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体验:一个教育学概念的研究
传统教学以知识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教师多从“物”的角度去研究教学,追求统一的、普遍有效的操作模式,忽视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而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则强调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强调师生、生生间的生活联系和情感互动,关注学生生命意义的建构。为此,我们的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体验,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为此,对“体验”这一教育学概念的研究就成为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诉求。一、关于“体验”的几种观点“体验”是什么?我国学者对体验的涵义进行了探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情感说。持这种观点的人受心理学情感理论的影响,将体验等同于情感,如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认为:体验是“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1]仔细分析,裴教授对“体验”的界定与心理学关于“情感”的界定无异,是典型的“情感说”。2.特殊活动说。持此观点的人借鉴苏联学者瓦西留克《体验心理学》中关于“体验”的界定[2],将体验视为一种特殊的活动,如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所说的主动体验过程,[3]就是“活动说”的典型代表。3.意义建构说。受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将体验规定为意义的建构和价值的生成,如华东师范大学张华教授认为:体验立足于精神世界,立足于人、自然、社会整体有机统一的“存在界”,是意义的建构、存在的澄明、价值的生成,指向于对世界的理解和超越。4.活动—过程说。该观点从教育活动的综合性出发,认为体验是多方面交织的复杂过程,如有人认为:体验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它是一种活动,更是一个过程,是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情感和思想、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复合交织的整体矛盾运动。5.活动—结果说。持该观点的人认为:“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获得的认知和情感。”6.图景思维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刘惊铎教授认为,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其中,“图景”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有机的整体性存在,它同时包含着个体人过去的生活阅历、当下生活场景之生命感动和未来人生希翼的蓝图,不仅含有混沌的直觉领悟,也含有理性的反思;它是符号、文字、语言“串行信息”和行为、图像、情境“并行信息”综合作用的融通式思维;它源于生存实践而又超越于生存实践,穿越和贯穿具体生活经历的场景,透视生存实践的意义。体验的显著特征是整体性、现场性和超越性。7、感受—领悟说。有人认为,“体验”可以描述为一种人由客体的刺激而生成的切身感受,以及从自己的生存状态、内心需要出发,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客体之中进行领悟的复杂的生命活动,它是认识活动、情绪和情感活动、意志活动的整合,是构成个人生命经验的基石,是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和思索。需要指出的是,“感受”和“体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一种主体的复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感受和体验的对象,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都极具亲历性和个性化的突出特征:作为动词,二者都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作为名词,又都可以被看作一种结果。它们的不同在于,“感受”的对象有客体、有主体,但侧重于客体,“体验”的对象也有客体、有主体,但侧重于主体;“感受”是浅层次的,“体验”是深层次的,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是前者的升华和深化。在当代,刘惊铎的“图景思维说”——“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被更为广泛地引用和运用。
② 体验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国外体验式教学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教学思想,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卢梭自专然主义教学思想以及杜威属经验主义教学思想。然而尽管国外体验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但对体验式教学的研究甚少,研究者们把注意集中在了对体验式学习的探讨上,尤其是体验式学习模式的研究,这可能与国外教育研究的重心从教学方法转移到学习者有一定的关系。
国内对体验式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多,但也处于刚起步阶段。教育学、外语教学对体验式教学的研究还停留在对体验式教学的特征、价值及其实现途径的探讨,只有极个别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建立。
③ 如何开展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是为了解决我们在教学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而展开的一些研究,然后从中得 到一些启发,再来指引我们的教学工作。所以,开展教学研究事实上可以说是一个发现问题, 此,我想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首先,要从每一天的教学工作发现问题。我们虽然每天都是面对学生,每天都在上课, 但是每天讲课的内容不一样,每天学生的状态也不一样。总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有 些是可以及时解决的,有些却是存在了好久一段时间,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不断去想方设 法解决的。那么,这些问题其实就可以最为我们所要进行教学研究的问题。例如我在数学课 上开展了几次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发现效果不是很好,拜读了一些相关论文后,还是觉得需 个教学研究去开展 其次,合理的选择研究方法,切实开展教学研究。在我们找到了所要开展的教学研究问 题后,接下来选择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可以先查阅相关的书籍去了解,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 进行选择。比如,如果我想了解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他们的表现和他们的想法,那就可以采用 观察法和访谈法,或者问卷调查法,通过这些方法来收集学生方面的信息,从而得出一些原 因和找出一些解决的方法。 再次,把研究出来的设想或者是成果付诸实践,查看效果。在我们开展教学研究,得出 一些想法时,这就需要进行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体验出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如果很有成 效,那就说明这个研究是比较成功的,有效果的。如果发现问题依然存在,那我们就继续改 进,继续研究。 最后,把教学研究的结果进行推广。个人认为,我们辛辛苦苦完成研究后,可以与同行 们去分享这一成果,也可以与同行们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这样能够互相促进,也不断提升教 学的方式方法,最终得益于学生。 总之,我认为教学研究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做好。
④ 什么是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开展需要通过实践与反思的结合才能获得期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情境化学习,在这里学习过程被置于各种虚拟的或真实的语言情境之中。
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语言教学中所指的体验是指教师以课堂为舞台、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触的媒质为道具、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造出值得学生回忆,让学生有所感受,留下难忘印象的语言活动。
不难看出,以前的语言学习对学生来说都是外在的,而体验式学习却像生活中 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体验式教学工具MTa来自英国,1982年由心理学博士马丁汤姆森创立,学习活动种类超过100多种,每个活动都是为特定的培训需求而设计。
(4)体验教学研究扩展阅读:
体验式学习关键在于,教师在实施情境化教学理念时应该对其保持一种发展的眼光和态度,意识到情境化学习不能只是让学生表演一些背得烂熟的情景对话小品。
模仿是语言学习的必经之路,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忘记模仿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模仿,一旦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真实情境,就会不知所措,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掌握在真实情 境下语言的灵活运用。
所以,虚拟情境应力求逼近真实的情境,在引导学生体验时要尽量使学习者从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心境两方面都感到自己正处在生活的语言空间中,而不是在一 种被安排好的系列活动之中,要让学习者对即将发和珠事情无法预料。
而又必须马上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思考,作出反应,加以解决,从而在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语言的深 刻的体验。语言的运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应充分抓住这一点,把语言体验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⑤ 如何有效开展体验式作文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可以对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因为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的。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开展有趣的班队活动,带学生参观游览,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并关注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
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成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习作时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没有了材料,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是学生习作的主要源泉,学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作文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石。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生活的语言。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还要让学生随时摘录,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并随时评奖。因为小学生正是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段,记忆是智慧的仓库,小学阶段让学生多记住一些东西,对他们的一生都大有益处。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就会与日俱增,再也没有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无米下锅”,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就不再怕写作文了。
我在教学中还很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多读书。我常利用积累时间来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诵及背诵比赛。激发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我们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日记、观后感、评论人物时事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三、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常言道:“情动于中而行于外”。情感是思维的翅膀,认知的催化剂。作文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时找“动情点”,要细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回味经历过的美好时光。总之,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有在真情涌动、激情荡漾、热情似火的融情状态下,才会焕发出忘我的探索精神,实现知识的超越和理性的升华。因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抄袭的弊端。
⑥ 什么是教学研究
1、教学研究主要讨论有关学生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问题。如果是讨论某一具体课程,则希望通过讨论,对这一类课乃至更大范围的课程具有借鉴作用。
2、《教学研究》创刊于1978年,是由河北省教育厅主管、燕山大学主办的教育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内容涉教育论坛、学习科学、创新方法研究、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等 。
3、据2019年7月《教学研究》官网显示,《教学研究》编委会有主编1人,副主编1人、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3人、委员44人,编辑部有主任1人、责任编辑3人 。
4、据2019年7月6日中国知网显示,《教学研究》共出版文献3588篇、总下载586828次、总被引16088次,(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334、(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179 。
据2019年7月6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教学研究》共载文3211篇、基金论文量为1094篇、被引量为11564次、下载量为47518次,影响因子为1.02。
5、《教学研究》栏目设置包括教育论坛、学习科学、创新方法研究、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等。该刊主要面向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教育教学研究人员以及大中小学教师。
(6)体验教学研究扩展阅读:
1、《教学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A刊扩展版来源库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来源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库,收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
2、《教学研究》获中国高教学会高教期刊研究会1998-1999年度优秀期刊二等奖。
3、《教学研究》以“繁荣教育学科、指导教学实践、促进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
4、1978年,《教学研究》创刊。1997年,《教学研究》建立立卷制。1998年,《教学研究》设置为季刊。2004年,《教学研究》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2014年,《教学研究》入选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⑦ 体验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有什么区别
体验式来教学是指根据学自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
⑧ 国内体验式英语教学研究得怎样了
在英语教学中开展体验式学习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体验学习中自然习得语言;重视指导学生进行网络的英语体验式学习;时常组织英语实践活动,学生在体验性学习中活化语言;重视英语复习学习中的体验式要求;建立体验式学习圈;强化初中生的英语听读的体验式学习。
2.寓教于乐。体验式学习的“乐”,并非教师单方面制造的乐趣,而是学生主动体会到的乐趣。学生学得快乐,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正实现和真实效果。
3.学以致用。体验式学习为学习者及时提供了一个运用语言的空间,使语言学习者成功地进入活生生的语言表达和思想交流之中。
4.虚实结合。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情境化学习。通过特殊的场景模拟,引导你去运用这些知识、常识,最终使发挥自己的所有潜能为日常工作服务。
5、主动学习。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任何可用感官作为媒介,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环境、思想等方面。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将“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彻底转变为“我要学和用”的积极状态。
6、体验性学习(Learning through practice)是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真实感悟来掌握所学内容,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操作。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激活了学生认知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全面的身心参与。因此,体验性学习是一种知情合一的学习。
⑨ 在体验教学法中怎样注重差异体验
学生群体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也存在着差异性和丰富性,这种差异性和丰富性主要表现在智力类型差异、学习风格差异和个性特征差异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正确理解学生的差异,正视、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灵活地处理学生在学习上的不同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发展。
一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的不同差异
教育要做到目中有人。所谓目中有人,首先落实到备课这个环节,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因为同一年龄段或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属于某个特定的类或群,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组成这些类、群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有差异的。所以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十分关注、研究学生的特殊性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充分预想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教学设计不仅包括教学方案的设计,同时,还应该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中,教师应加强课件的交互性,在课堂教学中,课件能顺应学生学的思路,而不是教师教的思路。用课件辅助学生的学,而不是用课件牵制学生的学。例如,数学第二册确定位置一课,在设计小动物在第几排第几个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充分预想学生在找第几排第几个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或从前往后数排数,或从后往前数排数;或横着数排数,或竖着数排数;或从左往右数个数,或从右往左数个数等。学生数的顺序不同,数的结果也就不相同。因此,在课件设计时,加强了课件的交互性,当学生说到哪个小动物时,教师马上就能圈出那个小动物,说明学生说的是对的。这样,使教师的教学方案设计和课件设计的方案尽可能顺应学生的学,以学导教,以教到学。
二、关注学生差异资源,促进差异教学的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差异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发展规律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应考虑到学生在认知方式、智力水平、环境背景方面的不同,应把其差异看成丰富的教育。
(1)差异教学应该是以多种形式和方法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成为独立的社会人的教学组织结构,它涵盖了教学的各个方面,是教育教学的整体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个性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兴趣爱好,尊重个性,并提供与每一个学生相适应的有效学习机会。综上所述,差异教学也就是适应性教学、分层教学和全纳性教学。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差异教学要求教学安排适应有个别差异的环境条件,创设相应的情景,建构相应的课程知识以及相应的评价制度等,这就是适应性教学;从教学形式上来说,差异教学强调以异质分组的形式来调整班级内部的个别差异,这又是分化教学;从教学目标来说,差异教学要求教师尊重不同学生的禀赋水平,支持所有学生的成长,为全体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教学过程是促进每一个儿童的个人成长和个体成功的过程,则是全纳性教学。
(2)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这些差异,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教师要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善于发现和平共处开发学生潜在素质和闪光点,决不能用同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应允许学生和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因势利导,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学习环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使得在同一学习时间内,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要解决的问题,都能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跳一跳摘取桃子,即通过思考解答问题有新收获,有所提高。为使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提得当,做到摸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使得自己能正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使自己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条合适的学习路径, 不致于使低层学生因台阶过陡而滋生惧怕心理甚至失去学习信心,也不致于自己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条合适的学习路径,不致于使低层学生因台阶过陡而滋生惧怕心理甚至失去学习信心,也不致于使高层学生因学习台阶过缓而滋生骄傲情绪甚至丧失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勤于钻研。
三、选择学习方式上充分尊重学生差异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有差异的发展。这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数学。例如, 新课标理念中的算法多样化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认识和理解数学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允许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用自己的方式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有的方法在成人看来是最好的,但不同的学生却会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