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浣溪沙苏轼教案
http://www.jxjyzy.com/ResourceHtml/657942.html在这里下载或版权http://www.sunwang.cn/Soft/yycz/banian/200812/Soft_20081201153656.html
❷ 中班古诗长干行教案
李白《长干行》
其一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其二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
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昨日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
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江。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作品简介】
《长干行》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通过一个女主人的口吻,写她对经商在外的丈夫的怀恋。全篇通过人物的独白,辅以景物相衬,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诗的情调爽朗明快,真挚动人,且还带点故事性。全诗形象完整明丽,活泼动人。感情细腻,缠绵婉转;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隽永,是诗歌艺术上品。“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已成描摹幼男幼女天真无邪情谊的佳语。
【注解】:
1.妾:古代妇女自称。初覆额,指头发尚短。
2.剧:游戏。
3.骑竹马:儿童游戏时以竹竿当马骑。
4.床:指的是井边的护栏,《静夜思》中的也是这个意思。弄:逗弄。
5.无嫌猜,指天真烂漫。
6.羞颜句:指结婚后,就一直含着羞意了。详见下面的低头两句。未尝:《全唐诗》校作“尚不”。
7.始展眉:意谓才懂得些人事,感情也在眉宇间显现出来。
8.愿同句:意谓愿意永远结合在一起。尘与灰,犹至死不渝,死了化作灰尘也要在一起。
9.抱柱信:相传古代有个叫尾生的人,与一女子约会于桥下,届时女子不来,潮水却至,尾生为表示自己的信实,结果抱着桥柱,被水淹死。事见《庄子·盗跖》。《战国策·燕策》也以此为信行的范例。
10.岂上句:因深信两人的情爱都是牢固的,所以自己决不会成为望夫台上的人物。望夫台,类似的望夫石、望夫山的传说有好几处。故事的大意是,丈夫久出不归,妻子便在台上眺望,日久变成一块石头。王琦注引苏辙《栾城集》,说是在忠州(今四川省忠县)南。
11.瞿塘:峡名,长江三峡之一,在重庆市奉节县东。滟滪堆:瞿塘峡口的一块大礁石。每年阴历五月,江水上涨,滟滪堆被水淹没,船只不易辨识,易触礁致祸,故下云不可触。古乐府也有“滟滪大如襆,瞿塘不可触”语。
12.猿声句:三峡多猿,啼声哀切。
13.门前句:意谓女主人常望着丈夫出门时的踪迹而等待着,只见踪迹上都已生出青苔了。迟(直zhí),等待,一作“旧”。
14.蝴蝶黄:明杨慎说是秋天时黄蝶最多,恐系附会之说。黄:《全唐诗》作“来”。
15.此:指蝴蝶双飞。
16.坐:因而。
17.早晚:何时。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都在今四川省东部。
18.不道远:不会嫌远。
19.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东的江边上。据陆游《入蜀记》说,自金陵(南京)至长风沙有七百里。地极湍险。
20.《长干行·其二》又作张潮诗,黄庭坚亦作李益诗。
【韵译】:
记得我刘海初盖前额的时候,常常折一枝花朵在门前嬉戏。
郎君总是跨着竹竿当马骑来,手持青梅绕着交椅争夺紧追。
长期来我俩一起住在长干里,咱俩天真无邪相互从不猜疑。
十四岁那年作了你结发妻子,成婚时羞得我不敢把脸抬起。
自己低头面向昏暗的墙角落,任你千呼万唤我也不把头回。
十五岁才高兴地笑开了双眉,誓与你白头偕老到化为尘灰。
你常存尾生抱柱般坚守信约,我就怎么也不会登上望夫台。
十六岁那年你离我出外远去,要经过瞿塘峡可怕的滟滪堆。
五月水涨滟滪难辨担心触礁,猿猴在两岸山头嘶鸣更悲凄。
门前那些你缓步离去的足印,日子久了一个个都长满青苔。
苔藓长得太厚怎么也扫不了,秋风早到落叶纷纷把它覆盖。
八月秋高粉黄蝴蝶多么轻狂,双双飞过西园在草丛中戏爱。
此情此景怎不叫我伤心痛绝,终日忧愁太甚红颜自然早衰。
迟早有一天你若离开了三巴,应该写封信报告我寄到家来。
为了迎接你我不说路途遥远,哪怕赶到长风沙要走七百里!
【评析】:
李白的这首《长干行》(其一)在艺术上是非常成功的。它对商妇的各个生活阶段,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侧面的描绘,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副副鲜明动在的画面。它的不少细节描写是很突出而富于艺术效果的。如“妾发初覆额”以下几句,写男女儿童天真无邪的游戏动作,活泼可爱。“青梅竹马”成为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又如“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写女子初结婚时的羞怯,非常细腻真切。诗人注意到表现女子不同阶段心理状态的变化,而没有作简单化的处理。再如“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思妇内心世界深邃的感情活动,深刻动人。这里不妨拿李白另一首也是写思妇之情的《江夏行》来作一比较。《江夏行》也是佳篇,但其中除了“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这样的句子写得较动人外,大多是直接的一般的感情抒发,缺乏鲜明的生活场景和生动的细节描绘。如“令人却愁苦”,“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独自多悲凄”,“对镜便垂泪,逢人只欲啼”等等,显得比较发露,给人的感觉比较率直平淡,感情的深度挖掘得不够,难以使人反复咀嚼体会。第三段“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如今正好同欢乐,君去容华谁得知?”也显得议论气息过重,比较概念化,不如,“八月胡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用比兴手法描写,显得含蓄而耐人寻味。而且那种“悔作商人妇”的情绪在唐诗中也显得一般,远不如《长干行》中那种炽热而专一的感情来得真切。
《长干行》的风格缠绵婉转,具有柔和深沉的美。商妇的爱情有热烈奔放的特点,同时又是那样地坚贞、持久、专一、深沉。她的丈夫是外出经商,并非奔赴疆场,吉凶难卜;因此,她虽也为丈夫的安危担心,但并不是摧塌心肺的悲恸。她的相思之情正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这些内在的因素,决定了作品风格的深沉柔婉。我们拿作者的《北风行》来比较一下就更清楚了。《北风行》具有急风暴雨般的格调,因为它表现的是幽州思妇悼念战死丈夫的极度的悲戚。《长干行》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却细致入微,语言含蓄精炼。“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胡蝶黄,双飞西园草。”这些诗句包孕着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又具有柔和流丽的音乐美。朗读时自然能感受到一种声情摇曳的艺术力量,体会到那种柔婉的艺术风格。
《长干行》还很好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比如写新婚的羞怯,便说“千唤不一回”;写爱情的坚贞,便说“愿同尘与灰”;写离别的长久,便说“苔深不能扫”;写盼望的殷切,便说“直至长风沙”。这些语句有力地表现了思妇热烈而深沉的感情,给人深刻的印象。全诗都用女子自述的口吻,这些夸张语句都符合她的感情和性格。例如“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既充分表现了思妇此时此刻的急切心情,也与她商人妇的身份相合;如果这话出于一个从来足不出户的妇女之口,就会显得不够真实了。
《长干行》在艺术上明显地受到古乐府诗歌的影响。前面按年龄序数写少妇的生活历程,使人想起《孔雀东南飞》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一段。但《孔雀东南飞》一句写一岁的事,只是作为全篇一个比较简略的引子;《长干行》却是有具体生活场景,有血有肉,构成了全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后面通过描写节序变换来刻划女子怀人的深长愁思,则是学习南朝乐府《西洲曲》。在风格的柔婉、音节的流美方面,《长干行》后半篇与《西洲曲》很相象。我们录《西洲曲》的一节于下,以资比较: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然而《长干行》并不是机械地模仿。它描绘的生活图景是崭新的;商妇的情感写得较为丰富而有变化,也不同于《西洲曲》的单纯。它们各擅胜场,都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艺术珍品。
我国古典诗歌,从《诗经》以来,一向有反映妇女生活的传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妇女们受着沉重的压迫。在爱情和婚姻方面,她们往往遭到被玩弄、被欺凌的痛苦。因此,她们特别,强烈地企求着纯真专一的爱。汉乐府古辞《白头吟》中“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感叹,《孔雀东南飞》和南朝乐府《华山畿》中青年男女在死后终于结合的浪漫主义描写,都体现了这种理想和追求。封建社会中男子常因服役、宦游、经商等缘故离乡背井,妻子只得独守空闺,受着离别之苦,这也是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因此在反映妇女生活的诗篇中,表现思妇之情的相当地多。封建社会的诗人们,若能在自己的作品中把深切的同情给予被欺凌、被卑视的妇女,反映她们的正当的善良的愿望,那就该得到应有的肯定。李白诗歌中有关妇女的篇什,大多数都表现了这种进步的倾向。《长干行》塑造了具有美好情操的青年妇女形象,体现了妇女们对于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渴望,艺术上又极完美,是比较突出的一篇,它无疑地也应该受到我们的珍视。
另外,因其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个别字句及至后世更是演化成民间常用的成语,如“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等,已成描摹年幼的男女间天真无邪情谊的代表词。
【讲解】
《长干行·其一》从女子的童年写起。“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古代小孩不束发,“妾发初覆额”表明年纪还很小。“剧”是玩耍的意思。这几句是说商妇和她的丈夫在童年时代就有着亲密无间的友谊。以下从“十四为君妇”到“十六君远行”,用年龄序数法写女子婚后的生活历程。“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虽然是竹马之交,但从一起游戏的伙伴而结为夫妻,新婚期内毕竟也还是使她羞答答地难以为情。诗人以真实而细腻的笔法,为我们描画出一个羞涩、天真的少妇形象。“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即使化为灰烬,也生生死死,永不离分!这里是化用《吴声歌曲·欢闻变歌》中“没命成灰土,终不罢相怜”的意思。我们仿佛听到了少男少女海誓山盟的赤诚心声。这位女子的热情、坚贞的性格,开始展现在我们眼前。 “抱柱信”“望夫台”二都是古代的传说。“抱柱”是说一位名叫尾生的男子,与他的爱人约定在桥下见面;尾生先到,忽然河水暴涨,他不肯失信,便紧抱桥柱,结果淹死。关于望夫台、望夫山、望夫石的传说很多,都是说妻子如何望眼欲穿地盼着丈夫的归来。两句意思说:丈夫象尾生那样忠诚地爱着她,而她又哪里会登上望夫台,去尝受离别的痛苦呢?这四句诗让我们体会到一对少年夫妇沉浸在热烈、坚贞、专一的爱伍中的幸福。然而好景不常,他们不久就尝到了离别的痛苦。而诗情也就在这里顿起波澜,产生了明显的转折。“十六君远行,瞿唐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瞿唐峡是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峡口有巨大的礁石,名滟滪堆。农历五月夏水涨时,滟滪堆淹没水中,仅露出顶部一小块,舟船来往,极易触礁遇祸。所以舟人谚曰:“滟滪大如襥,瞿唐不可触。”古代三峡山上多猿,它们的叫声凄厉,常常牵动旅人的乡愁。歌谣唱道:“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诗人巧妙地把这两首谣谚熔铸为精炼的诗句。我们读到这里,好像听到了咆哮的江声和哀切的猿鸣,也感受到了商妇对丈夫安危的深切关怀。
从“五月不可触”到“八月蝴蝶黄”一段,描写节序变换,烘托出女子对丈夫深长的思念。“门前迟行迹,—一生绿苔。”“迟”字一作“旧”,有的本子又作 “送”。“迟”是等待之意。这两句大约是说,在门前等待(或送别)行人所留下的足迹,也已都生长了青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夏天过去了,初秋来临了,她还在默默地盼望、等待。“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已经到了仲秋时节,她依然在不断地盼望、等待。看着双飞双舞的胡蝶,心中翻动着孤栖的苦味;想到时光在不停地流驶,又悄悄地为青春逝去而忧伤。我们不难想象她是如何地在相思中忍受着煎熬。“早晚”是“何时”之意。“三巴”即巴郡、巴东、巴西,都在今四川东部。长风沙在今安徽安庆市东长江边上,离开今天的南京已经有数百里之遥。商妇实际上不可能真到那么远去迎接丈夫,但这样的夸张对于表现她此时此刻的心情是十分有力的。诗人写出了女子对于会面的渴望,对于丈夫热烈的爱,写出了蕴蓄在她心底的奔放的热情。全诗到这儿结束了,而这位满怀热烈而深沉的爱情的妇女形象,却久久地留在我们心上。
这首《长干行·其二》恰似上首《长干行·其一》中的少妇风尘仆仆地划着小船来到长风沙的江边沙头上等候久别的丈夫。该诗在描述女子情感脉络上非常细密柔婉,像是山林中的清泉涓涓流畅而又还回曲折,给读者留下数不清的情韵,把少妇的闺怨描写得淋漓酣畅。在这阙诗中,诗人用“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两句便将女主人公的身世交代得清清楚楚。“五月南风兴”以下四句交代了诗中丈夫的行踪。“昨日狂风度,吹折江头树”则表现了她对夫婿安危的深切关怀,
最后,“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江。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以少妇感怀身世的方式将满腔离愁别恨渲染得恰到好处。这首诗将南方女子温柔细腻的感情刻画得十分到位。全诗感情细腻,缠绵婉转,步步深入,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隽永,也属诗歌艺术的上品。
但是,与《长干行·其一》相比起来《长干行·其二》显得要稍逊一筹。《长干行·其二》与其他描写闺怨题材的诗一样,是从少妇时期入手, 而《长干行·其一》却别出心裁,偏偏从童年时期的两小无猜写起,无疑,李白在此诗中打破了陈规,自出机杼。 它通过描绘出的一副副生活场景 ,精心渲染环境气氛,使得人物性格更加生鲜自然,显示出完整性和独创性。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几乎显示了女主人公的一部性格发展史。这些是《长干行·其二》所没有达到的艺术高度。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透过《长干行·其一》典型化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典型的商人小妇形象。这就是典型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赞美这首诗是最贴切不过了,相形之下,《长干行·其二》略显平庸,一则在于它的遣词用句没有前者的创新性,二者它的叙述方式没有摆脱掉其他相同题材诗歌的影子。它更加注重愁怨的描写,而第一首的最后两句“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则带有一丝脱离封建礼教的解放色彩。因此,《长干行·其一》塑造的人物更加鲜明饱满,更令读者喜爱。
后人评价
《唐宋诗醇》云:“儿女子情事,直从胸臆间流出,萦迂回折,一往情深。尝爰司空图所云‘道不自器,与之圆方’,为深得委曲之妙,此篇庶几近之。‘”
纪昀亦曾云:“兴象之妙不可言传,此太白独有千古处。”
【点评】
这是一首写商妇的爱情和离别的诗。诗以商妇的自白,用缠绵婉转的笔调,抒写了她对远出经商丈夫的真挚的爱和深深的思念。
诗的开头六句是回忆与丈夫孩提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景,为读者塑了一对少年儿童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形象。“十四为君妇”四句,是细腻地刻划初婚的羞涩,重现了新婚的甜蜜醉人。“十五始展眉”四句,写婚后的热恋和恩爱,山盟海誓,如胶似漆。“十六君远行”四句,写遥思丈夫远行经商,并为之担心受怕,缠绵悱恻,深沉无限。“门前迟行迹”八句,写触景生情,忧思不断,颜容憔悴。最后四句,写寄语亲人,望其早归。把思念之情更推进一步。
全诗形象完整明丽,活泼动人。感情细腻,缠绵婉转;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隽永,是诗歌艺术上品。“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已成描摹幼男幼女天真无邪情谊的佳语。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lǐ bái),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历代文人对李白的诗歌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李白生前就有诗名。贺知章一见就称他“谪仙人”。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赞其“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到元白时期,开始扬杜抑李。白居易说:"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杜甫曾对李白有过这样的评价“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英汉对照】
The River-merchant's wife:A Letter
Ezra Pound 转自古诗词殿堂::http://www.diantang.cn/艾兹拉·庞德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While my hair was still cut straight across my forehead
I played about the front gate, pulling flowers.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You came by on bamboo stilts, playing horse,
You walked about my seat, playing with blue plums.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And we went on living in the village of Chokan:
Two small people, without dislike or suspicion.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At fourteen I married My Lord you.
I never laughed, being bashful.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Lowering my head, I looked at the wall.
Called to, a thousand times, I never looked back.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At fifteen I stopped scowling,
I desired my st to be mingled with yours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Forever and forever and forever.
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out?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At sixteen you departed,
You went into far Ku-to-en, by the river swirling eddies,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And you have been gone five months.
The monkeys make sorrowful noise overhead.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You dragged your feet when you went out.
By the gate now, the moss is grown, the different mosses,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Too deep to clear them away!
The leaves fall early this autumn, in wind.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The paired butterflies are already yellow with August
Over the grass in the West garden—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They hurt me. I grow older.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If you are coming down through the narrows of the river Kiang,
Please let me know beforehand,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And I will come out to meet you
As far as Cho-fu-Sa.
❸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教案
选自《小畜集》。王禹(954—1001),字元之,北宋巨野(现在山东巨野)人,诗人、散文家。做过右拾遗、翰林学士等官,敢于直谏。黄州,州名,治所在黄冈(现在湖北黄冈)。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椽(chuán)〕房椽。
〔刳(kū)〕剖,削。
〔陶瓦〕用泥土烧成的瓦。
〔比屋〕等于说“挨屋”,意即家家户户。比,连、并。
〔子城〕大城所附属的小城,也称“月城”或“瓮城”,附筑于内城门外,方形或半月形,用来加强城防。
〔圮(pǐ)毁〕坍塌。
〔榛(zhēn)莽荒秽〕榛莽,丛生的草木。荒秽,荒芜污秽。
〔月波楼〕黄州的西北角城楼。
〔平挹(yì)江濑〕挹,汲取。濑,流经沙石上的急水。江濑,指江波。
〔幽阒(qù)〕幽静。阒,静无人声。
〔具状〕一一描述出来。具,完全地。状,描述。
〔诗韵清绝〕韵,韵味。绝,极。
〔丁丁(zhēngzhēng)〕拟声词。
〔投壶〕古人的一种游戏,在宴会间举行,宾主向一个像瓶样的壶中投矢(箭),投中的为胜。
〔公退〕公事完毕回来。
〔鹤氅(chǎng)〕用鸟羽编织的外套。氅,外套。
〔华阳巾〕曹魏时,韦节隐居华山,自称华阳子,他所制的头巾样式,称为华阳巾。
〔消遣世虑〕排除世俗的思虑。
〔第〕但,只。
〔茶烟〕指烹茶炉火的烟气。
〔胜概〕美景。概,景象。
〔齐云、落星〕都是楼名。齐云楼,在吴县治子城上,唐曹恭王所建。落星楼,在建邺(现在江苏南京)东北,吴嘉禾(孙权年号)元年(232)建。
〔井干(hán)、丽谯(qiáo)〕都是楼名。井干楼,在长安,汉武帝时所建。丽谯,出自《庄子·徐无鬼》:“君亦必无盛鹤列于丽谯之间。”郭象注:“丽谯,高楼也。”魏武帝曾筑一楼,名叫“丽谯”。
〔骚人〕即诗人。
〔稔(rěn)〕谷子一熟叫做一稔,引申指一年。
〔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至道乙未,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出,这里是贬谪的意思。滁,即滁州(现在安徽滁州)。至道元年,王禹被召入翰林为学士,诏令有不便者,多所论奏。这一年孝章皇后卒,丧礼不够隆重,为议论此事,王禹被贬滁州。
〔丙申,移广陵〕丙申,至道二年(996)。广陵,现在江苏扬州。王禹出知滁州,闽人郑褒徒步来谒,王禹爱其儒雅,为郑褒买一马,有人说他买马亏价,皇帝没有听信,但改派他知扬州。
〔丁酉,又入西掖〕丁酉,至道三年(997)。西掖,指中书省,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这一年宋太宗死,真宗(赵恒)即位,因作者上疏言事,恢复知制诰之职。
〔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戊戌,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岁除日,农历腊月最后一天。齐安,即黄州。作者因参加编写《太祖实录》,直书赵匡胤篡夺的事,被贬知黄州。
〔己亥〕咸平二年(999)。
〔嗣而葺(qì)之〕继续修建它。葺,修建。
宋初文风浮靡,王禹偁却提倡作诗要学杜甫、白居易,作文要学韩愈、柳宗元。他的作品具有平易朴素的风格,是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的先声。
本文是作者被贬为黄州刺史时写的。文中极力渲染豁达自适的谪居之乐,把廉价省工的竹楼写得情趣盎然,却隐含了作者宦途失意的情怀
文章从黄冈用竹瓦建屋说起,写登楼远眺,写楼中六宜,写谪居情怀,着墨不浓,情韵淡远,朴实感人。阅读时要细细吟诵,体会文章的情味。
❹ 苏轼 水龙吟 教案
苏轼 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1. 这首词大约是宋神宗元佑四年(公元1081年)春,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章质夫:名楶,浦城(今福建蒲城县)人。当时正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经常和苏轼诗词酬唱。他的《水龙吟·咏杨花》原文如下:“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2. 从教:任凭。
3.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4.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5. 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6. “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7. 落红:落花。缀:连结。
8. 萍碎:相传杨花入水化为浮萍。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杨花著水万浮萍”。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译文]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无人怜惜任凭它衰零坠地,它抛离家乡倚路旁,细思量仿佛无情,却是含有深情。受伤的柔肠婉曲,困倦的娇眼昏迷,欲开又闭。梦魂随风飘万里,追对情郎去自动了又被黄莺儿叫起。不恨此花飘飞落尽,却恨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旧枝重缀。清晨淋过陈雨,何处有落花遗踪?它飘入池中,化成一池细碎浮萍。三分春色姿容,二分化作尘土,一分坠入流水无踪影。旨看来,那不是杨花呵,点点飘絮是离人泪盈盈!
赏析一:
这首咏物词,以物拟人,写得缠绵悱恻,构思精妙,笔力卓绝。这是苏词婉约风格的代表作。词中细腻地描绘了杨花飘落的情状,也借杨花自花自落的寂寞传递出感时伤春的幽怨之情。
赏析二:
苏轼之词以豪放为风格,然而苏词也有不少细腻婉约之作,本词便是一篇极为情致细腻的惜花词章。本篇构思巧妙,刻画细致,咏物与拟人浑成一体。上片惜杨花之飘坠,下片抒发哀悼杨花委尘之悲恨,表现了思妇极其缠绵悱恻的情思,达到物与神的境界,词中自出新意,风神绵邈,情韵俱佳,为咏物妙作。全词用拟人化手法,亦物亦人,通过杨花随风飘转的情景,刻画出一位梦绕魂牵、幽怨绵绵的思妇形象。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起笔便不同凡响,用语精妙。“‘似花还似非花’两句,咏杨花确切,不得咏他花”。“抛家傍路”三句转入拟人手法:“无情有思”引出下面几句的内容。“萦损柔肠”三句写“思”的状态,描写杨花轻盈臃仲似美人之眼欲睁又闭,想象奇妙无比,神采飞动。“梦随风万里”三句写“思”的内容,是万里寻夫。刚停而又被莺呼起。写尽杨花轻盈飘动而无定所的神韵。下片则愈出愈奇。先以落红隐衬杨花,说“不恨”只是由笔传情,实则“有恨”。“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所看到的是“一池萍碎”。词人认为这碎萍便是杨花化成,悖理而有情,更能显出对杨花的一往情深。接下去再深描一笔,点出杨花的归宿。那些漫天飞舞的杨花都在哪里去了呢?这就是有二成变成了尘土,一成变成绿萍。杨花已尽,春色已尽。煞拍再画龙点睛,“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以情收束全词,干净利落而余味无穷。此词遗 取神,空灵婉转、精妙绝伦,压倒古今,为咏物词的极品。
赏析三:
这首词,一般以为作于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其时,作者与章质夫同仕汴京。
题为“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次韵是要受到很多限制的,不但要用原作的韵,而且次序也不能变。这就比和韵更难。弄得不好,往往以辞害意。所以许多大诗人、大词人都不多作。东坡这一次韵之作,一般以为比原作更好。这就不能不说与作者的才学有关了。
词一起,便把描写对象放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非常高明的。“似花还似非花”,可说是形象地概括了这类咏物词的艺术规律。似花在形,似非花在神。很好地处理形与神的关系,这就是咏物词在艺术上的要求。正因其似而不似,所以一般人就不知道珍惜而任其飘坠了。“抛家”句,承“坠”字而来。一抛,似无情;一傍,却有思。“无情”而“有思”,也就是“似花还是非花”。杜甫《白丝行》句:“落絮游丝亦有情”;韩愈《晚春》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较之章作全袭韩意自为高妙。“萦损”三句,以拟人语组合成句,状其温婉娇美,“无情有思”而又有情思,是由神似而至人化的过渡。“梦随”三句,取意于唐人金昌绪诗《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里实际是暗写一位女子的无限幽怨。寓伤感于飘逸,已不是“无情有思”而是“有情有思”了。
换头而下,则从这个女子眼中写来。从“不恨”与“恨”之间见其深情远思。“此花飞尽”,一花之事也;“落红难缀”,一春之事也。杜甫《曲江》句:“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整个春天即将过去,而所思之人尚未归来。其思念之切可想而知。“晓来”三句,进一层写落红不但“难缀”,且遗迹也将为朝雨洗净,只剩下一池破碎的浮萍。“春色”三句,紧承“晓来”三句而来,三分春色,全部付之尘土与流水。“且看欲尽”,“莫厌伤多”(杜甫《曲江》),真不禁心灰意冷了。歇拍用唐人诗:“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曾季 《艇斋诗话》以为“夺胎换骨”。词人之笔绕回到杨花身上,但它在离人眼中一点点都成了血泪。前面所谓“无人惜”者,似为花,实为人。而现在,则惜此花者,惟此离人;惜此离人者,亦惟此花,泪眼相看,情何能已!思何能已!故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以为歇拍“画龙点睛”,可谓别具兴眼。
综观全词,沈谦《填词杂说》谓为“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这是就其艺术效果说词已不止于赋物,而充分表达了作者欲言之情。我们不能理解为艺术上可以把言情与赋物分离开来乃至对立起来。问题在于如何处理物之形与神的关系,又如何处理之神与人之情的关系。刘熙载《艺概》以为起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于“不离不即”中求之,斯为探真之道。唐圭璋先生以为此词“咏杨花,遗貌取神,压倒古今”(见《唐宋词简释》),则明确主张从貌与神的关系的处理中求之,较之刘氏之说更进了一步。当然,“遗貌取神”必先由貌 入神,也不能把貌与神分离乃至对立起来。唐先生又谓“全篇皆一惜字生发”,也极精当。由“无人惜”而至有人惜,乃是贯串全篇的基本脉络。
赏析四
咏物词的创作素以为难。张炎《词源》云:“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清代沈祥龙《论词随笔》亦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张、沈二人对咏物词所持观点是有相当的代表性的。而如果咏物兼有和韵,则难度就更大了。而苏轼这首《水龙吟》,不仅在咏物方面“压倒今古”(张炎《词源》),而且“和韵而似元唱”(王国维《人间词话》),其词心词境不惟迥出时人,直使后人难能为继,因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此词作年一般认为是元佑二年(1087)。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和朱祖谋《强村丛书》编年本《东坡乐府》均系于此年,此后基本为论家所采纳。因为此年苏轼与章质夫同官京城,且曾共在章府听弹琵琶;苏并有《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一词以纪其事,而此《水龙吟》词遂一并附录于此年。此说看似有理,实则不耐推敲。何则?盖苏轼此词乃和韵寄赠之作,若作于同官京师之时,则“寄”之一字便无从诠释了。苏轼在给章质夫的信中说:“……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故元佑二年之说颇存疑问。信中提到的章质夫“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则与元丰四年(1081)四月章质夫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的经历及季节特征相合。故定为元丰四年,或许更为合适。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水龙吟》词中的伤春身世之感,也可以与苏轼的这一段被贬谪的经历更容易挂起钩来。
❺ 朱自清散文绿教案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
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
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
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
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
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
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
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
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
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
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
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
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❻ 桃花源记 教案
桃花源记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 舍弃 便舍船 寻: 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1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2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3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理想社会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___, 加点的“间”读作___。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意思的词,它是___.
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个___短语。
5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
❼ 幼儿园中班古诗无题教案
不建议给中班小朋友讲无题,可以初步学习古诗,但是具体还是最好小学以上再学习,凌附教案如下:
一、教学目标
1. 欣赏体会本诗的朦胧美。
2. 了解无题诗的基本特征。
3. 了解李商隐的生平遭际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4. 思考文学的多义性问题。
二、教学要点
1. 含蓄朦胧的诗歌题旨和寄情深婉的艺术风格
2. 无题诗体制的基本特点
3. 诗中的名句
三、文本详析
这首《无题》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唐武宗会昌末年,李商隐居母丧期满,重任秘书省正字时。李商隐的无题诗是他别具一格的独创。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所以标以“无题”。另有些诗取首句头两字为题,题目和内容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也属无题诗。这类诗内容较为复杂。他的无题诗寄托深而措辞婉,辞藻清丽,声调和美,令人读之,荡气回肠,不能自已。
这首无题诗写的是痛苦与欢乐交织的爱情。诗的前四句是在分离时对震撼心灵的爱情的执著回忆。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第一句中的“昨夜”,是指往昔的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这个夜晚,星光灿烂,清风宜人,在画楼之西,桂堂之东,诗人与所爱之人度过了一个令人销魂的夜晚。然而这个温馨旖旎之夜,有如昨夜之星辰,昨夜之清风,一去难以再返,留下的除了记忆中的幸福与欢乐外,只有今时的孤寂与伤痛。这句诗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把往昔与今日,爱情的温馨与别离的伤痛调和成一杯令人心醉又令人心碎的醇酒。
第二联写诗人在他离开时品味这爱情之酒的感受。人为的间阻使诗人与所爱之人不得不分离,往日的爱情的温馨成为昨夜星辰。诗人多么渴望与所爱之人团聚,然而“身无彩凤双飞翼”,不能高飞,去冲破人为间阻,飞到所爱的人的身边。“身无彩凤双飞翼”,写出诗人对与所爱之人团聚的渴望和团聚无因相见无期的痛苦。但一想到昔日的爱情时,又因他与所爱之人心灵契合,情意相通,又使他在分离时感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幸福与欢乐。心灵的契合,情意的相通又战胜了彼此形体的分离,爱情之酒就是这样有苦有甜,苦的回味是甜。这一联将对爱情的复杂感受物化为两个美丽而贴切的比喻。使诗句的内涵复杂而深厚,表现得意深而情远,情致缠绵。故而这两句成为历代传诵的描绘受压抑的爱情的名句。
诗的最后四句,由回忆而转入现实。
“隔座送钩”两句,写在一次宴席上,诗人与所爱之人在分离后意外相见了。这两句用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气势流畅:诗人在与所爱之人和朋友们在一起,于春酒送暖,烛光摇红的酒筵上,时而隔着座位做猜钩之戏,时而分组为射覆之戏。这两句诗中,诗人用绘画的手法,画出有诗人和所爱之人参加的酒宴的欢乐场面。由于前面四句诗对“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爱情的描绘,读者不难在这热闹的酒宴场面中看到诗人与所爱之人含情脉脉的目光,捕捉到灵犀相通的深情交流。这两句诗形象鲜明而生动。诗意却朦胧,因而取得象外有象,言外有言的艺术效果。
“隔座”一联极力于虚处写诗人与所爱之人意外重聚的欢乐,还有一个目的是加重后面两句的反跌。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人不得不在鼓声的催促下,骑马去秘书省应卯上班。此时身不由己地和所爱之人再次分离,有如随风飘转的蓬草,使今日的重逢,又如昨夜星辰一去不可再返。这里诗人以明确的笔墨写出了这分离之苦是自己的宦身所造成的。在这里诗人把爱情与社会联系起来,写出他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他的爱情不幸是功名利禄造成的。这里有诗人对自己的谴责,也有对功名利禄的诅咒。这杯本应是甜蜜的爱情之酒,由于自己的错误追求才注进了苦涩,所以他才刻骨铭心地难以忘怀了。
这首诗善于把心灵的波动熔铸于诗的形象之中,构成深邃的意境,极其婉曲含蓄地传达出细腻的感情。这是诗人寄情深婉的艺术风格的体现。
四、思考题思路提示
1. 你认为诗中的男主人公是否是诗人自己?
供学生独立思考
2. 与《长恨歌》那种内容十分明确的爱情诗相比,这种含混朦胧的作品的长处与短处各有哪些?
本诗具体内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的空间,更能引发不同读者多方面的感受。缺点是不太适合痛快淋漓地表达情感以及叙述事件。
3. 能否再举出几首具有朦胧美的诗作?
如阮籍《咏怀》、白居易《花非花》、李商隐《锦瑟》、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纱”等。
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父亲李嗣做过县令。
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隐年十七,受到曾在宪宗朝做过宰相的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让李在门下,与他儿子令狐绹一起学习。令狐楚长于章奏,李商隐经他亲自指点,遂以四六章奏驰名。李商隐也自认为是令狐楚的传衣弟子。后被署为节度府巡官,专掌章奏。
从大和六年(832)以后,两次参加进士考试失败。文宗开成二年(837),令狐楚已死,令狐绹任左补阙。这年“高锴知贡举,令狐绹雅善锴,奖誉甚力,故擢进士第”(《新唐书·李商隐传》)。
开成三年,李商隐赴泾原节度使(治所在今甘肃省泾川县之北)王茂元幕,王茂元爱其才,以女妻之。令狐绹父子,属于“牛党”,王茂元属于“李党”。因此令狐绹认为李商隐娶王茂元之女为妻,是“背恩”,而“牛、李党人蚩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笮(音窄,压也)之”(《新唐书·李商隐传》)。这年应博学鸿词科,落选。
开成四年应书判拔萃科,及格。授秘书省校书郎,但不久调补宏农(今河南灵宝市)尉。他在开成三年曾有诗:“沈约怜何逊,延年(颜延之)毁谢庄”(《漫成三首》)。说明有爱惜他的人,也有毁损他的人。他由校书郎调任职位低下的县尉,可能也与牛李党争有关。开成五年(840),李商隐辞去县尉职。
武宗会昌元年(841),李德裕入相,“李党”得势。王茂元调任忠武军节度使(管辖今河南省许昌一带)。会昌二年,李商隐又以书判拔萃,再任秘书省正字。宣宗继位后起用“牛党”,大中元年(847)李德裕贬潮州(今广东潮州)司马,李党给事中郑亚出为桂州刺史。李商隐应郑亚聘为掌书记。大中四年卢弘正出镇徐州,奏李商隐为判官。这年,王氏夫人死。大中六年,卢弘正死,李商隐自徐州返京。求令狐绹,补太学博士。这时的“牛李”党争虽以李德裕的贬死而告结束,但令狐绹始终不能谅解李商隐的所谓“背恩”而在政治上予以援手。不久,柳仲郢为东川节度使,以商隐为节度书记检校工部郎中。大中十年(856)柳仲郢调回长安,商隐亦返京。十一年在柳仲郢手下任盐铁推官,不久还郑州。大中十二年卒,年四十六。
李商隐的一生就在牛、李党的磨擦中讨生活。虽然他不是自觉的“牛党”或“李党”,但“牛、李党人视他为“背恩”、“无行”,事实上已把他当作曾是“牛党”和后又属“李党”看待而卷入了党争漩涡。使他不得不在“牛、李党”的官僚手下讨生活,还不得不向庸俗的官僚如令狐绹辈再三陈情,请求谅解。不但青年时期欲回天地的凌云壮志尽成虚幻,而且屡遭排斥,过了一辈子寄人篱下的幕僚生活。这种创伤,使得他带有浓厚的感伤抑郁情调,从而影响了他的诗篇的风格。就他现存的近六百首诗来看,内容还是较广泛的。如《有感》,《重有感》的反对宦官专权;《韩碑》、《寿安公主出降》、《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的反对藩镇割据,《城上》、《漫成五章》(之五)的反对少数民族奴隶主的侵扰;《可叹》、《碧城》的讽刺统治集团的荒淫无耻;《瑶池》、《华岳下题西王母庙》的讽刺统治者服药求仙的愚昧:《咏史》、《览古》诸篇的对统治者游乐荒怠的警戒;《行次西郊一百韵》对社会动乱与人民苦难的反映。当时社会上的重要方面几乎都涉及了。至于抒发个人遭遇的坎坷、受压抑的悲愤心情的作品那就更多了。
这些作品,说明了李商隐的诗篇的现实意义。而且“又闻理与乱,系人不系天”、“几时拓土成王道?从古穷兵是祸胎”、“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等诗句也反映了他具有忧世忧国的思想。当然,他究竟是个封建士大夫,他的集子中还有些如《效徐陵体赠更衣》、《又效江南曲》等轻艳怀想的作品。
李商隐的古体诗,也有写得很成功的作品,但尤长于七言律、绝。他的律诗语言精练,对偶工巧。形成深情绵邈,绮丽清新的独特风格。他的七绝善于造意,精于遣辞,含蕴深厚,形象优美。王安石称赞他的诗,“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每诵其‘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与‘池光不受月,暮气欲沉山';‘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战场'之类,谓虽老杜亡以过也”(见《蔡宽夫诗话》)。但忧时伤乱的篇章之多,关怀生民苦难的情感之深,与乎气魄的宏伟深健,李商隐是无法与杜甫相比的。至于格律的整严,词语的秾丽流美,以及抒情的细腻深致,那确实不亚于老杜,甚至还有比老杜更动人的句子。他的七绝也不同于李白、王昌龄,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有李、王的情韵,而不及李、王的嘹亮高朗。
李商隐的诗给人突出的感觉,是语言精美,尤其善于用典。有时他糅和几个典故而又贴切地表达他的思想感情。但也有些篇章过于追求语言的华美,堆砌僻典,不免有晦涩之感。甚至有时故意隐曲深藏,使人不得其解。所以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讥诮他:“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尤其北宋“西昆体”的作家,专门学他词句华丽的一面,形式主义倾向更为严重。其实这只是李商隐的部分缺陷,他的诗并不都是晦涩难解的,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天涯》)。不都是明白如话而又情韵深远吗?
问题倒在他大多数诗篇的感伤情调。诗人都是具有丰富的感情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深于情,而且也都是愤郁中积发而为诗的。但李、杜、白的多数篇章的情感,都高昂愤激雄健深厚。而李商隐的多数篇章却陷于纤巧幽深、哀郁伤感。这与他个人遭遇有关,与晚唐衰颓的时代精神也有关。
有《玉溪生诗集》传世。以冯浩的《玉溪生诗笺注》、朱鹤龄的《李义山诗注》较好。
❽ 初中音乐课本目录
歌唱祖国教案
音乐教案: 歌唱祖国教案 课题: [初中音乐教案 更新:2009-9-21] 2、《海》教学设计
一、备课 (一)教学目标 充分利用农远资源,通过律动、音乐欣赏、动作创编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 [初中音乐教案 更新:2009-9-21] 3、戏曲撷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欣赏部分戏曲片段,了解传统的艺术,能对戏曲音乐产生兴趣。 2、学会演唱《 [初中音乐教案 更新:2009-9-21] 4、大海啊故乡教学设计
一 课题研究:“感受歌曲情感,培养创新能力” 二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音版〉16册三 [初中音乐教案 更新:2009-9-21] 5、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 1、让同学们在各种爱心故事、演唱、表演等活动中体验、感受:爱------人 [初中音乐教案 更新:2009-9-21] 6、西南情韵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民音乐出版社16册第2单元《西南情韵》 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综合课 [初中音乐教案 更新:2009-9-21] 7、《蓝色的多瑙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体会音乐表现要素在塑造音乐形象、表现音乐情绪中的作用。 2 [初中音乐教案 更新:2009-9-21] 8、白杨和小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1、白杨和小河的合唱教学 2、和声的基本练习 3、欣赏保卫黄河 &nbs [初中音乐教案 更新:2009-9-21] 9、《银屏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送别》。 2.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着之一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 [初中音乐教案 更新:2009-9-21] 10、青春舞曲说课稿
第一课时 教学课题:《青春舞曲》 课时:第一课时 教具 [初中音乐教案 更新:2009-9-21] 11、《茉莉芬芳》教学设计
教 材:人音版 14册 第三单元 器乐(直笛)合奏《茉莉花》 课 型:器乐(合奏)综合教学课 &nb [初中音乐教案 更新:2009-9-21] 12、《春节序曲》教学设计
节日欢歌——音乐欣赏《春节序曲》教学设计 执教:上海浦东新区进才中学北校 龚裕玲 班级 [初中音乐教案 更新:2009-9-21] 13、《八音和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民族器乐曲的欣赏和了解,让学生能够真正喜欢中国民 [初中音乐教案 更新:2009-9-21] 14、《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教学理念】 一提到外国音乐家,我们就会想到贝多芬,因为贝多芬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作家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一 [初中音乐教案 更新:2009-9-21] 15、《青春舞曲》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桂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10页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指示精神,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 [初中音乐教案 更新:2009-4-19] 16、《红旗颂》音乐欣赏课教案
教学内容:欣赏管弦乐曲《红旗颂》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 &n [初中音乐教案 更新:2009-4-19] 17、《红旗飘飘》教案
要求: 本单元从《国歌》的学唱,引入“红旗”主题,通过欣赏歌曲和乐曲,体会他们的不同的表现意义,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nb [初中音乐教案 更新:2009-4-19] 18、国旗颂教案
一、教学计划建议表 感受与鉴赏 表 现 创 造 音乐与相关文化 演 唱 演 奏 &nb [初中音乐教案 更新:2009-4-19] 19、春节序曲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 2、通过学生的参与欣赏,用多种方式表现音 [初中音乐教案 更新:2009-4-19] 20、渴望春天教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