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任务型语言教学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模式。教育部主持制定的《英语课堂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中明确指出: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含义 任务型教学,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的基础而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实在、效果最佳。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被概括为任务型教学模式。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成功的关键 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把课堂活动任务化,以任务为核心,计划教学步骤。所以,“任务”设计的质量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要设计出一项有价值的任务,我们必须认真做好学生需要分析,切实了解学生想做什么、会做什么、该做什么。学生需要应该包括两大方面:(1)现实社会对学生的需要(即学生共性需要);(2)学生自身的需要(即学生个性需要)。分析也有两大层面:(1)整体分析,每位教师在一个教学阶段(如:新学段,新班级等)前都有必要做一个比较全面的需要分析;(2)局部分析,每位教师在实施每一项教学活动(如:一堂课,一个教案等)前,都有必要根据已有信息和反馈信息做出教学活动可行性评估。所获得的各种信息是任务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三、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学生的需求分析 任务型语言教学虽然具有较强的优越性,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师的角色转变,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任务的质量偏低等问题。要想在任务型的课堂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任课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的任务的设计和分析。 对于语言教学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需求是我们在进行任务分析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在做任务分析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以前的学习经验;母语以及背景知识与英语的联系。 学生的需求分析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否则,我们设计的任务,学生要么不想完成,要么不能完成,要么不该完成。这四个方面包括: 1.兴趣爱好,生活经历 所谓生活经历主要包括学生自身、家庭、社区等方面的经历,是学生熟悉的,有亲切感的,有亲切感的内容,能够反映他们的思想和感受,诱发他们行动的欲望。例如,音乐是许多教材中的一个主题。我们就这个主题设计任务时,就应该了解学生这方面的经验及背景知识:他们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他们在音乐的体验与理解方面与父辈之间有什么样的不同?等等。 2.语言能力。学生的语言能力是任务完成的基本条件。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是“用语言做事”,语言是工具,是完成任务的物质保证。所以,只有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情况设计任务,才能保证学生按照预想的程度完成任务。 3.智能因素、认知能力与学科融合。任务的设计不仅涉及兴趣爱好、生活经历与语言能力的水平,而且涉及到智能因素、认知能力与学科融合。尽管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是“用语言做事”,语言智能是一个十分关键的要素。但是单靠语言还不足以使学生完成各种真实的任务,有时可能只是“为语言而语言”,“为任务而任务”。 真实任务的完成需要综合的智能,如与人合作(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调节(自我认识智能),动手制作(身体运动智能),分析判断(逻辑思维),制图画画(空间智能)等等,都与多元智能有关。所以,在设计任务时,我们既要认真评估学生已有的智能水平,也要考虑尽可能多地开发和发展他们的各种智能。 4.学生的持续发展是任务目的的具体表现。现代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承知识、经验,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造。不仅是为了眼前的现实,更多是为了以后的持续发展。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作为,有所发展。这个“空间”就是学生的自由度,不要捆住学生的手脚,更不要束缚他们的思想。有些教师喜欢标准答案,喜欢包办代替,喜欢暗示诱导,每个教学步骤都替学生设计好,并希望他们按照预定的轨迹走。这些往往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 因此,设计的任务应具有挑战性,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引导学生逐步拾级而上。同时,我们所设计的任务活动应具有激励性,任务的结果应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这样才能确保任务型学习活动真正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并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来获得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
⑵ 除了任务型教学 交际教学法 还有什么教学法
在教学抄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
⑶ 任务型教学的教学环节
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1996)在她的专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中提出了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三个步骤:
1.前任务(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
2.任务循环流程(Task-cycle):
a. 任务(task)——学生执行任务;
b. 计划(planning)——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
c. 报告(reporting)——学生报告任务完成情况。
3.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
a. 分析(analysis)——学生通过录音分析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
b. 操练(practice)——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
任务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做的首要环节就是呈现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语言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任务驱动(task-driven)的过程,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有利于体现任务的真实性。如果教师不是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呈现任务,而是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结束后再呈现并让学生完成,那么这就不是任务驱动型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不如任务驱动过程中那么强烈。所以,真实运用任务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过程。此时,学生就进入了参与任务的环节。
任务环(Task-cycle) 是实施任务型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任务型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其交互特点可大致分为五类:故事链任务(小组中每人讲一段故事,全小组讲完整个故事);信息差任务(两组或多组信息互补,协商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任务(围绕一个问题或根据一系列信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决定任务(围绕一个和多个结果,通过协商或讨论作出选择);观点交换任务(通过讨论,相互交换意见,不必达成共识)。其中信息差任务具有合作性和多元成果性的特征;同时信息差任务过程简单,也易于课堂操作。在丰富多彩的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就能运用自己的思维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主动地去习得英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任务中来,真正地做到“Learning by doing”,并从中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任务的完成是任务型教学程序的最后环节。在时机成熟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围绕新知识点、突出主题进行迁移操练,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转化成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国内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发展
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以实用主义的认识作为教育理论基础,提出了“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育模式,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语言学家HerbortH.Clark(1996)说:Language is for doing things.“学习语言既不是背诵孤言的单词,也不是熟记脱离语境的句子,更不是记忆枯燥乏味的语法规则,而应当教会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把要求做的事情做好,词汇和语法都是为“做事情”并“完成任务”服务的,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语言运用的活动中把词汇,语法和功能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20世纪70年代,N.S.Prabhu在印度进行了一顶强交际法的实验(Bargalore Project),他提出了许多任务类型,并把学习的内容设计成各种交际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进行学习。
⑷ 小学英语教学法中任务型教学要注意什么
一、任务型教学法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思路(TheTask一orientedApproach)是近20年来语言交际教学思路(CommunicativeApproach)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界,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种最佳教学法。外语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多变项交互影响的过程,使得外语教学中难于寻求出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并不就等于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师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如何为学生创造一种有利于外语习得的条件。因此,对于外语教学中语言交际任务的研究是目前第二语言习得和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过去的近20年中,不少应用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交际学习任务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近期,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外语教学中,对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思路开始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对学习任务的研究和设计,以及在教材开发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任务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已逐渐成为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主流。教育部新版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教学建议部分强调: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教师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二、理论基础
任务教学的理论基础可以溯源于已对基础教育产生深刻影响的认知心理学说。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活动不能离开实践,人类所创造的知识都来源于人的直接经验,但作为人的个体又不能事事亲身经验,这就依赖于社会交际。学校教学主要是传授人类已经创造的知识和经验。在语言教学,尤其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中,这一点就表现得十分清楚。学生学习英语,不可能像幼儿跟母亲学习母语那样生活在所学语言的环境中,直接接触信息源。在课堂里学习英语,是教师把前人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教材、教具和一定的教学活动传递给学生,并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
所谓“任务”,指的是“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学生之间的交际过程也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在完成任务的进程中,学生以“意义”为中心,尽力调动各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资源进行“意义”共建,以达到解决某种交际问题的目的。完成任务的过程催化了学生自然的和意义的语言应用,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语言习得和内化的支持环境。
三、基本特点
多年来对外语教学中交际学习任务的讨论和研究并没有对交际学习任务有一致的定义,但是庞继贤教授在为DavidNunan《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一书写的导读中表明: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至少应具备以下的特点:
1、以意义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
2、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不应是笼统的或是现实世界中某种活动的翻版,而应是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
3、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注意任务的完成,即交际问题的解决。任务完成的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
把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思路应用到儿童学习语言的课堂上,教师应该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围绕主题活动展开的各种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参与,让学生通过学习、思考、体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注意:
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注重学生学习、思考、体验的语言习得过程并具有可操作性。
2、活动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考虑到他们的学习发展区。
3、活动要有利于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综合技能的提高,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4、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生活实际为出发点,以意义为中心,引导学生从语言知识的涉入向语言的实际使用过渡。
四、评析
任务型教学法是近20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外语教学法。
它既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和社会价值,又重视语句的结构和学生的认知图式。目前,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学工作者已经将其应用到外语教学中,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⑸ 6.任务型教学的实施方法有哪些任务型教学法基本步骤有哪些
教学方法只是家庭中的一员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没有哪种教学方法更好,只有更适合。教学方法属于方法论层面。本文认为,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应予以阐述,并作为理论基础。欢迎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⑹ 任务型教学法
该教学法只是教学法大家族的一员,事实上,没有哪个教学法更高明,只有更适合。教学法属于方法论层面,建议从该教学法的理论依据阐述后再以该教学法为理论依据。欢迎交流、互相学习。
⑺ 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法还有什么教学法
1. 外语来教学法流派介绍源:阅读法
2.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自然法
3.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自觉实践法
4.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视听法
5.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全身反应法
6.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直接法
7.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语法-翻译法
8.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听说法
9.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社团语言学习法
10.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11.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暗示法(Suggestopedia)
⑻ 任务型教学法在英国和中国课堂的区别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 教师传授知识, 学生被动地学习。教师力求讲得详尽和透彻, 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和质疑的过程, 更没有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活动。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现代的教学理论所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应该采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转变角色, 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使课堂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课堂。任务型教学模式以崭新的教学理念挑战传统的英语课堂, 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近年来,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由此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任务型教学一般包括以下四个环节:1. 任务呈现(Task-presenting):侧重向学生介绍任务的要点、理解任务要求以及预期的高质量成果与语言的产出;2. 任务准备(Task-preparing):让学生们分组去获取、处理或表达所需的信息与内容,同时学习表达这些内容所需的语言知识、技能或能力;3. 任务完成(Task-completing):主要体现出任务型学习的成果,成果可以是书面报告,可以是PPT文件、展板、宣传小册子等;4. 任务反馈(Task-reflecting):任务反馈的呈现方式也可以是形式多样的,如展板评比、个人或小组陈述、演讲比赛或辩论比赛等。
在2011年3月,我校成功举行了第三届校园国际文化节(英国主题),举办本次英国文化节的目的是通过英国历史与文化讲座、英国文化智力竞赛、英国文化展板设计、英国文化主题陈述等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英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知识,拓宽视野,提高各种综合技能运用能力,提供学生研究具体问题和自主合作的学习机会等,体现了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神。
以下是任务型教学法在英国文化节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师生共同合作的过程。
(1)任务布置(Task-presenting)
本次英国文化节是一个由同一年级具体实施的学校活动。在布置任务时我们尽量做到具体清晰、要求明确。英国文化节的活动安排、环境布置由学校美术组完成;校园广播由班级里英语口语比较突出的同学每天中午朗读10分钟的介绍英国文化的短文;各班分三个活动小组分别以英国的地理与历史、英国的社会与风俗、英国名人与名著、英国的艺术与体育等进行展板设计;由学校历史老师给同学们作一个关于英国历史与文化的讲座;由学生会成员设计文化节活动海报以及收集并编制英国文化智力竞赛题目。
(2)任务准备(Task-preparing)
学生会成员收集相关资料设计英国文化节的海报,其中有英国文化的图案、文化节活动方案的中英文表达、海报的美工以及人员之间的分工合作过程,这些安排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任务中合作探究、合作学习。各班级小组成员围绕英国文化节的不同主题进行资料收集、处理与合成。尤其是要对大量的文字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和重新表述,使所选材料为本主题服务。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判断与英语表达能力。智力竞赛小组设计成员必须大量了解英国文化的知识内容,从中挑选出知识性、实用性以及趣味性兼备的智力题目。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创造的过程,那是在常态的课堂内不常有的学习体验,相信一定会对同学的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⑼ 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要素
(一)目标。如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务一样,教学任务首先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说,它应该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指向。如前所述,这种目标指向具有两重性,一是任务本身要达到的非教学目的,二是利用任务所要达到的预期的教学目的。如在“案件侦破”任务中,其非教学目的便是根据不断增加的线索进行讨论推理,直到最后找出罪犯。但设计任务所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则可能是通过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语言交流感受语言,增强语言意识,提高交际能力,并在交际过程中应用诸如表示假设、因果关系,或“肯定”“可能”“也许”等目的语表达形式。作为促进学习的教学任务,教师更多地关注它的教学目的。
(二)内容。任务的这一要素可简单地表达为“做什么”。任何一个任务都需赋予它实质性的内容,任务的内容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需要履行的具体的行为和活动。
(三)程序。指学习者在履行某一任务过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怎样做”。它包括任务序列中某一任务所处的位置、先后次序、时间分配等。
(四)输入材料。所谓输入材料是指履行任务过程中所使用或依据的辅助资料。如前面提到的“案件侦破”任务,就需要打印在若干张纸条上的一系列线索,任务就从第一条线索的推理和讨论开始,在不能得到肯定的结论时,依次增加线索,直到真相大白。输入材料可以是语言的,如新闻报道、旅游指南、产品使用说明、天气预报等;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如一叠照片、图表、漫画、交通地图、列车时刻表等。尽管有些课堂任务并不一定都要使用或依据这样的输入材料,但在任务设计中,通常提倡准备和提供这样的材料,使任务的履行更具操作性,更好地与教学结合。
(五)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任务并非都要明确教师和学生在任务履行中的角色,但任务都会暗含或反映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特点。教师既可以是任务的参与者,也可以是任务的监控者和指导者。在任务设计中,设计者也可考虑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明确的角色定位,促进任务更顺利有效地进行。
(六)情景。任务的情景要素指任务所产生和执行的环境或背景条件,包括语言交际的语境,同时也涉及课堂任务的组织形式。在任务设计中,应尽量使情景接近于真实,以提高学生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的意识。
⑽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谁,怎样提出的
“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法,具有结构性,它由教学目标(goals)、信息输入(input)、活动方式(activity)、师生角色(teacher/student role)、教学环境(setting)等要素组成。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的差异在于前者注意信息沟通,活动具有真实性而且活动量大。英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项活动,即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正由于任务型教学模式具有上述性质和特点,在英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倡导选择和运用任务型教学以期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任务型教学认为,以功能为基础的教学活动中有许多活动并不是来自真实生活,因此最多只能称其为“准交际(quasi-communication)”活动(D. Nunan,1989),而要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生活任务(real-life tasks)(D. Nunan,1989)。真实生活任务教学强调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即做各种事情),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做事的能力)。显然,真实生活任务的关键在于任务要有真实生活的特征。
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基于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课堂中师生和生生的互动和交际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语言的习得,并最终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其理论基础是输入与互动假设(input and interaction hypothesis)(Ellis,1999)。Skehan(1998)对任务有如下论述:意义优先,任务完成为主,评估基于任务完成与否。也就是说,任务应重视学生如何沟通信息,而不强调学生使用何种形式;任务具有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假交际”;学生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完成任务上;对任务进行评估的标准是任务是否成功完成。因此,《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交际的语言应用能力”。
三、任务型课堂教学的环节
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1996)在她的专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中提出了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三个步骤:
1.前任务(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
2.任务循环流程(Task-cycle):
a. 任务(task)——学生执行任务;
b. 计划(planning)——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
c. 报告(reporting)——学生报告任务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