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提升初中生汉字的书写水平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的唯一载体,没有汉字,就没有我们中华民族灿烂光辉的文明史,可以说,汉字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根。但放眼当前的语文教育,莫说人们能够熟悉掌握颜风柳骨了,就是一些本科生、研究生写出来的硬笔字都是歪歪扭扭的,他们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却不知基本汉字的笔画与笔顺。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当从提升初中生的书写水平开始,为推进汉字的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本文中笔者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书写水平展开论述,望有识之士加以指点。
一、改变学生的思想认识,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也都把练字当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每天要求学生练一张字,这种做法的初衷是好的,但缺乏的是教师的有效指导,缺乏的是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及他们对练字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笔者以为,我们教师首先要改变学生的思想认识,让他们从心灵深处认识到练字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进而激发他们练字的热情动力,才能够使练字有效果。另外,我们教师还要教给学生的练字方法与书写技巧,这样我们每天给学生布置的练字常规作业才会有所收获。
在改变学生对待练字的思想认识方面,我们一方面可以展示当代书法家的优秀作品,引发学生对于这些名家名作的由衷钦佩,进而使他们产生有意模仿的意识,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另外,我们也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对于那些书写较好的学生加以注意,扩充他们在班级中的影响力,以这些榜样力量在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正能量,给学生的练字营造良好的氛围。另外,我们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硬笔字书写能力,一方面给学生施以影响,另一方面还要利用自己练字的心得体会来指导学生书写。最后,我们还可以运用书法史上的种种趣事来激发学生的练字兴趣,培养他们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由衷赞叹与不断追求。
二、懂得汉字结构及汉字笔画的写法
造成当前学生对于汉字书写掌握不够好的客观原因,笔者以为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功利思想的影响下,没有能够把汉字的结构与笔画、笔顺等基本知识教给学生,忽略了我们建设语文大厦的地基工作。所以即使是到了初中阶段,我们要想提升学生的写字水平,还是要从这些基本的汉字结构、汉字笔画、汉字笔顺方面入手,开始对学生的书写技艺施以影响,给他们带来正确的指导。譬如,汉字结构的讲授就很有意思,比如象形字,很多就是以前对于具体事物描绘的简化,如山、水等字。还有一些会意字给学生解释起来也很有意思,比如一个人靠着树木休息就是“休”字;在以前的时代里,一家有一口猪就能称得上是一个富裕幸福的家庭,所以就是“家”字等。即使是我们现在盛行的占汉字绝大多数的形声字也有很多规律,譬如“幸福”二字,不就是有一块土地,有日常开销需要的钱,再加上一人一口田就是幸福吗?这样一系列的汉字讲授下来,就会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别开生面的体会,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他们练字的兴趣与动力。
当然,即使到了初中阶段,我们对于学生的练字也不能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要根据学生实际来施以正确的引导,有些学生不具备基本的笔画书写能力,我们就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笔画书写能力入手,结合笔顺规律,从日常作业的布置开始进行要求,相信我们的练字书写就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
初中生的练字需要我们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抑或采取丰富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内在的需求。譬如笔者就经常在教学实践中举行书法比赛,有班级内组织的,这方面教师的评价起着主导作用;有小组内组织的,这时候学生的评价起主导作用。我还积极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和教育局组织的书法比赛等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合作、鉴赏能力,另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了其汉字书写水平。还可以用出板报和办班刊的方式,来达到提高学生汉字书写水平的目的。我在教学中,就把班级黑板报左右两侧的空白墙壁利用起来,在上面展示学生的手抄习作和书法作品(包括硬笔和软笔)。具体的如收集作品、展板命名、装帧设计、布置张贴等活动全部都由学生完成,我只起指导性的作用。总之,教师可以采取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练字。这样,学生就会有兴趣,练起字来也有动力,写字也就不会枯燥无味了。
四、学校要为学生写好汉字创设良好环境氛围
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要为学生写好汉字创设良好大环境,比如:开设写字课、组织课外书法小组,用“写规范字,用规范字”等标语向学生进行宣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要利用书法展示、作业展评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创设浓厚的氛围,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对书写的兴趣。素质教育应全面地、发展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学校也应积极引导,为学生提供必要条件,把写字教学长期深入地开展下去,把它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此外,学校最好将写字教学纳入教师考核和教学水平的评定中,全体学生的写字习惯的养成、基本写字技能如何应成为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之一。
总之,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需要我们教师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去努力。
B. 如何进行初中汉字教学
从辨识、书写和应用三方面入手。辨识是基础,要让学生们对汉字感兴趣版,可以讲一讲常见汉字的起权源,字形的演变,自己姓名的来历等等,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荐你看一看左民安先生的《细说汉字》,对汉字教学很有帮助。书写可从笔画、笔顺、结构入手,组织学生临帖,提高汉字书写的水平。应用最难要用大语文观指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一切与文字有关的行为,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汉字,把辨识、书写学到的技能用到生活中去。
C. 语文教学大纲初中毕业要掌握多少个汉字 – 手机爱问
《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中学生应该能够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回字。答在中考考试中,查考汉字,主要是为了准确区分常见的同音字,能够辨析简单的形似字,能够理解常见多音多义字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和意义,同时要要求同学们书写汉字笔画清楚,字形正确、规范。
从近几年的中考来看,汉字考查一般放在语音考查的后面,或者与语音题结合在一起,试题分值往往二到四分。有的采用选择的形式,有的采用让同学们根据拼音书写汉字的形式。考查的内容都是在教材中出现,常用常见又易错的词语。此外,同学们还应该了解汉字构造,掌握常见字的笔顺、笔画、辨析形声字的声旁和形旁,熟练使用汉语工具书,学会部首和音序检字法。
对于汉字的考查,不局限于选择题或者填空题,在阅读题中,也常常考查同学们对于汉字的理解。
D.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经典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经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重视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学科性质所担负的责任,更是历史所赋予的神圣职责。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文、诗、词、曲、赋的内容本身可谓传统文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时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们读古文,吟古诗,吸取古人思想的精髓,让他们走进迷人的童话、绮丽的诗歌、精彩的小说之中去体会美丽的生活情趣。学生们在阅读学习成语故事中积累语言、在学习神话故事中感受神奇、在浏览学习寓言故事中明白道理。让学生们阅读神奇的科学、绵延的历史、丰富的人生等故事,使他们感受到历史的变迁与文明的传播,不禁由衷的赞叹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让学生们在语文课上一边学习知识,一边感受传统文化带给他们的神奇和美妙。作为教师的我们,教给学生一些相对比较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对吸引学生听课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有莫大的帮助。
一.教学汉字之形,感悟汉字之美
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如何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汉字有形声、假借、会意等之分,对于出入学的学生,我们当然不可与他们讲这些,那么做学生会觉得无聊,甚至对汉字产生厌烦,所以,我们不妨在学生学习汉字之时,给他们讲讲关于汉字的小故事。如:“家”字中的“豕”是今天的“猪”,但是涵义不同 ,“猪”在今天代表又脏又笨,但古人在造“家”这个字时,上面的“宀”是房子,下面放的却是一只“猪”。为什么呢?中国人从古代就喜欢猪,也喜欢养猪、吃猪肉,其实在古人心目中的猪,是聪明又勇敢的。
又如:汉语中表示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的汉字都从心旁(或心的变形),如:想、忘、忠、恕、怨、愁、忆、恼、悦、恭……这是古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观念的反映,先人认为心这个器官是专管思考的,心是思维的器官。再如,低年级的看图识字教学,图与字自然有些许相似之处,所以在学习时要先出示图,再与字进行比较,这样便于学生识记字形。通过此,学生不但对汉字产生了兴趣,还会对古人的智慧由衷地佩服,从而乐于学习。
二.教学古诗之意,体味诗人之情
古诗作为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其不单是诗人的才华展示,借物抒怀,其中也包含了诗人的伟大抱负与志向。陆游是南宋伟大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他的多首诗歌被选入教材,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两首诗均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诗中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通过对古诗意思的教学,我们可事先让学生查阅有关于陆游的得一些资料,对诗人有初步的了解。当然,在没讲古诗之前,学生对它的认识可能仅是手中的资料文字,并不能从内心深处体味,但当我们教学完古诗,再次回头来重读关于陆游的资料时,学生便由了更深的体悟。此时,我们不妨再向学生介绍一些风格类似的其它诗歌供学生选择阅读。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除了它读起来朗朗上口之外,便也会在对内容和诗人情感的体会上下些功夫。
三.诵读经典韵文,完善人格品行
众所周知,《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一个中国人的遗产。虽篇幅短小,但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它易于诵读,脍炙人口。据说已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广为流传。它教育我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勤奋好学,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字经》中不止有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它更是涵盖了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常识。
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诵读《三字经》,起初只是觉得它易于上口,未曾多加关注,可是时间久了,发现学生的知识积累逐渐丰厚了起来。究其原因,就在于《三字经》的诵读。也因此,诵读《三字经》便成为了一项很好的素质教育作业,与其他作业不同,并不是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组织学生利用晨会、班会等时间来说说在诵读《三字经》中收获了什么。如“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母为了孟子的发展而三则其邻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而“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便又告诉我们环境固然重要,但一个人自身的努力是更重要的。通过《三字经》的诵读,学生们不仅吸收了诸多知识,还懂得许多为人的道理。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还不只这些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方法来教会学生感知感悟,从而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我国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历史,有着无比深厚的底蕴,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让我们去开采、去发展,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将我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我们的各项教学中。
E. 如何学好语文
学语文,就是要“背”
学语文最重要的基础是“积累”,第一个难关就是“识字”,字要熟练会写的话,还是需要抄几遍的。通过次数的累积,达到一定的记忆。
那些文章写得好的人,他们懂得什么样的语言读起来舒服,怎样写可以把其中的音乐感、节奏感把控好,同时,道理也能够讲清楚。他们是天生就懂得这些吗?当然不是。他们也是经过不断的读到好的文章,从中领会了如何更好的去组织语言。
学语文本身是要下点功夫的,平时大量的阅读、大量的记忆非常重要。尤其年纪小的时候,要下点功夫、记点东西,背点东西,学点东西,特别是诗歌、好的文章等等,更应该从小就背起来,这都是对文化底蕴的积累。苏东坡讲“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你腹中没有东西,临时去想词怎么能想得出来呢?
记忆力和创造力从不矛盾
创造性是怎么来的呢?因为看得多了、做得多了,以后才会有创造。
写文章也是“创造”,本来没有这篇文章,现在创造出来,你怎么创造出来?因为看得多,记得多,词语掌握多了才写得出来,谁创造得好就是因为他积累得多。
所以文学就是这么回事情——
首先,是积累、吸收;然后,在自己脑子里编程;最后,才是吐出来表达。
创造力是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记忆的积累,突破常规,举一反三,在积累的基础上,寻找新的东西。你积累得越多,你知道的越多,你的语言越丰富,你的表达就越好。
犹太人有句话,和我们中国的学习方法很像,他说小时候应该学会一种“生吞之功”,就是你要会生吞活剥,首先你要把它吃下去,东西吃多了以后他自己学会消化。
胡适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9岁的时候特别喜欢一句话: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我就是觉得好玩,并不是很懂。到了60岁,我还是喜欢这句话,这时候才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9岁的胡适真的不理解吗?他不理解不会感到喜欢的。其实9岁也算理解,60岁也叫理解,理解程度不同罢了。这样简单的一句话都这样,更复杂的话你怎么理解?很多东西小时候解释再多也理解不了,长大了,阅历到了,自然就懂了。
所以“生吞活剥”没关系的,吞下去了,葡萄糖够了,脂肪有了,维生素也有了。可是如果你天天分析这里面有没有葡萄糖,有没有维生素,却没有吃东西。你说十年下来,你会瘦成什么样?
写好作文,也需要“背”!
其实孩子“吞下去”这么多,也是为了“吐出来”,也就是写出好作文。
很多家长发愁,孩子写作没创意,其实关键在于,我们总是让孩子按照套路写作文,现在就算写好了,长大后就肯定也不会写。因为他的思维被放进了框里,被锁链锁住了。
记忆是一个基础,但又不能所有的事情都只依靠记忆力,我们要吸收记忆的是经典和值得记忆的东西,而不是记忆一些条条框框套路性的东西。
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多读书,看多了才能提升出鉴别能力。孩子没读几篇文章我们就给他一个题目,要他创造,即便是创造出来,也是很浮在表面的东西。
F. 南安市2013一2014学年度上学期初中期末教学质量抽查初二语文试题
南安市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初中期末教学质量抽查
初二语文试题
(本卷共20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一) (二) (三) (四)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34分)
1.阅读文段,按要求作答。(6分)
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mó仿。
(1)根据拼音写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mó仿( ) 袅袅( )
(2)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谛听: (2分)
(3)选出与短语“回旋上升”结构不相同的一项( )(2分)
A、万般柔情 B、神秘幽远 C、江南丝竹 D、泰然处之
2.古诗文默写.(12分)
(1) ,把酒话桑麻。
(2) 莫笑农家腊酒浑, 。
(3) ,燕然未勒归无计。
(4) ,背灼炎天光。
(5)落红不是无情物, 。
(6) , ,风雨不动安如山!
(7) 人生自古谁无死? 。
(8)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 ,悄怆幽邃。
(9)夫战,勇气也。 ,再而衰,三而竭。 ,故克之。
3.按提示填空: (2分)
倡议书是倡导开展某项有意义的活动、推广或发展某一行之有效的作法的文体。正文先写倡议的 ,之后分条写出倡议的内容及期望。表扬信是表彰某个单位或个人的先进事迹的书信,正文写表扬或感谢的内容。叙述的事迹内容要 ,写作语气应是赞美、敬慕。
4.综合探究:汉字听写(6分)
材料一 央视《汉字听写大会》播出后,观众强烈的参与欲望,使大会收视率节节攀升,一度获得全国第二的收视率。仅播出两期之后,央视科教频道就将其提到了黄金档播出,央视一套综合频道更是打破惯例,在每周二晚跟进播出。《汉字听写大会》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动手写汉字的热潮,提高了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重视的程度。
材料二 福州新闻网讯 12月11日下午,一场紧张激烈的汉字听写大赛决赛在闽江学院举行。比赛以“汉字情•中国梦”为主题,旨在培养大学生以写好汉字为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目的,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这也正是符合实现文化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材料三 汉字,是中国几千年华夏文明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精粹,传承它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天职。现代生活中,键盘的运用越来越普遍,人们在写字时对键盘很依赖,越来越习惯于用输入法来代替书写的过程,“提笔忘字”的情况成了一个社会通病。
(1)用简练的语言把探究到的信息概括为两点(4分)
信息一:
信息二:
(2)假如以“汉字情•中国梦”为主题在你的学校举办一场汉字听写大赛。请围绕主题,拟一个大赛的标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5.文学名著:(8分)
(1)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正确的是( )(3分)
A、在《西游记》“孙悟空一调芭蕉扇”中,铁扇公主不肯借出芭蕉扇,原因是她认为孙悟空坑害了他的丈夫牛魔王。
B、从《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可以看出,鲁提辖虽然急噪莽撞,不拘小节,但也是粗中有细。
C、《水浒传》中,宋江反对晃盖的忠郡思想,所以将“忠义堂”改为“聚义厅”,迟迟不愿接受朝廷的招安。
D、《美猴王》选自《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宋代人。小说成功地刻画了美猴王顽劣、好动、逞强、好胜的特征。
(2)下面是从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中摘录的一则“鲁滨逊日记”:
五月四日。出去钓鱼,但没有钓到一条我敢吃的鱼,当我感到十分厌倦,正要离开的时候,却钓到一只小海豚。我所用的长长的钓丝,是用绳纰搓成的,只是没有钓钩。可是我还是经常钓到足够的鱼来吃。我把它们晒干了吃。
①
在这则日记中,鲁滨逊的生存智慧具体表现在哪里?请写出两点。(2分)
②富有生存智慧的鲁滨逊在荒岛还做了哪些事来解决他的生活难题?(概述三个事例)(3分)
二、阅读(56分)
(一)古诗欣赏,阅读下面诗歌,完成6-7题。(5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6.古典诗词讲究炼字。一个“ ”字,表达出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 ”字,点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2分)
7.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蕴含怎样的哲理?(3分)
答:
(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8-11题。(17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劳其筋骨( ) ○2人恒过 ( )
○3征于色( ) ○4入则无法家拂士 ( )
9.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潭西南而望
C、舜发于畎亩之中 何陋之有
D、所以动心忍性 以其境过清
10.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1.“无法家拂士”和“无敌国外患”,为什么会导致“国亡”?文中并没有展开论述。请用自己的话为此文补充论述,说明这二者为什么能用来证明“死于安乐”的观点。(4分)
(三)阅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完成12—15题。(14分)
○1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不论是红花还是红叶,它们的细胞液里都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当细胞液是酸性时,花青素呈红色,(A)酸性愈强,颜色愈红。细胞液是碱性时,花青素呈蓝色,(B)如墨菊、黑牡丹等便是。(C)而当细胞液是中性时,则是呈紫色。(D)万紫千红,红蓝交辉,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
○2 除了红花以外,还有黄色、橙色的花。橙色与柑橘,南瓜等果实的色彩相似,而最典型的是胡萝卜,所以表现这种色彩的色素,就被称为胡萝卜素。
○3至于白花,那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的缘故。有些白花,例如菊花,萎谢之前微呈红色,表示它这时也含有少量的花青素了。变色的一个特殊例子是添色木芙蓉,早晨初开的时候是白色,中午变成淡红色,下午变成深色红,一日三变,愈开愈美丽。一般的花,大都初开时浓艳,后来渐渐褪色。
12.
在选文○1中选择正确的一处插入“碱性较强,就成为蓝黑色,”一句?(2分)
答:我选( )处。
13.请分别简要说明花儿呈现不同颜色的物质基础及其原因。(6分)
14.请说说“一般的花,大都初开时浓艳,后渐淡褪。” 一句中,“一般”和“大都”二词,是如何与本段内容相照应的?(3分)
15.“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句在本文中既作标题,又在文中不断出现,你是否感觉到作者这样写有些累赘?为什么?(3分) (140.224.38.4)
http://www.ruiwen.com/st/html_doc/838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