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学习孙过庭《书谱》应注意哪些问题
关于孙过庭的《书谱上》呢,我临习,大概是很多年前的事了,说点儿个人感受。内
一是其中的部分理论是对容的,比如人笔俱老,道技双修(大概意思吧);有些也引发争议,比如对王羲之书论的质疑,到如今还在争论不休,有的观点吧我觉得不明其意甚至是存在明显的错误,比如专攻一体,与张旭教颜真卿的“书之曰能,且功真草”明显不同,也许是为自己只擅长草书找了个理由。所以吧,咱家武断一回,给书谱内容一个结论:对七成、疑两成、错了一成。(这已经很好了,有些都不及格)
临习书谱呢,笔法上大概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熟,书谱的熟练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所以呢,书写速度偏向于快,也就是有滑和健的感觉;二是藏锋技术,还是要好好看仔细想想的,不赘述。也正是因为如此,后人把书谱列入能品。当然上面还有逸品和神品,比很多书绅要强得多。
B. 谁的《书谱》讲解教程好
精讲精练那本书挺好的。网络视频中我看的就洪智老师讲得比较好。
C. 孙过庭书谱集字心经
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专也。群贤毕至,属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通“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324个字。
D. 孙过庭的书谱是草书吗
《书谱》,为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所著的书法理论著作。成书於武后垂拱三年(687年),他亲自以草书书写全书。《书谱》原书共分六章两卷,第二卷作者尚未完成,现仅存第一卷。宋明清各朝皆有刻本问世。民国初年,延光室首先应用摄影技术,以黑白照片的形式影印出版了《孙虔礼书谱序真迹》的墨迹,此後又应用珂罗版印刷出版发行。故宫博物院成立後,也有类似的影印本刊出。
《书谱》对中国书法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奠定了书法理论的基本框架。其中提到反对写字如同绘画「巧涉丹青功亏翰墨」,认为书法审美观念要「趋变适时」,所谓「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反对把书法当作秘诀,择人而授的保守态度。孙过庭认为习书法应要篆、隶、楷、草四书融合交滙,否则想谈书法,是不可能的。「草不兼真,殆於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自。若毫釐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
清代思想家、书法家包世臣评价读《书谱》的感想为「余今日不啻亲承狮子吼也」,认为如果不是《书谱》这样明白地把草书笔法流传下来,草书很可能失传。
E. 唐孙过庭书谱
孙过庭(?648-?703)字虔礼,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唐朝书法家,书学理论家。版官右卫胄参军,一说官率府录事权参军。工楷、行、草,师法二王。
孙过庭又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著有《书谱》,深得书法之旨趣。至今流传,成为学习草书的楷范。
F. 孙过庭书谱中“翻"字有几种写法
LZ举的例子写的数量还太少了,我写过八尺20个字以内的。写大了,至多会增强“猛版”这种势权,但不代表说不能写大呀~要是我的笔够大,丈二的纸写两个字我都想试试呢~~艺术这东西,自己试过才知道,书谱当然也是可以写大的。如果别人一说不能写大,然后你照着做,那么你就失去了一次宝贵的艺术体验的机会了。加油。
G. 孙过庭《书谱》是自己撰文并书写的吗
孙过庭《书谱》是自己撰文并书写的。
初唐书论,最重要的还是孙过庭的《书谱》。这篇三千七百字的煌煌大论,内容广博宏富,涉及中国书学各个重要方面,且见解精辟独到,揭示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及许多重要规律,从而成为我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述,标志着中国书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辉煌的阶段。孙氏主要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他在《书谱》中一以贯之,对中国书法的"表情"本质做了科学而鲜明的揭橥与反复而深入的论述。
首先,孙氏在阐明由掌握篆、隶、草、章各体书写不同特征,进而上升为书写艺术时说:"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就是说,在掌握了各体书写特征之后,还要以"凛"与"温"、"鼓"与"和"等各种艺术手段,使文字的书写具有"风神"与"妍润"、"枯劲"与"闲雅"等多种相反相成的阳刚与阴柔之美,才能升华到艺术的境界;只有进入了这种艺术的境界,才能实现书法"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最终追求,书法作品也才能具有"千古依然"、"百龄俄顷(书家一生中不同时期的情怀于书作中顷刻可见)"的长远审美效验。"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就是表达、体现作者的个性与情感,即表情达性。这里,孙氏一语道破了书法艺术的根本,这是有重大意义的。情感--这一中国书学的根本命题,在孙氏以前,除去东汉蔡邕《笔论》在阐述书法创作心态时提到"欲书先散怀抱",以及南齐王僧虔《笔意赞》在阐述如何体现"神采"时提到"心手达情"之外,向来无人论及,更没有人把它视为书法创作的根本追求,而孙氏竟破天荒地、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了书法这门表现心灵的艺术的真谛,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H. 怎样学好孙过庭的草书
《书谱》是孙过庭于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撰写的一篇书论著作。《书谱》作为书法论著和草书名帖,其精湛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书谱》的字结体空旷圆密而姿态横生,其章法参差错落而自然天成,深得二王的精髓。说到孙过庭的创造,清代刘熙载曾精彩地总结了孙过庭《书谱》的艺术特色:用笔破而圆,纷而寓治;飘逸而又沉着,婀娜寓刚健。
一、《书谱》的用笔特征
1、干净利落,寓点画于使转之中。行笔从不拖泥带水,笔画精简、劲健,不可矫揉造作。
2、提按有度,主带分明。《书谱》是今草的代表作,笔画和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变化非常丰富。主干笔画写得较重(如:孙过庭);笔画连带和字与字的连带写得较细较轻。把笔画按重后,应提得起,可断笔另起笔画,构成连与断的对比,轻重的变化(如:醉、复)。
3、中侧兼施。侧锋运用自如、爽利,与中锋结合默契,中侧构成对比和反差。侧锋取妍,妍美飘逸;中锋取质,厚实含蓄。侧锋写得较重,入笔侧尖,但不是主流,主流是中锋。(如:中锋:夫、有;侧锋:是、札、会、正。)常见撇画侧锋入笔,通过顿挫来完成侧峰转中锋。
4、方圆并施。方往往与侧锋用笔有关;圆往往与中锋用笔有关。如同一页中的“行、少”的对比写法。
5、连断有度。草书经常给人的印象是一贯连绵,但不是《书谱》的风格。不能一味的连,或一味的断开,这样连断对比就突出。(如:得重行末,闲)
6、略带章草的笔意,笔画末端带有波角,但不是《书谱》的主流风格。(1)走之底的包围式写法带有章草的特征;(2)部分短小的笔画也带有章草的特征,显得更加有灵动感。(如:回,人书惧老)另:走之底还有一种短小式写法是中锋用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