改了一些笔画。第二天一大早,进士的门前围满了大堆看热闹的人,他们有说有笑,议论纷纷,大家都称赞:“改得好!改得好!”
门外的吵嚷声惊动了进士老爷,他连忙打开大门,一看,立即昏倒在门前的台阶上了。
原来,进士门前的对联,已被秀才改成了这样。改成了怎样,请同学们想想课后写下来,明天交给我,好吗?(答案: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七)、结束语。
今天,我们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对联课。我觉得,对联,就是一首诗,诗情画意; 就像一首歌,悦耳动听。千言万语道不尽,联联对语总关情。
《楹联》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对联的艺术魅力;
2、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
3、尝试对对联。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学对对联。 难点:对联中有关平仄的要求。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合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发源于唐代的律诗。因为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讲究对仗的,那时人们往往就单独地把这两联拿出来创作,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之情。这种文字游戏人们觉得很有趣,于是对联就发展起来了,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我们就继续探讨一下有关对联的知识。

(二)
欣赏佳联。
1、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2、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3、无锡锡山山无锡 平湖湖水水平
4、云水巴山雨 文章金石声
5、斗鸡山上山鸡斗 龙隐洞中洞隐龙
6、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分析:
1、你知道第一副对联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吗?
明确: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采用了“谐音”修辞。
2、第二副对联相传是清朝大才子金圣叹因为文字狱被判斩,在刑场离别子女时所作。
有两字也采用了“谐音”修辞,是哪两字呢?
明确:莲,梨。对联表面的意思是写莲心之苦,梨核之酸,实际上是以“莲”音“怜”和“连”,寓含“可怜”“连累”之意;以“梨”谐音“离”,寓含“离别”之意。准确、形象的表现了父子刑场离别时的心情,是对偶精工,文辞优美的佳联。
第一副对联叫作隐字联,第二副对联叫作谐音双关联。
3、第三副对联又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
明确:顶真。所以它就叫顶真联。
4、你们知道第四副对联是送给谁的吗?
明确:巴金。他的名字嵌入了对联中,这就是嵌字联。
5、你看出第五副对联的奥妙了吗?它写的是桂林名胜斗鸡山和龙隐洞。
明确:倒过来读也一样。这就叫回文联。
6、
第六副对联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据说它的上联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和外国人议和时某外国代表想侮辱中国人民就挑衅地出了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而清政府中地一位书记官义正言辞地对出了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打消了侵略者的狂妄气焰。
明确:这是利用偏旁、部首相同的字组成的对联,这就叫同偏旁联。

(三)
了解对联的要求。

A
内容相对:(1)上下联的词句要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2)上下联的内容要相反或相关。

❼ 《走进对联天地》第一讲“对联概述”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对联的概念、历史及性质等基本知识。
2、使学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方法。
阅读、理解、讲授、合作探究及欣赏。
三、教学准备。
课件PPT。
四、教学过程。两课时
(一)激情导入 激发兴趣
我国传统文化浩森无边,源远流长, 对联更是这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往今来,骚人墨客不知留下了多少妙联绝对。无论是风景名胜,还是佳节良辰;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宴聚饯别;对联总是如影随形,鲜亮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美丽着我们生活的时时刻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天地,那么什么是对联呢?它在怎样的历史呢?
(二)自主阅读 把握要点
1、什么是对联?你对它了解多少呢?它有怎样的基本特征呢?小组探究归纳整理。
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和谐。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贴在柱子上的叫“楹联”,书于门上的叫“门联”。
对联由上下两句对称的句子构成,在世界上只有汉子才可以做到。所以说,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两行”文学。
2、对联有怎样的历史呢?每个时期分别有怎样的特点呢?小组探究归纳。
中华对联历史悠久,萌芽于先秦两汉,成长于六朝,成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了。
⑴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对联的萌芽时期。《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汉魏时的“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这样的对偶句就是对联的前身。
东汉末年,北海太守孔融就集其诗中对联,挂在自己的客厅里:“座上客常满,怀中酒不空。”这副厅联,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
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罢官后,与其三妹刘令娴写了两副联:“闭门罢庆吊,育卧谢公卿。”和“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两幅联贴于门上,可以说是最早的门联了。距今也有一千四百多年。
⑵唐五代时期
唐五代是对联的成熟期。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书写贞观宝翰的门联:“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足见统治阶级对对联的重视。
五代时后蜀主孟昶,自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于是,时人便仿效起来。这样,就产生了春联。
⑶宋元两代
宋元两代是对联的发展时期。宋初就兴起了撰联之风,文人互相对句。如大文豪苏轼和好友黄庭坚一边下棋,一边吟联,“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这幅对联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文人们下棋钓鱼论文对句的高雅生活情趣。
⑷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是对联的鼎盛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写对联,而且身体力行。并亲为一阉猪户书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明朝大学士解缙,可称为撰联奇才。他幼时,家贫,刻苦读书。一年,他看到对门一财主家有一个竹园,又想到自己刻苦读书,便撰联一幅,贴于门上“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财主不高兴,就将满园竹子拦腰砍断。次年,解缙又撰联:“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财主更加生气,索性将满园竹子连根全挖掉了。第三年,解缙在撰联:“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财主无可奈何。这是一则趣联故事,却真实地反映了明代对联鼎盛之况。
到了清代,对联空前繁荣,尤其是孙鬓的《昆明大观楼》长联的出现。才使得对联具备了很强的文学性,成为一种独立的两行文化,大摇大摆的步入了文学的殿堂,成为清代文学的代表,像唐诗宋词元曲一样,对联成为中华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⑸改期开放以来
随着新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联,逐渐繁荣昌盛。中国楹联会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五日在北京成立,标志着中国对联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树立起了一座重要的里程碑。随之,在全国各地,楹联之市,楹联之县,楹联之乡,楹联之校,楹联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中国又迎来了一个对联的春天。
3、对联有怎样的性质呢?请自主筛选信息并整理归纳。
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从内容和表达用途来分,有如下属性。
1、应用性
①风景类。用于亭台轩榭,山水风景,增添人文性和知识性。
宣化九女潭:一挂帘笼,一潭碧水瑶池浪,九天烟雨,九女娇容白玉莲。(水)
阳平豹子崖:卧豹雄姿,涛如怒聚山如恨,青松老态,海似心宽路似虹。(山)
宣化醉仙楼:醒而醉,醉而醒,醉醉醒醒,醒醒醉醉;
佛而仙,仙而佛,仙仙佛佛,佛佛仙仙。(楼)
白云九龙寺:游九龙禅寺,看九岭凝苍,九井流泉,九天落照,山环水绕九重殿;拜千佛灵光,听千年击磐,千声成诵,千客焚香,月白风清千里云。(殿)
②人物类
徐海东大将:会为乡邻烧瓦罐,终帮领袖铸金瓯。
鲁迅: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③时事类
贺嫦娥一号奔月:银汉张灯,漫步太空三俊杰;
月宫结彩,频斟美酒两嫦娥。
北京奥运会:奥运中开,万里长城多壮丽;
祥云天降,千年故国更辉煌。
④行业类
题裁缝店:尺量天下宽和窄;剪裁人间短与长。
悟道茶公司:醒脑提神,万里清香三省外;
品茶悟道,千年文化一壶茶。
⑤题赠类
自题:文章唯读周秦汉,儒术兼通天地人。(黎元洪)
赠人:
赠顾益三:诗卷一开多有益;言行三省乐天涯。
格言: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题咏:合肥包公祠:无私方能铁面;有口皆颂青天。
⑥喜庆类
包括:春联、节日联、贺联、迁乔联、寿联等。
⑦哀挽类
包括:挽联、墓碑联、祭祀联
2、文学性
对联归于文学体裁,它联语精炼,常以极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情思,叙事、议论、抒情,无所不可。可以创造艺术形象,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情理相洽,有深远的意境,有反复咏叹的意味,前人曾以“诗中之诗”来赞对联。
如: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三峡截流,神州盛事壮山河。
这是2004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上联,考生应对,此联分别叙述了两件举世瞩目的国家大事,夹叙夹议,字里行间表达了一种民族自豪感和对于祖国的热爱。
对联讲究生动形象,可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丰富的内容,抒发作者的感情。
如:鹦鹉能言难似凤;蜘蛛虽巧不如蚕。(拟人、对比)
千年老树为衣架;万里长江作浴盆。(夸张)
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比喻)
山中落日沉于涧;楼上观花却见心(双关)
3、谐巧性
对联又是一种游戏文体,具有谐巧性,与谜语、酒令性质相类似,给人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如:因荷(何)而得藕(偶)?
有杏(幸)不须梅(媒)。(双关、谐音)
昨夜敲棋寻子路。
今朝对镜见颜回。(双关、巧用古人名)
(三)、故事链接 欣赏积累
朗读“故事链接”中两个故事。欣赏明代吴中才子祝枝山和乞丐的对联智慧,感受徐文长巧戏“哈巴狗”李根霸的从容与精彩。
从才子和乞丐的对联中我们看到了明代对联的繁荣。就连路边的乞者都能出口成对,而且绝妙无比,可见当时对联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对联源于生活,又丰富美丽生活,今天我们同学们如何让对联美丽丰富自己的生活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四)、吟联作对 课外实践
1、完成本讲后的“课外实践”作业。
2、积累不同时代的名人名联趣联故事。
(五)、课堂小结 情感升华
1、学生谈学习本讲后的收获。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对联的概念、历史及属性,感受了对联带给的智慧和愉悦。希望这古老传统的精典能成为你的朋友,能成就你年青时尚的梦想!

阅读全文

与楹联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