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群落的演替的教案

群落的演替的教案

发布时间:2020-12-22 17:57:31

① 生物群落的群落演替

生物群落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有昼夜的改变,也有季节的改变,还有年际的波动,但这种改变和波动并不引起群落的本质的改变,它的某些基本特征还是保持着。但有时在自然界也常见到另一种现象:一个群落发育成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群落,这叫群落演替或生态演替。例如,北京附近的撂荒农田,第一年生长的主要是一年生的杂草,然后经过一系列的改变,最后形成落叶阔叶林。演替过程中经过的各个阶段叫做系列群落。演替最后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群落,叫做顶极群落。 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各有各的特点,可是有许多发展趋势是大多数群落共有的,例如在演替过程中通常不仅有生物量积累的增加,而且群落在加高和分层,因而结构趋于复杂化,生产力增加,群落对环境影响加大。此外,土壤的发育、循环养分的储存、物种多样性、优势生物的寿命以及群落的相对稳定性都趋向于增加。但在某些演替中,也有偏离这些趋势的例外。例如,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在演替的晚期阶段减小,因而演替的顶极阶段不是以最大生产力为特征,而是以最大生物量以及低的净生产力为特征。对于顶极有3种学说:第一种是单顶极学说,主要由F.E.克莱门茨(1916,1936)所发展。这一理论强调在一定景观中从不同生境开始的演替趋同于相似的顶极。例如在一森林区域内,不论在石质山坡或谷底发生的演替都将演变为森林,虽然这些森林可能由不同的树种组成。由于这种相对的趋同,原则上一个地区的所有演替群落可能趋同于单一的(广义的)顶极群落;这个顶极群落完全由气候决定,所以又叫气候顶极。如果该地区的群落之一由于某种原因被阻碍,不能发展成为气候顶极,较长期停留在非气候顶极状态,这种稳定群落则叫做准顶极。
第二种学说是A.G.坦斯利于1939年提出的。他是多顶极学说的早期创建者之一。多顶极学说认为在一个地区可能存在不止一个顶极群落。由于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坡地朝向、动物的活动等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个地区可以区分出许多稳定的群落或顶极群落。这一理论为许多生态学家所接受。在一地区的许多顶极群落中,其中一个可以被认为是最典型的,或对于该地区的一般气候来说最具有代表性,这一群落便是气候顶极;其他稳定群落包括地形顶极(由于地形位置而不同于气候顶极)和土壤顶极(因土壤特征而不同)。
第三种学说是顶极-模式假说,是R.H.惠特克1970年提出的多顶极概念的一种变型。他认为一个地区存在多种环境因素(温度、水分、土壤肥力、土壤盐渍性、生物因素、风等)的梯度、共同组成一种环境梯度模式,各种环境相互渐变。生物群落也适应于这种环境梯度模式,因而不是截然地分离成若干离散的顶极类型。顶极类型沿环境梯度逐渐地过渡。组成顶极模式最大部分的、并在景观中分布最广的群落类型,是优势顶极,也就是气候顶极。
不能机械地理解顶极概念,因为演替到达顶极阶段,并不意味着群落发育的终止。实际上,顶极群落仍在发展,不过发展的速度十分缓慢,从外表不容易看出罢了。
以上F.E.克莱门茨的经典群落演替概念具有严格的确定性,他把演替中的群落排列成严格的序列。然而各地的观察证明,群落演替有很大的随机性。F.E.克莱门茨的概念正受到挑战。

② 生物群落的演替说课ppt怎么做

步骤/方法
>01
一、说理性
备课,可以从教案看出“怎样教”;上课,可以从课堂教学看出“怎样教”。而说课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要让听者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说课区别于备课、上课,形成独有特征的主要方面。说课要求教师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分别阐述,而且特别强调说出每一部分内容的“为什么”,即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去阐明道理。
>02
二、科学性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的矛盾和问题。教师必须遵循教学原则去设计教学程序,教材的处理、挖掘及传达程度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思想性。
>03
三、高层次性
由于听课的对象是懂教材、熟业务并具有一定教研水平的领导和教师,所以,我们要学习先进的教改经验和教学方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充实说课理论依据,特别是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板书的设计,语言的推敲,比以往备课更为精心,教学结构更趋合理。
>04
四、预见性
说课要求教师不仅讲出怎样教,还要说出学生怎样学。所以,说课者要对所教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水平、学习态度、思想状况、心理特点、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估计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会有什么困难,说出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解决的办法。说课者还要说出自己设计提问的关键问题,估计学生如何回答,教师应该怎样处理。
>05
五、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
包括题目,在第几册、第几单元,单元训练重点、地位、教材的前后联系,有时还要简单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说教材内容时可以多说,也可少说,可按上面介绍的顺序说,也可打破顺序说,要因教材而定。
2.说教学目标
做到正确、具体、全面。
3.说教学重点、难点
4.说课时安排、教具准备等
>06
六、说教法、学法
1.教法和学法可以分别叙述。
2.教法和学法可以合在一起说明。
3.教学方法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说。
例如语文:阅读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应是讲读法和谈话法。还有“情景教学法”“读书指导法”(查读法、疑读法、划读法、议读法)。
>07
七、说教学程序
说教学程序的各阶段,一般要说出教什么,接下来说怎样教。这要从选择什么教学方法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训练学习获得知识以及为什么这样教这几方面说。在说怎样教的过程中还要说清:如何进行反馈矫正、小结,如何渗透思想教育,布置作业的内容及如何引导学生完成作业等。要把教学过程说详细具体,但并不等同于课堂教学实录。对于重点环节,诸如运用什么教学方法突破重难点要细说,一般环节的内容则可少说。尽量避免师问、估计生答,师又问,估计生又会答,这种流水帐式的说法。如何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没有固定模式,可以把一课书的内容分为几课时,再逐课时安排教学环节。可以把整个环节的安排先说出来,再逐环节再说,可以把一个环节的内容说完后,再依次说下个环节的内容,环节之间尽量用上恰当的过渡语,使整个说课内容浑为一体。

③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

1
错的复。地理学上有个自制然带分布图啊,如果没有人类的影响,没有被破坏的弃耕农田就会恢复为本地自然带上的分布的情况。
这种情况在生物学上应该是属于不完全的此生生物群落吧。这是由当地的降水与温度情况决定的
2当然不是,应该是腐食性的,土壤小动物,像蚯蚓一类,还有大量的单细胞原生动物,他们吃枯枝落叶,不算植食。植食应该是采食活的机体

④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

1,2都不对,但楼上对一的解释不清楚……原因是这样,森林的形成是对自然条版件有要求的,比如土壤厚度权,降水。自然条件不允许的地方不可能形成森林,比如原来是草原的地方弃耕的农田。二的回答正确,我本来不想说了,但是你为什么要复制粘贴我曾经给别人的回答还不标明呢,我很愤怒…

⑤ 生物群落的演替

演替是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演替机制的了解还远远不够。下面仅介绍几种演替的主控因素。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性。它是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任何一个地段,都有可能接受迁移、扩散来的植物繁殖体;当地段内的生态环境条件,适合某物种的繁殖体发芽、生长,并能进行繁殖后代时,该物种就能够定居下来。只有当一个种在新地点能进行繁殖时,才能算作定居成功,为以后的群落演替奠定基础。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群落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改变着自身的生态环境,使一些原有的物种逐渐淘汰,而为其他物种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在云杉林采伐后的林间空旷地段,首先出现喜光草本植物;当喜光的阔叶树种定居下来,并在草本植物上方形成郁闭树冠时,喜光草本植物便被耐阴草本植物取代;当云杉伸到群落上层并郁闭时,原来发育良好的喜光阔叶树种发育受到很大限制。在此过程中,群落内光照由强变弱,温度由不稳定到稳定,依次经历喜光草本植物阶段、阔叶树种阶段和云杉阶段的更替过程,也就是演替过程。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群落物种内部及物种之间都存在特定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随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当密度增加时,种群内部关系紧张,竞争力强的物种得到充分的发展,而竞争力弱的物种却逐渐失去地盘,甚至被排挤出群落。这种现象多见于未发育成熟的群落。

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虽然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源自群落内部,但外部环境诸如气候、地质、水文、地下水位、土壤盐分等条件的变化,都有可能成为演替的诱因。气候决定着群落的外貌和分布及其结构和生产力。气候变化是引起演替的重要诱因之一。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如冰川、地震、火山活动等可使地球表面生物部分或全部毁灭,使得演替从头开始。河流改道造成原来依靠河水发育的植被群落消亡,而演替为耐旱的荒漠群落。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地表盐渍化,使群落中不耐盐的物种消亡,而耐盐植物逐渐成为群落主导物种。

⑥ 关于群落的演替的题

这题答案选择A.

演替的过程可以分为: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回林.

一般来说答,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增加,群落稳定性提高.

在森林阶段,群落中可以找到地衣.苔藓.草木.灌本等植物,群落演替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图中A先增加后减少,B不断增加.

D选项首先可以排除.因为先出现的生物一定是植物,而不是肉食类.

B选项."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各级数量."这个说反了,应该是"B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A表示草本植物的各级数量."

C选项.腐殖质定义: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
明显C选项是不合理的.假设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那么数量一直在增加,壤中腐殖质量肯定也是一直在增加,不可能出现抛物线式增长.

所以答案选择A.

阅读全文

与群落的演替的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