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中日甲午战争教案

中日甲午战争教案

发布时间:2020-12-22 14:04:48

❶ 中日甲午战争的内容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国力大大增强,侵略扩张的野心也越来越大。1894年(农历甲午年),日本出兵朝鲜,并袭击中国运兵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战争初期,清朝军队在朝鲜的平壤(rang)与日军展开了战斗,清军战败,日军占领了平壤。接着战火烧到了中国境内。

9月17日上午,中国北洋水师10艘军舰在丁汝昌、刘步蟾(chan)的指挥下,与由12艘日舰组成的日本海军在黄海展开激战。虽然敌舰数量多、力量强,但中国海军大部分将士都英勇奋战。致远号弹药用尽、船身中炮后,舰长邓世昌命令开足马力撞击敌舰,结果军舰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全船200多名官兵壮烈牺牲。经远舰舰长林永升也率领将士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北洋水师损失严重,日方军舰也受到重创。

11月,日军攻占了大连、旅顺,并在旅顺进行了疯狂的大屠杀。在四天的时间里,用各种极为残忍的手段杀害了18000多中国同胞。

1895年1月,甲午战争以清朝的失败求和而结束。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还把辽东半岛、台湾等地割让给日本(由于沙俄等国出面干涉,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中国给日本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甲午一战,中国不但战败,而且蒙垢受辱。中国军队始终没有打过一次胜仗,形胜之地一一委弃,临阵不战而逃,中国殷殷寄以厚望的舰队被可耻地驱逐到设防的港口内匿不出战。中国的将领们个个显出无能,而且很多是懦夫,政府的颟顸腐败,在国家危急之秋并无异于承平之际;而中国人民虽则有了一点国家意识,还依然是一个原始的群体,其惟一的原动

力就是个人利益,但知盲目的愤怒,却不知为国家利益而发愤图强。在战争期间,中国并不是以最大的精力用之于杀敌致果,而是用之于乞求列强的干涉,中国的统治者们指望不须认真努力救治其积弱的原因,而但求借外力以挽救中国免于自食其积弱的后果。挽救中国免于侵略与瓜分,是列强的义务,而中国却不负任何责任……随着和约的缔结,中国的大臣们已普遍不为人所信任,就连中国的惟一政治家李鸿章也不例外,李氏已遭谪而暂居于默默无闻的地位。中国是屈辱备至了。在一切有经验(是西方所谓的有经验而不是东方所谓的那种有经验)的观察家们看来,帝国的瓦解似乎已显然迫在眉睫而无可避免了。

❷ 简要概括中日甲午战争的故事

甲午战争是1894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干支纪年,时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1874年,朝鲜发生内乱。乱事平定后,由于日本拒绝撤兵,击沉了中国的运兵船并且向清兵突袭,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经历了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四次战斗后,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❸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专年,日本明治二属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结果: 日本获胜,签订《马关条约》 ————参战方兵力: 清军630,000人日军240,616人————伤亡情况: 清军31,500人阵亡日军13,306人死亡

❹ 有关中日甲午战争的具体内容有

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农历甲午年),日本以突然袭击清朝陆海军的方式挑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史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必然产物。

1894年2月,朝鲜爆发了农民起义,直逼汉城,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应朝鲜政府的要求,清政府派兵开赴朝鲜,驻守牙山,并按照《天津条约》的规定通知日本。早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就确定了以朝鲜为跳板,进而吞并整个中国和亚洲的“大陆政策”,此时便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派兵入朝。朝鲜政府见日本大军入境,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希望早日平定起义,以使中日两国撤兵。6月10日,起义军与政府达成了《全州和约》,汉城趋于平静。至此,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共同撤兵,但遭到了日本的拒绝。日本蓄意制造事端、挑起战争的图谋已昭然若揭。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黄海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的中国军队发动了进攻,挑起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

在遭到日军的突然袭击后,清政府被迫应战。8月1日,中日同时宣战。李鸿章任命从牙山败退的叶志超为统帅,驻守平壤。9月15日,日军进犯平壤,守卫平壤的清军有左宝贵、卫汝贵、马玉昆、丰升阿四军,加上从牙山撤退下来的叶志超部,约14000人。但身为全军统帅的叶志超贪生怕死,一听说日军逼近,便主张弃城逃跑,被左宝贵强行制止。左宝贵慷慨陈词,激励将士说:“敌人悬军而来,正宜出奇痛击,令其只轮不返,不敢再正视中原……大丈夫建功立业在此一举,至于成败利钝暂时不必计也。”为了防止叶志超潜逃动摇军心,左宝贵派亲兵把他监视起来。左宝贵亲临玄武门城头指挥作战,不幸中炮牺牲。左宝贵牺牲后,叶志超下令全军撤退,一日狂奔500里,逃回国内。9月16日,日军占领平壤,朝鲜尽入日军之手,使战火很快燃向了中国本土。

平壤战役后的第二天(9月17日),日本舰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以南的黄海海面,突袭中国北洋舰队,中日两国海军发生了一场激战。战斗一开始,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受伤,定远舰管带刘步蟾代替丁汝昌督战,沉着指挥。中国海军英勇奋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弹药用完之后,毅然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和它同归于尽,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牺牲。经远舰管带林永升也率领将士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海战从中午开始,历时五、六个小时,中国损失致远舰等5艘舰只,日本旗舰松岛号受重伤、西京丸等4艘受创伤。中国虽然损失严重,但主力尚存,日本聚歼北洋舰队于黄海的预谋并未实现,北洋舰队只要重整旗鼓,仍可与日再战,但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却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制海权为日本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攻。

10月下旬,日军兵分二路进犯中国东北边境,第一军渡过鸭绿江,攻占九连城,第二军从大同江海运至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包抄大连、旅顺。旅顺同威海卫隔海相望,是渤海的门户,是一座拥有近代化设备的北洋要塞。11月6日,日军进攻旅大后路重镇金州,总兵徐邦道率军应战,伤亡惨重,金州失陷。7日,大连不战失陷。18日,日军进攻旅顺。海军提督丁汝昌见形势危急,亲赴天津,请率北洋舰队赴援,遭到李鸿章拒绝。而旅顺守军总办龚照玙早置诸军于不顾,于日军进攻前一天逃往烟台,其余将领也多作鸟兽散。只有徐邦道率军奋战,激战三天,旅顺陷落。日军在旅顺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旅顺惨案”,历时三昼夜,血洗全城,屠杀我同胞18000余人。大屠杀的目睹者英国人阿伦在《旅顺落难记》一书中写道:“日军进城后,满路都是被杀者的尸体,竟辨不清路来。在一个池塘边,站满了日军,赶着一群老百姓,往池塘里跳。只见水里有断头的、腰斩的、穿胸的、破腹的,搅作一团。有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孩子浮出水面,正往岸边爬来,日本兵就用刺刀对准她当心扎了对穿,第二个就刺那个小孩,只见刺刀往上一挑,小孩就被挑在枪头上。在另一个地方,10个日军兵捉了许多逃难的中国人,把辫子联在一起,当枪靶子打。有的斩了一只手,有的割下一只耳朵,有的斩断一只脚,有的砍头”。1895年在旅顺建立的“万忠墓”碑文记下了日军的这场暴行:“光绪甲午十月(1894年11月)日本败盟,旅顺不守,官当商民男妇被难者计一万八百余名,忠骸火化,骨灰丛葬于此。”旅顺陷落后,北洋舰队停泊的威海卫军港,成为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遥对旅顺、大连,港口呈新月形,港湾环抱着刘公岛。岛上和港湾南北两帮都设有炮台,与港内舰队互相配合,可形成立体交叉的强大火力,足以对付海上来的强敌。但是,如果岸上炮台失守,则会形成对港湾和刘公岛南北夹击的形势。1895年1月20日,日军为避开从威海港正面进攻,从威海卫南边的荣成湾成山角登陆,由陆路抄袭威海卫之背,日海军从海上封锁威海卫。躲在港内的北洋舰队腹背受敌。接着,日军攻占南北两帮炮台。日军占领炮台后,把大炮转向港内,轰击北洋舰队。日海军于2月3日向刘公岛和北洋舰队发动进攻,中国将士英勇抗击。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中鱼雷后,管带刘步蟾下令把舰开到刘公岛铁码头外面,把军舰当炮台使用,直至舰上炮弹全部打完,才自行炸沉,刘步蟾也自杀殉国。这时,丁汝昌主张沉船死战,但部下偷生之徒拒不执行命令,并逼迫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宁死不降,在绝望中自杀殉国。2月12日,美籍洋员浩威盗用丁汝昌名义草书乞降,交出残舰11艘、刘公岛上的炮台和军资器械。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灭。3月,日军集中兵力攻占辽东,先后占领了牛庄、营口、田庄台等军事要地,所到之处,肆意烧杀。

甲午战争爆发后,由于清政府和清军部分将领的腐败无能,无论在朝鲜战场还是在中国国内战场,总是屡战屡败。早在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后,清政府便开始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清政府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承认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开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由于沙俄等国出面干涉,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中国给日本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作补偿。《马关条约》是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不平等条约,日本从中国掠夺的数亿金钱,为其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割占台湾使得台湾宝岛离开祖国长达半个世纪,台湾同胞从此陷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殖民统治。

http://www..com/s?ie=gb2312&bs=%BA%F3%CE%BB%D7%D3%B9%AC%B0%DF&sr=&z=&wd=%BC%D7%CE%E7%D5%BD%D5%F9&ct=0&cl=3&f=8

❺ 想问问日本教科书关于中日甲午战争(日清战争)的描述

日本方面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发动战争的借口搞笑得很
因为在日本曾经对明版朝称臣纳贡权
所以日本在发动中日甲午战争时
以大明的臣子自居
然后以为大明报仇为口号

还真是很有想象力啊
这口号还真让清政府无比惊诧以及害怕
还担心汉人海军军官会反水
所以,此战未开,已经注定失败
清政府宁可割地赔款
也要消弭日本这个口号会给汉人百姓带来的影响
明白了不?

❻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五次战役

第一阶段:
陆战:平壤战役 海战:黄海战役
第二阶段:
陆战:鸭绿江之战 金旅之战
第三阶段:
陆战:辽东之战 海战 :威海卫战役

❼ 中日甲午战争中有哪些重要的战役

大的战役有四次,平壤战役,中国失败;黄海海战,各有胜负,但是中国李鸿章为专了保住自己派系的实力,属不许出海巡敌,失去了黄海的制海权;辽东半岛战役,中国失败,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之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❽ 中日甲午战争的过程

甲午中日战争是在中国境外的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战役,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1894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境内开战。清军在丰岛海面被日军偷袭之后,很快也被在陆上的成欢驿的日军偷袭,由于朝鲜政府已被日本控制,叶志超、聂士成等部驻牙山的清军被迫绕道汉城,北撤到朝鲜北部重镇、平安道首府——平壤。

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面对日军攻击的首次保卫战。

日本士气高昂,野心勃勃,日方发布由间谍宗方小太郎起草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檄文,对满清展开政治攻势,扬言要直捣北京,让清朝皇帝“面缚乞降”。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战。其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

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包括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的第二师团和黑木为桢中将的第六师团,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

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数被日本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昌拒绝。

2月14日牛昶昞与伊东佑亨签订《威海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

1895年3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8)中日甲午战争教案扩展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影响:

1、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便利了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向中国东北扩张势力。

2、台湾、澎湖列岛大片领土的割让,迫使台湾和祖国隔离五十年之久。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3、清政府为了偿付巨额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还大量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4、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长江的中上游。

5、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民发展。

6、欧美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条款,也都享有条约规定的特权,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

1、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

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2、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后。

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

❾ 从中日甲午战争中得到的教训是什么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1894年7月,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清朝在战争中战败,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有:中国人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觉醒 台湾被日本侵占 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的重大事件是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三个问题展开,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使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帷幕。
(2012·新课标)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持,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1898年的“百日维新”如昙花一现,只经历103天就夭折了,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以外,(这是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其余新政措施大都被废除,谭嗣同在慷慨就义前仰天长叹:“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维新派“无力回天”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敢触动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 他们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击和镇压 他们惧怕人民群众,把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经济上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再次,惧怕人民群众。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以维新运动为起点,资产阶级新文化开始打破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

阅读全文

与中日甲午战争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