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来汉语教学

来汉语教学

发布时间:2020-12-24 18:50:56

『壹』 对外汉语教学:“来/去”和“到”的区别

来是指从别的地方到说话的人的所在地
去是指从说话的人的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例如
你想让一个人上到什么什么的上面
如果你在上面,那个人在下面,你就应该说"上来"
如果你在下面,那个人也在下面,你就应该对他说"上去"

『贰』 对外汉语教学如何教

你如果是他的语伴,应该是以聊天为主,但也免不了要有些语法、语义、语用方面的讲解;如果是他的私人教师,恐怕就得选用个教材了。另外这也取决于他的预期和要求,得征求一下他的意见吧?

『叁』 对外汉语教学有哪些技巧

直观法
就是用卡片、实物、图片教具,直接解释词语意义的方法。比如:解释“回杯子”,只要举起茶答杯;解释“龙”,只要举一张画有龙的图片,也就一目了然了。

直观法直接将实物与目的语的符号系统连接起来,绕过了由母语到目的语的解释翻译过程,因而可以使学生直接掌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但是,如果学生所学的是生活中不太常用的词语,尽管学生当时明白得快,记得也快,但未必能长期记住。因此,对于这类词语,仍需要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重现,从而加深学生印象。

直观法适用于生活中常用,离学生生活比较近的词语。其不足处在于很多词语,我们既无法把实物搬进教室,也很难用图片表现它的外表特征。例如“霜”。

『肆』 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真正开始于什么时候

对外汉语教学历史回顾

追溯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早在两千五六百年前,《周礼》及《礼记》所提到的“通译”已见端倪。而外国人或外族人真正大批到中国学习汉语,则始于东汉初年《后汉书·儒林列传》:“匈奴亦遣子入学。”),盛于唐代,明、清也出现过热潮,这都指来华学习。再溯外国的汉语教学,早在公元372年朝鲜就正式设立太学讲授汉语(即高句丽第十七代小兽林五二年);公元1世纪至10世纪佛教传入越南,为研读佛经,越南人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十八、九世纪,西方传教士将汉语教学带回德、法、意等欧洲国家,那里的汉语教学往往跟汉学研究融为一体。但不管何时何地教、学汉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始终没有成为一项专门的事业和一种专门的学问。如果以1950年7月清华大学正式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进修班(班主任周培源先生、副主任吕叔湘先生)标志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正式开始,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两大时期,即实行改革、开放前30年的形成时期和改革、开放后20年的发展时期,前者又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创阶段: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即从1950年的清华大学最先开设“东欧班”至1961年北京大学中国语文专修班与北京外国语学院非洲留学生办公室合并,成立了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办公室。由此从无到有建立了新中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教学机构,并初步组成了一支专职对外汉语教师队伍。这10年间共接收了来自60多个国家的3315名留学生,并开始了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汉语教师(朱德熙先生为当时首赴保加利亚任教的对外汉语教师)。

进展阶段:60年代初期至中期“文化革命”前。期间经历了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留学生办公室跟出国留学生部合并独立建校,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进而又于1964年经高教部批准,将预校升格改名为北京语言学晚,成为我国惟—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校。1965年夏,二千多越南留学生来华,使全国又有二十多所著名高校承担了对外汉语教学任务,仅1965年留学生总数已达到了3312人。另外,从1961年起,高教部决定从一部分重点大学的中文系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作为储备出国汉语师资,到北京外国语学院或北京大学进修三年外语,至文革共培养了四批一百多人,他们后来成为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坚骨干力量。

恢复阶段:70年代初期至后期,在这之前的60年代下半段,正值十年“文革”的头五年,对外汉语教学基本处于停顿状态。但由于70年代初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如1971年联合国恢复我合法席位,1973年联合国大会第28届参议一致通过将汉语列为大会和安理会的五种工作语言之一,1972年因我国援建坦赞铁路要为这两国长期培养数百名专业技术人员,他们首先需要学习汉语),1972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恢复北京语言学院,并于1973年接收了42个国家的383名留学生。1974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为北京语言学院题写了校名,标志着国家最高领导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关心和重视。

近二十几年来,随着“文革”结束及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国力增强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需要了解中国,加强跟中国的交往,由此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了对学习汉语的需求。这种需求相比过去长期处于缓慢、反复的状况,是一个质的飞跃和突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伍』 对外汉语教学中怎么讲解趋向动词"来

给楼主一篇讲趋向动词的对外汉语教案做参考:
1 教学内容分析
1.1 学习内容分析
了解并掌握复合趋向动词的读音、词义、实际用法,判断复合趋向动词是否使用正确,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能够造简单的句子,在日常交际中进行使用。
1.2 教学重点分析
切实加强复合趋向动词基本意义的理解掌握,要生动、具体、形象、充分的利用图片、实际情景、实际语境让学习者感知、体会和理解。要将词义相近或相似的复合趋向动词进行对比,简单清楚地解释区别,通过图片和实际情景进行演示。
2 学习者分析
2.1 学生基本特征
接触汉语一段时间的初级班学生,年龄20岁左右,多为泰国、印尼学生,少数欧美学生,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对汉语有浓厚的兴趣。
2.2 学习动机
通过相应等级的HSK考试并且在日常交际中能够熟练运用。
2.3 学习偏好
喜欢教师多进行互动教学,学生们能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 教学目标制定与陈述
3.1 教学目标
课程运用综合法,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来教授学生复合趋向动词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课程学习,首先使学生认知复合趋向动词的读音、词义和实际用法,掌握相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完成相应的练习,判断句子中复合趋向动词使用是否正确,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尝试自己造句,进行对话和交际,掌握应用技能。
3.2 难点分析
要注意讲清各种引申意义,从最基本义的认知义指导出去,抓住其最类似的特点,一步一步引向深入。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将不同的引申意义与结构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4 教学策略
4.1 教学思路与组织
教学中应当多进行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给学习者树立信心;同时相信自己的教学能力,做到认真负责,友好热情。
4.2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略微放慢语速,尽量使用简单的词汇构成句子,重点、难点讲解时可进行适当的重复和解释,遵循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
主要采用图片、情景等形象的方式理解掌握,少用言语描述。通过图片情景等输入和使之大量应用,建立认知感觉和语感。
多融入一些场景教学及交际性练习,鼓励学生多开口讲汉语。
5 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多媒体设备、教师硬件环境。
6 教学流程
6.1 组织教学:35分钟
师生互相问候,检查学生出席情况,对缺席学生表示关心。
宣布本节课教学内容:复合趋向动词。
6.2 导入新课:1015分钟
6.2.1 复习检查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单纯趋向动词。
如下图:板书1单纯趋向动词并标明拼音:
1)标音朗读
全班同学集体朗读两遍,增强印象。
2)看字朗读
擦掉标注的拼音,全班同学朗读两遍。自我考察,老师判断他们的掌握情况。
3)分别朗读
每个同学分别朗读一遍,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逐个纠音。
6.2.2 过度导入
对上节课掌握情况进行点评、总结,由单纯趋向动词引出复合趋向动词,导入新课内容。
6.3 讲解新课5060分钟
如下图:板书2:由板书1略微变化,使其具有新的教学意义。
6.3.1 读音
上课前已经复习过单纯趋向动词的读音了,这里只简单重复一下。
1)集体朗读
按照板书2的规律,全班同学集体朗读两遍,增强印象,熟悉构成方法。
2)个别提问
每个同学提问几个词的读音。老师在这一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表现,以判断他们的掌握情况。
6.3.2 词义
1)释义: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图片多为同学们喜欢的卡通人物,解释复合趋向动词的基本词义。
2)演示:用教室中的场景、情景,模拟、演示。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进行记忆,加深印象。
(1)进来:利用教室的门演示,从外面走进教室里。
(2)出来:同上,从教室走出教室。
(3)上来:利用教室的讲台演示,从下面走到讲台上去。
(4)下来:同上,从讲台走到下面。
(5)回来:从教室走出去,再回到原来的位置。
(6)过来:朝着说话人走。
3)引申:在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复合趋向动词的基本词义的情况下,适当讲解一些抽象含义,进行知识扩展,以便交际。每个例句配有图片或动画,便于学生理解。
(1)下来:①由明到暗,由强到弱,有动到静的逐渐变化的过程。
例句:天慢慢黑下来了。
②使事物停留或固定,以免消失。
例句:老师上课讲的语法你都记下来了吗?
(2)下去:已经开始的动作继续进行下去。
例句:已经开始了,就干下去吧。
(3)出来:①产生了结果,从无到有。
例句:这张画,他想了一个多月才画出来
②识别、分辨事物,从无意义到有意义。
例句:我看出来了,他画的是一只大象。
(4)起来:①新的动作开始,一般是由静态转变为到动态。
例句:天一亮,市场就热闹起来了。
②使人或食物从分散到集中的动作的完成。
例句:杀人犯被抓起来了。
(5)过来:恢复或转到正常状态。
例句:老师把握文章中的错字都改过来了。
他终于明白过来了,有了金钱就不等于有了幸福。
(6)过去:失去正常状态,进入不正常状态。
例句:听到这个消息,他几乎要昏过去了。
6.3.3 构成
由两个单纯趋向动词组合而成。
6.3.4 练习
1)判断正误
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展示例句。因为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加强学生对复合趋向动词使用的正面印象,所以以下选取的例句全部是正确的。
经理让小王上来找他。(经理在三楼,小王在二楼)
你有什么困难可以说出来。
我等了很久,他才从楼上走下来。
2)选词填空
用所学的复合趋向动词填空。
让他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完以后再问问题。
他怎么这么快就把我们的计划宣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什么意见,欢迎你们全都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造句
仿照之前练习中的句子,可先进行简单替换,后用复合趋向动词自己造句,教师纠正错误,给予指导,并了解、判断学生的接受水平和理解程度。
6.4 强化巩固1520分钟
1)读音
按照板书2的规律,全班集体朗读复合趋向动词,方便记忆,同时复习复合趋向动词的构词方法。
2)含义
简单复习每个复合趋向动词的基本词义和抽象含义。
3)例句
重复朗读练习中的句子,加强印象。
6.5 布置作业35分钟
用今天所学的复合趋向动词,每个词造两个句子,下节课上课时大家分享一下。如果有对复合趋向动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先自己查询一下动词+趋向动词这种用法。

『陆』 对外汉语教学有哪些特点

1、以语言对来比为基础自。利用汉语与母语的对比,会让老外更好的理解汉字的特点。
2、与文化因素相结合。中外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作为汉语教师,除了学习汉语教学基础知识和方法外,也要多去了解国外的文化。
3、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最终目标。老外往往没有太多时间来进行汉语学习,他们希望能学以致用,尽快将汉语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这也是汉语教学最重要的特点。

『柒』 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有哪些

1,“对外汉语教学法”的课程性质和意义
1.1 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汉语作为版外语或者作为第二权语言的教学。
思考:对外汉语教学同“英语教学”比较相似还是跟“中小学语文教学”比较相似,为什么
2,教学法的理论支柱
2.1 讨论:
思考:这些都谈到了外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你觉得有什么共同之处。
提示:上述书中均把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
2.3 教学法理论支柱之二:心理学原理
2.3.1 心理学研究什么?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心理活动
情感、意志-->心理过程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脾气、内外向-->个性倾向和特征
2.3.2 心理学对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及个性倾向等等的研究,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外语教学方法。
2.4 教学法理论支柱之三:教育学原理及教育心理学原理
2.4.1 教育学研究什么?
2.4.2 教育学的发展影响外语教学法:
1) 在传统古典教育思想的制约下,只能采用翻译法。
2) 捷克教育家认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从而产生了直接法。
4,布置作业

『捌』 对外汉语教学的的40个语法点

1.汉语的基本语序
主语 + 谓语 + 宾语
我 学习 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
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
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
4.正反疑问句
你是不是中国人?— 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照相机?— 你有照相机没有?
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
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
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
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 还是)听音乐。
6.定语(用在名词前)
(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
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
他是汉语老师。| 这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
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 形容词前)
(1)副词作状语:
我常常去商店。|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
我在中国学习。|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 你往前走。 |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
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
你快走!
(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
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
形式:动词 + 动词/ 形容词
(1)动词 +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
我听懂了。| 我看见他了。| 作业做完了。|车停在门口。
(2)动词 +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
你说对了。| 饭做好了。|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
动词 + 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
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的情况: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 处所词语 + 来 / 去
明天他回北京来。|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
表示完成:动词 + 来 / 去 + 事物词语
我借来一本书。| 他拿去了那支笔。
表示要求:动词 + 事物词语 + 来 / 去
你快倒茶来!
10.复合趋向补语
动词 + 上来 / 上去、下来 / 下去、进来 / 进去、出来 /
出去、回来 / 回去、过来 / 过去、起来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来 / 去”在句末
他走进教室来。| 他跑回家去。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形式:
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有数量词的两种形式:
他拿出来一本书。| 他拿出一本书来。
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没有数量词:
他拿出书来。
表示要求,事物宾语在“来 / 去”前:
你拿出书来!
11.程度补语
形式:形容词 + 极了/ 得+不得了 / 死了/ 坏了 / 得很 / 多了
他高兴极了。| 我累得不得了。| 我饿死了。
12.可能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能力或可能性)
形式:动词 + 得 / 不 + 结果补语 | 趋向补语
表示能力:这本书我看得懂,他看不懂。
表示可能:他明天回得来,我明天回不来。
13.情态补语
形式:动词 + 得 + 非常 / 很 / 比较 + 形容词
(1)动词后没有宾语的形式:
他跑得很快。
(2)动词后带有宾语的形式:
他学汉语学得很好。(重复动词)
汉语他学得很好。 (宾语提前)
他汉语学得很好。 (宾语提前)
14.时量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持续多长时间)
(1)持续性动词的三种形式:
我学汉语学了一年。 (重复动词)
我学了一年(的)汉语。 (动词+时间+宾语)
汉语我学了一年。 (宾语提前)
(2)非持续性动词的形式:
他离开中国一年了。(动词+宾语+时间)
(3)宾语是人称代词的形式:
我等他等了十分钟。(重复动词)
我等了他十分钟。 (动词+人称代词+时间)
(4)副词或能愿动词,要放在重复动词前边:
我学汉语只学一年。/ 我学汉语要学一年。
15.动量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数量)
形式:动词 + 动量词(主要是“次、遍、下”)
(1)动词 + 动量词 + 事物宾语:
我看了一次电影。| 他看了一遍课文。|
(2)动词 + 人称代词宾语 + 动量词:
昨天,我找了他三次。
16.存现句
形式:处所词语 + 动词 + 名词
(1)表示存在:墙上有一幅画。
(2)表示出现:前边来了一个人。
(3)表示消失:停车场上开走了一辆车。
17.动态助词“了”
形式:动词 + 了
说明:“了”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与时间无关):
昨天我吃了早饭就去学校了。
明天我吃了早饭去学校。
平时我吃了早饭就去学校。
18.语气助词“了1”
形式:“了”在句尾。
说明:表示事情已经发生:
现在他去书店买书了。| 昨天你去书店了没有?(正反问)
19.语气助词“了2”
形式:“了”在句尾
说明:表示变化:
春天了,天气暖和了。
他是大学生了,可以独立生活了。
20.动态助词“了”+ 数量词 + 语气助词“了”
说明:表示动作可能继续,或不再继续:
我学汉语学了一年了,我还要学习一年。(还要继续)
我学汉语学了一年了,以后不学了。 (不再继续)
21.要…了、就要…了、快…了、快要…了
说明:表示动作或事情很快会发生)
要下雨了。/ 新年快到了。/ 汽车快要开了。
我明天就要(*快要)回国了。(“快要”前不能用时间词语)
22.动态助词“着”
形式:动词 + 着
说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外边下着雨,刮着风。(动作持续、动态)
房间的门开着。 (状态持续、静态)
23.动态助词“过”
形式:动词 + 过
说明:表示过去的经历
我去过北京,没有去过上海。
正反问:你去过北京没有?
24.在 / 正在 / 正 + 动词……(呢)
说明:表示动作的进行
他在看书(呢)。| 他正在看书(呢)。| 他正看书呢。
外边在下着雨。| 外边正下着雨。(可以跟“着”一起用)
25.连动句
形式:有两个以上的动词
昨天他去商店买了东西。 (“了”在最后一个动词的后面)
26.兼语句
形式:A请 / 让 / 叫 B + 动词
我请他来。
老师让学生写作文
爸爸叫儿子去买东西。
27.用“比”字句表示比较
(1)A(不)比B + 形容词
我比他高。| 我不比他高。
(2)A比B更 / 还 + 形容词
我很高,他比我更 / 还高。
(3)A比B + 形容词 + 数量 // 一点、一些 // 得多、多了
我比他高五公分。
我比他高一点。
我比他高得多(多了)。
(4)A比B早 / 晚 // 多 / 少 + 动词 + 数量
我比他早来五分钟。
我比他多学了三篇课文。
(5)“比”字句中有程度补语,有两种形式:
我比他来得早。
我来得比他早。
28.用“A跟B(不)一样 +(形容词)”表示比较
我的书跟他的书一样。| 我的书跟他的书不一样。
我跟他一样高。| 这个房间跟那个房间不一样大。
29.用“A有 / 没有B(这么 / 那么) + 形容词”表示比较
他有我这么高。
我没有他高。(或:我没有他那么高)
他有你高吗?(或:他有你这么高吗?)
30.动词重叠(表示时间短,或尝试)
(1)动作还没有发生,单音节动词之间可用可不用“一”:
这个问题,我要想想。
这个问题,我要想一想。
(2)双音节动词之间不能用“一”:
这个问题,我们要研究(× 一)研究。
(3)动作已经完成,单音节 / 双音节动词之间要用“了”:
这个问题,我昨天想了想。
(4)用“在”、“正在”等表示动作的进行,动词不能重叠:
他正在听(×听听)音乐。
31.形容词重叠(有生动、形象的作用)
(1)单音节的重叠形式:AA
她有一双大大的眼睛。
(2)双音节的重叠形式:AABB
这是一个干干净净的房间。
(3)形容词重叠作定语,或单独作谓语,后边要用“的”:
一双大大的眼睛 / 他的脸红红的。
(4)重叠的形容词前不能用“很”:
她穿得(× 很)漂漂亮亮的。
32.“把”字句
形式:A把B + 动词 + 其他成分
语义:说明移动、变化或产生的结果
我把门关了。 (动词后用“了”)
我把作业做完了。(动词后用“结果补语”)
你把箱子拿上来。(动词后用“趋向补语”)
你把这本书给他。(动词后用宾语)
注意:
(1)“把”字句里不能用可能补语:
× 我把这本书看得完。
(2)宾语一般是确指的,或双方都知道的:
你把这本书(× 一本书)给他。
(3)能愿动词 / 否定词,放在“把”前:
我要把这本书给他。| 我没把这本书给他。
(4)动词后有补语“在、到、给、成”时,常用“把”字句:
我把车停在门口。|我把书放到桌上。
我把笔还给他。|我把这本英文书翻译成中文。
33.被动句
(1)用“被”的“被”字句:
形式:A 被 B + 动词 + 其他成分
我的词典被他借走了。
我的钱包被人偷了。
(2)不用“被”的被动句:
饭吃完了。| 信写好了。
34.“是……的”
(1)强调已发生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
他是昨天来的。
他是从北京来的。
他是坐飞机来的。
(2)表示态度或看法
我认为,你打人是不对的。
他的学习态度是认真的。
35.越来越 + 形容词 / 心理类动词
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
我越来越喜欢音乐了。
36.越……越……:
(1)主语相同:风越刮越大。
(2)主语不同:老师越说,我越不明白。
37.一 …… 就 ……
说明:表示第一个动作发生后,第二个动作马上发生。
(1)主语相同:我一下课就回家。
(2)主语不同:老师一说,我就明白了。
38.“有一点儿”和“一点儿”的区别
(1)有一点儿 + 形容词(有“不如意”的意思):
这本书很好,可是有一点儿贵。
(2)有一点儿 + 心理类动词:
他们想去公园,我也有一点儿想去。
(3)形容词 + 一点儿(表示比较):
昨天20度,今天(比昨天)冷一点儿。
(4)动词 + 一点儿 +(宾语):
我会说一点儿汉语。
39.定语的一般顺序
名词|代词 + 指示代词 + 数量短语 + 形容词/名词 + 中心语
学校 这 两个 新 学院
她 那 五件 漂亮的 丝绸 衣服
40.状语的一般顺序
时间 + 处所 + 范围 + 程度 + 情态/方式 + 介词短语 + 动/形
我们 都 对他 很热情
我们 在学校 非常 认真地 跟老师 学汉语
我们昨天 在家里 都 很 高兴地 给他 打了电话
=============================
注意:1.“也”+ 别类副词:
我学汉语,他们也都学汉语。/ 我常去公园,他也常去公园。
2.别类副词 + 程度副词:
我们都很喜欢他。/ 他们也非常努力。
3.时间副词+介词短语:
我正在给他写信。/ 他已经从国外回来了。
4.时间副词+形容词短语:
他常常热情地帮助我。/ 他总是认真地学习。
5.表示重复的副词“也、又”+否定副词:
我明天也不来。/ 他昨天又没来。
6.否定副词 / 时间副词 / 能愿动词 +“把、被、让、叫”构成的
介词短语:
他没把书还给我。/ 我的书已经被他借走了。/我能把这件事做好
7.时间词语 + 表示处所的介词短语:
我下午两点从学校出发。
8.表示空间、共同的介词短语 + 表示对象的介词短语:
他在电话里对我说了这件事。/ 我跟他一起给老师写了一封信。
9.能愿动词 + 介词短语:
我本来想跟他商量这件事的。/ 他愿意为大家表演节目。
10.表示重复的副词“又、还”+ 能愿动词:
他的病好了,又能来上课了。/今年我来了中国, 明年我还要来。
11.能愿动词 +“常常”、“再”:
你应该常常复习课文。/ 那个地方太美了,我要再去一次。
12.“就”+“都”/ 能愿动词:
吃完饭我们就都回家了。/ 你打电话给他,他就会来的。
13.“再”、“就”+“把”字句 / “被”字句:
这本书今天不用还给我,明天再把它还给我吧。
明天你来的话,就把照相机带来。
你要努力一点儿,不要再被老师批评。
他刚吃完饭,就被同学叫走了。
14.形容词短语 + 介词短语:
他高兴地对我说了这件事。 / 他满意地把东西买走了。
15.时间词 + 表时间介词短语 + 表时间的副词
* 他最近常常感冒。
* 我从现在起永远不吸烟了。
* 他昨天从早上七点一直睡到下午四点。
* 关联词语
因为---所以--- | 不但---而且--- | 只要---就---,只有---才---,
如果---就--- | 一---就--- | 虽然---但是--- | 不是---而是---
既然---就--- | 即使(纵然、哪怕、就算、就是)---也---
连---都(也)--- | 凡是---都--- | 无论(不管)---都(也)----
与其---不如--- | 宁可---也不--- ……

『玖』 在线汉语教学是什么意思

就是通过网络教学,是一项新型的教学方法,但是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师是需要专相关的教学能力属和教学资质的,根据2007年12月31日的国务院73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的通知》中要求:为有效遏制职业资格设置、考试、发证等活动中的混乱现象,切实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维护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确保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顺利实施,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经国务院同意,近期对各类职业资格有关活动进行集中清理规范。

『拾』 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教老外学中文要培训去哪学呢

对外汉语教学就是学习怎么样教老外学中文。做老外的中文老师。深圳IMCPI是深圳对外汉语教学顶尖的培训机构。注重教学实践。而且可以申请免费公开课。深圳市福田区红荔路与新洲路的交汇处第壹世界广场A座22E可以看看 。下面是IMCPI简介

IMCPI是(国际汉语推广协会)的简称,2008年成立于美国历史文化名城波士顿。IMCPI是业界知名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机构,注重国际汉语教学方法及专业教材的研发。同时,IMCPI也是全球首家制订并发布“国际汉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国际组织。今天,IMCPI的国际汉语教学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机构和组织认可,并逐步成为国际汉语教师行业的教学标准。
IMCPI为中国籍教师与汉语学习者提供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机会,让汉语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实践所学到的教学方法,并且以国画、书法、太极等富含中国文化的活动形式提高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参与度,进一步符合西方人趣味教学的特点
IMCPI于2010年01月份正式发布“Dynamic and static Interval Approach”(DSI,动静间隔教学法),这是IMCPI与Harvard University合作研究三年后取得的最新教学研究成果。教学实践表明,IMCPI“DSI动静间隔教学法”能够使汉语学习者在知识有效累积量方面提升52%,在掌握汉字的速度和数量方面有非常明显的提高。

阅读全文

与来汉语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