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孤独之旅优质课教案

孤独之旅优质课教案

发布时间:2020-12-25 17:08:31

『壹』 初中语文孤独之旅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是来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孤独之旅》。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作业设计、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 说教材
1、说课题
《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共四篇文章,主要写的是少年生活的小说。《孤独之旅》是一篇略读课文,我用一个课时来讲解。
2、说教材内容
《孤独之旅》选自曹文轩先生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杜小康的少年,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经过长时间艰苦的历练,最终成长为男子汉的故事。
这篇文章告诉学生,人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中锤炼,需要在孤寂中磨练 ,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3、说课标
课标要求七到九年级学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任务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说教学目标
据课标的要求和九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九年级的学生阅读文章,有了一定的逻辑能力,读一篇较长的小说应该明白文章讲的是什么,所以第一个目标是熟读课文,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大意,找出故事的发展线索,跟随杜小康一起感受“孤独之旅”;接着根据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维度,我设计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具体分析文章的语言文字,品读出色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征;最后,根据三个维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出发,我设计的第三个教学目标是体会作者的写作用意,梳理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历程,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体会其带给我们的精神价值,鼓励学生要有面对孤独、面对困难,敢于承担、努力奋斗的勇气!
5、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A说重点
根据本单元及本课的要求,我设定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体会在杜小康放鸭的过程中,从作者对杜小康所处的环境和语言中的变化中,衬托出的杜小康自身的变化。随着杜小康前进的步伐,让我们和他一起感受孤独,见证成长。
B说难点
全文文章较长,九年级学生的前后照应,对比学习的能力不强,所以教学的难点就在于,随着故事的发展,学生对杜小康感情变化的发现,从最初的害怕“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到最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让同学们体会出,人只有经历过磨难的洗礼,才会真正的长大。

二、 说教法、学法
1、 说教法
面对九年级的学生,他们都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在这里我主要运用以下四种教学方法。
A朗读法。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更能从句子中体会其所要表达的感情。例如:倒数第二自然段中,“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读的时候,应该读出杜小康经过漫长的磨练之后,看到第一颗鸭蛋时的兴奋、激动、惊喜、欣慰等感情。
B提问法。这是一篇较长的小说,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找出答案。这样比较有针对性,加深印象。假设的问题如“文章的第一段有什么用意,从中你读到了什么?”再例如“找出文中描写鸭子的部分,有什么变化;鸭子的变化与杜小康的变化有什么联系吗?”
C多媒体展示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一些芦荡的画面,让学生感受一下真实的景象。展示声音资源,听听别人的朗读。
D、自主探究法。让学生提出疑问,由同学思考、讨论,先由学生解答,再由老师总结。预设问题有:“文中有很多自然环境的描写,很精彩,可以说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问这些描写有什么用?”找3、4个学生回答,拟定老师的回答是,“文章中有很多地方描写到环境,不同地方的描写具有不一样的作用。比如说,在高潮部分描写的暴风雨的景色,是为了突出环境的恶劣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鸭子跑了,这才有以后故事的发生,也展现了杜小康勇敢承担责任,逐渐长大的一面。”等。
2、说学法
学生学习本单元时,要紧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只有一个课时的时间,所以需要学生提前预习。我提出来了两个要求:A利用工具书弄通不懂的生字词;B熟悉课文,会用二三百字复述。

三、 说教学过程
1、 导语
亲爱的同学们,喜欢旅行吗?和亲人、朋友一起出去旅行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可是你曾经一个人出去旅行过吗?没有家人、好友的陪伴,想想看,你会感到害怕、孤单吗?今天,然我们跟着一位少年,去感受一下他的“孤独之旅”。
2、课文分析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今天的讲课就按照这三个要素来整体感知。
第一步,我们先看人物。通过学生课前预习,不难发现,本课活灵活现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我们的小主人公杜小康,另一个是他的父亲杜雍和。
先分析杜小康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句子,例如“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麻油地。”为什么他不想了,现在他心中又在想什么呢?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征,讨论杜小康的想法在旅途开始之时与之后的,有没有差别?有什么样的差别。
找出文中描写父亲杜雍和心理的句子,例如,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为什么置之不理?分析他对小康的态度,前后有变化吗?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第二步,我们来看课文。根据时间的发展顺序,文章的情节自然而然的展开了。
(开始) 文章的第一段,讲的是旅途开始的原因。“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忽然一落千丈”,“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由此,杜小康的孤独之旅在这个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开始了。
(经过) 事情接着发生发展。在他的旅途中,首先就是不堪接受的孤独之苦。他面对的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恐惧和无助,“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时刻压迫着他幼小的心灵。到了真正的芦荡,“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只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杜小康不得不面对这份孤单,这份害怕,他选择了接受,而不是逃避。他承受了这份孤独的艰辛。第33段“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高潮)在芦荡的日子,并不是风平浪静的。会有暴风雨。他和父亲奋力追赶惊散的鸭群。当杜小康像大人一样地战胜了风暴,拢住走散的鸭群时,“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其实他的哭是一种宣泄,是战胜孤独之后,享受孤独带来的感动。完成了从小男孩到男子汉的蜕变。
(结束)当他惊喜地发现鸭蛋时,他激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发现“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自己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这是雨过天晴之后的喜悦,这是战胜孤独,战胜困难的收获。风雨之后,才能见彩虹啊!
第三步,我们讲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
A鸭群。文中有多处描写鸭群的句子。例如第4、10、15、50等自然段中有,让学生找出来。欣赏作者的描写,分析鸭群的变化。
B芦荡。第21自然段有详细描写。“这才是真正的芦苇荡。”给杜小康的感觉是“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到回来,当杜小康接受了这份孤独时,“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第33自然段)。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C风雨。文章的高潮是杜小康接受大自然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洗礼。第36自然段有关于暴风雨的描写。感受暴风雨的可怕。“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体味“歇斯底里”用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感情。暴风雨给了杜小康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经过暴风雨的一夜,杜小康长大了。
3、分析文中的语言
这篇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关于孤独的描写、环境的描写、暴风雨的描写,都描写的真真实实。
4、分析话语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变化
采用朗读教学法,读出文中杜小康说的话,一共有4句,分别在第二自然段“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第31自然段“我要回家”,第还是“分头去找吧。”第51段“蛋!爸!鸭蛋!鸭下蛋了!”我们可以想象,在芦荡的日子,杜小康还会有别的话,但我们联系上下文,从这四句中,能发现杜小康的心理变化,从不堪忍受孤独,接受孤独,享受孤独和雨过天晴之后的喜悦,展示着旅途中杜小康的成长变化。
5、总结全文,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它通过对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学而不得不跟父亲到野外放鸭经过的记叙,表现了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孤独之旅“中的“孤独”不仅仅指客观环境的一个人,也指心理的寂寞和孤单。这份孤独是少年成长的促成剂。
6、学习“杜小康”,塑造坚强自我
课文学完了,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只有接受了挑战,才能完成自己的成长!希望学生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以后自己再面对困难,能够选 择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突破自我。
四、作业设计
1、阅读长篇小说《草房子》,看看杜小康还经历了什么,他是怎么面对的,结局如何。这和他在芦荡的经历有什么联系?
2、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五、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孤独之旅
开始——————————————————前行
杜小康 害怕 接受 消解 承受 享受 收获

『贰』 求 初3上册 孤独之旅 赏析

题目概括了主人公放鸭生活的全过程,“孤独”渗透于人物放鸭期间的全部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对杜小康来说,“孤独”含义是:①、情感世界的孤独。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②、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③、对未来的恐惧。慢慢 这一切构成了人生的一段“孤独之旅”。
文章中用放鸭中 路何处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青森森一片,浩浩荡荡,空气中满是芦叶清香,掺杂一缕一缕香草香,芦叶边飞着无数萤火虫是尽头?用这样的广阔无边和宁静美好和暴风雨中 雷声如万辆战车滚动,歇斯底里 ,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撅断千万支芦苇,吹卷鸭栏、惊散鸭群的恶劣可怕来烘托、反衬来折射人物心理变化,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杜小康怀着被迫、寂寞、恐惧的心情开始了他的孤独之旅,最后终于明白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这样才会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恩,不知道这样的答案你还满意不?

『叁』 孤独之旅 这篇文章代表性景物描写 有哪些呀~! 急需 明天上公开课呀

1、、“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这是一个过渡段,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一个关键性,标志性的提示:杜家父子所处的环境已经空旷,预示着后面尚未知的一切事情都无可依靠,能靠的只有他们自己。 2、“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一片浮云”这是天空的寂寞,也是杜家父子心中的沉静。“浩浩荡荡”以大衬小,衬出杜家父子一天从早到晚都只能面对大海一样浩荡的芦苇,“一缕炊烟”描绘的是两人的简单得无法再简单的生活,单单只有一缕啊!这三样景色,就是一个大人,一个小孩长期以来的生存状态的表现。“不再忽然地”是两人在这样环境中的渐趋的习惯。孤独于他们而言,已经不再陌生了。 3、“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黑是一个形容词,在文学中用它来表现心情,显得直接,纯粹,当一个人觉得生活失去了光彩,那他的心情也可想而知。风是没有色彩的,可是因为杜小康的意识发生转变,他所见的一切也变了色了。当然,此处的黑是暗示着环境不同于寻常的阴沉,预示着在接下来的时候里将会有让人心急的事情发生。压抑的恐怖的“黑”是铺垫是渲染。这一笔与文章结尾部分一段景色描写相似。“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的明亮”,当杜小康承受了一场暴风雨的洗礼后,他感受到自己坚强了,这也如雨后的天晴,一切事物都从黑暗变为明亮,尽管现在才是真正的夜晚。这两句景色的呼应和对比为文章增加了不少联想空间。

『肆』 处3!人教版10课的孤独之旅!

在网上的课件里是这样描述的: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我找了一下,那篇课文的开头和原文是一样的,文章叫 孤独之旅 ,着重是在写 旅途 和孤独,所以没怎么介绍他辍学的原因,我认为多半也是经济原因,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出,他 父亲也是希望儿子能够读书的,而且 也不因为 父母感情方面的原因,所以我也认为是 经济困难,毕竟 这个原因是 现在孩子辍学的最主要原因! 孤独之旅 作者:曹文轩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一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了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无论是小扇面形水 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杜雍和现在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他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机会。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前行是纯粹的。 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终于已经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了。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 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它们开始觅食。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散。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因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月亮从河的东头升上空中时,杜雍和父子俩已经开始吃饭。 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插回翅膀里。 父子俩都不想很快地去睡觉。 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等杜小康终于有了倦意,躺到船舱里的席子上。 以后的几天,都是这一天的重复。 这一天,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他告诉杜小康,芦苇丛里有芦雁的窝,明天,可以去捡芦雁的蛋;有兔子,这里的兔子,毛色与芦苇相似,即使它就在你眼前蹲着,你也未必能一眼发现它…… 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静定下来。 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 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 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第二天,父子俩登上芦苇滩,找了一个合适的地方,用镰刀割倒一大片芦苇,然后将它们扎成把。忙了整整一天,给鸭们围了一个鸭栏,也为他们自己搭了一个小窝棚。从此,他们将以这里为家,在这一带芦荡放鸭,直到明年春天。 二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什么了。他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我要回家……” 杜雍和不再乱发脾气。他觉得自己将这么小小年纪的一个孩子,就拉进他这样一个计划里,未免有点残酷了。他觉得对不住儿子。但他现在除了用大手去抚慰儿子,也别无他法。他对杜小康说:“明年春天之前就回家,柳树还没有发芽时就回家……”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 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鸭子在这里长得飞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当它们全部浮在水面上时,居然已经是一大片了。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到暴风雨将歇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 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没有听到父亲的回应。 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阅读全文

与孤独之旅优质课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