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篆刻的运刀方法有哪些
篆刻的运刀方法
古论刀法,名目繁琐,概括起来是以下3种:1.冲刀法。是篆刻中常版用的刀法。横权冲运刀式:运刀时刀杆向右、外倾斜,以刀锋的右角插入石中。运刀对以中指的推力自右外,向左内方向不停地冲刻。竖冲运刀式:以中指的勾力自上而下地行进。逆冲运刀式:运刀时刀杆卧于“虎口”处,自下抢上逆行。冲刀法能使线条出现刚、柔、爽利的效果。运刀时也可以无名指端顶住石章的旁侧,以免“失刀”。
2.切刀法。在运刀时,刀杆稍外倾斜,先以刀锋右角楔入石中,随即刀锋左角切下,一起一伏,自上而下或自外向内以腕力和山、臂力行进。使用切刀法能使线条出现苍雄、泼辣的效果。
3.冲、切混合刀法。在运刀时以冲刀为主,行进中混入切刀的因素。使用冲、切混合刀法能集前两种刀法之长,表现出的线条趣味更加丰富。要领可以总结三个字,即“稳、准、狠”。
稳,胸有成竹,意在刀先,心平气和,行刀稳重,效果方能精良。
准,看准行刀的方位、尺度,一刀到底,一气呵成。中途不徘徊,刻后不轻易修改、做作,任其天然成味。
狠,身心力聚,以“泰山压顶”之势大胆运刀,狠猛锲刻,气韵方能雄壮。
㈡ 如何理解篆刻中刀法和笔法的关系
刀法依笔法而存在,笔法靠刀法而传神
刀法是为了表现笔法,笔法通过刀法来体现。两者各有特性,又相辅相成。一般讲,笔意占主导地位,是基础。刀法在笔法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其特殊作用,表现出笔法所不能表达的意趣。
笔在纸上表现出来的各种意态的线,虽有“力”的表现,但基本上是柔美的,潜在的;而刀在石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意态的线,基本上是刚性的,外露的。笔与刀两者结合而表现出来的线,产生了一种新的特殊的艺术效果,即具有“金石味”的“铁笔书”。如果有人只注意刀法,忽略笔意,篆刻出来的作品势必病于板滞,或者随意击石,妄为剥落,谓得古意而神意索然,实是未谙笔意之病。反过来说,如果只重视笔意,不注意刀法,必然亦步亦趋,过于修饰失真,也不可能求得书法上的浓淡枯湿等效果,更谈不上发挥两者结合的特长了。
刀法主要是为笔法服务的,是章法、字法、笔法的表现工具与手段,刻印时应随章法、字法的体势而定。笔向有上下左右,笔势有顿挫收放露藏,笔趣有方圆轻重枯润,神韵有刚柔坚韧秀涩,切不可强字以求刀,削足以适履。反之,亦不可为刀法而刀法,因刀而害笔。否定一切刀法是错误的,把刀法看成不变的公式也是不对的。我们研究刀法的目的,是使刀法更好地表现笔意。做到刀法与笔意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刀法中有笔法,笔法中有刀意,让刀法依笔法而存在,笔法靠刀法而传神。
《篆刻针度》在谈到笔法、刀法时说:“意既主笔,则笔必会意;笔既管刀,则刀必相笔。如笔矫为转换,是笔不如意矣;如刀乱出破碎,是刀不依笔矣。意超笔外,刀藏笔中始得。”朱修能也说:“刀笔浑融,无迹可寻,神品也;有笔无刀,妙品也;有刀无笔,能品也;刀笔之外而有别趣者,逸品也;有刀锋而似锯牙燕尾者,外道也。无刀锋而似铁线墨猪者,庸工也。”虽然他们在分品第时,不免有片面之处,但总的精神是要使刀法与笔法结合,让印文肥中有骨,而无臃肿之病,瘦中有筋,而无枯搞之弊。全印笔中有刀,刀中有笔,才浑成一体,生动有姿。
古代玺印中,有铸有凿,浑穆自然,流走生动,其奥妙不仅在结构,也在笔意。只不过有的刀痕笔意较为显露,有的较为含蓄。后人学古,如只讲形似,不求笔意,势必板滞无生命力。赵之谦曾感慨地说:“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见“巨鹿魏氏”印边跋)因此,我们在运用刀法时,必须注意表现字法的笔意,以及作者的个性、气质。
㈢ 篆刻切刀法的视频
http://video.sina.com.cn/v/b/16268544-1141274657.html 请采纳!
㈣ 篆刻刀法教学图解谁知道吗我想好好学篆刻,你们都用什么篆刻刀啊
篆刻刀法就比较讲究了,有切刀法、冲刀法和双刀法等等,永字牌纂刻刀,有个双刀的套装叫文雀影,主要是设计的图案太吸引人了,篆刻的时候也不用费劲,还不赖。
㈤ 篆刻的刀法有多种,最终归纳于两种刀法是
1.冲刀法刀柄侧斜,以刀角入石。指实掌虚,五指和乎腕用力推刀,作回上下、左右、顺答逆的冲刻。其中横冲是以刀外向倾斜,刀锋右角插入石中。运刀时.中指自右外向左推刀。竖冲则以中指拨刀,上下向运刀冲刻。逆冲是以拇指、食指捏刀柄,中指后抵,卧刀柄于掌侧“虎口”,自下向前推冲。运用冲刀法时无名指和小指起定位作用,抵住印面.控制力量,防止跑刀。冲刀法适宜刻白文印,冲刀要用力适度、均匀,用力过猛或入刀太深,会感到运刀艰涩难行,不能游刃自如;用力过小或不均,入刀浅:则刻出的线痕会飘浮、纤弱。冲刀法便于表现印文圆润流动的笔势,线条遒劲挺拔。2.切刀法五指握刀,刀柄垂直,以刀角入石,运用腕力频频向下按刀,使两刀刀角交替切进石内,将切出的刀痕连接成印文线条。切刻时按刀用力不要太重,使刻出的跳刀痕迹错综不齐,形同锯齿。应使切刻出的线条气势连贯,浑然一体。切刀法所刻印文浑厚苍劲,刀法意味浓厚,并能锲刻较硬质的印材。3.冲切混合法以冲刀为主,运行中参用切刀,切冲互补,增强刀法的表现力,丰富用刀韵味。想要练好字建议使用类似书法三宝这样的练字工具,进步会很快
㈥ 篆刻刀法的执刀的方法
刀具是篆刻的主要工具,篆刻讲究执刀,就像写字作画讲究执笔、弹琴讲指法一样,不规范的方法往往会成为技巧发挥的障碍。篆刻执刀看起来是手部握柄,操作起来便须指、腕、肘、肩以至全身用力。要使这些部位的力量协调贯注,执刀姿势正确与否至关重要。有效的执刀方法能使刻刀在手中运转自如,能随意调整入刀的深浅度,便于运刀稳健轻捷。常用的执刀法有两种。 刀柄侧斜,以刀角入石。指实掌虚,五指和乎腕用力推刀,作上下、左右、顺逆的冲刻。其中横冲是以刀外向倾斜,刀锋右角插入石中。运刀时.中指自右外向左推刀。竖冲则以中指拨刀,上下向运刀冲刻。逆冲是以拇指、食指捏刀柄,中指后抵,卧刀柄于掌侧“虎口”,自下向前推冲。运用冲刀法时无名指和小指起定位作用,抵住印面.控制力量,防止跑刀。
冲刀法适宜刻白文印,冲刀要用力适度、均匀,用力过猛或入刀太深,会感到运刀艰涩难行,不能游刃自如;用力过小或不均,入刀浅:则刻出的线痕会飘浮、纤弱。冲刀法便于表现印文圆润流动的笔势,线条遒劲挺拔。 在印文笔画两侧施刀,用两刀或两刀以上把印文笔画的实线刻出。朱文印是沿笔画两侧刻出外廓,用切戳的方法将笔画之外的印底剔铲掉,使印文笔画凸起在印面上。刻朱文印用刀要求通畅贯气、线条均匀。成功的朱文剖面呈泥鳅背状,产生书法中锋用笔所具有的力透纸背、浑厚饱满的艺术效果。
用双刀法刻白文印,是沿印文笔画内侧两面施刀,把笔画实线刻掉,保留平整的印面,留下凹入的笔画线条。刻白文要求用力均匀利索,印文轮廓线清晰、光洁。 双刀法每一笔画都要两次或更多次用刀刻出,运作方式是固定刀位和运刀方向,转动印石,基本上都是在线条右侧施刀.最后用切刀将线条起止遗留的燕尾和茬口修整好。 指印文笔画用单线刀迹完成,用于刻细白文。在印文笔画实处用刀。单刀法不是只用一刀一次刻成,也可以采用重刀复刻。不过所有用刀要走向一致,不能显出复刀的刀迹。单刀刻法要求运刀隐健、肯定,构成生辣自然、不加修饰的效果。
刀法是篆刻艺术形式美的表现手段。具有熟练的刀法技巧,能够操刀自如尽随笔意,达到起止凝重、达刀流畅、转折灵动,能肯定,准确地表现印文线条的的韵律美和造型美.同时刀法运用得好,也具有形式美感。像不同用刀产生出的流动、毛涩、斑驳、冶铸痕等金石韵味。成功的刀法是刀中见笔意,笔中寓刀韵,刀笔互不相害.韵吐隽永、和谐统一。
总结:
正入正刀法:正锋入石,刀干与石面略有角度。
单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一刀希能刻一划。
双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两刀成一划,方向相反。
复刀法:侧锋入石,一刀不能刻成一划时,向同方向再刻一刀。
冲刀法:正锋或侧锋入石,向前推进。
切刀法:侧锋入石,向下压切。稍具前推之势。
涩刀法:侧锋入石,磨擦前进。
迟刀法:侧锋入石,用力重,稍退即进,行动缓慢。
舞刀法:侧锋入石,一左一右,回荡前进。
轻刀法:正锋或侧锋入石,力轻浅刻。
埋刀法:正锋入石,刀锋压低,贴近石面。
平刀法:刀口平贴石面,铲平底地用。
留刀法:存意而不存形,故无刀可言,只用於转折处之虚笔。
以上所述用刀十三法,经解释后,即知实在没有多少玄奥之处,而只是切冲两式刀法的活用,正锋与侧锋的不同而已。
修整和击残刀法
在刻印过程中,有不称意的地方,可以用复刀或补刀方法修饰整理。复刀是在原刻不尽如意时迫加用刀以弥补,或用力不足再同刻,一刀使效果完满。复刀应注意后加刀与原用刀在方法上要一致,不要显出复刀的痕迹。补刀是在作品完成时,对表现不够充分,或技巧发挥不够理想的地方加以调整修饰。补刀的刀法可区别与原刻刀法,不拘一格地兼施剔、刮、削、旋诸法。复刀和补刀是为了精益求精,避免节外生枝.画蛇添足反伤印文的形神和原刻刀法的韵味。
击残是借鉴古玺印流传久远形成的斑驳残缺美意趣,增加印面形式美感的一种手法。如白文印布白块面较整,显得呆板时,可用刀角戳残,铃印后即可显现透气的感觉;朱文印的笔画繁复拥挤处,可将某线条敲断或减弱,以求疏松灵动;或将过于方正严实的外框、印角击残,增加自然生动的趣味。“击残”应是出于构图和印面艺术效果通盘规划的艺术处理,看似随意的击敲,如无驾驭材质机理和用力适度的能力反而会功亏一篑,弄巧成拙,因而不要在无把握时滥用。
㈦ 篆刻印章刀法请问篆刻的刀法,有两种,一种
篆刻印章刀法请问篆刻的刀法有两种,冲刀、切刀。
[冲刀]以刀角须要回刻之线条推刀答向前,并用无名指紧抵石章边缘,以控制运速度,但这“冲”并非一冲了事,而要一节一节地冲,可免直冲不够凝重之弊,冲角度较小,约30左右。
[切刀]执刀角度较冲刀直,至60左右,切刀所切线条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将长线条分段,以若干重复动作完成。因纯用切刀缺乏气势,一般宜冲切兼用,依靠全身之虚劲,通过肘腕运到指间,而不是靠手臀大动作来完成。刻制边款时一般选用切刀
㈧ 紫砂篆刻的刀法有哪些
陶刻工艺,陶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广泛程度我想不必加以说明,紫砂中融合专的陶刻艺术正好恰到属好处,紫砂的胚体为固体,在这胚体上刻以书法、山水华鸟字样,增添紫砂的气色和光彩。
常见的紫砂陶刻方式按照胚体的加工方式分为生刻和熟刻,生刻是最多最正规的刻法,就是在已经制作完成而且已经半干的胚体用刀进行一个刻绘。
刀法中还有单刀、双刀、深浅的区别
㈨ 篆刻的刀法有哪些
篆刻刀法古人说的很多,有十多种,但有些刀法实际是无谓的重复和故弄玄虚,所以,现在真正使用的篆刻刀法,实际上只有两种,一种是冲刀法,另一种是切刀法,冲刀法就是将刻刀的一角着石,由外往里冲刻,或由里往外冲刻,过去讲究握刀如握毛笔,现在,大多采用像握钢笔一样的方法,另一种就是切刀法,就像切菜一样,一刀切完再往前接着切另一刀。篆刻需要有腕力,刻时要做到稳准狠,这样刻出的线条才有金石韵味。
㈩ 篆刻的刀法主要是冲刀法和切刀法吗
篆刻刀法也随之成为人们有意识追求的篆刻技法。经过几代篆刻家的探索,被总结为14种刀法。
主要是冲刀法,切刀法,冲切混刀法3种
冲刀法
刀柄侧斜,以刀角入石。指实掌虚,五指和乎腕用力推刀,作上下、左右、顺逆的冲刻。其中横冲是以刀外向倾斜,刀锋右角插入石中。运刀时.中指自右外向左推刀。竖冲则以中指拨刀,上下向运刀冲刻。逆冲是以拇指、食指捏刀柄,中指后抵,卧刀柄于掌侧“虎口”,自下向前推冲。运用冲刀法时无名指和小指起定位作用,抵住印面.控制力量,防止跑刀。
冲刀法适宜刻白文印,冲刀要用力适度、均匀,用力过猛或入刀太深,会感到运刀艰涩难行,不能游刃自如;用力过小或不均,入刀浅:则刻出的线痕会飘浮、纤弱。冲刀法便于表现印文圆润流动的笔势,线条遒劲挺拔。
切刀法
五指握刀,刀柄垂直,以刀角入石,运用腕力频频向下按刀,使两刀刀角交替切进石内,将切出的刀痕连接成印文线条。切刻时按刀用力不要太重,使刻出的跳刀痕迹错综不齐,形同锯齿。应使切刻出的线条气势连贯,浑然一体。切刀法所刻印文浑厚苍劲,刀法意味浓厚,并能锲刻较硬质的印材。
冲切混合法
以冲刀为主,运行中参用切刀,切冲互补,增强刀法的表现力,丰富用刀韵味。
刻印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