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渔家傲——李清照
《渔家傲》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古诗今译:满天晨雾云涛,水天相接,天河正在转动,象无数的船儿在舞动着风帆。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我告诉天帝,自己的前途茫茫,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才学,却毫无用处。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近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 ,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 ”,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❷ 渔家傲 李清照 翻译 !!!!!!!!!!!!!
天蒙蒙,晨复雾蒙蒙笼云涛。制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渔家傲原文: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渔家傲李清照教学设计扩展阅读: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
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就作于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❸ 《渔家傲——李清照》的艺术风格
此词当为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近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前后呼应,结构缜密。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自然会气度恢宏、格调雄奇。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❹ 李清照的渔家傲的赏析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赏析: 这首《渔家傲》,是女词人李清照六首梅词中格调最为轻快、明朗的一首,全篇充满欢快,愉悦的气氛。从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看,似应为她与丈夫赵明诚屏居青州时所作。词的上片,集中表现了梅花娇和洁的特点,高度赞美了它的风度与资质。
一开头便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图景。“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一片白雪覆盖大地,一树报春的红梅点缀其间,梅枝犹如天工雕出的琼枝,显示了梅花的娇洁,不畏酷寒、傲然独放的孤蔷性格。它的开放,报告了春来的喜讯。人们于久寒的严冬之后,满怀欣喜迎接春回之时,定会对梅花这报春之花生出喜爱之情。词人正是抓住了人们盼春的心理,以写寒梅报春入手,巧妙地达到了借春赞梅的用心。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这初开的春梅,花蕾初绽,芳香袭人,好象一个刚刚出浴、洗去脂粉产妆、更显出天然丽质的女子,亭亭玉立,惹人爱怜。这三句词恰当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梅花“娇”和“洁”的特征。“香脸”句侧重于描写梅花的“娇”;“玉人”句侧重于表现梅花的“洁”。这里虽然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的句子,但从每一句的描绘之中,读者不难看出其中含蕴着词人对梅花的酷爱之情。
词的下片,把笔触转到对月夜赏梅的欢悦场面的描写上,既是从侧面赞梅,又直接表现了词人的爱梅之心。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大自然可能也偏爱梅花,所以才有意让今晚的月色分外明亮。这两旬,创造出一个非常优美的意境:溶溶的月色和皑皑的白雪交相辉映;月光下,雪地上,一树梅花横斜疏瘦,傲然怒放,愈发显示出其冰清玉洁的特殊性格。月色因梅花的点缀更美丽,梅花因月色的映照更娇洁。词人启动浪漫的想象,赋予大自然以情感,说梅花不但为世人所欣赏,‘而且也颇得化育万物的造物者的钟爱,从而进一步咏赞了梅花的高贵不凡。历来词家都十分注重过片处的承接。“过片不可断了曲意,须要承上启下。”(张炎《词源》)此词过片开笔写明月,咏月光,然后顺势下去又写饮酒,似与上片所咏之梅无承接之势,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下片的结构特点:过片处先以“偏有意”和“故教”埋下伏笔,而主旨则扣在结句“此花不与群花比”上,它回贯整个下片,与过片处的伏笔相照应——原来造物主也为梅花的美丽所吸引,“有意”来人间赏梅,因此“故教”月光如泻银般地明亮。于是,月下赏梅饮酒、殷勤劝酒等描写就都有了依傍。在赏梅的场面中虽未着一“梅”字,但梅仍是整个场面的核心。这就不但使人玩味到过片处的“承上启下”含蓄得体,而且首尾呼应,更显出梅的超群不凡,抒发了词人对梅的热爱赞美之情。
面对美好的月夜清景,词人的心境明净,开朗,兴致大发,邀来了诗朋酒侣。“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让我们举起金盏畅饮,一道来欣赏这月色里的梅花吧,请不要推辞酒量不胜。“此花不与群花比”一句,揭示了全词的主旨,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咏物词大都在上片状物,下片叙事抒情。这首《渔家傲》所取的正是这种结构形式。上片,集中笔墨,采用衬托、比拟等手法,分别描绘了梅花的远姿、近态,概貌、细部,丝丝入扣,形象地勾勒出梅花娇,梅的丽质美姿;下片则倾泻作者对梅花酷爱之情。由于上片状物笔墨集中,突现了事物的特点,下片抒情,才有所依凭,使人觉得词人爱梅,合情、入理,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