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班数学教案学会比较三个物体以上的大小与多少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大小排序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照大小正逆排序三个物体.
2、用语言讲述排序结果,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对排序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比较概念
2、小熊玩具三个;礼物三盒;球三个(大小不同);玩具(大小不同)每人一套.
一、导入
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今天有几位小客人到我们幼儿园来玩了,你们想不想知道是谁呀?
(出示三只熊)是谁呢,谁能告诉大家?这些熊大小一样吗?
(不一样)
二、展开
1.复习区别大小,找出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1)引导幼儿观察
小朋友看一看,哪只熊最大?
(请一幼儿来抱一抱最大熊)
小朋友一起说这只熊怎么样?
(这只熊最大)哪只熊最小呢?
(请一幼儿上来亲一亲最小的熊)
(手指着)这儿还有一只熊呢!它比小熊怎么样?
(大一些)它比大熊呢?(比大熊小一些)
(2)教师:小朋友看,熊还给小朋友带来了礼物呢!
(出示礼物盒)引导幼儿观察:
哪盒礼物最大,哪盒礼物最小?
(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球)
熊还给小朋友带来了玩具球,
请一位小朋友来拍一拍最小的球?拍一拍最大的球?
2.学习大小排序
教师:熊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礼物,让我们一起说“谢谢!”
(1)三只熊想请小朋友帮它们排排队,小朋友最爱帮助别人了,谁愿意来帮它们排队呢?
(请1——2名幼儿)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并讲述:它们是怎样排的?谁排在最前面?
我从有花的这边开始排.
小熊最小,排在前面;
这只熊比小熊大一些,排在小熊后面;
这只熊最大,排在最后面.
(请个别幼儿讲述排序的结果,语句完整)
小结:最小的排在前面,后面的一只比一只大,这就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
(2)教师:除了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排队,还可以怎么排呢?谁愿意来排一排?
(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这次它们是怎样排的?从有花的这边开始排,谁排在前面?
(最大的熊)谁排在它的后面,谁排在最后面?
小结:最大的排在前面,后面的一只比一只小,这就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
(3)请小朋友给礼物盒、球排队,进一步学习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排序方法,
重点掌握从大到小的逆排序.
(4)幼儿操作练习
小朋友,这些具大小一样吗?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请小朋友把最大的举起来;
把最小的举起来.
请小朋友给玩具排排队,从戴花的手这边开始排,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
(教师个别指导)
教师验证:谁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的?请举手.
谁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的,请举手.
3.游戏:大家一起拍拍手
小朋友,请你找一位老师一起随着幸福拍手歌玩拍手游戏好吗?
比一比谁的手大,谁的手小?
三、延伸活动
请幼儿观察比较周围环境中哪些物体相比,谁大、谁小一点、谁最小,给它们也排排队.
❷ 幼儿园大班数学《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说课稿 一、说教材内容及作用 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是在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的新知识,是在比较大小的基础上加深对数的大小的认识,为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奠定基础,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比较20以内两位数大小的过程,掌握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培养抽象概括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养成用数学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清楚地表述比较的方法 三、教法与学法 1、情境创设法,以情境激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看猜一猜的学习方式去引入。 2、合作探究法,以合作促深化。 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在小组中交流想法,互相启发,使认识得到深化,知识得到巩固,也能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游戏练习法,以练习促发展。 游戏活动是有目的的练习形式,使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感知、理解、掌握、运用。 四、说教学过程: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1、复习导入新课。 通过对20以内数的顺序的复习,通过谈话引入对两个数的大小的比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 2、新课教学。 第一阶段:通过生活实物苹果和饼干的比较,让学生加深对数的认识,再通过一对一的比较,让学生明白谁多,谁少,引申出4比6小,6比4大。再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理解更加深刻,比较出4和6的大小。 第二阶段:通过出示小明和小梅的对话课件,说出自己的年龄,让学生们比较谁的年龄大,谁的年龄小,同样通过一对一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多和少的比较。再请出任意两位同学,说出自己的年龄,拿出相对应的数字卡片,两位同学比较一下手中的数字大小,在实践中理解数字的大小,逐渐训练学生认识到按数的顺序数,排在后面的数要大,排在前面的数要小的规律。 第三阶段:通过出示小汽车的图片,让学生知道小汽车有4个座位,而现在有7个人想坐车,能坐下嘛?让学生在比较4和7的大小的过程中明白,人多了,座位少了,坐不下这么多人,因此,7比4大,再普及乘座车辆不要超载的知识。 3、课堂练习。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大和小,并能快速的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 4、课堂小结。 让学生小结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课后练习。
❸ 幼儿园数学30以内比大小
首先有两种顺序,是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 大于号>,用在如5>4 小于号<,用在如2<3 ,还需掌握好10,20,30以内的加减口诀就行.
❹ 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各数及计数单位“一(个)”“十”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掌握数概念。
主题图“百羊图”为学生数数提供了现实素材,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通过“百羊图”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体会它比以前学过的20多得多,并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估计意识。
例1通过让学生数数量是100的不同物体,使学生学会手口一致地数数,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从整体上感受100的大小。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学生的经验,在数数的过程中突破数数的难点──“拐弯数”。第一幅图展示了学生在已有的2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下一个数,数到29时下一个数是30,突出了难点的教学;第二幅图加深了学生对100的认识,突出了数的本质;第三幅图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引出新的计数单位“百”,并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十”与“百”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再次了解整十数的顺序。教材编排中从直观、无结构的学具(一堆小棒、第纳斯木块等)到直观“结构化”的学具(10根一捆、10个一列),使学生充分体会十进制计数法,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的认识,并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做一做”第1题意在引导学生在数小棒的操作中突破“拐弯数”(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是多少);第2题让学生自由地数泡泡,学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数,丰富学生数数的经验。
例2教学数的组成,教材在编排中分两个层次:整十数的组成和一般数的组成。教材通过让学生说出摆放70根、46根小棒是多少的过程,使学生借助直观、“结构化”的学具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并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一个数,既加深了对数的认识,又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的理解,尤其突出了计数单位“十”。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理解计数单位“一”“十”“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重难点突破
1.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并在“数”的过程中理解计数单位“一”“十”“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突破建议
(1)课前应准备好方木块、小棒等素材。塑料小棒较为理想,它不但操作方便,而且容易使学生从一根一根、十根十根地数数的活动中抽象出计数单位“一(个)”“十”“百”。
(2)为学生独立地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充分操作学具(小棒、方木块等),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在充分数的基础上,应向学生展示数数的过程(可用实物投影或课件展示),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先一根一根地数,每数十根捆成一捆,数到100;再十根十根地数,数到100.将10捆结成一大捆。为了突破数数过程中“拐弯数”的难点,每数到“几十九”时,教师可用“下一个数应该是多少?”突破数数的难点。
(3)引导学生概括。伴随数数的过程,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归纳: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即: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得出“10个一是十”;将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得出“10个十是一百”。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及其它们之间关系的认识,逐步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2.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突破建议
充分利用小棒,把握教学层次。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学具来弄清100以内各数是由几个“十”(几捆小棒)和几个“一”(几根单根小棒)组成的。按照整十数的组成──一般数的组成的层次进行教学。整十数的组成可先把70根小棒杂乱摆放,问学生“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是多少根小棒?”学生说出“十”后再变成7捆。使学生清楚地“看到”70的组成,进一步体会计数单位“十”的作用,还可以继续说说其他整十数的组成。一般数的组成可以让学生先摆出46根小棒,然后提问“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是46根?”(先摆4捆,每捆10根,再摆6根单根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并交流46的组成。
3.培养学生的数感。
突破建议
(1)结合现实素材认识100以内各数并估计物品的个数。可以利用第33页的百羊图、第35页的泡泡图、第38页的夹子图和糖果图等,渗透估计的方法(以10个为标准进行估计)让学生估一估,再实际数一数,使学生直观感受相应数的多少。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数数活动。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几个几个地数。还可以让学生先抓一把学具估一估有多少,再实际数一数。
❺ 幼儿园小班数学公开课比较大小该怎样引出课题
可以用游戏引入 找一些小朋友上来围成一个圈 然后走圆圈 老师就来喊数字 比如一个10 一个5然后各自站在自己圈里 看谁的圈大 谁的圈小,还可以比喻 让他们猜想什么是大的 什么是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