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文教案:如何确立文章的论点
一、训练目标: .学习确立文章的中心论点的方法。4.学写论点明确的简单的议论文。 二、指导过程: (一)复习议论文有关知识: 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4.示例: 常言道:勤能补拙。(论点) 居里夫人法国读书时,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每天晚上,几乎都在图书馆度过。图书馆在10点钟就关门了,她便回到自己的小屋子里,在煤油灯下读书常常到深夜。(论据) 如果她不是惜时如金,能取得后来的成功吗?(论证) (二)议论文的观点的提炼有四个要求:正确 新颖 深刻 集中 ⑴要分析题目中所关联的事物的特征和性质。 ⑵要理解题目的隐含意义。 训练:刘备临终前告诫儿子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以这句话为论题提炼一个论点,写一篇议论文 训练:牵牛花是必须凭借其他的物体才能往上爬的,以牵牛花为论题提炼一个新颖的论点。 训练:阅读下面一则材料,从不同方面提炼较为深刻的论点,写一篇议论文。 走在大街上,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有关减肥瘦身的广告。确实爱美是人的天性,我们有必要清除身体中过多的脂肪。但是从另外的一个角度说,在这个喧嚣的文化迷乱的时代,各种价值取向低俗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追求不断泛滥,这种“精神脂肪”的堆积也在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健康,因而,我们更有必要关注这种“精神脂肪”的危害。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说得很好:“物质的脂肪臃肿着我们的身体,精神的脂肪诱蚀着我们的灵魂。” 在一篇议论文中,只能提出一个中心论点,全篇文章始终围绕一个论点展开论述,把道理说深说透,解决问题。 (如《谈骨气》) (四)作文实战演练: 请以“说勤”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1.论点明确;2.论据典型;3.学习运用例证、引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4.字数600以上。
2. 哪篇课文出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想要全文。
《谈骨气》 吴晗 1961年
初中语文初三第二册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原文出自:滕文公下·第二章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 作文教案:如何确立文章的论点
一、训练目标: 3.学习确立文章的中心论点的方法。4.学写论点明确的简单的议论文。 二、指导过程: (一)复习议论文有关知识: 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4.示例: 常言道:勤能补拙。(论点) 居里夫人法国读书时,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每天晚上,几乎都在图书馆度过。图书馆在10点钟就关门了,她便回到自己的小屋子里,在煤油灯下读书常常到深夜。(论据) 如果她不是惜时如金,能取得后来的成功吗?(论证) (二)议论文的观点的提炼有四个要求:正确 新颖 深刻 集中 ⑴要分析题目中所关联的事物的特征和性质。 ⑵要理解题目的隐含意义。 训练:刘备临终前告诫儿子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以这句话为论题提炼一个论点,写一篇议论文 训练:牵牛花是必须凭借其他的物体才能往上爬的,以牵牛花为论题提炼一个新颖的论点。 训练:阅读下面一则材料,从不同方面提炼较为深刻的论点,写一篇议论文。 走在大街上,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有关减肥瘦身的广告。确实爱美是人的天性,我们有必要清除身体中过多的脂肪。但是从另外的一个角度说,在这个喧嚣的文化迷乱的时代,各种价值取向低俗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追求不断泛滥,这种“精神脂肪”的堆积也在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健康,因而,我们更有必要关注这种“精神脂肪”的危害。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说得很好:“物质的脂肪臃肿着我们的身体,精神的脂肪诱蚀着我们的灵魂。” 在一篇议论文中,只能提出一个中心论点,全篇文章始终围绕一个论点展开论述,把道理说深说透,解决问题。 (如《谈骨气》) (四)作文实战演练: 请以“说勤”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1.论点明确;2.论据典型;3.学习运用例证、引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4.字数600以上。
4. 听话的耳朵教案
教学目标:掌握听话和说话的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 掌握听话和说话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掌握听话和说话的基本原则
教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简介听话、说话的要求与方法,学习技巧并进行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 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
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二、结合案例分析,简介听话、说话的要求和方法。
(一)听话的要求
1.听完整
案例:《从三到万》——有一个土财主,家里很有钱,但家里几代人都没有读过书。一年,他请了一个楚地的读书人教土财主的儿子读书。楚地的读书人开始教他的儿子执笔描红。他写了一画,说:“一字”;写了两画,说:“二字”;写了三画,说:“三字”。他的儿子便欣欣然起来,扔下笔回去告诉他的父亲:“我学会了,我学会了;可不用麻烦先生,浪费学费了,请辞退他吧。”他的父亲很高兴,便照样做了,拿钱辞退了那位楚地的读书人。过了一些时候,他的父亲想叫姓万的一位朋友喝酒,就叫儿子早上起来写请贴。过了中午都没有写成,父亲催促他,儿子抱怨说:“天下那么多姓氏,为什么偏偏姓万呢?今天早上到现在,才写完五百画啊!”
归纳:听完整就是要耐心地听,要把说话者表达的内容从头至尾地听完,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信息。
在听别人大段叙说时,要有耐心,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一般不要打断别人的说话,为了防止听有疏漏,或者记忆有误,听的同时可以记下一些重要的内容。
2.听明白
案例:靠,老板也太不象话了,凭什么小张可以早早下班,我就要陪他去应酬客户——别以为他是真的受了不公平的待遇,其实他心中窃喜自己能与老板如此接近呢。
归纳:听明白就是要仔细地听,把说话者表达的意思明白无误地接受下来,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抓住说话者的说话意图,三是要抓住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内容主旨。
3.听深入
案例:一位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进行竞选活动,他在参观精神病院时,有事儿想从医院打个电话出去,但没有打成。他暴跳如雷,冲着女接线员叫嚷起来:“姑娘,你知道我是谁?”“不知道。”接线员答道,“但我知道,你是从哪儿打来的?”
接线员的言外之意:你是一位精神病人。
归纳:听深入就是对得到的话语信息既要能听出言外之意,话外之音,又要做出积极能动的心理反应。
(二)说话的要求
1.说得对
案例1:一个乡里开会,由于谐音,村长说:“兔子们,虾米们,不要浆瓜,咸菜太贵了。”(同志们,乡民们,不要讲话,现在开会了。)主持人说:“咸菜请香肠浆瓜。”(现在请乡长讲话。)乡长说:“兔子们,虾米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同志们,乡民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用大碗吧)
归纳:说得对,就是指说话时要求发音准确,不能让人听误会了。
案例2:她在病房里打针。——“她”究竟是“打针”这一动作的实施者,还是这一动作的承受者?容易让人误解,因此是歧义句。像“上课”、“照相”、“看病”都属于这一类动词。
归纳:说得对,就是指要求说出的话意思要明确,不能产生歧义。
2.说得清
案例:《谈骨气》一文,文章开门见山亮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方面进行论证。这种三足鼎立的论证结构和精当的举例论证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
归纳:说得清就是指说话时思路要清晰,层次要分明。
说话前,要考虑说话的中心,并且围绕着中心,理清思路,考虑话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中间怎样展开,做到胸有全局,说话就会顺当得多。
说话时,要言之有序,就是说话者要注意说话有条理,有顺序,有层次。说话的内容通常由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组成开头部分可以引出话题,也可以阐明说话的主旨,或亮出自己的观点中间部分围绕自己说话的目的进行阐述和分析这一部分是说话的主体,说话时,要特别注意这一部分的条理化这部分的条理可以用“打腹稿”的办法,说话前先理一理“序”,可以运用序码提示法——第一,第二,第三……或者首先,其次,再次……同时,将各层次的主要意思概括成一句话这样,不仅便于记忆,而且说话时能把层次的内容凸显出来,既层次分明,又能让听者了然结尾部分总结自己说话的内容,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