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文言文

教学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0-12-26 02:06:23

A. 课外文言文教学重点有哪些

课外文言文复习专题教案

崔秋萍

【教学目标】

1、了解课外文言文考查的题型特征;

2、通过典型试题分析,掌握文言文断句、翻译基本方法并加以理解和应用;

3、逐步体验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课外文言文考查的题型特征;

2、通过典型试题分析,掌握文言文断句、翻译基本方法并加以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逐步体验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讨论质疑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出问题:平时我们遇到一篇陌生的文言文是如何来学习的?

二、考纲要求:

《肇庆市中考考试说明》指出,中考重在考察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其中包括正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句子和文段的意思。断句、重点句子翻译是肇庆市中考课外文言文两大考点。一般是给文言文中的部分语句断句,用“/”断开,分值2分。翻译则要求语句顺畅并注意重点词语翻译的准确,分值4分。

三、考题示例:

(2011年肇庆市中考语文卷课外文言文试题)

四、解题步骤和方法指导:

(一)断句

1、练习:

①韩 信 为 相 陛 下 殊 瘦 于 旧 何 不 逐 之(2008年肇庆中考题)

②客 谓 主 人 更 为 曲 突 远 徙 其 薪 不 者 且 有 火 患(2009年肇庆中考题) ③所 诵 五 言 又 其 所 未 尝 闻 叹 美 不 能
已(2010年肇庆中考题)

④或 谓 郊 岛 谁 贫 曰 岛 为 甚 也 曰 何 以 知 之 以 其 诗 知 之。 ⑤故 福 之 为 祸 祸 之 为 福

2、断句的常用方法:

①通文意 ②找名词 ③察对话 ④抓虚词 ⑤辨句式 ⑥明修辞

3、巩固练习:

练习一:用“/”给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断句。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练习二 “用“/”给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断句。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练习三:用“/”给下列语句断句。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司法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二)翻译

1、翻译常用的方法:

①抓重点字词。

②增、删、调、补、留、换。

3、巩固练习:

练习一: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魏文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①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②

练习二: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①,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②”

五、牛刀小试(完成2011年中考试题课外文言文部分)

(乙)

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①临朱②。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

③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④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夥⑤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初机士偶一解,而即以訑訑自矜有得。殆类是已。

(选自《贤弈篇〃应谐录》)

【注】①搦管:握笔。 ②临朱:描红,教师写好红色楷字再叫初学儿童用墨笔填写。③馆谷:

教学报酬,古代多用谷物作薪水。 ④姻友:亲戚、朋友。 ⑤夥:多。

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2分)

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夥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① 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

②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

六、课堂小结:

文言文断句是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功,整体把握文意并理解文意是断句的关键。断句的常用方法:①通文意;②察对话 ;③抓虚词;④辨句式;⑤明修辞 。
解题步骤:通读全文,弄懂大意——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借助特征,各个击破——回读全文,查漏补缺。

“留、换、调、引、增、删”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解题步骤:通读全文,把握大意——联系前后文,仔细推敲——通读一遍,检查校正。

七、板书设计

文言文断句技巧:通文意 、找名词、察对话 、抓虚词 、辨句式 、明修辞

文言文翻译技巧:①抓重点字词。②增、删、调、补、留、换。

八、布置作业

完成《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04-105页练习(九)、(十)。

B. 文言文有效教学模式有哪些

常见模式
一、诵读模式
笔者曾有幸在浙江金华听了一堂语文界老前辈钱梦龙老师的文言文教学公开课,当时是借班授课,钱老是在应邀讲学结束后作示范教学的,讲的是刘禹锡《陋室铭》.记得在整节课上,钱老都是在引导学生诵读,板书也只有几个字;快结束时,学生硬是一齐把课文背下来了,博得全场长时间掌声.钱老的课,就是一种诵读模式.
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其实质是: 1、 把教师的讲解转化为学生练习诵读为主; 2、 把立足点从讲翻译、看译文、谈语法、作归纳转移到指导诵读上来; 3、 把实词义项与虚词用法意义的归纳转移到例句诵读、读诵上来 4、 把重点句式的分析转移到有代表性句式的诵读和背诵上来.
具体步骤可分四步走: 1、诵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堂伊始,或教师范读,或录音带读,让课文的音韵之美如泉水一样潺潺流入学生的心田,继而让学生依照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初步建构起对文本的整体认知.在教学中,这一环节以激趣为主,意在唤醒学生学习热情. 2、译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文言文相较于现代文本,最大的不同在于语言表述上的差异.因此实施好“译读”一节,其意义至关重大. 由于学生个体学情的差异,我们可将全班同学以四人一组分为若干组,每组按优、中等和后进的学习差异进行搭配.开始译读,每组由优等生当组长确定轮流译读顺序,即每个小组成员轮流翻译一句,有异议的地方也由小组内共同思辨解决,实在难以取得共识的问题则由组长记录下来,教师巡视指导时注意搜集整理,一般的问题则当场予以解决,特别有争鸣有代表性的问题则等下全班交流时再予以共同讨论解决. 3、悟读——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悟读”是一堂课在反复的山重水尽似的质疑思辨后,终于迎来柳暗花明的豁然开朗. “悟读”一般又包含 “析、品、思”三个教学步骤.“析”即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或是把握故事情节;“品”即品味文章关键词语、语句,以此领悟全文的主旨,作者的思想倾向;“思”则在完成对全文的学习后,反观整个教学流程,总结出学法、规律性知识,用以指导以后的学生,同时还允许学生将心中还未尽解的疑惑提出,并引入全班讨论. 在此环节中,老师最应致力于唤醒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的质疑,肯定学生的思辨.此环节中最具价值处在于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不是授予学生一个多么完美的现成答案. 4、背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当堂背读要求老师要注重背诵方法的指导:可以依据课文写作思路背诵,也可以根据关键语句背诵,还可以根据写作特色来背诵.长时间坚持背诵,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把握文本,对其写作、阅读的提高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以“背读”收束整个课堂,这既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内化升华,又是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与终身学习的有力举措. 这种教学模式突出诵读方面的培养,注重朗读方法及试题演练相结合.最终实现以读懂为目的,以自主设计问题为深化,以主动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文言文教学新模式.要求课堂先是学生动口诵读,会其声韵,领其节奏,进而动心译读,力求咬文嚼字以求甚解,做到准确无碍地游弋于字里行间,接下来便从“析、品、思”三个层面来悟读全文,实现学生从感性跨入理性,又从理性回归感性的精神顿悟,最后是要求学生背读全文.背读若能长久坚持下去,就能达到自读浅易文言文目的.
二、“五环节”课堂学习指导模式
所谓“五环节”是指:自主学习——朗读感知——疏通文意——探究探讨——积累拓展. 这种模式特点是:以探究性学习为特征,重视学生对文言文词语层面的理解与掌握,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环节一: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注意指导: (1)搜集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 (2)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工具书,正确对待辅导书,避免不动脑筋、全盘接受的学习. (3)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识,明确所碰到的问题,做好提出问题的准备. 环节二:朗读训练,感知文章 培养语感,不破读,不改读,通畅、连贯,吐字清晰发音准确,把握感情基调. 环节三:群体合力,疏通文意 帮助解决翻译中的疑难 探讨、归纳段意 落实实词、虚词常规性用法,积累知识 环节四:探究研讨,把握主旨. (问题教学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环节五:练习巩固,积累拓展
三、跨越文言文教学模式(跨越式)
1、自读课文,解字 2、分译课文,解构 3、深问中解意促思 4、共读中感悟情感 5、拓展中深化认知 6、课堂随笔中共鸣 7、在线测试中巩固
四、导入法
激趣导入——诵读感悟——鉴赏品析——拓展深化——迁移运用 情景导入.这是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有人这样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确,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有了它,学生就可以积极地汲取知识完善自己的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改变以往老师激情导入的模式,由学生自己精心设计课堂的导语,让课堂成为学生彰显自己个性的舞台.附学生在学习《廉颇与蔺相如》时设计的精彩导语. 示例1: 两千年风云变幻、沧海桑田、逝者如斯,沉淀至今的是人间永远熠熠生辉的至真至纯至美.论勇,他挺身而出完璧归赵;论智,他机巧聪敏胜于渑池;论德,他胸怀宽广促将相和;论本,一切源于那颗赤诚的爱国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集大智大勇大德于一身的真伟人! 示例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国,自古以来讲求忠孝礼义,更有大批仁人志士视国家利益为自己的最高信仰,甘愿为之抛头颅、洒热血.那今天让我们一同拨开春秋战国弥漫的硝烟,欣赏一文一武,将相上演的慷慨悲歌. 《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有这么一段话:“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收获,就会有命运的收获.”那么我们现在就要做好第一步,给孩子们播上自主学习的思想种子,在课堂情境中通过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来促进知识的迁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兴趣、态度的迁移,激活文言文教学的课堂.
五、“听——说”式
针对比较浅显的文言文,为提高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益,可以采取这一方式: 1、“听”教师讲述故事,“说”学生复述故事 教师有感情的背诵课文,要求学生仔细听,听完后,根据故事内容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大意,让学生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又锻炼了他们的概括能力,还能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2、“听”填词语 3、“听”故事内容,情节.师生问答 熟悉了文章的内容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理清情节,师生之间在听的过程中互相提问,并要求用文中的原句回答,加强对字词和文意的理解. 4、“听”学生表演,“说”表演评价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课本剧的表演.要求其他同学或表演者对朗诵或表演的情况作评价.可以从语气、感情、表情、动作、情节、配合等多方面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古典文化的魅力.感到学习文言文其实轻松有趣,不再害怕文言文,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文言文的阅读.
六、讨论式阅读教学
初步感知——互动感悟——局部突破——鉴赏创新 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把阅读所得以及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在课前或课始向大家宣示,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要能通过复读印证别人的见解,完善自己的认识,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 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可以抓住时机,灵活采用多种方法.这既是阅读技巧的指导,又是阅读能力的练兵. 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至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七、“四步走”模式(即探究式)
理论依据:1、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2、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3、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不能忽视对必要的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针对我国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要重视探究学习. 4、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古诗文阅读中的障碍,教师可适当点拨.教师对文言常识作必要的讲解,要注意“少而精”,重在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讨,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第一步:自读自疑 学生依据问题自学探究,可以参照工具书,课本注释,手头资料.老师巡回辅导,一方面督促学生抓紧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随时解答学生疑难.) 第二步:互问互答 第三步:提问解答 通过提问演板等方式检查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同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老师通过解决学生共性疑难,让学生对当堂所学准确掌握.在解答问题过程中老师要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掌握规律,老师交给解决问题的技巧.该补充的补充,该示范的示范,该点拨的点拨,该归总的归总. 第四步:提示拓展 课内所学为的是解决课外问题,当学生能够独立解决课外问题时,才算有了能力.拓展正是进一步训练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必须和当堂所学有关.
八、课外文言文阅读法
这种方法一般是老师先布置阅读任务,或先讲情节激发兴趣,放手让学生课外阅读,再集中让学生谈体会. 理念支撑:1、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强,中高年级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的不断积累,学习自主性有了发展,依赖性逐渐减弱,初步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2、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3、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学习成为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终身追求,人们必须学习,终身学习.4、一个人一生知识的大部分是在学校外获得而不是在学校内. 讨论交流:学习需要独立,也需要合作.在带问题有目的的自学过程中一定有疑难的地方,在合作小组中提出问题大家互帮互助,这样问题解决了团结友爱的精神也形成了.当然老师要巡查督促好,防止学生谈天说笑浪费时间.

C. 教学相长的文言文解释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不会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不会知道它的高妙。因此,(通过)学习然后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通过)教然后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

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够督促自己(进一步学习);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够自我奋发进取。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3)教学文言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西汉·戴圣的《礼记·学记》。教学相长是教与学相辅相成。原意是就教师自身的教与学而言。后引申为师生之间相互促进:一方面教师的教导使学生得到发展;另方面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又促使教师继续学习,不断进步。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D. 如何教学文言文

先读再讲后总结。复
首先让学制生熟读文章,特别是句读要读准。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自译课文,标出难于理解的重点词句。在课堂上与同学讨论或者向老师提问。教师在课堂上不必大包干,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的译文,相互交流,有区别,共性的问题拿出来师生共同讨论,最后形成一个标准的统一的译文。课后学生主要要做好总结,这是学习文言文最为重要的一点。

E. 文言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文言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学专习起来感到困难,特别属是在考试中失分率较高。因此对文言文的教学就成为我们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的问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学好文言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
1、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
2、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3、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等。
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您的提问已解决,望采纳,谢谢

F. 如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

1、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何愁教不好?他们自己也会内学了.
2、掌握有效的教容学方法.
3、教师自己要有文本解读能力,课堂上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4、要重视教学,培养学生用“我手写我心”.文章不在于技巧,关键在于富有真情实感.
5、掌握一些实用的教学法,多向名家学习,学习他们的课堂教学技能和方法,比如老一辈的教育家一些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法.

G. 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

综合大家的看法,我们总体认为,小学的文言文教学与初中的教学有着不同的侧重。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的节奏美,读得有情趣。在教学中想突出朗读的作用,通过范读、领读、自由读、配乐读、分角色对读等形式,让学生从听觉上直接感受到古文简洁凝练、极富节奏感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喜欢上古文。 第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解和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学得有信心。要交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如借助注释理解大意的方法,标出停顿读通句子的方法,联系现代文意思体会意境与感情的方法等。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主动尝试自学一些感兴趣的古文,增强自学信心,真正成为古文学习的主人。 第三、把握好译翻要求的程度,让学生学得有个性。对于学生来说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古文的难点,那么把古文译为现代文时的标准该怎么把握?我想体现这样一个度:只要学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或借助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现代文的语言习惯,说出句子的大体意思,不曲解、不错解就可以了,即不强调字字相对地直译古诗文,也不讲解古文中的语法现象。比如实词、虚词之分, ……者……也是判断句式等等。让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理解。 第四、联系原有基础,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步。古文学习与现代文的学习有密切的联系,在现代文学习中掌握的一些阅读方法同样适用于古文的阅读理解,所以要注意调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进步、提高,获得全新的古诗文阅读体验。这样处理古文学习与现代文学习的差别与联系,目的在于降低学习古诗文学习的难度,从心理上为学生树立信心,培养他们亲近古诗文的情感和正确对待古诗文的态度,为他们今后的乐学古诗文、会学古诗文打下基础。

H. 怎样有效地进行文言文教学

怎样有效地进行文言文教学?笔者一直很困惑,直到看了岳西中学王静老师上了《六国论》后,心里才豁然开朗了。王老师告诉我们,只有正确处理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与积累文言词语及知识两方面的关系,文言文教学才是有效的,甚至高效的。为了达到理解文意、分析思路和探究主旨这三个教学目标,王老师在教《六国论》时主要采用了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法。
一、 通过诵读,学生积累了文言词语
王老师让学生齐读课文,在诵读中,学生掌握了许多关键的文言词语,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多音字,如“暴霜露”“暴秦”中的“暴”,又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中的“为”。在诵读中,学生掌握了一些古今异议词,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中的“其实”,又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中的“至于”。
二、 通过诵读,学生感知了文意、结构
王老师让学生再读课文,在诵读中,学生感知了文意。明白了《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知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该市强援,不能独完”。在诵读中,学生理解了各段的大意,懂得了作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采用了对比论证、事例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
三、 通过诵读,学生领悟了写作目的
生活在北宋时期的苏洵为什么要写《六国论》这篇文章呢?王老师又让学生去读课文,而且是让不同的学生有感情地读,读出自己的领悟。如读“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要求学生读出苏洵对赂秦的不满和对“赂秦”错误的有力否定。又如读“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要求学生读出惋惜之情。还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要求学生读出讽谏规劝之意。通过诵读,学生明确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借古讽今,即借六国赂秦之错误来讽谏北宋贿赂辽、西夏等的事实。
总之,王老师这节展示课是很成功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从中获益匪浅。当然,教无止境,王老师这节课也还能进一步地完善。笔者认为可以对文中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加以分类总结,文言实词有“与”(与嬴而不助五国)、“速”(始速祸焉);文言虚词有“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秦以攻取之外。③以有尺寸之地。④举以予人。⑤以地事秦。⑥至丹以荆卿为计。⑦以赂秦之地。⑧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⑨苟以天下之大。还有文言句式“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等也可以总结归纳。

I. 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教学一直沿用“解题——背景介绍——串讲翻译——字句深析——背诵记忆”的传统模式,高耗低效。那么,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姚姬传也说:“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生作外行也。”读的道理,就是通过诵读可以培养语感,熟悉词汇和句式,体会语言中的思想感情。进而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从纠正句读到有节奏,最后抑扬顿挫地表达感情,这不仅是积累语言的过程,也是一次审美过程。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或学生听多媒体朗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诵读,首先要“明读音”。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或学生听多媒体朗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桃花源记》的“便要还家”一句中的“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另外,还要“明句读”。中学文言文教材都已断句、标点,句子停顿易于掌握,难的在于一些复杂的句子内部的语法停顿问题。例如《论语》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古文中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可以”古义是:可以凭借,而“以为”中间省略了“之”。因此这句应读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而不可误读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通过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并体会语言中的思想感情。并且将朗读贯串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孤立地把它当作某一个教学环节。其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的确,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言文时应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时效性。除了上面的朗读方法外,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方面我还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1、适当的导入,创设情境,把学生领到文言文的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到走进去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先把电影《花木兰》里面的精彩片段播放给学生看,以此激发起他们学习此文的兴趣。

2、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精选或加播与课文或作者人物有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孙权劝学》时,就适当的讲几个与孙权,吕蒙有关的历史小故事。在学习《论语》时,就简要讲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使学生受到触动,活跃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课堂情景剧,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言文课文,可以让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自主编排情景剧,然后表演,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细柳营》这篇课文时,就尝试了一下,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并且运用适当的内心独白,略微夸张的表演将周亚夫将军的性格,表演得十分的到位,使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4、复习文言文可以搞知识竞赛形式。以“开心100”的形式举行知识竞赛。利用学生竞争的心理巩固知识点。

总之,在每节课的具体设计上,或者创设情境、引人入胜,或者设置悬念、促人探索,或者……,教师需要找到一定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古文教学的实效性。

三、改老师串讲为学生研讨

教学中要使学生有一种意识——主动学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主动去解决。
笔者认为,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作为突破口。“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因此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动起来,使其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显著手段。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牢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求理解,不让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叶圣陶先生也说:“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领会。老师就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二语,不要啰里啰嗦,能给他们开窍就行。老师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了。”这段话不仅适用于现代文教学,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指出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这一要求正好适合初中学生。因为他们有课文下的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帮助或课外参考书的帮助,可以粗略地读懂文言课文。

读前,教师先教给学生阅读、翻译、分析文言文的方法。例如,翻译时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信,就是要求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加意思;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等。学生掌握了方法后,每次在讲课前,都要书面翻译出所要学习的篇目或段落,先行理解。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分小组讨论,小组内存在的“疑难杂症”再上缴老师。讲授过程中,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中心发言人串讲课文(不准看任何资料),本组成员则边听边看参考资料,遇到中心发言人讲错的地方予以指正。有争议的地方共同研讨,疑难问题可当堂向教师询问。这种变教师讲为学生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尝到了参与教学的滋味,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意识,让其无形中养成钻研的习惯。

四、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桃花源记》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寻”字,即“寻向所志”、“寻病终”,这两个“寻”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寻找”的意思,后者是“不久”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乃”等字,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字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注意:初一时,不要讲太多。遇到一个讲一个,两个就归纳两个。初三时再总的归纳。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五、内外拓展,突破文本,确保有效性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内与课外拓展。王荣生教授对文本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他说:“教材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其中蕴含着杂质,因而,这块‘璞玉’需要教师精心雕琢。雕琢,即从教材中开发出适合自己以及学生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门学问。”文言文这种文学形式,是前人情感的抒发、智慧的结晶。所要传达的声音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命运遭际和灵魂世界,但这并不是说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毫无关系,否则我们不会通过文字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人身上透视出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刚强与孱弱,甚至看到整个民族的症结所在。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上,不能因为要满足考试等短期目标的需要,就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文言文语法和反复做题的层面上,而应把相当的精力放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探求每篇古文包含的深层意义上面。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情世故和思想感情。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古文学习不只是学会一些文言词语,而是要发现古人的生活情趣,与今人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在与古人进行思想交流的同时启迪他们的思维。教师应带领学生打开思路,向课内纵深拓展,向课外横向延伸,在广泛涉足前期积累的知识的同时,对文本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增添了课堂的厚实感。

总之,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效果。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取得可喜成绩。
---节选自网络!

阅读全文

与教学文言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