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湘教版七年级下册《亚洲及欧洲》 教案
第一节 日 本 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及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
(二)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和文化特征。
(三)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概况。
(四)根据教材资料和课外资料,说出日本的交通运输特点。
(五)、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岛国多港湾来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
(六)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国家地理部分的第一节,全节共分6个小标题,由“东亚岛国”“多山的地形”、“温湿的气候”、“东西融合的文化”、“发达的经济”、“主要城市”。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再加上“日本与外来文化”、“日本的渔业”、“日本的交通运输业”等补充资料,使学生能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
本节教材前4个小标题内容既能让学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文化特点,同时又成为第5个小标题内容的铺垫,让学生通过对日本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第6个小标题内容介绍了日本的主要城市,也是对日本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补充说明。
本节教材的补充资料主要包括地图、统计图表、景观图和文字四大部分。作为“第二地理语言”的地图,分别说明日本的地形和组成、日本的矿产资源进口贸易、日本的工业部门及工业分布、日本港口的分布及世界最长的津轻海峡青函隧道,较全面地对日本各地理要素进行了定位。l幅统计图表说明日本地狭人稠的人口和面积特点;8幅景观图配合课文和活动题,从扩展知识面的角度展示了日本的风光、文化、建筑和经济;文字部分为我们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经济(渔业、交通运输业)状况提供了资料。补充部分与课文互为照应,相得益彰。
教学提纲(板书)
一、东亚岛国
1、位置及领土组成
2、首都、民族、语言、港口
二、多山的地形
山地丘陵众多,火山地震频繁
三、温湿的气候
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东西融合的文化
五、发达的经济
1、经济概况
2.进出口贸易
3.工业和农业
4.渔业和交通运输业
六、主要城市
东京、筑波、大阪、横滨、名古屋、神户、广岛、京都、奈良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东亚岛国”部分可由学生读图引入。根据教材P.66活动题,学生通过读图掌握日本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大岛屿组成,通过比较,了解到本州是最大的岛屿。可由学生用颜色笔在地图上勾画或让学生上讲台指示挂图找地名,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多媒体点击出要找的地名以加深学生印象。计算题除按题目要求算出日本人口密度约为336人/平方千米、中国人口密度约为135人/平方千米外,还可以请同学迅速计算出日本人口密度约为中国人口密度的2•5倍,从而得出思考题“人稠”的答案;至于对“地狭”的认识,可采取计算中国领土面积是日本领土面积的25倍多而获得,也可投影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轮廓及面积数据,让学生在对比中获得感性的认识。而后稍作小结即可。
我国省级行政区 湖南 江西 甘肃 云南
面积(万平方千米) 21.2 16.7 39 39.4
“多山的地形”部分可分下列步骤:
1.在七年级上册的“六大板块示意图”上找出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2.找出日本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的位置。可采用多媒体动画形象地描绘出“板块推移——多火山地震——山地隆起”的过程。阅读资料“富士山”,加强学生印象,补充日本国的两个别称:“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最后在图3—l上找出日本最大的平原:关东平原。需说明的是:日本多山的地形和狭窄的平原为其短小湍急河流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引导学生由此推断出日本的水能资源丰富。
“温湿的气候”部分可用纬度相近的东京和北京的气温、降水资料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东京冬季较温和,夏季较凉爽,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量较丰沛且季节分配较均匀。因此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在教法上,可向学生出示统计数据并让学生计算气温年较差,计算两地年降水量差。或者投影自行设计的东京和北京的降水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并辅之以学生读图——计算——得出结论。最后补充说明:在此气候条件下,漫山遍野的樱花是日本的国花。
“东西融合的文化”部分可参照我国隋唐时历史,如鉴真东渡、派遣唐使等,表明日本文化受我国文化影响大,也可适当说明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和意义。或者,找一篇日文文章或日文书籍,让学生看看日文中的众多汉字。
“发达的经济”部分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可按以下步骤讲述:
1.讲述日本经济概况。强调其工业产品占世界市场的比例和世界排名,强调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经济为什么能迅速恢复,如此发达?附日本主要工业产品占世界市场比例和世界排名:
2.承转:日本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国,更重要的是国内铁矿、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非常贫乏,工业原料、燃料非常缺乏,大量原材料需要从国外进口。进一步说明日本发展工业和经济的不利因素,加强学生的疑惑感,激发求知欲。附日本主要工业原料进口量占原料需求总量的所占百分比:
3.由学生探讨日本经济发达的有利条件,采取小组讨论、综合得出:①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②科技发达;③劳动力素质高;④管理效率高。强调自然地理因素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接着指导学生读图 3-6,点明日本“进口一加工一出口”型经济类型及贸易对象。
4.讲述日本的工业时可先由学生列举所见到的日本生产的电子、家用电器、汽车等产品或品牌(农村地区可由老师将著名的日本工业产品直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讲述日本的农业时可以联系日本的地形特点进行。
5.日本的渔业和交通运输业作为学生一般了解的知识,可通过阅读教材提供的补充材料获得。
6.本部分内容的编排体例采用“总一分”式,讲解时注意知识的排列特点和内在逻辑性,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主要城市”部分较详细叙述了日本首都东京的城市职能和规模。讲述时可结合日本的港口进行介绍。此外,也可由同学们收集日本城市风光照片举办小型展览。
本节重点图表指导:
1.图3-l:①日本的地理位置及四大岛组成;②日本多山的地形;③日本农业基本情况分析。
2.图3-6:①日本进口矿产品的国家和地区;②日本矿产品严重缺乏的国情特点;③日本港口城市分布特征和原因;④与图3-7结合起来分析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
3.图3-8和图3-9:由日本的进出口贸易分析其港口一城市一工业区的分布特点,了解日本天然港湾与其经济发达的关系。
4.景观图对课文或补充资料加以说明,让学生对日本自然风光、文化经济等方面有直观的印象。
本节教材组织学生活动,重点突出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从不同的角度学会研究日本某一方面的问题。活动安排如下:
1.课前活动:①组织学生在交通流量大的路口或停车场统计日本产车辆,详细记录车体徽标。
②组织学生到商店(电器柜)统计日本生产的家用电器,详细记录电器徽标或商标品牌。
③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有抗日战争内容的纪念馆,讲述抗日英雄事迹。
④请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或老同志讲故事。
⑤课前齐唱《放牛娃王二小》,设问:这首歌讲述什么时候的事?以上方案,让学生体会到日本现在与中国经济、贸易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2.课堂活动:①组织学生填图游戏或比赛,内容主要是四大岛屿、富士山、关东平原、东京、其他较大城市、著名港口等。
②组织小组讨论——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
③具备条件的老师可穿日本民族服装(和服)来上课。
④会日语的老师可用日本语言引人新课。以上方案可让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得法,可得到较好的课堂效果。通过创设情景引人新课,有利于调动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热情,活跃课堂气氛。
3.课后活动:
①收集日本城市风光照片、明信片,举行班级或年级展览。学生可从画报、图册、邮票、互联网等多渠道收集,而后整理展出。
②观看日本国家地理概况录像。
第二节 埃 及 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非洲东北部主体和亚洲的西奈半岛)和首都开罗。
(二)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沙漠广布、气候干旱的特点,说明该国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的;联系埃及作为文明古国,说明该国是如何开展旅游业的。
(三)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埃及(或苏伊士运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四)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五)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文明古国埃及的历史遗迹和对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教学提纲(板书)
一、地跨两洲
1.亚洲与非洲、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
2.民族、宗教、语言、首都开罗
二、沙漠广布
沙漠之国——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三、文明古国
1.历史遗迹: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2古代文化:象形文字、天文历法
四、发展中的工农业。
1.工业成为经济中的主要部门
2.农业集中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
3.长绒棉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古代有一个国家,国王认为死后保存完整的尸体,灵魂就可以做阴间的统治者。于是他们不惜劳民伤财,为自己死后保存尸体建造陵墓。这些方锥形的巨大的陵墓,最高的竟达146.6米。现在,我们把这些陵墓所在的国度称为“金字塔之国”,那么,“金字塔之国”在哪里呢?
方案②:在图3-14上找到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由苏伊士运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过渡到其属国埃及位置的重要性,引出埃及“地跨两洲”的位置特点。
讲述“地跨两洲”部分,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由波斯湾石油用油轮外运至西欧的便捷航道引出苏伊士运河及运河所属的国家埃及。
2.埃及的领土组成是苏伊士运河以西的绝大部分和以东的西奈半岛。
3.因为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非洲分界线,所以埃及“地跨两洲”。再讲述埃及位置的重要性。
4.然后稍加介绍:埃及领土面积、人口、民族、宗教、语言和首都开罗。
上述过程若以多媒体动画指示,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则更能加深学生印象。
讲述“沙漠广布”部分,可按以下方案进行:
方案①:让学生看图3-14,对沙漠广布有一个形象的认识,再根据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的知识,得出埃及为沙漠之国的结论。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的两幅气候资料图可制作投影片,也可参考下列数据:
方案②:(用多媒体或投影仪演示)第一步:出示图3-14,标出30°N和23.5°N两条纬线,再叠加埃及所处的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图;第二步:标明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区和西风带控制区;第三步:出示空气由高空向地面下沉的副热带高气压形成示意图,并解释原因:由于空气下沉增温,水汽蒸发,不易成云降雨,因此埃及形成面积广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区,从而成为沙漠之国;第四步:简略演示副热带高气压与西风带交替控制下地中海气候的成因。
以上两种方案,方案①较浅显易懂,先有结论后知原因,对原因的探讨也仅限于对气候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演绎思维的能力。方案②则由影响气候的两大因素:纬度因素和气压带、风带位置入
新课导人:
朗读“尼罗河”资料,补充其长度为6670千米,为世界第一长河(第二章已讲过)。强调尼罗河流域集中了埃及96%的人口。或者由古代中国的黄河、古代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古代巴比伦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等材料引出古代埃及的尼罗河。本小节资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气候特点,下启文明与经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这一点。
讲述“文明古国”时,可参考以下步骤:
1.回忆四大文明古国名称(古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提出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设问:中国凭四大发明和悠久的历史成为文明古国,埃及是凭什么跻身文明古国之列的呢?
2.先讲埃及的历史遗迹。①读图3-19和图3-20,注意两幅景观图的引导,强调“最大”、“最高”的金字塔,“艺术世界奇观”及具体数据,给学生巨大、雄伟、壮观、庄严以形象的认识;②过渡:不仅如此,埃及还有为数众多的其他文物古迹。自然过渡到对其他历史遗迹的学习;③读图3-18,组织学生讨论,得出文物古迹沿尼罗河分布的特点;④按照文物古迹分布特点,要学生回答乘什么交通工具最为适宜?为什么?在指导学生时,一方面可使学生了解埃及特殊地理环境下的风光,增加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懂得应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发展经济。
3.再讲埃及的灿烂文化。补充简单材料:①发明和使用象形文字;②制定太阳历,一年定为365天;③具有高超的防腐技术,“木乃伊”保存至今;④创立几何学。
4.小结:正是埃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和灿烂的古代文化,使埃及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的寻幽访古的游客。
过渡:埃及古代文明离不开尼罗河水的滋润,把尼罗河称为埃及人民的母亲河实不为过。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古代埃及人,它也是现代埃及经济发展的浇灌者。
讲述“发展中的工农业”时,注意以下要点:
1.回忆埃及的气候特点和地形特点,让学生明白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的自然条件很适宜棉花喜光耗水的特点。因此,在有尼罗河水灌溉的地方就有棉花的种植。这样,就得出埃及棉花种植区的分布特点。读图3-21,加深棉花沿尼罗河分布的印象。最后点明埃及长绒棉产量和出口量两个世界之最。
2.读图3-21,从中找出埃及矿产资源的分布,特别是石油资源的分布特点,点明工业逐步成为埃及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
3.小结:尼罗河是埃及历史的创造者,是现代经济的财富之源。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成为撒哈拉大沙漠之中一条生机盎然的绿色走廊。
本节重点图指导:
课后活动
第三节 俄 罗 斯 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一)借助地图,说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领土组成特点(跨东西半球、亚欧两洲)和首都(莫斯科)。
(二)根据地图和资料,归纳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和各地区气候差异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三)运用统计资料,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明该国开发西伯利亚的情况。
(四)收集资料,说明俄罗斯民族方面的概况。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共分6个小标题。“面积最大的国家”、“平原广大”、“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丰富的资源”、“改革中的经济”、“西伯利亚的开发”,分别介绍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地形特点、气候特点、资源特点、经济特点和区域开发方面的情况。
本节教材第一个标题为国家概况的介绍;第二、三、四个标题内容分别叙述和说明俄罗斯自然地理特征的三个重要方面:“平原广大”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为理解俄罗斯农产品和主要农业区分布提供了条件,“丰富的资源”为理解俄罗斯的经济特点和开发西伯利亚作了说明;第五、六个标题内容阐述俄罗斯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中了解俄罗斯的工业、农业城市、港口分布特点及亚洲西伯利亚的开发情况。本节教材的编排结构是:
本节教材图表系统提供3幅地图:①图3-22,说明俄罗斯周围海洋,亚洲与欧洲部分比较,地形区分布及特点,河流与城市。②图3-24,说明俄罗斯地势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东高西低、平原广大”是其地形主要特征。③图3-26,说明俄罗斯主要矿种及产地,特别是石油、黄金、煤、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本图淡化了矿产地的识记,强调矿产种类及其与工业基地分布的关系。
2幅景观图:一为反映宗教和建筑特色的大教堂,一为贝加尔湖及湖畔的亚寒带针叶林景观。
2张统计表:①上扬斯克和莫斯科气候资料分别表明俄罗斯东部西伯利亚受北极地区寒冷气流影响,是北半球的寒极之一,降水较少;而西部东欧平原受大西洋影响,气候较温凉,降水较均匀,是温和的大陆性气候。②俄罗斯亚洲与欧洲部分地区差异对比则要求学生通过对比掌握其差异性,也暗示了开发西伯利亚的必要性。补充阅读材料提供了俄罗斯民族方面的概况,为学生收集此方面的资料作了示例。
本节教材还说明了俄罗斯几个方面的世界之最:①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②俄罗斯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大的国家;③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世界上淡水量最多的湖泊;4.俄罗斯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教学提纲(板书)
一、面积最大的国家
跨亚、欧两大洲和东、西半球,领土1708万平方千米
二、平原广大
地势东高西低,平原占 70%
三、温凉的气候
大陆性气候明显,东、西部差异大
四、丰富的资源
1.淡水资源(贝加尔湖)
2.森林资源(亚寒带针叶林)
3.矿产资源(石油、黄金、有色金属)
五、改革中的经济
1.工业
工业区:欧洲部分、乌拉尔地区、西伯利亚地区
工业中心: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
2.农业
农业区分布于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
3.城市和港口
首都莫斯科
港口:圣彼得堡(波罗的海)、符拉迪沃斯托克(太平洋)、摩尔曼斯克(北冰洋)
六、西伯利亚的开发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出示图 115“亚洲和欧洲的国家”,让学生找出地跨亚、欧两洲的国家,从中引出俄罗斯;
方案②:由俄罗斯与我国关系,如漫长国界线、铁路交通、边境贸易等引出俄罗斯;
方案③:根据近年新闻报道过的俄罗斯重大事件,整理成小故事,引出俄罗斯。如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及打捞,俄、美有关修改“反弹道导弹条约”的谈判等等。
关于“面积最大的国家”部分,可考虑以下方案和步骤:
方案①: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她的面积是中国的1.8倍,比七大洲中的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还大,这个国家就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并可同时出示下列投影片:
此方案主要是从定量分析的角度了解俄罗斯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然后再从亚、欧洲际分界线和东、西半球分界线(160°E)掌握俄罗斯的位置。
方案②:1.读图3-22,找出:a.俄罗斯濒临的海洋;b俄罗斯陆上主要邻国;C、亚、欧两洲分界线中的乌拉尔山、乌拉尔河;d.东、西半球分界线中的东经 160度
2.由濒临海洋和陆上邻国大致了解俄罗斯国界线范围内疆域之辽阔,由两条分界线了解俄罗斯跨两大洲及跨东西半球。
3.小结:跨亚、欧两大洲和跨东、西半球的俄罗斯总面积达170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此方案主要是从定性分析的角度了解俄罗斯的面积和位置,其关键是三条界线,即俄罗斯国界线、乌拉尔山和乌拉尔河洲际分界线和160”E的东西半球分界线。
关于“平原广大”部分,可考虑以下步骤:
1.读图3-22,找出四大地形区的分布位置:①东欧平原,②西西伯利亚平原,③中西伯利亚高原,④东西伯利亚山地。
2.找出上述四大地形区的大致分界线:⑤乌拉尔山、乌拉尔河,⑥叶尼塞河,⑦勒拿河。
3.叶尼塞河以西均为平原,以东为高原山地,平原面积占俄罗斯领土的70%。归纳得出地形特点:平原广大。
4.读图3-24,对照高程表,很容易看出其地势特点:东高西低。
建议有条件的教师可将图3-24,加注经度或标明河流(河谷)位置,让学生据图分析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西部平原广大,河网密布;东部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关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部分,可考虑如下方案和步骤:
方案①:1.分析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大影响气候的因素可知: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凉。
2.分析俄罗斯东、西距离的长度,了解东部和西部气候存在的差异。
3.分析上扬斯克和莫斯科的气候资料,验证东部和西部气候差异的具体特征。
此方案第一步和第二步属于理论分析,可依据俄罗斯地图进行;第三步为实践证明,这样有理有据,让学生了解俄罗斯的气候特点和差异。
方案②:采用多媒体或制作投影片教学。1.出示俄罗斯地形图,设置经纬网,标明经纬度,让学生计算得出:俄罗斯领土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50°N~70°N),跨经度达170度(20°E~170°W),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东西跨经度最大的国家。
2.出示七年级上册的“世界气候类型图”,让学生主要了解: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的分布。
3.出示上扬斯克、莫斯科两地图,出示其气温和降水各月分配表,让学生分析上述两地的气候特点,进而得出东部和西部气候的差异。
此方案由面到点的分析,由面可知俄罗斯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由点可知其东、西部气候存在差异,有利于学生建立明确的空间概念。
关于“丰富的资源”部分,可参照下列步骤进行教学:
1.指明俄罗斯淡水资源丰富,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2位,而后由学生讨论得出淡水资源丰富的原因。教师可从气候特点、河流分布等方面加以指导。最后说明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淡水量最多的湖泊,淡水量可用以下数据说明:最深水深1620米,蓄水量23000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河湖淡水量的1/5。
2.指明俄罗斯森林资源丰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而后由学生讨论得出森林资源丰富的原因。教师可从气候特点、地形分布及历史开发等方面加以指导。最后出示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图。
3.出示“俄罗斯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主要矿种(对矿产地不作要求),而后说明俄罗斯石油、黄金产量的世界排名及有色金属矿的分布。
本部分淡水和森林资源采用追因法让学生分析讨论,明白“为什么”,矿产资源则由分布入手,让学生明白“怎么样”。
关于“改革中的经济”部分,可分下列步骤讲述:
工业方面:1.通过图3-26和各种资源储量、开采量等资料,学生归纳出俄罗斯的主要工业部门。
2.由资源分布人手,介绍其三大主要工业区:①欧洲部分的主体工业区;②乌拉尔工业区;③西伯利亚工业区。
3.由三大工业区找出三处工业中心:①莫斯科;②圣彼得堡;③新西伯利亚。
农业方面:1.由俄罗斯气候和纬度位置人手,先讲影响其农业分布的主要因素。
2.主要农业区分布在纬度相对较低、气候较为温和的东欧平原、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
3.说明俄罗斯的农产品种类。
城市与港口方面;根据地图找出首都莫斯科的位置,由教师小结其城市职能。根据地图,让学生围绕俄罗斯疆界找出其进出海洋的港口城市,再由教师加以具体说明东部、北部、西部的主要海港。
关于“西伯利亚的开发”部分,可注意以下要点:
①小结已学习俄罗斯的知识,填表对比其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的地区差异。②对此表格知识加以对比研究,让学生认识到俄罗斯经济的地区分布与其自然、人文因素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人地关系在空间上存在矛盾。③具体指导西伯利亚的开发项目,如: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炭基地和新西伯利亚高科技园区等。
本节重点图表指导:
①图3-22:指导学生在图上了解俄罗斯地理位置(经度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领土组成(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首都莫斯科;俄罗斯是欧洲国家的主要原因:欧洲部分集中全国四分之三的人口,历史上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主要工业和首都也位于欧洲部分;俄罗斯的四大地形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主要河流及分布:欧洲部分的伏尔加河和顿河、亚洲部分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俄罗斯的主要城市及分布。
②图3-24:指导学生在剖面图上相应位置标注东欧平原、乌拉尔山、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或者由学生依据图3—22画出沿60°N线的剖面图,然后观察、分析其“东高西低、平原广大”的地势地形特点,再归纳这一特点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③图3-26:先指导学生找图例,了解俄罗斯有哪些矿产;再根据教材讲述其矿产储量和开采量,也
② 人口教育和青春期教育教案
看看法律书