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12-26 07:15:58

⑴ 记金华的双龙洞分段写段意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

(1)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扩展阅读:

一、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汉族,字圣陶。江苏苏州市吴县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很多职位。

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同时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⑵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解析

1.课文简说。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水。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口流出来的”;“在外洞找了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以上两条线索十分清晰。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外洞很宽敞,孔隙的窄小,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内洞是一团漆黑”,靠“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才看清楚洞内的景物:首先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点名双龙洞名称的来历;其次是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最后通过比较,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如写外洞的宽敞,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写内洞的大,用“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来比拟。写孔隙则以自己的好奇和“挤压”的感觉,真实地写出窄小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一个“迎”字,点名作者是逆溪流而上。“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②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③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做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2)对词语的理解。

石钟乳:又名“钟乳石”,倒挂在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一种碳酸钙沉淀物。当地表水或降水沿着溶岩裂缝下渗至洞顶时,因水的蒸发及二氧化碳的散失,使溶在水中的碳酸钙沉淀下来,慢慢增长,具有同心圆状结构,形状如钟乳,故名“石钟乳”。

石笋:溶洞底部直立的一种碳酸钙沉淀物,它是由洞顶的水滴到洞底后,水分蒸发,水中的碳酸钙沉淀下来,由少积多,由下向上增长,形如笋状,所以叫石笋。

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4、记金华的双龙洞
1、《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的作者是 叶圣陶 。课文按照 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情况。此外,泉水流经的路线也是文章的线索,它的路线是泉水从那个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山下。
2、金华的双龙洞的路上景色特点是明艳,外洞的特点是 大 ,内洞的特点是黑、奇 、大,连结外洞和内洞的是孔隙,它的特点是 窄
3、《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 游记 ,记叙了作者去京华的双龙洞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对大自然的热爱。
4、“挤压、稍微、准会”既写出了作者紧张而好奇的心理,又说明孔隙的窄小。
“再加上、即使、也”突出表现了这些石钟乳和石笋美丽迷人,魅力无限,充分地显示了作者由衷的喜爱之情和深深的赞叹之意。
5、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洞外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6、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段话运用了心理描写。
(一)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花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1、解释词语。
盘曲而上:指公路曲折环绕通向山上。
或浓或淡:有的 呈:显现
新绿:刚现出的嫩绿 明艳:色彩明亮,鲜艳
2、“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这段话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 xì jì )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洞外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晕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shì sì)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捎)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1、在括号里划去不正确的读音或字。
2、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我经过孔隙时的感受?用横线画出来。
3、“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这句话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这样的句子我也会写:什么是合作呢?顾名思义,合作就是互相配合,共同把事情做好。
4、“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句话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手法。
5、“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这句话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手法。
6、假如你是双龙洞的小导游,请你根据短文的描述,展开合理的想象,设计“外洞”或“孔隙”的解说词。
亲爱的游客朋友,你们好:
古人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上小船”,游了外洞,我们就要坐船经过孔隙进入内洞,请各位游客格外小心,因为空隙十分窄,船很小。每次只能并排躺两个人,任意定要仰卧在船里,身子要紧贴着船身,千万别抬头看,如果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如果你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你挤压过来那你可以闭上眼睛。你躺好以后,说一声“行了”,管理处的工人人员就在内洞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到内洞。要出洞时,在外洞的工作人员就在洞外拉绳子,船就出来。双龙洞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下面我们就来享受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入洞方式吧,你一定会有独特的感受。
(三)
内洞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有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1、 解释加点的字。变化多端:项目。 颜色各异:相同。
2、 “石笋”的“笋”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 S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再查 4 画。
3、 在文中空白处加上标点。
4、 用一句话概括两段话的意思。
作者在内洞看到了的景物。
5、作者在内洞看到了三点内容:一是双龙;二是石钟乳和石笋;三是泉水。
6、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观看——( 观赏 ) 黑暗 ——( 漆黑 )
5、 用横线画出内洞很黑的句子;用浪线画出内洞很大的句子。
6、 结合短文,请你说说双龙洞名字的由来。洞内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7、 作者说“值得欣赏”的理由有两条:一是因为洞内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二是因为它们颜色各异。请你想象其中的两种写下来。
第一种:
第二种:
8、读了这段话,我知道作者抓住内洞的黑、奇、大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中着力描写了内洞景物的“奇”,一是“形奇”,表现为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二是“色奇”,表现为颜色各异;三是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9、从画线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
习作1 练习1
1、拟人的修辞方法注意点:
(1)直接把一个事物当作人来写,拟人句中不要出现“像”、“好像”、“仿佛”等词语。
(2)拟人句要写得恰当
2、成语不仅知道它的字面意思,还要理解它的比喻义,如“雪上加霜”。
3、写出4个描写冬天景象的成语(或者是描写北风风光的成语):

⑷ 记金华的双龙洞笔记空中课堂

记金华的双龙洞笔记空中课堂?不要让别人觉得不值得我们学习

⑸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课文内容

1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2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3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4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wu)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5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6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7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汉族,字圣陶。江苏苏州市吴县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很多职位。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同时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1912年,叶圣陶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五四运动前参加了李大钊、鲁迅支持的新潮社。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一起创办了中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大量短篇小说。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在四川他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他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还担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他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目标而斗争”,“汇为巨力致民主”,“转移风气,挽回世运”,开创“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6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9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届至第四届代表和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1962年,叶圣陶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1979年民进四代大会上,当选为民进中央副主席,1984年9月,出任民进中央代主席。故居位于东城区东四八条71号。 叶圣陶于1894年10月28日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出生。他的父亲帮当地一个地主做帐房,家境清苦。他六岁(1899年)时,进入当地的私塾就读,其后跟随父亲工作。在工作里,他有机会走遍苏州城,体会到低下阶层的生活。
1907年,叶圣陶进入当地的草桥中学(即后来的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就读。中学时期,开始接触外国小说及当时的文艺新潮。他不单喜爱阅读这些外国小说及新文学,更与同学组织诗会《放社》。1911年,三年中学毕业后,在当地一家初等学校任教,并试验当时的新式教学法。可惜,1914年,他被排挤出学校而离开失业。在他失业期间,他全心投入文言文小说的创作。这些小说都寄到《礼拜六》杂志发表。后来他被上海的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学校任教,同年,担任商务印书馆的小学教科书编辑。 叶圣陶生活在一个不稳定的时代:他出生之年正值甲午战争,之后国家经历了百日维新,但很快又被列强割据。他早年的生活对他有很重要的影响,使他变得爱国,并致力投身于新闻及教育的工作上,藉以改善国家将来的命运。

⑹ 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一段写了

四月十四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砂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洞外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内洞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有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是课文吗?

教案我也有饿..........

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写其中9个。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4.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师生应了解有关溶洞的知识和浙江金华双龙洞的相关信息(文字介绍、图片或旅游录像片等)。教师还可设计、制作突破教学难点的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教学应从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入手。先让学生初读全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根据游览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再根据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从而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次。接着,直奔课文的主体——描写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的部分,使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作者在这三处分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并从作者的体验和生动描绘中,归纳出它们的不同特点。其中,要重点了解作者是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的以及外洞的神奇风貌。最后,回归整体,引导学生理清“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这一显性线索之外的另一条隐性线索“泉水流经的路线”(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借此使教学在抓住重点的同时,兼顾课文其他内容,使学生感受作者构思的严谨与巧妙。

3.“由外洞进入内洞”一段的学习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唯一通道是流出泉水的孔隙,作者详细介绍了这个孔隙有多大,怎样仰卧在小船里从外洞进入内洞。“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说明作者的姿势低得没法再低。“可是还能感觉……”“我又感觉……”写出了仰卧在小船里进洞时的真实感受。姿势低得无法再低还有这样的感觉,说明孔隙很窄很小,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小船的左右和上方都紧挨着山石了。教学本段时,可用以下方法突破难点:

(1)关键词句品析法。例如,从“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这个句子如何体会孔隙的“窄小”呢,可引导学生这样品析:①这句话写了什么?(“我”仰卧在小船里进内洞)②既然句子一开始就直接告诉我们这一点,那么“自以为……贴着船底了”的描写是否多余?请标出关键词语。③对“从……到……到……到……没有一处不贴着”这几个关键字眼,你在朗读时打算怎么处理?试着读一读。

(2)演示法。动作演示——让学生以两只手分别模拟孔隙和小船,演示小船经过窄小、低矮的孔隙时“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及“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情景;也可借助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感受。

(3)复述法。即让学生一边动作演示,一边介绍作者由外洞进内洞的经过。

4.本课是名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会,做到不仅读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强阅读体验。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使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尤其是关于内洞的石钟乳、石笋的描写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尽量做到如见其形,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如,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在观察、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匠心。但是,要求不宜过高。

5.朗读本课时,要注意语气自然从容,语速稍缓,带有陶醉感,仿佛正流连于金华双龙洞中,一边悠然地欣赏美景,一边听着身边导游的介绍;又好比你刚从金华双龙洞旅游归来,正将自己的见闻向好朋友娓娓道来。

6.本课的生字中,“浙、呈、适、稍”是翘舌音,“浙”是四声,不要读成二声;“郁、聚”是撮口音,要注意读准。“聚”的下面部分要注意写正确。

7.课后可以安排学生读读叶圣陶写的其他游记。

四、参考资料

本课节选自叶圣陶的《小记十篇》中的《游了三个洞》。

双龙洞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以林海莽原、奇洞异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双龙洞位于双龙景区的中心,是整个景区的核心与象征。双龙洞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它海拔520米,由外洞、内洞及耳洞组成。外洞宽敞,面积达1200平方米。常年洞温为15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内外洞有巨大的石屏相隔,仅通水路,水路长十余米、宽三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要从外洞进内洞,须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有惊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内洞略大于外洞,如果说外洞是“龙厅”的话,那么内洞就是“龙宫”。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颜色各异,有“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四十余种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双龙洞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文化遗产博大丰厚。东晋以来就为世人所钟情,唐宋明清几度辉煌,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苏轼、李清照等历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旅行家徐霞客写下了4000多字的游记。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叶圣陶、郭沫若、艾青等都为双龙洞写过脍炙人口的名作。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彭德怀、陶铸、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此留下了足迹。洞内留有多处古今名人的墨宝。

石钟乳、石笋都是由石灰质聚集而成的。岩洞中的石灰质溶解在水里,水中的石灰质一点一点地聚集起来,在洞顶逐渐形成冰锥状物体,这就叫石钟乳,也叫钟乳石(类似北方冬季屋檐下的冰柱)。洞顶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质也逐渐聚集起来,越积越高,形成直立的笋状柱体,叫石笋。石笋常与石钟乳上下相对,日久天长,有些石钟乳与石笋连接起来,就成为石柱。石钟乳和石笋都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十来进房子“进”在这里是量词。有一种民居分为前后相连的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

西西........

⑺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详细教材

一、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游记,节选自《小记十篇》一书,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金华的双龙洞是浙江金华的名胜。因为内洞的洞顶有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所以叫“双龙洞”。
课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览的时间、地点—→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六部分内容。课文在叙述双龙洞内部情景时,主要介绍了三处景点。先简要介绍了游览外洞的情景;接着详细介绍了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最后重点介绍了游内洞的情景。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分清主次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知道作者是怎样按游览顺序有条理地记叙双龙洞的,并能说出其主要内容。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9个。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浙江、森郁、合适、臀部、昏暗、稍微、额角、盘曲而上、映山红、明艳、气势、余外、石笋、颜色各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怎样把游览中的体验写清楚、写具体。
4.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注意搜集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图片、录像资料。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游览的顺序和课文主要描写的景物特点,是教学上的一个重点。在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大致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学生再读课文,画出表示作者游览时经过的地方的词语,然后画一张游览示意图(金华城—→罗甸—→入山—→双龙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画好示意图后,同学交流交流,把画漏的景点补上,把顺序不准确的改过来。完成示意图后,再回到课文读读想想,哪些景点是作者具体描写的,把它找出来。
作者具体描写的有:
(1)入山看到的景色。“山上开满了映山红……眼前一片明艳。”“一路迎着溪流……从洞里出来的。”这部分课文应以朗读为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踏上旅途的愉快心情。
(2)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独特感受。这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作者先描写了小船的小,再描写坐小船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独特感受。“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从中可以体验到作者意识到空隙的窄小及以后的小心谨慎;“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从作者这些独特的体验中,我们可以更具体地感受从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之窄。好的游记,不仅写景物,还能写出作者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这部分课文,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想象孔隙的窄,在想象中经历和作者同样的体验。
(3)内洞的景物。“首先当然是……也很值得观赏。”这部分课文仍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想象景物特点,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没有写到的石钟乳和石笋的特点。
3.在本课需要学会的11个生字中,教师应抓住难读难写的字给予必要的指导。如,“浙”读zhè,不读zhé;“臀”读tún,不读diàn,下部是“”,不是“共”。对那些生僻的词语,要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领会含义。例如“十来进房子”中的“进”,指的是一排房子,内洞有十几排房子那么大,可以想象,内洞是相当宽敞的。
4.建议开展一次口语交际活动,按照课后选作题的要求,设计一次“金华双龙洞”导游比赛,先在小组内分角色自由练说,后选出代表在全班上当“导游”,看哪个同学导得最好,表现最出色。

⑻ 记金华双龙洞说课资料

一、说教材

《记金华双龙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本组教材围绕“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一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是:学习作者以他们独特的感受,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学习课文用准确、生动、鲜明的语言,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仔细咀嚼,回味无穷。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文章开门见山的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金华双龙洞的自然景观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朴实。另外在处理教材时要尤应注意,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要注意把以前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本文的学习当中来。

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既要完成中年级阅读学习目标,又要为高年级的阅读做准备,在语文教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阅读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从三个纬度对教学目标提出要求,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观,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双龙洞的魅力,培养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方法与过程

本课是一篇适合读中感悟的课文,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读中感悟。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本次说课主要是针对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重点为: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

教学难点为: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语句描写事物和表达思想情感。

二、说教法

本课是以读中感悟教学为核心的。我们对四年级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分析。小学四年级学生正处在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时期,掌握了相对较多的知识,以及一定朗读技巧,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比较强烈的表现欲望。四年级的学生能够在读的过程中想像课文中描述的情景,但他们对文字深入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深层次的挖掘,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激发。因此,我们将本课的教法确定为读中感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感悟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朗读感悟的机会。

优秀的作品往往会有打动人心的“亮点”。高明的教者就要善于利用“亮点”生发开去,让学生去体会真谛。所谓“点”指一篇文章中最敏感、关键部位,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 “突破”指以该点为突破口切入,然后逐步延伸扩展。本文采用“一点突破法”,牵一发而动全身。本文的“亮点”是以《记金华双龙洞》中的“作者的游览顺序”为主线,通过读中感悟,以读促悟“自读时想像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文章的情感,变“要我知”为“我要知”。由“感受亮点--研讨亮点--拓展亮点--升华亮点”构成完整严谨的教学链条,由“亮点”照亮教学全程。

对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不仅要重视朗读默读的训练,还要精读词句、积累语言、精读课文,体会思想情感。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可以采取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也可以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与想像,或通过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的读课文,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三、说学法

基于对四年级学生学情的分析,我认为学生学习本篇课文,主要可以采用“读中感悟”的方法来理解文章。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因此,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有个性富有创意的阅读”,而且要引导学生在多方对话,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对话、交流中,感悟和体会文章的思想。因此,要在自主阅读、自由交流、自悟表达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完成识字任务,同时能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读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默读、美读让学生的读一次有一次的提高,让学生把读书、理解、表达空融为一体,使书中的形象、情景自然而然的浮现在脑海中。使学生更准确的感知课文,从而达到形与情的共鸣,真正读出味道与情趣。使学生的语感在读中得到培养,为感悟文本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说教学流程

建议先总说思路及步骤,之后分步说方法和理念。注意重点环节要逐层展开细说。整体印象太粗,且没有理论支撑,个别环节层次划分有误(如第8步应是拓展积累运用环节)。对教材重点把握不细,只罗列出了几个重点句,但无方法。理论与实践脱节!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文。

1、教师激情导入:暑假你都去了哪些地方?

学生简单介绍,然后老师引出:在我国浙江省金华有一个美丽的溶洞——-双龙洞。今天我们就与作者一起去领略一下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初步理解文中的词语意思。

2、教师检测学生认读生字情况,重点指导“簇、臀”的字音和字形。重点理解词语“蜿蜒、石钟乳、突兀森郁”

3、自读课文,说一说本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三)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这一部分是重点,建议分版块说方法和理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然后说一说路上作者见到了什么?(这个问题与下面交流的重点不一致。这是一个较浅层次的问题,应设计一个指向语言表达形式或有较大覆盖面的问题,如“路上作者见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景色?”“读了这一段,你感受到什么?”)

2、生汇报,师相机指导朗读。指导体会作者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用了两组反义词,来描写戏水的声音,表达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印山红,再加上浓绿货单的新绿,眼前就是一片明艳。

(2)随着山势、、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戏水的声音|、、。

3、指名读2、3自然段,然后说一说外洞的特点。外洞--宽、大

4、说一说: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老师可以配合以课件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5、看完之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6、阅读第4 自然段,然后说一说内洞的特点。

7、读一读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说一说“即使”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然后说说为什么叫双龙洞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应是下一版块的了!

8、小组合作:请你划出作者的游览路线图,然后用简短的语言复述游览的过程。着重介绍内洞的景色。

(设计理念:本环节的设计就是,通过前面的分段阅读学习,此时在让在学生划出作者的游览线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同时突破本文的重点,感悟作者的写作思路。)

(四)拓展

学习本课观察景物的方法,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句式,写一篇景物观察记。(用上词语:时而`````时而)

(五)作业

1、请在下节课上展示自我:如果你就是进换双龙洞景区的一名导游员,请你为我们介绍金华双龙洞的游览顺序及其美丽景色,介绍之后,同学们也可以提问。

2、背诵课文,找出描写金华双龙洞景物特点的词句读一读,把你认为描写得好的词句抄写下来。

小结:今天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一同游览了金华双龙洞,领略了那里的美丽风光,体会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还学习了写游记的一般方法。(也可以先小结再布置作业。否则,用这样的一句话结束是否有点虎头蛇尾?)

五、板书设计:

3《记金华双龙洞》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设计理念:板书的设计体现了本文的写作顺序也是本文的难点——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朴实。这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引导者的角色。)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教学目的
知: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能: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思: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板书设计
23.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象奇异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 孔隙→ 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

重点
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
孔隙的描写。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齐读课题。
过渡: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
二、学习课文。
过渡: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的三、四、五大段,看看我们都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洞口、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过渡: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1、洞口 宽 像桥洞
(1)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明确学法:洞口这部分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先找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
过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
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高、大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
过渡: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 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3、看录像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1)自读第四大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 )
(2)感情朗读。(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3)看电脑填空。
过渡: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大段。
(4)有感情朗读全段。
过渡: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4、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
(1)黑 漆黑一片 什么也看不见
(2)洞顶的双龙
(3)石钟乳和石笋 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看图片加深体会。
过渡: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5)把句子补充完整。
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6)感情朗读。指读。
过渡: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
(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
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2)发散: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
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相关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展示给大家吧。
(3)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
同学们搜集的材料很丰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能这样做。

⑼ 记金华双龙洞课前3分钟教案怎么写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写其中9个。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4.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春游吗?说说你游览过的地方、景点的特征以及游览后的感受。(学生描述并谈感受)正值阳春三月,我们随叶圣陶老先生去游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同学们知道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双龙洞有哪些吸引我们的景色,叶圣陶先生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
二学生汇报预习后的收获
课前同学们已经认真地预习了课文。首先我们交流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文字投影片①,要求读准生字多音字的读音。
浙(zhè)江 调(diào)子 一转(zhuàn) 突兀(wù) 蜿蜒(yán) 孔隙(xì) 即(jí)使
2.出示文字投影片②,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突兀森郁:突兀、高耸;森郁、森林、草木茂盛、盘曲而上、变化多端、聚集
重点理解“进”:平房的一宅之内有几排,一排为一进。
3、交流生字的写法:
学生以各种方式交流预习写字的方法,教师重点指导: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教师提示:小组内接龙读文章,相互评价;指名接龙朗读,组织评价。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默读勾画)
2、教师引导交流,教师板书:路途——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师:你能以小导游的身份上台结合板书讲讲作者的游览顺序及景点吗?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有关段落再次朗读。

阅读全文

与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