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武则天教案

武则天教案

发布时间:2020-12-23 06:45:15

㈠ 约客教案可以速度给我发个吗赵师秀的,谢谢了

武则天当政期间,实行了哪些政策?获得了什么结果?

连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消费、选拔贤才,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绝加强。人称她的政治“政启开元,治宏贞不雅”。 还是电脑好,高科技,(*^__^*) 嘻嘻 我有更好的答复珍藏转载到本站
经济上:武则天兴修水利,器重农业,在她临朝和称帝的二十一年工夫里,她一共兴修了十九项水利工程,在唐代诸帝中,仅次于她的孙子,在位长达四十五年的唐玄宗。较年夜的水利工程有: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则天令将原升源渠延长,引比方水、陇水入长安,办理了长安地区用水及浇灌题目。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在泗州涟水(今江苏涟水)开凿了新漕渠,南连淮水,雷同了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沂州(今山东临沂)、密州(今山东诸城)之间的接洽。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在湖州安吉,则天令引天目水入邸阁池、石鼓堰,可以浇灌农田甚多。
彭州九陇县(今四川彭州西北)刺史开凿沟渠,引沱江水浇灌九陇唐昌农田,本地百姓年夜受其益。
冀州也修了两项水利工程,一项是载初元年(公元689年),则天令羊元珪在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修羊令渠,一项是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在南宫县(今河北南宫县西北)修的通利渠,这两项工程均造福本地百姓。
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则天令窦琰于青州故营丘城(今山东潍坊西南)西南开沟渠,引白浪河水浇灌农田,长三十里,号窦公渠。
在一些内地地区,因为平易近族矛盾激化,军粮运输坚苦,则每皇帝积极构造军屯,使内地地区办理了军粮题目,并且也减轻了国度军费开支和长途运输的徭役,并且对粮价的下降年夜有好处。
关中地区人口鳞集,地狭人稠,均田制难以奉行,农平易近受田不敷,劳绩少,一旦产生灾祸,就轻易孕育产生饥馑,则每皇帝于天授二年颁发圣旨,令各地官吏在百姓志愿的环境下,构造关中居平易近移平易近河南道(即今河南洛阳一带)。当时);共移平易近数十万户,上百万人,不但有力地办理了关中地区的压力,也为洛阳以东的地旷人稀的地区补充了少量休息力,对这一地区的开辟无疑起了庞年夜感化,由此可见则天女皇的惊人风格派头和实际本领。
封建国度的租税和徭役日常是来自国度编籍的农平易近,一旦农平易近离开户籍,就成为逃户。过多的逃户,既影响社会稳定,也影响国度财务和徭役。则每皇帝对逃户的政策是相等的严惩的,她并不象其他君主那样抑制农平易近避难,而是规定,各色人(包括工人、贩子、农平易近)如果因为饥馑避难,在一活期内自首,就可以掉掉当局承认,在新的地区开辟,一年之内免租役。在河北地区,因为突厥人的入侵,本地百姓自愿为突厥构筑工程,突厥掉败后,百姓担忧受法律制裁,纷繁避难,则每皇帝令狄仁杰为安慰年夜使,赦免百姓之罪(在古今中外的汗青上,为仇人做详细事变的人完全赦免,是极端有数的事,可见则天之胸襟和睦度),允许回乡,抑制部队搔扰,稳定了河北。在四川地区,因为唐朝为防备吐蕃,令数十万百姓转运军粮,百姓不堪其扰,纷繁避难,则每皇帝令各父母官员鼓励百姓回乡,免征一岁徭役,实在家贫有力存者,由中央当局仔细接济,使本地百姓多回到了故里,对蜀地的稳定起了积极感化。
武则天的经济政策可以说是相等告成的,到长安末年,洛阳的粮食堆积如山,考古材料有力地证实白这一点。人口的增加也反响了经济的年夜好,唐初,户口数为200万,贞不雅末为300万,而到了则天退位的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竟达635万户,是贞不雅年间的两倍多,高出了唐太宗期间,证实白经济的昌盛。
整个武则天期间,固然仍有“山东群盗”,中央上有“盗徒滋漫”,但数十年间没有产生过一场农平易近战争,这乃至是贞不雅、开元时所不及的,这也可以反证出当时);社会比较稳定。如果仅仅以社会治安上的题目就揣测出武则天期间百姓生活形状欠佳的话,那岂不是太双方面了吗?则天的生日,她第二故里的广元人平易近至今怀念,五代以后,凡天灾广元人都要去皇泽寺求则天赐福,而乾隆附近的百姓更是在每年歉收之后以麦饭祀之,并称乾隆为姑婆陵,中国汗青上---乃至全国汗青上也没有几个君王可以或许被百姓如此怀念不已的,这正反响了武则天深得平易近气。(固然武则天的经济政策也不有少弊端,如禁全国搏斗及捕鱼虾,《通鉴》说江淮平易近多饿逝世,恐是夸张之辞,因为不克不及捕鱼虾,可以从事别的事变嘛,如果不是太懒,如何会饿逝世?如今不是也有休渔禁海令吗?如何没有见人饿逝世?说江淮平易近饿逝世之说仅见于《通鉴》,连把武则天骂得狗血淋头的《新唐书》也不见提起,恐又是司马光的揣测。又如则每皇帝时官方私铸货币甚多,劣质货币弥漫,僧尼步队恶性收缩,紧张影响社会经济。

军事上:则天根本维护了国度的自力与国土齐备。她在位期间面对着吐蕃和突厥从西面和北面两面冲击的要挟,将领的缺乏,马匹的淘汰也是缘故起因之一。唐高宗在位时,就在与吐蕃的交战中掉掉了安西四镇。这里趁便提一下文成公主和亲的事变,自古以来都美化得了不得,不过从汗青究竟下去看,文成公主前半生和亲告成,后半生和亲掉败,这正也反响了唐朝的军事气力由盛转衰,如果没有年夜唐帝国的强年夜,不要说一个宗室女儿文成公主,就算是皇帝的亲生女儿---即真公主和亲(如后来的唐肃宗爱女宁国公主等)也一定掉败,当鼎祚式微时,以公主和亲与献女求媚并无本质区别,枉然自取其辱。则每皇帝在与吐蕃交战频频掉败中汲取了教导,她一边选拔人才,发明白唐休璟、娄师德、郭元振等人,恰是他们的高兴,才使得年夜周于长命元年(公元692年)告成地收复了安西四镇,安定了契丹兵变,打退了突厥的冲击,使中邦外乡未受骚扰。武则天又发明性地设立了武举,即所谓的考武状元,并命令河北、河南等地构造马队团,一百五十户发兵十五人,马一匹,同时又阐明);惩罚,清算部队,根本上办理了部队中的一些弊端。
在政治上,女皇对权益是抓得很紧的,真正做到了圣衷专断。则每皇帝几乎天天临朝,处理惩罚国是,她总能将个人私家私事与国是离开,这也恰是武则天的告成之处。武则天用人,对付不平从本身的,每每赤族难逃,可是她也擅长发明和利用人才,凡有一无所长,她都不吝官之,凡是不称职的,她都一一贬黜。对付本身的良知和苛吏,她毫不把真正的权益交给他们,细致保护宰相班子的正常事变,使国度板滞正常运转,内地地区都利用则天笔墨,可见武则天政权的节制力有多强。她还发明性地设立了殿试的轨制,由皇帝亲身监考,以后成为历代王朝的定制,她又开南选,使岭南广西的士子亦无机遇成为官吏,允许自荐,遴选出了一批治国能臣。
在文学艺术方面:武则天好文艺,能诗文,善书法,一手飞白书,朝野称赞。她的诗文颇见雅丽,固然不及年夜文豪,但也有特征,论者觉得具有浪漫主义和实际主义相连合的特点。她还构造文人学士编写了《孝子传》、《列女传》、《古今内范》、《垂拱集》、《臣轨》、《兆人本业》、《三教珠英》、《高宗实录》等文史著作,怜惜少数掉传了,独一的指望是将来年夜约可以从乾陵里发掘。
女皇还灵通音乐跳舞,亲身编舞,又构筑了明堂、天像、天枢等年夜工程,对盛唐时文学、诗歌、音乐、美术、构筑、跳舞等的昌盛起了火上浇油的感化。女皇还与全国各国创立了精良干系,以开放的姿态收揽各国之精英,对年夜唐的富强起了有力的感化。

少点可以不,能不克不及简写?

年夜略说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建立:

政治上:能破格提拔人才;经济上:器重农业消费的发展;政治上:抵挡南方游牧平易近族的冲击。总体上,在武则天当政的近半个世纪里,唐朝社会依旧在连续向前世长,为其后的开元乱世奠定了底子。

政治上:
1冲击旧势力,冲击唐朝皇室和其他贵族集团。
2多方兜揽人才。
农业上:
1亲身构造编写农书,颁行全国,指导农业发展。
2鼓励农平易近兴修水利,栽桑养蚕。
3屡次减免赋税和徭役。 武则天当政期间采取了哪些政策?获得了什么样的结果?
唐太宗暮年,在太字废立中经历波折,末了由第9子李治继位,为唐高宗,年号永徽。前期因为有长孙无忌等人的帮助,有了“永徽之治”的场合场面。“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不雅遗风。”但到前期,政局产生了变革,呈现了建国功臣关陇贵族与科举新贵之争,二是因为他暮年中风多病,政事由皇后武则上帝持,使唐朝汗青产生了变化。

武则天是一个带有传奇颜色的汗青人物。她是唐太宗的才人,又从唐太宗的才人成为唐高宗的皇后,继而帮手高宗,参加朝政,临朝称制,独揽年夜权,末了破天荒地登上皇帝宝座,成为中国汗青上无独有偶的女皇帝,并对中国汗青孕育产生了紧张的影响。

一、武则天其人

武则天(624——705),名曌,并州文水(山西文水)人。其父军人彟出身于木柴贩子,,高祖时为工部尚书,应国公。14岁是武则天因艳名远播,唐太宗贞不雅十一年,“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贞不雅二十三年蒲月唐太宗逝世后,武则天随众嫔御入感业寺为尼。654年(永徽五年),唐高宗把武则天归入后宫,拜为昭仪。永徽六年(655)十月,唐高宗颁布发表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11月,武则天由昭仪当上皇后。660年后,高宗“风眩头重,目不克不及视”,由武则天帮忙处理惩罚政事,共掌朝政,呈现了“二圣”场合场面,这时她上了《建言十二事》表现出精良的才华。弘道元年12月,高宗病危,遗诏太子李显登基,“军国年夜事有不决者,兼取天掉队止” 684年2月,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高宗第八子、武后第四子李旦为皇帝,是为睿宗, 本身在太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安定了徐敬业的抵抗。690年5月,百官及帝室宗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梵衲、道士共六万余人上表请武则天当皇帝,皇帝李旦亦上表自请赐姓武氏。于是,武则天允许皇帝及群臣之请,登上皇帝宝座,改唐为周,成为中国汗青上独一的女皇帝。定都于洛阳。

二、武则天可以或许称帝的缘故起因

武则天是我国汗青上独一的封建女皇,武则天是如何登上皇帝“宝座”的呢?

1、她自己“通文史,权变多智”,具有超人的风格派头和无畏的胆略,以及较高的文明素养和精良的政治才华。如《建言十二事》,就可充分表现,这是她可以或许称帝的根本前提。

2、她与唐高宗干系密切,掉掉唐高宗的信任。显庆四年后,高宗多病,凡是“头重风眩,目不克不及视”。在这种环境下,她参加朝政,与高宗构成“二圣”场合场面,不但掉掉很多年夜臣的附和,并且积聚了丰富的经历。从而为武则天称帝打下了底子。

3、高宗临逝世时下诏:“军国年夜事有不决者,悉听天后奖励”,给了她“临朝称制”的权益。在临朝称制的六年间,她成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她用铁的本领安定兵变,冲击政敌,拔除异己,另一方面年夜力年夜举选拔人才,扩展统治底子。为当皇帝扫清了门路。

4、在完全把握国度权益后,她倡导佛教,嘉奖符瑞,布政维新,积极为改朝换代制造谈吐,为做皇帝做了少量的预备事变。

5、690年,预备事变年夜约就绪,在文武百官、四夷酋长的拥戴下,最终“改唐为周”,当上了年夜周“神圣皇帝”。

从武则天登基的进程中,可以瞥见,武则天之所以能当上皇帝,是与当时);的详细汗青前提有密切干系的,也是与她自己的“精良才华”分不开的。可以说这两方面的连合发明了“则每皇帝”的汗青。

三、武则天的统治

武则天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明朗。这在订定政策、任免官吏和处理惩罚阶层矛盾等方面都有充分的表现。武则天承继和美满了唐太宗订定的各项紧张轨制,分外是武则天十分细致对官吏的任免。她不但十分垂青官吏的造就和选拔,并且十分垂青官吏的稽核和起落。她曾经撰写过一本专门报告为臣之道的书,叫做《臣轨》,对付可以或许称职,且政绩卓著的官吏,她都可以或许予以嘉奖或破格提拔。如娄师德在河西屯田,甚有善政,武则天手制褒美。对付不称职的官吏,分外是贪污腐败的官吏,也都能及时予以贬黜或冲击。如索元礼“坐赃贿”,被武则天处死。因为武则天十分细致对官吏的任免,擅长用人,所以武则天统治期间的吏治较好,从中间到中央,掌实权的以贤才为多,办事仔细,行政服从很高。固然当时);也呈现过一些苛吏、外戚和男宠,但这三种人在武周政权中的感化是极端无限的,他们底子不克不及摆布国度政治。又因为武则天擅长纳谏,当时);的谈吐也是比较自在的。比如在武则天临朝称制时,曾设置过“补阙”、“拾遗”等官。有人对武则天的用人政策不满,在群众场合说:“补缺连车载,拾遗平斗量。耙推侍御史,眯目圣神皇。”御史官觉得这是毁谤武则天,遂将此人捉来,央求武则天定罪。还比较擅长处理惩罚阶层矛盾和平易近族干系。在武则天当政的数十年间,除产生过徐敬业等人的兵变和少数平易近族贵族的反复侵扰外,社会是相等稳定的。

在农业方面,她十分器重农业消费,武则上帝张“劝农桑,薄赋徭”。她连续奉行均田制,并把劝课农桑、开垦地皮和安扶百姓作为稽核父母官吏的紧张标准。以农业劳绩的好坏和户口的流移作为稽核父母官政绩的标准,还编写《兆人本业记》的农书,以指导农业消费。

武则天统治期间,文明掉掉复兴。史载,武则天能诗善文,夺目书法,著何为丰。在宗教方面,佛教成为职位中央最高的宗教,禅宗成为影响最年夜的佛教宗派。年夜力年夜举倡导佛教,因佛教徒著《年夜云经》,宣称是弥勒佛下凡,登基后,广造佛像,造明堂天枢,还抑制捕鱼抓虾,令全国断屠,在文学方面,诗歌和散文有了突飞年夜进的发展,呈现了像“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如许的诗歌改造者。

武则天统治期间,国力也很富强。从帮手唐高宗时起,武则天就了解到加强国防的紧张意义。临朝称制以后,更加细致与周边少数平易近族和邻国的干系。对付少数平易近族贵族所发起的侵扰和兵变,武则天则予以刚强冲击。在武则天当政期间,唐朝的国土最年夜。树立在乾陵的六十一蕃臣像,便是当时);国力富强的汗青见证。

武则天当女皇15年(690—705),史称其政权为武周。704年12月,武则天抱病,住洛阳宫长生院。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联结右羽林年夜将军李多祚发起政变,复唐国号。11月,武则天崩于上阳宫,年82岁。垂危之际,绝笔去帝号,称“则天年夜圣皇后”附葬高宗乾陵,立一石碑,上不书一字,终身功过,任先人评说。千百年来,有很多学者曾对武则天进行过评价,但评价的结果却存在着很年夜的差别。有人说她荒淫暴虐,碌碌有为,把她贬得很低;有人说她用人纳谏,明察善断,把她抬得很高。固然海表里学者对武则天进行了长期钻研,并在钻研方面获得了一定的结果,但至今仍未构成同一的结论。

三、对武则天的评价

1、她一方面采取了酷刑滥杀,少量搏斗唐的宗室诸王公公卿百官中不附己者,并任用苛吏如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人,使高祖、太宗、高宗三代皇子除本身亲生的李显、李旦之外,全数被处死。

2、年夜兴告发之风,实行间谍统治。

为冲击异已,廓清吏治,年夜兴告发之风,凡有告发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使饴行在,虽农平易近樵人,皆得召见 ,禀于客舍,所言或称者,刚不次除官,又在朝堂安排铜匦,以收告发函件。

3、修《姓氏录》冲击士族的社会职位中央和影响,规定皇朝五品官者,皆升为士流,并把武氏列为第一等级。

武则天有知人之明和纳谏之明,她器重常识,擅长用人,可以或许会合统治阶层的集团伶俐。

4、她美满科举,遍及汲取人才。690年她初次策问贡人于洛城殿,创始了殿试;702年,开设“武举”,以选拔武职人员,选拔有特别才华的武将。,又将高宗时的南选成为定制,以选拔江西、黔中、福建、岭南士子参加政权;同时严格测验,创立糊名法,以防备作弊,同时,增加进士名额,并初创自荐和度、试官轨制,史称武则天“挟刑赏之柄以驾驭全国,政由已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收罗到了如狄仁杰、姚崇、宋景等贤才,在决议计划上很少掉误,外行政上卓有结果,她的所作所为根本上都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就连一些阻拦武则天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她是封建期间的“明君”。武则天在唐代特定的汗青舞台上扮演了紧张角色。在她参政和当政的40多年间,政治比较明朗,经济有所发展,文明掉掉复兴,国力也很富强。而这统统都为“开元乱世”的呈现奠定了坚固的底子,都在中国汗青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

综不雅武则天的终身,我们也可以看出,武则天不但有勇于改造的精力,坚固不拔的意志,日理万机的本领,并且具有精良的政绩。综不雅武则天终身,有孝敬也有不对,但功年夜于过,她上承贞不雅,下启开元,是连接两个乱世的桥梁,为唐的鼎盛奠定了底子,他是一个有作为的女政治家,该当说,武则天是中国现代精良的政治家,是中国现代女性中的佼佼者,是中华平易近族的精夫君物。

感谢
经济上:武则天兴修水利,器重农业,在她临朝和称帝的二十一年工夫里,她一共兴修了十九项水利工程,在唐代诸帝中,仅次于她的孙子,在位长达四十五年的唐玄宗。较年夜的水利工程有: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则天令将原升源渠延长,引比方水、陇水入长安,办理了长安地区用水及浇灌题目。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在泗州涟水(今江苏涟水)开凿了新漕渠,南连淮水,雷同了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沂州(今山东临沂)、密州(今山东诸城)之间的接洽。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在湖州安吉,则天令引天目水入邸阁池、石鼓堰,可以浇灌农田甚多。
彭州九陇县(今四川彭州西北)刺史开凿沟渠,引沱江水浇灌九陇唐昌农田,本地百姓年夜受其益。
冀州也修了两项水利工程,一项是载初元年(公元689年),则天令羊元珪在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修羊令渠,一项是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在南宫县(今河北南宫县西北)修的通利渠,这两项工程均造福本地百姓。
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则天令窦琰于青州故营丘城(今山东潍坊西南)西南开沟渠,引白浪河水浇灌农田,长三十里,号窦公渠。
在一些内地地区,因为平易近族矛盾激化,军粮运输坚苦,则每皇帝积极构造军屯,使内地地区办理了军粮题目,并且也减轻了国度军费开支和长途运输的徭役,并且对粮价的下降年夜有好处。
关中地区人口鳞集,地狭人稠,均田制难以奉行,农平易近受田不敷,劳绩少,一旦产生灾祸,就轻易孕育产生饥馑,则每皇帝于天授二年颁发圣旨,令各地官吏在百姓志愿的环境下,构造关中居平易近移平易近河南道(即今河南洛阳一带)。当时);共移平易近数十万户,上百万人,不但有力地办理了关中地区的压力,也为洛阳以东的地旷人稀的地区补充了少量休息力,对这一地区的开辟无疑起了庞年夜感化,由此可见则天女皇的惊人风格派头和实际本领。
封建国度的租税和徭役日常是来自国度编籍的农平易近,一旦农平易近离开户籍,就成为逃户。过多的逃户,既影响社会稳定,也影响国度财务和徭役。则每皇帝对逃户的政策是相等的严惩的,她并不象其他君主那样抑制农平易近避难,而是规定,各色人(包括工人、贩子、农平易近)如果因为饥馑避难,在一活期内自首,就可以掉掉当局承认,在新的地区开辟,一年之内免租役。在河北地区,因为突厥人的入侵,本地百姓自愿为突厥构筑工程,突厥掉败后,百姓担忧受法律制裁,纷繁避难,则每皇帝令狄仁杰为安慰年夜使,赦免百姓之罪(在古今中外的汗青上,为仇人做详细事变的人完全赦免,是极端有数的事,可见则天之胸襟和睦度),允许回乡,抑制部队搔扰,稳定了河北。在四川地区,因为唐朝为防备吐蕃,令数十万百姓转运军粮,百姓不堪其扰,纷繁避难,则每皇帝令各父母官员鼓励百姓回乡,免征一岁徭役,实在家贫有力存者,由中央当局仔细接济,使本地百姓多回到了故里,对蜀地的稳定起了积极感化。
武则天的经济政策可以说是相等告成的,到长安末年,洛阳的粮食堆积如山,考古材料有力地证实白这一点。人口的增加也反响了经济的年夜好,唐初,户口数为200万,贞不雅末为300万,而到了则天退位的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竟达635万户,是贞不雅年间的两倍多,高出了唐太宗期间,证实白经济的昌盛。
整个武则天期间,固然仍有“山东群盗”,中央上有“盗徒滋漫”,但数十年间没有产生过一场农平易近战争,这乃至是贞不雅、开元时所不及的,这也可以反证出当时);社会比较稳定。如果仅仅以社会治安上的题目就揣测出武则天期间百姓生活形状欠佳的话,那岂不是太双方面了吗?则天的生日,她第二故里的广元人平易近至今怀念,五代以后,凡天灾广元人都要去皇泽寺求则天赐福,而乾隆附近的百姓更是在每年歉收之后以麦饭祀之,并称乾隆为姑婆陵,中国汗青上---乃至全国汗青上也没有几个君王可以或许被百姓如此怀念不已的,这正反响了武则天深得平易近气。(固然武则天的经济政策也不有少弊端,如禁全国搏斗及捕鱼虾,《通鉴》说江淮平易近多饿逝世,恐是夸张之辞,因为不克不及捕鱼虾,可以从事别的事变嘛,如果不是太懒,如何会饿逝世?如今不是也有休渔禁海令吗?如何没有见人饿逝世?说江淮平易近饿逝世之说仅见于《通鉴》,连把武则天骂得狗血淋头的《新唐书》也不见提起,恐又是司马光的揣测。又如则每皇帝时官方私铸货币甚多,劣质货币弥漫,僧尼步队恶性收缩,紧张影响社会经济。

军事上:则天根本维护了国度的自力与国土齐备。她在位期间面对着吐蕃和突厥从西面和北面两面冲击的要挟,将领的缺乏,马匹的淘汰也是缘故起因之一。唐高宗在位时,就在与吐蕃的交战中掉掉了安西四镇。这里趁便提一下文成公主和亲的事变,自古以来都美化得了不得,不过从汗青究竟下去看,文成公主前半生和亲告成,后半生和亲掉败,这正也反响了唐朝的军事气力由盛转衰,如果没有年夜唐帝国的强年夜,不要说一个宗室女儿文成公主,就算是皇帝的亲生女儿---即真公主和亲(如后来的唐肃宗爱女宁国公主等)也一定掉败,当鼎祚式微时,以公主和亲与献女求媚并无本质区别,枉然自取其辱。则每皇帝在与吐蕃交战频频掉败中汲取了教导,她一边选拔人才,发明白唐休璟、娄师德、郭元振等人,恰是他们的高兴,才使得年夜周于长命元年(公元692年)告成地收复了安西四镇,安定了契丹兵变,打退了突厥的冲击,使中邦外乡未受骚扰。武则天又发明性地设立了武举,即所谓的考武状元,并命令河北、河南等地构造马队团,一百五十户发兵十五人,马一匹,同时又阐明);惩罚,清算部队,根本上办理了部队中的一些弊端。
在政治上,女皇对权益是抓得很紧的,真正做到了圣衷专断。则每皇帝几乎天天临朝,处理惩罚国是,她总能将个人私家私事与国是离开,这也恰是武则天的告成之处。武则天用人,对付不平从本身的,每每赤族难逃,可是她也擅长发明和利用人才,凡有一无所长,她都不吝官之,凡是不称职的,她都一一贬黜。对付本身的良知和苛吏,她毫不把真正的权益交给他们,细致保护宰相班子的正常事变,使国度板滞正常运转,内地地区都利用则天笔墨,可见武则天政权的节制力有多强。她还发明性地设立了殿试的轨制,由皇帝亲身监考,以后成为历代王朝的定制,她又开南选,使岭南广西的士子亦无机遇成为官吏,允许自荐,遴选出了一批治国能臣。
在文学艺术方面:武则天好文艺,能诗文,善书法,一手飞白书,朝野称赞。她的诗文颇见雅丽,固然不及年夜文豪,但也有特征,论者觉得具有浪漫主义和实际主义相连合的特点。她还构造文人学士编写了《孝子传》、《列女传》、《古今内范》、《垂拱集》、《臣轨》、《兆人本业》、《三教珠英》、《高宗实录》等文史著作,怜惜少数掉传了,独一的指望是将来年夜约可以从乾陵里发掘。

㈡ 你好,我急需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讲述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
导入: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阶段,也是我国的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国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隋朝大运河通到哪里?隋朝为什么会成为繁荣一时的朝代?你知道隋炀帝这个人吗?应当怎样评论他?学习本课你将得到启示。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讲隋代周的过程: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简况如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图,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
出示两组数据:
(1)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人口激增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垦田扩大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粮仓丰实
(2)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从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结论: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播放《隋朝大运河》录像,使学生对大运河有一定感性认识。
出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强调: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隋朝的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得出结论:隋文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地有①游玩江都;②加强南北交通;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得出结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小结(略)

第2课 “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 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第3课 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
一、开元之治
出示材料:
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由学生讲“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通过图片说明唐朝农业生产情况)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重点讲解)
出示“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提问: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
出示筒车图片,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和陶瓷的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
出示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让学生总结其城市布局特点:
①城市布局:
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发”。本课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教学过程】
从当前的考试导入(侧重于考试的功能)
那么科举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一、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了解科举制创立的背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总评语。“家世”也称“品”,本人才德谓之“状”,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后评定其等第。等第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让学生探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2)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怎样解决这些弊病呢?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学生列表归纳)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①隋文帝:隋文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的办法,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正月,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七月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
②隋炀帝: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定十科举人,包括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臂力骁壮等,其中文才秀美科,当即进士科。放宽了录取标准,把录取和任用权完全集中在中央,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提问:九品中正制与科举考试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主要凭士子的名望和门弟。开科考试录取标准是士子的考试的成绩,注重的是考生的才学和能力。
③唐太宗:唐太宗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唐太宗时扩充了国学的规模,还增加了考试的人数。例如,进士科考试,每年应试的人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的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由于就举的人多,而录取的名额少,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是很年轻的了,仍被看作“少进士”,终身不第的人居多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正因如此,进士及弟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人称“登龙门”。一旦考中就飞黄腾达,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④武则天:增加了考试科目。殿试:武则天在宫殿亲自面试考生。武举:考察武功和骑射。
⑤唐玄宗:诗赋成为主面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考试比以前的九品中正制有哪些进步?联系现在的考试制度,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提示学生思考)
①某单位招聘职员,有一百人要参加,而只能录取十个人,如果你是考官,你会考试哪些因素,进行哪些测试?——科举考试也是贯彻“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行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让有真才实学的人可以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②如果没有考试,你会不会认真读书?——科举制把“读书-科举-做官”连为一体,所以要做官就得读书,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如果你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么做?——科举制十分重视读书人的基本功,特别是书法和文采。读书人为了能取得好成绩,就得在这方面下功夫,所以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特别是书法和文学)的发展。
总结: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出示两组材料:
英国大网络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讨论:这里的考试制度指的是什么?从这两则材料能反映出什么问题?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教材首先介绍吐蕃人的社会生活状况、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和亲、吐蕃赞普的上书,说明了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的密切关系。其次介绍了回纥、南诏等民族与唐朝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说明唐朝民族交往的广泛性。
本课的重点,是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本课的难点,是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态度、唐朝与吐蕃的和亲、唐玄宗册封回纥、与南诏等少数民族首领的政策都是开明政策的体现。
【教学过程】
导入:历史上中原地区的许多统治者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在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这位皇帝是谁?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
(通过上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大家知道这座宫殿是为谁而建造的吗?——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
松赞干布是哪一个民族的领袖?——吐蕃
吐蕃是生活在哪个地区?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吐蕃的位置,并完成图表:在地图上填上唐朝前期边疆的少数民族)
填图时注意:
这些少数民族大都分布在哪些地区?
唐朝政府设置了哪些机构管辖这些少数民族?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些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如何?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
(出示有关藏族生活的图片,从中联想唐朝时吐蕃生活习俗的情况)
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军法很严,战时前队皆死,后队方进。以战死为荣,几代都战死的有家被视为高门大族。
赞普——藏语,意为有权势的君王,沿用为吐蕃国王的专称。
2、文成公主入吐蕃
学生介绍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吐蕃王国的创建者,629年继位为赞普,当时年仅13岁。他父亲在权力争夺中被毒死。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举兵公开叛乱。
学生思考并回答: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①维护了和平,增强了友谊
②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出示材料:
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书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思考:为什么吐蕃赞普要自称外甥,又说是先皇帝的舅宿亲?
因为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所以唐朝皇帝是他的岳父,他自称为外甥;而他的前辈松赞干布曾娶文公主,所以唐朝皇帝又是尺带珠丹的舅家。
讨论:联系当今的国际形势,谈谈唐蕃“和同为一家”对解决民族矛盾和冲突有什么借鉴作用?
关于其它民族,不作统一的要求,课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民族 活动地区 与唐朝的关系 今何族的祖先
吐番 西北 和同为一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回纥 西北 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维吾尔族
靺鞨 东北 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满族
南诏 西南 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彝族白族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繁友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西游记》剧照。
提问:吴承恩的《西游记》实际上是以哪一个历史故事为题材写成的?《西游记》以玄奘西游天竺取佛经的故事为题材写成的。
出示《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天竺的位置并填出唐朝时的主要外贸城市及与唐朝有往来的国家
一、对外友好往来
(通过填图让学生对唐朝对外往来有个粗略的了解,同时提高学生读图和填图能力)
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讲解从哪些城市出发,经过哪些路线,到达哪些国家:从洛阳、长安出发向西通过丝绸之路,可以到达天竺、波斯、拂菻、大食,向东可以到达新罗;从广州出发,走海路可以到达东南亚各国、天竺,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从扬州出发可以到达日本。
由此可见,唐朝对外交往相当频繁,与唐朝有贸易往来的包括亚非欧七十多个国家。当时唐朝的都城长安,云集世界各国人士,成为世界性的大都市。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的情况。
二、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由学生列举唐朝与日本的来与往:
1、遣唐使(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
想一想:遣唐使来唐的主要使命是什么?从哪里可以反映出来?
——学习唐朝的文化。(从遣唐使的人员构成和遣唐使回国带回大量的书籍可以反映出来)
同时,使团对唐朝的赠品(珍珠、绢、琥珀、玛瑙),和唐朝的回礼(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2、鉴真东渡
播放《鉴真东渡》的录像。
鉴真的六次东渡,可以说是历尽磨难。第五次东渡时,鉴真刚出海就遇上了风暴,鉴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达海南岛。在这次东渡中,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牺牲,而鉴真本人也因病双目失明。
鉴真仍支持不懈,终于在753年,东渡成功。
(通过鉴真的感人经历,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鉴真的六次东渡,传为中日交往的一段美谈。郭沫若称赞鉴真东渡:“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学生解释郭沫若赞美鉴真的诗句,并用事例说明。
舍己为人传道艺:鉴真把唐朝的建筑、医药等道艺传到了日本。在鉴真主持设计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在唐招提寺内保存的鉴真坐像也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
日本政府为什么要把鉴真坐像定为国宝?
表明这坐像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鉴真坐像是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日本政府把它定为国宝,表示对鉴真的尊崇和对中日友谊的珍视。
“唐风洋溢奈良城”——说明通过日本与唐朝频繁的友好往来,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巨大的影响。
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学生列举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制度、建筑、钱币和文字、茶道、服装、坐姿。
例如在建筑方面:(出示日本平城京和唐长安城的对比图)两幅图有什么相似之处?说明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都有朱雀大街,把南城一分为二;都有西市、东市,商品贸易同居民区分开;都是街道布局整齐笔直如棋盘状;都有皇帝的宫殿并都在城北中央。
这说明日本建筑、城市建设与管理、经济制度、皇权思想等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
总结:唐朝时,国力强盛、文化发达,日本与唐朝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积极地学习唐朝的文化,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
下面我们来看看唐朝与新罗友好往来的情况。
三、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略讲)
在地图上找到新罗的地理位置。
新罗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新罗与中国毗邻,所以两者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新罗商人给唐朝带来牛、马、人参等,从唐朝带回丝绸、茶叶、瓷器、药材和书籍。
同时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也很深远。如韩国的国旗,韩国的国旗被称为太极旗,是以儒教及道教的思想为基础而绘制的;韩国的文字是在中文的基础上创造的。
刚才我们讲了日本、新罗在与唐朝密切的友好往来中,学习唐朝的文化,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同时,唐朝也不忘学习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充实自己。
学生举例:朝鲜音乐传入中国;玄奘西游取经。
四、玄奘西游
学生自制课件,并根据课件讲解玄奘西游的经历。
玄奘取经回来后,还根据旅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藉。后来,考古工作者就是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找到了那烂陀寺的遗址。
小结:略

㈢ 求:中学历史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教案(新人教版)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讲述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
导入: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阶段,也是我国的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国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隋朝大运河通到哪里?隋朝为什么会成为繁荣一时的朝代?你知道隋炀帝这个人吗?应当怎样评论他?学习本课你将得到启示。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讲隋代周的过程: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简况如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图,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
出示两组数据:
(1)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人口激增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垦田扩大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粮仓丰实
(2)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从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结论: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播放《隋朝大运河》录像,使学生对大运河有一定感性认识。
出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强调: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隋朝的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得出结论:隋文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地有①游玩江都;②加强南北交通;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得出结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小结(略)

第2课 “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 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第3课 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
一、开元之治
出示材料:
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由学生讲“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通过图片说明唐朝农业生产情况)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重点讲解)
出示“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提问: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
出示筒车图片,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和陶瓷的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
出示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让学生总结其城市布局特点:
①城市布局:
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发”。本课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教学过程】
从当前的考试导入(侧重于考试的功能)
那么科举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一、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了解科举制创立的背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总评语。“家世”也称“品”,本人才德谓之“状”,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后评定其等第。等第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让学生探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2)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怎样解决这些弊病呢?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学生列表归纳)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①隋文帝:隋文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的办法,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正月,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七月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
②隋炀帝: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定十科举人,包括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臂力骁壮等,其中文才秀美科,当即进士科。放宽了录取标准,把录取和任用权完全集中在中央,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提问:九品中正制与科举考试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主要凭士子的名望和门弟。开科考试录取标准是士子的考试的成绩,注重的是考生的才学和能力。
③唐太宗:唐太宗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唐太宗时扩充了国学的规模,还增加了考试的人数。例如,进士科考试,每年应试的人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的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由于就举的人多,而录取的名额少,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是很年轻的了,仍被看作“少进士”,终身不第的人居多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正因如此,进士及弟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人称“登龙门”。一旦考中就飞黄腾达,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④武则天:增加了考试科目。殿试:武则天在宫殿亲自面试考生。武举:考察武功和骑射。
⑤唐玄宗:诗赋成为主面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考试比以前的九品中正制有哪些进步?联系现在的考试制度,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提示学生思考)
①某单位招聘职员,有一百人要参加,而只能录取十个人,如果你是考官,你会考试哪些因素,进行哪些测试?——科举考试也是贯彻“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行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让有真才实学的人可以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②如果没有考试,你会不会认真读书?——科举制把“读书-科举-做官”连为一体,所以要做官就得读书,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如果你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么做?——科举制十分重视读书人的基本功,特别是书法和文采。读书人为了能取得好成绩,就得在这方面下功夫,所以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特别是书法和文学)的发展。
总结: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出示两组材料:
英国大网络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讨论:这里的考试制度指的是什么?从这两则材料能反映出什么问题?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教材首先介绍吐蕃人的社会生活状况、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和亲、吐蕃赞普的上书,说明了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的密切关系。其次介绍了回纥、南诏等民族与唐朝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说明唐朝民族交往的广泛性。
本课的重点,是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本课的难点,是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态度、唐朝与吐蕃的和亲、唐玄宗册封回纥、与南诏等少数民族首领的政策都是开明政策的体现。
【教学过程】
导入:历史上中原地区的许多统治者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在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这位皇帝是谁?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
(通过上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大家知道这座宫殿是为谁而建造的吗?——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
松赞干布是哪一个民族的领袖?——吐蕃
吐蕃是生活在哪个地区?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吐蕃的位置,并完成图表:在地图上填上唐朝前期边疆的少数民族)
填图时注意:
这些少数民族大都分布在哪些地区?
唐朝政府设置了哪些机构管辖这些少数民族?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些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如何?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
(出示有关藏族生活的图片,从中联想唐朝时吐蕃生活习俗的情况)
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军法很严,战时前队皆死,后队方进。以战死为荣,几代都战死的有家被视为高门大族。
赞普——藏语,意为有权势的君王,沿用为吐蕃国王的专称。
2、文成公主入吐蕃
学生介绍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吐蕃王国的创建者,629年继位为赞普,当时年仅13岁。他父亲在权力争夺中被毒死。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举兵公开叛乱。
学生思考并回答: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①维护了和平,增强了友谊
②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出示材料:
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书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思考:为什么吐蕃赞普要自称外甥,又说是先皇帝的舅宿亲?
因为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所以唐朝皇帝是他的岳父,他自称为外甥;而他的前辈松赞干布曾娶文公主,所以唐朝皇帝又是尺带珠丹的舅家。
讨论:联系当今的国际形势,谈谈唐蕃“和同为一家”对解决民族矛盾和冲突有什么借鉴作用?
关于其它民族,不作统一的要求,课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民族 活动地区 与唐朝的关系 今何族的祖先
吐番 西北 和同为一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回纥 西北 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维吾尔族
靺鞨 东北 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满族
南诏 西南 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彝族白族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繁友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西游记》剧照。
提问:吴承恩的《西游记》实际上是以哪一个历史故事为题材写成的?《西游记》以玄奘西游天竺取佛经的故事为题材写成的。
出示《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天竺的位置并填出唐朝时的主要外贸城市及与唐朝有往来的国家
一、对外友好往来
(通过填图让学生对唐朝对外往来有个粗略的了解,同时提高学生读图和填图能力)
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讲解从哪些城市出发,经过哪些路线,到达哪些国家:从洛阳、长安出发向西通过丝绸之路,可以到达天竺、波斯、拂菻、大食,向东可以到达新罗;从广州出发,走海路可以到达东南亚各国、天竺,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从扬州出发可以到达日本。
由此可见,唐朝对外交往相当频繁,与唐朝有贸易往来的包括亚非欧七十多个国家。当时唐朝的都城长安,云集世界各国人士,成为世界性的大都市。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的情况。
二、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由学生列举唐朝与日本的来与往:
1、遣唐使(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
想一想:遣唐使来唐的主要使命是什么?从哪里可以反映出来?
——学习唐朝的文化。(从遣唐使的人员构成和遣唐使回国带回大量的书籍可以反映出来)
同时,使团对唐朝的赠品(珍珠、绢、琥珀、玛瑙),和唐朝的回礼(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2、鉴真东渡
播放《鉴真东渡》的录像。
鉴真的六次东渡,可以说是历尽磨难。第五次东渡时,鉴真刚出海就遇上了风暴,鉴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达海南岛。在这次东渡中,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牺牲,而鉴真本人也因病双目失明。
鉴真仍支持不懈,终于在753年,东渡成功。
(通过鉴真的感人经历,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鉴真的六次东渡,传为中日交往的一段美谈。郭沫若称赞鉴真东渡:“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学生解释郭沫若赞美鉴真的诗句,并用事例说明。
舍己为人传道艺:鉴真把唐朝的建筑、医药等道艺传到了日本。在鉴真主持设计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在唐招提寺内保存的鉴真坐像也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
日本政府为什么要把鉴真坐像定为国宝?
表明这坐像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鉴真坐像是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日本政府把它定为国宝,表示对鉴真的尊崇和对中日友谊的珍视。
“唐风洋溢奈良城”——说明通过日本与唐朝频繁的友好往来,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巨大的影响。
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学生列举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制度、建筑、钱币和文字、茶道、服装、坐姿。
例如在建筑方面:(出示日本平城京和唐长安城的对比图)两幅图有什么相似之处?说明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都有朱雀大街,把南城一分为二;都有西市、东市,商品贸易同居民区分开;都是街道布局整齐笔直如棋盘状;都有皇帝的宫殿并都在城北中央。
这说明日本建筑、城市建设与管理、经济制度、皇权思想等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
总结:唐朝时,国力强盛、文化发达,日本与唐朝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积极地学习唐朝的文化,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
下面我们来看看唐朝与新罗友好往来的情况。
三、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略讲)
在地图上找到新罗的地理位置。
新罗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新罗与中国毗邻,所以两者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新罗商人给唐朝带来牛、马、人参等,从唐朝带回丝绸、茶叶、瓷器、药材和书籍。
同时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也很深远。如韩国的国旗,韩国的国旗被称为太极旗,是以儒教及道教的思想为基础而绘制的;韩国的文字是在中文的基础上创造的。
刚才我们讲了日本、新罗在与唐朝密切的友好往来中,学习唐朝的文化,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同时,唐朝也不忘学习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充实自己。
学生举例:朝鲜音乐传入中国;玄奘西游取经。
四、玄奘西游
学生自制课件,并根据课件讲解玄奘西游的经历。
玄奘取经回来后,还根据旅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藉。后来,考古工作者就是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找到了那烂陀寺的遗址。
小结:略

㈣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二课:走向全盛的唐朝的说课教案。急急

第二课 走向全盛的唐朝

成都经开区实验中学 赵线

点击新目标

1、记住: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姓名;记住唐玄宗前期的主要年号和唐朝鼎盛时期的名称。

2、归纳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治国政策;

3、分析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国力强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共同原因。

4、评价武则天。

链接旧知识

1、读一读:第一课的知识建构

2、背一背:唐太宗的治国措施。

3、问一问:隋朝建立和统一时间?隋文帝和唐太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样的盛世局面?

课前小热身

1、通读全文,把你认为的重点知识勾划出来,并圈点出关键词语,并把你在预习中遇到的疑惑做好批注。

2、完成知识建构(见丛书P6)

3、师生交流完成情况:

课堂进行时

1、故事引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武则天是唯一的女皇帝。鲜为人知的是,她主政时期造了大量的新汉字,但是都随着她的王朝衰亡而烟消云散。这些字就被称为“武则天遗字”。

武则天遗字举例如下:

曌、瞾:读音为zhào,字义是『照耀』,日月当空就是『照』。

囝、囡:读音为nān,字义是『儿女』,家中的子女就是『儿女』。

埊:读音为dì,字义是『大地』,有山有水有土就是『地』。

圀:读音为guó,字义是『国家』,[四]+[方]就是『国』。

玍:读音为hù字义是『人民』,人在土地上就是『人民』。★注:现在方言中仍有此字,读音gǎ

缶:读音为fǒu字义是『中正』,人在山上双手平身就是『正』。

……

2、学习新课,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归纳武则天的治国措施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由于采取以上措施,在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

但为巩固统治,武则天使用的严酷手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武则天的墓前立了一块高大的石碑,但是碑上一个字都没有,因而叫 “无字碑”。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给武则天写一篇简单的碑文(评价武则天):

★唐玄宗的治国措施

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以上措施,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_____________”的全盛局面

★列表比较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的相同治国措施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分析唐朝初年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理出唐朝初年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发展过程

奠基(唐太宗) 继续发展( ) 全盛( )

课堂大练兵:(完成丛书单项选择和材料解析题)

课后思收获:我记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全文

与武则天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