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听 罗大佑 《童年》有感
《童年》是罗大佑早期影响最大的一首歌。张艾嘉首唱,后来罗大佑在《之乎者也》里翻唱了这首歌。
绝大部分人认为《童年》是一首描写童年纯真的一首歌,其实,这首歌是罗大佑批判歌曲的前奏,或者本来就是一首批判歌曲。罗大佑曾经说这首歌:“旋律,几个小时就出来了,但歌词写了很久,写了5年!”为什么要对那么一首口语化的歌词化那么长的时间呢?不能不提起罗大佑看过的唯一的一本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有一部小说《约翰可利斯朵夫》他才看了一半),可以看出罗大佑对童年的回忆是痛苦的,也是批判的。
罗大佑少年时代就每天在家里练习弹琴,外面的小孩子们在玩耍。他的父亲是个矛盾的人,让他学钢琴并不是要他以后从事音乐。在罗大佑长大以后和父亲激烈争吵要不要从事音乐的时候,他当然想起了钢琴前的童年。《麦田》里的主人公的反抗,逃学逃家给罗大佑这个好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刺激。所以,罗大佑对他的童年是反抗的,这种反抗在《童年》则是受到了《麦田》和当时的校园民歌的影响。
无奈,是《童年》整曲渲染的情绪,它和同专辑的《未来的主人翁》相辅相成,批判了现代教育对少年的摧残。长大、独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就是罗大佑童年的期盼。
但是,恰恰是剥夺了他童年的欢乐的钢琴,帮助他成年以后找到了他最能依赖的灵魂依托--音乐。这对罗大佑的心理矛盾来说,实在是一种悖论,象极了卡夫卡小说《变形记》里的甲壳虫。90年代初期,罗大佑承认,当时他看了一些存在主义的作品。我们在《童年》里也能够感受到罗大佑对存在主义思潮的思考。
具体到歌曲里,罗大佑没有选择《未来的主人翁》的表现方法,而是运用了存在主义的虚拟、梦魇的渲染方法,将批判的主题通过对童年无奈的方法很淡很淡的渲染出来。相信罗大佑看过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鼠疫》。这种表现方法在罗大佑的作品中除了《摇篮曲》以外,再也没有出现过。整个歌曲带来的象征意义要超过后来的其他直白的批判歌曲。而普通人听来只能感觉到那股淡淡的哀愁,而这种哀愁的背后必须经过生活的磨练才能体会它的出处。
因此,我愿意说《童年》是唯一的一首存在主义的国语歌曲。
谁能思考“等待游戏”、“心里初恋”、“迷迷糊糊”、“这么孤单”到“盼望长大”之间的关系呢。《鹿港小镇》里质疑了“家乡的红砖”和“水泥墙”的关系,而《童年》的“盼望长大”不料却是盼望一个纷杂的社会,一个挣扎的灵魂和虚伪的人生。
这就是罗大佑用每一个人都有的童年的纯真的盼望告诉我们未来的主人翁的全部悲哀,不过他用的仅仅是一首歌而已。
㈡ 罗大佑歌曲《童年》赏析
http://mp3..com/m?tn=mp3&ct=134217728&lm=-1&li=500&word=%CD%AF%C4%EA+%C2%DE%B4%F3%D3%D3
㈢ 罗大佑的童年这首歌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直到读完,还是搞不清楚当初一时冲动买这本书的真正原因,究竟是因为想窥探罗大佑的童年到底和平凡如我者有什么不一样?还是因为随书所附赠的CD?而那些关于童年往事的种种回忆,究竟又会在随着罗大佑的追忆脚步重新回到那个年代里去之后,让自己如何面对自己存在脑海里的片刻回忆的真实性?在这一波以「五年级」等昵称所建构起来的回忆图象里,到底那些是曾经亲身经历过的,而又有那些是被虚构出来而为了迎合同体感被强加上去的?
罗大佑的童年,到底又和我们之间有什么相关?这该要从罗大佑的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谈起。
罗大佑当年在台湾流行歌坛所引起的骚动,当然来自于在他所写的歌里所流露出来强烈的批判意识以及浓烈的时代感,经过了这么多年,再重听《之乎者也》,依然也感受到罗大佑旺盛的改革意识。罗大佑所伴随台湾一同成长的,除了扬弃对风花雪月无关痛痒的歌咏外,所注入的省思意义,不论是对自己所身处的环境,自己所赖以成长的土地,自己所依靠生存的传统价值观,自己早已习惯或不习惯的社会多元变化,都该在生活中成为智性增长的养分,懂得反省思考那些原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一切,是不是具有基本的合理性?那些总以为是不可动摇的价值观,又随着社会多元化的脚步,可能正在注入新的活力。
台湾的社会力正在透过不同的形式逐渐累积起来,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勃升力量,观照着蠢蠢欲动的社会,适时的颠覆与爆发。旧的正在失去,新的尚未建立完成,变动性越高的社会,越容易感怀起古老的一切,越容易陷入那浓郁的怀旧氛围里。
就当罗大佑唱出新的爱情观时,罗大佑也徐缓地唱出某个世代对童年生活的诸多回忆。当罗大佑不断对台湾流行歌坛注入新的刺激之际,一股浓烈的罗大佑式的论述也正在成形。把罗大佑当成是台湾流行歌坛的新希望,以为他的每一张作品都带来新的启示,于是罗大佑成了象征某个时代批判价值的实践,成为反省的知识丛结,成为文化的表征,一份对台湾关怀的热血赤忱。
而罗大佑的笔,总是以极端尖锐的方式,逼使人们去检视周遭的一切,除了歌以外,罗大佑和社会沟通的管道,除了极少数的访谈自我的剖析,就只剩下那本早已绝版多年的《昨日遗书》。忘不了的是罗大佑式的反省角度,忘不了的是罗大佑不肯妥协的嘶吼呐喊。
罗大佑的许多作品也因此而成了塑造共同记忆的标的,<光阴的故事>代表着对逝去岁月的无尽感怀,<鹿港小镇>则是新旧价值观的冲击,<未来的主人翁>成了对于儿童未来生活的预言,而<童年>,尤其是<童年>,更成了往昔生活甜蜜的回忆,把多少忙于现代生活的人们重新又拉回到记忆里。
也就因为<童年>成了罗大佑不朽的经典,当自从出版了《恋曲二○○○》以后就消声匿迹的他,再重新以作家的身份出现在众人眼前时,所受到的瞩目当然该是空前的。
但是,必须要承认,进入廿一世纪的罗大佑终究已经不再是记忆中的罗大佑了,自从他拿掉眼镜以后,我们就要明白温情主义的脉动已经让罗大佑不再那么以批判作为思考的主轴。而原本期望从他的书写里所要认识及了解的那些思维的线索,此刻或许不太可能以我们熟悉的方式再在眼前出现。
《童年》封面上那个年少罗大佑坐在钢琴前抚着琴键泛黄的身影,似乎也暗示着当岁月已经无情地把许许多多的往事拉得老远之际,我们也只能平铺直叙地尽量捕捉岁月的尾巴,看能不能多抓住些什么。
当联合文学把这本书列为「缤纷」书系时,我们就该明了与文学之际已经有遥远的距离,读者试图去寻找的,应该是罗大佑的童年和自己的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关系?这不是光去思索到底是谁抢到了那支宝剑的问题,更该是在台湾风雨飘摇的年代里成长的那一代里,终究是共同经历了一段物换星移的过往。在那物质缺乏的年代里,罗大佑所铺陈的他的童年已经是具有相当好的物质享受的童年。就像个介入者,罗大佑娓娓诉说着自己童年的回忆,读者却又不断地自我跌回隐约的记忆里,和罗大佑的童年交缠着。
这除了窥视以外,又将经历一段怎样的阅读过程呢?除了看到一个曾以批判精神著称的歌手温情地回忆着童年细琐的往事之外,又得到了什么?
必须得承认,在这本徐宗懋执笔的《童年》里,舍去那一张张相片,略去罗大佑的名字,除了突显了在那个时代里的成长记忆,竟什么都没有剩下。换句话说,这罗大佑的童年记忆,像标本样呈现在读者眼前,除了细碎的感怀,又期待在其中读到些什么?
罗大佑并没有真的拿笔记载下自己的童年记忆,而是透过徐宗懋的笔,添加了另一个也许是相同时代背景及生活记忆的「他者」所记录下来的,姑且就算是罗大佑的童年吧!然后就一路追寻到《之乎者也》出版时的心路历程,任意带过只占了一页篇幅的八十五年以后的经历,主要,还是歌颂童年的存在价值。对罗大佑来说,他所期待的是不断成长的动力,不断地回到童年里去探找可以感受到的巨大能量。而对罗大佑的文字有百般依恋的读者,怀抱着以往《昨日遗书》的印象,读起《童年》来,所受到的震憾与打击恐怕不比当初罗大佑突然交出一张温情主义的专辑《家》来得小吧!以罗大佑的思维模式及惯有的批判观点,写起纯然追忆的文字,到底又能突显如何的气质呢?
或许对着迷于罗大佑每次出版有声或文字作品总希望会是一次全新的观感的大多数人而言,更重要的反而是随书附赠的CD《昨日至今》里所收录几首纯音乐的弹奏及未曾出版发表过的几首新作。从罗大佑将音乐创作重心从台湾移至香港,然后顺理成章地转往大陆发展以后,捧着新近的创作却迟迟没有机会在台湾发行的他,或许也利用这次《童年》的出版,试探一下台湾流行音乐市场的脾胃,到底是不是已经遗忘了他?还根本是,罗大佑选择放弃台湾这小小的市场,而愿意拥抱大陆更广大喜好流行音乐的众多人口?把「童年」留在台湾,把「未来」寄望大陆。
宁愿以为是自己想太多了,是自己误把沉重的包袱加诸在罗大佑已是中年而显力衰的肩头上,没办法轻轻松松地读着罗大佑稀松平常的文字作品。老想着他该要把自由主义的人文气质灌注到童年的追忆里,而忽略了他其实也希望能安安静静愉愉快快的回忆,那个属于他一个人的童年。
㈣ 罗大佑的童年这首歌哪句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就这么抄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
其实《童年》整首歌表达的并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纯真的儿时,而是青春期的反抗和叛逆。
那么复杂的感情都能被歌词和旋律组合一一倾述,音乐真是个神奇的东西。直到有天听到罗大佑,他说”所有的歌都是一种”爱“的表达,那是一种每个人身上都有又被或多或少隐藏表达的一种东西,它是那么的诡异。“
㈤ 罗大佑童年歌词语文赏析。每句都要有,就像语文阅读一样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抄在声声叫袭着夏天
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
诸葛四郎和魔鬼党到底谁抢到那支宝剑
隔壁班的那个女孩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
嘴里的历史手里的漫画心里初恋的童年
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
总是要等到考试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
一寸光阴一寸金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
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
多少平日记忆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
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
阳光下蜻蜓飞过来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
水彩蜡笔和万花筒画不出天边那一条彩虹
什么时候才能像高年级的同学有张成熟与长大的脸
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长大的童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长大的童年
㈥ 请问罗大佑的《童年》创作时间。
罗大佑从1976年就开始写《童年》,收录在1981年发行的《童年》专辑中。
《童年》是电视剧《走过夏季》的片尾曲,由罗大佑作词作曲,张艾嘉演唱,收录在1981年发行的《童年》专辑中。1994年该歌曲所在的专辑获“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2009年,罗大佑凭借该歌曲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词曲作者罗大佑为张艾嘉创作了这首歌。创作《童年》的时候罗大佑正在医科大读书。写这首歌的地方不是在池塘边,更不是在榕树下,而是一个普通的地方。罗大佑写歌的时候,脑海中全是粉笔、黑板、便当、课桌,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状况下写下《童年》这首歌。
㈦ 罗大佑《童年》简介
看一下佑叔《封面人物》访谈视频的26分半左右有讲到
视频贴吧里有,网络上也搜的到,为防吞我就不贴了
我了解的大概有这么几点不算大众的信息:
1。《童年》写于佑叔大学二年级(1974)到大学六年级(1978年)[注:佑叔念医学院,七年制],整首歌写了五年才完成。
2。《童年》先有曲后有词,曲子是在他大二放假时去台南看女友,回程时火车上脑中跑出的旋律,而歌词却酝酿了整整五年。
3。关于诸葛四郎和魔鬼党:这是叶宏甲先生在《漫画大王》中连载的漫画《诸葛四郎》里的人物,是台湾早一代人童年的记忆(关于《诸葛四郎》可参见网络)
4。关于那棵榕树:这棵树其实不在池塘边,而在佑叔五岁在宜兰住的时候巷子口的,此处是整首歌唯一与真实不符之处(可参见那个视频的1分20秒左右的地方)
5。首唱这首歌的张艾嘉,收录与《张艾嘉的童年》,佑叔是这张唱片的制作人,《光阴的故事》《是否》等佑叔创作的歌曲亦于此专辑有收入
6。这大概是佑叔传入大陆的第一首歌(我没考证过),由成方圆翻唱,原来的五段歌词中“隔壁班的那个女孩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一段未通过审核,所以大陆最早听到的歌词只有四段
大概就这么多,有什么关于佑叔的问题可以问我。
最后,
罗大佑吧欢迎您的光临!——恋上你的样子
㈧ 童年表达的主题思想罗大佑
就是抄怀念童年的美好时光
演唱:罗大佑
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
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
等待着放学
等待游戏的童年
总是要等到睡觉前
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
总是要等到考试后
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
一寸光阴一寸金
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迷迷糊糊地童年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
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
没有人能够告诉我
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
多少的日子里总是
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
就这么好奇
就这么幻想
这么孤单的童年
阳光下蜻蜓飞过来
一片一片绿油油的稻田
水彩蜡笔和万花筒
画不出天边那一道彩虹
什么时候才能像高年级
地同学有张成熟与长大的脸
盼望着假期
盼望着明天
盼望长大的童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盼望长大的童年
㈨ 急!!!罗大佑 童年 歌词赏析
罗大佑:童年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回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答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
诸葛四郎和魔鬼党到底谁抢到那支宝剑
隔壁班的那个女孩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
嘴里的历史手里的漫画心里初恋的童年
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
总是要等到考试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
一寸光阴一寸金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
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
多少平日记忆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
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
阳光下蜻蜓飞过来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
水彩蜡笔和万花筒画不出天边那一条彩虹
什么时候才能像高年级的同学有张成熟与长大的脸
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长大的童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长大的童年
㈩ 罗大佑的童年这首歌反映了儿童年少是的什么特点
每当听这首歌的时候,小时候的事情都会在脑中浮现,我想歌者和写这首歌的人最终的目的就是这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