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一线性规划问题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学教设计
--------------------------------------------------------------------------------
发布:王艳 时间:2009-3-22 21:45:48 来源:原创 点击:3
一、学情分析
1.“简单的线性规划”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基础上,介绍直线方程的一个简单应用,这是《新大纲》中增加的一个新内容,反映了《新大纲》对数学知识应用的重视,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应用性.
2.本节内容渗透了类比、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是向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好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观察、作图等能力的好教材.
3.本节内容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线性规划的意义,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2.掌握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并会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
3.经历探索寻找线性规划最优解的过程,建立数形结合思想,发展学生画图、识图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
2.教学难点: 如何寻找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四、现场资源与学教方式
1.学教方式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本节课采用启发引导、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着重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品质.
2.教学手段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积极创造条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根据本节知识本身的抽象性以及作图的复杂性,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加教学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条理性、形象性,本节课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以直观、生动地揭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以及图形的动态变化情况.
3.学生课前准备
三角板、铅笔和彩色水笔
五、学教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图
创设情境,复习回顾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概念学习,例题研究
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回顾反思,归纳小结
(一) 创设情境,复习回顾
(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复习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学生活动)四名学生合作在小黑板上作图,完成后向大家展示,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作图
引例:作出下列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复习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画法,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电脑打出引例的图形,并进一步提出问题.
思考:满足上述不等式组的x 有无最大(小)值? y 有无最大(小)值?
2x+y 有无最大(小)值?
(学生活动)思考、解答,解决问题
(三) 概念学习,例题研究
(教师活动1)电脑打出有关概念.
1 由x,y 的不等式(或方程)组成的不等式组称为x,y 的约束条件;
2 关于x,y 的一次不等式或方程组成的不等式组称为x,y 的线性约束条件;
3 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y 的解析式称为目标函数;
4 关于x,y 的一次目标函数称为线性目标函数;
5 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称为线性规划问题;
6 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y)称为可行解;
7 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称为可行域;
8 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称为最优解.
(学生活动1)了解并明确线性规划问题的有关概念.
(教师活动2)电脑打出例题
例题:已知x,y满足约束条件
求z=3x+5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学生活动2)讨论交流,说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并画出可行域
(教师活动3)板书例题的解题过程
(学生活动3)学生互相补充并归纳出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
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
(1)画:画出线性约束条件所表示的可行域;
(2)移:在线性目标函数所表示的一组平行线中,利用平移的方法找出与可行域有公共点且纵截距最大或最小的直线;
(3)求:通过解方程组求出最优解;
(4)答:作出答案.
(四) 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教师活动1)将例题进行变式
1 将上题中线性目标函数改为z=3x+y结果如何?
2 将上题中线性目标函数改为z=2x-y结果如何?
(学生活动1)探究并说出结果
(教师活动2)提出下列问题
1 线性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最小值时过的点在什么位置?
2 线性目标函数中y的系数对截距、最值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2)小组讨论交流,归纳结论
1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小)值一般在可行域的顶点处取得,也可能在边界处取得.
2对于 (a、b不同时为0)
若b>0,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最大时,z取最大值;截距最小时,z取最小值。
若b<0,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最小时,z取最大值;截距最大时,z取最小值。
(五) 回顾反思,归纳小结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思想方法两方面进行总结
1.本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
2.本节课渗透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归纳,教师完善
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是:
( 1 ) 线性规划问题的有关概念;
( 2 ) 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及其解题步骤;
( 3 ) 线性目标函数中y的系数对最值的影响
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是:
( 1 )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类比的思想方法
( 2 ) 方程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
(六)评价项目及内容
评价项目一:复习旧知
内容:四名学生两两合作在小黑板上作图,完成后向大家展示,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作图
问题:满足上述不等式组的x 有无最大(小)值? y 有无最大(小)值?
2x+y 有无最大(小)值?
B. 会考没过怎么办
会考不过也可以参加高考的考上大学的,但是会考不过高中不发毕业证,发的是肄业证。
会考版成权绩不合格的可以补考,成绩五年有效。
高考不允许报名的:
1、具有高等教育学历资格的高等学校的在校生;
2、应届毕业生之外的高级中等教育学校的在校生;
3、被普通高等学校开除学籍或勒令退学到报名时不满一年者;
4、因触犯刑律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2)高一数学教学目标扩展阅读
考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所考科目成绩,且建议所在学校给予记过以上的校纪处分。
1、同一科有第一条的犯规行为二款(含二款)以上。
2、交头接耳、互打暗号、手势的。
3、抄袭他人答案的。
4、有意为他人抄袭答案提供条件的。
5、夹带书本、资料、纸条等以及类似行为的。
6、携带考试规定必需的文具用品以外的物品,如计算器、通讯设备等进入考场的。
7、互相核对试卷答案的。
8、传接纸条或答案的。
9、在评卷中被认定为雷同卷的。
10、有意在答卷中做其他标记的。
11、有其他舞弊行为的。
C. 急需高中数学必修3和选修1-1的复习教案,要免费的,谢谢
http://www.zhaoshiti.com.cn/Soft/List.asp?cat_id=95
高一(上)全期教案(约课时).rar
高一(上)全期教案(约70课时).rar
推荐程度:授权方式:免费软件软件大小:未知下载:160
2007-09-06 高一数学教案(上)-人教版[全套].rar
高一数学教案(上)-人教版[全套].rar
推荐程度:授权方式:免费软件软件大小:未知下载:127
2007-09-06 高二数学上学期数学教案集G.rar
高二数学上学期数学教案集G.rar
推荐程度:授权方式:免费软件软件大小:未知下载:131
2008-01-13 高一数学下教案 人教版必修2 第四章圆的方程教案
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圆的方程》全部教案
推荐程度:授权方式:免费软件软件大小:未知下载:11
2008-01-13 人教A版必修1高一数学教案全集(30课时)
新课程2005-2006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1教案全集(30课时) 1.1.1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教学过程: 1.引入(1)章头导言(2)集合论与..
推荐程度:授权方式:免费软件软件大小:未知下载:18
2008-01-02 08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教案 集合
重庆名校精华中学 一.课标要求: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 二.命题走向有关集合的高考试题,考查重点是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近年试题加强了对集…… 三.要点精讲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成为集合。(1)集合..
推荐程度:授权方式:免费软件软件大小:未知下载:23
2007-07-19 高中数学第三册(选修Ⅰ)第一章 统计的认识和教学建议
一,高中数学新教增加"统计"这一内容的背景 1,初中新课程中安排了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强调数学活动应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感,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也就是说初中新教材中已增加了"统计与概率",而且确立了"统计与概率"在初中新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2,高等院..
推荐程度:授权方式:免费软件软件大小:未知下载:572
2007-07-19 高中数学第三册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三节(50分X3 =150分) 学习本单元的预备知识两直线与两平面关於平行,垂直,相交的定义. 多面体关於顶点,稜,面的定义. 能力指标学生分析学生程度:大部分学生为中等程度. 学习态度: 1.多数学生态度良好班级气氛: 1.上课较少发问,学习并不主动. 2.课堂练习时间不固定分组,仍会互相讨论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长方..
推荐程度:授权方式:免费软件软件大小:未知下载:380
2007-07-10 高中数学课本第三册
单元目标能导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公式解. 能计算二阶行列式的值. 能了解二阶行列式的性质,并应用其性质求值. 能了解克拉玛公式,并利用二阶行列式来判别二元一次方程组之解的情形. 能用二阶行列式表示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 知道矩阵列运算与行列式之间的关系.
推荐程度:授权方式:免费软件软件大小:未知下载:486
2007-07-10 高中数学第三册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学习本单元的预备知识两直线与两平面关於平行,垂直,相交的定义. 多面体关於顶点,稜,面的定义. 能力指标学生分析学生程度:大部分学生为中等程度. 学习态度: 1.多数学生态度良好班级气氛: 1.上课较少发问,学习并不主动. 2.课堂练习时间不固定分组,仍会互相讨论单元教学目标
推荐程度:授权方式:免费软件软件大小:未知下载:311
2007-07-10 高一数学上册教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课 题:1.8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充要条件 能力目标:(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 (3)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推荐程度:授权方式:免费软件软件大小:未知下载:424
2007-07-10 高一数学教案
第一章全部教案教学目标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理解运用列举法与描述法.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描述法与列举法表示一个集合.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
推荐程度:授权方式:免费软件软件大小:未知下载:2031
2007-07-10 高一数学教案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5.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通过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及"等价转换"的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结合图形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情况. 【教学过程设计】情境设置:"三个一次"——从..
推荐程度:授权方式:免费软件软件大小:未知下载:570
2007-07-10 高一数学教案函数的定义域
课 题:2.3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理解函数定义域的概念,值域的概念 (2)掌握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求法 能力目标:(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 (3)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
推荐程度:授权方式:免费软件软件大小:未知下载:553
2007-07-10 高一数学教案圆的方程
课 题:§7.6圆的方程(公开课) 课 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掌握圆的各种方程的特点,掌握求圆的切线方程的方法,能运用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注意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 2.启发学生能够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
推荐程度:授权方式:免费软件软件大小:未知下载:452
2007-07-10 高一数学教案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课 题:1.1集合-集合的概念(1)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重点:(1)集合的基本概念; (2)集合元素的特征. 教学难点:(1)集合元素的特征; (2)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教学过程..
推荐程度:授权方式:免费软件软件大小:未知下载:1139
2007-07-10 高一新课程数学必修教案
高一新课程数学必修(Ⅲ)教案算法小结复习教学目的:总结算法解题的一般思路,即算法分析(提炼问题的数学本质)——画出程序框图——按框图编写伪代码;通过本章学习增强解题的规范性. 教学重点:在准确理解算法的基础上,掌握流程图的画法及判断;掌握伪代码的编写. 教学过程: 例1.阅读下列伪代码,并指出当时的计算结果: (..
推荐程度:授权方式:免费软件软件大小:未知下载:1433
2007-07-10 高一数学新课程教学公开课教案幂函数
高一数学新课程教学公开课教案课题:2.3 幂函数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幂函数的概念,会画幂函数,,,,的图象;结合这几个幂函数的图象,理解幂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和性质; 2,通过观察,总结幂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概括抽象和识图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通过生活实例引出幂函数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
推荐程度:授权方式:免费软件软件大小:未知下载:578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D. 高中数学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的听懂课,理解内容
E. 如何来确定高中数学教学目标
第一节 确定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可以指导控制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组织相应的自主、合作学习,达到目标。可以说,目标达成度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好。也就是说,准确、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1.有效的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在整体教学活动中统一、整合地实现教学目标。
新课程要实现学生全面、终身的发展;倡导给个性充分、自由发展创造条件;给学生主体生动、活泼的发展空间。新课程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上,全面依靠学生。
新课程的这种价值取向决定新课程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的课程目标。
在这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构建的三个侧面。
以数学学科为例。
数学课程标准在叙述数学课程目标时将这三个侧面十分恰当的渗透、融合在一起,并细化为:知识与技能、数学的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以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数学课程目标的叙述。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将学科课程的目标分别设计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独立的三个部分来操作。事实上,任何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都必须让学生亲历一系列学习活动,去感受和理解这种知识产生与发展并从中学习学科的思考方法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他们学会学习,了解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智能。这些活动使学生领会知识与技能的意义,体验到积极的情感,成功的喜悦,习得正确的态度,受到价值观的教育和学会学习的重要性。同时,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又寓于知识的学习,寓于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
在具体教学的设计和操作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课程实施中那种过多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实现的行为。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操作时要同时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目标的实现。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于学科教师特别要注意进一步认识学科的教育价值,将共同价值观向学科价值观转换渗透,拓展学科育人价值。许多教育专家在讨论新课程的课程目标实现的问题时,强调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关注人的终生发展。应该自觉强化学科课程教学的教育意识,强化学科课程教学的教育性,牢固确立学科课程具有育人功能的观念,消除目前在我国教育中一定程度存在的教书而不育人、授业而不传道的现象。
学科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应该牢牢建立在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深刻把握之上。专业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是在以真理的力量征服人的过程中、基础上对人的价值引导,离开真理的力量,学科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就失去了可依托的载体,这是学科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特点所在。在学科课程发挥育人功能方面,不存在统一的模式和方法,要因教学内容而异,结合学科课程自身的特点予以精心设计。曾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校长和美国联邦教育署长的欧内斯特 L 博耶(Ernest L.Boyer)在谈到教师教育时曾经指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主修专业将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本学科所要考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本学科所包含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是什么?本学科所面临的伦理和道德问题是什么?……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学会从历史、社会和伦理的角度看待他们的专业。”博耶的观点,对我们深入探索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实现的途径和艺术,应当也是有所启迪的。
2.知识、技能目标仍是课程基本的、基础性的目标。
在新课程的课程目标中,三维目标统一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素质形成、提升。新课程并不忽视知识的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基础,这是因为知识与能力、素质不是简单的对立或包含关系,知识是能力发展和素质提升的基础,智力、能力与素质是在知识掌握、建构、内化、运用的过程中获得的。能力、素质均不是某种可以独立出来加以单独训练的实体,素质随着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增强潜移默化地提高。
知识目标为课程基本的、基础性的目标。但“基本”、“基础”并不等于“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