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想学李和生老六路太极拳
第一步是“以身变手”,要求练习太极拳时“忘掉手,意想腰上手”;
第二步是“以气变手”,要求练太极拳时“忘掉手,丹田气运手”;
第三步是“以意变手”,要求练习太极拳时“忘掉手,意念指胯肘,劲源自上手”。
这三步功法,每个步骤练习一年,三年就能达到初步的内外相合、意气相合。长期修炼,不仅锻炼了腰肾,本固气足,精神饱满,获得健体强身的功效,而且还能在体内产生一种能量。这种物质我现在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暂时称它为能量流。在推手时,意念一动,这种能量流就自然而然地灌注到手上,产生巨大的力量。
太极拳是运动的哲学,是人身心运动对太极哲学的体现。宇宙之中,小到原子粒子,大到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其运动形式无不呈现太极之模式。每每立于天地间,如行云流水运起太极拳时,恍兮惚兮,引宇宙混沌真气于胸中,运阴阳造化之机于丹田,感天地之悠悠,悟人生之融融,实在是一大快事呀!
太极拳的功力进程分为三个境界:以身变手,以气变手,以意变手。以身变手,就是把腰劲(丹田功)练到手上,浑身是手。手上绝不能用力,稍一用力,即落旁门,因为太极拳是心意所至,气血灌输,久练不辍,内劲蓬生。
太极拳的行拳走架的原则是:根松催,中通顺,梢发透。全身的虚灵之意向下松催,引根之反作用力上行,由脚到腰、脊、肩、肘、腕而行于手指,太极拳的意境就开始出来了。太极拳的意境:拳势打圆,肢体松透,意念轻运,劲道通畅,神清气爽,其乐无穷
『贰』 刘应文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刘应文,1960年生,祖籍湖南长沙,汉族,自幼酷爱武术。师从原湖南省拳击、摔跤队主教练宋振枢教授门下苦练摔跤、拳击多年,后随吴氏太极拳传人彭敦朴老师薰习二十余年,后幸遇杨健侯秘传太极拳传人魏树人宗师,学习杨健侯秘传杨式太极拳,忝为内室心传弟子,深得太极内功秘授心法,武道日臻提高,列为第六代传人。80年代至90年代曾多次参加湖南省太极拳、剑、推手比赛,均获优异成绩;1993年参加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比赛获杨式无级别太极推手银牌;1995年参加全国武术锦标赛获85公斤以上级推手银牌;1997年参加全国武术锦标赛获80公斤级推手金牌。并多次带队参加全国性武术比赛和担任省、市运动会的武术裁判,副总裁判长。现任湖南省杨式太极拳辅导总站站长,湖南省太极拳学会理事,一级拳师,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一级武术裁判,中国武术六段。1993年以来,应邀在北京、河北、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北、云南、香港、等省市、地区进行杨健侯秘传太极拳的教学、交流活动。还广泛接待了来自国内国际的武林同道,武术高手交流切磋,在交流中不断升华提高了对杨氏秘传独具卓绝实战功效太极拳道的感悟。福建省泉州市乃南少林发祥之地,素有“武术之乡”的美名。太极拳名家傅钟文父子;北京体院太极名家武术教授门慧丰夫妇;北京太极拳名家吴图南弟子于志钧教授等都曾到泉讲授。本人于2002年和2003年10月相继应泉州市体育局、市太极拳协会的盛邀,担任泉州市第四期、第五期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拳架姿势与内功劲法教学及揉手培训客座教授达八十余天,取得极佳教习效果,深蒙赞誉和厚爱并结下不解之缘。太极拳道,深合道妙,深广无涯,本人深受惠泽,遵师训愿为祖国这一传统文化瑰宝推广发扬,竭尽绵力。因此,长期设站辅导群众学而时习之,从祛病延年,直至夺回青春,启迪智慧,改变气质,增进思维。共解太极之奥妙,同达太极之殿堂。所教学生取得良好成绩:去年第二届大众运动会上,所带学生潘伟峰获得64公斤以上无级别太极拳推手第一名,戴晓东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今年带队前往参加第三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湖南代表队在总领队唐亚阳、领队刘应文、教练朱强的领导下,参加了三个年龄段七个级别的太极推手擂台赛,10名运动员有9名取得了名次:金耀、李强、段小兵、付善良四人获得亚军,李作成获得第三名,彭思敏、文刚力获得第四名,潘伟锋获得第五名,戴晟煜获得第六名,满载而归。
『叁』 杨家人为什么不会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将拳法传于儿子杨健候,杨班候,他们又自己作了改编。如回杨健候创编了老六答路。杨健候传于儿子杨澄甫(当然也传给了外姓人,如汪永泉,魏树人,流传了下来)。杨澄甫又自己改编出了如今的85式太极拳。各改各的,各有所长。杨家人所学习和传承的套路不同,因此并不是杨家人所有杨式太极拳都会。
『肆』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第一路行拳口语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拳谱
第一路 第二路 第三路
1、起 式 16、抱 虎归 山 29、云手(一合一开)
2、揽 雀 尾 17、肘 底 捶 30、单 鞭
3、单 鞭 18、倒 撵 猴 31、高 探 马
4、提手上式 19、斜 飞 式 32、右 分 脚
5、白 鹤 亮 翅 20、提 手上 式 33、左 分 脚
6、左 搂膝拗步 21、白 鹤亮 翅 34、转身左蹬脚
7、手 挥琵 琶 22、左搂膝拗步 35、左搂膝拗步
8、左 搂膝拗步 23、海 底 针 36、右搂膝拗步
9、右 搂膝拗步 24、扇 通 背 37、进 步栽 捶
10、左搂膝拗步 25、撇 身 捶 38、翻身撇身捶
11、手 挥琵 琶 26、进步搬拦捶 39、进步搬拦捶
12、左搂膝拗步 27、上步揽雀尾 40、小 七星 捶
13、进步搬拦捶 28、单 鞭 41、右 蹬 脚
14、如 封似 闭 42、左 打虎 式
15、十 字 手 43、右 打虎 式
44、右 蹬 脚
45、双 风贯 耳
46、左 蹬 脚
47、右 蹬 脚
48、转身进步搬拦捶
49、如 封似 闭
50、十 字 手
第四路 第五路 第六路
51、抱 虎归 山 59、云手(两合两开) 74、云手(三合三开)
52、斜 单 鞭 60、单 鞭下 式 75、单 鞭
53、野 马分 鬃 61、左金鸡独立 76、高 探 马
54、上步揽雀尾 62、右金鸡独立 77、白 蛇吐 信
55、单 鞭 63、倒 撵 猴 78、转身单摆莲
56、玉 女穿 梭 64、斜 飞 式 79、进步指档捶
57、上步揽雀尾 65、提 手上 式 80、上步揽雀尾
58、单 鞭 66、白 鹤亮 翅 81、单 鞭下 式
67、左搂膝拗步 82、上 步七 星
68、海 底 针 83、退 步跨 虎
69、扇 通 背 84、转身双摆莲
70、撇 身 捶 85、弯 弓射 虎
71、进步搬拦捶 86、卸步搬拦捶
72、上步揽雀尾 87、如 封似 闭
73、单 鞭 88、十 字 手
89、合 太 极
『伍』 杨澄浦为什么不将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传给弟子
看看杨澄浦给杨式太极拳体用全书写的序,就知道套路是慢慢完善的。为什么内太极拳派生容的拳架套路最多?这正说明了套路对太极拳术修炼传承的门内人都不十分重要!因为那都是皮毛罢了!但是,你也可以说套路是高级功法,要想练好还真是不易,就像我们要唱《青藏高原》那得到卡厅切练,练得不好嗓子还练破了!你见那个歌唱家是靠一首或者几首歌炼成的,人家《青藏高原》唱的声情并茂,气定神闲跟你有屁关系,你跟着吼是找死!你想唱好歌需要的是声乐老师。帕瓦罗蒂要是会中国话,我就不信他唱不了《青藏高原》。回到套路演练上来,这套路还真是一张高级考试题,没功力就是答不好!但是对于有功力的人来说那就是个狗屁!拿它混饭呢,反正死不了人。
『陆』 杨氏85式太极拳和杨氏老六路太极拳练哪个养生效果好
当然是老六路好,好在老六路的动作安排更符合人体生理功能,编回排合理给人的感答觉自然顺畅。是养功增功的套路,85式必须是带棚劲打,经常打不养功反而耗功,没有深厚的内功基础是打不出来它的气势的,目前看过的视频只有董虎岭打的最好。
『柒』 太极拳视频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动作怎样练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第一路
1、起势 2、揽雀尾 3、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 6、左右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左搂膝拗步 9、上步搬拦捶
10.搬拦锤 11、如封似闭 12、十字手
第二路
12、抱虎归山 13、上步揽雀尾 14、斜单鞭
15、肘底看捶 16、倒撵猴 17、斜飞式
18、提手上势 19、白鹤亮翅 20、左搂膝拗步
21、海底针 22、扇通臂 23、翻身撇身捶
24、进步搬拦捶 25、上步揽雀尾 26、单鞭
第三路
27、云手 28、单鞭 29、高探马 30、右分脚
31、左分脚 32、转身左蹬脚 33、左右搂膝拗步
34、进步栽捶 35、翻身撇身捶 36、进步搬拦捶
37、小七星捶 38、右蹬脚 39、左打虎式
40、右打虎式 41、右蹬脚 42、双峰贯耳
43、左蹬脚杨式太极拳 44、转身右蹬脚
45、进步搬拦捶 46、如封似闭 47、十字手
第四路
48、抱虎归山 49、上步揽雀尾 50、斜单鞭
51、 (左右)野马分鬃 52、上步揽雀尾 53、单鞭
54、玉女穿梭(四斜角) 55、上步揽雀尾 56、单鞭
第五路
57、云手 58、单鞭 59、下式
60、左右金鸡独立 61、 (左右)倒撵猴 62、斜飞式
63、提手上势 64、白鹤亮翅 65、左搂膝拗步
66、海底针 67、扇通臂 68、翻转身撇身捶
69、进步搬拦捶 70、上步揽雀尾 71、单鞭
第六路
72、云手 73、单鞭 74、高探马
75、白蛇吐信 76、转身单摆莲 77、进步指裆捶
78、上步揽雀尾 79、单鞭 80、下式
81、上步七星 82、退步跨虎 83、转身双摆莲
84、弯弓射虎 85、进步搬拦捶 86、如封似闭
87、十字手 88、合太极
供参考,望采纳~
山人运动祝拳友身体康健,运动畅快~
『捌』 为什么杨家的人不会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太极拳内功心法秘要举例
太极拳爱好者都试图让自己内功深厚,从而实现“我命由己不由天”、“延年益寿不老春”的梦想,然而,因内功心法之秘要自古以来很少流传于世,所以尽管修炼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内功这个词,也一直在追求,但对什么是内功的本质,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内功修炼,却迷茫懵懂,甚至一些太极拳名师也都对之闪烁其词、模棱两可。最有意思的是,外国人也对内功的秘密感兴趣,只是他们的研究多从金庸的武侠小说来探讨,所以,他们更是隔靴搔痒,只能用类比的方式来表述:“那就是魔法”(美国畅销小说评论家阿尔蒂尔语)。
内功心法从古至今“法不传六耳”。
笔者曾听过一位师兄讲过一个向陈氏太极拳泰斗李经梧学习内功心法的经历:
我每星期都到李经梧老师家学拳,几年后,李老师特别喜欢我,就教我练内功心法的方法,并吩咐我不要告诉别人。我回来自己练的时候,被一个也跟李老师学拳的朋友看到了,因我抹不开面子,就教给他了。有一天,我和这个朋友一起拜访李老师,结果,这个朋友不知不觉中就问起那套内功心法的问题。李经梧老师一听,马上呵斥我,让马上离开他家,不准再来。从此往后,我再也没有见到李老师。
笔者师爷叫汪永泉,他从7岁开始就跟杨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杨健侯学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由于这套拳包含着丰富的内功心法的内容,所以他被要求保守这个秘密,传拳可以,但不能教授内功心法。
魏树人老师在其《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一书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
1957年底,北京市武林界的知名人士聚集在体委召开武协会议,会上崔秀臣、王侠林、孙剑云等皆向先师讨教杨家太极拳功夫的真谛。当时先师毫不通融地表示不能在会上公开杨家的秘密,自此武林界朋友皆知先师珍视杨家绝艺,不肯向外界透露的刚直性情。
其实,不轻易传授内功心法的习惯,和“传拳不传功,传功不传诀”,“教了徒弟,饿死师傅”,“法不传六耳”等规矩有关,更和这些内功心法得之不易有关。
什么是内功心法
那么,什么是内功心法呢?由于太极拳来源于道家文化,所以其内功心法的表述多与道家文化的语汇和修道的阶梯进程有关。一般来说,太极拳是太极拳架、太极术、太极道的融合体。这里的太极架指的是形体动作,太极术指的是内功心法,太极道指道德修养。也就是说,真正的太极拳或者说太极文化应该包括以上3个方面的内容。如果只进行一方面的学练,则表明没有得到太极拳的真谛。如果只练太极拳架而没有内功心法(太极术),则只是在空描,没有深刻的神意气之内涵和功夫上身的内在体验;只有内功心法没有拳架的变化,则生命活动就缺少了的物质载体;只进行道德修养没有拳架(阳面)和内功(阴面)的滋润,则不易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等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的。
我们应该明了,神意气本身就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内涵和修道达真的修炼内容,是事理合一、理法不二的表述。对于太极拳来说,神意气也同样是构成传统太极拳艺之内功3个要素,所以,如果给内功心法下一个定义的话,我们可以这样认识:心法是符合生命活动及事物发展规律的途径和训练方法;内功是通过这些途径和方法训练所积蓄而成的能量及内向性的体验。或者可以这样表示,内功是指和太极拳形体动作(阳面)互孕的神意气所积蓄的能量,而心法则是积蓄能量的策略和途径。
内功心法之身心调整方略
内功心法的修炼主要是对神意气形的身心锤炼,这种锤炼不是随随便便进行的,而是通过一定程序的身心调整,使精神状态(意识状态)和生理状态(形体动作)从杂念纷呈的“五马分尸”和“四分五裂”状态,进入内心宁静(心中一静)、意识专一(专注一方)、气血通畅(气遍周身)、形体放松(松稳慢匀)的境界。
如何做到这这些呢?首先要明确,这是一个长期的身心修养过程——“修”是修正、修改、修复不符合太极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状态,“养”是培养、培育、滋生出符合太极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状态——这个过程要贯彻太极拳锻炼的始终,这其中,身心调整是进行内功心法修炼的前提条件。
内功心法之身心调整的方略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无中生有。许多人都知道无极生太极这句话。但是,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呢?所谓无极者即“无”,所谓太极者即“有”,无极生太极即“无中生有”之意。此外,道家所说的“无极”也有身体的意思。身体这个无极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就是“无”。如果这个“无”有了运动,比如,我们的心(头脑)发出指令,所谓的“心为令”——念头(意念)一动,这就是太极的动,也就是身体里边有了“有”,这个“有”是神(精神或者意念的发韧点)意(意念)气(内气和外气)的变化及运动。这就是无中生有。这个“无中生有”也是指太极拳爱好者通过长期的习练和体悟而产生一种特异能量、一种新生物质的过程——太极拳老前辈所说的“身上有了东西”,或者说“功夫上身了”——通过假借修真或意念造型导引这种特异物质的产生和聚积过程,也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无中生有乃太极拳内功修炼的总纲。
2.神为主宰。太极拳强调神为主宰。神是指人的精神、意念的发轫点。比如,做任何太极拳的过程必须做到松散通空。意念想“松散”、想“通空”等都是神为主宰,也就是意念在里面起主导作用。主宰就是要发挥主导的作用——让自己的精神气质和意念的发轫点做主人、发指令。神为主宰,主宰谁?其中一方面就是主宰意念的运动。也就是练拳的过程中只管意念不管气。气是被姿势催发出去的。一开始练太极拳就以神为主宰,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则“阶及神明”的境界就有达到的一天。如果不养成“神为主宰”的习惯,而是“形体主宰”、“气为主宰”,则就会真正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3.调整虚实。调节虚实的关键是分清虚实——重心所在为实。怎么调节呢?主要从两个方面努力。第一,从形体上调整虚实。①先要把两只脚的重心调一调(往当中调),使身体左右平衡;②用脚来调整;根据具体情况把重心放在脚掌、脚心或脚后跟,使身体前后平衡;③通过整个身体的平衡调整虚实。不同的动作当中有不同的姿势来互相平衡。第二,要从意念上调整虚实。意念往哪放,气就跟着过来往哪儿集中,这儿就是实;相反的方向气少了,那边就是虚。意念所在处为实,意念不在处为虚——在锻炼的过程中多注意这个问题。此外,在运动的时候,如果有往前的力量,则意念要向后;如果有往后的力量,则意念要往前。
4.圆活绵联。一般来说,圆有几个方面的意思。第一,在动作构成上,每个动作的运行过程中要有圆的内容在里边。第二,形体各个部分之间要圆。若不圆就容易僵,一僵气就停滞了,就不通了。这就是所谓的“圆空法生”。怎样才能做到圆的呢?按照太极拳“腋窝像夹着个热馒头”、“勒腰束气把裆撑”等要求调整好身形。绵联不断的内涵主要有3点:①动作的绵联——动作绵联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姿势无论怎么动在运转过程当中要绵联不断,也就是动作要均匀;绵联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动作间的转换要绵联。②气的绵联——每做一个动作,不能光想着形体,还得考虑气(注:此话倒不见得对。注意气,往往会造成憋气)。③意的绵联。太极拳为了把两手的气炼整,主要采取的方法就是两手一合一开的同时,想着手里边有球,跟着胀大,一撒手就掉了,这么连着动,意的绵联就容易养成了。
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
千百年来,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之秘要很少形成文字,形成文字的东西永远表述不清身心的感觉和身心的独特体验。这些感觉和体验是内向性运用意识引起·的内气催姿势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拳家们所说的内功心法。现在,我们择其要地简述其中的部分内容
1.周身一家。周身一家是传统太极拳家最为推崇的太极境界之一。周身一家就是时刻保持周身的整体性,不顾此失彼。任何动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后,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个方面。如何做到周身一家呢?太极拳老前辈们留下了许多方法。
『玖』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拳架修炼要注意的几点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晚清时代只在杨氏嫡系和王府中传授,所以又称「府内派」杨式太极拳;它以修习神、意、气入手,将内功修练与技击手法巧妙结合,所以又称内功太极拳,是一门兼具养生、技击功效的上层功夫。老六路原是杨式太极的不传之秘,其后在国务院社会科学院齐一、王平凡等一批老干的努力下,经多年游说当时唯一存世传人汪永泉,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才将之发掘出来。老六路揭示的拳理十分丰富、完整而且精湛、细腻,有许多提法和功效和上百年来武侠小说所述相同或相近,因此当年传出时,曾引起武坛人士的关注和震撼,曾被誉为「国宝级」的太极拳。
目前老六路在国内外的传播仍十分有限,因为许多直接跟汪永泉学过拳的,大多数都闭门研修,不肯收徒教拳;个别肯教的,则以老六路为摇钱树,滥收门生、一再出书,大刮其财,既阻碍老六路的传承,亦令师门蒙羞。
除北京朱春煊、李玉玺、李和声等人之外,长沙刘应文亦长期开班传授老六路,刘还不时到其他省市交流推广。朱春煊、李和声师承朱怀远,刘应文则师承魏树人。朱怀远、魏树人先后跟汪永泉学过拳,朱老不仅是汪氏的入室弟子,而且还是大弟子,但朱、汪二老后来交恶,据闻临终前数年已鲜有往来。至於魏树人,虽然有幸被齐一推廌,参与了汪氏唯一遗著的编写工作,而且还拍了整套拳照插入该书,但并非汪的入室弟子。实际上,魏氏的许多言行,年前频遭其他同门非议或指责,形象欠佳。这当中除了牵涉到嫡系正宗的地位,更关系到背后的庞大经济利益考量,以致影响了老六路的传承发展,令圈内外人士闻之扼腕。近年在有关人士的斡旋之下,有关噪音减少了一些,但老六路的形象早已受损,传承之路倍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